完颜兀术思量了一番:“杨进、翟进、丁进,谁人那里有粮食?”
“好似都无粮食。”
“那本王现在顾不上他们,本王要去打草谷。你且想个办法,让翟进、丁进、杨进自相残杀,本王保你荣华富贵。”
沧州,张彦橘又开始了在河北东路下属各县境内巡视。他已经是正任的河北转运使,执掌一路钱粮民政,九月秋收,十月完粮纳税。而河北东路因为都保甲的缘故,是以邑为单位上交秋粮。
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除去兵事之外,便以粮食为重中之重。张彦橘不敢怠慢,生怕收粮过程中出现什么幺蛾子,因此要将各县的收粮状况亲眼看一遍才罢休。
他从北面的霸县和静海县开始巡视,接下来就到了塘沽。塘沽掌书记赵正云听闻转运使到来,在衙门外迎接他。
“苍宁,何必这么客气。”张彦橘和赵正云并肩步入衙门。
塘沽一切新建,这衙门也与往常的官衙不同,进门之后就是一面照壁,绕过照壁,乃是大堂,这大堂的布局不是为官老爷审案子的,而是按照议事的布局,摆了一圈椅子。
“塘沽虽不产粮食,但却被安抚定位陪都,可谓重中之重。不来看看,不放心呀”
张彦橘道:“这一路来,本官巡查霸县、静海两县,发现百姓缺乏耕牛,铁器,地不能尽其利,而沧州和平卢的铁厂,都搬到了塘沽,不知塘沽生产的农具,能否供给明春的需要。”
“运使,此言欠妥。整个河北东路到底需要多少农具,该是运使告诉下官,下官再与将作司商议,再由将作司向各个公会采购。”
这就是呼延庚设想的内生型商品经济了,鸾阁的士农工商妇五个分会,对下层进行人对人的管理,而将作司、市舶司则对生产和交易统一指导,这种指导既是技术上的,也是产量上的。
各个邑则整体在某个行业做工,有的是农业,有的是手工业,有的出海打鱼,有的晒盐、采煤,更有的从造船场租船出海,在泉州、高丽、倭岛等地之间从事海贸。
因此张彦橘问赵正云农具的产量够不够,赵正云无从答起。他既然不知道河北全路需要多少农具,也就不知道如何让将作司调整生产任务。
张彦橘看赵正宁答不上来,心中有些不满,但没有表露出来:“待我回到河间,再向将作司武柏六请教。”
两人谈公事话不投机,张彦橘不耐,便请赵正云带着自己到汉沽的冶炼工业中心看看,平卢铁场,沧州铁场都已经迁了过来,汉沽靠近河塘,交通便利,铁厂,盔甲厂,兵器厂,农具厂,车辆厂都集中在这里,所以张彦橘要来亲自看看。
宋代炼铁工艺已经十分发达,无论是呼延庚,还是张彦橘都不懂冶炼,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当代的专家。呼延庚提供的手册,提供的主要是组织方面的思路。
看过了汉沽冶炼重工区,看过了塘沽商业和海港区,也看过了大港化工区——当然,张彦橘不知道呼延庚心里的这些区域名字——张彦橘取出一张纸来,纸上列明了呼延庚要求他巡视的项目。张彦橘在这些项目下一一划圈。
在塘沽的巡视告一段落,张彦橘赶往南面的棣州滨州各县,他心中感觉,赵正云并不适合做塘沽的“知府”,但人事考绩,名义上该朝廷直管,现在朝廷大员们都往南边跑了,而且塘沽还不在朝廷体例内,这事还得与呼延庚当面商议才行。
在厌次坐镇河北东路南部的,也是一位宗室,赵不试。他自相州丢失后,没有随着杜充一同撤退,而是到了河北东路,当时呼延庚刚刚驱逐了王渊李成,正缺乏有经验的官员,便请赵不试担任厌次掌书记,并巡视周边各县。
张彦橘到达厌次的时候,忧心忡忡。前两年河北流民遍地,今年才稍有好转,百余万流民与本地居民一起,被编户齐民,结果又从汴梁来了几十万人口,而且据呼延庚传回来的消息,汴梁百万户,是百万人口,都会到塘沽来。
到时候,河北东路人口怕不有三百万户?每户三人,就有近千万人口了,这么多张嘴,吃什么?
依照呼延庚所说,通过海贸赚钱买粮食,张彦橘听着就不靠谱。当时对外贸易的枢纽还是广州、泉州、广陵还有杭州,北方海贸才刚刚起步。
而且由于古代的高昂运输成本所限,当时的贸易只能限于少量的奢侈品,要想支撑起一个有志于匡扶宋室(在张彦橘看来)的割据政权,只有农业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武器和人口来组成军队,而且必须是十分发达的农业,才有能力提供足够剩余粮食来供养士兵
这点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体现的尤为突出,秦朝起家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东汉与河北大平原和南阳盆地、唐朝与关中和江淮平原,都是十分鲜明的例证。而呼延庚在河北建藩镇,莫不是要重走东汉的路?
河北东路本是极好的粮食产地,只可惜黄河为害,黄河以东以南,饱受黄河改道与回河之苦。厌次、渤海等县,都有大片的沼泽滩涂。而且海水渗入地下水,滨州的土地还有盐碱化的危险。
“厌次、滨州等地,今年的收成一般,自用已然不足,还需河间帮衬。”赵不试这样描述今年的收成。
张彦橘苦恼道:“河北的粮食,本来就勉强供给本地人口,建炎年间以来,人口增加到三百万户,看来只能仰赖江南的漕运了。”
赵不试道:“以往汴梁就是靠江南漕运,运使又何必着急?”
“谦公,皇上对安抚有些小心思,你还看不出来吗?”
“运使慎言,指斥乘舆,大劈。”
张彦橘一笑,这件事既然点开了,就不用再明说。但他马上有收敛了笑容:“安抚跟我说,要靠海贸解决粮食,可是倭岛,高丽,俱是苦寒之地,而泉州的大食人,天竺人,运来的都是些奇巧玩物,不能填肚子呀。”
“至于粮食,下官倒是有一个办法。只要撑过明年春耕,等到收夏税的时候就能见效。”
“谦公,快说。”
“围泽造田。”原来赵不试要将沼泽中的水抽干,然后以沼泽为田。
“谦公误矣。”张彦橘道:“莫不闻王荆公之戏?”
《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载:“王荆公好言利。有小人谄曰:‘决梁山泊八百里水以为田,其利大矣。’荆公喜甚,徐曰:‘策固善,决水何地可容?’刘贡公在坐中,曰:‘自其旁别凿八百里泊,则可容矣。’荆公笑而后止。”
赵不试道:“河北不比京西,河北之地靠海,泽中之水可以排入海中,而且河北的大泽中都是黄河水,沉淀的黄土肥沃,利耕作,若运使准许这么做,下官可以担保,可开良田万顷。”
张彦橘也知道这办法可行,早在唐代,这种农业开发技术就已经有成例。
而在五代时期,吴越王钱缪就主持百姓,在两折修建了大量的海塘、漕河、沟渠等水利设施,在扩展海塘内侧盐田的同时,对以内的河川系统进行疏浚、整修、加固,在海塘的重要部位设置水门以便放水。
在河川水源和淡水湖区修建护岸、设置堤防,和海塘一样设置水门,利用河川水源和淡水湖区提供的淡水,冲洗海潮倒灌带来的盐分和死水,使之纵横贯通、循环交流,最终构筑成经海塘向大海排水的水利工程,逐渐使盐碱化的土地变为可以耕种的良田。
这一技术,早在东汉时期,便在越州修建鉴湖使用过,经过几个世纪的逐渐改良,已经逐渐被各地百姓熟练掌握了。因此在开发极早的河北,这样做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赵不试首先在沼泽地的高地选择定居地,然后选定附近的自然河道用作交通和排水供水的干渠,在干渠只见则挖掘互相连通、供排灌之用的支渠,然后将一块一块的沼泽用堤坝围起来,逐渐排干其中的水,将其排入入沟渠中,使之成为可供耕作的田亩。
张彦橘沉吟了一下:“此非运司所能决也,当报知安抚。”
赵不试道:“论理当安抚决定,可是,安抚在汴梁,这公文一来一往,就是一个月,而围泽造田,当立即动手,才能赶得上明年春耕。”
张彦橘还在犹豫,赵不试道:“事不成,亦无害,只当安顿流民。”
张彦橘一咬牙:“好,谦公,你要什么帮助。”
“需要些粮食,用来编户齐民,需要锄头,用来开渠导流。”
“好,你要多少粮食,多少铁器,写个条陈报上来。”
赵不试深鞠一躬:“运使能够玉成此事,则功在百姓,利在千秋,当勒石于河岸也。”
张彦橘苦笑:“谦公,此事绝非长久之计,你一番辛苦,黄河一乱,又要付之东流,要在河北种粮,根本之计,还是要治黄河。”
“治黄?还需从长计议。”
“好似都无粮食。”
“那本王现在顾不上他们,本王要去打草谷。你且想个办法,让翟进、丁进、杨进自相残杀,本王保你荣华富贵。”
沧州,张彦橘又开始了在河北东路下属各县境内巡视。他已经是正任的河北转运使,执掌一路钱粮民政,九月秋收,十月完粮纳税。而河北东路因为都保甲的缘故,是以邑为单位上交秋粮。
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除去兵事之外,便以粮食为重中之重。张彦橘不敢怠慢,生怕收粮过程中出现什么幺蛾子,因此要将各县的收粮状况亲眼看一遍才罢休。
他从北面的霸县和静海县开始巡视,接下来就到了塘沽。塘沽掌书记赵正云听闻转运使到来,在衙门外迎接他。
“苍宁,何必这么客气。”张彦橘和赵正云并肩步入衙门。
塘沽一切新建,这衙门也与往常的官衙不同,进门之后就是一面照壁,绕过照壁,乃是大堂,这大堂的布局不是为官老爷审案子的,而是按照议事的布局,摆了一圈椅子。
“塘沽虽不产粮食,但却被安抚定位陪都,可谓重中之重。不来看看,不放心呀”
张彦橘道:“这一路来,本官巡查霸县、静海两县,发现百姓缺乏耕牛,铁器,地不能尽其利,而沧州和平卢的铁厂,都搬到了塘沽,不知塘沽生产的农具,能否供给明春的需要。”
“运使,此言欠妥。整个河北东路到底需要多少农具,该是运使告诉下官,下官再与将作司商议,再由将作司向各个公会采购。”
这就是呼延庚设想的内生型商品经济了,鸾阁的士农工商妇五个分会,对下层进行人对人的管理,而将作司、市舶司则对生产和交易统一指导,这种指导既是技术上的,也是产量上的。
各个邑则整体在某个行业做工,有的是农业,有的是手工业,有的出海打鱼,有的晒盐、采煤,更有的从造船场租船出海,在泉州、高丽、倭岛等地之间从事海贸。
因此张彦橘问赵正云农具的产量够不够,赵正云无从答起。他既然不知道河北全路需要多少农具,也就不知道如何让将作司调整生产任务。
张彦橘看赵正宁答不上来,心中有些不满,但没有表露出来:“待我回到河间,再向将作司武柏六请教。”
两人谈公事话不投机,张彦橘不耐,便请赵正云带着自己到汉沽的冶炼工业中心看看,平卢铁场,沧州铁场都已经迁了过来,汉沽靠近河塘,交通便利,铁厂,盔甲厂,兵器厂,农具厂,车辆厂都集中在这里,所以张彦橘要来亲自看看。
宋代炼铁工艺已经十分发达,无论是呼延庚,还是张彦橘都不懂冶炼,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当代的专家。呼延庚提供的手册,提供的主要是组织方面的思路。
看过了汉沽冶炼重工区,看过了塘沽商业和海港区,也看过了大港化工区——当然,张彦橘不知道呼延庚心里的这些区域名字——张彦橘取出一张纸来,纸上列明了呼延庚要求他巡视的项目。张彦橘在这些项目下一一划圈。
在塘沽的巡视告一段落,张彦橘赶往南面的棣州滨州各县,他心中感觉,赵正云并不适合做塘沽的“知府”,但人事考绩,名义上该朝廷直管,现在朝廷大员们都往南边跑了,而且塘沽还不在朝廷体例内,这事还得与呼延庚当面商议才行。
在厌次坐镇河北东路南部的,也是一位宗室,赵不试。他自相州丢失后,没有随着杜充一同撤退,而是到了河北东路,当时呼延庚刚刚驱逐了王渊李成,正缺乏有经验的官员,便请赵不试担任厌次掌书记,并巡视周边各县。
张彦橘到达厌次的时候,忧心忡忡。前两年河北流民遍地,今年才稍有好转,百余万流民与本地居民一起,被编户齐民,结果又从汴梁来了几十万人口,而且据呼延庚传回来的消息,汴梁百万户,是百万人口,都会到塘沽来。
到时候,河北东路人口怕不有三百万户?每户三人,就有近千万人口了,这么多张嘴,吃什么?
依照呼延庚所说,通过海贸赚钱买粮食,张彦橘听着就不靠谱。当时对外贸易的枢纽还是广州、泉州、广陵还有杭州,北方海贸才刚刚起步。
而且由于古代的高昂运输成本所限,当时的贸易只能限于少量的奢侈品,要想支撑起一个有志于匡扶宋室(在张彦橘看来)的割据政权,只有农业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武器和人口来组成军队,而且必须是十分发达的农业,才有能力提供足够剩余粮食来供养士兵
这点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体现的尤为突出,秦朝起家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东汉与河北大平原和南阳盆地、唐朝与关中和江淮平原,都是十分鲜明的例证。而呼延庚在河北建藩镇,莫不是要重走东汉的路?
河北东路本是极好的粮食产地,只可惜黄河为害,黄河以东以南,饱受黄河改道与回河之苦。厌次、渤海等县,都有大片的沼泽滩涂。而且海水渗入地下水,滨州的土地还有盐碱化的危险。
“厌次、滨州等地,今年的收成一般,自用已然不足,还需河间帮衬。”赵不试这样描述今年的收成。
张彦橘苦恼道:“河北的粮食,本来就勉强供给本地人口,建炎年间以来,人口增加到三百万户,看来只能仰赖江南的漕运了。”
赵不试道:“以往汴梁就是靠江南漕运,运使又何必着急?”
“谦公,皇上对安抚有些小心思,你还看不出来吗?”
“运使慎言,指斥乘舆,大劈。”
张彦橘一笑,这件事既然点开了,就不用再明说。但他马上有收敛了笑容:“安抚跟我说,要靠海贸解决粮食,可是倭岛,高丽,俱是苦寒之地,而泉州的大食人,天竺人,运来的都是些奇巧玩物,不能填肚子呀。”
“至于粮食,下官倒是有一个办法。只要撑过明年春耕,等到收夏税的时候就能见效。”
“谦公,快说。”
“围泽造田。”原来赵不试要将沼泽中的水抽干,然后以沼泽为田。
“谦公误矣。”张彦橘道:“莫不闻王荆公之戏?”
《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载:“王荆公好言利。有小人谄曰:‘决梁山泊八百里水以为田,其利大矣。’荆公喜甚,徐曰:‘策固善,决水何地可容?’刘贡公在坐中,曰:‘自其旁别凿八百里泊,则可容矣。’荆公笑而后止。”
赵不试道:“河北不比京西,河北之地靠海,泽中之水可以排入海中,而且河北的大泽中都是黄河水,沉淀的黄土肥沃,利耕作,若运使准许这么做,下官可以担保,可开良田万顷。”
张彦橘也知道这办法可行,早在唐代,这种农业开发技术就已经有成例。
而在五代时期,吴越王钱缪就主持百姓,在两折修建了大量的海塘、漕河、沟渠等水利设施,在扩展海塘内侧盐田的同时,对以内的河川系统进行疏浚、整修、加固,在海塘的重要部位设置水门以便放水。
在河川水源和淡水湖区修建护岸、设置堤防,和海塘一样设置水门,利用河川水源和淡水湖区提供的淡水,冲洗海潮倒灌带来的盐分和死水,使之纵横贯通、循环交流,最终构筑成经海塘向大海排水的水利工程,逐渐使盐碱化的土地变为可以耕种的良田。
这一技术,早在东汉时期,便在越州修建鉴湖使用过,经过几个世纪的逐渐改良,已经逐渐被各地百姓熟练掌握了。因此在开发极早的河北,这样做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赵不试首先在沼泽地的高地选择定居地,然后选定附近的自然河道用作交通和排水供水的干渠,在干渠只见则挖掘互相连通、供排灌之用的支渠,然后将一块一块的沼泽用堤坝围起来,逐渐排干其中的水,将其排入入沟渠中,使之成为可供耕作的田亩。
张彦橘沉吟了一下:“此非运司所能决也,当报知安抚。”
赵不试道:“论理当安抚决定,可是,安抚在汴梁,这公文一来一往,就是一个月,而围泽造田,当立即动手,才能赶得上明年春耕。”
张彦橘还在犹豫,赵不试道:“事不成,亦无害,只当安顿流民。”
张彦橘一咬牙:“好,谦公,你要什么帮助。”
“需要些粮食,用来编户齐民,需要锄头,用来开渠导流。”
“好,你要多少粮食,多少铁器,写个条陈报上来。”
赵不试深鞠一躬:“运使能够玉成此事,则功在百姓,利在千秋,当勒石于河岸也。”
张彦橘苦笑:“谦公,此事绝非长久之计,你一番辛苦,黄河一乱,又要付之东流,要在河北种粮,根本之计,还是要治黄河。”
“治黄?还需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