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围城,不会总把城池围得水泄不通。
特别在围大城市的时候。一座城池,方圆几十里,哪儿有那么多的军马去围困?充其量占据要塞,不让城里的军马出来,同时也尽量做到不让驰援的军马进入城中。如此,便算一次成功的围城。
这点要求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关系到很多的方面。尤其围城一方主帅的全盘统筹能力。有过许多的战例,尽管围城方号称军马几十万众,在遇到城中有特别骁勇的将校时,却是往往包围圈形同虚设。
唐玄宗时安史之乱,叛军尹子奇等围睢阳。睢阳城中有骁将南霁云,先以三十骑,出城往求援军。“贼众数万遮之”。南霁云左驰右射,杀出重围后,“止亡两骑”。随后,引三千步骑援军,又杀回来。“至城下,大战,坏贼营”,死伤两千,依然还能剩下千人入城。
人多了,范围大。并且良莠不齐,有勇敢的,有不勇敢的。有善战的,有不善战的。又不全是骑兵,还有步卒,行动不太灵活方便。所以似乎还没有人少的时候好在敌阵中冲杀驰骋。不过,这也已经算很了不起的战绩了。
南北朝时,又有一人,城池被围,缺粮,他从城中杀出来,运了粮食,再杀回去。不止一次,往复数次。这就更叫人叹为观止。当然了,此人如此勇不可当,或许也有围城方较为柔弱的原因在内。如果换了完颜粘罕去围城,大约结果就会是另外一回事了。
完颜粘罕与完颜银术可会师,前后左右数路军马齐聚益都城下。合计有近六万人之众。他一边布置围城,一边分军南北各地,以保护外线的安全。
为了给城中的守军造成压力,并又精选了数千的铁浮屠。人人高大威猛,披挂着精耀的铠甲,耀武扬威地在城外不远地方来回转走。三军擂鼓,号角悠扬。远远地从城上看去,围城的金兵无边无际。
守在城楼上的宋军士卒,受其角鼓声的震动,皆面现惊容。恍然间,连城墙都似乎在为之晃动。无数的灰尘粉末,簌簌地从墙头落下。这震耳欲聋的声响,直透城内,与城北的滚滚河水遥相呼应。
呼延庚本来正在经制府与张克戬商议,听到鼓声,即召齐诸将,一同登城观看。
他立在城头,转目远看。见城外那数千的完颜粘罕的铁浮屠还在走来走去。后边络绎来到的金兵军马已经拉开了架势,准备安营扎寨。完颜粘罕军选择扎营的地点,距离城池不远也不近,有十几里。数万的人马从东向西,拉出去多远。不同的营头一字排开,旌旗招展,如云蔽日,直到视线的尽头。气势惊人。
通常围城,围城一方扎营的位置,距离城墙远的能有三四十里,近的也多在十里上下。扎营在十里内的,就比较少见了。因为如果距离城墙太近的话,城中的敌人随时可以出来,等于方便了对手骚扰或者劫营。
呼延庚看了多时,问左右,道:“有找着完颜粘罕的么?”
几万人里找一个人,不好找。没人找着。却见遥遥有座土山,山上围了许多金兵的将校,簇拥有一人,金甲锦袍,手执拂尘,似乎也是正在观望益都城防。他说道:“此人是么?”
呼延庚命侍卫中眼力好的,细细观看,把那人的穿着佩戴一一道出。
军中主帅的穿着,肯定与寻常将佐截然不同。呼延庚听完了,说道:“不错,此完颜粘罕是也。”
冬空如洗,云聚云散。呼延庚举起鼓槌,重重击打战鼓。城上战鼓齐鸣,城外金兵震动。
他城头下,高宠一往无前,直冲敌阵。
西边土山,金兵群将骇然。
完颜粘罕面色稍变,随即恢复平静,好似若无其事似的,又像称赞的语气,说道:“初生牛犊不怕虎。诸公,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呀。哈哈。”
完颜粘罕的主力多在十几里外,城门外附近,只有那铁浮屠,以及左右两队的骑军。说时迟,那时快。也不过就是完颜粘罕一句话的空儿,高宠连人带马,已然撞入了样兵阵中。
城上城下,两方先是互相观望。猛然地骤变来的如此突然,完颜粘罕的铁浮屠也是同样。一下子手忙脚乱。
好在带军的将校有经验,连连打旗,转动阵型。也是他们兵精将勇,胆气十足,最初的忙乱过去,观其阵型变化,竟隐约有了将计就计,要趁机把高宠等陷入阵中的打算!两侧的骑军也随着号令,缓缓逼近。
高宠与五百骑外结锐阵,内连以方。以勇武出众者居两侧,用弓马娴熟者处中间。两侧接敌,纷纷刀枪并举。中间随行,箭如连珠。他看也不看包抄过来的那两队敌人骑军,催怒马,使铁枪,直往样兵阵中深处冲杀,叱喝不绝,所用披靡。
身陷险境,绝不能犹豫观望。狭路相逢勇者胜,把生死置之度外,一条道路杀到底。只有这样,才能险中求胜。
金兵也有箭矢来。乱如飞蝗。宋军骑军皆用左臂的小盾牌遮挡。有遮挡不及的也不要紧。他们穿的多为重铠,防御力很强。但凡不是强弓劲弩射出来的箭矢,很难穿透。即便穿透,多也不过皮外伤。对他们这些百战老卒来讲,算不得甚么。战马坐骑也有皮甲保护。
众人驰行阵中,大呼酣战,鼓噪而前。
呼延庚脚踏交椅,击鼓越发用劲。他本是宣抚使,已经位列执政一级,但亲自击鼓,让全城的士卒分外振奋。
高宠胯下骏马,闪开敌人悍不畏死的地趟滚刀,轻轻跃起,跳过道窄窄沟堑。两三个金兵阻挡前路,举起枪戈,枪柄在上,枪头在下,交叉奋力,往它的腿上刺去。这战马也是老军伍了,灵巧地避开其中两个,奔跑中,不慌不乱,抬起前腿,踹倒了另一个。高宠扭腰回身,暂放长枪,提起长弓,刷刷两箭,将战马避开的那两金兵分别射死。
高宠诸人齐进致死,须臾,已深入铁浮屠阵中腹地。
他有万夫不当之勇,完颜粘罕的铁浮屠尽管也皆为从各营里拣选出来的壮勇之士,兼且铠甲精良,但又怎会如何是他的对手?
那金兵带队的将校还企图包围住他,却很快便发现,若无勇将阻其锋锐,单凭普通的士卒,欲完成此项任务,仓促间,委实有些难以做到。
西边山上,完颜粘罕问诸将:“冲吾军阵中,谁人也?”间距太远,他只能看见个大概,瞧不清楚仔细。有侍卫答道:“见其军旗,上写:高宠。”
完颜粘罕道:“可是传说中的渤海郡王之后?”侍卫道:“料来应是。”
完颜粘罕由衷夸道:“将门虎子,名不虚传!”点评道,“彼以五百人,敢出城敌吾数万众,是为有勇。又视吾两队骑军如不见,是为有胆。而竟至乱我数千精卒阵!是为有谋。”做出判断,“如此骁将,留之必为后患。”当即传下命令,“如不能生擒,则务要杀之!”
呼延庚已经将鼓槌交给鼓手,城下鏖战,方才刚入酣畅。
呼延庚注意到了金兵的调动,看见一队队的强弩手,从后阵出来,慢慢往前边移动。若叫他们顺利布成包围阵型,射出箭雨,那么高宠等人再勇敢,势必也难为遮掩。他手势一挥,鼓声音调一变,敲打出警告提醒之音。
军旗、鼓角,本即为军中传令用的东西。不同的旗帜变化与不同的鼓声音调,其所表达的意思都是不一样的。
从城头上看去,几乎与鼓声变调在同一时间,高宠旗帜挥动,五百人瞬间分作五队。百人一队,分头别路,如同逆流击水也似,又恍如鲜花绽放,从金兵阵中的腹地,笔直地插向了外围。没多长时间,他们就与金兵大面积地混合在了一起。换而言之,就把这几千人给拖住了。弓弩手要放箭,总得等自己人先撤下才行。自己人撤不走,怎么放箭?只好眼睁睁看着高宠在阵中冲杀,无计可施。
高宠冲阵敌军,风云变色。宋军三军士气振奋。敌阵中,高宠听见城头山呼海裂,锐气益奋。战士无不一当百。
五百人散而复聚,聚而再散,把数千金兵冲撞的队不成队,列不成列。杀伤无算,流血成河。环绕周边的那数百金兵弓弩手,徒然观望;驰骋外围的那两队完颜粘罕骑军,纵然心焦如焚,却始终无法支援。
完颜粘罕皱起眉头。
他远来初至,营盘未立,实在不想久战。呼延庚敢出城冲阵,其实已经让他刮目相看,大出了意料之外。冲阵的高宠,偏偏又是这般的勇猛,战到现在,只见他的大旗在阵中忽而左去,忽而右往,数千金兵,居然拿他一个人没办法。总不能因为他再调援军上去,那不是反倒恰好如了呼延庚的意么?不管擒不擒得下高宠,对己军的士气定然会有损害。
为一个人,三番两次的调军,成何体统!
特别在围大城市的时候。一座城池,方圆几十里,哪儿有那么多的军马去围困?充其量占据要塞,不让城里的军马出来,同时也尽量做到不让驰援的军马进入城中。如此,便算一次成功的围城。
这点要求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关系到很多的方面。尤其围城一方主帅的全盘统筹能力。有过许多的战例,尽管围城方号称军马几十万众,在遇到城中有特别骁勇的将校时,却是往往包围圈形同虚设。
唐玄宗时安史之乱,叛军尹子奇等围睢阳。睢阳城中有骁将南霁云,先以三十骑,出城往求援军。“贼众数万遮之”。南霁云左驰右射,杀出重围后,“止亡两骑”。随后,引三千步骑援军,又杀回来。“至城下,大战,坏贼营”,死伤两千,依然还能剩下千人入城。
人多了,范围大。并且良莠不齐,有勇敢的,有不勇敢的。有善战的,有不善战的。又不全是骑兵,还有步卒,行动不太灵活方便。所以似乎还没有人少的时候好在敌阵中冲杀驰骋。不过,这也已经算很了不起的战绩了。
南北朝时,又有一人,城池被围,缺粮,他从城中杀出来,运了粮食,再杀回去。不止一次,往复数次。这就更叫人叹为观止。当然了,此人如此勇不可当,或许也有围城方较为柔弱的原因在内。如果换了完颜粘罕去围城,大约结果就会是另外一回事了。
完颜粘罕与完颜银术可会师,前后左右数路军马齐聚益都城下。合计有近六万人之众。他一边布置围城,一边分军南北各地,以保护外线的安全。
为了给城中的守军造成压力,并又精选了数千的铁浮屠。人人高大威猛,披挂着精耀的铠甲,耀武扬威地在城外不远地方来回转走。三军擂鼓,号角悠扬。远远地从城上看去,围城的金兵无边无际。
守在城楼上的宋军士卒,受其角鼓声的震动,皆面现惊容。恍然间,连城墙都似乎在为之晃动。无数的灰尘粉末,簌簌地从墙头落下。这震耳欲聋的声响,直透城内,与城北的滚滚河水遥相呼应。
呼延庚本来正在经制府与张克戬商议,听到鼓声,即召齐诸将,一同登城观看。
他立在城头,转目远看。见城外那数千的完颜粘罕的铁浮屠还在走来走去。后边络绎来到的金兵军马已经拉开了架势,准备安营扎寨。完颜粘罕军选择扎营的地点,距离城池不远也不近,有十几里。数万的人马从东向西,拉出去多远。不同的营头一字排开,旌旗招展,如云蔽日,直到视线的尽头。气势惊人。
通常围城,围城一方扎营的位置,距离城墙远的能有三四十里,近的也多在十里上下。扎营在十里内的,就比较少见了。因为如果距离城墙太近的话,城中的敌人随时可以出来,等于方便了对手骚扰或者劫营。
呼延庚看了多时,问左右,道:“有找着完颜粘罕的么?”
几万人里找一个人,不好找。没人找着。却见遥遥有座土山,山上围了许多金兵的将校,簇拥有一人,金甲锦袍,手执拂尘,似乎也是正在观望益都城防。他说道:“此人是么?”
呼延庚命侍卫中眼力好的,细细观看,把那人的穿着佩戴一一道出。
军中主帅的穿着,肯定与寻常将佐截然不同。呼延庚听完了,说道:“不错,此完颜粘罕是也。”
冬空如洗,云聚云散。呼延庚举起鼓槌,重重击打战鼓。城上战鼓齐鸣,城外金兵震动。
他城头下,高宠一往无前,直冲敌阵。
西边土山,金兵群将骇然。
完颜粘罕面色稍变,随即恢复平静,好似若无其事似的,又像称赞的语气,说道:“初生牛犊不怕虎。诸公,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呀。哈哈。”
完颜粘罕的主力多在十几里外,城门外附近,只有那铁浮屠,以及左右两队的骑军。说时迟,那时快。也不过就是完颜粘罕一句话的空儿,高宠连人带马,已然撞入了样兵阵中。
城上城下,两方先是互相观望。猛然地骤变来的如此突然,完颜粘罕的铁浮屠也是同样。一下子手忙脚乱。
好在带军的将校有经验,连连打旗,转动阵型。也是他们兵精将勇,胆气十足,最初的忙乱过去,观其阵型变化,竟隐约有了将计就计,要趁机把高宠等陷入阵中的打算!两侧的骑军也随着号令,缓缓逼近。
高宠与五百骑外结锐阵,内连以方。以勇武出众者居两侧,用弓马娴熟者处中间。两侧接敌,纷纷刀枪并举。中间随行,箭如连珠。他看也不看包抄过来的那两队敌人骑军,催怒马,使铁枪,直往样兵阵中深处冲杀,叱喝不绝,所用披靡。
身陷险境,绝不能犹豫观望。狭路相逢勇者胜,把生死置之度外,一条道路杀到底。只有这样,才能险中求胜。
金兵也有箭矢来。乱如飞蝗。宋军骑军皆用左臂的小盾牌遮挡。有遮挡不及的也不要紧。他们穿的多为重铠,防御力很强。但凡不是强弓劲弩射出来的箭矢,很难穿透。即便穿透,多也不过皮外伤。对他们这些百战老卒来讲,算不得甚么。战马坐骑也有皮甲保护。
众人驰行阵中,大呼酣战,鼓噪而前。
呼延庚脚踏交椅,击鼓越发用劲。他本是宣抚使,已经位列执政一级,但亲自击鼓,让全城的士卒分外振奋。
高宠胯下骏马,闪开敌人悍不畏死的地趟滚刀,轻轻跃起,跳过道窄窄沟堑。两三个金兵阻挡前路,举起枪戈,枪柄在上,枪头在下,交叉奋力,往它的腿上刺去。这战马也是老军伍了,灵巧地避开其中两个,奔跑中,不慌不乱,抬起前腿,踹倒了另一个。高宠扭腰回身,暂放长枪,提起长弓,刷刷两箭,将战马避开的那两金兵分别射死。
高宠诸人齐进致死,须臾,已深入铁浮屠阵中腹地。
他有万夫不当之勇,完颜粘罕的铁浮屠尽管也皆为从各营里拣选出来的壮勇之士,兼且铠甲精良,但又怎会如何是他的对手?
那金兵带队的将校还企图包围住他,却很快便发现,若无勇将阻其锋锐,单凭普通的士卒,欲完成此项任务,仓促间,委实有些难以做到。
西边山上,完颜粘罕问诸将:“冲吾军阵中,谁人也?”间距太远,他只能看见个大概,瞧不清楚仔细。有侍卫答道:“见其军旗,上写:高宠。”
完颜粘罕道:“可是传说中的渤海郡王之后?”侍卫道:“料来应是。”
完颜粘罕由衷夸道:“将门虎子,名不虚传!”点评道,“彼以五百人,敢出城敌吾数万众,是为有勇。又视吾两队骑军如不见,是为有胆。而竟至乱我数千精卒阵!是为有谋。”做出判断,“如此骁将,留之必为后患。”当即传下命令,“如不能生擒,则务要杀之!”
呼延庚已经将鼓槌交给鼓手,城下鏖战,方才刚入酣畅。
呼延庚注意到了金兵的调动,看见一队队的强弩手,从后阵出来,慢慢往前边移动。若叫他们顺利布成包围阵型,射出箭雨,那么高宠等人再勇敢,势必也难为遮掩。他手势一挥,鼓声音调一变,敲打出警告提醒之音。
军旗、鼓角,本即为军中传令用的东西。不同的旗帜变化与不同的鼓声音调,其所表达的意思都是不一样的。
从城头上看去,几乎与鼓声变调在同一时间,高宠旗帜挥动,五百人瞬间分作五队。百人一队,分头别路,如同逆流击水也似,又恍如鲜花绽放,从金兵阵中的腹地,笔直地插向了外围。没多长时间,他们就与金兵大面积地混合在了一起。换而言之,就把这几千人给拖住了。弓弩手要放箭,总得等自己人先撤下才行。自己人撤不走,怎么放箭?只好眼睁睁看着高宠在阵中冲杀,无计可施。
高宠冲阵敌军,风云变色。宋军三军士气振奋。敌阵中,高宠听见城头山呼海裂,锐气益奋。战士无不一当百。
五百人散而复聚,聚而再散,把数千金兵冲撞的队不成队,列不成列。杀伤无算,流血成河。环绕周边的那数百金兵弓弩手,徒然观望;驰骋外围的那两队完颜粘罕骑军,纵然心焦如焚,却始终无法支援。
完颜粘罕皱起眉头。
他远来初至,营盘未立,实在不想久战。呼延庚敢出城冲阵,其实已经让他刮目相看,大出了意料之外。冲阵的高宠,偏偏又是这般的勇猛,战到现在,只见他的大旗在阵中忽而左去,忽而右往,数千金兵,居然拿他一个人没办法。总不能因为他再调援军上去,那不是反倒恰好如了呼延庚的意么?不管擒不擒得下高宠,对己军的士气定然会有损害。
为一个人,三番两次的调军,成何体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