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本宫还年轻,先帝以博大的胸襟,与大匈西关大吴钩约为兄弟,结无侵害边境之盟。之后,左谷王私自出兵,侵我大吴边界,大匈西关吴钩复信先帝,说左谷王听从右谷王之计,‘绝二主之盟,离兄弟之骨’,表达了‘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以应古始,使少者得其长,老者安其处,世世平乐’的愿望。为表达诚意,他还赠先帝一匹红枣马。先帝也在回大匈西关书中,要双方‘明告诸史,使无负约’,也回赠大吴钩袷绮衣、长襦、锦袍以及绢帛、黄金饰品等,并派遣使者前往大匈西关再续和睦。”
说到此处,张康将目光驻留在眼前的篝火上:“没有先帝的圣明,大吴不会有相对安宁的边陲。没有相对安宁的边陲,哪会有今日我朝的中兴呢?虽然本官戎马一生,可并不以战事为乐啊!”
司马又问:“既是大匈西关屡次违约,为什么朝廷不兴兵一举灭之,还要续修盟约呢?”
“国家之间,就像邻居一样,总是强人占上风。大匈西关虽然是蛮夷之国,可兵强马壮,国力雄厚,不是一场大战就能灭得了的。何况我军现状还不足以与匈奴抗衡。”
“大人不是也打了不少胜仗么?”
“唉!独木难成林,小胜又怎么可能让大匈西关臣服呢?”
夜深,张康头枕马鞍躺着,前面是熊熊燃烧的篝火,身后是紧紧与他依偎在一起的战马。士卒们的歌声勾起了他的乡思,从长郡安陵往西,要不了几天的路程,就到了他的家乡长郡安陵的容县。那里有他的父母、妻子,他们这会儿都在干什么昵?或许父母正在灯下读着他稀少但很珍贵的家书,或者妻子正向儿女们讲着他驰骋喔场的故事。
前些日子,从容县的商人捎来一封家书。在信中父母说近年来久旱成灾,尽管官府赈济,但仍是饿殍遍野。他们的情况比普通百姓好些,却也是寅吃卯粮,屡有接济不上的时候。况且,他们也不能看着左邻右舍挨饿受苦,总是设法周济一些,这样日子就过得紧巴多了。
父亲还说,他的几个儿子都很有出息。大儿子张义已应征入伍,另两个儿子正在温书习武,将来定是国家栋梁之材。这些消息对张康那颗漂泊的心来说,是最大的抚慰。
的确,自从被征入伍的那一天起,他与战马的情缘似乎超过了对亲人的爱,他把自己都交给了国家。小时候,他常听乡亲们说,做了朝廷的官员,就会有万贯家财,可是从伍长、什长到将军、太守,他带给家人的除了不绝的思念,还有什么昵?他也曾为之不平,但是这种心绪很快就掠过他的心田而藏入情感深处。
对面就是大匈西关的大军,不容他被儿女私情和功名利禄所困扰。张康狠狠地摇了摇头,下意识地摸了摸身边的兵器,凝神静听敌人的动情。
然而,这一夜是平静的。
当东方朝阳渐显的时候,当篝火逐次化为灰烬的时候,从细作那里传来消息——大匈西关人在昨夜就已经悄悄撤退了。
张康登上高坡远望,在遥远的天际处,在蜿蜒的黄土大道上,在逶迤的千山万壑间,在落叶的丛林中轻轻飘荡着淡谈的晨雾,高原避免了一场血肉厮杀而回归宁静。张康情不自禁地发出喊声:“开拔!回长郡安陵城!”
昨夜,李健几乎无眠,他在心底祈祷张康将军能够平安。天刚刚亮,他就急忙向门外值守的士卒打探张康是否归来。
这一天多时间,成为李健人生经历的重要一页。他觉得来边关这段日子所获得的东西,比他在宫中几年要多得多。张康爱护士卒的故事、临危不惧的从容,都让他为自己的诸多幼稚之举感到汗颜。现在,张康的身影映入他的眼帘,他忽地就有了一种久别重逢的欣喜。
“都是咱家不知深浅,以致将军远途奔袭,鞍马劳顿,咱家内心真是惭愧。好在将军平安归来,咱家就放心了。”
“区区一场小战,不足挂齿,公公若是在此久住,还会有更大的仗呢!”尽管这些中人给边塞的防务带来许多麻烦,但数日来,张康对李健的印象从最初的反感逐渐趋于平和。他看得出,李健与那些专在皇上耳边进谗言的卫士不同,虽然他对兵事之事茫然无知,但做人却还有良知,因此张康说话也就和气多了。
“我等在此讨扰,也是皇命难违。由于咱家已负伤在身,故明日就启程回长郡安陵。”李健继续感慨道:“不到边关,不知将士辛苦;不与将军共处,不知治军之处;不与大匈西关接战,不知国家安危。回长郡安陵后,咱家一定要禀奏皇上,如实汇报边关情况。”
张康忙揖手道:“如此便多谢公公了,明日在下便设宴为公公们饯行!”
说到此处,张康将目光驻留在眼前的篝火上:“没有先帝的圣明,大吴不会有相对安宁的边陲。没有相对安宁的边陲,哪会有今日我朝的中兴呢?虽然本官戎马一生,可并不以战事为乐啊!”
司马又问:“既是大匈西关屡次违约,为什么朝廷不兴兵一举灭之,还要续修盟约呢?”
“国家之间,就像邻居一样,总是强人占上风。大匈西关虽然是蛮夷之国,可兵强马壮,国力雄厚,不是一场大战就能灭得了的。何况我军现状还不足以与匈奴抗衡。”
“大人不是也打了不少胜仗么?”
“唉!独木难成林,小胜又怎么可能让大匈西关臣服呢?”
夜深,张康头枕马鞍躺着,前面是熊熊燃烧的篝火,身后是紧紧与他依偎在一起的战马。士卒们的歌声勾起了他的乡思,从长郡安陵往西,要不了几天的路程,就到了他的家乡长郡安陵的容县。那里有他的父母、妻子,他们这会儿都在干什么昵?或许父母正在灯下读着他稀少但很珍贵的家书,或者妻子正向儿女们讲着他驰骋喔场的故事。
前些日子,从容县的商人捎来一封家书。在信中父母说近年来久旱成灾,尽管官府赈济,但仍是饿殍遍野。他们的情况比普通百姓好些,却也是寅吃卯粮,屡有接济不上的时候。况且,他们也不能看着左邻右舍挨饿受苦,总是设法周济一些,这样日子就过得紧巴多了。
父亲还说,他的几个儿子都很有出息。大儿子张义已应征入伍,另两个儿子正在温书习武,将来定是国家栋梁之材。这些消息对张康那颗漂泊的心来说,是最大的抚慰。
的确,自从被征入伍的那一天起,他与战马的情缘似乎超过了对亲人的爱,他把自己都交给了国家。小时候,他常听乡亲们说,做了朝廷的官员,就会有万贯家财,可是从伍长、什长到将军、太守,他带给家人的除了不绝的思念,还有什么昵?他也曾为之不平,但是这种心绪很快就掠过他的心田而藏入情感深处。
对面就是大匈西关的大军,不容他被儿女私情和功名利禄所困扰。张康狠狠地摇了摇头,下意识地摸了摸身边的兵器,凝神静听敌人的动情。
然而,这一夜是平静的。
当东方朝阳渐显的时候,当篝火逐次化为灰烬的时候,从细作那里传来消息——大匈西关人在昨夜就已经悄悄撤退了。
张康登上高坡远望,在遥远的天际处,在蜿蜒的黄土大道上,在逶迤的千山万壑间,在落叶的丛林中轻轻飘荡着淡谈的晨雾,高原避免了一场血肉厮杀而回归宁静。张康情不自禁地发出喊声:“开拔!回长郡安陵城!”
昨夜,李健几乎无眠,他在心底祈祷张康将军能够平安。天刚刚亮,他就急忙向门外值守的士卒打探张康是否归来。
这一天多时间,成为李健人生经历的重要一页。他觉得来边关这段日子所获得的东西,比他在宫中几年要多得多。张康爱护士卒的故事、临危不惧的从容,都让他为自己的诸多幼稚之举感到汗颜。现在,张康的身影映入他的眼帘,他忽地就有了一种久别重逢的欣喜。
“都是咱家不知深浅,以致将军远途奔袭,鞍马劳顿,咱家内心真是惭愧。好在将军平安归来,咱家就放心了。”
“区区一场小战,不足挂齿,公公若是在此久住,还会有更大的仗呢!”尽管这些中人给边塞的防务带来许多麻烦,但数日来,张康对李健的印象从最初的反感逐渐趋于平和。他看得出,李健与那些专在皇上耳边进谗言的卫士不同,虽然他对兵事之事茫然无知,但做人却还有良知,因此张康说话也就和气多了。
“我等在此讨扰,也是皇命难违。由于咱家已负伤在身,故明日就启程回长郡安陵。”李健继续感慨道:“不到边关,不知将士辛苦;不与将军共处,不知治军之处;不与大匈西关接战,不知国家安危。回长郡安陵后,咱家一定要禀奏皇上,如实汇报边关情况。”
张康忙揖手道:“如此便多谢公公了,明日在下便设宴为公公们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