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武摇摇头笑了:“朕知道舅舅相守儒家‘为尊者讳’的箴训,不肯对先朝的政事说些什么。可朕记得当初在思贤厅听周至太傅讲述《孟子》时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皇也是人,哪能事事都对呢?”
霍武并不等李纬的回答,就继续说道:“朕近日翻阅父皇生前批阅的奏章和发出的诏书,发现有几件事情处理得不够妥当。譬如周至的冤案,都不免让忠良之士寒心。还有舅舅,只因为对废除霍庸太子之位表示了异议,就被革去职务,长期赋闲在家。其实朕现在想来,周至亦无大错。他作为太傅,也是在尽为师之责!还有,因为对舅舅的猜忌,就放你去长赋在外。皇皇大吴,怎能没有执掌军务的大臣呢?”
他说到这里,就打住了话头。这些事满朝文武心知肚明,只能点到为至。只要李纬不表示异议,就说明他的感觉准确。历史已翻到新的一页,他现在需要清楚的是,自己该做些什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得从当前做起,朕月内要做两件事情:一件是举行策问,另一件就是设立军机厅,开始整治军备。”
一提到策问,霍武就想询问推荐贤良之士的情况:“朕要宰相举荐人才,怎么至今都没有回音呢?”
“舅舅,你举荐的人才呢?”
“启奏陛下……”
一言未了,就被霍武挥手拦住了:“舅舅有话就直说,这又不是在朝堂。”
“诺!启奏陛下……”
“怎么又来了?”
“慧儿,舅舅习惯了!不,皇上,臣这就改!”李纬的额头渗出了汗珠,他在心里埋怨自己,自从去年思贤厅灾象之后,他在皇上面前越来越拘谨了。他轻轻喘了一口气,尽量让心绪平静下来,“自从诏书下发各地后,郡国纷纷举荐忠谏刚直之士。现在报到长乐宫聚才宫的大约有五百多人。经过筛选,比较优秀的有刘海、赵云等人。”
“有话直说。”
“只是其中有不少治申、韩、苏、张之徒者,臣以为这些皆属异端邪说,尽可罢黜。”
“舅舅言之有理。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大一统岂非空言?”霍武说着话,想起一个人来。
“那个董乾呢?”
“聚才宫已把他作为首选人才。”
“朕在思贤厅陪读时,周至太傅曾为朕讲过他读《公羊春秋》的心得,其取经用宏,其思通古今,其要言不烦,颇有见地。如此之人,朕要亲自问策。”
又是周至。李纬心里不是滋味,他发现皇上最近不断地在他面前提起周至。过专做太傅的时候,听听也就罢了,可现在……
“朕何时可以当殿问策?”
“臣以为十月可以准备就绪。”
“要抓紧时间,朕可等不及了!”
“诺!陛下圣明!臣这里还有一人,姓孙名弘,亦善治《春秋三绝》,只是年龄大了些。”
“春秋几何?”
“已经过了知命之年。”
霍武想了想道:“的确是大了些。朕以为中兴大吴,非少壮有力者不能为之。不过此人还是先放到聚才宫吧!”
“诺!”李纬捻须沉吟片刻之后,缓缓道:“吸纳儒学之士入朝,太皇太后那里……,皇后那里……”
君臣的谈话正要继续下去,却见曾蒙气喘吁吁地上城来了,说太后召见,有要事相商。跟随着霍武的脚步,李纬发现自己越来越迟钝,有些不适应皇上锐意进取的节奏了。他从皇上的话音中也听出朝廷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而这种变化必然要受到来自太和宫和“娘娘宫”两股力量的牵制。他是看着皇上长大的,深知周至、吴征对皇上的影响。
随看刚帝的驾崩,景家东山再起已成定局,而太后李甜决不会对他的位置不予考虑。这样一来,不久的将来,霍家将成为李家的家奴。
“陛下……”李纬说话的声音很低,以致连他自己也听不清楚,不知道皇上会怎样对待他的请求。
霍武的一只脚已经登上了车驾,他转身问道:“宰相有事么?”
“陛下!臣……”
“宰相这是怎么了?心事重重的。”
“陛下!臣请陛下爱惜龙体……”李纬最终还是咽下了要说的话,看着皇上的车驾在卫士的簇拥下渐渐远去了……
霍武并不等李纬的回答,就继续说道:“朕近日翻阅父皇生前批阅的奏章和发出的诏书,发现有几件事情处理得不够妥当。譬如周至的冤案,都不免让忠良之士寒心。还有舅舅,只因为对废除霍庸太子之位表示了异议,就被革去职务,长期赋闲在家。其实朕现在想来,周至亦无大错。他作为太傅,也是在尽为师之责!还有,因为对舅舅的猜忌,就放你去长赋在外。皇皇大吴,怎能没有执掌军务的大臣呢?”
他说到这里,就打住了话头。这些事满朝文武心知肚明,只能点到为至。只要李纬不表示异议,就说明他的感觉准确。历史已翻到新的一页,他现在需要清楚的是,自己该做些什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得从当前做起,朕月内要做两件事情:一件是举行策问,另一件就是设立军机厅,开始整治军备。”
一提到策问,霍武就想询问推荐贤良之士的情况:“朕要宰相举荐人才,怎么至今都没有回音呢?”
“舅舅,你举荐的人才呢?”
“启奏陛下……”
一言未了,就被霍武挥手拦住了:“舅舅有话就直说,这又不是在朝堂。”
“诺!启奏陛下……”
“怎么又来了?”
“慧儿,舅舅习惯了!不,皇上,臣这就改!”李纬的额头渗出了汗珠,他在心里埋怨自己,自从去年思贤厅灾象之后,他在皇上面前越来越拘谨了。他轻轻喘了一口气,尽量让心绪平静下来,“自从诏书下发各地后,郡国纷纷举荐忠谏刚直之士。现在报到长乐宫聚才宫的大约有五百多人。经过筛选,比较优秀的有刘海、赵云等人。”
“有话直说。”
“只是其中有不少治申、韩、苏、张之徒者,臣以为这些皆属异端邪说,尽可罢黜。”
“舅舅言之有理。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大一统岂非空言?”霍武说着话,想起一个人来。
“那个董乾呢?”
“聚才宫已把他作为首选人才。”
“朕在思贤厅陪读时,周至太傅曾为朕讲过他读《公羊春秋》的心得,其取经用宏,其思通古今,其要言不烦,颇有见地。如此之人,朕要亲自问策。”
又是周至。李纬心里不是滋味,他发现皇上最近不断地在他面前提起周至。过专做太傅的时候,听听也就罢了,可现在……
“朕何时可以当殿问策?”
“臣以为十月可以准备就绪。”
“要抓紧时间,朕可等不及了!”
“诺!陛下圣明!臣这里还有一人,姓孙名弘,亦善治《春秋三绝》,只是年龄大了些。”
“春秋几何?”
“已经过了知命之年。”
霍武想了想道:“的确是大了些。朕以为中兴大吴,非少壮有力者不能为之。不过此人还是先放到聚才宫吧!”
“诺!”李纬捻须沉吟片刻之后,缓缓道:“吸纳儒学之士入朝,太皇太后那里……,皇后那里……”
君臣的谈话正要继续下去,却见曾蒙气喘吁吁地上城来了,说太后召见,有要事相商。跟随着霍武的脚步,李纬发现自己越来越迟钝,有些不适应皇上锐意进取的节奏了。他从皇上的话音中也听出朝廷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而这种变化必然要受到来自太和宫和“娘娘宫”两股力量的牵制。他是看着皇上长大的,深知周至、吴征对皇上的影响。
随看刚帝的驾崩,景家东山再起已成定局,而太后李甜决不会对他的位置不予考虑。这样一来,不久的将来,霍家将成为李家的家奴。
“陛下……”李纬说话的声音很低,以致连他自己也听不清楚,不知道皇上会怎样对待他的请求。
霍武的一只脚已经登上了车驾,他转身问道:“宰相有事么?”
“陛下!臣……”
“宰相这是怎么了?心事重重的。”
“陛下!臣请陛下爱惜龙体……”李纬最终还是咽下了要说的话,看着皇上的车驾在卫士的簇拥下渐渐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