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的错觉吗?”张璇衡三人往村里走时,他不安的嗅了嗅鼻子,疑惑的提问道:“怎么还是感觉能闻到若有若无的臭味呢……”
“我身上可没味道!”见张璇衡开始将目光挪向自己,朱明新警官当即嗅了嗅自己袖子,进而尝试脱离关系:“我没闻到啊,有也是你们俩身上带的。”
“闻不到臭味的人,最可能是臭的那个。”他这话不说还好,一说,何朱琪也开始用不信任的眼神盯着朱组长了:“而且朱警官你在洞里待的时间比我们长多了吧?嫌疑太大了!”
“你们这是诬陷!”朱明新眼看着两人把矛头都对准他了,一下子郁闷得不行:“分明就是你们被臭晕了而已吧?”
还真有可能是我们一开始没戴口罩就往里走,所以才被臭到的……
张璇衡觉得他说的话有道理,很难进行反驳。
赵金龙的家,就离村口没多远。
三人很快便抵达了那间平房:赵金龙正心神不宁的在外抽烟,一看三人前来,慌忙上前迎接,询问案子处理的怎么样了。
开门见山,张璇衡很快便说明了来意,并暗示他如果配合回答接下来的问题,将有可能洗清赵涵义的嫌疑,还他名声一个清白。
正好就因为儿子被怀疑成杀人犯而犯愁的赵金龙听他这么一说,慌忙表示尽管问,他一定会配合的。因此张璇衡便要他列出当天帮他去找儿子的人都有哪些,以及谁最先找到了赵涵义的尸首和提出他死于借魂桩的说法。
还有……有没有哪个人在搜查开始前,说过应该去哪找他儿子?
虽然过去一个月了可能已经没法记得很清,但这些问题实在是非常重要,不容忽视。
能否破案,都要取决于这些关键点:越准确越好。
即便有些东西赵金龙实在记不太得,也可以去问当时参与搜查的村民。
赵涵义努力想了半天,终于做出了相应回答。
有些说的比较含糊、模棱两可,总之,张璇衡将这些要点都写在了笔记上。结果如下。
——————————
当晚帮他找儿子的人,是附近的五家邻居。共八人。
有个叫邓连波的人,在搜查开始前提出去附近的田里找找。
最先找到尸首的人,叫做季一凡。他独自行动。
提出打生桩说法的,是乔海亮。
——————————
这三人都是比较有嫌疑的,可张璇衡真正关注的是这些人分别去了什么地方寻找,同时还附加了新的疑问——当乔海亮提出赵涵义死于借魂桩诅咒时,都有谁在一旁支持这说法?
赵金龙真正知道调查方向的,只有季一凡。
他按照邓连波的说法,去村外的田里寻找,这才找到赵涵义尸体的。其他人都去了什么地方找,说不清。
而支持打生桩说法的人,赵金龙一时没法说得很清楚。
因为好多人都同意这种说辞,已经记不得那说法被乔海亮提出后,都有谁表示赞同了。
没办法,只能先找出嫌疑人,然后再让他想想这人有没有搭腔了……张璇衡暗自如此思索着,认定凶手必然会极力赞同打生桩的咒死说法:这个思路不一定是他提出来的,因为村子许多人都迷信这个。可是,他一定会助势,竭力赞同这种结论。
虽然现在已经很晚了,但不适宜继续延误调查时机。带着赵金龙去挨个儿拜访那些参与过搜查的邻居,将这些人都叫到一起取证。
因此,张璇衡无比庆幸此时朱明新在场:这么晚了,一些本就不喜欢配合调查的人会变得更烦躁。有警察在场,可以让他们最大限度的配合问话。
其实,晚上调查,有独到的优势。
因为那八个人无论睡没睡觉,都在家里。可白天就不一样了。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很可能不在家,要花上很大力气才能尽数找到。
调查中,并不怎么顺利。
好几个人都无法很清楚记得自己当天是如何行动了。张璇衡需要有意提问来进行引导,才会让他们想起来。
比如,询问他们出没出村找、是往村子什么方向找、中途都和谁碰过面、发现尸体后多久赶了过去、怎么接到通知等等。
其中,八人里有四人在接到通知前始终没出过村。算上赵金龙,便是五人。这证言得到了其他人的验证,因为没人在寻找时从村外看见过他们。
四位嫌疑人中,有三人通过比对大家的证词,被证明有过多次目击。好多人都在村子不同的位置看到了他们,符合张璇衡对凶手在村中四处乱逛拖延时间的推测。而这三人在尸体发现后到场都很迅速,也正是因为村子里消息传得快,接到电话后立马就能抵达现场了。
嫌疑人数被缩减到三个名额后,便可以根据之前对赵金龙的问话结果来进行筛选了。
他们三人中,分别包含了提出打生桩说法、引导了大家思路的乔海亮和提出去田里搜查的邓连波。剩下的另一人嫌疑则显得不太大。
这两个人里,张璇衡还不判断谁的嫌疑更大。
可是新的问题在于,即便他们中出现了让自己感觉更像凶手的角色,又该如何确定自己的怀疑?
张璇衡在朱组长问话的同时,退到一边独自思考起来。
就跟韩新晨遇害那天一样,赵涵义遇害的时间已过去一个月,太久远了。可以预想,他们对于当天做了什么,是没法做出太明确的回复的。
或者,只是些含糊的描述罢了。例如自己没出过村之类的。
按照惯例,不在场证明是一定要问的。
朱明新问他们赵涵义遇害当天都做了什么时,两人显然都有些瞬间的困惑,进而意识到警察在怀疑他们。
他们的态度,除了都有些紧张和焦虑外,乔海亮显得更为气愤,而邓连波则慌忙试图撇开关系,声称自己什么都没干。
反应都很正常……张璇衡默默观察着朱明新催他们回答问题的场面,期待着二人将做出怎样的答复。()
“我身上可没味道!”见张璇衡开始将目光挪向自己,朱明新警官当即嗅了嗅自己袖子,进而尝试脱离关系:“我没闻到啊,有也是你们俩身上带的。”
“闻不到臭味的人,最可能是臭的那个。”他这话不说还好,一说,何朱琪也开始用不信任的眼神盯着朱组长了:“而且朱警官你在洞里待的时间比我们长多了吧?嫌疑太大了!”
“你们这是诬陷!”朱明新眼看着两人把矛头都对准他了,一下子郁闷得不行:“分明就是你们被臭晕了而已吧?”
还真有可能是我们一开始没戴口罩就往里走,所以才被臭到的……
张璇衡觉得他说的话有道理,很难进行反驳。
赵金龙的家,就离村口没多远。
三人很快便抵达了那间平房:赵金龙正心神不宁的在外抽烟,一看三人前来,慌忙上前迎接,询问案子处理的怎么样了。
开门见山,张璇衡很快便说明了来意,并暗示他如果配合回答接下来的问题,将有可能洗清赵涵义的嫌疑,还他名声一个清白。
正好就因为儿子被怀疑成杀人犯而犯愁的赵金龙听他这么一说,慌忙表示尽管问,他一定会配合的。因此张璇衡便要他列出当天帮他去找儿子的人都有哪些,以及谁最先找到了赵涵义的尸首和提出他死于借魂桩的说法。
还有……有没有哪个人在搜查开始前,说过应该去哪找他儿子?
虽然过去一个月了可能已经没法记得很清,但这些问题实在是非常重要,不容忽视。
能否破案,都要取决于这些关键点:越准确越好。
即便有些东西赵金龙实在记不太得,也可以去问当时参与搜查的村民。
赵涵义努力想了半天,终于做出了相应回答。
有些说的比较含糊、模棱两可,总之,张璇衡将这些要点都写在了笔记上。结果如下。
——————————
当晚帮他找儿子的人,是附近的五家邻居。共八人。
有个叫邓连波的人,在搜查开始前提出去附近的田里找找。
最先找到尸首的人,叫做季一凡。他独自行动。
提出打生桩说法的,是乔海亮。
——————————
这三人都是比较有嫌疑的,可张璇衡真正关注的是这些人分别去了什么地方寻找,同时还附加了新的疑问——当乔海亮提出赵涵义死于借魂桩诅咒时,都有谁在一旁支持这说法?
赵金龙真正知道调查方向的,只有季一凡。
他按照邓连波的说法,去村外的田里寻找,这才找到赵涵义尸体的。其他人都去了什么地方找,说不清。
而支持打生桩说法的人,赵金龙一时没法说得很清楚。
因为好多人都同意这种说辞,已经记不得那说法被乔海亮提出后,都有谁表示赞同了。
没办法,只能先找出嫌疑人,然后再让他想想这人有没有搭腔了……张璇衡暗自如此思索着,认定凶手必然会极力赞同打生桩的咒死说法:这个思路不一定是他提出来的,因为村子许多人都迷信这个。可是,他一定会助势,竭力赞同这种结论。
虽然现在已经很晚了,但不适宜继续延误调查时机。带着赵金龙去挨个儿拜访那些参与过搜查的邻居,将这些人都叫到一起取证。
因此,张璇衡无比庆幸此时朱明新在场:这么晚了,一些本就不喜欢配合调查的人会变得更烦躁。有警察在场,可以让他们最大限度的配合问话。
其实,晚上调查,有独到的优势。
因为那八个人无论睡没睡觉,都在家里。可白天就不一样了。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很可能不在家,要花上很大力气才能尽数找到。
调查中,并不怎么顺利。
好几个人都无法很清楚记得自己当天是如何行动了。张璇衡需要有意提问来进行引导,才会让他们想起来。
比如,询问他们出没出村找、是往村子什么方向找、中途都和谁碰过面、发现尸体后多久赶了过去、怎么接到通知等等。
其中,八人里有四人在接到通知前始终没出过村。算上赵金龙,便是五人。这证言得到了其他人的验证,因为没人在寻找时从村外看见过他们。
四位嫌疑人中,有三人通过比对大家的证词,被证明有过多次目击。好多人都在村子不同的位置看到了他们,符合张璇衡对凶手在村中四处乱逛拖延时间的推测。而这三人在尸体发现后到场都很迅速,也正是因为村子里消息传得快,接到电话后立马就能抵达现场了。
嫌疑人数被缩减到三个名额后,便可以根据之前对赵金龙的问话结果来进行筛选了。
他们三人中,分别包含了提出打生桩说法、引导了大家思路的乔海亮和提出去田里搜查的邓连波。剩下的另一人嫌疑则显得不太大。
这两个人里,张璇衡还不判断谁的嫌疑更大。
可是新的问题在于,即便他们中出现了让自己感觉更像凶手的角色,又该如何确定自己的怀疑?
张璇衡在朱组长问话的同时,退到一边独自思考起来。
就跟韩新晨遇害那天一样,赵涵义遇害的时间已过去一个月,太久远了。可以预想,他们对于当天做了什么,是没法做出太明确的回复的。
或者,只是些含糊的描述罢了。例如自己没出过村之类的。
按照惯例,不在场证明是一定要问的。
朱明新问他们赵涵义遇害当天都做了什么时,两人显然都有些瞬间的困惑,进而意识到警察在怀疑他们。
他们的态度,除了都有些紧张和焦虑外,乔海亮显得更为气愤,而邓连波则慌忙试图撇开关系,声称自己什么都没干。
反应都很正常……张璇衡默默观察着朱明新催他们回答问题的场面,期待着二人将做出怎样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