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在皇极殿上,温体仁便道:“皇上圣明,这张溥等虽并未把持科场,但其言其行,狷狂勃悖,更兼结社聚徒,时常妄议朝政,是该当好生敲打一番。臣请下旨,申斥张溥,令其在家反省,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崇祯微微颔首道:“便这样办,旨意你们内阁拟定,措辞要严厉,差人看好这张溥,让他好好在家反省一下,何谓君臣之道!至于闵洪学嘛,上书参劾乃是言官之事,你还是管好你的吏部!”
训斥几句后,闵洪学诺诺而退,好不容易商议完一件事,还没喘口气,数内又有兵部右侍郎邹维琏出班奏道:“皇上,臣有本奏。”
崇祯恩准后,邹维琏一般的跪在地上大声念起了自己的奏本,说的却是恢复江东之事。邹维琏这已经是第三次上疏奏请恢复江东了,他仍然举荐福建水师总兵郑芝龙分兵北上,和前两次的奏折几乎一模一样。
崇祯听完后问道:“张凤翼来了没有?”数内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出班来跪奏道:“臣在。”
这将近七旬老者便是时下的大明兵部尚书张凤翼,此人代州人氏,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也是三朝元老,坐师叶向高,东林党人,履历极长的人物,但却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不过这张凤翼运气极好,早年就担任过广宁兵备副使,一直在蓟辽军区混迹。他在遵化练过兵,见识过王化贞、熊廷弼的相互倾轧,随孙承宗修过城,与赵率教种过田,助袁崇焕守过宁远,然后前面这些人都被他熬得或死或致仕,然后他便出头了。
总结了一下,这人运气真好,王、熊惨败时,他在遵化练兵,后引兵援山海关,没什么过错,反而有大功。崇祯元年末,因被弹劾修建九千岁生祠,而自请罢官,却因祸得福,避过了崇祯二年的金兵入关之役,否则他守在遵化,性命凶多吉少。崇祯三年金兵再次入关,刘策为蓟辽督师,但为金兵大败,旋即招张凤翼代之。
张凤翼运气极佳,上任后金兵烧杀抢掠够了,开始撤回关外,他便赶上了好时候,顺着金兵的退兵路线,相继收复遵、永四城,叙功,进太子少保,拜兵部尚书。
见张凤翼出班后,崇祯道:“你该管兵部,你且说说这邹维琏之策可行否?”
张凤翼颤颤巍巍的道:“皇上,邹侍郎此前已经两次陈奏过此策,但均是议而未决。其因有三,一来东江镇自崇祯二年之后,便是由登莱巡抚节制,前孙元化为登莱巡抚时,便多有放弃东江之意。盖因东江孤悬海外,粮饷补充困难,耗费极多,且兵甲不多,难以匹敌建奴,已成鸡肋。如今新任登莱巡抚也力主撤岛,因此议而未决。”
崇祯摆摆手道:“撤不撤岛是朝廷说了算,地方巡抚照旨意办事便可。”
张凤翼躬身道:“是,其二便是今岁东江镇总兵黄龙在镇江(旅顺)殉国,东江镇总兵位置悬空,耿仲明等贼人投降奴贼,东江消息断绝,更不知道岛上情形如何,有传言说东江一镇俱都投降的。因情形未明,而不敢妄说恢复东江。”
崇祯对这点是较为担心的,自东江镇总兵黄龙死后,耿仲明等人投降,拉走了大半登莱水师,东江镇海路断绝,便连消息也断绝了,因此便有传言说一镇军民皆已经降了建奴。若东江已经失陷,恢复东江之事便更是难上加难了。
当下崇祯沉吟道:“东江虽孤悬海外,但之前毛文龙招募的军民皆是辽东遗民,与建奴有深仇大恨,说这些人都降了,朕不相信!”
张凤翼微微咳嗽几声,强自忍住后道:“其三便是调福建水师北上,南兵北调,诸多不便,更兼朝野皆有呼声,若是要恢复江东,不若用黄龙子侄黄蜚承袭,一来可安抚忠臣之后,二来黄蜚乃镇江守备,所统部将皆是北兵,宜于统属。”
张凤翼这最后一点才算说到点子上,前两次邹维琏陈奏此策,议而未决正是因为朝中很多人反对,南兵北调,牵连甚广,不如用黄蜚接替东江镇总兵之职。向来人选之争,便涉及到党争,闽党在朝堂内势孤力弱,若非邹维琏等东林党支持郑氏,只怕黄蜚早已经成东江总兵了。
邹维琏闻言急忙道:“皇上,黄蜚与郑家优劣,上两次臣也已经剖析过。如今黄蜚属下皆是残兵,部署不多,且兵无战心,正在登莱休整,不宜委派出征东江。再者黄蜚属下水师战船极缺,器械不足,四百料以上战船也只有数艘,此趟恢复东江,定有海战,若黄蜚前去,必是惨败。而若是郑氏统领的福建水师北上便大不一样了,郑氏水师精锐,连败红夷,定可在海战中一战而胜,剪灭建奴水师。若拖延日久,建奴水师渡海而来,则北疆海域永无宁日。再者郑氏水军北上,不需朝廷花费一钱一兵,郑氏多年皆是靠与朝鲜、琉球、佛郎机人海贸自筹军费。若是郑氏去东江,可替朝廷负担起东江粮饷来,节省出许多钱粮来啊。”
温体仁闻言,虽然眉头微皱,但却站定了,纹丝不动,前两次他是站出来驳斥过这个说法的,军马水师不领朝廷军饷,而是将领拥兵自重,这本来就是尾大不掉之事,他郑氏在东南这样搞本就不对,怎能又来乱了北方的规矩?
不过这次温体仁察觉出一丝变化来,那就是崇祯的态度,要是崇祯没有动了什么心思,早就呵斥邹维琏了,因为这策略已经商议过两次,早已经是陈词滥调,何必多说?但此刻见崇祯再听邹维琏说话时,居然听得很入神,温体仁便知道风向又变了。
张凤翼却有些老眼昏花,看不清楚风向,便道:“皇上,自古朝廷养兵,未曾闻一方将佐养兵的。郑氏在东南之事本就不合规制,岂能再乱北方军制?”
此刻大明朝还维持着一个王朝的威仪,再苦再难,欠饷再多,还是维持着由朝廷发钱粮。而不似后世满清那样,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恬不知耻的命各地自筹军饷,自办团练。大明是到了北京城破之后,大明朝各地军将才开始拥兵自重,自筹军饷的。虽然朝廷将佐之内,也有养私兵的,但多是养些精锐家丁为护卫,并不像郑氏那样一军皆是自养私兵。
数内有兵部给事中周纯修出班跪奏道:“皇上,张阁部此言,下官不敢认同。”崇祯见有人出来反驳,便来了兴趣,道:“你说下去。”
周纯修道:“自古虽是朝廷养兵,但每逢国家有难,各地必定都是揭竿而起,共赴国难的。好似原来东江镇那般,毛文龙起兵之时,亦是自己募兵筹粮,方才开辟东江。而建奴几次入寇,各地也皆有义军自发起兵筹粮,抗击建奴。大明朝不缺忠臣义士,唯缺报效君国之路啊!朝中总有暮气沉沉之人,抱残守缺,堵塞忠臣义士报效之路,实乃误国误民之人!”
张凤翼被这几句气得白须发颤,回头怒道:“说的是郑家,那郑芝龙乃海寇招安,正是贼心不死,他如何是忠臣义士了?”
此时温体仁已经看清楚了风向,当即出班奏道:“皇上,臣有南京兵科给事中王之晋奏本代为陈奏。”
崇祯哦了一声奇道:“在说东江之事,何故说到王之晋奏本去了?”温体仁道:“王之晋奏本与东江之事有莫大关联。”
崇祯颔首道:“奏来。”当下温体仁便拿出王之晋奏本,朗声念了起来。这王之晋奏本是昨晚到的内阁,温体仁看了之后,尚未与其他阁臣商议,今早带在身上,便是想看看今早情势再决定是当朝陈奏还是散朝后进呈。此刻见说起郑家来,他便决定拿出来了。
王之晋的奏本议题很明确,就是说了这趟福建遭了风灾,然后郑氏派兵救灾,还与黄汝良等士绅富商捐纳钱粮赈济灾民之事。
温体仁念完之后,说道:“皇上,王之晋奏本说得明白,这郑氏不但守卫国土,屡败红夷,还能在风灾之时,派兵救援地方百姓,更捐纳钱粮赈济灾民,力保东南安定,未曾向朝廷讨要过什么,更不曾向朝廷叫苦,实乃为皇上分忧的忠臣,而又能救民于水火之中,更是仁善义举。这郑家怎么就不能称为忠臣义士?”
听了这话后,崇祯首先鼓掌起来,随后道:“说得好!温首辅见事明白,朕之肱骨也。”温体仁第二次被崇祯夸奖,更是飘飘然起来,众臣见了均想:“这温首辅深得帝心啊。”
崇祯此时居然站了起来,吩咐曹化淳道:“将沈犹龙和黄汝良的书信奏折都给他们念一念。”当下曹化淳将早已经准备好的书信奏折取出,当众念了起来。
众大臣见曹化淳早有准备,心头均是暗想:“原来皇上心中早已经有了主意……”
崇祯微微颔首道:“便这样办,旨意你们内阁拟定,措辞要严厉,差人看好这张溥,让他好好在家反省一下,何谓君臣之道!至于闵洪学嘛,上书参劾乃是言官之事,你还是管好你的吏部!”
训斥几句后,闵洪学诺诺而退,好不容易商议完一件事,还没喘口气,数内又有兵部右侍郎邹维琏出班奏道:“皇上,臣有本奏。”
崇祯恩准后,邹维琏一般的跪在地上大声念起了自己的奏本,说的却是恢复江东之事。邹维琏这已经是第三次上疏奏请恢复江东了,他仍然举荐福建水师总兵郑芝龙分兵北上,和前两次的奏折几乎一模一样。
崇祯听完后问道:“张凤翼来了没有?”数内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出班来跪奏道:“臣在。”
这将近七旬老者便是时下的大明兵部尚书张凤翼,此人代州人氏,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也是三朝元老,坐师叶向高,东林党人,履历极长的人物,但却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不过这张凤翼运气极好,早年就担任过广宁兵备副使,一直在蓟辽军区混迹。他在遵化练过兵,见识过王化贞、熊廷弼的相互倾轧,随孙承宗修过城,与赵率教种过田,助袁崇焕守过宁远,然后前面这些人都被他熬得或死或致仕,然后他便出头了。
总结了一下,这人运气真好,王、熊惨败时,他在遵化练兵,后引兵援山海关,没什么过错,反而有大功。崇祯元年末,因被弹劾修建九千岁生祠,而自请罢官,却因祸得福,避过了崇祯二年的金兵入关之役,否则他守在遵化,性命凶多吉少。崇祯三年金兵再次入关,刘策为蓟辽督师,但为金兵大败,旋即招张凤翼代之。
张凤翼运气极佳,上任后金兵烧杀抢掠够了,开始撤回关外,他便赶上了好时候,顺着金兵的退兵路线,相继收复遵、永四城,叙功,进太子少保,拜兵部尚书。
见张凤翼出班后,崇祯道:“你该管兵部,你且说说这邹维琏之策可行否?”
张凤翼颤颤巍巍的道:“皇上,邹侍郎此前已经两次陈奏过此策,但均是议而未决。其因有三,一来东江镇自崇祯二年之后,便是由登莱巡抚节制,前孙元化为登莱巡抚时,便多有放弃东江之意。盖因东江孤悬海外,粮饷补充困难,耗费极多,且兵甲不多,难以匹敌建奴,已成鸡肋。如今新任登莱巡抚也力主撤岛,因此议而未决。”
崇祯摆摆手道:“撤不撤岛是朝廷说了算,地方巡抚照旨意办事便可。”
张凤翼躬身道:“是,其二便是今岁东江镇总兵黄龙在镇江(旅顺)殉国,东江镇总兵位置悬空,耿仲明等贼人投降奴贼,东江消息断绝,更不知道岛上情形如何,有传言说东江一镇俱都投降的。因情形未明,而不敢妄说恢复东江。”
崇祯对这点是较为担心的,自东江镇总兵黄龙死后,耿仲明等人投降,拉走了大半登莱水师,东江镇海路断绝,便连消息也断绝了,因此便有传言说一镇军民皆已经降了建奴。若东江已经失陷,恢复东江之事便更是难上加难了。
当下崇祯沉吟道:“东江虽孤悬海外,但之前毛文龙招募的军民皆是辽东遗民,与建奴有深仇大恨,说这些人都降了,朕不相信!”
张凤翼微微咳嗽几声,强自忍住后道:“其三便是调福建水师北上,南兵北调,诸多不便,更兼朝野皆有呼声,若是要恢复江东,不若用黄龙子侄黄蜚承袭,一来可安抚忠臣之后,二来黄蜚乃镇江守备,所统部将皆是北兵,宜于统属。”
张凤翼这最后一点才算说到点子上,前两次邹维琏陈奏此策,议而未决正是因为朝中很多人反对,南兵北调,牵连甚广,不如用黄蜚接替东江镇总兵之职。向来人选之争,便涉及到党争,闽党在朝堂内势孤力弱,若非邹维琏等东林党支持郑氏,只怕黄蜚早已经成东江总兵了。
邹维琏闻言急忙道:“皇上,黄蜚与郑家优劣,上两次臣也已经剖析过。如今黄蜚属下皆是残兵,部署不多,且兵无战心,正在登莱休整,不宜委派出征东江。再者黄蜚属下水师战船极缺,器械不足,四百料以上战船也只有数艘,此趟恢复东江,定有海战,若黄蜚前去,必是惨败。而若是郑氏统领的福建水师北上便大不一样了,郑氏水师精锐,连败红夷,定可在海战中一战而胜,剪灭建奴水师。若拖延日久,建奴水师渡海而来,则北疆海域永无宁日。再者郑氏水军北上,不需朝廷花费一钱一兵,郑氏多年皆是靠与朝鲜、琉球、佛郎机人海贸自筹军费。若是郑氏去东江,可替朝廷负担起东江粮饷来,节省出许多钱粮来啊。”
温体仁闻言,虽然眉头微皱,但却站定了,纹丝不动,前两次他是站出来驳斥过这个说法的,军马水师不领朝廷军饷,而是将领拥兵自重,这本来就是尾大不掉之事,他郑氏在东南这样搞本就不对,怎能又来乱了北方的规矩?
不过这次温体仁察觉出一丝变化来,那就是崇祯的态度,要是崇祯没有动了什么心思,早就呵斥邹维琏了,因为这策略已经商议过两次,早已经是陈词滥调,何必多说?但此刻见崇祯再听邹维琏说话时,居然听得很入神,温体仁便知道风向又变了。
张凤翼却有些老眼昏花,看不清楚风向,便道:“皇上,自古朝廷养兵,未曾闻一方将佐养兵的。郑氏在东南之事本就不合规制,岂能再乱北方军制?”
此刻大明朝还维持着一个王朝的威仪,再苦再难,欠饷再多,还是维持着由朝廷发钱粮。而不似后世满清那样,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恬不知耻的命各地自筹军饷,自办团练。大明是到了北京城破之后,大明朝各地军将才开始拥兵自重,自筹军饷的。虽然朝廷将佐之内,也有养私兵的,但多是养些精锐家丁为护卫,并不像郑氏那样一军皆是自养私兵。
数内有兵部给事中周纯修出班跪奏道:“皇上,张阁部此言,下官不敢认同。”崇祯见有人出来反驳,便来了兴趣,道:“你说下去。”
周纯修道:“自古虽是朝廷养兵,但每逢国家有难,各地必定都是揭竿而起,共赴国难的。好似原来东江镇那般,毛文龙起兵之时,亦是自己募兵筹粮,方才开辟东江。而建奴几次入寇,各地也皆有义军自发起兵筹粮,抗击建奴。大明朝不缺忠臣义士,唯缺报效君国之路啊!朝中总有暮气沉沉之人,抱残守缺,堵塞忠臣义士报效之路,实乃误国误民之人!”
张凤翼被这几句气得白须发颤,回头怒道:“说的是郑家,那郑芝龙乃海寇招安,正是贼心不死,他如何是忠臣义士了?”
此时温体仁已经看清楚了风向,当即出班奏道:“皇上,臣有南京兵科给事中王之晋奏本代为陈奏。”
崇祯哦了一声奇道:“在说东江之事,何故说到王之晋奏本去了?”温体仁道:“王之晋奏本与东江之事有莫大关联。”
崇祯颔首道:“奏来。”当下温体仁便拿出王之晋奏本,朗声念了起来。这王之晋奏本是昨晚到的内阁,温体仁看了之后,尚未与其他阁臣商议,今早带在身上,便是想看看今早情势再决定是当朝陈奏还是散朝后进呈。此刻见说起郑家来,他便决定拿出来了。
王之晋的奏本议题很明确,就是说了这趟福建遭了风灾,然后郑氏派兵救灾,还与黄汝良等士绅富商捐纳钱粮赈济灾民之事。
温体仁念完之后,说道:“皇上,王之晋奏本说得明白,这郑氏不但守卫国土,屡败红夷,还能在风灾之时,派兵救援地方百姓,更捐纳钱粮赈济灾民,力保东南安定,未曾向朝廷讨要过什么,更不曾向朝廷叫苦,实乃为皇上分忧的忠臣,而又能救民于水火之中,更是仁善义举。这郑家怎么就不能称为忠臣义士?”
听了这话后,崇祯首先鼓掌起来,随后道:“说得好!温首辅见事明白,朕之肱骨也。”温体仁第二次被崇祯夸奖,更是飘飘然起来,众臣见了均想:“这温首辅深得帝心啊。”
崇祯此时居然站了起来,吩咐曹化淳道:“将沈犹龙和黄汝良的书信奏折都给他们念一念。”当下曹化淳将早已经准备好的书信奏折取出,当众念了起来。
众大臣见曹化淳早有准备,心头均是暗想:“原来皇上心中早已经有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