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之后是大雪,大雪时节真落雪。
腊月一至,大唐北地各州郡的气温便骤然下降。从北地草原席卷而来的寒流,彻底带走了地表的余温,让人感受到阵阵彻骨寒意。及到过了冬至,淮北大地已是银装素裹。
一二不出手,三四冰上走。今年大唐的一天,竟是酷寒如斯。
颍州城外,远行着一只约莫一万人的骑兵军队。
赶在这种恶劣的天气远行,只有可能是军队或者盗匪。前者受之于命,不得不为;后者搏之于命,不可不为。活着,向来就要付出代价。在这一点上,盗匪和军队竟是出奇的相似。
颍州刺史钱源可正自蹙着眉在城头踱步,直是愁容满面。
自从接到县尉姜正的奏报后,他便再也睡不下觉。一支万余人的军队正在从南面急速朝颍州城赶来,估计今日午后便能抵达城门外。
安禄山在幽燕叛乱起兵的消息早就传遍了大唐各州,而安禄山一反,都畿道、河南道自是首当其冲。前些时日东都被围,河南道的各州县官吏皆是人心惶惶,各思退路。
钱源可自然也不例外。
从对方行军的路线来看,他们该是从淮南道而来。这个时节冒着风雪急行军,概是应皇命北上勤王的朝廷军将了。若是放在往时,钱源可定会满怀欣喜的将这支救命的军队迎入颍州城,好生招待。可是此时他的心却起了变化。
促使他犹疑的当然是一件事——东都告破!
就在腊月十三日,安禄山大军攻破了东都洛阳,这个胡儿只用了短短三十五天就控制了河北道大部郡县,河南道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
叛军一时竟有西克长安,逆天改命的态势!
大唐承平已久,各地官吏早就习惯了那种平平凡凡混日子的生活。此厢边镇大将突然举起了反旗攻下了大唐半数河山,让这些怀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官武将纷纷傻了眼。
眼见着安禄山就要攻克西京,他们是跟着大唐皇帝一条道走到黑还是另寻明主,转投安禄山?
只是一个无比艰难的选择,假使选择终于李唐皇室,他们固然可以得到道义上的支持,但也仅限于此。东都已破,幽州铁骑正以可怕的态势席卷河南道诸郡县,相信不过多久,其余没有投降的郡县也会因缺乏支援向安禄山卑躬屈膝。
毕竟原府军久疏战阵,完全无法与幽州铁骑相抗衡。至于那些临时组织起来的乡勇,怕是幽州铁骑只一个冲锋,便会被击的溃散。
而如果望风投向安禄山,则要面临承担极大的压力。毕竟安禄山只是控制了河北道和河南道的一部分,这些区域相对于大唐的广袤疆域实在是不值一提。虽然叛军势头正盛,但想必不能持久。更何况时已严冬,安禄山的推进势必会受到影响。如果安禄山不能一鼓作气夺下西京长安,情况还很难说。
朝廷有了足够的时
间便可以针对叛军的攻势作出相应调整,甚至可以不紧不慢的征调各州府的援军入关勤王。到了那时,安禄山出其不意起兵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势必将深陷各地府军围剿的困境。
若是朝廷到时追究了起来,那些投靠伪朝的官员怕是要被抄家灭族的吧!
关于此事,钱源可已经犹豫了十数日。
在他看来,安禄山获胜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毕竟关有潼关这一险关,安禄山便是有二十万铁骑围而攻之都不见得能轻易的攻陷。何况如今安禄山夺得了河北道、河南道这么多的城池,势必要分兵驻防,能够调动的兵力不会多于十万。
只要朝廷派出大将高仙芝严守潼关拒不出战,等撑到来春便可磨掉叛军的锐气。到时皇帝陛下再颁布圣旨,召集天下军将入京勤王。
那时,安禄山必定会众叛亲离,叛军也会分崩离析。
可是他身任许州刺史的弟弟钱源若并不这么看!
钱源若认为安禄山擅长突袭,势必不会将战事拖到春日。二十万铁骑的优势就在于机动性,安禄山怎么会放弃这一巨大的优势?
若是安禄山狠下心来死攻潼关,最后也会进入关!一旦潼关告破,西京便有如安禄山的囊之物了。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钱源若择良木而栖,已经投靠了安禄山。
虽然心并不看好弟弟的选择,但钱源可还是保持了沉默。
不论如何,家族都需要作出尽可能多的选择。
每当改朝换代之时,对世家大族就是一种考验。为了让自己的家族屹立于不败之地,族都会分配各房投靠不同势力。这样不管最终哪方势力夺得了天下,那一方世家都会有血脉延续!
就像把食物蔬菜分配到不同菜篮,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
虽然这样的选择看起来有些丑陋、卑鄙,但他还是默许了。
唯有如此,颍川钱氏才可以子孙延绵的传承下去!
不管最后是安禄山窃国成功还是李唐夺回了江山,投靠对立面的那一房势必逃不离抄家灭族,但这要颍川钱氏还有血脉活在这个世上,就不愁没有复兴的时刻!
世家大族就像一只寄生蟹,在退潮时钻入蟹壳隐藏保护好自己,等待着另一次涨潮。
等待涨潮的痛苦无疑是十分痛苦的,但他们不会去在乎这些。他们想要做的只是家族的绵延,而这作掩护的蟹壳是姓安还是姓李,他们完全不在乎!
“老姜,下令开城门吧!”钱源可沉叹了口气,望着城门下不远处的骑兵,幽幽道。
既然这场叛乱是命注定,自己就不该再犹豫。
成败只在一念之间,把握好当下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又一场大雪啊,不知来岁时自己还能否赏到如斯美丽的雪景?
ps:世家有世家的生存法则,有时想来也是残忍。
腊月一至,大唐北地各州郡的气温便骤然下降。从北地草原席卷而来的寒流,彻底带走了地表的余温,让人感受到阵阵彻骨寒意。及到过了冬至,淮北大地已是银装素裹。
一二不出手,三四冰上走。今年大唐的一天,竟是酷寒如斯。
颍州城外,远行着一只约莫一万人的骑兵军队。
赶在这种恶劣的天气远行,只有可能是军队或者盗匪。前者受之于命,不得不为;后者搏之于命,不可不为。活着,向来就要付出代价。在这一点上,盗匪和军队竟是出奇的相似。
颍州刺史钱源可正自蹙着眉在城头踱步,直是愁容满面。
自从接到县尉姜正的奏报后,他便再也睡不下觉。一支万余人的军队正在从南面急速朝颍州城赶来,估计今日午后便能抵达城门外。
安禄山在幽燕叛乱起兵的消息早就传遍了大唐各州,而安禄山一反,都畿道、河南道自是首当其冲。前些时日东都被围,河南道的各州县官吏皆是人心惶惶,各思退路。
钱源可自然也不例外。
从对方行军的路线来看,他们该是从淮南道而来。这个时节冒着风雪急行军,概是应皇命北上勤王的朝廷军将了。若是放在往时,钱源可定会满怀欣喜的将这支救命的军队迎入颍州城,好生招待。可是此时他的心却起了变化。
促使他犹疑的当然是一件事——东都告破!
就在腊月十三日,安禄山大军攻破了东都洛阳,这个胡儿只用了短短三十五天就控制了河北道大部郡县,河南道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
叛军一时竟有西克长安,逆天改命的态势!
大唐承平已久,各地官吏早就习惯了那种平平凡凡混日子的生活。此厢边镇大将突然举起了反旗攻下了大唐半数河山,让这些怀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官武将纷纷傻了眼。
眼见着安禄山就要攻克西京,他们是跟着大唐皇帝一条道走到黑还是另寻明主,转投安禄山?
只是一个无比艰难的选择,假使选择终于李唐皇室,他们固然可以得到道义上的支持,但也仅限于此。东都已破,幽州铁骑正以可怕的态势席卷河南道诸郡县,相信不过多久,其余没有投降的郡县也会因缺乏支援向安禄山卑躬屈膝。
毕竟原府军久疏战阵,完全无法与幽州铁骑相抗衡。至于那些临时组织起来的乡勇,怕是幽州铁骑只一个冲锋,便会被击的溃散。
而如果望风投向安禄山,则要面临承担极大的压力。毕竟安禄山只是控制了河北道和河南道的一部分,这些区域相对于大唐的广袤疆域实在是不值一提。虽然叛军势头正盛,但想必不能持久。更何况时已严冬,安禄山的推进势必会受到影响。如果安禄山不能一鼓作气夺下西京长安,情况还很难说。
朝廷有了足够的时
间便可以针对叛军的攻势作出相应调整,甚至可以不紧不慢的征调各州府的援军入关勤王。到了那时,安禄山出其不意起兵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势必将深陷各地府军围剿的困境。
若是朝廷到时追究了起来,那些投靠伪朝的官员怕是要被抄家灭族的吧!
关于此事,钱源可已经犹豫了十数日。
在他看来,安禄山获胜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毕竟关有潼关这一险关,安禄山便是有二十万铁骑围而攻之都不见得能轻易的攻陷。何况如今安禄山夺得了河北道、河南道这么多的城池,势必要分兵驻防,能够调动的兵力不会多于十万。
只要朝廷派出大将高仙芝严守潼关拒不出战,等撑到来春便可磨掉叛军的锐气。到时皇帝陛下再颁布圣旨,召集天下军将入京勤王。
那时,安禄山必定会众叛亲离,叛军也会分崩离析。
可是他身任许州刺史的弟弟钱源若并不这么看!
钱源若认为安禄山擅长突袭,势必不会将战事拖到春日。二十万铁骑的优势就在于机动性,安禄山怎么会放弃这一巨大的优势?
若是安禄山狠下心来死攻潼关,最后也会进入关!一旦潼关告破,西京便有如安禄山的囊之物了。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钱源若择良木而栖,已经投靠了安禄山。
虽然心并不看好弟弟的选择,但钱源可还是保持了沉默。
不论如何,家族都需要作出尽可能多的选择。
每当改朝换代之时,对世家大族就是一种考验。为了让自己的家族屹立于不败之地,族都会分配各房投靠不同势力。这样不管最终哪方势力夺得了天下,那一方世家都会有血脉延续!
就像把食物蔬菜分配到不同菜篮,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
虽然这样的选择看起来有些丑陋、卑鄙,但他还是默许了。
唯有如此,颍川钱氏才可以子孙延绵的传承下去!
不管最后是安禄山窃国成功还是李唐夺回了江山,投靠对立面的那一房势必逃不离抄家灭族,但这要颍川钱氏还有血脉活在这个世上,就不愁没有复兴的时刻!
世家大族就像一只寄生蟹,在退潮时钻入蟹壳隐藏保护好自己,等待着另一次涨潮。
等待涨潮的痛苦无疑是十分痛苦的,但他们不会去在乎这些。他们想要做的只是家族的绵延,而这作掩护的蟹壳是姓安还是姓李,他们完全不在乎!
“老姜,下令开城门吧!”钱源可沉叹了口气,望着城门下不远处的骑兵,幽幽道。
既然这场叛乱是命注定,自己就不该再犹豫。
成败只在一念之间,把握好当下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又一场大雪啊,不知来岁时自己还能否赏到如斯美丽的雪景?
ps:世家有世家的生存法则,有时想来也是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