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旻寺座落在运河西畔,运河在此一分为三,一条向北通向扬州,一条向南通向瓜洲进入长江,一条向西通向仪征,并由仪征入江,在高旻寺西南的停车场,一辆豪华大巴正在下客,柳致知和罗宛琪下了车,天不亮就从申城出发,到扬州时还未到中午,天上云很多,太阳被云遮住,天气很闷热,从空调车下来,大家都感到热,柳致知倒没有在意,他现在寒暑不侵。
“我是买冷饮!孙老、唐老,你们吃不吃?”柳致知问到。
“我们年纪大了,带着杯子,喝茶就行!你们自己去吃!”孙老答到,车上除了柳致知和罗宛琪,其他都是老年人,还有一位司机师傅是中年人,车上老年人都是富人,到这个年纪很注重保养。
高旻寺周边并没有什么大的商店,地处农村,也不是旅游圣地,加上高旻寺也不收门票,正常没有什么游客来此,来此多为信徒,他们捐献的香火钱远比门票多,特别是海外华侨,一捐就是上百万,因而高旻寺并不同于那些作为景点的寺庙,大门是敞开着。
柳致知在边上一个显然是农家小店中要了三支和露雪冷饮,一支递给了罗宛琪,一支递给司机师傅,另一支当然是自己的。司机师傅谢过柳致知,锁好车门和众人一起向高旻寺南门走去。
还未到门口,几个农村妇女围了上来,手臂上挽着竹篮,里面放着香:“老板,买一把香敬敬菩萨,菩萨保佑你们!”
柳致知见此一笑,他们这帮人在来之前,已和高旻寺方面通过电话,孙老他们也是老香客,香自然由寺中供应,不会买这些在门口兜售的香,不过倒有几个散客向她们买香。
柳致知随着众人入寺,有知客僧接待,浏览了一下寺内,寺内甚至连他们的斋饭都准备好了,显然孙老他们算是大施主,柳致知虽是修行人,对佛经也有一些研究,但其修行大多走的是道门,佛门修行除了密宗,大多数不以身体为意,着重精神之超脱,柳致知虽借鉴其一些思想理念,但本质上与柳致知所行并不一致,到此,也是随众。
和寺庙里僧侣一同用过午饭,柳致知对这一套用餐仪式并不陌生,饭前念经祈祷等等,柳致知以前就被爷爷带到过玉佛寺用过斋饭,倒是罗宛琪很是感到有趣,见那些小和尚并不比她大,一个个一本正经念经,吃饭时目不斜视,不发出一言声音,感到很是有趣,眼珠直转,东张西望,见没有理她,也只好今天低头吃饭。
吃过饭是休息时间,便拉着柳致知在寺中乱转,与寺中青年和尚谈谈心,和尚建议他们可去两处看看,一处是天中塔,当初寺由塔建;另一处是放生池,是高旻寺中善男信女放生的地方。
两人谢过这位和尚,天中塔暂时不对外开放,但他们身份是来朝拜敬香的居士团队,不在此限制。
罗宛琪边走边说:“柳致知,那个和尚好像与一般人不同,在什么方面不同?我怎么说不出。”
“有什么不同?不过比一般人光着个脑袋。”柳致知没有留意,顺口回答,庙中能进入这条路人并不多,大多数是与本寺僧人熟悉的居士。
“不是,是他的神情,没有普通人那种,怎么说呢?浮躁!不是!”罗宛琪一时找不出词来形容。
柳致知恍然大悟:“安祥!”
“对,对!就是这种感觉,与他交谈,好像浮躁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罗宛琪一下子找到了感觉。
“你们说的不错,这个寺里和尚可是有真修行,寺里戒律很严,现在还好,以前有规矩,打坐一支香,如果支持不下来,没资格参禅打坐。”旁边几步远的一个中年居士说到。
“有这回事?”柳致知来了兴趣,“我们来自申城,随长辈来此敬香,我叫柳致知,她叫罗宛琦,跟我们说说这里的事。”
罗宛琪也很好奇,一脸期望看着这名居士。
“两位居士,我叫王元良,是本地人,也是一名居士。高旻寺的传说很多,但打坐一支香却是真正的规矩,并不是乱说。”王元良说到,“现在寺里每年‘打七’十个,一个七为七天,称为禅七,自农历十月十五日起七,到腊月二十五日解七,共七十天。每个七的首日,由方丈开示讲经说理,参禅者以此静思、静虑。参加打七的信众每天凌晨四点半闻板而起,四点五十分进行早课香。一支香完后,众人绕佛颂念片刻,再点第二支香,每天每人要静坐九个小时。”
“这么严格?”罗宛琪不禁吐舌。
“既然出家,当然严格修行,不然出家干什么事,高旻寺不像有些寺庙,那里和尚与俗人无异,仅仅是光着一颗头而已。”王元良说到,柳致知不禁点点头,这才像一个修行人。
“还有没有其他事?”罗宛琪问到。
“以前有过一些真正的有修行的高僧,庙中曾有肉身菩萨,可惜在建国后破四旧中被毁。”王元良叹息到。
“什么是肉身菩萨?”罗宛琪又问到。
这个问题却是柳致知接过了话头:“肉身菩萨是指高僧圆寂后,肉身不经任何防腐处理而不腐,一如身前,说明已修成正果,往往刷上金粉供奉,接受香火,称为肉身菩萨,九华山就有一具地藏王菩萨的肉身。”
“真有这么神奇?说说肉身菩萨的事。”罗宛琪好奇心大作。
“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不过有一个传说,说是这位菩萨圆寂前,年龄并不大,功行很深,一天,他感到自己该成佛了,便对师傅说:‘师傅,三天后我要走了!请你帮我塑金身。’他师傅是一位老和尚,一听,脸一板:‘为师还没有找到成佛的边,你胡说什么?’三日后,小和尚果然沐浴端坐而逝,老和尚一见,心中有些嫉妒,将小和尚放入火化缸中,又盖上另一个缸,七日后打开缸,小和尚端坐其中,栩栩如生,老和尚不服气,挑了半天毛病,最后说:‘你头向左边歪,不挪正了,就不为你塑金身!’说完,又盖上缸,七天后开缸,老和尚又找了一个毛病:‘头又歪到右边!’缸一盖,又过了七天,这次老和尚再也找不出毛病,只好为他塑金身。”王元良说了一个在当地流传的故事,让罗宛琪听得张大了嘴。
“真的假的?”罗宛琪说到,柳致知倒陷入深思,民间传说往往有其影子,虽然夸大演绎,但无风不起浪,其中透露出什么信息?他联想到九华山地藏王菩萨肉身灭火的传说,不由冒出一种离奇地想法。
“民间传说,不可太当真,不过佛家高僧肉身不腐或火化后有舍利子倒是多有记载。”柳致知笑到。
“那你能不能解释这个现象?”罗宛琪有些不服,毕竟现代大学生受的是科学教育,遇到这些事实,科学往往不自觉跳了出来。
“尸身不腐并不难解释,修行人往往身心干净,尸体腐化往往是由于细菌作用,修行人往往身体处于一种非常良好的状态,体内暗疾、病菌之类并没有,临去之时,身体极其健康,在没有细菌情况下,肉身不腐不难解释。”柳致知说到。
“那他怎么会歪头?”罗宛琪勉强接受了柳致知的说法。
“也许他根本没有死,仅仅是其神魂走了,在另外一个空间,还留一点关照,有一点联系就行了。”柳致知这种解释已是很勉强,突破了科学限制,柳致知是一个修行者,说此话并不能算假,而对罗宛琪来说,就完全持怀疑态度了。
“难道真的存在鬼神之类?”罗宛琪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出现了动摇。
柳致知微微一笑,说出另一番话:“你知道六祖慧能吗?”
罗宛琪摇摇头,她并不是佛教徒,如问她一些佛教艺术之类,她保证立马回答,当然你问她明星八卦之类,说不定也比这个问题好回答。
柳致知继续说到:“禅宗六祖慧能,在华夏乃至世界佛教史上都是一个重要人物,禅宗实由他开创,在他之前,应该说只有禅学,而无禅宗,佛经绝大部分由印度传来,华夏僧侣所说不能称之为经,一般称为论等,唯有一位例外,慧能讲法汇编,被称之为《六祖坛经》,可见一斑。慧能大师圆寂于唐玄宗年间,留下金刚不坏的肉身,既未注射防腐剂;又非真空密闭;广东气候炎热,环境潮湿;至今已历1200余年,不腐变,不枯槁;依然神态安详,栩栩如生。肉身现供奉在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你如有兴趣,可去那里瞻仰!”
“这是怎么回事?”罗宛琪感到自己观点被完全颠覆了。
“你知道慧能大师圆寂前对弟子开示,说自己将离开人世,弟子们痛哭,唯神会无喜无悲,你知道慧能怎么说的?”柳致知问到。
罗宛琪觉得自己胃口被柳致知吊得高高的:“师弟,你就快说!不要卖关子!”
“我是买冷饮!孙老、唐老,你们吃不吃?”柳致知问到。
“我们年纪大了,带着杯子,喝茶就行!你们自己去吃!”孙老答到,车上除了柳致知和罗宛琪,其他都是老年人,还有一位司机师傅是中年人,车上老年人都是富人,到这个年纪很注重保养。
高旻寺周边并没有什么大的商店,地处农村,也不是旅游圣地,加上高旻寺也不收门票,正常没有什么游客来此,来此多为信徒,他们捐献的香火钱远比门票多,特别是海外华侨,一捐就是上百万,因而高旻寺并不同于那些作为景点的寺庙,大门是敞开着。
柳致知在边上一个显然是农家小店中要了三支和露雪冷饮,一支递给了罗宛琪,一支递给司机师傅,另一支当然是自己的。司机师傅谢过柳致知,锁好车门和众人一起向高旻寺南门走去。
还未到门口,几个农村妇女围了上来,手臂上挽着竹篮,里面放着香:“老板,买一把香敬敬菩萨,菩萨保佑你们!”
柳致知见此一笑,他们这帮人在来之前,已和高旻寺方面通过电话,孙老他们也是老香客,香自然由寺中供应,不会买这些在门口兜售的香,不过倒有几个散客向她们买香。
柳致知随着众人入寺,有知客僧接待,浏览了一下寺内,寺内甚至连他们的斋饭都准备好了,显然孙老他们算是大施主,柳致知虽是修行人,对佛经也有一些研究,但其修行大多走的是道门,佛门修行除了密宗,大多数不以身体为意,着重精神之超脱,柳致知虽借鉴其一些思想理念,但本质上与柳致知所行并不一致,到此,也是随众。
和寺庙里僧侣一同用过午饭,柳致知对这一套用餐仪式并不陌生,饭前念经祈祷等等,柳致知以前就被爷爷带到过玉佛寺用过斋饭,倒是罗宛琪很是感到有趣,见那些小和尚并不比她大,一个个一本正经念经,吃饭时目不斜视,不发出一言声音,感到很是有趣,眼珠直转,东张西望,见没有理她,也只好今天低头吃饭。
吃过饭是休息时间,便拉着柳致知在寺中乱转,与寺中青年和尚谈谈心,和尚建议他们可去两处看看,一处是天中塔,当初寺由塔建;另一处是放生池,是高旻寺中善男信女放生的地方。
两人谢过这位和尚,天中塔暂时不对外开放,但他们身份是来朝拜敬香的居士团队,不在此限制。
罗宛琪边走边说:“柳致知,那个和尚好像与一般人不同,在什么方面不同?我怎么说不出。”
“有什么不同?不过比一般人光着个脑袋。”柳致知没有留意,顺口回答,庙中能进入这条路人并不多,大多数是与本寺僧人熟悉的居士。
“不是,是他的神情,没有普通人那种,怎么说呢?浮躁!不是!”罗宛琪一时找不出词来形容。
柳致知恍然大悟:“安祥!”
“对,对!就是这种感觉,与他交谈,好像浮躁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罗宛琪一下子找到了感觉。
“你们说的不错,这个寺里和尚可是有真修行,寺里戒律很严,现在还好,以前有规矩,打坐一支香,如果支持不下来,没资格参禅打坐。”旁边几步远的一个中年居士说到。
“有这回事?”柳致知来了兴趣,“我们来自申城,随长辈来此敬香,我叫柳致知,她叫罗宛琦,跟我们说说这里的事。”
罗宛琪也很好奇,一脸期望看着这名居士。
“两位居士,我叫王元良,是本地人,也是一名居士。高旻寺的传说很多,但打坐一支香却是真正的规矩,并不是乱说。”王元良说到,“现在寺里每年‘打七’十个,一个七为七天,称为禅七,自农历十月十五日起七,到腊月二十五日解七,共七十天。每个七的首日,由方丈开示讲经说理,参禅者以此静思、静虑。参加打七的信众每天凌晨四点半闻板而起,四点五十分进行早课香。一支香完后,众人绕佛颂念片刻,再点第二支香,每天每人要静坐九个小时。”
“这么严格?”罗宛琪不禁吐舌。
“既然出家,当然严格修行,不然出家干什么事,高旻寺不像有些寺庙,那里和尚与俗人无异,仅仅是光着一颗头而已。”王元良说到,柳致知不禁点点头,这才像一个修行人。
“还有没有其他事?”罗宛琪问到。
“以前有过一些真正的有修行的高僧,庙中曾有肉身菩萨,可惜在建国后破四旧中被毁。”王元良叹息到。
“什么是肉身菩萨?”罗宛琪又问到。
这个问题却是柳致知接过了话头:“肉身菩萨是指高僧圆寂后,肉身不经任何防腐处理而不腐,一如身前,说明已修成正果,往往刷上金粉供奉,接受香火,称为肉身菩萨,九华山就有一具地藏王菩萨的肉身。”
“真有这么神奇?说说肉身菩萨的事。”罗宛琪好奇心大作。
“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不过有一个传说,说是这位菩萨圆寂前,年龄并不大,功行很深,一天,他感到自己该成佛了,便对师傅说:‘师傅,三天后我要走了!请你帮我塑金身。’他师傅是一位老和尚,一听,脸一板:‘为师还没有找到成佛的边,你胡说什么?’三日后,小和尚果然沐浴端坐而逝,老和尚一见,心中有些嫉妒,将小和尚放入火化缸中,又盖上另一个缸,七日后打开缸,小和尚端坐其中,栩栩如生,老和尚不服气,挑了半天毛病,最后说:‘你头向左边歪,不挪正了,就不为你塑金身!’说完,又盖上缸,七天后开缸,老和尚又找了一个毛病:‘头又歪到右边!’缸一盖,又过了七天,这次老和尚再也找不出毛病,只好为他塑金身。”王元良说了一个在当地流传的故事,让罗宛琪听得张大了嘴。
“真的假的?”罗宛琪说到,柳致知倒陷入深思,民间传说往往有其影子,虽然夸大演绎,但无风不起浪,其中透露出什么信息?他联想到九华山地藏王菩萨肉身灭火的传说,不由冒出一种离奇地想法。
“民间传说,不可太当真,不过佛家高僧肉身不腐或火化后有舍利子倒是多有记载。”柳致知笑到。
“那你能不能解释这个现象?”罗宛琪有些不服,毕竟现代大学生受的是科学教育,遇到这些事实,科学往往不自觉跳了出来。
“尸身不腐并不难解释,修行人往往身心干净,尸体腐化往往是由于细菌作用,修行人往往身体处于一种非常良好的状态,体内暗疾、病菌之类并没有,临去之时,身体极其健康,在没有细菌情况下,肉身不腐不难解释。”柳致知说到。
“那他怎么会歪头?”罗宛琪勉强接受了柳致知的说法。
“也许他根本没有死,仅仅是其神魂走了,在另外一个空间,还留一点关照,有一点联系就行了。”柳致知这种解释已是很勉强,突破了科学限制,柳致知是一个修行者,说此话并不能算假,而对罗宛琪来说,就完全持怀疑态度了。
“难道真的存在鬼神之类?”罗宛琪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出现了动摇。
柳致知微微一笑,说出另一番话:“你知道六祖慧能吗?”
罗宛琪摇摇头,她并不是佛教徒,如问她一些佛教艺术之类,她保证立马回答,当然你问她明星八卦之类,说不定也比这个问题好回答。
柳致知继续说到:“禅宗六祖慧能,在华夏乃至世界佛教史上都是一个重要人物,禅宗实由他开创,在他之前,应该说只有禅学,而无禅宗,佛经绝大部分由印度传来,华夏僧侣所说不能称之为经,一般称为论等,唯有一位例外,慧能讲法汇编,被称之为《六祖坛经》,可见一斑。慧能大师圆寂于唐玄宗年间,留下金刚不坏的肉身,既未注射防腐剂;又非真空密闭;广东气候炎热,环境潮湿;至今已历1200余年,不腐变,不枯槁;依然神态安详,栩栩如生。肉身现供奉在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你如有兴趣,可去那里瞻仰!”
“这是怎么回事?”罗宛琪感到自己观点被完全颠覆了。
“你知道慧能大师圆寂前对弟子开示,说自己将离开人世,弟子们痛哭,唯神会无喜无悲,你知道慧能怎么说的?”柳致知问到。
罗宛琪觉得自己胃口被柳致知吊得高高的:“师弟,你就快说!不要卖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