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刺史府内,烛火通明。
今日政事堂议论了一日,众官吏早就十分疲倦了。
不说温彦博,卢承庆等人,就说魏征如此一日工作八个时辰的工作狂,此刻精神都有些疲倦。唯独只有李重九反是神采奕奕。
李重九目光扫过众人,众臣都勉强坐直,而早就精力不济的温彦博揉捏了一下双眼,强打起精神,众人都知开国立朝,最重就是定下一国之制,有了制度,之后典章法度才有了行驶的可能。
故而温彦博等人都是一刻不敢怠慢。
温彦博先是问道:“为何王上言,三代之治,不可持呢?”
先秦诸子,除了法家之外,无人无不推崇三代,所以而今读书人,都认为三代乃是最为典范朝代,否则也不会有王莽当初托古改制之事。
李重九笑了笑,言道:“诸位都累了,反正今日肯定是要谈到入夜,也不急于一时,就在刺史府下榻休息。”
众官吏一并道是。
李重九向外问道:“厨房都准备什么点心呢?”
外人禀报言道:“启禀王上,夫人担心您议事太迟,故而早令厨房备下了银耳瘦肉粥。”
李重九点点头言道:“能盛几碗,够我与几位爱卿共食?”
“那是当然了,夫人命人给您熬了一大锅了,小灶的火也没有熄,王上有什么想吃的,尽管吩咐下人去做。”
李重九不由深赞杨娥皇的体贴,言道:“那好。你们看有什么做的,随意送上几样来。不过银耳瘦肉粥必须先端上来。”
不久冒着热气的银耳瘦肉粥,一碗一碗的端上来。虽分量不多,但十分精致。
“多谢,王上赐宴!”
魏征等人早已是饥肠辘辘,一并称谢之后,就拿起勺子喝粥进食。
李重九亦朵颐大嚼,不久厨房又奉上一篮子羊肉葱饼,还有一锅鲫鱼熬得鱼汤。
天寒地冻中,众人喝着热气腾腾的鱼汤,就着羊肉葱饼。不多时各个吃得十分惬意,疲倦之情一扫而空。
王珪更是长舒了一口气,笑道:“多久没吃过如此饭食了。”
众人皆是放下碗筷,伸了个懒腰,重新回到正题。
李重九言道:“三代之时,一方所治,口不过数万,故而君主处理政务,下能通上。有过即改,故而政治清明。”
“而隋室丧乱之因,乃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天子万乘之重。又自专政务,日断十事而五条不中,中者也就罢了。其如不中者如何,下意不能通上。改过时,悔之已晚?一日万机。己多亏失,积年累月,这才积重难返。”
李重九的话,简而言之,三代之时,君王治下人口较,地方不广,所以言路便达,下不能瞒上,这点放在现在就很容易解释,现在但凡人口众多的大国,政治就很难清明,但弹丸小国,因为容易治理,反而却十分富庶,百姓生活指数高。
温彦博不是容易被说服的人,当下问道:“那如此要大治,何其难也?”
李重九言道:“故而吾认为,天子必须任用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各奉其职,让庙堂之上,尽是盈正君子,而远离苟营小人。故而我决定先定制,再定法,否则典章再齐备,若官吏都不思遵守,典章法度又有什么用?”
李重九这番话,是近代政治思想认识的菁华,但温彦博,王珪等人竟是一并点头,表示理解,这倒是令李重九颇为意外,看来真是不可低估这个时代精英的智慧。
王珪问道:“那么按王上的意思,我们应是抛开先人之法,自定体制吗?”
李重九摇了摇头,这当然是不可以的,如果说国人追崇三代之制,是一种返古逆流而动的错误,那么抛开一切,自创体制,那么就是乌托邦了,那是空想主义。旁人想想也就罢了,若为政者也是如此头脑不清晰,这就是一种病,必须治。
李重九言道:“孤大体还尊崇隋室五省六曹,在此之上,孤稍作修改。”
听李重九不准备大作更张,众人都放下心来,现在幽州好容易才有了一些争霸天下的苗头,绝不能东改西改,当作试验田来对付,那一切就别提了。
温彦博在中书省任过文林郎,故而深悉隋朝的典章制度。
温彦博言道:“所谓五省六曹,五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内侍省,而尚书省,六曹吏、户、礼、兵、刑、工。”
“五省之中,秘书省,掌图书籍藏整理,国史编纂,天文历法,可谓清闲,而内侍省,则为侍奉内廷的宦官,故而大隋官吏们,将不重要的秘书省和官宦担任的内侍省去除,直接称为三省六曹制。”
李重九点点头,三省六曹,已是十分接近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省六部之制了。
实际上唐承隋制,三省六部制大体上不变,三省由天子直隶,授命御天下亿民,万里疆土,六部而直辖尚书省。
一般中书省起草政令,交给天子,天子批示允可后,交给门下省,门下省通过后,书上可之,即可交给尚书省实施。而不可,则打回中书省修改,重新走一遍流程。
只有中书门下二省,以及皇帝亲允三者亲允的政令,才交由尚书省六部来具体实施,天下各州,郡,县,军州都直接向六部负责。
说白了,就是所谓的权力,就是决策权,议政权,行政权三者。中书省议政,门下省和皇帝决策,尚书省行政,再说白一点,就是中书省提议要去干什么,门下省和皇帝一起拍板拿主意,尚书省去干活。
而一千年之后的明朝,变成内阁提议要去干什么,皇帝或者太监拍板拿主意,六部去干活。
大隋的体制,之后延续唐宋元明清数朝,乃至于千年后的大明朝,在三省六部的基础上,也就改进了这么多。
而在秦汉之时,决策权,议政权,行政权都只有丞相一人担之,所谓的三省就是将相权三分,而达到权力制衡。
李重九点点头,言道:“就三省六曹,不,三省六部更顺耳一些,就依此官制而行。”
众人听了顿时点头,但不由又想,赵王这完完全全就是承袭旧制,哪里有改制的地方。
魏征心觉得不妥,看向众人,他实际心底早有一番定计,当下见众人不语,直接言道:“王上刚才所说,隋室之失,天子日断十事而五条不中,这是何故,乃是天子当初废门下省所致。故而微臣建议,王上应重门下省,不再重蹈前朝之误。”
说到这里,众人皆觉得魏征说的一针见血。确实如此,杨广此人孤傲而自负,他对臣下说朕生性不喜人谏,于是将门下省的谏官统统都开革解雇掉了,从此行使一票否决权。
而相反如李世民,却成了从谏如流的名君,原因是因为李世民有一个强大的门下省。历史上如王珪,魏征,张玄素都是门下省的谏臣,其中最有名的还是魏征了,他在门下省任谏议大夫时,一人总共封驳了两百多条提议,其中不少是李世民本人的。
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李世民也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这君臣一唱一和,原因正在于此。
因此当魏征所要着重门下省时,李重九仿佛看见了另一个时空上,已登基为皇帝的自己,罢朝之后怒气冲冲的返回宫殿,对皇后杨娥皇言道:“吾誓杀此田舍汉。”
杨娥皇问道:“陛下,是哪个田舍汉?
自己回答言道:“不是魏征,还是哪个混蛋,每朝会时必辱我。”。
之后杨娥皇回到寝宫换上了一身朝服,立于庭中。自己吃惊的问道:“你这是干嘛?天冷吗?”
杨娥皇一副温柔贤淑的样子言道:“臣妾听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言进谏,乃陛下贤明之故也,妾敢不贺!”
于是自己只能打落门牙往肚里吞,还要佯装一副十分欣喜的模样,而一旁不知道潜伏哪个旮旯的史官,看到这一幕,奋笔疾书,留下这一段千古佳话。
李重九看向魏征,但见温彦博,王珪等人已是暗暗点头,显然这着重门下省的提议得到他们的支持。这很简单,说白了,用门下省的臣子之权,来遏制李重九的君权,有哪个臣子有不喜欢的。
想到这里,李重九不由暗骂一声,自己推出这三省六部制来,可不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的。不过这魏征也委实狡猾了,若是自己不同意,不就是走回杨广的老路,成为一样的昏君吗?
李重九笑了笑言道:“魏爱卿言之有理。但是……”
还是一如既往的先肯定,李重九将话锋一转,言道:“眼下大业草创,李唐虎视眈眈,突厥雄据塞北,天下还有十数诸侯。吾要扫平群雄,大战上百战,小战无数,若事事商议,岂非坐失战机?另外各郡刚刚百废待兴,大小之事,千头万绪,若任何之事都要孤王看过一遍后,门下省再看一遍,岂非误事,耽搁了万千生计。”
“此法太平盛世时,行之犹可,但天下大乱之时,绝不可取。”(未完待续。。)
[三七中文 .]百度搜索“”
今日政事堂议论了一日,众官吏早就十分疲倦了。
不说温彦博,卢承庆等人,就说魏征如此一日工作八个时辰的工作狂,此刻精神都有些疲倦。唯独只有李重九反是神采奕奕。
李重九目光扫过众人,众臣都勉强坐直,而早就精力不济的温彦博揉捏了一下双眼,强打起精神,众人都知开国立朝,最重就是定下一国之制,有了制度,之后典章法度才有了行驶的可能。
故而温彦博等人都是一刻不敢怠慢。
温彦博先是问道:“为何王上言,三代之治,不可持呢?”
先秦诸子,除了法家之外,无人无不推崇三代,所以而今读书人,都认为三代乃是最为典范朝代,否则也不会有王莽当初托古改制之事。
李重九笑了笑,言道:“诸位都累了,反正今日肯定是要谈到入夜,也不急于一时,就在刺史府下榻休息。”
众官吏一并道是。
李重九向外问道:“厨房都准备什么点心呢?”
外人禀报言道:“启禀王上,夫人担心您议事太迟,故而早令厨房备下了银耳瘦肉粥。”
李重九点点头言道:“能盛几碗,够我与几位爱卿共食?”
“那是当然了,夫人命人给您熬了一大锅了,小灶的火也没有熄,王上有什么想吃的,尽管吩咐下人去做。”
李重九不由深赞杨娥皇的体贴,言道:“那好。你们看有什么做的,随意送上几样来。不过银耳瘦肉粥必须先端上来。”
不久冒着热气的银耳瘦肉粥,一碗一碗的端上来。虽分量不多,但十分精致。
“多谢,王上赐宴!”
魏征等人早已是饥肠辘辘,一并称谢之后,就拿起勺子喝粥进食。
李重九亦朵颐大嚼,不久厨房又奉上一篮子羊肉葱饼,还有一锅鲫鱼熬得鱼汤。
天寒地冻中,众人喝着热气腾腾的鱼汤,就着羊肉葱饼。不多时各个吃得十分惬意,疲倦之情一扫而空。
王珪更是长舒了一口气,笑道:“多久没吃过如此饭食了。”
众人皆是放下碗筷,伸了个懒腰,重新回到正题。
李重九言道:“三代之时,一方所治,口不过数万,故而君主处理政务,下能通上。有过即改,故而政治清明。”
“而隋室丧乱之因,乃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天子万乘之重。又自专政务,日断十事而五条不中,中者也就罢了。其如不中者如何,下意不能通上。改过时,悔之已晚?一日万机。己多亏失,积年累月,这才积重难返。”
李重九的话,简而言之,三代之时,君王治下人口较,地方不广,所以言路便达,下不能瞒上,这点放在现在就很容易解释,现在但凡人口众多的大国,政治就很难清明,但弹丸小国,因为容易治理,反而却十分富庶,百姓生活指数高。
温彦博不是容易被说服的人,当下问道:“那如此要大治,何其难也?”
李重九言道:“故而吾认为,天子必须任用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各奉其职,让庙堂之上,尽是盈正君子,而远离苟营小人。故而我决定先定制,再定法,否则典章再齐备,若官吏都不思遵守,典章法度又有什么用?”
李重九这番话,是近代政治思想认识的菁华,但温彦博,王珪等人竟是一并点头,表示理解,这倒是令李重九颇为意外,看来真是不可低估这个时代精英的智慧。
王珪问道:“那么按王上的意思,我们应是抛开先人之法,自定体制吗?”
李重九摇了摇头,这当然是不可以的,如果说国人追崇三代之制,是一种返古逆流而动的错误,那么抛开一切,自创体制,那么就是乌托邦了,那是空想主义。旁人想想也就罢了,若为政者也是如此头脑不清晰,这就是一种病,必须治。
李重九言道:“孤大体还尊崇隋室五省六曹,在此之上,孤稍作修改。”
听李重九不准备大作更张,众人都放下心来,现在幽州好容易才有了一些争霸天下的苗头,绝不能东改西改,当作试验田来对付,那一切就别提了。
温彦博在中书省任过文林郎,故而深悉隋朝的典章制度。
温彦博言道:“所谓五省六曹,五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内侍省,而尚书省,六曹吏、户、礼、兵、刑、工。”
“五省之中,秘书省,掌图书籍藏整理,国史编纂,天文历法,可谓清闲,而内侍省,则为侍奉内廷的宦官,故而大隋官吏们,将不重要的秘书省和官宦担任的内侍省去除,直接称为三省六曹制。”
李重九点点头,三省六曹,已是十分接近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省六部之制了。
实际上唐承隋制,三省六部制大体上不变,三省由天子直隶,授命御天下亿民,万里疆土,六部而直辖尚书省。
一般中书省起草政令,交给天子,天子批示允可后,交给门下省,门下省通过后,书上可之,即可交给尚书省实施。而不可,则打回中书省修改,重新走一遍流程。
只有中书门下二省,以及皇帝亲允三者亲允的政令,才交由尚书省六部来具体实施,天下各州,郡,县,军州都直接向六部负责。
说白了,就是所谓的权力,就是决策权,议政权,行政权三者。中书省议政,门下省和皇帝决策,尚书省行政,再说白一点,就是中书省提议要去干什么,门下省和皇帝一起拍板拿主意,尚书省去干活。
而一千年之后的明朝,变成内阁提议要去干什么,皇帝或者太监拍板拿主意,六部去干活。
大隋的体制,之后延续唐宋元明清数朝,乃至于千年后的大明朝,在三省六部的基础上,也就改进了这么多。
而在秦汉之时,决策权,议政权,行政权都只有丞相一人担之,所谓的三省就是将相权三分,而达到权力制衡。
李重九点点头,言道:“就三省六曹,不,三省六部更顺耳一些,就依此官制而行。”
众人听了顿时点头,但不由又想,赵王这完完全全就是承袭旧制,哪里有改制的地方。
魏征心觉得不妥,看向众人,他实际心底早有一番定计,当下见众人不语,直接言道:“王上刚才所说,隋室之失,天子日断十事而五条不中,这是何故,乃是天子当初废门下省所致。故而微臣建议,王上应重门下省,不再重蹈前朝之误。”
说到这里,众人皆觉得魏征说的一针见血。确实如此,杨广此人孤傲而自负,他对臣下说朕生性不喜人谏,于是将门下省的谏官统统都开革解雇掉了,从此行使一票否决权。
而相反如李世民,却成了从谏如流的名君,原因是因为李世民有一个强大的门下省。历史上如王珪,魏征,张玄素都是门下省的谏臣,其中最有名的还是魏征了,他在门下省任谏议大夫时,一人总共封驳了两百多条提议,其中不少是李世民本人的。
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李世民也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这君臣一唱一和,原因正在于此。
因此当魏征所要着重门下省时,李重九仿佛看见了另一个时空上,已登基为皇帝的自己,罢朝之后怒气冲冲的返回宫殿,对皇后杨娥皇言道:“吾誓杀此田舍汉。”
杨娥皇问道:“陛下,是哪个田舍汉?
自己回答言道:“不是魏征,还是哪个混蛋,每朝会时必辱我。”。
之后杨娥皇回到寝宫换上了一身朝服,立于庭中。自己吃惊的问道:“你这是干嘛?天冷吗?”
杨娥皇一副温柔贤淑的样子言道:“臣妾听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言进谏,乃陛下贤明之故也,妾敢不贺!”
于是自己只能打落门牙往肚里吞,还要佯装一副十分欣喜的模样,而一旁不知道潜伏哪个旮旯的史官,看到这一幕,奋笔疾书,留下这一段千古佳话。
李重九看向魏征,但见温彦博,王珪等人已是暗暗点头,显然这着重门下省的提议得到他们的支持。这很简单,说白了,用门下省的臣子之权,来遏制李重九的君权,有哪个臣子有不喜欢的。
想到这里,李重九不由暗骂一声,自己推出这三省六部制来,可不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的。不过这魏征也委实狡猾了,若是自己不同意,不就是走回杨广的老路,成为一样的昏君吗?
李重九笑了笑言道:“魏爱卿言之有理。但是……”
还是一如既往的先肯定,李重九将话锋一转,言道:“眼下大业草创,李唐虎视眈眈,突厥雄据塞北,天下还有十数诸侯。吾要扫平群雄,大战上百战,小战无数,若事事商议,岂非坐失战机?另外各郡刚刚百废待兴,大小之事,千头万绪,若任何之事都要孤王看过一遍后,门下省再看一遍,岂非误事,耽搁了万千生计。”
“此法太平盛世时,行之犹可,但天下大乱之时,绝不可取。”(未完待续。。)
[三七中文 .]百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