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四面楚歌,潘闾也是两线交战,说起来也就比袁绍好了那么一点。
虽说潘闾两线都是占上风的,但打仗这种事谁又说的准呢?说不定哪一天就落于下风了。
李林甫和郭嘉等人虽然没有明说,但都暗中提醒潘闾,要先舍弃一线。
他们不是对潘闾的军队没有信心,而是对曹操和袁绍不放心啊!潘闾在北线战事,弄不好就要增兵。
这兵马从何来呀!只能从南线调了,现在与孙策交战是不明智的。
比起北方的战事,潘闾一直在关注南方的战事,北方怎么说都有他亲自坐镇,再坏也坏不到哪去,可南线就不好说了。
孙策加上周瑜,这样的对手,换做是谁都要小心谨慎啊!韦睿现在占了一点上风,潘闾不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江东底蕴,可是很深,潘闾怕韦睿会掉以轻心,可潘闾好不容易占据了半壁扬州,就这么放弃,潘闾也不甘心啊!
“你们说朱元璋,对扬州有没有兴趣?”
郭嘉:“王上,这种明摆着的事就不要问了,朱元璋何止是对扬州感兴趣啊!他对整个天下都感兴趣。
别看朱元璋成名的晚,但他一路走来,有如神助非常的顺利,手握荆州益州,占尽地利天险,如果让他得到了扬州,他就是心腹之患。”
“这么说,如果可以,朱元璋很愿意把扬州占为己有。”
“当然。”
“好,我就给他这个机会。”
潘闾在想什么?其实一点都不难猜,无法就是借助朱元璋的力量打击孙策的势力,“王上,请三思啊!请神容易送神难。”
“朱元璋占有南方,已成定居之势,可以说水到渠成,除非我带着全部兵力南下,才能与之对抗,可这种情况你们觉得可能发生吗?”
李林甫和郭嘉都是心知肚明,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北方诸侯还在,怎么样潘闾都要留下一部分兵力防备的。
“难道就这么便宜了他?”
“不是便宜他,就算我想他占便宜,曹操会愿意吗?孙策会愿意吗?刘备会愿意吗?总的来说朱元璋就是想得到扬州,也有好长一段路要走呢?
我只是给他行个方便,朱元璋是个聪明人,他会见好就收的。”
“王上英明。”
这么多年过去了,潘闾不敢说在谋略上有所长进,但在看人这方面还有有所提高的。
潘闾打算跟朱元璋合作一次,朱元璋当然没有什么意见,扬州之事对他百利而无一害。
就算他最后什么也没得到,也算是探路了,为日后夺得扬州,做一些准备,朱元璋可是一个明白人。
朱元璋的兵马,进入了扬州,向江东兵发起了攻击,朱元璋还是有所防备的,他派来的兵马,其实都是原来荆州的地方兵。
怎么说韦睿也得到了助力,扬州的局势偏于安稳了,而潘闾这边则是猛冲猛打,不管怎样,不能让袁绍占据冀州。
冀州这块土地,太富庶了,只要给袁绍一年的时间,他准能恢复往昔,甚至更胜往昔。
曹操那边也吃到甜头,因为张燕的黑山军,已经渐渐的靠向他那一边了,潘闾就不明白了,他跟张燕也算是老相识了。
可张燕还是更亲近曹操,潘闾送了很多好东西过去,可张燕全都让人送了回来,真是不给面子啊!
潘闾想了想,他跟张燕之间是有一些过节,但那些过节都无伤大雅吧!曹操能给的,潘闾都能给呀!曹操不能给的,潘闾也能给呀!
“你们说我哪里不如曹操了?”
李林甫:“王上,少年得志,自然哪里都比曹操强,张燕投靠曹操,其实是无奈之举。”
“怎么说?”
“张燕这些年,一直占据黑山,但又不行逐鹿事,不管他是自愿的还是错失良机,反正他已经没机会了,投靠一方是必然的选择,谁也不会允许黑山军这样的势力存在。
投靠袁绍,当然不可能了,而北方剩下的就是王上和曹操,曹操麾下大半军队都掌握在曹家夏侯家这些宗族之中,曹操为了平衡,自然会重用一些外姓将领。
张燕过去了,至少能保住权势,因为曹操需要他,而王上这边就不同,王上麾下全是外姓将领,所以王上随时都可以行卸磨杀驴之举,要是微臣位于张燕的处境,也会选择曹操的。”
“这么说张燕,也怕失去他的权势。”
“男儿不可一日无权,体会不到的自然无法领会,体会到的又怎么会甘心放弃呢?”
眼看着张燕投入曹操的麾下,潘闾眼红啊!黑山军,不敢说多,几万青壮总是有的,太行山中真是活人无数啊!
“你们说我们能不能离间张燕跟黑山军的关系啊!”
郭嘉:“王上是不想曹操吃独食吧?”
“还是奉孝了解我。”
“其实不难,王上也是有优势的,黑山军之中,半数都是河北人,剩下的也在冀州生活多年,也算是半个河北人了,王上生于青州济南,怎么说也是河北人,而曹操是豫州人,这一点曹操怎么都比不上王上的。”
地域之分,自古就有,潘闾的确更容易得到黑山军的亲近。
“你们俩个放下手中的事吧!最近着重给我办这件事,我一定要从曹操的嘴里抢出一口肉来。”
“微臣明白。”
曹操和潘闾都在打黑山军的容易,袁绍也不例外,袁绍是不喜欢黑山军,但他也需要更多的兵力。
乱世生存,手中的刀枪,没有兵力是绝对不行的。
三方角逐,张燕成了香饽饽,或者说张燕的黑山军成了香饽饽,黑山军的那些小帅也受到了各方的拉拢,潘闾开出了很好的条件。
只要愿意带兵投靠,就立刻封将,还有赏金府邸。
张燕还是做出了最后的选择,不出所料他选择了曹操,而手下的那些小帅,就不同了。
各有各的想法,曾经风光一时的黑山军,一下子一分为三了,袁绍得到了最少,曹操得到的最多,潘闾只能说还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潘闾已经很满意了。
(本章完)
虽说潘闾两线都是占上风的,但打仗这种事谁又说的准呢?说不定哪一天就落于下风了。
李林甫和郭嘉等人虽然没有明说,但都暗中提醒潘闾,要先舍弃一线。
他们不是对潘闾的军队没有信心,而是对曹操和袁绍不放心啊!潘闾在北线战事,弄不好就要增兵。
这兵马从何来呀!只能从南线调了,现在与孙策交战是不明智的。
比起北方的战事,潘闾一直在关注南方的战事,北方怎么说都有他亲自坐镇,再坏也坏不到哪去,可南线就不好说了。
孙策加上周瑜,这样的对手,换做是谁都要小心谨慎啊!韦睿现在占了一点上风,潘闾不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江东底蕴,可是很深,潘闾怕韦睿会掉以轻心,可潘闾好不容易占据了半壁扬州,就这么放弃,潘闾也不甘心啊!
“你们说朱元璋,对扬州有没有兴趣?”
郭嘉:“王上,这种明摆着的事就不要问了,朱元璋何止是对扬州感兴趣啊!他对整个天下都感兴趣。
别看朱元璋成名的晚,但他一路走来,有如神助非常的顺利,手握荆州益州,占尽地利天险,如果让他得到了扬州,他就是心腹之患。”
“这么说,如果可以,朱元璋很愿意把扬州占为己有。”
“当然。”
“好,我就给他这个机会。”
潘闾在想什么?其实一点都不难猜,无法就是借助朱元璋的力量打击孙策的势力,“王上,请三思啊!请神容易送神难。”
“朱元璋占有南方,已成定居之势,可以说水到渠成,除非我带着全部兵力南下,才能与之对抗,可这种情况你们觉得可能发生吗?”
李林甫和郭嘉都是心知肚明,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北方诸侯还在,怎么样潘闾都要留下一部分兵力防备的。
“难道就这么便宜了他?”
“不是便宜他,就算我想他占便宜,曹操会愿意吗?孙策会愿意吗?刘备会愿意吗?总的来说朱元璋就是想得到扬州,也有好长一段路要走呢?
我只是给他行个方便,朱元璋是个聪明人,他会见好就收的。”
“王上英明。”
这么多年过去了,潘闾不敢说在谋略上有所长进,但在看人这方面还有有所提高的。
潘闾打算跟朱元璋合作一次,朱元璋当然没有什么意见,扬州之事对他百利而无一害。
就算他最后什么也没得到,也算是探路了,为日后夺得扬州,做一些准备,朱元璋可是一个明白人。
朱元璋的兵马,进入了扬州,向江东兵发起了攻击,朱元璋还是有所防备的,他派来的兵马,其实都是原来荆州的地方兵。
怎么说韦睿也得到了助力,扬州的局势偏于安稳了,而潘闾这边则是猛冲猛打,不管怎样,不能让袁绍占据冀州。
冀州这块土地,太富庶了,只要给袁绍一年的时间,他准能恢复往昔,甚至更胜往昔。
曹操那边也吃到甜头,因为张燕的黑山军,已经渐渐的靠向他那一边了,潘闾就不明白了,他跟张燕也算是老相识了。
可张燕还是更亲近曹操,潘闾送了很多好东西过去,可张燕全都让人送了回来,真是不给面子啊!
潘闾想了想,他跟张燕之间是有一些过节,但那些过节都无伤大雅吧!曹操能给的,潘闾都能给呀!曹操不能给的,潘闾也能给呀!
“你们说我哪里不如曹操了?”
李林甫:“王上,少年得志,自然哪里都比曹操强,张燕投靠曹操,其实是无奈之举。”
“怎么说?”
“张燕这些年,一直占据黑山,但又不行逐鹿事,不管他是自愿的还是错失良机,反正他已经没机会了,投靠一方是必然的选择,谁也不会允许黑山军这样的势力存在。
投靠袁绍,当然不可能了,而北方剩下的就是王上和曹操,曹操麾下大半军队都掌握在曹家夏侯家这些宗族之中,曹操为了平衡,自然会重用一些外姓将领。
张燕过去了,至少能保住权势,因为曹操需要他,而王上这边就不同,王上麾下全是外姓将领,所以王上随时都可以行卸磨杀驴之举,要是微臣位于张燕的处境,也会选择曹操的。”
“这么说张燕,也怕失去他的权势。”
“男儿不可一日无权,体会不到的自然无法领会,体会到的又怎么会甘心放弃呢?”
眼看着张燕投入曹操的麾下,潘闾眼红啊!黑山军,不敢说多,几万青壮总是有的,太行山中真是活人无数啊!
“你们说我们能不能离间张燕跟黑山军的关系啊!”
郭嘉:“王上是不想曹操吃独食吧?”
“还是奉孝了解我。”
“其实不难,王上也是有优势的,黑山军之中,半数都是河北人,剩下的也在冀州生活多年,也算是半个河北人了,王上生于青州济南,怎么说也是河北人,而曹操是豫州人,这一点曹操怎么都比不上王上的。”
地域之分,自古就有,潘闾的确更容易得到黑山军的亲近。
“你们俩个放下手中的事吧!最近着重给我办这件事,我一定要从曹操的嘴里抢出一口肉来。”
“微臣明白。”
曹操和潘闾都在打黑山军的容易,袁绍也不例外,袁绍是不喜欢黑山军,但他也需要更多的兵力。
乱世生存,手中的刀枪,没有兵力是绝对不行的。
三方角逐,张燕成了香饽饽,或者说张燕的黑山军成了香饽饽,黑山军的那些小帅也受到了各方的拉拢,潘闾开出了很好的条件。
只要愿意带兵投靠,就立刻封将,还有赏金府邸。
张燕还是做出了最后的选择,不出所料他选择了曹操,而手下的那些小帅,就不同了。
各有各的想法,曾经风光一时的黑山军,一下子一分为三了,袁绍得到了最少,曹操得到的最多,潘闾只能说还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潘闾已经很满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