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范大人动作很快,或者说金钱的魔力很大,没三五天便派了家奴来这边通知说可以交宅子了。 尽在 方应物也不因为花了高价而刁难什么,很痛快大气的让忠义书坊姚先生付了款。
按照当初的约定,姚先生在京城开书坊卖八股文合集,要分给一部分利润给方应物作为报酬。不过这两年方应物不在京师,这笔款项一直没有取走,现在就派上用场了。
另外,姚先生出身浙江龙游商帮,在老家那边也与王德王大户有了约定。因为方应物上京时携带大批银两感到不方便,于是约定好王德王大户在浙江把银子给了龙游姚家,而姚先生在京城付给方应物相应款项,这样便省了方应物携巨款赶路的麻烦,算是一种最原始的异地私人换兑。
综合上面两点,方应物手头暂时不缺银子,掏五百两还是掏得起,就是掏完后所剩无几。毕竟五百两也是巨款了,而且姚先生开门做买卖,手头肯定要有流动资金,不可能全都支持给方应物。
方应物又请了工匠,打通原范宅与方府的墙壁,修了个简单月门。然后清扫过一遍,知会了父亲后,他和小妾们连带自家仆役搬了过去。
至此总算可以住的开了,方应物新住处这里便称作方府西院,但进出外面与老宅仍是用一座正门,方府也就成了一府两院格局。
这档子事忙碌完,就已经是十一月底了,天气愈加寒冷,一大家子又忙着添置冬衣,购买木炭储存。
如此才算稍稍安定下来,方应物终于可以静静读书了。至少理论上该认真读书了。方应物倾尽所有的高价买宅子,最大借口就是要安静读书。
方清之看着儿子里里外外的一切都能自己解决,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暖床小妾都自行找了两个,似乎完全不须自己这做父亲的cāo心。
方翰林心中不禁再次泛起无言的失落感,自己这个当爹的,好像很没用处的样子啊。最终只能连连感慨,自家儿子是个怪胎。
也不完全是,还有个地方能帮到儿子。而且这件事非要靠他这当爹的不可......方清之忽然灵光一闪。
方应物两世为人均没当过父亲,自然体会不到方清之那纠结的心情,如果他知道,那肯定大笑三声道“父亲你这张脸就是最大的助力”,然后又一次被打得抱头鼠窜。
此时临近年终岁尾。朝廷中一片安定祥和,平静无事。谁在这快过年的时候挑事,会很招人烦。
当然朝廷大事与方应物还隔着几层窗户纸,一般是惊扰不到方举人的。这rì他正在西院新宅里,拥着火炉和两位小妾说笑,偶尔调戏猥亵一下,其乐融融。
忽然听到东院的家奴在门外叫道:“大公子!老爷正在书房。叫你速速过去!”方应物探出头问:“有何事?”那人答道:“小的不知,老爷只管吩咐了叫大公子急忙去见他。”
方应物便出了屋,穿过跨院来到东边。进了书房,他却看见父亲大人正在抚须沉思。甚至没有注意到自己进来,仿佛有什么重大的事情。
方应物上前问道:“父亲召我前来,不知有何吩咐?”方清之没有说话,却不停的打量儿子。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叫方应物莫名其妙。过了半晌。方清之才道:“不用紧张,有喜事。”
“不知是什么好事?”同时方应物暗暗吐槽,父亲这老实人怎么也会卖关子了?
方清之目光悠悠,口气感伤的说:“光yīn似箭,rì月如梭,恍惚间你就十八岁了,过了年就是十九,换成别人家,早就娶亲两三年了罢?
这点是要怪为父,若不是为父多年来的疏忽,也不至于耽误了你的终身大事,想来也是歉疚于心的。所以......”
方应物登时汗毛直竖,难道父亲大人打算乱点鸳鸯谱么?这可万万不用啊,父亲大人千万不要歉疚,他自己也能搞的定。
他与刘棉花的默契,并没有与父亲说过,因为那不是死约定,只是两个“聪明人”之间你知我知的默契。如果他混得不好,刘棉花肯定果断的当什么也没发生过,如果刘棉花栽了,那他也肯定忘了这回事。
不是方应物不尊重父亲私定终身,而是方应物觉得父亲理解不了这么复杂的问题......或者说,父亲根本不可能接受这么**裸功利主义的默契。
但无论如何,如果父亲真给他另外说成了亲事,那就违背了与刘棉花的默契,暂时没有这个必要。
于是方应物掷地有声的说:“古人云,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儿子我自当效仿古人,科举不成,便不想成亲之事!”
方清之皱眉道:“科举不一定非要中进士才算成事,你已经中举,肯定也算立业了,怎么不能成家?”
方应物豪情万丈的说:“儿子我志在天下,儿女私情暂且不谈!”
方清之斜视之......若说不谈儿女私情,那两房小妾怎么回事?若不是看在两女都是知根知底同乡的份上,他早就拿出严父派头把人打发走了。
方清之不满道:“你怎么是这种不开窍的态度,那叫为父怎么回复宾之兄?”
人都有好奇心,方应物也不例外,想知道是谁慧眼如炬看中了自己,忍不住问道:“哪个宾之前辈?”
方清之仿佛又看到了一线希望,“现任翰林院侍讲的李西涯前辈,比为父年长两三岁。他膝下有个女儿,和你岁数也差不多。”
在翰林院这种大明首屈一指的文青地方,与别的衙门不同。众人不论年齿和官职大小,只论前后辈,晚来的就要喊早来的前辈,这也是一直约定俗成的特殊规矩。
宾之是字,若说宾之是谁,方应物没多大印象,因为明代士人喜欢用号,不大爱用字。但说李西涯这个号,方应物便有所印象了,试探xìng的问道:“是不是李东阳?”
方清之皱皱眉头,斥责道:“无礼之极!前辈姓名也是你能乱喊的?就是你不答应,也不能这么无礼!”
“我靠!”方应物很不文雅的爆了粗口,幸亏方清之没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只当是自家儿子表示震惊的口头禅。当然方应物确实也震惊的无以复加,在明史中,李东阳的名气还用多说么?
方清之仔细观察自己儿子的表情,怎么也没看出喜意,便无奈道:“瞧你这态度,若实在不愿意,为父就回绝了宾之兄罢。”
“等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容儿子我再想想!”方应物连忙叫道。
方清之意味深长的说:“我这当父亲的,现在也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父亲今天真是学会卖关子了,方应物疑惑不已。
现在一直有种可能xìng很大的传言,李东阳会参与明年会试阅卷,不是主考官就是同考官......当然方清之觉得自己这种打算帮儿子借东风的想法太龃龉了,说出去丢人现眼有损自己形象,所以坚决不会与儿子明说的。
下不为例,此生此世只违心这么一次,真是应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方清之心中为自己那伟大的父爱唏嘘道。
站在书房里,方应物半晌无语,一张俊脸都纠结成麻花了......
刘棉花是从现在一直到弘治中前期的大学士,屹立政坛的不倒翁。
李东阳更不说,即将名满天下,是未来的天下文坛盟主大宗师,是弘治中期一直到正德中期的大学士,最后是首辅,时间段正好是接上了刘棉花,而谥号则是最顶级的文正。
一个代表着现在和巨大的实惠,一个代表着将来和巨大的名望。方应物发出了无声的呐喊:父亲大人你能不能不要这么为难人!
按照当初的约定,姚先生在京城开书坊卖八股文合集,要分给一部分利润给方应物作为报酬。不过这两年方应物不在京师,这笔款项一直没有取走,现在就派上用场了。
另外,姚先生出身浙江龙游商帮,在老家那边也与王德王大户有了约定。因为方应物上京时携带大批银两感到不方便,于是约定好王德王大户在浙江把银子给了龙游姚家,而姚先生在京城付给方应物相应款项,这样便省了方应物携巨款赶路的麻烦,算是一种最原始的异地私人换兑。
综合上面两点,方应物手头暂时不缺银子,掏五百两还是掏得起,就是掏完后所剩无几。毕竟五百两也是巨款了,而且姚先生开门做买卖,手头肯定要有流动资金,不可能全都支持给方应物。
方应物又请了工匠,打通原范宅与方府的墙壁,修了个简单月门。然后清扫过一遍,知会了父亲后,他和小妾们连带自家仆役搬了过去。
至此总算可以住的开了,方应物新住处这里便称作方府西院,但进出外面与老宅仍是用一座正门,方府也就成了一府两院格局。
这档子事忙碌完,就已经是十一月底了,天气愈加寒冷,一大家子又忙着添置冬衣,购买木炭储存。
如此才算稍稍安定下来,方应物终于可以静静读书了。至少理论上该认真读书了。方应物倾尽所有的高价买宅子,最大借口就是要安静读书。
方清之看着儿子里里外外的一切都能自己解决,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暖床小妾都自行找了两个,似乎完全不须自己这做父亲的cāo心。
方翰林心中不禁再次泛起无言的失落感,自己这个当爹的,好像很没用处的样子啊。最终只能连连感慨,自家儿子是个怪胎。
也不完全是,还有个地方能帮到儿子。而且这件事非要靠他这当爹的不可......方清之忽然灵光一闪。
方应物两世为人均没当过父亲,自然体会不到方清之那纠结的心情,如果他知道,那肯定大笑三声道“父亲你这张脸就是最大的助力”,然后又一次被打得抱头鼠窜。
此时临近年终岁尾。朝廷中一片安定祥和,平静无事。谁在这快过年的时候挑事,会很招人烦。
当然朝廷大事与方应物还隔着几层窗户纸,一般是惊扰不到方举人的。这rì他正在西院新宅里,拥着火炉和两位小妾说笑,偶尔调戏猥亵一下,其乐融融。
忽然听到东院的家奴在门外叫道:“大公子!老爷正在书房。叫你速速过去!”方应物探出头问:“有何事?”那人答道:“小的不知,老爷只管吩咐了叫大公子急忙去见他。”
方应物便出了屋,穿过跨院来到东边。进了书房,他却看见父亲大人正在抚须沉思。甚至没有注意到自己进来,仿佛有什么重大的事情。
方应物上前问道:“父亲召我前来,不知有何吩咐?”方清之没有说话,却不停的打量儿子。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叫方应物莫名其妙。过了半晌。方清之才道:“不用紧张,有喜事。”
“不知是什么好事?”同时方应物暗暗吐槽,父亲这老实人怎么也会卖关子了?
方清之目光悠悠,口气感伤的说:“光yīn似箭,rì月如梭,恍惚间你就十八岁了,过了年就是十九,换成别人家,早就娶亲两三年了罢?
这点是要怪为父,若不是为父多年来的疏忽,也不至于耽误了你的终身大事,想来也是歉疚于心的。所以......”
方应物登时汗毛直竖,难道父亲大人打算乱点鸳鸯谱么?这可万万不用啊,父亲大人千万不要歉疚,他自己也能搞的定。
他与刘棉花的默契,并没有与父亲说过,因为那不是死约定,只是两个“聪明人”之间你知我知的默契。如果他混得不好,刘棉花肯定果断的当什么也没发生过,如果刘棉花栽了,那他也肯定忘了这回事。
不是方应物不尊重父亲私定终身,而是方应物觉得父亲理解不了这么复杂的问题......或者说,父亲根本不可能接受这么**裸功利主义的默契。
但无论如何,如果父亲真给他另外说成了亲事,那就违背了与刘棉花的默契,暂时没有这个必要。
于是方应物掷地有声的说:“古人云,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儿子我自当效仿古人,科举不成,便不想成亲之事!”
方清之皱眉道:“科举不一定非要中进士才算成事,你已经中举,肯定也算立业了,怎么不能成家?”
方应物豪情万丈的说:“儿子我志在天下,儿女私情暂且不谈!”
方清之斜视之......若说不谈儿女私情,那两房小妾怎么回事?若不是看在两女都是知根知底同乡的份上,他早就拿出严父派头把人打发走了。
方清之不满道:“你怎么是这种不开窍的态度,那叫为父怎么回复宾之兄?”
人都有好奇心,方应物也不例外,想知道是谁慧眼如炬看中了自己,忍不住问道:“哪个宾之前辈?”
方清之仿佛又看到了一线希望,“现任翰林院侍讲的李西涯前辈,比为父年长两三岁。他膝下有个女儿,和你岁数也差不多。”
在翰林院这种大明首屈一指的文青地方,与别的衙门不同。众人不论年齿和官职大小,只论前后辈,晚来的就要喊早来的前辈,这也是一直约定俗成的特殊规矩。
宾之是字,若说宾之是谁,方应物没多大印象,因为明代士人喜欢用号,不大爱用字。但说李西涯这个号,方应物便有所印象了,试探xìng的问道:“是不是李东阳?”
方清之皱皱眉头,斥责道:“无礼之极!前辈姓名也是你能乱喊的?就是你不答应,也不能这么无礼!”
“我靠!”方应物很不文雅的爆了粗口,幸亏方清之没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只当是自家儿子表示震惊的口头禅。当然方应物确实也震惊的无以复加,在明史中,李东阳的名气还用多说么?
方清之仔细观察自己儿子的表情,怎么也没看出喜意,便无奈道:“瞧你这态度,若实在不愿意,为父就回绝了宾之兄罢。”
“等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容儿子我再想想!”方应物连忙叫道。
方清之意味深长的说:“我这当父亲的,现在也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父亲今天真是学会卖关子了,方应物疑惑不已。
现在一直有种可能xìng很大的传言,李东阳会参与明年会试阅卷,不是主考官就是同考官......当然方清之觉得自己这种打算帮儿子借东风的想法太龃龉了,说出去丢人现眼有损自己形象,所以坚决不会与儿子明说的。
下不为例,此生此世只违心这么一次,真是应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方清之心中为自己那伟大的父爱唏嘘道。
站在书房里,方应物半晌无语,一张俊脸都纠结成麻花了......
刘棉花是从现在一直到弘治中前期的大学士,屹立政坛的不倒翁。
李东阳更不说,即将名满天下,是未来的天下文坛盟主大宗师,是弘治中期一直到正德中期的大学士,最后是首辅,时间段正好是接上了刘棉花,而谥号则是最顶级的文正。
一个代表着现在和巨大的实惠,一个代表着将来和巨大的名望。方应物发出了无声的呐喊:父亲大人你能不能不要这么为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