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摄政王府。
赵子良手执毛笔在最后一本奏章上龙飞凤舞的批阅下几个字,放下笔伸展一下身体站起来,这时杜甫拿着几卷奏报快步走过来,赵子良见状问道:“有事?”
杜甫拱手道:“大王,郭子仪、臧希晏、卢杞和刘道乾分别派快马送来奏报!哥舒曜坚持到了最后,襄阳守住了;藩镇梁崇义被郭子仪斩杀、邓州军被收编;李忠臣走投无路,无奈之下带着十几个亲兵投降了臧希晏;刘道乾已经控制了淮西诸将和官吏,邓州和淮西重归朝廷治下!”
“好!这真是一个好消息!”赵子良颇为振奋,刚才批阅奏章有些疲惫,听了这个好消息之后一下子整个人都变得精神抖擞了。
“解决了梁崇义和李忠臣,这也算是本王主政以来最大的一个好消息,同样也开了一个好局,接下来施政就要顺畅和容易得要多,也给其他各地蠢蠢欲动的官员和大将们敲了一记闷棍,让他们想要造反时掂量掂量,看他们有没有那个本事和本钱!”
赵子良立即召集王府主要幕僚、将领和朝廷宰相、大臣、官员,向他们通报这个好消息。
在王府内,朝廷大臣、官员和王府幕僚、大将们听到这个好消息后,多数人都极为振奋,一片赞誉和歌颂功德之声络绎不绝。
赵子良看见元载沉默不语,心思也不知在何处,问道:“元大人,你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难道你认为这事不值得高兴?”
元载回过神来,连忙拱手道:“大王恕罪,老臣并未不高兴,老臣在想,既然李忠臣和梁崇义已经解决了,下一步朝廷是不是要着手对付河朔三镇了?”
赵子良摆手:“这事不急,一口吃不成胖子,事情要一步一步来,欲速则不达嘛!邓州、襄阳和淮西之地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完毕,就急着去对付河朔三镇,太过仓促了一些,而且如今朝廷各军各部都在整编整训,朝廷内部各项政务也在逐步展开,实在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做其他事情,事情要一步一步来,不能着急!今日把诸位大人们都找来,除了向诸位通报这个消息之外,就是着急诸位商议一下如何处理邓州、淮西之事,特别是对于那些跟随梁崇义、李忠臣的官员、将校们该如何处理。而且这些人当中还有不少人是在剿灭梁崇义和李忠臣的事情上出过力的,朝廷又该如何对待这些人?”
赵子良的话音落下后,朝廷众臣们立即开始七嘴八舌的低声讨论起来,谁都没有先站出来说话,这虽然不是在朝堂上,但也也是一次朝政会议,作为官场中人、政治人物,大臣们都知道在这种场合下不能随便乱说话,说话就代表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嫉恶如仇的刑部尚书路嗣恭首先站出来开炮:“大王,那些人跟着李忠臣和梁崇义很久了,这两人不是什么好鸟,他们多少都受到一些影响,他们之所以归顺朝廷,无非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的选择罢了,谁能保证他们是真心归顺朝廷?说不定他们这么做只是权宜之计,一旦有机会,他们还是会反。微臣认为,与其留着他们这些后患,还不如索性把他们全部按照律法进行惩处,一方面彰显朝廷律法的威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朝廷对于平定藩镇割据的决心,和绝不妥协的态度!”
宰相、黄门侍郎、太微宫使、弘文崇贤馆大学士王缙站出来对赵子良拱手道:“大王,微臣认为如此处置颇有不妥,邓州、淮西有些人确实该死、有些人确实有罪,但朝廷不能因此对所有人都进行治罪,有不少官吏和将校兵士们都是被胁迫的,他们为了活命和家人的安全才不得不屈从于贼人,而有些人在这次平定邓州和淮西之战中颇有功劳,就算他们之前有罪,但这次能够协助朝廷平定叛乱,也是有大功的,如果朝廷不但不封赏,还对他们进行治罪,其他各地割据之地的官吏和将校们只怕再也不敢投效朝廷、为朝廷出力了,他们会跟着那些叛贼一条道走到黑!这对于日后朝廷削藩会带来更大的难度!”
尚书右仆射崔圆站出来拱手道:“大王,老臣以为王大人言之有理,对于李忠臣、梁崇义以及他们的下属官员、将校要进行区别对待,而且李忠臣和梁崇义不服朝廷管束也有原因,并非他们一心想要脱离朝廷控制、不服朝廷管束!众所周知,这些年来,朝廷纲纪不振、朝中有奸人当道,逼得许多才能、贤德的大臣弃官或被贬。日前又有人蛊惑皇帝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削藩,这才逼得李忠臣起兵造反,难道朝廷就没有错?把责任和罪过全部推到外臣身上算怎么回事?老臣以为,梁崇义既然死了也就罢了,但李忠臣投降了朝廷,朝廷不能因为他之前的过错而杀了他。应该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且李忠臣常年征战,领兵指挥作战的经验丰富,朝廷如今正是多事之秋,正是用人之际,需要李忠臣这样领兵经验丰富的大将,就算不让他统兵,让他练兵也是好的,老臣的话说完了,请大王明鉴!”
“大王,微臣不同意崔大人的意见!”礼部尚书李揆站出来拱手行礼,说道:“如果朝廷不处置李忠臣,反而让他继续做官,这天下还有公理正义吗?这些年李忠臣割据淮西,不但不服朝廷管束和调遣,还在淮西境内大肆收刮、残害百姓,把淮西各州搞得百里无人烟,民生凋敝、残存的百姓们过的苦不堪言。他培植亲信、私养军队,与朝廷作对,这次还明目张胆的起兵造反,如果连起兵造反都可以无罪,那么其他各地的官员、将校是不是只要朝廷做得让他们不满意,他们就可以起兵造反?等到走投无路了,他们再投降归顺朝廷,又可以继续做他们的官?如此一来,朝廷到底还有何威信可言?如果在处理李忠臣的事情上,朝廷表现不当,微臣敢断言,此后起兵造反的藩镇会越来越多!”
在这路嗣恭、王缙、崔圆、李揆等人先后站出来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观点之后,其他朝臣们也纷纷站出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秩序上很良好,没有出现大吵大闹的情况、互相撕打的情况,两个殿中侍御史一直在盯着呢,谁敢在这种场合下不顾礼仪?赵子良召开这样的朝政会议已经有多次了,朝廷大臣们以前在朝堂上吵吵闹闹的现象得到了纠正。
这次朝政会议在如何处理李忠臣淮西官员、将校和邓州官员将校的事情上,出现了多个不同的意见,而且朝廷大臣们围绕这些不同的意见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真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在这件事情上,赵子良原本以为朝廷大臣们的意见应该很统一,不会出现意见完全不同的情况,但是现在的情况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有不少大臣认为杀李忠臣当然是没问题的,他本来就该死,但是留着李忠臣要比杀了李忠臣对朝廷有利得多,这个建议居然被不少大臣说得理由充分、理直气壮,赵子良想想也觉得颇有道理,但是仔细一想却又不是那么回事。
赵子良听完所有人的意见后说道:“看来诸位大人们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态度意见不统一,各自也有各自的道理。本王一时间也不好做出决定。这样吧,诸位大人先回去,本王再考虑考虑!”
“臣等告退!”大臣们行礼后依次退出了王府。
王府幕僚们留了下来,赵子良问道:“你们对此事怎么看?李泌,你先说!”
李泌站出来拱手道:“大王,微臣认为应该还是进行区别对待比较妥当,梁崇义已经死了,他的家眷怎么处理?按照大唐律例,梁崇义应该被诛九族,妻女被冲入宫中做杂役,诛九族也是应该的,不过如果能赦免他的妻女,应该能为朝廷和大王赢得不少名声。梁崇义和李忠臣的心腹应该被问罪处死,至于其他官员和将校,在这次平叛过程中有功劳,应该予以奖赏,至于是否提拔和封爵,这就看大王的意思了。最后一点,如何处理李忠臣的问题,微臣认为如果不杀他,朝廷在日后对其他藩镇进行削藩待会会减轻一些阻力,但是却同样会给朝廷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
赵子良听了李泌的话之后脸色表情没有任何变化,他看向高尚:“高尚,你说呢?”
高尚站出来拱手,他没有说处理意见,却说起另外一个话题:“大王,权威这个东西不是实质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于百姓、官民的心里,世间最大的权威当然是朝廷的权威!朝廷权威要建立起来不太容易,要经过一代甚至几代贤德英明的君王和朝廷大臣们的苦心经营,而它要减弱和消失却很容易,只要君王和朝廷有一次重大失误,朝廷的权威就会减弱!”
赵子良没有打断他,任他继续说下去。
赵子良手执毛笔在最后一本奏章上龙飞凤舞的批阅下几个字,放下笔伸展一下身体站起来,这时杜甫拿着几卷奏报快步走过来,赵子良见状问道:“有事?”
杜甫拱手道:“大王,郭子仪、臧希晏、卢杞和刘道乾分别派快马送来奏报!哥舒曜坚持到了最后,襄阳守住了;藩镇梁崇义被郭子仪斩杀、邓州军被收编;李忠臣走投无路,无奈之下带着十几个亲兵投降了臧希晏;刘道乾已经控制了淮西诸将和官吏,邓州和淮西重归朝廷治下!”
“好!这真是一个好消息!”赵子良颇为振奋,刚才批阅奏章有些疲惫,听了这个好消息之后一下子整个人都变得精神抖擞了。
“解决了梁崇义和李忠臣,这也算是本王主政以来最大的一个好消息,同样也开了一个好局,接下来施政就要顺畅和容易得要多,也给其他各地蠢蠢欲动的官员和大将们敲了一记闷棍,让他们想要造反时掂量掂量,看他们有没有那个本事和本钱!”
赵子良立即召集王府主要幕僚、将领和朝廷宰相、大臣、官员,向他们通报这个好消息。
在王府内,朝廷大臣、官员和王府幕僚、大将们听到这个好消息后,多数人都极为振奋,一片赞誉和歌颂功德之声络绎不绝。
赵子良看见元载沉默不语,心思也不知在何处,问道:“元大人,你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难道你认为这事不值得高兴?”
元载回过神来,连忙拱手道:“大王恕罪,老臣并未不高兴,老臣在想,既然李忠臣和梁崇义已经解决了,下一步朝廷是不是要着手对付河朔三镇了?”
赵子良摆手:“这事不急,一口吃不成胖子,事情要一步一步来,欲速则不达嘛!邓州、襄阳和淮西之地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完毕,就急着去对付河朔三镇,太过仓促了一些,而且如今朝廷各军各部都在整编整训,朝廷内部各项政务也在逐步展开,实在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做其他事情,事情要一步一步来,不能着急!今日把诸位大人们都找来,除了向诸位通报这个消息之外,就是着急诸位商议一下如何处理邓州、淮西之事,特别是对于那些跟随梁崇义、李忠臣的官员、将校们该如何处理。而且这些人当中还有不少人是在剿灭梁崇义和李忠臣的事情上出过力的,朝廷又该如何对待这些人?”
赵子良的话音落下后,朝廷众臣们立即开始七嘴八舌的低声讨论起来,谁都没有先站出来说话,这虽然不是在朝堂上,但也也是一次朝政会议,作为官场中人、政治人物,大臣们都知道在这种场合下不能随便乱说话,说话就代表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嫉恶如仇的刑部尚书路嗣恭首先站出来开炮:“大王,那些人跟着李忠臣和梁崇义很久了,这两人不是什么好鸟,他们多少都受到一些影响,他们之所以归顺朝廷,无非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的选择罢了,谁能保证他们是真心归顺朝廷?说不定他们这么做只是权宜之计,一旦有机会,他们还是会反。微臣认为,与其留着他们这些后患,还不如索性把他们全部按照律法进行惩处,一方面彰显朝廷律法的威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朝廷对于平定藩镇割据的决心,和绝不妥协的态度!”
宰相、黄门侍郎、太微宫使、弘文崇贤馆大学士王缙站出来对赵子良拱手道:“大王,微臣认为如此处置颇有不妥,邓州、淮西有些人确实该死、有些人确实有罪,但朝廷不能因此对所有人都进行治罪,有不少官吏和将校兵士们都是被胁迫的,他们为了活命和家人的安全才不得不屈从于贼人,而有些人在这次平定邓州和淮西之战中颇有功劳,就算他们之前有罪,但这次能够协助朝廷平定叛乱,也是有大功的,如果朝廷不但不封赏,还对他们进行治罪,其他各地割据之地的官吏和将校们只怕再也不敢投效朝廷、为朝廷出力了,他们会跟着那些叛贼一条道走到黑!这对于日后朝廷削藩会带来更大的难度!”
尚书右仆射崔圆站出来拱手道:“大王,老臣以为王大人言之有理,对于李忠臣、梁崇义以及他们的下属官员、将校要进行区别对待,而且李忠臣和梁崇义不服朝廷管束也有原因,并非他们一心想要脱离朝廷控制、不服朝廷管束!众所周知,这些年来,朝廷纲纪不振、朝中有奸人当道,逼得许多才能、贤德的大臣弃官或被贬。日前又有人蛊惑皇帝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削藩,这才逼得李忠臣起兵造反,难道朝廷就没有错?把责任和罪过全部推到外臣身上算怎么回事?老臣以为,梁崇义既然死了也就罢了,但李忠臣投降了朝廷,朝廷不能因为他之前的过错而杀了他。应该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且李忠臣常年征战,领兵指挥作战的经验丰富,朝廷如今正是多事之秋,正是用人之际,需要李忠臣这样领兵经验丰富的大将,就算不让他统兵,让他练兵也是好的,老臣的话说完了,请大王明鉴!”
“大王,微臣不同意崔大人的意见!”礼部尚书李揆站出来拱手行礼,说道:“如果朝廷不处置李忠臣,反而让他继续做官,这天下还有公理正义吗?这些年李忠臣割据淮西,不但不服朝廷管束和调遣,还在淮西境内大肆收刮、残害百姓,把淮西各州搞得百里无人烟,民生凋敝、残存的百姓们过的苦不堪言。他培植亲信、私养军队,与朝廷作对,这次还明目张胆的起兵造反,如果连起兵造反都可以无罪,那么其他各地的官员、将校是不是只要朝廷做得让他们不满意,他们就可以起兵造反?等到走投无路了,他们再投降归顺朝廷,又可以继续做他们的官?如此一来,朝廷到底还有何威信可言?如果在处理李忠臣的事情上,朝廷表现不当,微臣敢断言,此后起兵造反的藩镇会越来越多!”
在这路嗣恭、王缙、崔圆、李揆等人先后站出来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观点之后,其他朝臣们也纷纷站出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秩序上很良好,没有出现大吵大闹的情况、互相撕打的情况,两个殿中侍御史一直在盯着呢,谁敢在这种场合下不顾礼仪?赵子良召开这样的朝政会议已经有多次了,朝廷大臣们以前在朝堂上吵吵闹闹的现象得到了纠正。
这次朝政会议在如何处理李忠臣淮西官员、将校和邓州官员将校的事情上,出现了多个不同的意见,而且朝廷大臣们围绕这些不同的意见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真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在这件事情上,赵子良原本以为朝廷大臣们的意见应该很统一,不会出现意见完全不同的情况,但是现在的情况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有不少大臣认为杀李忠臣当然是没问题的,他本来就该死,但是留着李忠臣要比杀了李忠臣对朝廷有利得多,这个建议居然被不少大臣说得理由充分、理直气壮,赵子良想想也觉得颇有道理,但是仔细一想却又不是那么回事。
赵子良听完所有人的意见后说道:“看来诸位大人们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态度意见不统一,各自也有各自的道理。本王一时间也不好做出决定。这样吧,诸位大人先回去,本王再考虑考虑!”
“臣等告退!”大臣们行礼后依次退出了王府。
王府幕僚们留了下来,赵子良问道:“你们对此事怎么看?李泌,你先说!”
李泌站出来拱手道:“大王,微臣认为应该还是进行区别对待比较妥当,梁崇义已经死了,他的家眷怎么处理?按照大唐律例,梁崇义应该被诛九族,妻女被冲入宫中做杂役,诛九族也是应该的,不过如果能赦免他的妻女,应该能为朝廷和大王赢得不少名声。梁崇义和李忠臣的心腹应该被问罪处死,至于其他官员和将校,在这次平叛过程中有功劳,应该予以奖赏,至于是否提拔和封爵,这就看大王的意思了。最后一点,如何处理李忠臣的问题,微臣认为如果不杀他,朝廷在日后对其他藩镇进行削藩待会会减轻一些阻力,但是却同样会给朝廷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
赵子良听了李泌的话之后脸色表情没有任何变化,他看向高尚:“高尚,你说呢?”
高尚站出来拱手,他没有说处理意见,却说起另外一个话题:“大王,权威这个东西不是实质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于百姓、官民的心里,世间最大的权威当然是朝廷的权威!朝廷权威要建立起来不太容易,要经过一代甚至几代贤德英明的君王和朝廷大臣们的苦心经营,而它要减弱和消失却很容易,只要君王和朝廷有一次重大失误,朝廷的权威就会减弱!”
赵子良没有打断他,任他继续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