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953海沟不远处,礁石背面潜伏的微型潜艇中一片寂静。
之前声呐员监听员监测到了,高度怀疑为华国093艇的信号出现。
但信号出现后并没有如预期中那样,经过安置被动式声呐探测器的沟段,向布有陷阱的方向驶去、
而是静止了一段后信号逐渐减弱,最后居然彻底消失了。
耐心是优秀猎手必备的品质,而此刻的微型潜艇扮演的,就是猎手的角色。
他们深知如果刚刚捕捉到的信号,就是华国的093艇,对方原路退出海沟的可能极低。
毕竟093的体形在那里摆着,正着进入海沟都困难重重。想倒车或着掉头离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所以,对方就算发现了端倪也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硬着头皮继续从海沟中通过,要么上浮脱离海沟,从不足百米深的海底返航。
对方如果选择前进,那么原计划照旧。如果选择上浮,那就只能冒险启用B计划。
使用微型潜艇搭载的两枚鱼雷击沉目标,并在华国人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使用炸弹彻底摧毁残骸,而后利用灵活性和隐蔽性迅速撤离。
一切尽在掌握中,让微型潜艇里的六个人信心十足。
保持着静默状态,耐心的等待对手下一步的动作。
然而,海沟中那个高度疑似为093艇的目标还没出现,微型潜艇的声呐雷达,却捕捉到了有船只正在靠近的信息。
还不只一艘,而是三艘。
虽然通过数据库声纹比对,正在靠近的是三艘渔船,但潜艇里的人依然十分紧张。
眼下这片海域不但浅,海底情况还非常复杂,拖网渔船很容易挂网。
所以,偶尔有游艇过来钓鱼或是潜水还说得过去,撒网捕鱼显然是不适合的。
那么,那三艘从华国专属经济区方向开过来的渔船,是来干嘛的?
微型潜艇中的六个人疑惑的时间里,蛟龙特战队二分队所在的三艘渔船,相继进入了目标海域。
南渔1963和南渔1725两艘渔船分至于两翼警戒,刘毅所在的南渔2335号渔船缓缓停泊在093艇之前发出信号的坐标点。
已经换上潜水服的刘毅,和另一名代号为海葵的特战队员先后下水。在配重铅块的辅助下,边适应着越来越大的压强,边慢慢向海底潜去。
侦测到三艘渔船相继停止后,微型潜艇里的六个人有些慌了。
他们的位置虽然离得不算远,但为了避开炸弹引爆后造成的冲击,潜艇躲在了礁石侧面,无法直接观察目标方向海面的情况。
犹豫了一阵,带队的指挥官心中不好的预感越来越强,果断派出一名尖兵出舱侦查。
尖兵穿戴好潜水装备,小心的出舱绕向礁石另一侧的时候,刘毅和海葵两人在潜水手电的辅助下,已经摸到了海沟边缘。
D953海沟属于琉球海沟的一段延展分支,在世界上众多知名海沟中,只能算是一个“小家伙”。
但是这个“小”,只是相对来说的。
其总长度超过五百公里,最宽处一点四千米,最窄处不足三十米,最深点超过两千米。
两人抵达海沟上方后,双双拿出电磁感应器,刘毅负责西侧,海葵负责东侧分头行事。
手持感应器功率在那摆着,捕捉范围和舰载、艇载设备根本没法比。
对于弱信号,需要靠到三百米左右才能勉强捕捉到。
近百米深的水下一点一点的排查搜寻,对体质和耐力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所以对两个人来,接下来的工作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刘毅和海葵摸索着搜寻的时候,微型潜艇里放出来的尖兵返回舱内,并向指挥官汇报了侦查到的情况。
虽然尖兵没有看到刘毅和海葵下水,但一艘渔船停留在海沟上方的海面,而且距离安放探测器和炸弹的位置非常近。
这两点已经足够微型潜艇指挥官作出判断了,不过虽然有判断,却没什么好的应对方案。
微型潜艇受体积限制,只配有两发鱼雷。不论怎么做,都无法同时干掉海面上彼此间间距超过一海里的三艘渔船。
而且就算把渔船打掉了,闹出来的动静也足以惊动潜藏在海底深处的093艇。
但是放任不管的话,那三艘渔船绝对会破坏接下来的伏击计划。
两难之下,微型潜艇指挥官只能使用卫星通讯联络上级。
卫星通讯相比于老实的电台通讯,无论是通讯效率、质量,还是隐蔽性和安全性,都有着巨大的提高。
不过,老美显然低估了我们在南海海域的国防投入力度,以及技术更新速度。
早在093艇刚刚接近南沙外海的时候,所有路基、舰载和卫星监控手段,就已经全部启用。
立体盯防下,微型潜艇的卫星通讯刚刚建立几秒钟,就被我们成功锁定。
不过这里有一个技术难点,那就是我们虽然能够捕捉到卫星通讯信号,但通讯卫星和定位卫星是两码事,捕捉信号和定位信号,同样是两码事。
而且,老美的军用通讯卫星加密程度,也不是那么容易破解和入侵的。
这就造成,想在短时间内锁定信号源的精确位置,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我们只能通过不同方位,不同设备间的反馈差异,来逐步缩小信号源位置。
而微型潜艇的通讯时长很短,只有三分钟左右。我们只能大致将方位锁定在直径六海里的一片海域上。
虽然无法精确定位,但情况已经非常明显了,那就是这片海域里存在着一艘潜艇。
由此得出判断,093艇之前侦测到的电磁信号,很可能就是这艘潜艇所发出的。
得出这一结论后,指挥部马上命令二分队所在的三艘渔船改变分布。
由之前的一艘工作船,两艘侧翼保护。改为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基础上,围绕着海沟中的093艇呈三角形停泊。
一方面如果有船遭到攻击,另外两艘船可以尽快确定攻击方向以及大致位置。
另一方面,特战队员可以分批潜入海中,在射灯的辅助下,以肉眼寻找可疑潜艇。
这种方法听着很蠢,但在眼下未知目标就在周围六海里以内。
而且海况复杂,深度有限的情况下,寻找潜伏在暗处的静默目标,肉眼搜寻无疑要更加直观和精细。
南渔1963和南渔1725两艘渔船接到命令后,第一时间开始调整停泊位置。
而南渔2335号则呼叫刘毅和海葵返回。
两个人都是携带双瓶下水,最大安全下潜时间为四十五分钟,现在过去了快半个小时。
如果2335号立刻按要求调整停泊位,他们将无法在安全时间内返回。
水下无法开口说话,刘毅收到返回的指令后看了眼压力表,然后敲了两下收发器表示收到。
正准备上浮,余光瞥见瞥见手腕上的感应器度数好像跳了一下。
停下动作仔细留意了一下,发现显示的是000.00没什么变化。
把手伸向之前胳膊摆动的方向……又跳了一下。
顺着方向向前游了两米,感应器上的度数稳定在了0.02,几近最低度数强度。
继续向前游,左右微调了一下方向,度数上升到了0.06。
就在这时,一束光打在了刘毅的侧脸上。
寻方向一看,是海葵见刘毅还没上浮,在用手电发信号询问情况。
刘毅冲他招了招手,然后锁定方向继续向前游。
潜水虽然是336的一项硬考核科目,但对于蛟龙特战队来说,那是看家的本事。
所以单独拎出这一项,蛟龙一线作战序列中随便拎出一个都不比刘毅弱,甚至很大一部分还要比他强。
海葵见刘毅似乎有发现,马上加速靠近。在刘毅感应器上的度数上升到0.35的时候追了上来。
两个人隔着潜水镜互相看了一眼,给上面发了个“有发现”的信号后,继续追逐下去。
五分钟以后,感应器度数涨到了二点几时,手电的光线下,出现了海床上两根并在一起的细缆线。
刘毅凑过去仔细观察,发现是一根数据线和一组电线。
两组线一头延向海床的远端,一头延向海沟的方向。
海葵在水下调整呼吸方面要比刘毅更娴熟,所以他气罐里的余压要更高一些。
而眼下两人的位置,明显距离海沟方向更近。
于是他用手势比划,自己沿着海床侦查,刘毅奔海沟的方向。
另外,提醒刘毅最多五分钟必须上浮。
刘毅点头表示明白,两只脚在礁石上用力一蹬,扔奔着海沟方向快速掠动。
用了一分多钟,刘毅停在了海床边缘。眼前的线缆分开,数据线垂直向下,另一组电线沿着海沟边缘向左延伸。
刘毅看了眼压力表,稳住呼吸顺着信号线向海沟中潜去。
有海沟壁上的岩石借力,很快就发现一处凸起岩壁的下端,有一个用膨胀栓固定着的,直径约为三十厘米的贴片小球。
刘毅不知道这个乍一看,有些像舞厅里灯球似的设备是什么东西,便没有乱碰。
取出随身携带的水下摄像机,近距离的拍摄了一段后稍稍上浮了一些儿,扒着岩壁向左面快速移动。
手电的照射下,他能够隐约看到不远处斜跨过海沟的电线。
迅速摸过去的时候,压力表的度数已经到了一个很危险的余值,但刘毅通过电线的斜角,判断尽头的位置并不算远。
于是将阀门关小了一些,延慢呼吸节奏,扒着电线快速下潜。
海沟在这一段的上端宽度大概有二百米,不过越往下越窄。
刘毅随着电线继续下潜了大约七十米左右,发现电线被碰撞栓固定在了海沟壁的另一端……
之前声呐员监听员监测到了,高度怀疑为华国093艇的信号出现。
但信号出现后并没有如预期中那样,经过安置被动式声呐探测器的沟段,向布有陷阱的方向驶去、
而是静止了一段后信号逐渐减弱,最后居然彻底消失了。
耐心是优秀猎手必备的品质,而此刻的微型潜艇扮演的,就是猎手的角色。
他们深知如果刚刚捕捉到的信号,就是华国的093艇,对方原路退出海沟的可能极低。
毕竟093的体形在那里摆着,正着进入海沟都困难重重。想倒车或着掉头离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所以,对方就算发现了端倪也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硬着头皮继续从海沟中通过,要么上浮脱离海沟,从不足百米深的海底返航。
对方如果选择前进,那么原计划照旧。如果选择上浮,那就只能冒险启用B计划。
使用微型潜艇搭载的两枚鱼雷击沉目标,并在华国人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使用炸弹彻底摧毁残骸,而后利用灵活性和隐蔽性迅速撤离。
一切尽在掌握中,让微型潜艇里的六个人信心十足。
保持着静默状态,耐心的等待对手下一步的动作。
然而,海沟中那个高度疑似为093艇的目标还没出现,微型潜艇的声呐雷达,却捕捉到了有船只正在靠近的信息。
还不只一艘,而是三艘。
虽然通过数据库声纹比对,正在靠近的是三艘渔船,但潜艇里的人依然十分紧张。
眼下这片海域不但浅,海底情况还非常复杂,拖网渔船很容易挂网。
所以,偶尔有游艇过来钓鱼或是潜水还说得过去,撒网捕鱼显然是不适合的。
那么,那三艘从华国专属经济区方向开过来的渔船,是来干嘛的?
微型潜艇中的六个人疑惑的时间里,蛟龙特战队二分队所在的三艘渔船,相继进入了目标海域。
南渔1963和南渔1725两艘渔船分至于两翼警戒,刘毅所在的南渔2335号渔船缓缓停泊在093艇之前发出信号的坐标点。
已经换上潜水服的刘毅,和另一名代号为海葵的特战队员先后下水。在配重铅块的辅助下,边适应着越来越大的压强,边慢慢向海底潜去。
侦测到三艘渔船相继停止后,微型潜艇里的六个人有些慌了。
他们的位置虽然离得不算远,但为了避开炸弹引爆后造成的冲击,潜艇躲在了礁石侧面,无法直接观察目标方向海面的情况。
犹豫了一阵,带队的指挥官心中不好的预感越来越强,果断派出一名尖兵出舱侦查。
尖兵穿戴好潜水装备,小心的出舱绕向礁石另一侧的时候,刘毅和海葵两人在潜水手电的辅助下,已经摸到了海沟边缘。
D953海沟属于琉球海沟的一段延展分支,在世界上众多知名海沟中,只能算是一个“小家伙”。
但是这个“小”,只是相对来说的。
其总长度超过五百公里,最宽处一点四千米,最窄处不足三十米,最深点超过两千米。
两人抵达海沟上方后,双双拿出电磁感应器,刘毅负责西侧,海葵负责东侧分头行事。
手持感应器功率在那摆着,捕捉范围和舰载、艇载设备根本没法比。
对于弱信号,需要靠到三百米左右才能勉强捕捉到。
近百米深的水下一点一点的排查搜寻,对体质和耐力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所以对两个人来,接下来的工作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刘毅和海葵摸索着搜寻的时候,微型潜艇里放出来的尖兵返回舱内,并向指挥官汇报了侦查到的情况。
虽然尖兵没有看到刘毅和海葵下水,但一艘渔船停留在海沟上方的海面,而且距离安放探测器和炸弹的位置非常近。
这两点已经足够微型潜艇指挥官作出判断了,不过虽然有判断,却没什么好的应对方案。
微型潜艇受体积限制,只配有两发鱼雷。不论怎么做,都无法同时干掉海面上彼此间间距超过一海里的三艘渔船。
而且就算把渔船打掉了,闹出来的动静也足以惊动潜藏在海底深处的093艇。
但是放任不管的话,那三艘渔船绝对会破坏接下来的伏击计划。
两难之下,微型潜艇指挥官只能使用卫星通讯联络上级。
卫星通讯相比于老实的电台通讯,无论是通讯效率、质量,还是隐蔽性和安全性,都有着巨大的提高。
不过,老美显然低估了我们在南海海域的国防投入力度,以及技术更新速度。
早在093艇刚刚接近南沙外海的时候,所有路基、舰载和卫星监控手段,就已经全部启用。
立体盯防下,微型潜艇的卫星通讯刚刚建立几秒钟,就被我们成功锁定。
不过这里有一个技术难点,那就是我们虽然能够捕捉到卫星通讯信号,但通讯卫星和定位卫星是两码事,捕捉信号和定位信号,同样是两码事。
而且,老美的军用通讯卫星加密程度,也不是那么容易破解和入侵的。
这就造成,想在短时间内锁定信号源的精确位置,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我们只能通过不同方位,不同设备间的反馈差异,来逐步缩小信号源位置。
而微型潜艇的通讯时长很短,只有三分钟左右。我们只能大致将方位锁定在直径六海里的一片海域上。
虽然无法精确定位,但情况已经非常明显了,那就是这片海域里存在着一艘潜艇。
由此得出判断,093艇之前侦测到的电磁信号,很可能就是这艘潜艇所发出的。
得出这一结论后,指挥部马上命令二分队所在的三艘渔船改变分布。
由之前的一艘工作船,两艘侧翼保护。改为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基础上,围绕着海沟中的093艇呈三角形停泊。
一方面如果有船遭到攻击,另外两艘船可以尽快确定攻击方向以及大致位置。
另一方面,特战队员可以分批潜入海中,在射灯的辅助下,以肉眼寻找可疑潜艇。
这种方法听着很蠢,但在眼下未知目标就在周围六海里以内。
而且海况复杂,深度有限的情况下,寻找潜伏在暗处的静默目标,肉眼搜寻无疑要更加直观和精细。
南渔1963和南渔1725两艘渔船接到命令后,第一时间开始调整停泊位置。
而南渔2335号则呼叫刘毅和海葵返回。
两个人都是携带双瓶下水,最大安全下潜时间为四十五分钟,现在过去了快半个小时。
如果2335号立刻按要求调整停泊位,他们将无法在安全时间内返回。
水下无法开口说话,刘毅收到返回的指令后看了眼压力表,然后敲了两下收发器表示收到。
正准备上浮,余光瞥见瞥见手腕上的感应器度数好像跳了一下。
停下动作仔细留意了一下,发现显示的是000.00没什么变化。
把手伸向之前胳膊摆动的方向……又跳了一下。
顺着方向向前游了两米,感应器上的度数稳定在了0.02,几近最低度数强度。
继续向前游,左右微调了一下方向,度数上升到了0.06。
就在这时,一束光打在了刘毅的侧脸上。
寻方向一看,是海葵见刘毅还没上浮,在用手电发信号询问情况。
刘毅冲他招了招手,然后锁定方向继续向前游。
潜水虽然是336的一项硬考核科目,但对于蛟龙特战队来说,那是看家的本事。
所以单独拎出这一项,蛟龙一线作战序列中随便拎出一个都不比刘毅弱,甚至很大一部分还要比他强。
海葵见刘毅似乎有发现,马上加速靠近。在刘毅感应器上的度数上升到0.35的时候追了上来。
两个人隔着潜水镜互相看了一眼,给上面发了个“有发现”的信号后,继续追逐下去。
五分钟以后,感应器度数涨到了二点几时,手电的光线下,出现了海床上两根并在一起的细缆线。
刘毅凑过去仔细观察,发现是一根数据线和一组电线。
两组线一头延向海床的远端,一头延向海沟的方向。
海葵在水下调整呼吸方面要比刘毅更娴熟,所以他气罐里的余压要更高一些。
而眼下两人的位置,明显距离海沟方向更近。
于是他用手势比划,自己沿着海床侦查,刘毅奔海沟的方向。
另外,提醒刘毅最多五分钟必须上浮。
刘毅点头表示明白,两只脚在礁石上用力一蹬,扔奔着海沟方向快速掠动。
用了一分多钟,刘毅停在了海床边缘。眼前的线缆分开,数据线垂直向下,另一组电线沿着海沟边缘向左延伸。
刘毅看了眼压力表,稳住呼吸顺着信号线向海沟中潜去。
有海沟壁上的岩石借力,很快就发现一处凸起岩壁的下端,有一个用膨胀栓固定着的,直径约为三十厘米的贴片小球。
刘毅不知道这个乍一看,有些像舞厅里灯球似的设备是什么东西,便没有乱碰。
取出随身携带的水下摄像机,近距离的拍摄了一段后稍稍上浮了一些儿,扒着岩壁向左面快速移动。
手电的照射下,他能够隐约看到不远处斜跨过海沟的电线。
迅速摸过去的时候,压力表的度数已经到了一个很危险的余值,但刘毅通过电线的斜角,判断尽头的位置并不算远。
于是将阀门关小了一些,延慢呼吸节奏,扒着电线快速下潜。
海沟在这一段的上端宽度大概有二百米,不过越往下越窄。
刘毅随着电线继续下潜了大约七十米左右,发现电线被碰撞栓固定在了海沟壁的另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