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十月初一是黄道吉日,苏天成称帝的日子,也就选择在这一天了。(凤舞文学网 )
朱审烜、杨嗣昌、范景文、洪承畴、卢象升、张溥、孙传庭、宋一鹤、李觉斯、吴伟业等人,多次的上奏折建议了,恳请苏天成称帝,自从二月十五苏天成自封为德王,迄今八个月不到的时间,众人早就将苏天成视为皇上了。
苏天成没有过多的推辞,接受了众人的建议。
当然,称帝可不仅仅是苏天成成为皇帝那么简单,这里面还有国号和纪元的事情,还有分封文武大臣的事情,还有册封皇后和贵妃的事情,都需要在称帝的那一天内完成。
苏天成答应了众人的恳求之后,朱审烜、杨嗣昌和范景文等人,就忙得收脚不沾地了,有太多的事情需要筹备了,登基的地点当然是选择在南京的皇宫里面,时间也确定下来了,剩下的就是登基称帝的当天应该做一些什么事情了。
登基称帝仪式是非常繁琐的,按照一般的规矩来说,首先是选择黄道吉日,日子确定下来之后,到了登基的那一天,由专人宣读登基诏书,这个宣读登基诏书的人,也就是新任的内阁首辅,接下来皇帝在内侍的搀扶之下,登上皇位,接受百官的朝贺,之后新登基的皇帝会宣布大赦天下。
这些仪式只是在皇宫里面进行,接下来还有更多的仪式,包括新登基的皇帝祭告宗庙社稷和万民,若是来得及的情况之下,还要举行封禅仪式,也就是祭天的仪式。
登基需要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半个月左右。
不过苏天成早就发话了,登基仪式不需要弄得那么繁琐,也就是在皇宫之内进行的仪式走一道过场就可以了,他很清楚,这些仪式都是做给外人看的。仪式越是隆重,越是劳民伤财,历史经验表明,仪式越是隆重的皇帝,在位的时间越短,仪式越是简单的皇帝。越是能够创出来盛世。
登基只是一种形式,但登基仪式背后的情况是复杂的,这里面最为关键的就是分封百官的事宜了,这是权力斗争之中的博弈,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苏天成也必须要正确面对这种局面。牢牢把握这种局势,任用贤能,才能够保证王朝的兴旺。
至于说官吏的设置事宜,以前早就做出来了决定,以精干使用为主,不需要有什么其他的变动,朝廷官吏的设置。苏天成不会完全照搬大明王朝的规矩,朱元璋以前撤掉了丞相,目的就是要巩固皇权,让所有大权集中在皇帝的手里,这是苏天成不赞成的,若是国家的兴旺,完全都压在皇帝一个人的身上了,这几乎是不可能想象的事情。
所以苏天成准备恢复三省六部的设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但是在相关的职责方面。肯定是有所偏重的,即以尚书省为重,中书省和门下省相对超脱。
穿越的苏天成,对于体制方面的好坏,有着自身的看法。历史上任何的一个体制,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是为了统治阶级的需要,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关键在于统治阶级是想着为老百姓服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还是以自身的统治利益为重,这才是关键所在,围绕这样的思路确定的诸多制度,才是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设立三省六部的体制,宰相的权力就很大了,有些时候甚至可以限制皇权,故而这方面是需要着重进行考虑的。
苏天成不打算废除内阁制度,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长官,悉数都进入内阁,是实实在在的宰相,包括都察院的长官,一样进入内阁,一样是宰相,他们偏重于自身的职责,重点考虑自身一块的事情,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必须在一起进行商议。
从这个角度考虑,苏天成确定的三省和都察院的长官人选,基本都确定下来了,每个省设立长官一人,尚书令朱审烜,为百官之首,中书令杨嗣昌,门下侍中张溥,都察院都御使范景文,这四人全部都进入内阁。
苏天成另外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提升了军队的地位。
明朝武官的地位是很低下的,这几乎形成了痼疾,战场上厮杀出来的军官,因为文化水平的缺陷,在文官的面前是抬不起头来的,而且科举出身的文官,很快就能够执掌军队,虽然其中也有不少优秀的人才,最终能够脱颖而出,但更多的是不懂军事的文官来指挥战斗,导致了很多战斗的失利,也导致了军官的积极性被严重的挫伤。
在如今这个时代,军队的作用是巨大的,就是在几百年之后,军队的作用也是绝对不能够忽视的,军队是国家的柱石,若是军队得不到重视,军官的地位普遍偏低,想要军队有着巨大的战斗力,那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了。
关于军队的构建,苏天成是耗费了很多精力的,大明王朝表面上有上百万的军队,这里面包括有正规的军队,还有设立在各地的卫所军队,若是按照配置,算起来有几百万了,可惜真正能够调遣的军队,少的可怜,而且卫所军队,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这样的情况是必须要避免的,军队的人数绝对不能够太多了,否则将是国家的巨大负担,苏天成崇尚的高薪养廉的制度和政策,军队也是一样,不管是军官还是军士,待遇都应该是很不错的,至少养活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也只有这样了,才能够让军士安心呆在军队里面,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军人才能够冲锋在最前面,舍弃自身的生命来保卫国家和人名的安全。
关于军队的设置和待遇等等事宜,苏天成甚至与朱审烜、杨嗣昌、范景文等人发生过争议,甚至连身在军队之中的洪承畴和卢象升等人,都没有多说话,朱审烜等人一直都是以前的认识,认为军户制度还是要保留的,认为军队的俸禄不能够太多了,否则军士就会开始懈怠,就会不思进取等等。
苏天成坚持自身的看法,认为军人最为主要的是要有荣誉感,要能够感觉到自身肩负的责任,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发挥重大的作用,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基于这样的认识,苏天成坚持废掉军户制度,实行招募制度。
其实实行招募制度,这就决定了军士的待遇必须要大幅度的提升,否则是没有谁愿意去当兵的,仅仅招募那些混日子的人进入军队,战斗力也是不能够保证的,一旦军人有了尊严和地位,有了充足的军饷,就会有不少优秀的青壮选择进入军队了。
其次是军队之中军官的设置问题,苏天成的意见,随着形势的发展,必须要设立专门的学堂,对军官进行培训,而且这个学堂的职责,还在于教育和培训新的军官,军官升迁的途径,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是根据自身的战功升迁,另外就是从学堂出来的军官,能够得到升迁,这样的升迁模式必须要固定下来,那些因为军功得到升迁的军官,在自身的文化水平不够的情况,必须要进入到学堂里面进行专门的培训。
最后是军队的建制单列,设立都督府,直接负责军队的调动,六部之中的兵部,主要负责军队建设事宜,属于双重领导,同样也要服从都督府的领导,都督府设立大都督一人,进入内阁,位列宰相之职,设立都督一人,协助大都督管辖军队的事宜,军队的调遣,皇帝亲自负责,不管任何时间,调动军队必须要得到皇帝的许可,或者是皇帝的授权。
至于说军队里面的军官,或者是大帅等等,今后一概不兼任朝廷的其他职务,也就是说,军官将成为专业的军人,于此相对应的,军队一般情况下,不准干预地方上的行政事务,独立为一个系统,军队的饷银以及所有的开销,朝廷直接拨付,与驻扎的地方无关。
地方上的治安等事宜,巡检司专门负责,军队不参与维持地方上的治安。
军队人数的设置,暂时确定为五十万人,不能够突破这个限制,普通军士每月的俸禄,确定为五两白银,各级军官的俸禄,都督府和兵部详细商议,尽早确定。
至于大都督的人选,自然是洪承畴了,都督的人选,是卢象升。
苏天成对军队的重视和变革,令朱审烜等人感觉到了一种思路,这是一种全新的思路,也就是军事与民生处在同样重要的地位。
民生是关键,这是历史上的规律,任何的一个君王,只要不是昏君,都是要注重民生的,可重视军队到这样的程度,这是很少见的,这至少说明了,军队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做的,统一天下不是结束,恐怕是开始。
军队提到了如此的高度,不仅仅是朱审烜等人没有想到,就连洪承畴等人都没有想到,洪承畴做梦都想不到,自己居然能够进入内阁,成为丞相之一,这也预示着,军队不再受朝廷的节制,直接听命于皇帝了,这也也就能够很好的独立发挥军队的作用了,避免军队受到地方上的干扰,可洪承畴等人也明白,身在什么位置,就要负多大的责任,恐怕很长的时间之内,军队都是有着不少开疆扩土的任务的。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纯文字∷〗
朱审烜、杨嗣昌、范景文、洪承畴、卢象升、张溥、孙传庭、宋一鹤、李觉斯、吴伟业等人,多次的上奏折建议了,恳请苏天成称帝,自从二月十五苏天成自封为德王,迄今八个月不到的时间,众人早就将苏天成视为皇上了。
苏天成没有过多的推辞,接受了众人的建议。
当然,称帝可不仅仅是苏天成成为皇帝那么简单,这里面还有国号和纪元的事情,还有分封文武大臣的事情,还有册封皇后和贵妃的事情,都需要在称帝的那一天内完成。
苏天成答应了众人的恳求之后,朱审烜、杨嗣昌和范景文等人,就忙得收脚不沾地了,有太多的事情需要筹备了,登基的地点当然是选择在南京的皇宫里面,时间也确定下来了,剩下的就是登基称帝的当天应该做一些什么事情了。
登基称帝仪式是非常繁琐的,按照一般的规矩来说,首先是选择黄道吉日,日子确定下来之后,到了登基的那一天,由专人宣读登基诏书,这个宣读登基诏书的人,也就是新任的内阁首辅,接下来皇帝在内侍的搀扶之下,登上皇位,接受百官的朝贺,之后新登基的皇帝会宣布大赦天下。
这些仪式只是在皇宫里面进行,接下来还有更多的仪式,包括新登基的皇帝祭告宗庙社稷和万民,若是来得及的情况之下,还要举行封禅仪式,也就是祭天的仪式。
登基需要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半个月左右。
不过苏天成早就发话了,登基仪式不需要弄得那么繁琐,也就是在皇宫之内进行的仪式走一道过场就可以了,他很清楚,这些仪式都是做给外人看的。仪式越是隆重,越是劳民伤财,历史经验表明,仪式越是隆重的皇帝,在位的时间越短,仪式越是简单的皇帝。越是能够创出来盛世。
登基只是一种形式,但登基仪式背后的情况是复杂的,这里面最为关键的就是分封百官的事宜了,这是权力斗争之中的博弈,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苏天成也必须要正确面对这种局面。牢牢把握这种局势,任用贤能,才能够保证王朝的兴旺。
至于说官吏的设置事宜,以前早就做出来了决定,以精干使用为主,不需要有什么其他的变动,朝廷官吏的设置。苏天成不会完全照搬大明王朝的规矩,朱元璋以前撤掉了丞相,目的就是要巩固皇权,让所有大权集中在皇帝的手里,这是苏天成不赞成的,若是国家的兴旺,完全都压在皇帝一个人的身上了,这几乎是不可能想象的事情。
所以苏天成准备恢复三省六部的设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但是在相关的职责方面。肯定是有所偏重的,即以尚书省为重,中书省和门下省相对超脱。
穿越的苏天成,对于体制方面的好坏,有着自身的看法。历史上任何的一个体制,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是为了统治阶级的需要,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关键在于统治阶级是想着为老百姓服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还是以自身的统治利益为重,这才是关键所在,围绕这样的思路确定的诸多制度,才是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设立三省六部的体制,宰相的权力就很大了,有些时候甚至可以限制皇权,故而这方面是需要着重进行考虑的。
苏天成不打算废除内阁制度,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长官,悉数都进入内阁,是实实在在的宰相,包括都察院的长官,一样进入内阁,一样是宰相,他们偏重于自身的职责,重点考虑自身一块的事情,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必须在一起进行商议。
从这个角度考虑,苏天成确定的三省和都察院的长官人选,基本都确定下来了,每个省设立长官一人,尚书令朱审烜,为百官之首,中书令杨嗣昌,门下侍中张溥,都察院都御使范景文,这四人全部都进入内阁。
苏天成另外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提升了军队的地位。
明朝武官的地位是很低下的,这几乎形成了痼疾,战场上厮杀出来的军官,因为文化水平的缺陷,在文官的面前是抬不起头来的,而且科举出身的文官,很快就能够执掌军队,虽然其中也有不少优秀的人才,最终能够脱颖而出,但更多的是不懂军事的文官来指挥战斗,导致了很多战斗的失利,也导致了军官的积极性被严重的挫伤。
在如今这个时代,军队的作用是巨大的,就是在几百年之后,军队的作用也是绝对不能够忽视的,军队是国家的柱石,若是军队得不到重视,军官的地位普遍偏低,想要军队有着巨大的战斗力,那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了。
关于军队的构建,苏天成是耗费了很多精力的,大明王朝表面上有上百万的军队,这里面包括有正规的军队,还有设立在各地的卫所军队,若是按照配置,算起来有几百万了,可惜真正能够调遣的军队,少的可怜,而且卫所军队,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这样的情况是必须要避免的,军队的人数绝对不能够太多了,否则将是国家的巨大负担,苏天成崇尚的高薪养廉的制度和政策,军队也是一样,不管是军官还是军士,待遇都应该是很不错的,至少养活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也只有这样了,才能够让军士安心呆在军队里面,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军人才能够冲锋在最前面,舍弃自身的生命来保卫国家和人名的安全。
关于军队的设置和待遇等等事宜,苏天成甚至与朱审烜、杨嗣昌、范景文等人发生过争议,甚至连身在军队之中的洪承畴和卢象升等人,都没有多说话,朱审烜等人一直都是以前的认识,认为军户制度还是要保留的,认为军队的俸禄不能够太多了,否则军士就会开始懈怠,就会不思进取等等。
苏天成坚持自身的看法,认为军人最为主要的是要有荣誉感,要能够感觉到自身肩负的责任,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发挥重大的作用,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基于这样的认识,苏天成坚持废掉军户制度,实行招募制度。
其实实行招募制度,这就决定了军士的待遇必须要大幅度的提升,否则是没有谁愿意去当兵的,仅仅招募那些混日子的人进入军队,战斗力也是不能够保证的,一旦军人有了尊严和地位,有了充足的军饷,就会有不少优秀的青壮选择进入军队了。
其次是军队之中军官的设置问题,苏天成的意见,随着形势的发展,必须要设立专门的学堂,对军官进行培训,而且这个学堂的职责,还在于教育和培训新的军官,军官升迁的途径,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是根据自身的战功升迁,另外就是从学堂出来的军官,能够得到升迁,这样的升迁模式必须要固定下来,那些因为军功得到升迁的军官,在自身的文化水平不够的情况,必须要进入到学堂里面进行专门的培训。
最后是军队的建制单列,设立都督府,直接负责军队的调动,六部之中的兵部,主要负责军队建设事宜,属于双重领导,同样也要服从都督府的领导,都督府设立大都督一人,进入内阁,位列宰相之职,设立都督一人,协助大都督管辖军队的事宜,军队的调遣,皇帝亲自负责,不管任何时间,调动军队必须要得到皇帝的许可,或者是皇帝的授权。
至于说军队里面的军官,或者是大帅等等,今后一概不兼任朝廷的其他职务,也就是说,军官将成为专业的军人,于此相对应的,军队一般情况下,不准干预地方上的行政事务,独立为一个系统,军队的饷银以及所有的开销,朝廷直接拨付,与驻扎的地方无关。
地方上的治安等事宜,巡检司专门负责,军队不参与维持地方上的治安。
军队人数的设置,暂时确定为五十万人,不能够突破这个限制,普通军士每月的俸禄,确定为五两白银,各级军官的俸禄,都督府和兵部详细商议,尽早确定。
至于大都督的人选,自然是洪承畴了,都督的人选,是卢象升。
苏天成对军队的重视和变革,令朱审烜等人感觉到了一种思路,这是一种全新的思路,也就是军事与民生处在同样重要的地位。
民生是关键,这是历史上的规律,任何的一个君王,只要不是昏君,都是要注重民生的,可重视军队到这样的程度,这是很少见的,这至少说明了,军队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做的,统一天下不是结束,恐怕是开始。
军队提到了如此的高度,不仅仅是朱审烜等人没有想到,就连洪承畴等人都没有想到,洪承畴做梦都想不到,自己居然能够进入内阁,成为丞相之一,这也预示着,军队不再受朝廷的节制,直接听命于皇帝了,这也也就能够很好的独立发挥军队的作用了,避免军队受到地方上的干扰,可洪承畴等人也明白,身在什么位置,就要负多大的责任,恐怕很长的时间之内,军队都是有着不少开疆扩土的任务的。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纯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