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亲征辽东的消息,不断传到了京城,当皇太极亲率十余万大军,攻打山海关的消息传来的时候,京城一片哗然,虽说后金鞑子不善于攻城,但十余万大军,绝不是一般人想象的情况,万一山海关守不住了,京师就危险了,而且山海关被后金鞑子拿下,整个的辽东就全部丢失了。
杨嗣昌和鹿善继接到这些消息之后,也忍不住着急了,虽说秦良玉率领三万大军,已经驰援山海关,虽说山海关有四万边军守候,但和以前的十几万人是不能够比较的,山海关太重要了,就是京师的屏障,此刻两人想到的,是苏天成要火速赶往辽东了。这恐怕是护卫辽东最后的办法了,相信山海关的七万大军,还是能够抵抗后金鞑子的攻击的。
杨嗣昌万万想不到,因为陈新甲征战的失利,导致了这么大的祸端,整个的辽东,瞬间变得危险起来了,后金鞑子二十万大军围攻辽东,妄图拿下辽东,直接威逼大明京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众人绝不能够埋怨,只能够将所有的怒火,发泄到陈新甲和钱谦益的身上,其实杨嗣昌明白,辽东守候的所有布局,基本都是皇上直接安排的,要说最大的责任,还是在皇上的身上。
京师变得更加的紧张了,每日里开城门的时间,只有一个时辰了。
要知道京城里面,住着太多的士绅富户和权贵,这些人若是乱起来了,大明的京师就难以维持了,有些士绅富户,已经开始将家人送到南方去了,更有一些聪明的士绅富户。计划直接将家眷送到登州去,因为江宁营在登州。
杨嗣昌召集内阁大臣,商议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可这个时候,内阁大臣的意见分歧也是巨大的,几个人提出来了三种意见。唐世济建议,危急时刻,可以请皇上暂时到南京,等待京城的局面平息下来,如此情况下,内阁可以从容应付辽东的事宜,刘宗周最近一段时间比较沉默,特知道自己不受皇上的待见,可如此的关键时刻。刘宗周还是提出来了自身的看法,他认为皇上不能够离开京城,否则大明就会出现巨大的动荡,皇上可以固守京城,南京京营的三万大军,即将抵达京城,加上京城两大营,如此多的兵力。完全可以守住军营,同时皇上下旨。征调各地的军队护卫京城,后金鞑子就算是有十余万人,也是难以抵抗的,同时皇上还可以通过募捐的方式,拿出银子来招募军士,守卫京城。
杨嗣昌的看法。想的稍微深了一些,他不仅仅想到了京城的安危,也想到了辽东的安危,其实辽东与京城是息息相关的,要是不能够守住山海关、宁远等地。那么京师就时时刻刻处于危险之中,等于说京师时时刻刻处于后金鞑子的威胁下,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想象的,所以他的意见,还是要守住山海关,就算是丢失了大凌河城、锦州与宁远,但山海关绝对不能够丢失,这里直接拱卫京师。
鹿善继作为兵部尚书,也参与了讨论,鹿善继的意见更是激烈,他认为辽东不能够有任何的闪失,目前的情况虽然危险,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路子可走了,驻守大凌河城、锦州城和宁远城的军士,拼命守卫,只要大凌河城还没有丢失,后金鞑子就有着很大的顾忌,他们也不可能在辽东驻军,至于说山海关,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好在秦良玉已经率领三万大军,前去增援了,有了七万军士守卫山海关,短时间之内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仅仅守住了山海关,作用不是太大,后金占领了辽东绝大部分地区,完全可以从喜峰口、马兰峪和古龙口等地方进入到关内,直接威胁京城,那样京城遭遇的危险更大。
几种意见都没有能够统一,杨嗣昌有些可悲,自己作为内阁首辅,与孙承宗的威望是无法比较的,可至少也能够统一内阁的意见,可现在的局面是一盘散沙,他很清楚,根子上的原因,还是出在皇上的身上,可惜自己不能够抱怨,必须要在危急时刻,拿出来一锤定音的意见来,这样才能够真正开始树立自身的威望。
内阁大臣与兵部尚书鹿善继,进入了养心殿。
朱由检的精神很不好,可还是要支撑住,京城遭遇了如此的局面,朱由检绝不能够颓废,事情也没有到不可挽回的那一步。
杨爱卿,十余万后金鞑子攻打山海关,内阁是什么意见。
杨嗣昌老老实实的将所有的意见建议都说出来了。
朱由检的脸色有些变幻了,他想不到,居然有人建议他暂时离开京城,到南京去避难,这样的事情,他是绝对不会做的,虽说内心也会有暂时避开京城的想法,但这样的事情,有损皇家的尊严,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够做的。要真的这么做了,就算是今后回到京城,也无法面对列祖列宗的。
刘宗周这次提出来的建议,还是勉强可行的,但唐世济提出来的暂时离开京城,回避危险的建议,令朱由检有些愤怒了,难道说唐世济不清楚,就算是有着这样的想法,也必须要私下提出来,如此明目张胆的提出来,等于是断绝了一条道路了。
皇家最为注重的就是掩面,皇家的掩面是绝对需要保护的,特别是在遭遇到外力入侵的时候,如今还不是最为危急的时刻,朱由检不存在离开京城的,所以说,他对唐世济的看法更加的不好了,内心里面,已经决定了调整内阁的想法。
杨嗣昌说完之后,朱由检很快开口了。
朕早就说过,若是无人敢于到辽东迎战后金鞑子,朕就亲自去,难不成朕还要撤出京城去吗,面对后金鞑子的骚扰,朕难道要落荒而跳,如此我大明王朝的颜面何在,天下子民会如何看待朕,如何看待朝廷,劝朕离开京城的话语,不要提及了,朕也不想再次听见,山海关有七万大军守候,未必就能够很快的失守,大凌河城、锦州城和宁远城,都在我大明军士的手里,如此的情况下,诸位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的抵御后金鞑子,保护京城的安危,不是撤离的事宜,至于说如何的守卫辽东,守卫山海关,内阁继续商议,拿出稳妥的办法来。
朱由检说完之后,杨嗣昌接着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后金鞑子不可能短时间之内,攻克山海关,苏大人接到圣旨之后,一定会很快的赶赴辽东,稳定大局的。
内阁没有能够商议出来其他的意见,其实意见早就有了,只是众人过于着急了,圣旨刚刚下去,一切都还在准备的过程中,辽东发生的事情,也是在预料之中的,若是皇太极不抓住这样的机会,威胁关宁锦防线,后金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之内,取得那也丰硕的成绩了。
秦良玉带领三万大军去驻守山海关,出发两天的时间了,一直都没有消息传回京城来,放在以往,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也不会有谁去询问,毕竟京城距离山海关有八百里地,可这一次的情况不同了,杨嗣昌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看看大军到什么地方了,有没有消息回来,从南京到京城的京营,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了,恐怕圣旨都还没有到南京,杨嗣昌也表现出来了关心的态度,兵部尚书鹿善继也知道,杨嗣昌这一次是真的着急了。
要说杨嗣昌担任内阁首辅之后,日子也不是很好过,朝廷长期的稳定,内阁调整的人员也不多,每个内阁大臣,都有自身的势力范围,杨嗣昌在短时间之内,很难完全统一众人的思想,这样就显得权威性不够,更为难的是,皇上对于内阁的态度,也有了改变,一直都注重加强皇权,对于内阁的权势是有所限制的。
如此的情况下,杨嗣昌很难向孙承宗那样,一言九鼎。
这一次辽东出现了危局,直接威胁到京城了,这等的大事情,杨嗣昌作为内阁首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要稳定朝廷,击败后金鞑子,若是不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个任务,估计杨嗣昌这个内阁首辅,就要准备辞职了,或者被皇上直接削职了。
鹿善继主动提出来了,自己到山海关去督战。
这段时间,兵部也是忙得团团转,很多的事情,都需要兵部提出来建议意见,供内阁参考,鹿善继熟悉征战的事宜,能够提出来不错的意见,如此的情况下,杨嗣昌自然需要依靠鹿善继了,也就不可能让鹿善继离开京城了。
杨嗣昌和鹿善继商议了一个多时辰,两人都感觉到了,到了这样的时候,暂时不要采取其他的措施,重要的还是维持京城的稳定,不能够让老百姓出现恐慌的情绪,这才是最为关键的,至于说大军调动的事宜,圣旨下去了,静静等候结局。(未完待续。。)
〖∷ ∷∷纯文字∷〗
杨嗣昌和鹿善继接到这些消息之后,也忍不住着急了,虽说秦良玉率领三万大军,已经驰援山海关,虽说山海关有四万边军守候,但和以前的十几万人是不能够比较的,山海关太重要了,就是京师的屏障,此刻两人想到的,是苏天成要火速赶往辽东了。这恐怕是护卫辽东最后的办法了,相信山海关的七万大军,还是能够抵抗后金鞑子的攻击的。
杨嗣昌万万想不到,因为陈新甲征战的失利,导致了这么大的祸端,整个的辽东,瞬间变得危险起来了,后金鞑子二十万大军围攻辽东,妄图拿下辽东,直接威逼大明京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众人绝不能够埋怨,只能够将所有的怒火,发泄到陈新甲和钱谦益的身上,其实杨嗣昌明白,辽东守候的所有布局,基本都是皇上直接安排的,要说最大的责任,还是在皇上的身上。
京师变得更加的紧张了,每日里开城门的时间,只有一个时辰了。
要知道京城里面,住着太多的士绅富户和权贵,这些人若是乱起来了,大明的京师就难以维持了,有些士绅富户,已经开始将家人送到南方去了,更有一些聪明的士绅富户。计划直接将家眷送到登州去,因为江宁营在登州。
杨嗣昌召集内阁大臣,商议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可这个时候,内阁大臣的意见分歧也是巨大的,几个人提出来了三种意见。唐世济建议,危急时刻,可以请皇上暂时到南京,等待京城的局面平息下来,如此情况下,内阁可以从容应付辽东的事宜,刘宗周最近一段时间比较沉默,特知道自己不受皇上的待见,可如此的关键时刻。刘宗周还是提出来了自身的看法,他认为皇上不能够离开京城,否则大明就会出现巨大的动荡,皇上可以固守京城,南京京营的三万大军,即将抵达京城,加上京城两大营,如此多的兵力。完全可以守住军营,同时皇上下旨。征调各地的军队护卫京城,后金鞑子就算是有十余万人,也是难以抵抗的,同时皇上还可以通过募捐的方式,拿出银子来招募军士,守卫京城。
杨嗣昌的看法。想的稍微深了一些,他不仅仅想到了京城的安危,也想到了辽东的安危,其实辽东与京城是息息相关的,要是不能够守住山海关、宁远等地。那么京师就时时刻刻处于危险之中,等于说京师时时刻刻处于后金鞑子的威胁下,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想象的,所以他的意见,还是要守住山海关,就算是丢失了大凌河城、锦州与宁远,但山海关绝对不能够丢失,这里直接拱卫京师。
鹿善继作为兵部尚书,也参与了讨论,鹿善继的意见更是激烈,他认为辽东不能够有任何的闪失,目前的情况虽然危险,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路子可走了,驻守大凌河城、锦州城和宁远城的军士,拼命守卫,只要大凌河城还没有丢失,后金鞑子就有着很大的顾忌,他们也不可能在辽东驻军,至于说山海关,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好在秦良玉已经率领三万大军,前去增援了,有了七万军士守卫山海关,短时间之内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仅仅守住了山海关,作用不是太大,后金占领了辽东绝大部分地区,完全可以从喜峰口、马兰峪和古龙口等地方进入到关内,直接威胁京城,那样京城遭遇的危险更大。
几种意见都没有能够统一,杨嗣昌有些可悲,自己作为内阁首辅,与孙承宗的威望是无法比较的,可至少也能够统一内阁的意见,可现在的局面是一盘散沙,他很清楚,根子上的原因,还是出在皇上的身上,可惜自己不能够抱怨,必须要在危急时刻,拿出来一锤定音的意见来,这样才能够真正开始树立自身的威望。
内阁大臣与兵部尚书鹿善继,进入了养心殿。
朱由检的精神很不好,可还是要支撑住,京城遭遇了如此的局面,朱由检绝不能够颓废,事情也没有到不可挽回的那一步。
杨爱卿,十余万后金鞑子攻打山海关,内阁是什么意见。
杨嗣昌老老实实的将所有的意见建议都说出来了。
朱由检的脸色有些变幻了,他想不到,居然有人建议他暂时离开京城,到南京去避难,这样的事情,他是绝对不会做的,虽说内心也会有暂时避开京城的想法,但这样的事情,有损皇家的尊严,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够做的。要真的这么做了,就算是今后回到京城,也无法面对列祖列宗的。
刘宗周这次提出来的建议,还是勉强可行的,但唐世济提出来的暂时离开京城,回避危险的建议,令朱由检有些愤怒了,难道说唐世济不清楚,就算是有着这样的想法,也必须要私下提出来,如此明目张胆的提出来,等于是断绝了一条道路了。
皇家最为注重的就是掩面,皇家的掩面是绝对需要保护的,特别是在遭遇到外力入侵的时候,如今还不是最为危急的时刻,朱由检不存在离开京城的,所以说,他对唐世济的看法更加的不好了,内心里面,已经决定了调整内阁的想法。
杨嗣昌说完之后,朱由检很快开口了。
朕早就说过,若是无人敢于到辽东迎战后金鞑子,朕就亲自去,难不成朕还要撤出京城去吗,面对后金鞑子的骚扰,朕难道要落荒而跳,如此我大明王朝的颜面何在,天下子民会如何看待朕,如何看待朝廷,劝朕离开京城的话语,不要提及了,朕也不想再次听见,山海关有七万大军守候,未必就能够很快的失守,大凌河城、锦州城和宁远城,都在我大明军士的手里,如此的情况下,诸位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的抵御后金鞑子,保护京城的安危,不是撤离的事宜,至于说如何的守卫辽东,守卫山海关,内阁继续商议,拿出稳妥的办法来。
朱由检说完之后,杨嗣昌接着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后金鞑子不可能短时间之内,攻克山海关,苏大人接到圣旨之后,一定会很快的赶赴辽东,稳定大局的。
内阁没有能够商议出来其他的意见,其实意见早就有了,只是众人过于着急了,圣旨刚刚下去,一切都还在准备的过程中,辽东发生的事情,也是在预料之中的,若是皇太极不抓住这样的机会,威胁关宁锦防线,后金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之内,取得那也丰硕的成绩了。
秦良玉带领三万大军去驻守山海关,出发两天的时间了,一直都没有消息传回京城来,放在以往,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也不会有谁去询问,毕竟京城距离山海关有八百里地,可这一次的情况不同了,杨嗣昌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看看大军到什么地方了,有没有消息回来,从南京到京城的京营,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了,恐怕圣旨都还没有到南京,杨嗣昌也表现出来了关心的态度,兵部尚书鹿善继也知道,杨嗣昌这一次是真的着急了。
要说杨嗣昌担任内阁首辅之后,日子也不是很好过,朝廷长期的稳定,内阁调整的人员也不多,每个内阁大臣,都有自身的势力范围,杨嗣昌在短时间之内,很难完全统一众人的思想,这样就显得权威性不够,更为难的是,皇上对于内阁的态度,也有了改变,一直都注重加强皇权,对于内阁的权势是有所限制的。
如此的情况下,杨嗣昌很难向孙承宗那样,一言九鼎。
这一次辽东出现了危局,直接威胁到京城了,这等的大事情,杨嗣昌作为内阁首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要稳定朝廷,击败后金鞑子,若是不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个任务,估计杨嗣昌这个内阁首辅,就要准备辞职了,或者被皇上直接削职了。
鹿善继主动提出来了,自己到山海关去督战。
这段时间,兵部也是忙得团团转,很多的事情,都需要兵部提出来建议意见,供内阁参考,鹿善继熟悉征战的事宜,能够提出来不错的意见,如此的情况下,杨嗣昌自然需要依靠鹿善继了,也就不可能让鹿善继离开京城了。
杨嗣昌和鹿善继商议了一个多时辰,两人都感觉到了,到了这样的时候,暂时不要采取其他的措施,重要的还是维持京城的稳定,不能够让老百姓出现恐慌的情绪,这才是最为关键的,至于说大军调动的事宜,圣旨下去了,静静等候结局。(未完待续。。)
〖∷ ∷∷纯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