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豪格西征四
随着时间推移,整个北京城都动了起来。
八旗占据了北京内城,而如今清军的绝对主力,还是八旗子弟,故而大军出动,北京城中,父送其子,子送其父,妻送其父,虽然有前番襄阳之战,打的惨烈,但是也没有多少悲戚的气氛,有些离别的愁绪。但更多是鼓励夫婿,或者父亲,儿子,在出征的时候,好好捞上一笔。
他们早已习惯这样的情况了。每一次清军出征,对他们来说,都是一场盛大的狂欢。
每一次他们的父兄都会带来足够多的战利品,乃至于奴婢,至于背后的鲜血淋漓,他们不会在意,任何不会多想。
都已经习惯了,汉人不就是要被抢的吗?
大军出北京北门中的德胜门。
北方玄武,本就有主兵事之意,再加上德胜这个彩头,虽然豪格是西征,但是八旗士卒,依然走北门出城。
这也是明代流传下来的惯例。
德胜门的箭楼非常高,有五层之高,上面号角林立,甲士如云,是北京城防体系之中,重要的一环。
此刻豪格与郑亲王两人站在箭楼之前,周围的卫士远远的护卫,不敢打扰两位大人物的谈话。
郑亲王济尔哈朗低头看着,下面八旗子弟,旗帜招展,兵甲鲜明。一队队整齐之极,人马混杂,甚至路边还有大量的亲眷家属在两侧相送。
这样的出征图,在盛京的时候寻常看见。但是在北京城之中,却是少见的。上次大军出征追击李自成的时候,顺治小皇帝还没有到北京城,郑亲王也在辽东,这一次或许是大清定鼎北京城之后,第一次大规模出征。
郑亲王似乎想起来当年的峥嵘岁月,要知道他济尔哈朗也是一员大将。并不是庸才。对豪格说道:“豪格,我听说你在很多场合都与多尔衮过并不去?”
豪格说道:“王叔也知道了。”
两人算起辈分来,郑亲王济尔哈朗是老奴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与黄台吉等人是同辈。豪格叫他一声王叔倒也没有错。
“你啊,就是太年轻。”济尔哈朗说道:“老九是那么容易对付的人吗?而且他再怎么说也是你叔叔。面子上总要过得去。”
豪格轻蔑的一笑,说道:“王叔教训的是。”
济尔哈朗一眼就能看出来豪格根本没有将他话放在心上,心中也一阵无奈。
豪格从来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性子,连他爹都改
变不了。如果可以,济尔哈朗也并不愿意多。但是黄台吉死的早,黄台吉的一些势力,其实并没有被顺治继承,而是被豪格继承了。
想要对付多尔衮,还是非豪格不可。
济尔哈朗说道:“不管怎么说,多尔衮还是有能耐的,否则我现在也不会在北京城中说话。”
这就是多尔衮现在如此强势的原因所在。
在关外的时候,多尔衮虽然强势,但是济尔哈朗,代善也是可以与之分庭抗礼的。
但是多尔衮打下北京城,将满清的势力从关外,延伸到整个北方,完成了很多满洲人想都没有想过大业。故而得到了满洲上下一致支持。
政治有什么就是这样的,谁能给大家带来好处,下面的人就跟着谁走。
“那不过是继承皇阿玛的根基而已。”豪格冷笑一声,说道:“恰逢其事而已。”
很多事情从新复盘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只有当事人知道自己承受了多大压力。
一片石之战,与潼关之战,多尔衮下令满洲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统统从征,可以说将后金的所有本钱压在战场之上了。
索性打赢了。如果没有打赢,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豪格大概没有想过吧。
对于不做事的人来说,看真正做事的人做事,都是简单的。
济尔哈朗之所以向多尔衮退让,并非是多尔衮权势压过了他。而是为大局着想。
顺治年幼根本主持不了,现在如此复杂的情况。而豪格倒是有辅政之心。但是让济尔哈朗来选。他宁可去让多尔衮来担当大局,也不愿意让豪格来。
无他,豪格能力不足,否则当时黄台吉去世之后,豪格只要能完全接收黄台吉的遗产,多尔衮未必能征得过他。
当时豪格与多尔衮相争,代善这些长辈,只想折中,而不是支撑豪格,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看顺治之所以能登基的前提,代善提出必须是黄台吉的血脉,但可以不是豪格。
前一句说明,黄台吉秉政数十年,巩固了后金的江山,完善了清廷的体制,支持者很多。但是豪格却不能将这些人整合起来。
豪格不如多尔衮已经显而易见了。
济尔哈朗也不与豪格争论这些,说道:“多尔衮势大,此刻不是与他交锋的时候,大清洪业为重。等陛下成年,再与多尔衮计较不迟,且让他一头。”
豪格冷笑一声,说道:“王叔,你以为多尔衮扫平天下之后,只会安心做
一个摄政王吗?”
“这----”济尔哈朗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多尔衮会安心如此吗?济尔哈朗也不能为多尔衮打包票。说到底,清廷面临得是黄台吉死后,权力中心空缺的问题。
于济尔哈朗等宗室亲王来说,多尔衮掌权与豪格掌权都是次要的解决方案。都是代替方案,多尔衮在这个位置上坐久了,会起别的心思。那么豪格就不会了?
对很多在顺治身上下注的王公大臣来说,豪格可能比多尔衮更危险。
“王叔的意思我知道了。”豪格说道:“今后我领兵在外,王叔在中枢坐镇,切切不可让多尔衮随意枉为。等我大胜回来之后,定然要让多尔衮好看。”
济尔哈朗看着豪格,叹息一声,说道:“好吧,你放心,有你王叔在,后方的事情不用你操心,放心的去打仗吧。”
豪格说道:“谢过王叔了,此去四川,不杀张献忠,我就不回军了。”
豪格看着下面,大队人马从城门洞中走的差不多了,也就下了城楼,翻身上马。在卫队的护卫之下,加入出城的行列之中。
随即融入滚滚人流消失不见了。
济尔哈朗看着豪格远去的背影,暗暗摇头,心中想到:“豪格毕竟年轻?只是没有想到太宗皇帝一世英明,长子却是如此。要不然以太宗皇帝之能,安能有如此局面?”
但凡豪格能撑得起场面,黄台吉就会给他安排好了,就是黄台吉在心中否定豪格的能力,才会在仓促去世之后,形成了权力真空。
“我早该知道的。有些事情是不能指望豪格。”
正行军的队列之中,一个大汉身穿三重重甲,行动之间,轻如无物。满脸胡须,将整个脸都遮住大半。说话声如洪钟,即便放低声音,但也如寻常大声说话。说道:“王爷,刚刚郑亲王说些什么?”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鳌拜。
鳌拜乃至鳌拜的家族,都是黄台吉的死忠,鳌拜与图赖同一个祖父。费英东。而鳌拜的父亲卫齐,黄台吉每一次出征,都被委任看守盛京八门。
可见黄台吉倚重之深。
卫齐死后,鳌拜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效忠黄台吉的子嗣,顺治还小,自然在豪格麾下听用。
豪格对他也很是信任。也知道鳌拜正当壮年,而今三十多岁。是一员猛将。
豪格冷笑一声,说道:“郑亲王已经老了。早已没有勇气了,除掉多尔衮之事,还得让我们来。”
随着时间推移,整个北京城都动了起来。
八旗占据了北京内城,而如今清军的绝对主力,还是八旗子弟,故而大军出动,北京城中,父送其子,子送其父,妻送其父,虽然有前番襄阳之战,打的惨烈,但是也没有多少悲戚的气氛,有些离别的愁绪。但更多是鼓励夫婿,或者父亲,儿子,在出征的时候,好好捞上一笔。
他们早已习惯这样的情况了。每一次清军出征,对他们来说,都是一场盛大的狂欢。
每一次他们的父兄都会带来足够多的战利品,乃至于奴婢,至于背后的鲜血淋漓,他们不会在意,任何不会多想。
都已经习惯了,汉人不就是要被抢的吗?
大军出北京北门中的德胜门。
北方玄武,本就有主兵事之意,再加上德胜这个彩头,虽然豪格是西征,但是八旗士卒,依然走北门出城。
这也是明代流传下来的惯例。
德胜门的箭楼非常高,有五层之高,上面号角林立,甲士如云,是北京城防体系之中,重要的一环。
此刻豪格与郑亲王两人站在箭楼之前,周围的卫士远远的护卫,不敢打扰两位大人物的谈话。
郑亲王济尔哈朗低头看着,下面八旗子弟,旗帜招展,兵甲鲜明。一队队整齐之极,人马混杂,甚至路边还有大量的亲眷家属在两侧相送。
这样的出征图,在盛京的时候寻常看见。但是在北京城之中,却是少见的。上次大军出征追击李自成的时候,顺治小皇帝还没有到北京城,郑亲王也在辽东,这一次或许是大清定鼎北京城之后,第一次大规模出征。
郑亲王似乎想起来当年的峥嵘岁月,要知道他济尔哈朗也是一员大将。并不是庸才。对豪格说道:“豪格,我听说你在很多场合都与多尔衮过并不去?”
豪格说道:“王叔也知道了。”
两人算起辈分来,郑亲王济尔哈朗是老奴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与黄台吉等人是同辈。豪格叫他一声王叔倒也没有错。
“你啊,就是太年轻。”济尔哈朗说道:“老九是那么容易对付的人吗?而且他再怎么说也是你叔叔。面子上总要过得去。”
豪格轻蔑的一笑,说道:“王叔教训的是。”
济尔哈朗一眼就能看出来豪格根本没有将他话放在心上,心中也一阵无奈。
豪格从来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性子,连他爹都改
变不了。如果可以,济尔哈朗也并不愿意多。但是黄台吉死的早,黄台吉的一些势力,其实并没有被顺治继承,而是被豪格继承了。
想要对付多尔衮,还是非豪格不可。
济尔哈朗说道:“不管怎么说,多尔衮还是有能耐的,否则我现在也不会在北京城中说话。”
这就是多尔衮现在如此强势的原因所在。
在关外的时候,多尔衮虽然强势,但是济尔哈朗,代善也是可以与之分庭抗礼的。
但是多尔衮打下北京城,将满清的势力从关外,延伸到整个北方,完成了很多满洲人想都没有想过大业。故而得到了满洲上下一致支持。
政治有什么就是这样的,谁能给大家带来好处,下面的人就跟着谁走。
“那不过是继承皇阿玛的根基而已。”豪格冷笑一声,说道:“恰逢其事而已。”
很多事情从新复盘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只有当事人知道自己承受了多大压力。
一片石之战,与潼关之战,多尔衮下令满洲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统统从征,可以说将后金的所有本钱压在战场之上了。
索性打赢了。如果没有打赢,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豪格大概没有想过吧。
对于不做事的人来说,看真正做事的人做事,都是简单的。
济尔哈朗之所以向多尔衮退让,并非是多尔衮权势压过了他。而是为大局着想。
顺治年幼根本主持不了,现在如此复杂的情况。而豪格倒是有辅政之心。但是让济尔哈朗来选。他宁可去让多尔衮来担当大局,也不愿意让豪格来。
无他,豪格能力不足,否则当时黄台吉去世之后,豪格只要能完全接收黄台吉的遗产,多尔衮未必能征得过他。
当时豪格与多尔衮相争,代善这些长辈,只想折中,而不是支撑豪格,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看顺治之所以能登基的前提,代善提出必须是黄台吉的血脉,但可以不是豪格。
前一句说明,黄台吉秉政数十年,巩固了后金的江山,完善了清廷的体制,支持者很多。但是豪格却不能将这些人整合起来。
豪格不如多尔衮已经显而易见了。
济尔哈朗也不与豪格争论这些,说道:“多尔衮势大,此刻不是与他交锋的时候,大清洪业为重。等陛下成年,再与多尔衮计较不迟,且让他一头。”
豪格冷笑一声,说道:“王叔,你以为多尔衮扫平天下之后,只会安心做
一个摄政王吗?”
“这----”济尔哈朗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多尔衮会安心如此吗?济尔哈朗也不能为多尔衮打包票。说到底,清廷面临得是黄台吉死后,权力中心空缺的问题。
于济尔哈朗等宗室亲王来说,多尔衮掌权与豪格掌权都是次要的解决方案。都是代替方案,多尔衮在这个位置上坐久了,会起别的心思。那么豪格就不会了?
对很多在顺治身上下注的王公大臣来说,豪格可能比多尔衮更危险。
“王叔的意思我知道了。”豪格说道:“今后我领兵在外,王叔在中枢坐镇,切切不可让多尔衮随意枉为。等我大胜回来之后,定然要让多尔衮好看。”
济尔哈朗看着豪格,叹息一声,说道:“好吧,你放心,有你王叔在,后方的事情不用你操心,放心的去打仗吧。”
豪格说道:“谢过王叔了,此去四川,不杀张献忠,我就不回军了。”
豪格看着下面,大队人马从城门洞中走的差不多了,也就下了城楼,翻身上马。在卫队的护卫之下,加入出城的行列之中。
随即融入滚滚人流消失不见了。
济尔哈朗看着豪格远去的背影,暗暗摇头,心中想到:“豪格毕竟年轻?只是没有想到太宗皇帝一世英明,长子却是如此。要不然以太宗皇帝之能,安能有如此局面?”
但凡豪格能撑得起场面,黄台吉就会给他安排好了,就是黄台吉在心中否定豪格的能力,才会在仓促去世之后,形成了权力真空。
“我早该知道的。有些事情是不能指望豪格。”
正行军的队列之中,一个大汉身穿三重重甲,行动之间,轻如无物。满脸胡须,将整个脸都遮住大半。说话声如洪钟,即便放低声音,但也如寻常大声说话。说道:“王爷,刚刚郑亲王说些什么?”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鳌拜。
鳌拜乃至鳌拜的家族,都是黄台吉的死忠,鳌拜与图赖同一个祖父。费英东。而鳌拜的父亲卫齐,黄台吉每一次出征,都被委任看守盛京八门。
可见黄台吉倚重之深。
卫齐死后,鳌拜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效忠黄台吉的子嗣,顺治还小,自然在豪格麾下听用。
豪格对他也很是信任。也知道鳌拜正当壮年,而今三十多岁。是一员猛将。
豪格冷笑一声,说道:“郑亲王已经老了。早已没有勇气了,除掉多尔衮之事,还得让我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