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十一郎走到父亲身边,将大氅替崔浩披上,叮嘱道:“夜凉风寒,父亲又饮了酒,茶就不要饮了,否则夜里如何安睡?儿子命人备了醒酒汤,陪您回屋中去歇息吧。”
崔浩摆手,“为父今日高兴,且随意一次。为父都已记不清,上次如这般穿着木屐于月下纳凉是什么时候了?”
崔十一郎闻言便不再劝,挡住风口在崔浩身边坐下。
这小小的举动让崔浩很欣慰,又很担忧,“吾儿心善,却不能洞悉朝堂险恶,为父也不知能护崔家到何时……”
“父亲自会长命百岁。”崔十一郎忙道:“父亲可是为了今日寿礼一事不悦?”
崔浩摆手,“檀邀雨做得很好。撰写魏史之事,先帝在时为父便就提过,陛下登基时又上书过一次。仇池降了,北方一统后为父再次上书。为父位及司徒,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无可升。修史便是为父如今最大的心愿……可陛下总推说撰写魏史耗资耗时过大,还可以再等等。当时为父嘴上不说,却觉得陛下是为了不让檀邀雨伤心,才不在此时修史。谁曾想……她今日竟将此事作为寿礼送来了。”
崔十一郎讶异道:“父亲觉得,是檀邀雨劝动了陛下?”
崔浩点头,“十有**。以陛下如今对檀邀雨百依百顺的架势,她若不知情,即便陛下要修史,也不会在今日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
“儿子倒觉得未必如此。”崔十一郎并不赞同。
“哦?”崔浩扬眉,“那依你之见是如何?”
崔十一郎斟酌了一番答道:“父亲曾说过,陛下想要的是您与檀邀雨相互制约,分化汉人氏族。今日天女的寿礼同陛下的一道送来,显然会让在场宾客另作他想,陛下定是知道这一点,所以才将修史之事于今日委托给父亲。”
崔浩似乎不赞同这个说法,“打一下给颗甜枣这种事,陛下还不至于用的这么直接。”
崔十一郎却坚持道:“父亲今日可曾瞧见,站在辛家那边的,全是些上不得台面的小氏族。这些人已经全然不顾文人气节,宁可去向个女人卑躬屈膝。父亲不觉得,此次修史,正是彰显父亲立身处世的最佳时机吗?从此同辛垣一流泾渭分明,就让他们那些小氏族去对檀邀雨阿谀奉承好了。只要大氏族依旧仰仗父亲留名青史,那檀邀雨便翻不出什么浪。”
此言一出,原本并不认同儿子的崔浩竟觉得有几分道理。如今汉人氏族的分化已经不可避免,若真能按儿子所说,只留些杂鱼小虾给檀邀雨,那陛下那边说得过去,崔家的实权也不至于被分散许多。
“不错,”崔浩满意地点头,“你近日倒是长进颇多。长此以往,这崔家为父就能放心地交予你了。”
崔十一郎虽然想忍着不喜形于色,可能得父亲一句赞赏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他实是掩不住嘴角地笑意道:“都是父亲言传身教。儿子便是再愚笨,也该有些长进了。”
同儿子一番攀谈,崔浩心情舒畅,酒意也褪去了,心满意足地由儿子扶着去休息。崔十一郎则是满心欢喜地回自己的书房。见书房中仍有灯火,便加快脚步,入内见到屋内人便立刻作揖道:“今日多谢顾先生提点我,才让吾能为父解忧。”
屋中的顾先生捻捻胡须道:“郎君天资聪颖,此前只是瞻前顾后,才导致才能不显。郎君日后定能崭露头角,执掌崔家。”
“还请先生多多教导!”崔十一郎诚恳道。曾经的他被人视作天之骄子,众望所归。可年纪渐长,才能却不突出,便有人嚼舌根,觉得这族长之位在崔浩之后,要换一支当当了。
崔十一一度也有些沮丧了,若不是从兄引荐了这位顾先生,他都不知何时才能得父亲一句称赞。
只是崔十一怕是做梦也想不到,这位顾先生,实际是行者楼的归离行者,此次特意来北魏助檀邀雨一臂之力。也正是他教了崔十一方才的那番话。
待崔十一离去,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檀邀雨手里。檀邀雨看完,便将竹片丢入火中烧了。又对外面的镇西军千户道:“本宫要入宫见陛下。”
千户赶紧备车。陛下早有谕令,檀邀雨无论何时要进宫,宫门皆不可阻拦。于是宫门口的士兵连盘问都不曾,就放一行人直入禁宫。
拓跋焘听说檀邀雨进宫了,一下朝便急匆匆赶来见她。以为她是出了什么事儿才自行入宫,见她精神尚好,才松了口气道:“怎么了?可是在云台观呆得闷了?”
檀邀雨浅笑,“您不说本宫倒不觉得,您一说,本宫倒真觉得有些闷了。陛下可会同意让本宫出平城转转?”
“那不行!”拓跋焘立刻板起脸,然后又觉得自己拒绝地太快了,又缓和了口气道:“不如这样,等朕将手边的政事处理完,咱们救去温泉行宫住段日子,多泡泡温泉,对你的身子也有好处。”
檀邀雨似乎并不在意拓跋焘霸道地将她圈进在平城,转了个话题道:“本宫今日是来同陛下讨个人的。”
拓跋焘一脸不解,“讨什么人?可是那些女冠服侍得不合你心意?”
檀邀雨定定地望向拓跋焘问道:“盈燕可还活着?”
拓跋焘愣了一瞬,才将檀邀雨口中的名字同自己曾经十分宠爱的妃子联系到一起。那个曾经在邀雨身边服侍的婢女,后来为了檀邀雨留在北魏,最后成了拓跋焘的宠妃,后又在拓跋焘的一怒之下被贬为庶人打入冷宫。
说实话,拓跋焘并不知道盈燕是生是死。彷佛曾经无数的彻夜畅谈,温言软语都褪了色,曾经作为檀邀雨替身的盈燕,最终泯然如其他女人一般寡澹无味。
檀邀雨将拓跋焘的茫然收入眼中,又去看旁边的宗爱,见宗爱只是有些惊讶,却未见惶恐,就知道盈燕人还活着。
“直接带她来见本宫吧。不用焚香沐浴了。”檀邀雨直接对宗爱下令道。
宗爱扫了拓跋焘一眼,见他没有反对,便躬身退出。
崔浩摆手,“为父今日高兴,且随意一次。为父都已记不清,上次如这般穿着木屐于月下纳凉是什么时候了?”
崔十一郎闻言便不再劝,挡住风口在崔浩身边坐下。
这小小的举动让崔浩很欣慰,又很担忧,“吾儿心善,却不能洞悉朝堂险恶,为父也不知能护崔家到何时……”
“父亲自会长命百岁。”崔十一郎忙道:“父亲可是为了今日寿礼一事不悦?”
崔浩摆手,“檀邀雨做得很好。撰写魏史之事,先帝在时为父便就提过,陛下登基时又上书过一次。仇池降了,北方一统后为父再次上书。为父位及司徒,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无可升。修史便是为父如今最大的心愿……可陛下总推说撰写魏史耗资耗时过大,还可以再等等。当时为父嘴上不说,却觉得陛下是为了不让檀邀雨伤心,才不在此时修史。谁曾想……她今日竟将此事作为寿礼送来了。”
崔十一郎讶异道:“父亲觉得,是檀邀雨劝动了陛下?”
崔浩点头,“十有**。以陛下如今对檀邀雨百依百顺的架势,她若不知情,即便陛下要修史,也不会在今日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
“儿子倒觉得未必如此。”崔十一郎并不赞同。
“哦?”崔浩扬眉,“那依你之见是如何?”
崔十一郎斟酌了一番答道:“父亲曾说过,陛下想要的是您与檀邀雨相互制约,分化汉人氏族。今日天女的寿礼同陛下的一道送来,显然会让在场宾客另作他想,陛下定是知道这一点,所以才将修史之事于今日委托给父亲。”
崔浩似乎不赞同这个说法,“打一下给颗甜枣这种事,陛下还不至于用的这么直接。”
崔十一郎却坚持道:“父亲今日可曾瞧见,站在辛家那边的,全是些上不得台面的小氏族。这些人已经全然不顾文人气节,宁可去向个女人卑躬屈膝。父亲不觉得,此次修史,正是彰显父亲立身处世的最佳时机吗?从此同辛垣一流泾渭分明,就让他们那些小氏族去对檀邀雨阿谀奉承好了。只要大氏族依旧仰仗父亲留名青史,那檀邀雨便翻不出什么浪。”
此言一出,原本并不认同儿子的崔浩竟觉得有几分道理。如今汉人氏族的分化已经不可避免,若真能按儿子所说,只留些杂鱼小虾给檀邀雨,那陛下那边说得过去,崔家的实权也不至于被分散许多。
“不错,”崔浩满意地点头,“你近日倒是长进颇多。长此以往,这崔家为父就能放心地交予你了。”
崔十一郎虽然想忍着不喜形于色,可能得父亲一句赞赏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他实是掩不住嘴角地笑意道:“都是父亲言传身教。儿子便是再愚笨,也该有些长进了。”
同儿子一番攀谈,崔浩心情舒畅,酒意也褪去了,心满意足地由儿子扶着去休息。崔十一郎则是满心欢喜地回自己的书房。见书房中仍有灯火,便加快脚步,入内见到屋内人便立刻作揖道:“今日多谢顾先生提点我,才让吾能为父解忧。”
屋中的顾先生捻捻胡须道:“郎君天资聪颖,此前只是瞻前顾后,才导致才能不显。郎君日后定能崭露头角,执掌崔家。”
“还请先生多多教导!”崔十一郎诚恳道。曾经的他被人视作天之骄子,众望所归。可年纪渐长,才能却不突出,便有人嚼舌根,觉得这族长之位在崔浩之后,要换一支当当了。
崔十一一度也有些沮丧了,若不是从兄引荐了这位顾先生,他都不知何时才能得父亲一句称赞。
只是崔十一怕是做梦也想不到,这位顾先生,实际是行者楼的归离行者,此次特意来北魏助檀邀雨一臂之力。也正是他教了崔十一方才的那番话。
待崔十一离去,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檀邀雨手里。檀邀雨看完,便将竹片丢入火中烧了。又对外面的镇西军千户道:“本宫要入宫见陛下。”
千户赶紧备车。陛下早有谕令,檀邀雨无论何时要进宫,宫门皆不可阻拦。于是宫门口的士兵连盘问都不曾,就放一行人直入禁宫。
拓跋焘听说檀邀雨进宫了,一下朝便急匆匆赶来见她。以为她是出了什么事儿才自行入宫,见她精神尚好,才松了口气道:“怎么了?可是在云台观呆得闷了?”
檀邀雨浅笑,“您不说本宫倒不觉得,您一说,本宫倒真觉得有些闷了。陛下可会同意让本宫出平城转转?”
“那不行!”拓跋焘立刻板起脸,然后又觉得自己拒绝地太快了,又缓和了口气道:“不如这样,等朕将手边的政事处理完,咱们救去温泉行宫住段日子,多泡泡温泉,对你的身子也有好处。”
檀邀雨似乎并不在意拓跋焘霸道地将她圈进在平城,转了个话题道:“本宫今日是来同陛下讨个人的。”
拓跋焘一脸不解,“讨什么人?可是那些女冠服侍得不合你心意?”
檀邀雨定定地望向拓跋焘问道:“盈燕可还活着?”
拓跋焘愣了一瞬,才将檀邀雨口中的名字同自己曾经十分宠爱的妃子联系到一起。那个曾经在邀雨身边服侍的婢女,后来为了檀邀雨留在北魏,最后成了拓跋焘的宠妃,后又在拓跋焘的一怒之下被贬为庶人打入冷宫。
说实话,拓跋焘并不知道盈燕是生是死。彷佛曾经无数的彻夜畅谈,温言软语都褪了色,曾经作为檀邀雨替身的盈燕,最终泯然如其他女人一般寡澹无味。
檀邀雨将拓跋焘的茫然收入眼中,又去看旁边的宗爱,见宗爱只是有些惊讶,却未见惶恐,就知道盈燕人还活着。
“直接带她来见本宫吧。不用焚香沐浴了。”檀邀雨直接对宗爱下令道。
宗爱扫了拓跋焘一眼,见他没有反对,便躬身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