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八日的皇极殿早朝上,百官沉默不语。
昨天,天子要动用锦衣卫为李植报纸护航的消息一出,满朝哗然。朝中诸公义愤填膺,皆言大明朝立朝二百余年,还未曾有如此荒谬之事。
这几个月,李贼祸害士绅,已经俨然是天下士林之敌。其报纸言论,足以诛心。若不是外患未平,内患滔滔,若不是大明需要李贼的兵马,文官们就算把皇帝架空,也会调集天下兵马征讨李植。若是调二十万大军征讨李贼,李贼的兵马抵得住?李贼的兵马再能打,一个能打十个?
也就是看在满清重压之下,国家需要李贼抵御外敌,这才捏着鼻子让李贼继续在天津嚣狂。
李植因为在天津向士绅收税,被天下士子骂为李贼。京城的茶楼和酒馆里去年经常上演的《青山口》,《范家庄斩岳托》的大戏,这几个月也已经没人敢演了。哪个人还敢演这几处戏,要被士人砸了店。
这一次,天子征调李植支援锦州,李植迟迟不发兵,已经令朝中文武连章攻击了。李植和天子讨价还价,是通过传旨太监口头传话的,文官们不知道其中详情。但此后天子没有催促李植赶赴锦州,而是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圣旨,允许李植在山东发行报纸。
此旨一出,京城的舆论就像炸了锅似的,沸沸扬扬。士绅皆言李植如今是奉旨发报,其势不可当也。
文官士绅们对天子的评价,也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天子哪里还是那个不动声色讨灭魏忠贤的明君?天子已经变成一叶障目,被李贼蒙蔽欺骗的昏君。
京城的大小茶楼中,没有天津那样的念报人,却有慷慨激昂的读书人,一个个站出来大声叱骂李贼目无朝廷,天子昏庸无道。其用语之尖刻,措辞之激烈,恐怕天子听了要气出毛病来。
有士子写了一句讽言,派家人用油漆写在京城要道的墙壁上,叫作“不世明君,十四年南面虚坐,看烽火四起;救国良将,十二月催兵连连,忙山东发报!”京城的士人们围在这讽言下面,击节叫好。京城的衙役捕快们,站在一边只敢跟着叫好,没一个人敢去追查这破坏公物的士人。
这股咒骂天子和李贼的声浪,随着李贼一天天拖着不出兵,随着李植忙着在山东镇压士绅发行报纸,越闹越凶。而到了十二月二十七,随着天子下诏派锦衣卫护卫李植在山东的报纸,这场声浪达到了最高峰。
天子居然动用皇家力量护卫李贼的报纸,和天下士人为敌。
士林中人不再痛骂“昏庸天子”了,士子们感觉到骂已经没用了。舆论已经转向,变成了讨论“天子无道,我辈何如?”,“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非君主之天下!”,“天子与天下人为敌,天下人岂能愚忠?”
这样的氛围下,就算京城的士人举旗造反,恐怕也不会有人感到惊奇。
二十八日的朝会上,百余文官铁青着脸步入皇极殿。与其说是百官拜倒在殿中向天子奏明事情,倒不如说是一百多士林诸贤和天子对峙在皇极殿上。其气氛之沉闷,前所未有。
鸿胪寺官员鸣鞭唱道:“有事上奏,无事退朝!”
但半天,都没有一个文官说话。文官们端着牙牌站在那里,一个个默然不语,却又似乎随时可以爆发。
朱由检不知道该宣布退朝还是继续等文官们爆发,一时竟有些紧张。
许久,才有一个礼部侍郎许四青走了出来。他走到殿中,脸上僵硬,突然大声说道:“许四青有三事不明?”
天子朱由检见终于有人说话了,忽略了这个许四青的无礼,好言说道:“何事不明?”
许四青大声说道:“臣不明者有三!其一,何以大明中流砥柱,视锦州十万东奴围城不援?天子从前见人便说,李植是中流砥柱。如今锦州有警,天子发诏调兵,李植身为中流砥柱,何以不救不援?”
朱由检听了这话,点了点头。
李植身为大明天津总兵,兴国伯,在朝廷征调下不发兵增援锦州,实在是说不过去。朱由检也知道舆论汹汹,这事上朱由检自然不能偏袒李植。
“兴国伯此次救援锦州,迟迟不发兵,确实失了章法。朕明日再下旨严责,料想要不了多久,兴国伯的大军就将发往宁远。”
听到天子的解释,许四青冷哼了一句,又说道:“臣不明者二,何以天子竟以圣旨许李植在山东杀人?李植以天津总兵武人身份,却私自发行报纸攻击天下士林。不仅要在天津发报,还要在山东发报。对于反对其极端言论的士绅,就举起屠刀。”
“此时锦州生死大战,李植两万兵马不赴辽西,却进驻山东屠杀士林,何其缪矣?而此种种,竟是奉旨而为,臣百思不得其解。”
朱由检听到这话,沉默了。
士人对李植报纸的抵触,已经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程度。朱由检发诏允许李植在山东办报驻兵,是站在了天下士人的对立面。对于这件事情会引起天下士人的反感,朱由检早已经有了觉悟。
朱由检想了想,说道:“我已经责令兴国伯,让他注意报纸的措辞,不再攻击士绅...”
朱由检话还没说完,许四青大声说道:“臣不明者三,天子征调李植,李植不应。李植在山东屠杀士子,天子居然派票拟‘派一千锦衣卫协助’。自古只有君行事,臣协助之理,从未听闻有臣子举起屠刀杀戮士林,为君者惶惶然上前襄助之说。”
“臣不明,这大明江山,到底哪个是君?哪个是臣?改日,我等是否该连携至津,山呼万岁拜倒在李植脚下?”
听到这话,文官的队伍里顿时响起一片叫好声。本该肃静的朝堂上,一时间失去了秩序。
一群文官手持牙牌站了出来。
“臣贺世寿附议,敢问陛下和李植,哪个是臣,哪个是君?”
“臣王道直附议!”
“臣刘遵宪附议!”
昨天,天子要动用锦衣卫为李植报纸护航的消息一出,满朝哗然。朝中诸公义愤填膺,皆言大明朝立朝二百余年,还未曾有如此荒谬之事。
这几个月,李贼祸害士绅,已经俨然是天下士林之敌。其报纸言论,足以诛心。若不是外患未平,内患滔滔,若不是大明需要李贼的兵马,文官们就算把皇帝架空,也会调集天下兵马征讨李植。若是调二十万大军征讨李贼,李贼的兵马抵得住?李贼的兵马再能打,一个能打十个?
也就是看在满清重压之下,国家需要李贼抵御外敌,这才捏着鼻子让李贼继续在天津嚣狂。
李植因为在天津向士绅收税,被天下士子骂为李贼。京城的茶楼和酒馆里去年经常上演的《青山口》,《范家庄斩岳托》的大戏,这几个月也已经没人敢演了。哪个人还敢演这几处戏,要被士人砸了店。
这一次,天子征调李植支援锦州,李植迟迟不发兵,已经令朝中文武连章攻击了。李植和天子讨价还价,是通过传旨太监口头传话的,文官们不知道其中详情。但此后天子没有催促李植赶赴锦州,而是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圣旨,允许李植在山东发行报纸。
此旨一出,京城的舆论就像炸了锅似的,沸沸扬扬。士绅皆言李植如今是奉旨发报,其势不可当也。
文官士绅们对天子的评价,也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天子哪里还是那个不动声色讨灭魏忠贤的明君?天子已经变成一叶障目,被李贼蒙蔽欺骗的昏君。
京城的大小茶楼中,没有天津那样的念报人,却有慷慨激昂的读书人,一个个站出来大声叱骂李贼目无朝廷,天子昏庸无道。其用语之尖刻,措辞之激烈,恐怕天子听了要气出毛病来。
有士子写了一句讽言,派家人用油漆写在京城要道的墙壁上,叫作“不世明君,十四年南面虚坐,看烽火四起;救国良将,十二月催兵连连,忙山东发报!”京城的士人们围在这讽言下面,击节叫好。京城的衙役捕快们,站在一边只敢跟着叫好,没一个人敢去追查这破坏公物的士人。
这股咒骂天子和李贼的声浪,随着李贼一天天拖着不出兵,随着李植忙着在山东镇压士绅发行报纸,越闹越凶。而到了十二月二十七,随着天子下诏派锦衣卫护卫李植在山东的报纸,这场声浪达到了最高峰。
天子居然动用皇家力量护卫李贼的报纸,和天下士人为敌。
士林中人不再痛骂“昏庸天子”了,士子们感觉到骂已经没用了。舆论已经转向,变成了讨论“天子无道,我辈何如?”,“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非君主之天下!”,“天子与天下人为敌,天下人岂能愚忠?”
这样的氛围下,就算京城的士人举旗造反,恐怕也不会有人感到惊奇。
二十八日的朝会上,百余文官铁青着脸步入皇极殿。与其说是百官拜倒在殿中向天子奏明事情,倒不如说是一百多士林诸贤和天子对峙在皇极殿上。其气氛之沉闷,前所未有。
鸿胪寺官员鸣鞭唱道:“有事上奏,无事退朝!”
但半天,都没有一个文官说话。文官们端着牙牌站在那里,一个个默然不语,却又似乎随时可以爆发。
朱由检不知道该宣布退朝还是继续等文官们爆发,一时竟有些紧张。
许久,才有一个礼部侍郎许四青走了出来。他走到殿中,脸上僵硬,突然大声说道:“许四青有三事不明?”
天子朱由检见终于有人说话了,忽略了这个许四青的无礼,好言说道:“何事不明?”
许四青大声说道:“臣不明者有三!其一,何以大明中流砥柱,视锦州十万东奴围城不援?天子从前见人便说,李植是中流砥柱。如今锦州有警,天子发诏调兵,李植身为中流砥柱,何以不救不援?”
朱由检听了这话,点了点头。
李植身为大明天津总兵,兴国伯,在朝廷征调下不发兵增援锦州,实在是说不过去。朱由检也知道舆论汹汹,这事上朱由检自然不能偏袒李植。
“兴国伯此次救援锦州,迟迟不发兵,确实失了章法。朕明日再下旨严责,料想要不了多久,兴国伯的大军就将发往宁远。”
听到天子的解释,许四青冷哼了一句,又说道:“臣不明者二,何以天子竟以圣旨许李植在山东杀人?李植以天津总兵武人身份,却私自发行报纸攻击天下士林。不仅要在天津发报,还要在山东发报。对于反对其极端言论的士绅,就举起屠刀。”
“此时锦州生死大战,李植两万兵马不赴辽西,却进驻山东屠杀士林,何其缪矣?而此种种,竟是奉旨而为,臣百思不得其解。”
朱由检听到这话,沉默了。
士人对李植报纸的抵触,已经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程度。朱由检发诏允许李植在山东办报驻兵,是站在了天下士人的对立面。对于这件事情会引起天下士人的反感,朱由检早已经有了觉悟。
朱由检想了想,说道:“我已经责令兴国伯,让他注意报纸的措辞,不再攻击士绅...”
朱由检话还没说完,许四青大声说道:“臣不明者三,天子征调李植,李植不应。李植在山东屠杀士子,天子居然派票拟‘派一千锦衣卫协助’。自古只有君行事,臣协助之理,从未听闻有臣子举起屠刀杀戮士林,为君者惶惶然上前襄助之说。”
“臣不明,这大明江山,到底哪个是君?哪个是臣?改日,我等是否该连携至津,山呼万岁拜倒在李植脚下?”
听到这话,文官的队伍里顿时响起一片叫好声。本该肃静的朝堂上,一时间失去了秩序。
一群文官手持牙牌站了出来。
“臣贺世寿附议,敢问陛下和李植,哪个是臣,哪个是君?”
“臣王道直附议!”
“臣刘遵宪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