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小世界 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龙

小说:我有一个小世界 作者:迷路行者 更新时间:2017-02-05 18:19:25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龙作为我们中国人心里面的图腾,已经存在几千年了,有历史记载一来,龙就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一直存在我们的心中,可以说,龙现在已经和我们是合二为一了,那么,究竟什么是龙?有关于龙又有什么样的详细情况呢?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龙,还有龙的相关信息!

  龙的定义为:传说中的神异动物,特征是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生物,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

  龙: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亦乃万兽之首。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的形象,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

  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至高的权力和帝王的东西:龙种、龙颜、龙廷、龙袍、龙宫等。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其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而西方神话中的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从本世纪初到今,面世的有关龙的起源和本质的论著、论文已超过百余种,观点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青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东方的灵兽。青龙既是名字也是种族,青龙的方位是东。左,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上,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下,代表冬季。

  在中国二十八星宿中,青龙是东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称。

  龙与凤并不配对,凤与凰才配对。

  “龙对凤”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读,事实上。凤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雄‘性’瑞兽的角‘色’。

  上下数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龙在广义上一直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国的象征。

  中国的龙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龙的观念。从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所重视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仁者爱人互主体观的诉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位,对应的地支是辰。

  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

  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龙在狭义上是中国帝制时期的皇帝象征物,唯有皇帝能使用五爪的龙当作记号或黄袍上的刺绣,其他大臣及皇族只能用四爪的龙又称蟒。

  普通老百姓,即平民阶层是不可以拥有任何龙或与龙相关的物品或形象。否则就是谋反篡逆,可以被直接处决。

  “龙”在英文中一般错误翻译为“dragon”,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分别甚大。本质上不是一个物种,因此龙应该翻译为loong(而英文里long的音是狼)。

  西方的“dragon”一般带有邪恶的意味,与东方的瑞兽完全不一样。让对中华文化不了解的西方人看到中国人崇拜龙的行为会让西方人产生中国人喜好崇尚邪物的负面印象。

  为了避免这种‘混’淆。有学者提出,把“龙”的英文翻译改为发音与汉语接近的“long”。以“犭”或“飞”于“龙”字结合为新字代替现在的龙。但尚未得到广泛认可。

  中国龙是中华民族首要的图腾,图腾就是某民族的保护神。华人自称龙的传人。

  龙图腾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除了穆斯林核心文化千古不变,中华民族每个族众都爱龙,龙图腾称得上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符号。

  龙马‘精’神,是奋发开拓又服务大众的‘精’神。

  中国龙的生物学化石和标本现各存一个,化石是“新中国龙”中的美丽瓦窑龙,有双角,酷似传说的龙,标本是日本瑞龙寺保存的明代幼龙标本。

  值得说明,化石和标本没有神物‘性’质,只是罕见的普通生物罢了,因为罕见就被神话化了,就如牛在印度教里也是神物。

  值得了解,中国龙有时也称真龙,以区别与恐龙、及欧——洲的Dragon(崛蚣)等,龙正确的英文译名是“loong”。

  龙的起源说,有着许多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下几种。

  1.神异动物说

  这是以《辞源》和《辞海》为代表的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前者说“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后者说“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相近的说法还有:“龙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动物神”,“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动物,”、“龙是出现于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长身、大口、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动物,”、“神异动物”是以“动物神异”为基础的。

  前者来源于后者,关于哪些动物通过“神异”而变成“龙”这一点,《辞源》和《辞海》没有讲清楚,学者们的探讨则是多种多样。

  2.图腾合并说

  此说以闻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观点为代表。闻氏认为,龙“是一种图腾龙文化,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何——星——亮亦认为,“龙原是一种图腾。但它又与其他图腾有区别。

  它最初可能是一个部落的图腾,后来演变为超部落、越民族的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续时间最长的图腾神。”

  3.天象树神说

  龙-何-新曾认为“龙的真相和实体是云”,“龙就是云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而后来逐渐趋于具体化、生物化,并且展开而接近于现实生物界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形象。”

  朱-大-顺指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

  赵——天-吏认为雷电龙“三位一体”,龙就是雷电的形象。

  胡-昌-健说,“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

  尹-荣-方的看法别致一些,他认为,“中国人传说中的龙,原是树神的化身。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是树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龙是树神,是植物之神。

  龙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类乔木。”

  “松、龙不仅在外部形象上惊人地相似,而且龙的其他属‘性’。与松也同样惊人地相似。”

  4.恐龙遗记说

  叶-‘玉’-森、徐-知-白及米国学者海-斯等主张龙的观念应是远古先民对于巨大的爬行动物恐龙的记忆,或主张先民因对恐龙的恐惧而产生龙崇拜,王大有说,“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还是恐龙。

  古人以具有四足、细颈、长尾,类蛇、牛、虎头的爬行动物为龙。这可能是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或许古人见到的龙,真的就是恐龙。后来它们渐渐见不到了,才把它的同类海鳄、湾鳄或扬子鳄与其视为一类。加以崇拜。”

  外邦传入说中国出土的龙形岩画1万年,内——‘蒙’——古龙形堆塑 8千年,宝——‘鸡’——市出土的龙形纹彩陶7-8千年,巴-比-伦历史5000年,应该是中国龙的后裔!

  中国龙的历史早于黄帝历史,生搬硬套的认外国祖宗的你们至少‘弄’点证据出来好不好!太搞笑了!

  龙的样貌很是明显,角似鹿,头似驼,嘴似驴,眼似龟,耳似牛,鳞似鱼,须似虾,腹似蛇,足似鹰。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

  有说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u囚]龙,无角的叫螭[chī吃]龙。(均见战国?屈原《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战国?屈原《天问》王注)。

  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

  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en甚]的腹,鱼的鳞,虎的脚掌,鹰的爪子。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

  《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

  汉代画像石中常见马首鳞身之龙或身生双翼之龙,龙在汉代具有各种意义,如汉代铜镜铭文有:左龙右虎辟不祥。起到辟邪的作用;《白虎通》则曰:德至鸟兽则白虎到。这里则表现了统治者的施与百姓的恩惠。

  《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

  《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

  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另一说是:“嘴像马、眼像蟹、须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狮、鳞像鲤、身像蛇、爪像鹰…”;还有一说是:“头似驼、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

  龙的种类多种多样,按照天‘性’分类。龙可分为天龙、神龙、仙龙、魔龙、佛龙。

  按爪分类则可以分为三爪神龙,四爪神龙,五爪神龙。

  元以前的龙基本是三爪的,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实例可参见唐、宋、元的瓷器纹饰。明代流行四爪龙,清代则是五爪龙为多。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诸侯、三爪大夫”

  民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这只是名称上的差别而已。从龙的形式上来讲无论龙和蟒都是四足蛇类,形状无差异。

  中国龙并非一开始就有五爪,而是从三爪、四爪到五爪发展过来的,中国历史上龙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个时期:

  一、夔龙期

  龙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期,经商周,延续到秦汉,以商周夔龙为代表。

  夔龙的原型为湾鳄或巨蜥,一鸷(凤)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鸷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龙夔螭夔凤并逢,产生六种以夔龙为主的并逢夔龙夔螭夔凤徽识,表示同为祖先。西周继续沿用,并将夔龙夔螭综合为一种新形态,此时一鸷足,多为弯月形二爪。

  二、应龙期

  应龙的概念非常早,最早见于商周,但作为艺术分期的应龙,可能始于秦,盛于汉,延续到隋唐,足多为三趾。

  三、黄龙期

  始于唐宋,辽、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础,盛于明清。

  宋,辽、金、元多为三趾,明清多为四趾、五趾。

  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龙造型,民间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龙的图案。

  四、回归期

  清以后的现当代。由于龙与封建统治者脱离了关系,所以可以按人们的喜好绘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当然,历史上五爪龙有过特殊的地位,故人们普遍还是偏爱五爪造型。

  日本在唐代时与中国频繁往来。而在那个时候,中国的龙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从中国引进三爪的龙。

  在中国出现四爪龙后,已经开始闭关锁国,与日本断了往来,而‘棒’子国古时候叫做高丽,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国的附属国,当中国统治者开始用五爪龙图案的时候,自然不可能让属国和自己平起平坐,于是‘棒’子国的龙就只能是四爪了。

  归根到底,日——韩的龙反应的正是中国龙的发展演变过程。

  龙按照按职能分类,还可以分为天龙、神龙、地龙、伏龙 。

  《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有四种龙:一天龙,守天宫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龙,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者;四伏藏龙,守轮王大福人藏者。”

  轮王也称“转轮王”、“转轮圣王”等。

  古印——度神话传说,此王自天感得轮宝,转轮宝而降伏四方。

  佛教袭用此说,称有金、银、铜、铁四轮王,四轮王都拥有多种宝藏。

  除了上诉三种龙的分类之外,龙还有其他的分类,就是按照龙的品种进行分类,具体的有:

  1).虺(huǐ):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2).虬: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

  故古文献中注释:“无角曰虬。有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两种说法虽有出入。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 之句。

  3).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

  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

  ‘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4).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

  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

  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

  龙人们常说“蛟龙”,其实“蛟”与“龙”是1种传说的神化生物的不同年龄时的称呼:小时为“蛟”,大了成“龙”。

  虽然都有强大的力量。却一正一邪,有本质不同。蛟龙有两种原型:一种是短‘吻’鳄。英文名叫Alligator。世界仅存为数不多的几种,如中国的扬子鳄;

  另一种是咸水鳄。学名湾鳄,唐朝韩愈写过一篇祭鳄鱼文,就是为了赶走当时在广东‘潮’州一带为害百姓的湾鳄。现在此种鳄是现存鳄类中最大的一种,最长可达七米。

  5).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6).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

  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

  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

  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7).火龙:火龙是在开天辟地时出现的,全身被红‘色’的火焰包围。记载中的火龙给‘混’沌初开的世界带来了光明和可供人类生存的火焰。

  8).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

  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9).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

  龙表示东方,青‘色’。因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

  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

  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青龙,位属东,五行属木。东方青龙,‘春’之气也。

  10).苍龙:龙名。《楚辞?惜誓》:“苍龙蚴虬于左骖,白虎骋而为右騑。”

  11).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

  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就是从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是谁都没见到过的豪华,从窗口里可以看到穿戴华丽的贵人们在活动。 这就是常说的海市蜃楼。

  12).云龙:云雾缠绕的龙。

  13).望龙:头部呈侧面的龙。

  说到了龙,那就不得不说龙生九子这个事情,相信很多人对于这四个字是耳熟能详,都说的出一些相关的事情,可是,要是要你详细的说一说龙生九子这四个字的详细来由,还有何为龙生九子?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说不出什么来。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

  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

  龙子和龙一样。也是不断发展、沿革逐渐形成的。虽然有关龙子的说法不一,但有一点。龙子的昆仲数目是取得共识的,即龙有九个儿子,龙承九子,子子不同。

  这是自古以来众所周知的,但它们怎么会留在人间各司一职,就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了,这还要从刘伯温说起。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

  ‘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

  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

  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

  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中的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

  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六弟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

  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

  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龙的九子究竟是哪些,这里面有着很多的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杨慎的《升庵集》、李东阳的《怀麓堂集》、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等,版本较多,说法不同,分别概括为:囚牛、睚眦、嘲风、螭‘吻’、饕餮、麒麟、蒲牢、狻猊、赑屃、狴犴、椒图、蚣蝮等。

  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

  传说。龙头蛇身的囚牛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

  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这位富有音乐天赋的龙子,不仅出现在汉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着囚牛扬头张口的形象。

  睚眦

  睚眦,是老二。传说生得龙首豺身,平生‘性’格刚烈、好斗喜杀,是龙子的战神。

  睚眦发怒时瞪起的凶恶眼神,也被古人用来描述“怒目而视”,《史记》司马迁对“范雎报仇”一段的评价,便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于是,诞生了“睚眦必报”这个成语。

  睚眦好杀戮。所以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剑刃身与手柄接合的吞口处,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因为帝王们都相信睚眦能克煞一切邪恶。

  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

  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嘲风便是第二位。

  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平-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这10只神兽,取意“十全十美”,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

  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

  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但是嘲风本身是灾难的集合体,地震,海啸,天炎都是嘲风的力量。

  传说嘲风为盘古的心,常用其形状在殿角上作为装饰。

  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渊鉴类函?鳞介?龙》四引(明陈仁锡)《潜确(居)类书》:“龙生九子,……嘲风好险,形殿角上。”

  蒲牢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

  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当鲸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妄以借此赶走鲸。

  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如今,在全国大地,几乎每一口古钟上,都有蒲牢的身影。

  狻猊

  龙生九子狻猊,又名金猊、灵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虽然相貌凶悍,但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

  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

  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狻猊也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如今,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还留着古人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排行第五,这座庙又名“五爷庙”。

  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第一种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

  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

  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

  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

  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第二种传说,龙子们曾下凡助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可当它们要回天庭复命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不想放它们走,便对霸下说:“你若能驮动太祖皇帝的功德碑,我便让你回去。”

  霸下不知是计便答应下来,那知驮上后再也无力弹动——因为功德是无量的霸下从此被压在功德碑之下。

  狴犴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

  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对作‘奸’犯科之人极有震慑力。

  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古时牢狱的大‘门’上,都刻有狴犴头像,因此监狱也被民间俗称为“虎头牢”。

  负屃

  负屃,身似龙,头似狮,排行老八,平生好文,是龙子中另一位好风雅的——专爱书法。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

  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

  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螭‘吻’

  螭‘吻’,又名鸱尾,传说中它生得龙首鱼身,它的形态最早出现在汉武帝修建的“柏梁殿”上。当时,有大臣建议说:大海中有一种鱼,尾部好像鸱,也就是猫头鹰,它能喷‘浪’降雨,不妨将其形象塑于殿上,以保佑大殿免生火灾。

  武帝应允。等到大殿建成之时,群臣争相询问殿脊之上为何物,汉武帝不知如何作答,便以它长得像鸱的尾巴给起名“鸱尾”,后来渐渐演化成了谐音的“螭‘吻’”。

  又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

  文中所说的“巫”是 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

  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PS:注:谢谢谢志修大大的打赏支持,谢谢!;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有一个小世界,我有一个小世界最新章节,我有一个小世界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