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讲完,陈侥佐把手里的茶杯放到桌子上,指着下边坐着的刘沆和王拱辰道:“我们京西路的官员谈事情,这两人是怎么回事?要不要回避一下?”
陈尧佐话声一落,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刘沆和王拱辰两人身上。
徐平提高声音道:“他们两人,一个是要来谈三司铺子在京西路的事情,一个是要说京西路的营田事务。开渠所需的钱粮,一部分跟这两项有关,不妨让他们也听一听,回去之后也有话说。用了三司和营田务的钱粮,我们京西路便就能够少出一点,诸位谈完事情回到州里,跟父老也好交待是不是?”
陈尧佐道:“既然是要出钱粮,那自然一切好说,听一听又有什么打紧?”
转运使司管钱粮,但这些钱粮终究是要从各州收上来,徐平能从别的地方要来,下面州县自然就少了负担。地方为官,谁都不想做恶人,能够留下个爱怕名声,自然是求之不得。地方是很排斥朝廷插手下面事务的,但愿意出钱自然就另说,散财童子大家都喜欢。
王拱辰和刘沆两人对视一眼,摇了摇头,也不说话。这也就是看徐平的面子,不然两人怎么会坐在这里?其他路求着他们,他们也不会管。
徐平见再没有人说话,清清嗓子道:“往常汴河引黄河水,虽然水量充足,但水里泥沙太多,河道年年淤积。不说汴河每年清淤所花的巨大人力物力,现在雍丘一带河段,河床已经高过两岸,成了地上悬河,这样下去如何了得?虽然汴河下游河段不在京西路,但我们也不能坐视不理是不是?再者说了,从黄河引水的汴口每年到了冬天就要堵住,到了春天再重开,旧汴口壅塞不能用,只能再从别处重开。这麻烦可在孟州和郑州,每年不但徒耗人力,就是新汴口占的田地,也是无穷官司。两位相公,你们说是也不是?”
李迪道:“汴口在孟州,不说占的田地,就是清河厢军也有无数事情。徐龙图,引洛入汴水渠有百利而无一害,这道理已经非常明白,不需要再说了。你只要讲一讲,这水渠怎么开,我们地方要做什么事情就好。”
“相公说得对,引洛入汴水渠百利而无一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势在必行!只是这水渠虽好,开的时候却要费无数人力物力,不只是经过的几州,京西路北边的几州,都要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才能把事情做好。我是这样想的,水渠以汜水县为界,分为上下两段。下段沿着黄河滩头挖渠,用陈相公的‘木龙杀水’之法,不独是新开的水渠,连黄河故道的南岸也一起筑起一道长堤,以为长久之计。”
李迪点头:“如此最好。若说是黄河岸边筑堤,百十年来最有实效的还是陈相公当年在滑州所筑之堤,筑起来简便,而且经久不坏。”
说到这里,李迪转头问陈尧佐:“陈相公,你是哪年知滑州来着?”
陈尧佐抚着一绺长髯道:“天禧三年,不知不觉,已经过去十五年了。”
“是啊,十五年了。陈相公当年所筑黄河堤,自滑州到德州,绵延千余里,十数年为不坏,功绩甚著。今日要在黄河上筑堤,当然还是用陈相公的法子。”
徐平等李迪说完,只好顺着他的话道:“不错,若说在水上兴害除利,陈相公毫无疑问是当世第一人。如今陈相公也在京西路,是京西百姓之福。那便就这样,自汜水县以下的河道,便就由陈相公主持如何?陈相公,百姓悬望,万莫推辞!”
“哎呀,老夫年事已高,如今在郑州也只是虚度余岁罢了。”陈尧佐抚着长髯,缓缓开口。“不过,修这道河渠,是利国利民之事,上报君王,下利百姓,我也不好推辞。既然龙图这么说了,我便再鼓余勇,接下这差事就是。”
“陈相公高节,真为我辈楷模!”
众人跟着李迪,一起夸赞陈尧佐。
其实真正在朝里的时候,李迪跟陈尧佐也不怎么对付。就是下到地方,郑州和孟州两州紧邻,两人都没有什么交往。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两个前任宰执,元老重臣,自然而然地就相帮相扶,不能在其他小辈知州面前丢了面子,这是人之常情。
等话声平静了下来,徐平又道:“由陈相公主持此事,万般都好,这事情已经成了一大半。不过,陈相公到底高龄,不能过度操劳,还要有人从旁帮扶,做些杂事也是好的。李相公,便就由孟州通判李参作陈相公的副手如何?”
陈尧佐一愣,忙道:“不必,百十里河道而已,我又要什么帮手?”
李迪伸手拦住陈尧佐,口中道:“希元,人不能不服老啊。徐龙图说的极是,便就由李参做你的副手,你只要主持大局,不需要再去事事操劳!”
河道是在孟州境内,陈尧佐在自己辖下威风八面李迪心里总是有些芥蒂,由李参去做副手最好了,方方面面都能关照得到。那是自己的通判,当然听自己的话。
见陈尧佐还要争辨,徐平急忙说道:“事情便就这样定下来,陈相公主持汜水县以下的河道,孟州通判李参从旁辅助。李相公,如此一来,孟州的事情就要您多费心了。”
“无妨,一州民政,还累不着老夫。”
李迪和徐平一问一答,便就把事情定了下来,陈尧佐虽然微微感到郁闷,也不好再说什么。李参到底只是个副手,什么事情都要听他的呢。
与李迪不同,徐平是真不放心让陈尧佐自己一个人干。当年黄河堤他是修得不错,至今两岸百姓还把那堤称为“陈公堤”,数州百姓在享受着好处。但今时不同往日,水泥的产量虽然不多,但只要肯下本钱开起几座窖来,还是能够供上修河用的。徐平就怕陈尧佐老脑筋,接受不了这新鲜事务,到时惹出麻烦来。李参自己接触过,是个做实事的,自己说话他也肯听,到时候可以从中协调,调和矛盾。
定下了下游的河道,徐平看看众人,开口说起上游河道:“如果从沙口镇引洛河水,那到汜水只有一二十里路,这中间有两个难处。一是所过都是小山,山川破碎,河道开挖不易,在里面蓄水更加不易。前几个月我勘查河道,殿里奏事的时候,圣上和几位宰执一致认为,要在那里的小山之间,修几个大坝,才能够实现排放自如。这样一来,所需的水量就不少。再者,都知道黄河水里泥沙极多,如果洛河里没有水进入黄河,则河口很容易淤积,引起后续无数麻烦。又不能断洛河的水,又要引出足够的水量来,只有在洛河上筑坝。”
说到这里,徐平看了看一边坐着的李若谷,见他微闭双目,没有任何表情,也不知道听没听到自己说的话。看来,今天他是要置身事外了。
一直沉默的安抚使李遵勖道:“沙口镇巩坝,不合适吧?”
“节使所言即是!不过,沙口镇那里不筑坝,则新开水渠水量不定,如果漕渠深浅不一,又如何行得不船?更不要说影响整个汴河,无论如何是不行的。所以,只好折中。从西京城以下,直到沙口镇地势低平,沙口镇那里的坝不能过高,如果蓄水水面过高,则有可能会威胁到上游的永安皇陵,这自然不行。所以,只好在沙口镇那里筑一小坝,以不至威胁皇陵为准。为了保证新开河渠的水量,只好在西京城的上游再筑一大坝。”
李遵勖点了点头:“便是如此,新开的河道,万不能危及皇陵。”
永安位于偃师和巩县之间,本来只是一个镇,因为是皇陵所在,特意升为县,而且规格还很高。那一县户口只有几百户,说起来只相当于徐平前世的一个村子,但因为大宋的皇陵在那里,是不能有一丝一毫风险的。
因为这皇陵,汜水县以上河道没有多少工程上的选择,只能在沙口镇那里筑一个小坝对水位进行微调,然后在洛阳城上游选地势合适的地方筑一大坝,进行大的调节。不过这样一来,便就要求洛阳到沙口镇的河道要平直通畅,不能有任何阻塞。洛阳城里那淤积得不成样子的洛河水道便就必须整修,而且因为伊河是在洛阳之下汇入洛河,连带伊河的水道也要一起整理,相当于把洛阳城周围的河道完全整修一遍。如若不然,就只能在城外新开平直的河道,把洛河的水引走,不再经过洛阳城。
其实没有下游的皇陵,本不必如此麻烦,直接在沙口镇筑坝,上游两岸加高堤岸就行。
但这个年代,皇家的事情大于天,再麻烦,也要保证皇陵的安全。徐平和河南府争来争去,便就因为皇陵在那里,必须完全整修洛阳周围河道。(未完待续。)
陈尧佐话声一落,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刘沆和王拱辰两人身上。
徐平提高声音道:“他们两人,一个是要来谈三司铺子在京西路的事情,一个是要说京西路的营田事务。开渠所需的钱粮,一部分跟这两项有关,不妨让他们也听一听,回去之后也有话说。用了三司和营田务的钱粮,我们京西路便就能够少出一点,诸位谈完事情回到州里,跟父老也好交待是不是?”
陈尧佐道:“既然是要出钱粮,那自然一切好说,听一听又有什么打紧?”
转运使司管钱粮,但这些钱粮终究是要从各州收上来,徐平能从别的地方要来,下面州县自然就少了负担。地方为官,谁都不想做恶人,能够留下个爱怕名声,自然是求之不得。地方是很排斥朝廷插手下面事务的,但愿意出钱自然就另说,散财童子大家都喜欢。
王拱辰和刘沆两人对视一眼,摇了摇头,也不说话。这也就是看徐平的面子,不然两人怎么会坐在这里?其他路求着他们,他们也不会管。
徐平见再没有人说话,清清嗓子道:“往常汴河引黄河水,虽然水量充足,但水里泥沙太多,河道年年淤积。不说汴河每年清淤所花的巨大人力物力,现在雍丘一带河段,河床已经高过两岸,成了地上悬河,这样下去如何了得?虽然汴河下游河段不在京西路,但我们也不能坐视不理是不是?再者说了,从黄河引水的汴口每年到了冬天就要堵住,到了春天再重开,旧汴口壅塞不能用,只能再从别处重开。这麻烦可在孟州和郑州,每年不但徒耗人力,就是新汴口占的田地,也是无穷官司。两位相公,你们说是也不是?”
李迪道:“汴口在孟州,不说占的田地,就是清河厢军也有无数事情。徐龙图,引洛入汴水渠有百利而无一害,这道理已经非常明白,不需要再说了。你只要讲一讲,这水渠怎么开,我们地方要做什么事情就好。”
“相公说得对,引洛入汴水渠百利而无一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势在必行!只是这水渠虽好,开的时候却要费无数人力物力,不只是经过的几州,京西路北边的几州,都要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才能把事情做好。我是这样想的,水渠以汜水县为界,分为上下两段。下段沿着黄河滩头挖渠,用陈相公的‘木龙杀水’之法,不独是新开的水渠,连黄河故道的南岸也一起筑起一道长堤,以为长久之计。”
李迪点头:“如此最好。若说是黄河岸边筑堤,百十年来最有实效的还是陈相公当年在滑州所筑之堤,筑起来简便,而且经久不坏。”
说到这里,李迪转头问陈尧佐:“陈相公,你是哪年知滑州来着?”
陈尧佐抚着一绺长髯道:“天禧三年,不知不觉,已经过去十五年了。”
“是啊,十五年了。陈相公当年所筑黄河堤,自滑州到德州,绵延千余里,十数年为不坏,功绩甚著。今日要在黄河上筑堤,当然还是用陈相公的法子。”
徐平等李迪说完,只好顺着他的话道:“不错,若说在水上兴害除利,陈相公毫无疑问是当世第一人。如今陈相公也在京西路,是京西百姓之福。那便就这样,自汜水县以下的河道,便就由陈相公主持如何?陈相公,百姓悬望,万莫推辞!”
“哎呀,老夫年事已高,如今在郑州也只是虚度余岁罢了。”陈尧佐抚着长髯,缓缓开口。“不过,修这道河渠,是利国利民之事,上报君王,下利百姓,我也不好推辞。既然龙图这么说了,我便再鼓余勇,接下这差事就是。”
“陈相公高节,真为我辈楷模!”
众人跟着李迪,一起夸赞陈尧佐。
其实真正在朝里的时候,李迪跟陈尧佐也不怎么对付。就是下到地方,郑州和孟州两州紧邻,两人都没有什么交往。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两个前任宰执,元老重臣,自然而然地就相帮相扶,不能在其他小辈知州面前丢了面子,这是人之常情。
等话声平静了下来,徐平又道:“由陈相公主持此事,万般都好,这事情已经成了一大半。不过,陈相公到底高龄,不能过度操劳,还要有人从旁帮扶,做些杂事也是好的。李相公,便就由孟州通判李参作陈相公的副手如何?”
陈尧佐一愣,忙道:“不必,百十里河道而已,我又要什么帮手?”
李迪伸手拦住陈尧佐,口中道:“希元,人不能不服老啊。徐龙图说的极是,便就由李参做你的副手,你只要主持大局,不需要再去事事操劳!”
河道是在孟州境内,陈尧佐在自己辖下威风八面李迪心里总是有些芥蒂,由李参去做副手最好了,方方面面都能关照得到。那是自己的通判,当然听自己的话。
见陈尧佐还要争辨,徐平急忙说道:“事情便就这样定下来,陈相公主持汜水县以下的河道,孟州通判李参从旁辅助。李相公,如此一来,孟州的事情就要您多费心了。”
“无妨,一州民政,还累不着老夫。”
李迪和徐平一问一答,便就把事情定了下来,陈尧佐虽然微微感到郁闷,也不好再说什么。李参到底只是个副手,什么事情都要听他的呢。
与李迪不同,徐平是真不放心让陈尧佐自己一个人干。当年黄河堤他是修得不错,至今两岸百姓还把那堤称为“陈公堤”,数州百姓在享受着好处。但今时不同往日,水泥的产量虽然不多,但只要肯下本钱开起几座窖来,还是能够供上修河用的。徐平就怕陈尧佐老脑筋,接受不了这新鲜事务,到时惹出麻烦来。李参自己接触过,是个做实事的,自己说话他也肯听,到时候可以从中协调,调和矛盾。
定下了下游的河道,徐平看看众人,开口说起上游河道:“如果从沙口镇引洛河水,那到汜水只有一二十里路,这中间有两个难处。一是所过都是小山,山川破碎,河道开挖不易,在里面蓄水更加不易。前几个月我勘查河道,殿里奏事的时候,圣上和几位宰执一致认为,要在那里的小山之间,修几个大坝,才能够实现排放自如。这样一来,所需的水量就不少。再者,都知道黄河水里泥沙极多,如果洛河里没有水进入黄河,则河口很容易淤积,引起后续无数麻烦。又不能断洛河的水,又要引出足够的水量来,只有在洛河上筑坝。”
说到这里,徐平看了看一边坐着的李若谷,见他微闭双目,没有任何表情,也不知道听没听到自己说的话。看来,今天他是要置身事外了。
一直沉默的安抚使李遵勖道:“沙口镇巩坝,不合适吧?”
“节使所言即是!不过,沙口镇那里不筑坝,则新开水渠水量不定,如果漕渠深浅不一,又如何行得不船?更不要说影响整个汴河,无论如何是不行的。所以,只好折中。从西京城以下,直到沙口镇地势低平,沙口镇那里的坝不能过高,如果蓄水水面过高,则有可能会威胁到上游的永安皇陵,这自然不行。所以,只好在沙口镇那里筑一小坝,以不至威胁皇陵为准。为了保证新开河渠的水量,只好在西京城的上游再筑一大坝。”
李遵勖点了点头:“便是如此,新开的河道,万不能危及皇陵。”
永安位于偃师和巩县之间,本来只是一个镇,因为是皇陵所在,特意升为县,而且规格还很高。那一县户口只有几百户,说起来只相当于徐平前世的一个村子,但因为大宋的皇陵在那里,是不能有一丝一毫风险的。
因为这皇陵,汜水县以上河道没有多少工程上的选择,只能在沙口镇那里筑一个小坝对水位进行微调,然后在洛阳城上游选地势合适的地方筑一大坝,进行大的调节。不过这样一来,便就要求洛阳到沙口镇的河道要平直通畅,不能有任何阻塞。洛阳城里那淤积得不成样子的洛河水道便就必须整修,而且因为伊河是在洛阳之下汇入洛河,连带伊河的水道也要一起整理,相当于把洛阳城周围的河道完全整修一遍。如若不然,就只能在城外新开平直的河道,把洛河的水引走,不再经过洛阳城。
其实没有下游的皇陵,本不必如此麻烦,直接在沙口镇筑坝,上游两岸加高堤岸就行。
但这个年代,皇家的事情大于天,再麻烦,也要保证皇陵的安全。徐平和河南府争来争去,便就因为皇陵在那里,必须完全整修洛阳周围河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