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君集失魂落魄的离开了李二陛下的书房,一路上看到侯君集的人都觉得很奇怪,以往无论什么时候看到侯大将军,侯大将军总是昂着头,挺着腰杆,气宇轩昂,说的难听点就是一副嚣张的模样,所以平素无论在什么地方他的人缘都不太好,人们怕他,所以不曾亲近他,他自己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直到他萌生出了想要做宰相的想法之后,发生了改变。
读书,学习,弥补早年的缺失,立志要成为一个出将入相的国家重臣,继而成为一个青史留名的英才人物,让万人敬仰,让后人铭记,但是现在一切都已经成为泡影,李二陛下大怒之下下令削减他二等公爵位,降为三等公,削减食邑三百户,罚三年俸禄,削去参谋总部总长职位,回到家中面壁思过,看情况再决定今后的处置!
这是李二陛下自贞观年以来对跟随着自己起家并且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老臣子第一次下狠手,以往李二陛下对于这些功勋旧臣稍微的嚣张跋扈都会容忍,但是这一次,却把视为心腹的侯君集给收拾了,一把撸到底,一点儿职位没有留,直接把官职都给褫夺了,然后削减爵位和食邑,严令侯君集闭门思过,无召不得离开家门。
这还不止,为侯君集说话的四名将军被连降三极,褫夺爵位,打回原形,接受了侯君集的礼品并为他说话的四名文臣也被连降三极,受到李二陛下的严重警告,至于没有为侯君集说话反而提醒李二陛下关注侯君集的五个人,包括苏宁在内,没有受到惩罚,更没有被提起,这是奖励。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自从山东士族覆灭之后,文官力量大为衰落,而在之前李二陛下为了对抗山东士族大力扶持的军方力量则有些太过强大,以至于在文官极其衰弱的时候,竟然有将军直接打起了文官职位的念头,在参谋总部成立的时候,李二陛下就明言,从今往后文不掌军武不干政,两不相干,军政分开,但是在文武力量严重失衡的关头,还是有人打起了干政的主意,把李二陛下定下来的规矩当成了耳旁风。
这要是别人大概也不会让李二陛下这样愤怒,偏偏这人是大唐军队自李二陛下以下的最高统帅,参谋总部参谋总长侯君集,还纠集了几个将军和文臣上书请战,意图获取军功,得到宰相职位的奖励,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在挑战刚刚确立的军政分开原则,更是在挑战李二陛下的权威,挑战贞观朝没有朋党的底线。
李二陛下如何可以不恼怒?
这一恼怒之下,好多人倒了霉,李二陛下趁此机会狠狠地敲打了一下军方,虽然大唐需要你们,但是不是让你们来干政的,属于你们的权利文官拿不走,属于文官的权利你们也别想碰!军方的力量有些强了,一旦强大了就会有些不该有的念头……
李二陛下决心下一阶段的政策大方向是扶文抑武,并且在这个规矩没有完全深入人心之时,要对任何一个敢于挑战此规则的人进行最为严厉的处罚,哪怕这个人是皇帝的心腹!惩治侯君集就是杀鸡给猴看,告诉所有武人和文人,不论是谁,哪怕你高贵如侯君集,也照样收拾!
李二陛下竭尽全力的维护刚刚确立的脆弱规则的权威,李世绩那儿也在竭尽全力的对付吐谷浑,面临大唐帝国的亡国攻势,吐谷浑上下都充满了悲观绝望的气息,一开始有很多人都主张不抵抗,逃离这里,去更西边求生存,或者干脆投降,反正这年头做个大唐人也没什么不好的。
但是就像曹操劝降东吴时诸葛亮说的话,别人可以投降,但是唯独孙权不可以,天柱王就拿这个汉人典故劝诫伏允可汗,谁都可以投降,唯独他伏允可汗不能投降,一旦投降,肯定会失去现在所拥有的全部权力,别人无伤大雅,不过是换一个国籍,大不了付出一点儿代价,可是伏允可汗降了,估计就要去和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去一起研习舞蹈技巧了。
天柱王心里面还嘀咕着,除了你,我也不能投降,否则一旦投降,肯定有人把这些年来自己推动吐谷浑做的那些事情给抖出来,到时候伏允不会死,自己却极有可能死,所以只要有一线生机,都不能放过!哪怕为此把吐谷浑所有的男丁都推向死路!
要是放在以前,估计他们还有西域这条退路,但是如今西域各国联合起来要截断他们的退路,他们除了正面迎击唐军以外没有别的退路,用三分之一国土资源和人口换来的吐蕃三万精兵也不知道能不能派上用场,反正他们国内征发了十二万军队,算上吐蕃的三万军队,连在一起有十五万军队,进攻的军队包括唐军本部四万人,西突厥三万骑兵和西域联军六万人,一共十三万人,人数上还少于吐谷浑一方。
但是无论是伏允可汗还是天柱王,都不认为这是一场轻松的战争,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所面对的敌人不是靠着仅仅两万人的人数优势就可以战胜的,哪怕对方真的只有四万人的军队,也不可小觑,唐军自立国以来和外国作战的时候,就没有一次不是以少胜多创下奇迹的,最多的一次也不过派遣了十二万军队,但是对手却是东突厥三十万军队。
结果不言而喻,被唐军打得哭爹喊娘,最后三万成建制的军队被一个叫做苏宁的小将率领五百铁骑一把火烧了个干净,东突厥亡国。
所以无论唐军军队数量有多少,他们都不敢小视唐军,至于吐蕃的援军,他们也不敢抱太大的希望,因为他们和吐蕃人交过手,吐蕃人凶狠,打起仗来不要命,可是相对于唐军的训练有素和装备精良,他们每一次攻打兰州的时候都有深刻的体会,要是面对面交战,吐蕃军队还不一定是唐军的对手。
那应该是在没有高原反应的情况下。
甘肃和青海所在地地势相对于**而言是低得很多了,所以军队徒步而上,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但是如果是**的话,那样的影响真是不小,所以才会有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不能乘飞机直接去**的说法,否则一定会难受好多天才能缓过来,氧气太少了。
唐军和吐蕃交战失利的一大原因就是高原反应,在高原上作战唐军败多胜少,而在平原上交战虽然唐军战胜的次数比较多,可是吐蕃军队依然不弱小,下了高原,吐蕃人的平均战斗力平添三成。
只是这个时代没有人重视而已,但是苏宁来了,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苏宁已经决定建议李二陛下设立一支专门针对吐蕃人的军队,拉上高原进行适应性训练,适应之后才能和吐蕃人对战,否则一定会吃亏,为了这个,苏宁还准备了很多关于高原反应的说辞来说服李二陛下,给这个科学盲补补课。
但是在青海和甘肃地区作战的话,凭借兰州地区的府兵和中央卫戍军的强悍战斗力,没什么可怕的,所以李世绩率军在兰州补给整军之后,就气势汹汹的杀向吐谷浑,同时派人传令西突厥兵马从北向南突击吐谷浑腹地,牵制其快速机动的骑兵军队,重点是避免与之进行大规模骑兵决战,而要充分利用骑兵机动性牵制其更多数量的军队,为正面的唐军进攻减轻压力。
至于西域联军,李世绩没有抱太多的希望,只是命令他们团成一团缓缓推进,遇见小规模抵抗就消灭之,遇见大规模抵抗就与之对峙,不要鲁莽与之进行大兵团交战,否则很有可能吃亏;接着李世绩派人去当地羌族地区寻找党项羌族人作为大军向导,和苏宁估计的一样,当地党项羌族首领拓跋赤辞亲自前来和李世绩交涉。
交涉的内容也和预计的差不多,关于前隋失信和他们对唐军的不信任,这让李世绩对苏宁的预测能力感到惊讶,这就是传说中的决胜于千里之外?也因此李世绩更加重视苏宁的担忧,将李道彦死死的看住,没有给他独自统兵的权力,只是让他率军跟随自己的中军前进,同时与拓跋赤辞歃血为盟,赢得了拓跋赤辞的信任。
拓跋赤辞对唐军表现出了友好的善意,为唐军提供了部分粮食和草料,并且派熟知山路和小路的人给唐军做向导,李世绩随身带着的纵横司探员在这种情况下用最快的速度绘制出了这一带的大概地图,充实了唐军资料库里的资料,并且为李世绩搭建作战沙盘争取了便利,李世绩很快就下令建设作战沙盘,准备研究战术。
根据研究,这一带的地形是西高东低,也就是说唐军看上去走的是平缓的路,实际上是上坡路,就兵法而言,对于唐军来说这不是好的战场,吐谷浑人居高临下反而更加占有优势,而唐军仰攻则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李世绩就开始致力于寻找小路和吐谷浑人的设防希望穿过吐谷浑人的防线而突袭之,这样就可以缩小伤亡。
吐谷浑对于大唐的军队也相当戒备,在派遣了三万骑兵北上迎击西突厥三万骑兵之后,吐谷浑集中了五万人的精锐军队向着东边出发,准备找到唐军与之决战,统兵将领就是吐谷浑第一猛将迟允,而背后的西域联军则由天柱王率领两万军队和吐蕃三万援军一起去对付,伏允可汗率领两万精锐留守国都,随时支援或者逃跑。
这个战略还是不错的,但是面对着李世绩这样一位名将,这个阵容则有些不太奢华,迟允的确是一个勇猛善战打遍吐谷浑无敌手的将军,但是大唐这儿也不是没有能征善战的将军,而且伏允可汗太小看了李世绩,李世绩的武艺或许不算太厉害,但是他的智谋和战策,迟允是拍马不及。
吐谷浑这场抵抗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了。
贞观七年十二月初三,李世绩率领军队在库山和迟允率领的吐谷浑五万精锐相遇,双方展开激烈战斗,战斗中,唐将苏定方表现抢眼,亲率一支千人马队冲进吐谷浑防御圈中,将之搅的七零八落,数次接近迟允中军,迟允心惧,狼狈逃窜,却被苏定方一箭射死了坐下马匹,引起混乱,被李世绩抓住机会大军压上,一举击溃吐谷浑之抵抗。
第一战,唐军大获全胜,斩首八千有余,俘获六千余,苏定方一人斩首敌将十三员,迟允侥幸逃脱性命,率领败军后退数十里,依着地势扎营,不再出战,李世绩率军追击,眼看地势不利,未曾发起强攻,遂扎下营寨,等待战机,同时遣人向李二陛下报告此战的胜利情况。
只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s
读书,学习,弥补早年的缺失,立志要成为一个出将入相的国家重臣,继而成为一个青史留名的英才人物,让万人敬仰,让后人铭记,但是现在一切都已经成为泡影,李二陛下大怒之下下令削减他二等公爵位,降为三等公,削减食邑三百户,罚三年俸禄,削去参谋总部总长职位,回到家中面壁思过,看情况再决定今后的处置!
这是李二陛下自贞观年以来对跟随着自己起家并且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老臣子第一次下狠手,以往李二陛下对于这些功勋旧臣稍微的嚣张跋扈都会容忍,但是这一次,却把视为心腹的侯君集给收拾了,一把撸到底,一点儿职位没有留,直接把官职都给褫夺了,然后削减爵位和食邑,严令侯君集闭门思过,无召不得离开家门。
这还不止,为侯君集说话的四名将军被连降三极,褫夺爵位,打回原形,接受了侯君集的礼品并为他说话的四名文臣也被连降三极,受到李二陛下的严重警告,至于没有为侯君集说话反而提醒李二陛下关注侯君集的五个人,包括苏宁在内,没有受到惩罚,更没有被提起,这是奖励。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自从山东士族覆灭之后,文官力量大为衰落,而在之前李二陛下为了对抗山东士族大力扶持的军方力量则有些太过强大,以至于在文官极其衰弱的时候,竟然有将军直接打起了文官职位的念头,在参谋总部成立的时候,李二陛下就明言,从今往后文不掌军武不干政,两不相干,军政分开,但是在文武力量严重失衡的关头,还是有人打起了干政的主意,把李二陛下定下来的规矩当成了耳旁风。
这要是别人大概也不会让李二陛下这样愤怒,偏偏这人是大唐军队自李二陛下以下的最高统帅,参谋总部参谋总长侯君集,还纠集了几个将军和文臣上书请战,意图获取军功,得到宰相职位的奖励,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在挑战刚刚确立的军政分开原则,更是在挑战李二陛下的权威,挑战贞观朝没有朋党的底线。
李二陛下如何可以不恼怒?
这一恼怒之下,好多人倒了霉,李二陛下趁此机会狠狠地敲打了一下军方,虽然大唐需要你们,但是不是让你们来干政的,属于你们的权利文官拿不走,属于文官的权利你们也别想碰!军方的力量有些强了,一旦强大了就会有些不该有的念头……
李二陛下决心下一阶段的政策大方向是扶文抑武,并且在这个规矩没有完全深入人心之时,要对任何一个敢于挑战此规则的人进行最为严厉的处罚,哪怕这个人是皇帝的心腹!惩治侯君集就是杀鸡给猴看,告诉所有武人和文人,不论是谁,哪怕你高贵如侯君集,也照样收拾!
李二陛下竭尽全力的维护刚刚确立的脆弱规则的权威,李世绩那儿也在竭尽全力的对付吐谷浑,面临大唐帝国的亡国攻势,吐谷浑上下都充满了悲观绝望的气息,一开始有很多人都主张不抵抗,逃离这里,去更西边求生存,或者干脆投降,反正这年头做个大唐人也没什么不好的。
但是就像曹操劝降东吴时诸葛亮说的话,别人可以投降,但是唯独孙权不可以,天柱王就拿这个汉人典故劝诫伏允可汗,谁都可以投降,唯独他伏允可汗不能投降,一旦投降,肯定会失去现在所拥有的全部权力,别人无伤大雅,不过是换一个国籍,大不了付出一点儿代价,可是伏允可汗降了,估计就要去和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去一起研习舞蹈技巧了。
天柱王心里面还嘀咕着,除了你,我也不能投降,否则一旦投降,肯定有人把这些年来自己推动吐谷浑做的那些事情给抖出来,到时候伏允不会死,自己却极有可能死,所以只要有一线生机,都不能放过!哪怕为此把吐谷浑所有的男丁都推向死路!
要是放在以前,估计他们还有西域这条退路,但是如今西域各国联合起来要截断他们的退路,他们除了正面迎击唐军以外没有别的退路,用三分之一国土资源和人口换来的吐蕃三万精兵也不知道能不能派上用场,反正他们国内征发了十二万军队,算上吐蕃的三万军队,连在一起有十五万军队,进攻的军队包括唐军本部四万人,西突厥三万骑兵和西域联军六万人,一共十三万人,人数上还少于吐谷浑一方。
但是无论是伏允可汗还是天柱王,都不认为这是一场轻松的战争,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所面对的敌人不是靠着仅仅两万人的人数优势就可以战胜的,哪怕对方真的只有四万人的军队,也不可小觑,唐军自立国以来和外国作战的时候,就没有一次不是以少胜多创下奇迹的,最多的一次也不过派遣了十二万军队,但是对手却是东突厥三十万军队。
结果不言而喻,被唐军打得哭爹喊娘,最后三万成建制的军队被一个叫做苏宁的小将率领五百铁骑一把火烧了个干净,东突厥亡国。
所以无论唐军军队数量有多少,他们都不敢小视唐军,至于吐蕃的援军,他们也不敢抱太大的希望,因为他们和吐蕃人交过手,吐蕃人凶狠,打起仗来不要命,可是相对于唐军的训练有素和装备精良,他们每一次攻打兰州的时候都有深刻的体会,要是面对面交战,吐蕃军队还不一定是唐军的对手。
那应该是在没有高原反应的情况下。
甘肃和青海所在地地势相对于**而言是低得很多了,所以军队徒步而上,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但是如果是**的话,那样的影响真是不小,所以才会有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不能乘飞机直接去**的说法,否则一定会难受好多天才能缓过来,氧气太少了。
唐军和吐蕃交战失利的一大原因就是高原反应,在高原上作战唐军败多胜少,而在平原上交战虽然唐军战胜的次数比较多,可是吐蕃军队依然不弱小,下了高原,吐蕃人的平均战斗力平添三成。
只是这个时代没有人重视而已,但是苏宁来了,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苏宁已经决定建议李二陛下设立一支专门针对吐蕃人的军队,拉上高原进行适应性训练,适应之后才能和吐蕃人对战,否则一定会吃亏,为了这个,苏宁还准备了很多关于高原反应的说辞来说服李二陛下,给这个科学盲补补课。
但是在青海和甘肃地区作战的话,凭借兰州地区的府兵和中央卫戍军的强悍战斗力,没什么可怕的,所以李世绩率军在兰州补给整军之后,就气势汹汹的杀向吐谷浑,同时派人传令西突厥兵马从北向南突击吐谷浑腹地,牵制其快速机动的骑兵军队,重点是避免与之进行大规模骑兵决战,而要充分利用骑兵机动性牵制其更多数量的军队,为正面的唐军进攻减轻压力。
至于西域联军,李世绩没有抱太多的希望,只是命令他们团成一团缓缓推进,遇见小规模抵抗就消灭之,遇见大规模抵抗就与之对峙,不要鲁莽与之进行大兵团交战,否则很有可能吃亏;接着李世绩派人去当地羌族地区寻找党项羌族人作为大军向导,和苏宁估计的一样,当地党项羌族首领拓跋赤辞亲自前来和李世绩交涉。
交涉的内容也和预计的差不多,关于前隋失信和他们对唐军的不信任,这让李世绩对苏宁的预测能力感到惊讶,这就是传说中的决胜于千里之外?也因此李世绩更加重视苏宁的担忧,将李道彦死死的看住,没有给他独自统兵的权力,只是让他率军跟随自己的中军前进,同时与拓跋赤辞歃血为盟,赢得了拓跋赤辞的信任。
拓跋赤辞对唐军表现出了友好的善意,为唐军提供了部分粮食和草料,并且派熟知山路和小路的人给唐军做向导,李世绩随身带着的纵横司探员在这种情况下用最快的速度绘制出了这一带的大概地图,充实了唐军资料库里的资料,并且为李世绩搭建作战沙盘争取了便利,李世绩很快就下令建设作战沙盘,准备研究战术。
根据研究,这一带的地形是西高东低,也就是说唐军看上去走的是平缓的路,实际上是上坡路,就兵法而言,对于唐军来说这不是好的战场,吐谷浑人居高临下反而更加占有优势,而唐军仰攻则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李世绩就开始致力于寻找小路和吐谷浑人的设防希望穿过吐谷浑人的防线而突袭之,这样就可以缩小伤亡。
吐谷浑对于大唐的军队也相当戒备,在派遣了三万骑兵北上迎击西突厥三万骑兵之后,吐谷浑集中了五万人的精锐军队向着东边出发,准备找到唐军与之决战,统兵将领就是吐谷浑第一猛将迟允,而背后的西域联军则由天柱王率领两万军队和吐蕃三万援军一起去对付,伏允可汗率领两万精锐留守国都,随时支援或者逃跑。
这个战略还是不错的,但是面对着李世绩这样一位名将,这个阵容则有些不太奢华,迟允的确是一个勇猛善战打遍吐谷浑无敌手的将军,但是大唐这儿也不是没有能征善战的将军,而且伏允可汗太小看了李世绩,李世绩的武艺或许不算太厉害,但是他的智谋和战策,迟允是拍马不及。
吐谷浑这场抵抗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了。
贞观七年十二月初三,李世绩率领军队在库山和迟允率领的吐谷浑五万精锐相遇,双方展开激烈战斗,战斗中,唐将苏定方表现抢眼,亲率一支千人马队冲进吐谷浑防御圈中,将之搅的七零八落,数次接近迟允中军,迟允心惧,狼狈逃窜,却被苏定方一箭射死了坐下马匹,引起混乱,被李世绩抓住机会大军压上,一举击溃吐谷浑之抵抗。
第一战,唐军大获全胜,斩首八千有余,俘获六千余,苏定方一人斩首敌将十三员,迟允侥幸逃脱性命,率领败军后退数十里,依着地势扎营,不再出战,李世绩率军追击,眼看地势不利,未曾发起强攻,遂扎下营寨,等待战机,同时遣人向李二陛下报告此战的胜利情况。
只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