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的事情不少,皇帝一一处理过后才叫了候在偏殿的牛刺史和杨和书觐见。
满宝和唐县令同时坐直了身子,关切的看着前方。
杨和书跟在牛刺史身后进来,跪下行礼。
皇帝坐在上首,目光沉沉的看着俩人问:“夏州天花肆虐,你二人有何话说?”
牛刺史顿了顿,在大理寺的官员亲自到夏州之前,他是想着拿住杨和书以下犯上的错处和他将罪责半斤八两的分了的;
但大理寺官员亲自到夏州,说是调查,其实却是押送他们父子,他便隐约摸到了京城这边的态度。
只怕杨家在朝堂上运作了。
论人脉,论在陛下前的情谊,自然是杨氏更有面,所以一路上牛刺史都很安静,他能做到刺史这个位置就不至于笨到哪里去。
只是他习惯了天高皇帝远,夏州荒凉,离京城也不近,却没想到遇到了一个有后台且较真的杨和书。
此时跪在这里,想到还被关在大理寺的小儿子,他便知道避无可避,而且他对当今也有些了解,知道推卸责任只会让他更生气。
于是牛刺史当机立断的磕头认罪,表示是自己没有管理好内宅,教育好儿子,以致天花在夏州肆虐。
老唐大人听他避重就轻就忍不住冷哼一声,代皇帝问道:“牛刺史,牛康的妾侍胡姬是几时请的大夫?”
他是刑案高手,懒得和他争论,直接询问关键点,将事情梳理出来,这大朝会上坐着的官员自会自己思考。
牛刺史一顿,一时答不上来。
老唐大人便又哼了一声,干脆起身走到堂中,问杨和书,“杨县令,你说。”
杨和书回道:“九月十八请的大夫。”
“那胡姬什么时候死的?”
“九月二十夜。”
老唐大人就问牛刺史,“牛刺史,你儿子是何时发烧出痘请的大夫,这个你知道吧?”
牛刺史顿了顿后道:“九月二十二早。”
“大夫何时怀疑这是天花?”
牛刺史袖中的拳头紧了紧,回道:“当日。”
“你知道大夫所言之后可有隔离你儿子,可有上报县衙,可有禁止他与人接触,清点约束家中接触过他的人?”
牛刺史低着头沉默了一下后将头磕在地上,“臣有罪,臣不该怜惜幼子便怀侥幸心理……”
“牛刺史,牛康在九月二十三酉时出门去春风楼,却到二十四的午时才回家,他整整在春风楼里与人厮混一夜加半日,你们牛家为何不派人去找人?”
牛刺史脸色微白。
皇帝气得一拍桌子,牛刺史立即道:“臣知错,请陛下降罪。”
“罪是要降的,却也要让百官知道为何降罪,”魏知幽幽的插嘴道:“陛下,杨和书与太医院所言不差,事情发生后便应该总结教训,将来再有这样的事才不至于再犯这样的错,这样死去的两千二百八十九人才有那么一点点价值。”
皇帝便看向老唐大人,“唐卿,你继续问。”
老唐大人应了一声,继续逮着牛刺史和杨和书质问,从牛康发病,到大夫第一次认为这是天花,再到有大夫找上县衙告密,以及之后杨和书的一系列应对,事无巨细,他全都问过一遍。
一旁还有御史台的其他官员查漏补缺,一番问话足足持续了一个多时辰。
最后皇帝和百官都没有直接给俩人定罪,而是先退朝。
皇帝招了魏知、老唐大人等重臣接着去书房里议事,其他人退朝离开,杨和书和牛刺史依旧留在宫中听宣。
满宝走到杨和书身边,将她早上塞在荷包里的点心都给他,小声道:“饿了就吃一些。”
唐县令也把自己的零嘴贡献给他,低声道:“看陛下这样子对你倒不怎么生气,运气若好,今明两天应该就出结果了。”
杨和书收了他们的东西,微微点头,“我知道,你们不必担心。”
的确很快就出结果了,满宝在太医院里吃了午饭,和刘太医申请了休假以后便去后宫先看明达和长豫,再拉上她们两个一起去看太子妃和皇孙,还没从宫里出去呢就有消息灵通的内侍来禀报:“牛刺史被送到大理寺天牢中了,杨大人被申饬,不过听说他可能要升任夏州刺史。”
其实皇帝在犹豫,他目前找不到合适的人接手夏州。
夏州如今元气大伤,要恢复肯定需要不短的时间,而能干的官员只能从别的地方调,可调任对别的地方也会有影响。
他和魏知等人商量了半天,最后也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人才还是太少了。
最后还是老唐大人提议杨和书。
皇帝便道:“朕听闻,此次夏州本地的士绅死伤不少人,不少人都怨恨他封城,断绝了他们的去路,让他继续留在夏州,怕是对他不利。”
让一个被夏州怨恨的人做夏州刺史,会很不利于地方的建设和发展,皇帝不愿意这样。
而且皇帝还听说封城时还有人为了出城对杨和书及其妻儿出手,所以哪怕为了保护他和他的家人,他也倾向于将人调走。
杨和书还年轻,此次虽然犯了以下犯上的忌讳,但所为是为大义,对他的个人能力和品德,皇帝还是很信任的,他想培养他。
老唐大人察觉到皇帝惜才的意思,顿了顿后道:“陛下不如问一问杨县令。”
他道:“夏州的怨恨其实很好解,罪魁祸首本是牛家,只要稍作引导就可以,在这件事上,民间舆情并不是很难引导。而且杨县令对夏州事物熟悉,这四个月来也一直是他代理刺史之责,所以臣以为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
魏知也道:“陛下不如问一问他,他若愿意,历练这一番,将来所得不会比去江南一带更少的。夏州虽荒凉,却在丰州之下,为东西南北最要紧的关卡,并不会屈了杨和书的才华。”
他知道,皇帝之前想把杨和书调往江南,通过他的手料理一下各世家留在江南的尾巴,那里私盐泛滥,同样不好管理。
可魏知同样觉得此时杨和书更适合夏州。
满宝和唐县令同时坐直了身子,关切的看着前方。
杨和书跟在牛刺史身后进来,跪下行礼。
皇帝坐在上首,目光沉沉的看着俩人问:“夏州天花肆虐,你二人有何话说?”
牛刺史顿了顿,在大理寺的官员亲自到夏州之前,他是想着拿住杨和书以下犯上的错处和他将罪责半斤八两的分了的;
但大理寺官员亲自到夏州,说是调查,其实却是押送他们父子,他便隐约摸到了京城这边的态度。
只怕杨家在朝堂上运作了。
论人脉,论在陛下前的情谊,自然是杨氏更有面,所以一路上牛刺史都很安静,他能做到刺史这个位置就不至于笨到哪里去。
只是他习惯了天高皇帝远,夏州荒凉,离京城也不近,却没想到遇到了一个有后台且较真的杨和书。
此时跪在这里,想到还被关在大理寺的小儿子,他便知道避无可避,而且他对当今也有些了解,知道推卸责任只会让他更生气。
于是牛刺史当机立断的磕头认罪,表示是自己没有管理好内宅,教育好儿子,以致天花在夏州肆虐。
老唐大人听他避重就轻就忍不住冷哼一声,代皇帝问道:“牛刺史,牛康的妾侍胡姬是几时请的大夫?”
他是刑案高手,懒得和他争论,直接询问关键点,将事情梳理出来,这大朝会上坐着的官员自会自己思考。
牛刺史一顿,一时答不上来。
老唐大人便又哼了一声,干脆起身走到堂中,问杨和书,“杨县令,你说。”
杨和书回道:“九月十八请的大夫。”
“那胡姬什么时候死的?”
“九月二十夜。”
老唐大人就问牛刺史,“牛刺史,你儿子是何时发烧出痘请的大夫,这个你知道吧?”
牛刺史顿了顿后道:“九月二十二早。”
“大夫何时怀疑这是天花?”
牛刺史袖中的拳头紧了紧,回道:“当日。”
“你知道大夫所言之后可有隔离你儿子,可有上报县衙,可有禁止他与人接触,清点约束家中接触过他的人?”
牛刺史低着头沉默了一下后将头磕在地上,“臣有罪,臣不该怜惜幼子便怀侥幸心理……”
“牛刺史,牛康在九月二十三酉时出门去春风楼,却到二十四的午时才回家,他整整在春风楼里与人厮混一夜加半日,你们牛家为何不派人去找人?”
牛刺史脸色微白。
皇帝气得一拍桌子,牛刺史立即道:“臣知错,请陛下降罪。”
“罪是要降的,却也要让百官知道为何降罪,”魏知幽幽的插嘴道:“陛下,杨和书与太医院所言不差,事情发生后便应该总结教训,将来再有这样的事才不至于再犯这样的错,这样死去的两千二百八十九人才有那么一点点价值。”
皇帝便看向老唐大人,“唐卿,你继续问。”
老唐大人应了一声,继续逮着牛刺史和杨和书质问,从牛康发病,到大夫第一次认为这是天花,再到有大夫找上县衙告密,以及之后杨和书的一系列应对,事无巨细,他全都问过一遍。
一旁还有御史台的其他官员查漏补缺,一番问话足足持续了一个多时辰。
最后皇帝和百官都没有直接给俩人定罪,而是先退朝。
皇帝招了魏知、老唐大人等重臣接着去书房里议事,其他人退朝离开,杨和书和牛刺史依旧留在宫中听宣。
满宝走到杨和书身边,将她早上塞在荷包里的点心都给他,小声道:“饿了就吃一些。”
唐县令也把自己的零嘴贡献给他,低声道:“看陛下这样子对你倒不怎么生气,运气若好,今明两天应该就出结果了。”
杨和书收了他们的东西,微微点头,“我知道,你们不必担心。”
的确很快就出结果了,满宝在太医院里吃了午饭,和刘太医申请了休假以后便去后宫先看明达和长豫,再拉上她们两个一起去看太子妃和皇孙,还没从宫里出去呢就有消息灵通的内侍来禀报:“牛刺史被送到大理寺天牢中了,杨大人被申饬,不过听说他可能要升任夏州刺史。”
其实皇帝在犹豫,他目前找不到合适的人接手夏州。
夏州如今元气大伤,要恢复肯定需要不短的时间,而能干的官员只能从别的地方调,可调任对别的地方也会有影响。
他和魏知等人商量了半天,最后也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人才还是太少了。
最后还是老唐大人提议杨和书。
皇帝便道:“朕听闻,此次夏州本地的士绅死伤不少人,不少人都怨恨他封城,断绝了他们的去路,让他继续留在夏州,怕是对他不利。”
让一个被夏州怨恨的人做夏州刺史,会很不利于地方的建设和发展,皇帝不愿意这样。
而且皇帝还听说封城时还有人为了出城对杨和书及其妻儿出手,所以哪怕为了保护他和他的家人,他也倾向于将人调走。
杨和书还年轻,此次虽然犯了以下犯上的忌讳,但所为是为大义,对他的个人能力和品德,皇帝还是很信任的,他想培养他。
老唐大人察觉到皇帝惜才的意思,顿了顿后道:“陛下不如问一问杨县令。”
他道:“夏州的怨恨其实很好解,罪魁祸首本是牛家,只要稍作引导就可以,在这件事上,民间舆情并不是很难引导。而且杨县令对夏州事物熟悉,这四个月来也一直是他代理刺史之责,所以臣以为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
魏知也道:“陛下不如问一问他,他若愿意,历练这一番,将来所得不会比去江南一带更少的。夏州虽荒凉,却在丰州之下,为东西南北最要紧的关卡,并不会屈了杨和书的才华。”
他知道,皇帝之前想把杨和书调往江南,通过他的手料理一下各世家留在江南的尾巴,那里私盐泛滥,同样不好管理。
可魏知同样觉得此时杨和书更适合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