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画像及轶事纪闻
·可居·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东莞(今广东东莞)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授福建邵武县知县。后官至辽东巡抚,以间关战阵,劳苦功高,叙加兵部右侍郎。嗣以不附魏忠贤落职。崇祯元年(1628)四月起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后一年清太宗设反间计,崇祯帝信之不疑,于崇祯二年十二月缚崇焕下狱,次年八月磔于市。事见《明史》袁崇焕传。有关袁氏仕履学行以及被害诸说,近年出版的阎崇年、俞三乐编《袁崇焕资料集录》上下两集所收资料为较详。
由于明末辽东边事日紧,崇焕身在军旅中,后以蒙冤致死,战时未必作肖像画,有之也难保存下来。今见于《袁崇焕资料集录》著录的图像资料,计有以下数件:
1.《袁大师马祠》,“一在水南三界庙后(周志),崇祯三年袁崇焕殁后,乡人陈日昌等悯其冤,悬生前待漏图于三界庙后堂为祭奠地。国朝雍正元年易图而像图,今尚存庙中。”引文中所述的《待漏图》想久已无存,其内容亦无从存问。从“易图而像图”词义来看,似取画像代旧图,而民国《东莞县志》则谓雍正元年“始增塑像于后堂”,是则所记又不同。此为有关袁崇焕图像的最早记录。
2.民国初年在北京建《袁督师庙》。张江裁《袁督师庙记》中记载,庙内正中,“主袁督师石刻像,须眉生动,令人肃然起敬。其石像上悬一额,颜曰‘听雨’,乃督师自书遗墨。”袁氏石刻像,始见称于此。
3.《国粹学报》,1910年46卷4期,著录有《明袁督师遗像》。
4.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明袁崇焕督师真像》一幅,立轴,纸本。“像作红色袍,坐虎皮椅,修眉俊目,奕奕如生。上题:‘袁元素先生真像’,款书:‘邑后学陈伯陶敬题’。”原为东莞会馆所藏,又题有“丁巳(一九一七年)清明日,东莞会馆移交广东会馆保存”。此像印入《袁崇焕资料集录》上集卷首。
以上除石刻像外,知有原作传本的仅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之一帧。此外,笔者往时购得道光间伍崇曜刻本《袁督师事迹》,内中批注处甚多,审为两人笔迹。一为蝇头小字甚工,引述审慎,是学者手笔,惜失记名。另一为东莞陈翰源批注,扉页亦是陈氏手题,文笔平平,间有可资考证处,记事署同治九年,亦百年前关心乡邦文献者。此书有一页按书本原大尺寸补画的袁崇焕像,画心高18.5厘米,宽11.2厘米,彩绘纸本。图书写袁氏身着红莽玉带抱笏端坐,修眉俊目,隆准大耳,三绺须髯垂胸,神态庄严肃穆。这一人物形象,与历史博物馆所藏画像相似,意必同出一源,当有所本。这一插图像画笔甚佳,须眉根条毕现,写乌纱冠上的美玉,并莽袍团龙图案以及玉带等纹饰,均用描金细笔为之,构画精妙,形象生动,当出自肖像画高手之笔。审之画本纸墨甚旧,可能是陈翰源在同治年间重装此书时,倩丹青家所画而装订入书的。画首用纸签加题《督师袁襄愍公遗像》覆贴其上。襄愍乃谥号。邝露《峤雅》集所收《留都赠梁非馨》五律一诗原注称:“非馨为袁督师重客。督师以孤忠见法,天下冤之。后十二年(按:即崇祯十四年,1641年),予与非馨同朝。非馨在主政,余在史馆,疏白其冤,服爵赐葬。非馨真信友矣。”是则崇祯后期,朝廷已为之辩白,而史册失略,亦未见有赐谥号事。《鲒琦亭集外编》卷二八中记载,惟全祖望在《跋〈明史·袁崇焕传〉后》一文说:“南都已有为崇焕请恤者,未得施行。桂王在粤争请之。会北来者,以(清)太宗档子所言,雪崇焕之冤,始复官,赐谥曰襄愍。此见吾乡高武选《宇泰集》。”可知襄愍为南明永历时所颁谥号。是则崇祯十四年及永历间,先后已为崇焕辩诬。于乾隆间为之辩白说,一则出于清廷政治需要,二者臣民只能附会清政府的说法,官修《明史》之于袁崇焕忌讳滋多,不会尽录其实的。再详审题额“督师袁襄愍公遗像”八字,乃陈伯陶所书,书本中又夹有毛笔书红纸请帖一纸,也是陈氏笔迹。陈伯陶字子砺,晚隐九龙山中,自号九龙真逸,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民国21年卒,东莞人。陈翰源生当道光、同治间,其请人画像,重为装订《袁督师事迹》一书是在同治年间,此册画像由伯陶题额应是清末民初间的事,而崇焕图像当是同治九年装册之前所画。这一彩绘本小型画像,与“历博”藏本均由陈伯陶题签,特不知孰为先后?
关于袁崇焕的疏稿等传世情形,有一段故事值得引述。崇祯三年崇焕蒙冤死,其部属、旧识中有冒死愿陪罪者。就中以程本直(更生)、余大成(集生)等人,与袁崇焕关系为密切,其行事见《袁崇焕资料集录》。而程、余二家故事,又是有赖于袁崇焕幕僚王予以传。王予表字予安,别署菌阁主人,山阴(今浙江山阴)人。予安乃崇祯年间举人,尝在崇焕幕中,素与番禺屈大均友善。王氏殁后,大均撰《王予安先生哀辞》略记其为人,并及王氏述袁崇焕蒙冤事。此文收入传本至希的康熙刻本《翁山文钞》卷十中,内中记袁氏事有为他书所未及者。今摘录于下:
先生尝谓予曰:“予之乡有大司马袁公崇焕者。方其督师蓟、辽,予以诸生居幕下。其为国之忠勤,予独知之。其不得死于封疆,而死于门户,天下人未必知之也。自大司马死,而辽事遂不可为。吾三十年以来,每一念至,未尝不痛心切齿于当日之权奸也。大司马无子,其疏稿及余集生、程更生讼冤诸疏,予藏之笥中久矣,今将授子,其为他日国史之采择,其可乎?”
关于崇焕遗文以及程、余二氏之白冤疏流传情况,往昔鲜为人道及,借大均一文传此消息,方知伍崇曜刊本《袁督师事迹》一书所收袁氏疏及程本直《矶声纪》、余大成《剖肝录》诸文,有可能是自屈大均旧藏本所由出。屈文又记王氏述说往事时之戚切情状,称:
……临别,嘻吁,呜咽,复执予手曰:“曩当丧乱时,予不能死,不惟有愧于吾乡九公,且无以见袁大司马。使大司马被逮时,予以一死明其冤,以十口保之,天恕或回,使大司马得立功自赎,则辽事庶几可为,而吾乃镧弱不能,郁郁至今,悔之无及。惟斯疏草子,其采入大司马列传,使后世获知其忠,亦吾所以下报大司马也。”
以上两引屈氏文,皆录自康熙本《翁山文钞》。此文意在为崇焕申冤,惟《翁山文钞》例属清代禁书,传本远不及邝露《峤雅》之多,影响或未广,故为移录之,以备研究者之参考。
·可居·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东莞(今广东东莞)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授福建邵武县知县。后官至辽东巡抚,以间关战阵,劳苦功高,叙加兵部右侍郎。嗣以不附魏忠贤落职。崇祯元年(1628)四月起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后一年清太宗设反间计,崇祯帝信之不疑,于崇祯二年十二月缚崇焕下狱,次年八月磔于市。事见《明史》袁崇焕传。有关袁氏仕履学行以及被害诸说,近年出版的阎崇年、俞三乐编《袁崇焕资料集录》上下两集所收资料为较详。
由于明末辽东边事日紧,崇焕身在军旅中,后以蒙冤致死,战时未必作肖像画,有之也难保存下来。今见于《袁崇焕资料集录》著录的图像资料,计有以下数件:
1.《袁大师马祠》,“一在水南三界庙后(周志),崇祯三年袁崇焕殁后,乡人陈日昌等悯其冤,悬生前待漏图于三界庙后堂为祭奠地。国朝雍正元年易图而像图,今尚存庙中。”引文中所述的《待漏图》想久已无存,其内容亦无从存问。从“易图而像图”词义来看,似取画像代旧图,而民国《东莞县志》则谓雍正元年“始增塑像于后堂”,是则所记又不同。此为有关袁崇焕图像的最早记录。
2.民国初年在北京建《袁督师庙》。张江裁《袁督师庙记》中记载,庙内正中,“主袁督师石刻像,须眉生动,令人肃然起敬。其石像上悬一额,颜曰‘听雨’,乃督师自书遗墨。”袁氏石刻像,始见称于此。
3.《国粹学报》,1910年46卷4期,著录有《明袁督师遗像》。
4.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明袁崇焕督师真像》一幅,立轴,纸本。“像作红色袍,坐虎皮椅,修眉俊目,奕奕如生。上题:‘袁元素先生真像’,款书:‘邑后学陈伯陶敬题’。”原为东莞会馆所藏,又题有“丁巳(一九一七年)清明日,东莞会馆移交广东会馆保存”。此像印入《袁崇焕资料集录》上集卷首。
以上除石刻像外,知有原作传本的仅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之一帧。此外,笔者往时购得道光间伍崇曜刻本《袁督师事迹》,内中批注处甚多,审为两人笔迹。一为蝇头小字甚工,引述审慎,是学者手笔,惜失记名。另一为东莞陈翰源批注,扉页亦是陈氏手题,文笔平平,间有可资考证处,记事署同治九年,亦百年前关心乡邦文献者。此书有一页按书本原大尺寸补画的袁崇焕像,画心高18.5厘米,宽11.2厘米,彩绘纸本。图书写袁氏身着红莽玉带抱笏端坐,修眉俊目,隆准大耳,三绺须髯垂胸,神态庄严肃穆。这一人物形象,与历史博物馆所藏画像相似,意必同出一源,当有所本。这一插图像画笔甚佳,须眉根条毕现,写乌纱冠上的美玉,并莽袍团龙图案以及玉带等纹饰,均用描金细笔为之,构画精妙,形象生动,当出自肖像画高手之笔。审之画本纸墨甚旧,可能是陈翰源在同治年间重装此书时,倩丹青家所画而装订入书的。画首用纸签加题《督师袁襄愍公遗像》覆贴其上。襄愍乃谥号。邝露《峤雅》集所收《留都赠梁非馨》五律一诗原注称:“非馨为袁督师重客。督师以孤忠见法,天下冤之。后十二年(按:即崇祯十四年,1641年),予与非馨同朝。非馨在主政,余在史馆,疏白其冤,服爵赐葬。非馨真信友矣。”是则崇祯后期,朝廷已为之辩白,而史册失略,亦未见有赐谥号事。《鲒琦亭集外编》卷二八中记载,惟全祖望在《跋〈明史·袁崇焕传〉后》一文说:“南都已有为崇焕请恤者,未得施行。桂王在粤争请之。会北来者,以(清)太宗档子所言,雪崇焕之冤,始复官,赐谥曰襄愍。此见吾乡高武选《宇泰集》。”可知襄愍为南明永历时所颁谥号。是则崇祯十四年及永历间,先后已为崇焕辩诬。于乾隆间为之辩白说,一则出于清廷政治需要,二者臣民只能附会清政府的说法,官修《明史》之于袁崇焕忌讳滋多,不会尽录其实的。再详审题额“督师袁襄愍公遗像”八字,乃陈伯陶所书,书本中又夹有毛笔书红纸请帖一纸,也是陈氏笔迹。陈伯陶字子砺,晚隐九龙山中,自号九龙真逸,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民国21年卒,东莞人。陈翰源生当道光、同治间,其请人画像,重为装订《袁督师事迹》一书是在同治年间,此册画像由伯陶题额应是清末民初间的事,而崇焕图像当是同治九年装册之前所画。这一彩绘本小型画像,与“历博”藏本均由陈伯陶题签,特不知孰为先后?
关于袁崇焕的疏稿等传世情形,有一段故事值得引述。崇祯三年崇焕蒙冤死,其部属、旧识中有冒死愿陪罪者。就中以程本直(更生)、余大成(集生)等人,与袁崇焕关系为密切,其行事见《袁崇焕资料集录》。而程、余二家故事,又是有赖于袁崇焕幕僚王予以传。王予表字予安,别署菌阁主人,山阴(今浙江山阴)人。予安乃崇祯年间举人,尝在崇焕幕中,素与番禺屈大均友善。王氏殁后,大均撰《王予安先生哀辞》略记其为人,并及王氏述袁崇焕蒙冤事。此文收入传本至希的康熙刻本《翁山文钞》卷十中,内中记袁氏事有为他书所未及者。今摘录于下:
先生尝谓予曰:“予之乡有大司马袁公崇焕者。方其督师蓟、辽,予以诸生居幕下。其为国之忠勤,予独知之。其不得死于封疆,而死于门户,天下人未必知之也。自大司马死,而辽事遂不可为。吾三十年以来,每一念至,未尝不痛心切齿于当日之权奸也。大司马无子,其疏稿及余集生、程更生讼冤诸疏,予藏之笥中久矣,今将授子,其为他日国史之采择,其可乎?”
关于崇焕遗文以及程、余二氏之白冤疏流传情况,往昔鲜为人道及,借大均一文传此消息,方知伍崇曜刊本《袁督师事迹》一书所收袁氏疏及程本直《矶声纪》、余大成《剖肝录》诸文,有可能是自屈大均旧藏本所由出。屈文又记王氏述说往事时之戚切情状,称:
……临别,嘻吁,呜咽,复执予手曰:“曩当丧乱时,予不能死,不惟有愧于吾乡九公,且无以见袁大司马。使大司马被逮时,予以一死明其冤,以十口保之,天恕或回,使大司马得立功自赎,则辽事庶几可为,而吾乃镧弱不能,郁郁至今,悔之无及。惟斯疏草子,其采入大司马列传,使后世获知其忠,亦吾所以下报大司马也。”
以上两引屈氏文,皆录自康熙本《翁山文钞》。此文意在为崇焕申冤,惟《翁山文钞》例属清代禁书,传本远不及邝露《峤雅》之多,影响或未广,故为移录之,以备研究者之参考。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最新章节,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最新章节,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