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成都繁花似锦,游人如织。在这个已经成为四川幕府中枢要地的城市内,正发生着越来越多的变化。
城内外一连串的军人住宅正在修缮或新建着。城内的自然是军官住宅了,刘忠贵控制四川以来,一直在南征北战,幕府资金较为短缺,这次从云南抢了一大批金银财宝回来,正好将那些闲置已久的宅院给修缮一下,以奖励给作战的有功之臣。另外,许多跟随他多年的牙军官兵也得到了奖励,只是他们的住宅规模自然不能和军官相比了
至于城外的住宅区嘛,则是式样统一的砖房,不大,外形也不美观,但胜在廉价。四川幕府从东岸人那里学来了高效率的轮窑制砖技术,同时采购了一批联合制砖机——当然现在有一些趴窝了,因为缺少必要的零部件——砖瓦产量大增,再加上川中木材甚多,因此这些砖混结构的房屋很快就被大批量地修建了起来,并被分发给了在战斗中斩首达到一定数量的老兵精锐。
可以说,刘忠贵幕府作为一个半自治政权,在对他自己的根基(军队)上面,当真是做到了极致了。不但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保证了八成以上的军饷,同时还给他们修建了房屋,这放在历朝历代怕也是也只有开国初年或藩镇格局的年代才会出现。
当然了,刘忠贵从云南抢了不少钱,极大改善了他的财政状况,同时得益于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大大提升,不然也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壮举的。不信?请看到前朝万历年间修了那么多城墙或堡寨,不还是夯土包砖的居多么?何也?技术不行,生产力低下呀!
刘忠贵之前也派人偷偷前往过宁波,想把石灰窑、水泥窑这类技术也学到手。只可惜东岸的这类企业多位于登莱,他派出的人最终无功而返。但不论如何,人家这种为了技术进步而不惜一切的精神(这些可以应用到军事上),确实值得称赞。
李难先、张绍宗二人来到成都郊外时,见到的就是这么一番场景。看着那一排排的制式房屋,二人也颇有些感慨。看着那一排排的制式房屋,二人也颇有些感慨。这帮子武夫,对底下军兵倒是极好的!百姓生计都如此艰难了,你们一个个却视而不见,还不停地加赋,以济军需。这次好不容易从南边抢回来大量钱财,却不思发展地方,第一件事竟然还是改善军人待遇,这刘忠贵真真是没法说了。
二人进城后先找地方安顿了一下,然后便找人打听,结果得知节帅刘忠贵带着牙兵南下了,这让他们大失所望。前阵子他们打听到刘忠贵与朝廷大体上谈妥了条件,已经离开昆明,返回成都了。可这才过了多久,就又整兵南下了,据说是对付那些趁着川中兵力空虚作乱的土司,当真是一刻不得闲。
这个时候李、张二人也不由自主地埋怨起了那些不识时务的土司,见识、眼界、战略都一塌糊涂!当初云南之事刚起的时候,你们怎么不作乱?这明国都差不多被灭干净了,你们倒好了,一个个跳出来了,这不是傻逼是什么?上赶着送人头呢!
而在确定见不到刘忠贵后,他们又转而求见幕府的节度掌书记刘奇。这次比较顺利,刚刚从重庆归来的刘奇在自家府中接见了二人。作为四川幕府文官系统的第一号人物,刘奇对李难先、张绍宗二人绝不陌生,他们不但以前见过面,而且刘奇还从许多别的渠道深入了解过这两个国内鼎鼎有名的富商。
说他们鼎鼎有名,倒不是说他们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富豪。那不是事实,国内比他们有钱的低调富豪还有不少,很多还是根深蒂固的大家族,这是白身起家的李、张二人很难比的。他俩之所以出名,原因在于他们是东国人的买办,且会打理生意,将做买办积累下来的佣金投入到了商业之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现在的张、李二人,不但名下产业颇为可观,这人脉关系也是遍布各省,甚至就连沙头市、襄阳等地的清国人那边,都有认识的人。此外,他们手里掌握着国内茶叶、药材、纺织品、粮食等大宗商品的出口渠道,以及许多只有东国人才有的商品的进口渠道,这是他们致富发达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他们在顺国屹立不倒至今的最主要依仗。
面见刘奇后,资产较多的李难先先发言,他正式向刘奇提出了请求经营川中茶叶的意思,并愿意为此报销军需二万元——不是顺国自己铸造的顺洋,而是成色十足的东岸银元。而且,为了说服刘奇,他还用笃定的语气表示,他会想办法从东国人那里进口到制茶及运输设备,尤其是后者,对于降低成本有不小作用。
或许有人会问,你李难先想做四川的茶叶生意直接做就是了,为何还要给幕府捐钱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四川幕府为了筹集军费,给辖区内的大商人们下令,必须报效军需若干银子后才能从事某个行业的生意,相当于就是买个许可证了。李难先因为名声在外,因此大出血了两万银元,才获得了入川经营茶场、焙茶作坊及对外贸易的资格,说起来也是非常坑的,但这是如今中国大陆(不论清国、顺国还是明国)的大商人们做生意绕不开的坎,他们甚至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刘奇对李难先给出的两万银元的报价有些不是很满意,但他清楚差不多只能这样了,再多的话过犹不及。李难先这个人,现在经营着大发永航运字号,虽然主要做湖北那边的生意,但未来也是有可能扩展到川中的,这对四川幕府的意义很大。毕竟,他们辟处内陆,对外交通始终是个大难题,如果大发永能给他们解决这个方面的麻烦的话,倒真的是帮了大忙了。
另外,李难先身上的东岸背景也始终让刘奇有些忌惮。作为大顺国内的一个半割据政权,四川幕府一直很注意维系与东岸的关系。当初因为南征明朝而导致的两国关系交恶,四川幕府也没有为难辖区内的东岸人,不但好酒好菜招待了一番,同时还派兵沿途互送出境,商站内的礼物也都花钱买下了,不让东岸人遭受大的损失。
从这些举措就可以看出,他们不想也不敢得罪东岸人,他们发展经济所需的机器,发展军需所需的武器军资,都要从东岸人那里购买。因此,作为东岸买办的李难先,在刘奇眼里也就属于需要慎重对待的人了,而不是川中其他那些可以随意揉捏的商人,两者完全不是一个层级的。因此这会他在考虑再三后,最终认可了李难先提出的两万元的捐款,当然这还需要刘大帅的批准,但刘奇认为问题不大。
与李难先类似,张绍宗想涉足四川的生丝、锦缎生意。成都古称“锦官城”,速来以精美的丝绸制品闻名,行销整个川中及周边数省。东岸文化根植于中华文明,自然对这些东西也十分热衷了,一匹辣子成都的锦缎,在宁波和登莱的售价并不比苏杭的低多少,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只可惜刘忠贵占领四川后,因为忙于东征西讨的缘故,四川的锦缎出口量并没有多明显的增长,甚至还因为赋税过重、治理不善的关系而略有下降,与蓬勃发展的苏杭织锦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有鉴于此,在与黄伯超的合资纺织厂走上正轨后,张绍宗这位大买办打算开始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即增加绸缎的出口。在这方面,基础不错的四川无疑是最好的投资地点。
张绍宗已经想好了,就在成都开办一家缫丝厂、一家绸缎厂。前者生产生丝,后者织绸,同时也向农户、织户大量收购成品,只要质量合规,一概敞开收购。他已经打听过了,这玩意不但登莱、宁波等地有很多消费需求,就是在东国本土,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也十分庞大。台湾银行的人和自己明说了,有多少买多少,价格好说!
销路已经确定了,那么张绍宗再不知道怎么做可就是傻瓜一个了!因此,他巴巴地来到了成都,打算取得此地的实际统治者刘忠贵的许可,正式开始经营生丝和绸缎生意。为此,他也愿意报效军需两万元,都是成色十足的大泊铸币所铸造的鱼洋,购买力坚挺,相比应该能让幕府满意吧?
老实说,刘奇对能收到四万银元还是挺满意的,虽然数额有些少,但这两人是什么身份?能当一般商人对待么?再说了,他们愿意在这里办厂,那这就是长期的生意,以后不但缴纳商税,同时有摊派的时候也能出点钱,整体好处还是很大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两人也比较懂事,不但给节帅大人准备丰厚的礼品,同时自己也有一份。刘奇刚才瞄了一眼,那是一份台湾银行发行的无记名存单,价值两千银元。这可是一份大礼了呢,值得自己为他俩的事活动活动。
而在谈完了生意方面的事情后,刘奇又趁机问起了如今宁波的情况,即东国人与顺国之间的关系是否有全面解冻的意思,战马、武器、铠甲、机器设备等商品何时可以重新出口至大顺。对于这个问题,说实话李、张二人不好回答,因为他俩层次还不够高,不够接触到这类军国重事。他们只能依据自己依稀的印象,模模糊糊地判断,如果大顺能在一些条件——比如人口——上满足他们的话,也许事情还有转机之处。
这个判断老实说缺乏实际证据支持,但李、张二人下意识觉得东国人的宁波政府的首要任务又发生了变化,因为《号角报》和《国民报》报道的内容跟以前的味道不一样了,这保不齐就是政策转向的标志,因此他们大胆地做出了上述猜测。
刘奇对他们的说辞也半信半疑。如今四川幕府的局面谈不上多乐观,征南明虽然顺利获得了半个云南,但也让长沙方面对他们的警惕和压制进一步增强,很难说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而且,在收编了大量明朝降军之后,现在刘忠贵麾下的兵马总数赫然接近了十万人,雄壮已极。但问题同时也存在着,那就是新收编的人马普遍装备较差,急需改善。而老部队呢,装备在一系列的战斗中也多有损耗,很多是己方无法修复或补充的,只能外购。
最近刘奇正为这事伤透了脑筋呢。长沙枪炮局的装备肯定不会给他们的——或者说不会优先给他们——他们只能自力更生,在成都枪炮局正式建立起来之前,他们所有的军资武器都只能依赖东岸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更别说,即便是正处于筹建状态中的成都枪炮局,其所需的很多机械加工设备,不也得依赖东岸进口么?
因此,综合以上多个因素,作为节度掌书记的刘奇,对宁波方面政策风向如此关心,也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他是真的希望东国立刻解禁对顺国军事物资及机器设备的出口限制的,他们是真的需要,急切需要!
城内外一连串的军人住宅正在修缮或新建着。城内的自然是军官住宅了,刘忠贵控制四川以来,一直在南征北战,幕府资金较为短缺,这次从云南抢了一大批金银财宝回来,正好将那些闲置已久的宅院给修缮一下,以奖励给作战的有功之臣。另外,许多跟随他多年的牙军官兵也得到了奖励,只是他们的住宅规模自然不能和军官相比了
至于城外的住宅区嘛,则是式样统一的砖房,不大,外形也不美观,但胜在廉价。四川幕府从东岸人那里学来了高效率的轮窑制砖技术,同时采购了一批联合制砖机——当然现在有一些趴窝了,因为缺少必要的零部件——砖瓦产量大增,再加上川中木材甚多,因此这些砖混结构的房屋很快就被大批量地修建了起来,并被分发给了在战斗中斩首达到一定数量的老兵精锐。
可以说,刘忠贵幕府作为一个半自治政权,在对他自己的根基(军队)上面,当真是做到了极致了。不但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保证了八成以上的军饷,同时还给他们修建了房屋,这放在历朝历代怕也是也只有开国初年或藩镇格局的年代才会出现。
当然了,刘忠贵从云南抢了不少钱,极大改善了他的财政状况,同时得益于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大大提升,不然也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壮举的。不信?请看到前朝万历年间修了那么多城墙或堡寨,不还是夯土包砖的居多么?何也?技术不行,生产力低下呀!
刘忠贵之前也派人偷偷前往过宁波,想把石灰窑、水泥窑这类技术也学到手。只可惜东岸的这类企业多位于登莱,他派出的人最终无功而返。但不论如何,人家这种为了技术进步而不惜一切的精神(这些可以应用到军事上),确实值得称赞。
李难先、张绍宗二人来到成都郊外时,见到的就是这么一番场景。看着那一排排的制式房屋,二人也颇有些感慨。看着那一排排的制式房屋,二人也颇有些感慨。这帮子武夫,对底下军兵倒是极好的!百姓生计都如此艰难了,你们一个个却视而不见,还不停地加赋,以济军需。这次好不容易从南边抢回来大量钱财,却不思发展地方,第一件事竟然还是改善军人待遇,这刘忠贵真真是没法说了。
二人进城后先找地方安顿了一下,然后便找人打听,结果得知节帅刘忠贵带着牙兵南下了,这让他们大失所望。前阵子他们打听到刘忠贵与朝廷大体上谈妥了条件,已经离开昆明,返回成都了。可这才过了多久,就又整兵南下了,据说是对付那些趁着川中兵力空虚作乱的土司,当真是一刻不得闲。
这个时候李、张二人也不由自主地埋怨起了那些不识时务的土司,见识、眼界、战略都一塌糊涂!当初云南之事刚起的时候,你们怎么不作乱?这明国都差不多被灭干净了,你们倒好了,一个个跳出来了,这不是傻逼是什么?上赶着送人头呢!
而在确定见不到刘忠贵后,他们又转而求见幕府的节度掌书记刘奇。这次比较顺利,刚刚从重庆归来的刘奇在自家府中接见了二人。作为四川幕府文官系统的第一号人物,刘奇对李难先、张绍宗二人绝不陌生,他们不但以前见过面,而且刘奇还从许多别的渠道深入了解过这两个国内鼎鼎有名的富商。
说他们鼎鼎有名,倒不是说他们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富豪。那不是事实,国内比他们有钱的低调富豪还有不少,很多还是根深蒂固的大家族,这是白身起家的李、张二人很难比的。他俩之所以出名,原因在于他们是东国人的买办,且会打理生意,将做买办积累下来的佣金投入到了商业之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现在的张、李二人,不但名下产业颇为可观,这人脉关系也是遍布各省,甚至就连沙头市、襄阳等地的清国人那边,都有认识的人。此外,他们手里掌握着国内茶叶、药材、纺织品、粮食等大宗商品的出口渠道,以及许多只有东国人才有的商品的进口渠道,这是他们致富发达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他们在顺国屹立不倒至今的最主要依仗。
面见刘奇后,资产较多的李难先先发言,他正式向刘奇提出了请求经营川中茶叶的意思,并愿意为此报销军需二万元——不是顺国自己铸造的顺洋,而是成色十足的东岸银元。而且,为了说服刘奇,他还用笃定的语气表示,他会想办法从东国人那里进口到制茶及运输设备,尤其是后者,对于降低成本有不小作用。
或许有人会问,你李难先想做四川的茶叶生意直接做就是了,为何还要给幕府捐钱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四川幕府为了筹集军费,给辖区内的大商人们下令,必须报效军需若干银子后才能从事某个行业的生意,相当于就是买个许可证了。李难先因为名声在外,因此大出血了两万银元,才获得了入川经营茶场、焙茶作坊及对外贸易的资格,说起来也是非常坑的,但这是如今中国大陆(不论清国、顺国还是明国)的大商人们做生意绕不开的坎,他们甚至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刘奇对李难先给出的两万银元的报价有些不是很满意,但他清楚差不多只能这样了,再多的话过犹不及。李难先这个人,现在经营着大发永航运字号,虽然主要做湖北那边的生意,但未来也是有可能扩展到川中的,这对四川幕府的意义很大。毕竟,他们辟处内陆,对外交通始终是个大难题,如果大发永能给他们解决这个方面的麻烦的话,倒真的是帮了大忙了。
另外,李难先身上的东岸背景也始终让刘奇有些忌惮。作为大顺国内的一个半割据政权,四川幕府一直很注意维系与东岸的关系。当初因为南征明朝而导致的两国关系交恶,四川幕府也没有为难辖区内的东岸人,不但好酒好菜招待了一番,同时还派兵沿途互送出境,商站内的礼物也都花钱买下了,不让东岸人遭受大的损失。
从这些举措就可以看出,他们不想也不敢得罪东岸人,他们发展经济所需的机器,发展军需所需的武器军资,都要从东岸人那里购买。因此,作为东岸买办的李难先,在刘奇眼里也就属于需要慎重对待的人了,而不是川中其他那些可以随意揉捏的商人,两者完全不是一个层级的。因此这会他在考虑再三后,最终认可了李难先提出的两万元的捐款,当然这还需要刘大帅的批准,但刘奇认为问题不大。
与李难先类似,张绍宗想涉足四川的生丝、锦缎生意。成都古称“锦官城”,速来以精美的丝绸制品闻名,行销整个川中及周边数省。东岸文化根植于中华文明,自然对这些东西也十分热衷了,一匹辣子成都的锦缎,在宁波和登莱的售价并不比苏杭的低多少,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只可惜刘忠贵占领四川后,因为忙于东征西讨的缘故,四川的锦缎出口量并没有多明显的增长,甚至还因为赋税过重、治理不善的关系而略有下降,与蓬勃发展的苏杭织锦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有鉴于此,在与黄伯超的合资纺织厂走上正轨后,张绍宗这位大买办打算开始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即增加绸缎的出口。在这方面,基础不错的四川无疑是最好的投资地点。
张绍宗已经想好了,就在成都开办一家缫丝厂、一家绸缎厂。前者生产生丝,后者织绸,同时也向农户、织户大量收购成品,只要质量合规,一概敞开收购。他已经打听过了,这玩意不但登莱、宁波等地有很多消费需求,就是在东国本土,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也十分庞大。台湾银行的人和自己明说了,有多少买多少,价格好说!
销路已经确定了,那么张绍宗再不知道怎么做可就是傻瓜一个了!因此,他巴巴地来到了成都,打算取得此地的实际统治者刘忠贵的许可,正式开始经营生丝和绸缎生意。为此,他也愿意报效军需两万元,都是成色十足的大泊铸币所铸造的鱼洋,购买力坚挺,相比应该能让幕府满意吧?
老实说,刘奇对能收到四万银元还是挺满意的,虽然数额有些少,但这两人是什么身份?能当一般商人对待么?再说了,他们愿意在这里办厂,那这就是长期的生意,以后不但缴纳商税,同时有摊派的时候也能出点钱,整体好处还是很大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两人也比较懂事,不但给节帅大人准备丰厚的礼品,同时自己也有一份。刘奇刚才瞄了一眼,那是一份台湾银行发行的无记名存单,价值两千银元。这可是一份大礼了呢,值得自己为他俩的事活动活动。
而在谈完了生意方面的事情后,刘奇又趁机问起了如今宁波的情况,即东国人与顺国之间的关系是否有全面解冻的意思,战马、武器、铠甲、机器设备等商品何时可以重新出口至大顺。对于这个问题,说实话李、张二人不好回答,因为他俩层次还不够高,不够接触到这类军国重事。他们只能依据自己依稀的印象,模模糊糊地判断,如果大顺能在一些条件——比如人口——上满足他们的话,也许事情还有转机之处。
这个判断老实说缺乏实际证据支持,但李、张二人下意识觉得东国人的宁波政府的首要任务又发生了变化,因为《号角报》和《国民报》报道的内容跟以前的味道不一样了,这保不齐就是政策转向的标志,因此他们大胆地做出了上述猜测。
刘奇对他们的说辞也半信半疑。如今四川幕府的局面谈不上多乐观,征南明虽然顺利获得了半个云南,但也让长沙方面对他们的警惕和压制进一步增强,很难说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而且,在收编了大量明朝降军之后,现在刘忠贵麾下的兵马总数赫然接近了十万人,雄壮已极。但问题同时也存在着,那就是新收编的人马普遍装备较差,急需改善。而老部队呢,装备在一系列的战斗中也多有损耗,很多是己方无法修复或补充的,只能外购。
最近刘奇正为这事伤透了脑筋呢。长沙枪炮局的装备肯定不会给他们的——或者说不会优先给他们——他们只能自力更生,在成都枪炮局正式建立起来之前,他们所有的军资武器都只能依赖东岸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更别说,即便是正处于筹建状态中的成都枪炮局,其所需的很多机械加工设备,不也得依赖东岸进口么?
因此,综合以上多个因素,作为节度掌书记的刘奇,对宁波方面政策风向如此关心,也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他是真的希望东国立刻解禁对顺国军事物资及机器设备的出口限制的,他们是真的需要,急切需要!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章节,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章节,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