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建设兵团的美好生活
郭长盛因为完成了许昌的任务被刘厚提拔为团长,可是一直没有士兵,现在机会来了,他被编进了其中一个旅任团长。这三个旅被命名为第八旅、第九旅和第十旅。
编号的数字越来越大,没办法,现在第一师已经不是一个师了,差不多是一个集团军了,只能继续用越来越大的数字命名各旅。
不过这三个旅可能长期无法上战场,因为他们都是魏军的降兵,忠诚度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火器配备给他们,只能象征性给他们一些淘汰下来的旧火器,让他们训练时在内部轮流着用。
也就是说,这三个旅实际上是冷兵器部队,让他们上正面战场的话恐怕死伤太大,这是刘厚不愿意看到的。不过他们也不是没有用处,现在蜀军占领的地方大了,自然需要很多戍守地方的部队,这些人正合适,而且,朱褒的部队变成了前锋作战部队,他原来干的辎重队保卫工作也需要人接手。
于是,刘厚让第八旅,也即是郭长盛所在的那个旅跟随大部队继续北伐,第九旅防守麦城到襄阳一线,第十旅负责机动保卫辎重队的安全。那样兀突骨的藤甲军就可以解放出来,继续参与北伐了。
随着夏侯霸部队的逃跑,现在襄阳以南已经全部落入蜀军手中,荆州到麦城到襄阳这一条运输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三天两头遭到魏军的袭击,后勤运输线路的保卫压力大降,相信有第九、第十两个旅的保卫足够了。
能进入这三个旅的魏军降兵是对蜀国、对刘厚亲和度较高的人,另外一些亲和度一般的人约有五万,这些人被编入到辎重队中,这样一来,原来的辎重队的大部分民壮就可以解散归乡耕田了。这对蜀国的经济恢复大有益处。
剩下的约十万人对蜀国和刘厚的亲和度更差,有些甚至有恶感,他们不愿意为蜀国而战,也不愿意为蜀军服务,那么他们只剩下一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被编成几支建设兵团,被分配到一些军垦农场去耕田,为蜀军生产军粮,或者被分配到各个矿场去开矿,为“工业部”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
等待这些人的无疑会是最辛苦的重体力劳动,还有失去大半的人身自由。之所以说是失去大半自由而不是全部,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农场和矿场上,基本上是自由的,但是想离开却不可能。
当然,他们的人生也不是完全绝望的,和以前的俘虏一样,蜀军承诺他们只需要辛勤劳作五年,只要这五年中勤勤恳恳,不动什么歪心思,他们就可以恢复自由,而且还会被分配一块土地。
而且,在这五年内,他们还可以接他们的家人过来一起生活,只要他们的家人过来,他们的生活都会得到照顾,有房子分配,还可以帮他们的家人解决工作问题。
不过,到了农场或者矿场后,他们马上就会发现,他们的劳动虽然辛苦了点,但是生活上的保障比在家乡时强太多了。起码,每天劳累过后他们都能吃到饱饭,每过一段时间还有点荤腥,虽然吃的是大锅饭,但是,在乱世中能得到这种待遇也算相当不错了,甚至比他们在魏军时的伙食还好。
除了伙食,农场和矿场都有大夫,设有卫生所,他们生病或者受伤了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救助,只要病好后帮卫生所干点活补偿一下就行了,完全不用他们付出一文钱的医药费。
更匪夷所思的是,农场和矿场上之内还有学校,所有人都可以在晚上,在下工后进入这些学校学习,这些学校被称为夜校,也是完全免费的。当然,这些夜校除了教一些文化知识和一些技术外,宣讲得最多的是忠君爱国思想。
忠的君是大汉刘氏皇帝,爱的国是大汉皇朝。这些东西在这些魏国大头兵眼中本来是不屑一顾的,可是,被农场和矿场优厚福利震撼住的降兵,很快就对大汉刘氏皇朝的忠诚度直线上升。因为他们是直接的受益者,切身感受到在大汉皇朝统治下的好处。
别的不说,光说这夜校这一项,就让他们感概万分。谁都知道知识能改变命运,小时候顽劣可能不喜欢上学,但是,长大了之后,这些人往往会后悔,后悔小时候没能学到一身处身立世的本事。当然,这些当兵的多数不是不喜欢上学,而是小时候家里贫穷上不起学。
现在竟然有那么好的机会摆在面前,谁不想好好把握?谁不想把童年的梦想追寻回来?所以,现在不要说让他们逃跑,就算拿刀赶他们走他们都不肯走了。他们现在年龄已经很大,学习已经是迟了,要说想取得多大的成绩是很难了,可是,这依然无法阻挡这些大头兵的学习热情。
当第一次歪歪扭扭写出自己的名字时,每个人都热泪盈眶,当背熟乘法口诀时,很多人甚至省出一个月的工钱全部买了酒以谋一醉。
夜校里并没有教什么高深的东西,多数是一些常用字的读写、加减乘除的运算等几岁小童启蒙的课程,还有就是一些实用技术,例如实用的耕种技术,还有“工业部”一些工厂可能用得上的手艺。
董允这些年主持“工业部”的工作,但是他还兼任农业研究所的所长,这几年他在左慈的帮助下(其实是刘厚通过左慈的转达),做了不少优化农业生产的研究。其中有些技术已经成熟,可以推广,例如代田法、嫁接技术、如何有效除草、除虫,如果正确施肥,如何育种等等。
当然,有些技术是前代人的发明,不过一般老百姓不懂,经过董允实践证明可行之后,也通过这种夜校推广开来。
而学手艺则是为了方便他们以后在“工业部”的工厂中轻易找到工作,这是在为将来大工厂生产培训产业工人。
这些措施使这些本来有点不服管的降兵很快就归心,很多人都将家人接过来,特别是家里有小孩的降兵最积极,他们很希望自己家的小孩能有机会读书,将来不用像自己一样是个文盲,一辈子不是给人卖命去打仗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耕田。
在“中情局”的配合下,很多人都能逃过魏国官府的阻挠,顺利将家人接到蜀国来,所以,最后这十万降兵给蜀国带来了几十万的人口,大大促进了蜀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郭长盛因为完成了许昌的任务被刘厚提拔为团长,可是一直没有士兵,现在机会来了,他被编进了其中一个旅任团长。这三个旅被命名为第八旅、第九旅和第十旅。
编号的数字越来越大,没办法,现在第一师已经不是一个师了,差不多是一个集团军了,只能继续用越来越大的数字命名各旅。
不过这三个旅可能长期无法上战场,因为他们都是魏军的降兵,忠诚度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火器配备给他们,只能象征性给他们一些淘汰下来的旧火器,让他们训练时在内部轮流着用。
也就是说,这三个旅实际上是冷兵器部队,让他们上正面战场的话恐怕死伤太大,这是刘厚不愿意看到的。不过他们也不是没有用处,现在蜀军占领的地方大了,自然需要很多戍守地方的部队,这些人正合适,而且,朱褒的部队变成了前锋作战部队,他原来干的辎重队保卫工作也需要人接手。
于是,刘厚让第八旅,也即是郭长盛所在的那个旅跟随大部队继续北伐,第九旅防守麦城到襄阳一线,第十旅负责机动保卫辎重队的安全。那样兀突骨的藤甲军就可以解放出来,继续参与北伐了。
随着夏侯霸部队的逃跑,现在襄阳以南已经全部落入蜀军手中,荆州到麦城到襄阳这一条运输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三天两头遭到魏军的袭击,后勤运输线路的保卫压力大降,相信有第九、第十两个旅的保卫足够了。
能进入这三个旅的魏军降兵是对蜀国、对刘厚亲和度较高的人,另外一些亲和度一般的人约有五万,这些人被编入到辎重队中,这样一来,原来的辎重队的大部分民壮就可以解散归乡耕田了。这对蜀国的经济恢复大有益处。
剩下的约十万人对蜀国和刘厚的亲和度更差,有些甚至有恶感,他们不愿意为蜀国而战,也不愿意为蜀军服务,那么他们只剩下一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被编成几支建设兵团,被分配到一些军垦农场去耕田,为蜀军生产军粮,或者被分配到各个矿场去开矿,为“工业部”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
等待这些人的无疑会是最辛苦的重体力劳动,还有失去大半的人身自由。之所以说是失去大半自由而不是全部,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农场和矿场上,基本上是自由的,但是想离开却不可能。
当然,他们的人生也不是完全绝望的,和以前的俘虏一样,蜀军承诺他们只需要辛勤劳作五年,只要这五年中勤勤恳恳,不动什么歪心思,他们就可以恢复自由,而且还会被分配一块土地。
而且,在这五年内,他们还可以接他们的家人过来一起生活,只要他们的家人过来,他们的生活都会得到照顾,有房子分配,还可以帮他们的家人解决工作问题。
不过,到了农场或者矿场后,他们马上就会发现,他们的劳动虽然辛苦了点,但是生活上的保障比在家乡时强太多了。起码,每天劳累过后他们都能吃到饱饭,每过一段时间还有点荤腥,虽然吃的是大锅饭,但是,在乱世中能得到这种待遇也算相当不错了,甚至比他们在魏军时的伙食还好。
除了伙食,农场和矿场都有大夫,设有卫生所,他们生病或者受伤了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救助,只要病好后帮卫生所干点活补偿一下就行了,完全不用他们付出一文钱的医药费。
更匪夷所思的是,农场和矿场上之内还有学校,所有人都可以在晚上,在下工后进入这些学校学习,这些学校被称为夜校,也是完全免费的。当然,这些夜校除了教一些文化知识和一些技术外,宣讲得最多的是忠君爱国思想。
忠的君是大汉刘氏皇帝,爱的国是大汉皇朝。这些东西在这些魏国大头兵眼中本来是不屑一顾的,可是,被农场和矿场优厚福利震撼住的降兵,很快就对大汉刘氏皇朝的忠诚度直线上升。因为他们是直接的受益者,切身感受到在大汉皇朝统治下的好处。
别的不说,光说这夜校这一项,就让他们感概万分。谁都知道知识能改变命运,小时候顽劣可能不喜欢上学,但是,长大了之后,这些人往往会后悔,后悔小时候没能学到一身处身立世的本事。当然,这些当兵的多数不是不喜欢上学,而是小时候家里贫穷上不起学。
现在竟然有那么好的机会摆在面前,谁不想好好把握?谁不想把童年的梦想追寻回来?所以,现在不要说让他们逃跑,就算拿刀赶他们走他们都不肯走了。他们现在年龄已经很大,学习已经是迟了,要说想取得多大的成绩是很难了,可是,这依然无法阻挡这些大头兵的学习热情。
当第一次歪歪扭扭写出自己的名字时,每个人都热泪盈眶,当背熟乘法口诀时,很多人甚至省出一个月的工钱全部买了酒以谋一醉。
夜校里并没有教什么高深的东西,多数是一些常用字的读写、加减乘除的运算等几岁小童启蒙的课程,还有就是一些实用技术,例如实用的耕种技术,还有“工业部”一些工厂可能用得上的手艺。
董允这些年主持“工业部”的工作,但是他还兼任农业研究所的所长,这几年他在左慈的帮助下(其实是刘厚通过左慈的转达),做了不少优化农业生产的研究。其中有些技术已经成熟,可以推广,例如代田法、嫁接技术、如何有效除草、除虫,如果正确施肥,如何育种等等。
当然,有些技术是前代人的发明,不过一般老百姓不懂,经过董允实践证明可行之后,也通过这种夜校推广开来。
而学手艺则是为了方便他们以后在“工业部”的工厂中轻易找到工作,这是在为将来大工厂生产培训产业工人。
这些措施使这些本来有点不服管的降兵很快就归心,很多人都将家人接过来,特别是家里有小孩的降兵最积极,他们很希望自己家的小孩能有机会读书,将来不用像自己一样是个文盲,一辈子不是给人卖命去打仗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耕田。
在“中情局”的配合下,很多人都能逃过魏国官府的阻挠,顺利将家人接到蜀国来,所以,最后这十万降兵给蜀国带来了几十万的人口,大大促进了蜀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之我是阿斗,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重生之我是阿斗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之我是阿斗,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重生之我是阿斗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