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一个星期,李卫国的行程安排都在帝国科学院。
除了电气科之外,也巡视了其他科室,并分别提出相应的远景发展计划,鼓励科学家、工程师们积极研发和创造。
在一些关键科目领域,李卫国不吝赐教,将他所知道的一些重要知识和未来发展方向,都告诉给了各科的专家学者们,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进行相关科学的研发和探索。
因为李卫国的正确指引,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不但节省了大量的科研经费,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效率取得相关的科研成果,然后投入中国之军用和民用领域,尽快为国家和人民创造经济效益,增强国防实力。
教育是立国之本,百年大计,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拖延。
早在李卫国割据上海之时,教育就一直进行着,而且是大刀阔斧的进行。
当年,国内普遍是私塾教育,学费高,门坎高,只有有钱人家的子弟才能请得起先生教课。
当时的国内并无现代式的学校,李卫国一开始建立的旦复大学也是空有其名,学旦复大学名为大学,一开始教授的课程却是夜校速成式和小学文化课程,其中夜校速成班只招成年人,小学文化课才是真正的少年学生班。
随着十几年的不断完善,当年最早入学的小学生,如今才算是变身成大学生,成为中国本土大学教育的第一批全年制毕业生。
在中国学生断代的那段期间,李卫国采取的是借鸡生蛋策略,从东南亚华侨中寻找人才填补最初的空缺,以及向欧美派遣留学生填补中期空缺,这种局面持续了十几年,如今总算是等来了中国本土学生毕业。
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不过,李卫国并没有放松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反而加快了教育普及的步伐。
众所周知,历史上同样一起开始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战胜了清朝的洋务运动,其最根本还是在教育这方面的投入。历史上的1895年,日本的教育已经普及到中学了,也就是九年义务教育,八千万日本人得到知识的武装,建立起民族凝聚力;而清朝的教育依然是科举,只有几十万人拥有中学程度文化,一旦到了民族关键时刻无法凝聚起来,导致了甲午惨败。
无独有偶。
德国的强大,是人类科学的集中大爆炸,德国人创造了人类科学史上无数个奇迹,让德国成为唯一一个利用科技短时间内崛起的强国。而科技的大爆发,决定性因素依然是教育,德国没有殖民地和资源,靠提高国民教育科技创新强大起来。
而历史上的美国,吸收了英国的资源崛起和德国的科技崛起的经验,既有强大的资源发展工业又有强大科技,奠定了美国独一无二的世界霸权地位。
这些历史事实,让李卫国决定中国之未来发展道路,也要像美国那样,吸取英国和德国的崛起经验,即依赖自然资源发展工业,也要依赖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打造未来的强大中国。
因此,李卫国对于中国之教育投入之大,世所罕见。
“十年内普及小学教育,二十年内普及中学教育,三十年内普及大学教育!”
在欧美列强的眼中,十年内普及小学教育并不值得惊讶,因为在欧美,这时最基础的教育投入。
然而,只有细心的人才会发现,对于中国来说,十年内普及小学教育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
这是因为,中国拥有2.13亿人口,且年轻化比例巨大。因为太平天国战争、三次鸦片战争、内战导致了中国人口从咸丰元年的4.5亿人口将至光华元年2.13亿人口,其中伤亡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只有年轻强壮的人口才能从战争中生存下来。
这样一来,拥有2.13亿人口的中国,因为年轻化,都可以接受小学文化教育,十年时间普及小学文化教育,相当于至少有一亿人口拥有小学文化水平。
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啊!
就连教育最先进的英国,全部人口加起来不过两千七百万而已(不包括殖民地人口),就算全部普及小学教育,也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
而这个数字,将随着时间的延长,在中国下一个十年、下一个二十年后,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到时候以教育自豪的英国将遭到中国全面碾压。不仅仅是英国如此,整个欧洲都将难以望其项背了。
有学者提醒英国等欧洲各国列强政府警惕中国之教育活动,担心中国一旦取得教育上的成功和成果,欧洲将彻底失去世界霸权和世界中心之地位。西方好不容易才取代东方统治世界的地位,将重新回到东方古老帝国的手中。
然而,这并无卵用。
自大的欧洲各国政府根本不关心这个问题,相反他们很高兴中国将巨额的资金投入教育,而不是投入军费当中。
欧洲列强两次被中国打败,十分担心中国的军费投入和军事化建设,所以才会高兴中国将资金投入教育。
西方并无太大反应,但在中国国内,普及小学文化这项工程却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是因为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表明,封建帝王一直靠愚民政策来维护其统治,不让老百姓上学,或者整出科举、八股等变太方式来阻止更多的老百姓学到知识,尤其到了近代清朝实现合法化的卖官粥爵,更是让学子们严重被弱化,没人上学了,有那功夫不如多赚点钱买个官了。
新中国废除了卖官粥爵制度,并且建立了完善的官僚监督制度,帝国最高检、最高法、最高都察院、廉政公署等机构的建立,将清朝污秽的官场陈规陋习一扫而空,吏治清明,重新让广大学子们有了希望。
老百姓都希望子女有前途,以前没有钱没有门路上不了学,如今不需要了,帝国教育司在全国各府县设立皇家公立学校,不论男女,只要是合法的中国公民都可以免费上学。
之所以叫皇家公立学校,这也是李卫国的一点私心,让老百姓有文化了,将来智商越来越高,如果不加以引导,万一对皇权和皇室不满会出乱子的。因此,从一开始,李卫国就以皇家名义来开启民智,让老百姓都知道,他们能够读书出人头地都是因为皇室提供皇家学校的机会,同时,也是最关键的是,孩子们第一个接触的教科书上的第一页内容,便是拥护祖国拥护皇室等内容,将会被洗脑。
而李卫国也是校长,让老百姓都以为进入皇家学校便是天子门生了,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他们会打心里接受的。长此以往,一代一代下去,就会形成天下学子尽皆是天子门生,尊师重教的大前提下,自然而然要拥护皇室,支持皇权了。
老百姓都争先恐后的将子女送入皇家公立小学读书,其中大多数都是男孩,女孩很少。因为封建思想毒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女孩很难进入学校学习。
不过,李卫国也有办法,很快便出台了皇家女子学校制度,由皇后傅善祥亲自担任校长。
这样一来,皇后教导女子就说得过去了,老百姓虽然不喜欢女孩子上学,但如果是皇后是校长,他们也就愿意接受了,毕竟女子学校不会有男子,就不影响男女大妨,这是老百姓最忌讳的事情,这个解决了,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再加上皇后亲自教导女学生,老百姓感觉到这是一份荣耀,于是便渐渐同意了。
当然,皇后傅善祥不可能真的亲自去皇家女子学校教课,她只是名义上的,偶尔去讲讲课还可以。但老百姓并不知道实情,他们甚至以为皇后会教他们的女儿三从四德、宫廷礼仪之类,还梦想着自己的女儿将来能够嫁入皇宫,就算不嫁给皇帝,也能嫁给一些高官显贵们。
带着这种想法,老百姓也就接受了自家女儿上学的事实了。
最终,李卫国制定的教育培养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下去。
除了教育之外,李卫国最关心的便是农业了,这是立国根本,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一直都是困扰中国几千年的大事。
在没有杂交水稻等高产粮食的时代,想要解决粮食问题只能靠多开荒多种地。
李卫国制定的休养生息和免除农业税政策刺激了粮食的产量,农民大量开荒种地,令新中国建国后每年都获得粮食大丰收,高产量。
按照屯田司(农业局)和度支司(审计局)的联合统计,建国前(仅供考据党参考1864年数据),国内耕地总面积1254.2(百万市亩),粮食耕地面积1128.8(百万市亩),粮食总产量3674(亿市斤),平均亩产量325(市斤)。建国后(光华3年,考据党请参考1895年数据),国内耕地总面积为1365.4(百万市亩),其中稻、麦、豆、黍、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为1256.7亿(市亩),粮食总产量4549(亿市斤),平均亩产量362(市斤)。
按照光华三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全国人口2亿1376万余人,人均粮食达到2128市斤。
这是空前的结果,令全世界为之震惊。
要知道,21世纪的中国人均粮食不过才900市斤,那可是亩产量飙升到1600市斤了。
这样一比较就可以看出,此刻的中国粮食产量非常的富足。
当然,造成这种结果并不是偶然,主要还是因为人口减少了两亿多,耕地面积却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在加上化肥的大规模使用,综合起来导致粮食产量暴增。
短短三年时间,农民几乎都有钱了,不用再为食物发愁,每家每户都有大量的余粮出售换钱。
原本如此庞大的粮食产量会引发粮食价格严重下跌的,但李卫国及时采取了措施,并没有让粮食价格下跌,而是稳定在一个区间小规模浮动。
这是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一旦粮食价格下跌,将影响两亿农民的收入和心情。
作为皇帝,李卫国优先考虑的便是维稳,农民太多了,就必须要确保粮食价格稳定,否则社会问题就会激化,不利于帝国统治。
然而,维持庞大的粮食价格稳定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
李卫国自己虽然有钱,但帝国政府百废待兴,各项支出早就赤字了,所以不能一味的往里头砸钱,需要想办法。
好在李卫国脑子灵活,粮食大丰收了,多余的粮食可以出口,毕竟全世界依然面对严峻的食物短缺问题,还有很多地方缺粮。
只不过,出口国外并不顺畅,这是因为英国、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等国封锁了最重要的南海航道。一开始中国商人还可以借助太平洋从美洲转运欧洲,但很快英国就在大西洋上再次封堵,断了中国出口欧洲的所有通道。
英国是要扼杀中国的出口贸易,报复中国禁烟给英国造成的巨额损失。
不过李卫国不惧,粮食无法出口,完全可以用来酿酒、饲养鸡鸭羊牛。
同时,李卫国也鼓励民营企业往食品深加工方向努力,将粮食、鸡鸭羊牛等肉类加工成各种食品成品进行销售,增加竞争力,又可以长期储存起来,等到中国海军打败英国海军,解除海外封锁后再出口国外创汇。
民以食为天,尤其在中国,最是喜好吃食。这样一来,农业和食品加工工业相辅相成,一起进步和扩大,反倒令中国民营轻工业蓬勃发展起来了,一举多得。
中国人的好吃,也导致病从口入,也是全世界最容易生病的种群。
在这个年代,疾病每年夺走全世界五千万人口,而中国人口最多,比例也就最大,几乎是五分之一的程度,高居榜首。
李卫国对医疗卫生方面高度重视,不仅仅是现在,从李卫国在崇明建立第一支军队开始,他就非常重视这方面了。表现在当年李卫国的军队当中,疾病死亡率是最低的,除了个别隐疾无法治疗死亡之外,再无一例病死。这在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军队当中,是绝无仅有的特例。
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主要还归功于李卫国对医疗和卫生方面的重视,他的军队当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定期进行人体消毒,还记得当年让全体士兵泡药澡,防止身体滋生病菌和病虫,不允许士兵喝生水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允许随地大小便,这些措施都是极好的,最大程度的从根本上断绝了疾病来源,再加上药物医疗跟上,使得李卫国的军队一直健健康康的。
随着李卫国的军队不断扩张,到了南洋军时代,军队当中已经有了完善的医疗体系,太平天国投降的数万女军士兵,一部分转入现在的皇宫羽林军,大部分都专职成通信兵和医疗兵了。
南洋军时代形成的女子医疗部队,如今新中国成立,女子医疗部队转为中国神策军当中的各级军队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保障了中国神策军的战斗力。
随着中国膳部司(卫生部)的建立,李卫国制定了一系列医疗卫生方面的法律,而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在帝国首都设立全国最高的医疗机构——帝国医院,由原来的专供皇帝、妃嫔使用的太医院太医们,以及从全世界各地招募的各国著名医生为骨干,从军队女子医疗抽调医护人员协助,组成帝国医院最强大的医疗团队阵容,总揽全国各种疑难杂症。
于各州省会设立二级医院,从帝国医院指派专员专科医生坐镇,统揽一省的疑难杂症。于个府县设立三级医院,主管国民日常的常见疾病治疗。于农村设立驻派医生代表,每三年一轮换。
除了在各地设立医院,派驻医生之外,当年军队的防病理念得到延伸,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对于公共卫生进行严格管控,生活污水集中管理,禁止向河流和自来水取水区倾倒,推行疾病预防和管控措施,向国民宣传科学的个人卫生防疾病意识。
通过这些手段建立完整的医疗体系,确保国民卫生健康。
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医药条件,面对一些致命性病毒病菌,没有好药也是白费。
对于这一点,李卫国早有准备。(未完待续。)
除了电气科之外,也巡视了其他科室,并分别提出相应的远景发展计划,鼓励科学家、工程师们积极研发和创造。
在一些关键科目领域,李卫国不吝赐教,将他所知道的一些重要知识和未来发展方向,都告诉给了各科的专家学者们,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进行相关科学的研发和探索。
因为李卫国的正确指引,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不但节省了大量的科研经费,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效率取得相关的科研成果,然后投入中国之军用和民用领域,尽快为国家和人民创造经济效益,增强国防实力。
教育是立国之本,百年大计,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拖延。
早在李卫国割据上海之时,教育就一直进行着,而且是大刀阔斧的进行。
当年,国内普遍是私塾教育,学费高,门坎高,只有有钱人家的子弟才能请得起先生教课。
当时的国内并无现代式的学校,李卫国一开始建立的旦复大学也是空有其名,学旦复大学名为大学,一开始教授的课程却是夜校速成式和小学文化课程,其中夜校速成班只招成年人,小学文化课才是真正的少年学生班。
随着十几年的不断完善,当年最早入学的小学生,如今才算是变身成大学生,成为中国本土大学教育的第一批全年制毕业生。
在中国学生断代的那段期间,李卫国采取的是借鸡生蛋策略,从东南亚华侨中寻找人才填补最初的空缺,以及向欧美派遣留学生填补中期空缺,这种局面持续了十几年,如今总算是等来了中国本土学生毕业。
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不过,李卫国并没有放松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反而加快了教育普及的步伐。
众所周知,历史上同样一起开始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战胜了清朝的洋务运动,其最根本还是在教育这方面的投入。历史上的1895年,日本的教育已经普及到中学了,也就是九年义务教育,八千万日本人得到知识的武装,建立起民族凝聚力;而清朝的教育依然是科举,只有几十万人拥有中学程度文化,一旦到了民族关键时刻无法凝聚起来,导致了甲午惨败。
无独有偶。
德国的强大,是人类科学的集中大爆炸,德国人创造了人类科学史上无数个奇迹,让德国成为唯一一个利用科技短时间内崛起的强国。而科技的大爆发,决定性因素依然是教育,德国没有殖民地和资源,靠提高国民教育科技创新强大起来。
而历史上的美国,吸收了英国的资源崛起和德国的科技崛起的经验,既有强大的资源发展工业又有强大科技,奠定了美国独一无二的世界霸权地位。
这些历史事实,让李卫国决定中国之未来发展道路,也要像美国那样,吸取英国和德国的崛起经验,即依赖自然资源发展工业,也要依赖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打造未来的强大中国。
因此,李卫国对于中国之教育投入之大,世所罕见。
“十年内普及小学教育,二十年内普及中学教育,三十年内普及大学教育!”
在欧美列强的眼中,十年内普及小学教育并不值得惊讶,因为在欧美,这时最基础的教育投入。
然而,只有细心的人才会发现,对于中国来说,十年内普及小学教育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
这是因为,中国拥有2.13亿人口,且年轻化比例巨大。因为太平天国战争、三次鸦片战争、内战导致了中国人口从咸丰元年的4.5亿人口将至光华元年2.13亿人口,其中伤亡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只有年轻强壮的人口才能从战争中生存下来。
这样一来,拥有2.13亿人口的中国,因为年轻化,都可以接受小学文化教育,十年时间普及小学文化教育,相当于至少有一亿人口拥有小学文化水平。
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啊!
就连教育最先进的英国,全部人口加起来不过两千七百万而已(不包括殖民地人口),就算全部普及小学教育,也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
而这个数字,将随着时间的延长,在中国下一个十年、下一个二十年后,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到时候以教育自豪的英国将遭到中国全面碾压。不仅仅是英国如此,整个欧洲都将难以望其项背了。
有学者提醒英国等欧洲各国列强政府警惕中国之教育活动,担心中国一旦取得教育上的成功和成果,欧洲将彻底失去世界霸权和世界中心之地位。西方好不容易才取代东方统治世界的地位,将重新回到东方古老帝国的手中。
然而,这并无卵用。
自大的欧洲各国政府根本不关心这个问题,相反他们很高兴中国将巨额的资金投入教育,而不是投入军费当中。
欧洲列强两次被中国打败,十分担心中国的军费投入和军事化建设,所以才会高兴中国将资金投入教育。
西方并无太大反应,但在中国国内,普及小学文化这项工程却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是因为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表明,封建帝王一直靠愚民政策来维护其统治,不让老百姓上学,或者整出科举、八股等变太方式来阻止更多的老百姓学到知识,尤其到了近代清朝实现合法化的卖官粥爵,更是让学子们严重被弱化,没人上学了,有那功夫不如多赚点钱买个官了。
新中国废除了卖官粥爵制度,并且建立了完善的官僚监督制度,帝国最高检、最高法、最高都察院、廉政公署等机构的建立,将清朝污秽的官场陈规陋习一扫而空,吏治清明,重新让广大学子们有了希望。
老百姓都希望子女有前途,以前没有钱没有门路上不了学,如今不需要了,帝国教育司在全国各府县设立皇家公立学校,不论男女,只要是合法的中国公民都可以免费上学。
之所以叫皇家公立学校,这也是李卫国的一点私心,让老百姓有文化了,将来智商越来越高,如果不加以引导,万一对皇权和皇室不满会出乱子的。因此,从一开始,李卫国就以皇家名义来开启民智,让老百姓都知道,他们能够读书出人头地都是因为皇室提供皇家学校的机会,同时,也是最关键的是,孩子们第一个接触的教科书上的第一页内容,便是拥护祖国拥护皇室等内容,将会被洗脑。
而李卫国也是校长,让老百姓都以为进入皇家学校便是天子门生了,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他们会打心里接受的。长此以往,一代一代下去,就会形成天下学子尽皆是天子门生,尊师重教的大前提下,自然而然要拥护皇室,支持皇权了。
老百姓都争先恐后的将子女送入皇家公立小学读书,其中大多数都是男孩,女孩很少。因为封建思想毒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女孩很难进入学校学习。
不过,李卫国也有办法,很快便出台了皇家女子学校制度,由皇后傅善祥亲自担任校长。
这样一来,皇后教导女子就说得过去了,老百姓虽然不喜欢女孩子上学,但如果是皇后是校长,他们也就愿意接受了,毕竟女子学校不会有男子,就不影响男女大妨,这是老百姓最忌讳的事情,这个解决了,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再加上皇后亲自教导女学生,老百姓感觉到这是一份荣耀,于是便渐渐同意了。
当然,皇后傅善祥不可能真的亲自去皇家女子学校教课,她只是名义上的,偶尔去讲讲课还可以。但老百姓并不知道实情,他们甚至以为皇后会教他们的女儿三从四德、宫廷礼仪之类,还梦想着自己的女儿将来能够嫁入皇宫,就算不嫁给皇帝,也能嫁给一些高官显贵们。
带着这种想法,老百姓也就接受了自家女儿上学的事实了。
最终,李卫国制定的教育培养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下去。
除了教育之外,李卫国最关心的便是农业了,这是立国根本,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一直都是困扰中国几千年的大事。
在没有杂交水稻等高产粮食的时代,想要解决粮食问题只能靠多开荒多种地。
李卫国制定的休养生息和免除农业税政策刺激了粮食的产量,农民大量开荒种地,令新中国建国后每年都获得粮食大丰收,高产量。
按照屯田司(农业局)和度支司(审计局)的联合统计,建国前(仅供考据党参考1864年数据),国内耕地总面积1254.2(百万市亩),粮食耕地面积1128.8(百万市亩),粮食总产量3674(亿市斤),平均亩产量325(市斤)。建国后(光华3年,考据党请参考1895年数据),国内耕地总面积为1365.4(百万市亩),其中稻、麦、豆、黍、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为1256.7亿(市亩),粮食总产量4549(亿市斤),平均亩产量362(市斤)。
按照光华三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全国人口2亿1376万余人,人均粮食达到2128市斤。
这是空前的结果,令全世界为之震惊。
要知道,21世纪的中国人均粮食不过才900市斤,那可是亩产量飙升到1600市斤了。
这样一比较就可以看出,此刻的中国粮食产量非常的富足。
当然,造成这种结果并不是偶然,主要还是因为人口减少了两亿多,耕地面积却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在加上化肥的大规模使用,综合起来导致粮食产量暴增。
短短三年时间,农民几乎都有钱了,不用再为食物发愁,每家每户都有大量的余粮出售换钱。
原本如此庞大的粮食产量会引发粮食价格严重下跌的,但李卫国及时采取了措施,并没有让粮食价格下跌,而是稳定在一个区间小规模浮动。
这是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一旦粮食价格下跌,将影响两亿农民的收入和心情。
作为皇帝,李卫国优先考虑的便是维稳,农民太多了,就必须要确保粮食价格稳定,否则社会问题就会激化,不利于帝国统治。
然而,维持庞大的粮食价格稳定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
李卫国自己虽然有钱,但帝国政府百废待兴,各项支出早就赤字了,所以不能一味的往里头砸钱,需要想办法。
好在李卫国脑子灵活,粮食大丰收了,多余的粮食可以出口,毕竟全世界依然面对严峻的食物短缺问题,还有很多地方缺粮。
只不过,出口国外并不顺畅,这是因为英国、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等国封锁了最重要的南海航道。一开始中国商人还可以借助太平洋从美洲转运欧洲,但很快英国就在大西洋上再次封堵,断了中国出口欧洲的所有通道。
英国是要扼杀中国的出口贸易,报复中国禁烟给英国造成的巨额损失。
不过李卫国不惧,粮食无法出口,完全可以用来酿酒、饲养鸡鸭羊牛。
同时,李卫国也鼓励民营企业往食品深加工方向努力,将粮食、鸡鸭羊牛等肉类加工成各种食品成品进行销售,增加竞争力,又可以长期储存起来,等到中国海军打败英国海军,解除海外封锁后再出口国外创汇。
民以食为天,尤其在中国,最是喜好吃食。这样一来,农业和食品加工工业相辅相成,一起进步和扩大,反倒令中国民营轻工业蓬勃发展起来了,一举多得。
中国人的好吃,也导致病从口入,也是全世界最容易生病的种群。
在这个年代,疾病每年夺走全世界五千万人口,而中国人口最多,比例也就最大,几乎是五分之一的程度,高居榜首。
李卫国对医疗卫生方面高度重视,不仅仅是现在,从李卫国在崇明建立第一支军队开始,他就非常重视这方面了。表现在当年李卫国的军队当中,疾病死亡率是最低的,除了个别隐疾无法治疗死亡之外,再无一例病死。这在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军队当中,是绝无仅有的特例。
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主要还归功于李卫国对医疗和卫生方面的重视,他的军队当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定期进行人体消毒,还记得当年让全体士兵泡药澡,防止身体滋生病菌和病虫,不允许士兵喝生水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允许随地大小便,这些措施都是极好的,最大程度的从根本上断绝了疾病来源,再加上药物医疗跟上,使得李卫国的军队一直健健康康的。
随着李卫国的军队不断扩张,到了南洋军时代,军队当中已经有了完善的医疗体系,太平天国投降的数万女军士兵,一部分转入现在的皇宫羽林军,大部分都专职成通信兵和医疗兵了。
南洋军时代形成的女子医疗部队,如今新中国成立,女子医疗部队转为中国神策军当中的各级军队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保障了中国神策军的战斗力。
随着中国膳部司(卫生部)的建立,李卫国制定了一系列医疗卫生方面的法律,而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在帝国首都设立全国最高的医疗机构——帝国医院,由原来的专供皇帝、妃嫔使用的太医院太医们,以及从全世界各地招募的各国著名医生为骨干,从军队女子医疗抽调医护人员协助,组成帝国医院最强大的医疗团队阵容,总揽全国各种疑难杂症。
于各州省会设立二级医院,从帝国医院指派专员专科医生坐镇,统揽一省的疑难杂症。于个府县设立三级医院,主管国民日常的常见疾病治疗。于农村设立驻派医生代表,每三年一轮换。
除了在各地设立医院,派驻医生之外,当年军队的防病理念得到延伸,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对于公共卫生进行严格管控,生活污水集中管理,禁止向河流和自来水取水区倾倒,推行疾病预防和管控措施,向国民宣传科学的个人卫生防疾病意识。
通过这些手段建立完整的医疗体系,确保国民卫生健康。
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医药条件,面对一些致命性病毒病菌,没有好药也是白费。
对于这一点,李卫国早有准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