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邦这话说出来看似漫不经心,但其实完全在理。
如今的叶赫东西二城的状况,就是图们拿下了西城并将西城作为大帐所在,前出的兵力则在不远处的东城进行包围作战。
但图们所部的特点是野战比较强,而攻城一贯较弱。此次之所以能够拿下西城,有两点原因:其一是叶赫的东西二城虽然号称是“城”,但相较于大明的城池而言,那就实在不值一提,了不起算它是个城寨。
叶赫东西二城虽然也用上了从大明学来的夯土造城法,但两城的土墙一来并不高峻,二来也不够厚实,放在大明境内顶多也就是个下县城墙的水准,连多数中县的程度都达不到,防御能力其实有限,也就在女真内部的战斗中可以起些作用。(注:这我可没黑它们,后世有发现遗址,根据遗址残余部分可以作此推测。)
原因之二则是攻城手段,布日哈图不知道是前次在西北截留了部分抢到的火药还是从何处弄到一小批火药,这次在攻打东城的时候故技重施,又炸塌了很小一段土墙。
虽然这次炸塌的缺口很小,叶赫东城方面甚至顶着那个缺口又守了两日才失守,但不管怎么说,东城还是丢了。
这个消息同时也传到了明军大营,曹簠当时对这个消息比较慎重,他担心布日哈图手里或许还有火药,也许数量不多,但始终是个隐患。
而少壮派的将领们则都认为即便布日哈图真的还有部分火药,于此战大局而言也无足轻重。至于道理,则是明军既然赶到,布日哈图就算再炸塌了西城也改变不了大局了。
说到底,大家都认为布日哈图的火药只可能是抢来的,察哈尔的蒙古人本身没有制造火药的能力,不可能拥有大批量的火药。
当然,如果布日哈图真的拥有比较多的火药,那么除开此战之外,开原或者辽东其他地方的城防压力也会骤然加大,但这种情况既然不太可能出现,那么暂时也不必多想。
另外一点则在于,布日哈图使用火药的手段毕竟过于单一。他这种炸塌城墙的办法主要是靠着对方没有防备,通过挖地道的方式接近城墙脚下,然后埋下火药,再堵死地道,只留下引火索,最后远距离进行爆破。
这个办法要想成功,首先在于对方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之后不具备反制手段。但其实在这个年代,这样的攻城手法与早年直接挖地道进城很类似,于是反制手段也是现成的。比如说使用“地听”确定地道位置,然后派人反挖并倒入毒烟之类的东西,就是其中之一。
与此同时,“掘城爆破”法在某些地下水过于丰沛的地方也不好施展。工程能力比较强的明军或许还有本事在地道里搞防水排水,换成蒙古人就基本不必指望了,他们通常没有这种能力,这也大大限制了这种手段的施展。
正如张万邦所言,现在不必管他东城西城,打谁都一样:明军打西城则东城蒙古人必然回撤救援,于是东城之围可解;明军打东城则东城之敌也不大可能乐意与明军打阵地战,多半也还是要撤,东城之围依旧能解。
曹簠想了想,心中已有决断,于是朝高逸民道:“围魏救赵还是直取东城,不知高参谋有何指教?”
高逸民忙道:“总戎面前,小的岂敢言指教。不过以当前局面,考虑到老爷的意图,小的以为还是直取东城更好。”
曹簠哈哈一笑,点头道:“英雄所见略同,本帅也是这般看法——直取东城,叶赫方知我大明于他恩重如山。”
计议既定,大军即出。两万大军在初冬的辽东大地上逶迤前行,数千匹战马和拖着火炮的驮马在黑土地上踏出无数蹄印。
糟糕的是,走了没多远居然下起了小雨。辽东冬天的雨,再小也得防着些,不仅路面变得湿滑泥泞,严重影响火炮的运输,更关键的是大伙儿都不敢随意淋雨。
军中固然携带着大量的生姜等物,可以在事后驱寒,但淋雨之后冻病的可能性还是很高,因此大家都把雨具招呼上身,蓑衣斗篷一应俱全,但这又加大了行军的难度。
原本预计只要最多两天就能抵达的叶赫东城,最后拖了将近四天,才遥遥看到东城所在的山谷。
叶赫东城依山而建,入城的口子在山谷之中。背靠的那座山虽然也谈不上山峰,但到底还是能加大攻城难度,尤其图们所部俱为骑兵,更不会轻易上山,因此大军基本聚集在山谷里。
这山谷挺大,图们在此放了大概有一万四千人马,依旧显得很是空旷,完全可以当做一处野战战场来使。
曹簠虽然自长安堡一败之后显得过于谨慎,但毕竟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将,老远看了一眼便觉得这地形有点绝。
绝在哪里?绝在战场虽然够大,但一旦分了胜负,输的一方连跑都不好跑。别说明军如果败了肯定不好跑,就算是蒙古人败了都不好跑。
蒙古人的优势是全军都是骑兵,跑起来速度快,但这山谷虽大,周围毕竟都还是山,山上都是树林——别看这地方名叫光秃子山,但山上并不“光”。之所以有个“光秃子”的名号,只是因为山顶是一片石林,而这次的战场所在也不是那个主峰附近。所以蒙古人如果打败了,想跑也会被树林阻拦,到时候如果明军追得猛,蒙古人能跑掉多少也不好说。
明军这边两万人,纯步兵(包括炮兵)占了一万三千左右,剩余还有两千左右属于“骑马步兵”,真正的骑兵也就五千上下,基本都是家丁。
家丁骑兵的战斗力不比蒙古骑兵差,甚至因为武器和装备更加占优势,战斗力比蒙古骑兵还要高不少,但他们人数有限,大抵要么用来破阵,要么用来追击,一般不会参与长时间的阵地作战。
步炮兵正面作战理论上可以占优,但现在下雨了。虽然这批明军都是装备的京华火器,都有防水装置,但毕竟年代摆在这里,实际上无论火枪兵还是炮兵,在雨天作战时的威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万一要是打败了,那乐子可就大了。步炮兵都是出了名的跑不快,尤其这支军队装备还特别精良,导致身上的负重也高,更加不便于逃跑。
因此,如果真的吃了败仗,他们唯一可以考虑的逃法就是跑进叶赫东城城中。舍此之外,跑哪都没用,只要得胜的蒙古人愿意追,肯定都能追杀成功。
站在山上俯瞰山谷的曹簠陷入思索,旁边的高逸民见了,微微一笑,道:“大帅是在担忧雨势对我军造成影响?”
曹簠面色沉肃,点了点头,道:“这场雨来得有些不是时候啊,咱们的大炮还能打么?”
高逸民一听就知道,曹簠这位老将对“步炮协同”的了解有些不足,甚至对于此前刺刀阵“以步制骑”的作战精髓可能了解得也不是很透彻。他的作战思路大概还是停留在大炮开路,然后家丁精骑冲阵破敌之上。
当然,这套老打法也不能说已经过时了,事实上这套打法在辽东依然行得通,只不过效率上面波动比较大,过于依靠敌方对我方火炮的畏惧以及家丁精骑的凶狠冲杀。另外,在交换比上也不是很划算——这套打法未见得会损失很大,之所以说交换比不太划算,是因为一旦损失,基本都是损失精锐家丁。
精锐家丁作为核心部队,损失一旦大了,那就是典型的“伤筋动骨”,和损失卫所兵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这就好比原历史上李家辽东骑兵本来纵横辽东无敌手,但在朝鲜战场损失过大之后,直接导致后期再也压制不住努尔哈赤的崛起。当时辽东的卫所兵部分并没有多少变化,仅仅是李家家丁的损失就形成了力量颠倒,可见精锐家丁之重要。
曹簠的作战思路如此,高逸民无法靠一张嘴就改变。在他看来,曹簠主要是没有亲自经历辽南之战,所以脑子里还转不过弯来,只能想法子让他看一看新战法的威力,他才会自然而然地转变思想。
既要用新战法,又不能让曹簠心中怀疑或者抵触,那么能想的主意就不多了。高逸民脑筋急转,笑道:“火炮问题总戎不必担心,京华的火炮都有防水检测,虽然倾盆大雨之下是肯定没法用的,但这样的小雨还是不在话下。”
曹簠听了,略略松了口气。在他看来,只要大炮能响,一顿火炮轰过去,然后自己亲帅精骑一冲,蒙古人因为人口太少,甲胄也不齐,从来都不肯和精锐家丁骑兵对砍,势必要撤。
只要他们撤了,到时候自家大军是进叶赫东城避雨等待来日再战,还是乘胜追击一次了结战斗,那就都可以考虑了,总之是足以奠定胜局。
不过,高逸民却笑道:“恭喜大帅,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就在眼前,一洗长安堡晦气的时候终于到了!”
曹簠一怔,有些诧异道:“取胜本帅也有信心,但大胜……从何说起?”
胜不难,按照曹簠的想法,炮火开路、精骑冲杀,蒙古人根本不肯承受和明军差不多的损失,到时候必退无疑,只要击退,那自然就是胜了。
但大胜则不然,大胜一定少不了趁势掩杀,而今日有雨,掩杀这活儿干起来可不是那么方便。何况对方骑兵人数比本方骑兵要多三四倍,在并非直接击溃对方的情况下,追击可得小心小心再小心,要不然的话,对方一个回马枪过来,说不定就又是一次长安堡。
高逸民早已料到曹簠会是这样的反应,当下微笑道:“大帅以为戚家军所长者在何事?”
曹簠毫不犹豫地道:“不动如山,动如雷霆。”
“这次不必他们动如雷霆,只要不动如山即可。”高逸民目中发光,盯着山谷中已经开始摆出迎战姿态的蒙古骑兵,沉声道:“戚家军在车营的支援下摆好鸳鸯阵,正面抵挡蒙古鞑子,张万邦、蒲元毅为其护卫侧翼,大帅和麻参戎所部精锐骑丁只需等鞑子气势衰竭,再找机会一举杀入,便可大败敌军。”
曹簠有些不信,提醒道:“高兄弟,戚游戎这次只带了两千戚家军。”
戚家军人数最多的时候可能也不到六千,其在蓟镇戍卫时甚至已经更少了,后来戚继光去京师任禁卫军司令又带去了一部分,其余将领分驻各地也带走了一些,最后随着戚金来辽东的大概也就三千左右。
这次留了一千在沈阳看家,于是戚金所部的戚家军就只有两千人了。靠两千人正面顶着图们一万多大汗嫡系精锐,这在曹簠看来明显有些托大。就算高逸民点名让张万邦和蒲元毅所部保护戚家军侧翼,那也还是托大。
高逸民知道,此时此刻光靠理论是没法说服曹簠的,因此他换了个角度来表述:“大帅所言甚是,戚家军虽强,以两千敌万余终归不智。不过,大帅本部和麻参戎本部既然按兵不动,图们恐怕也没有胆量把全部兵力都投入进来,去和戚游戎阵前死战吧?”
这个说法曹簠果然就能接受了,点头道:“我部家丁主力既然没动,图们自然不敢孤注一掷。”
“那便是了。”高逸民微笑道:“只要待前军陷入僵持,大帅再找机会冲击敌阵,此时图们由于不敢放弃部属,便只能被动迎战。如此,大帅岂不是想从哪里突击便从哪里突击?”
曹簠一听,大笑着称赞高逸民言之有理。
高逸民一边谦虚,一边心中暗笑,事实上他的本意可不是这般。
按照他的想法,戚家军这次并非要不动如山,而是要“其徐如林”,要缓缓向前逼近,逼得图们不得不派兵击退。
此时戚家军就可以转入“不动如山”状态了,要向一块磁石一样吸引图们所部,逼图们不断地加码中军,形成添油战术。
等这种局面僵持一段时间,图们手中的力量被大量吸引去了中军,曹簠、麻承勋的精锐家丁再找个机会杀将出去,同时戚金、张万邦、蒲元毅等部全部转入反攻……此时的图们自然无力回天。
唯一的顾虑,在于布日哈图会不会看穿此策。
----------
感谢书友“我叫桑尼怎么了”、“最後的疼爱是手放开”、“zhou4770”、“生如夏花980705”、“誡訫”、“胖得飞不动”、“athulla”、“Apodes”、“阴天好心情”、“新扬州好佬”的月票支持,谢谢!
PS:明天就12月了,多灾多难的一年即将过去,祝福祖国明天更加美好。
如今的叶赫东西二城的状况,就是图们拿下了西城并将西城作为大帐所在,前出的兵力则在不远处的东城进行包围作战。
但图们所部的特点是野战比较强,而攻城一贯较弱。此次之所以能够拿下西城,有两点原因:其一是叶赫的东西二城虽然号称是“城”,但相较于大明的城池而言,那就实在不值一提,了不起算它是个城寨。
叶赫东西二城虽然也用上了从大明学来的夯土造城法,但两城的土墙一来并不高峻,二来也不够厚实,放在大明境内顶多也就是个下县城墙的水准,连多数中县的程度都达不到,防御能力其实有限,也就在女真内部的战斗中可以起些作用。(注:这我可没黑它们,后世有发现遗址,根据遗址残余部分可以作此推测。)
原因之二则是攻城手段,布日哈图不知道是前次在西北截留了部分抢到的火药还是从何处弄到一小批火药,这次在攻打东城的时候故技重施,又炸塌了很小一段土墙。
虽然这次炸塌的缺口很小,叶赫东城方面甚至顶着那个缺口又守了两日才失守,但不管怎么说,东城还是丢了。
这个消息同时也传到了明军大营,曹簠当时对这个消息比较慎重,他担心布日哈图手里或许还有火药,也许数量不多,但始终是个隐患。
而少壮派的将领们则都认为即便布日哈图真的还有部分火药,于此战大局而言也无足轻重。至于道理,则是明军既然赶到,布日哈图就算再炸塌了西城也改变不了大局了。
说到底,大家都认为布日哈图的火药只可能是抢来的,察哈尔的蒙古人本身没有制造火药的能力,不可能拥有大批量的火药。
当然,如果布日哈图真的拥有比较多的火药,那么除开此战之外,开原或者辽东其他地方的城防压力也会骤然加大,但这种情况既然不太可能出现,那么暂时也不必多想。
另外一点则在于,布日哈图使用火药的手段毕竟过于单一。他这种炸塌城墙的办法主要是靠着对方没有防备,通过挖地道的方式接近城墙脚下,然后埋下火药,再堵死地道,只留下引火索,最后远距离进行爆破。
这个办法要想成功,首先在于对方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之后不具备反制手段。但其实在这个年代,这样的攻城手法与早年直接挖地道进城很类似,于是反制手段也是现成的。比如说使用“地听”确定地道位置,然后派人反挖并倒入毒烟之类的东西,就是其中之一。
与此同时,“掘城爆破”法在某些地下水过于丰沛的地方也不好施展。工程能力比较强的明军或许还有本事在地道里搞防水排水,换成蒙古人就基本不必指望了,他们通常没有这种能力,这也大大限制了这种手段的施展。
正如张万邦所言,现在不必管他东城西城,打谁都一样:明军打西城则东城蒙古人必然回撤救援,于是东城之围可解;明军打东城则东城之敌也不大可能乐意与明军打阵地战,多半也还是要撤,东城之围依旧能解。
曹簠想了想,心中已有决断,于是朝高逸民道:“围魏救赵还是直取东城,不知高参谋有何指教?”
高逸民忙道:“总戎面前,小的岂敢言指教。不过以当前局面,考虑到老爷的意图,小的以为还是直取东城更好。”
曹簠哈哈一笑,点头道:“英雄所见略同,本帅也是这般看法——直取东城,叶赫方知我大明于他恩重如山。”
计议既定,大军即出。两万大军在初冬的辽东大地上逶迤前行,数千匹战马和拖着火炮的驮马在黑土地上踏出无数蹄印。
糟糕的是,走了没多远居然下起了小雨。辽东冬天的雨,再小也得防着些,不仅路面变得湿滑泥泞,严重影响火炮的运输,更关键的是大伙儿都不敢随意淋雨。
军中固然携带着大量的生姜等物,可以在事后驱寒,但淋雨之后冻病的可能性还是很高,因此大家都把雨具招呼上身,蓑衣斗篷一应俱全,但这又加大了行军的难度。
原本预计只要最多两天就能抵达的叶赫东城,最后拖了将近四天,才遥遥看到东城所在的山谷。
叶赫东城依山而建,入城的口子在山谷之中。背靠的那座山虽然也谈不上山峰,但到底还是能加大攻城难度,尤其图们所部俱为骑兵,更不会轻易上山,因此大军基本聚集在山谷里。
这山谷挺大,图们在此放了大概有一万四千人马,依旧显得很是空旷,完全可以当做一处野战战场来使。
曹簠虽然自长安堡一败之后显得过于谨慎,但毕竟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将,老远看了一眼便觉得这地形有点绝。
绝在哪里?绝在战场虽然够大,但一旦分了胜负,输的一方连跑都不好跑。别说明军如果败了肯定不好跑,就算是蒙古人败了都不好跑。
蒙古人的优势是全军都是骑兵,跑起来速度快,但这山谷虽大,周围毕竟都还是山,山上都是树林——别看这地方名叫光秃子山,但山上并不“光”。之所以有个“光秃子”的名号,只是因为山顶是一片石林,而这次的战场所在也不是那个主峰附近。所以蒙古人如果打败了,想跑也会被树林阻拦,到时候如果明军追得猛,蒙古人能跑掉多少也不好说。
明军这边两万人,纯步兵(包括炮兵)占了一万三千左右,剩余还有两千左右属于“骑马步兵”,真正的骑兵也就五千上下,基本都是家丁。
家丁骑兵的战斗力不比蒙古骑兵差,甚至因为武器和装备更加占优势,战斗力比蒙古骑兵还要高不少,但他们人数有限,大抵要么用来破阵,要么用来追击,一般不会参与长时间的阵地作战。
步炮兵正面作战理论上可以占优,但现在下雨了。虽然这批明军都是装备的京华火器,都有防水装置,但毕竟年代摆在这里,实际上无论火枪兵还是炮兵,在雨天作战时的威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万一要是打败了,那乐子可就大了。步炮兵都是出了名的跑不快,尤其这支军队装备还特别精良,导致身上的负重也高,更加不便于逃跑。
因此,如果真的吃了败仗,他们唯一可以考虑的逃法就是跑进叶赫东城城中。舍此之外,跑哪都没用,只要得胜的蒙古人愿意追,肯定都能追杀成功。
站在山上俯瞰山谷的曹簠陷入思索,旁边的高逸民见了,微微一笑,道:“大帅是在担忧雨势对我军造成影响?”
曹簠面色沉肃,点了点头,道:“这场雨来得有些不是时候啊,咱们的大炮还能打么?”
高逸民一听就知道,曹簠这位老将对“步炮协同”的了解有些不足,甚至对于此前刺刀阵“以步制骑”的作战精髓可能了解得也不是很透彻。他的作战思路大概还是停留在大炮开路,然后家丁精骑冲阵破敌之上。
当然,这套老打法也不能说已经过时了,事实上这套打法在辽东依然行得通,只不过效率上面波动比较大,过于依靠敌方对我方火炮的畏惧以及家丁精骑的凶狠冲杀。另外,在交换比上也不是很划算——这套打法未见得会损失很大,之所以说交换比不太划算,是因为一旦损失,基本都是损失精锐家丁。
精锐家丁作为核心部队,损失一旦大了,那就是典型的“伤筋动骨”,和损失卫所兵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这就好比原历史上李家辽东骑兵本来纵横辽东无敌手,但在朝鲜战场损失过大之后,直接导致后期再也压制不住努尔哈赤的崛起。当时辽东的卫所兵部分并没有多少变化,仅仅是李家家丁的损失就形成了力量颠倒,可见精锐家丁之重要。
曹簠的作战思路如此,高逸民无法靠一张嘴就改变。在他看来,曹簠主要是没有亲自经历辽南之战,所以脑子里还转不过弯来,只能想法子让他看一看新战法的威力,他才会自然而然地转变思想。
既要用新战法,又不能让曹簠心中怀疑或者抵触,那么能想的主意就不多了。高逸民脑筋急转,笑道:“火炮问题总戎不必担心,京华的火炮都有防水检测,虽然倾盆大雨之下是肯定没法用的,但这样的小雨还是不在话下。”
曹簠听了,略略松了口气。在他看来,只要大炮能响,一顿火炮轰过去,然后自己亲帅精骑一冲,蒙古人因为人口太少,甲胄也不齐,从来都不肯和精锐家丁骑兵对砍,势必要撤。
只要他们撤了,到时候自家大军是进叶赫东城避雨等待来日再战,还是乘胜追击一次了结战斗,那就都可以考虑了,总之是足以奠定胜局。
不过,高逸民却笑道:“恭喜大帅,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就在眼前,一洗长安堡晦气的时候终于到了!”
曹簠一怔,有些诧异道:“取胜本帅也有信心,但大胜……从何说起?”
胜不难,按照曹簠的想法,炮火开路、精骑冲杀,蒙古人根本不肯承受和明军差不多的损失,到时候必退无疑,只要击退,那自然就是胜了。
但大胜则不然,大胜一定少不了趁势掩杀,而今日有雨,掩杀这活儿干起来可不是那么方便。何况对方骑兵人数比本方骑兵要多三四倍,在并非直接击溃对方的情况下,追击可得小心小心再小心,要不然的话,对方一个回马枪过来,说不定就又是一次长安堡。
高逸民早已料到曹簠会是这样的反应,当下微笑道:“大帅以为戚家军所长者在何事?”
曹簠毫不犹豫地道:“不动如山,动如雷霆。”
“这次不必他们动如雷霆,只要不动如山即可。”高逸民目中发光,盯着山谷中已经开始摆出迎战姿态的蒙古骑兵,沉声道:“戚家军在车营的支援下摆好鸳鸯阵,正面抵挡蒙古鞑子,张万邦、蒲元毅为其护卫侧翼,大帅和麻参戎所部精锐骑丁只需等鞑子气势衰竭,再找机会一举杀入,便可大败敌军。”
曹簠有些不信,提醒道:“高兄弟,戚游戎这次只带了两千戚家军。”
戚家军人数最多的时候可能也不到六千,其在蓟镇戍卫时甚至已经更少了,后来戚继光去京师任禁卫军司令又带去了一部分,其余将领分驻各地也带走了一些,最后随着戚金来辽东的大概也就三千左右。
这次留了一千在沈阳看家,于是戚金所部的戚家军就只有两千人了。靠两千人正面顶着图们一万多大汗嫡系精锐,这在曹簠看来明显有些托大。就算高逸民点名让张万邦和蒲元毅所部保护戚家军侧翼,那也还是托大。
高逸民知道,此时此刻光靠理论是没法说服曹簠的,因此他换了个角度来表述:“大帅所言甚是,戚家军虽强,以两千敌万余终归不智。不过,大帅本部和麻参戎本部既然按兵不动,图们恐怕也没有胆量把全部兵力都投入进来,去和戚游戎阵前死战吧?”
这个说法曹簠果然就能接受了,点头道:“我部家丁主力既然没动,图们自然不敢孤注一掷。”
“那便是了。”高逸民微笑道:“只要待前军陷入僵持,大帅再找机会冲击敌阵,此时图们由于不敢放弃部属,便只能被动迎战。如此,大帅岂不是想从哪里突击便从哪里突击?”
曹簠一听,大笑着称赞高逸民言之有理。
高逸民一边谦虚,一边心中暗笑,事实上他的本意可不是这般。
按照他的想法,戚家军这次并非要不动如山,而是要“其徐如林”,要缓缓向前逼近,逼得图们不得不派兵击退。
此时戚家军就可以转入“不动如山”状态了,要向一块磁石一样吸引图们所部,逼图们不断地加码中军,形成添油战术。
等这种局面僵持一段时间,图们手中的力量被大量吸引去了中军,曹簠、麻承勋的精锐家丁再找个机会杀将出去,同时戚金、张万邦、蒲元毅等部全部转入反攻……此时的图们自然无力回天。
唯一的顾虑,在于布日哈图会不会看穿此策。
----------
感谢书友“我叫桑尼怎么了”、“最後的疼爱是手放开”、“zhou4770”、“生如夏花980705”、“誡訫”、“胖得飞不动”、“athulla”、“Apodes”、“阴天好心情”、“新扬州好佬”的月票支持,谢谢!
PS:明天就12月了,多灾多难的一年即将过去,祝福祖国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