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之行并不能耽搁太久,当高务实他们会谈之时,同行而来的刘綎等部则在预先确定的郊外野地扎营。
这次扎营之后,高务实将只领兵一千余人进京。之所以要如此,是因为此番回京不是凯旋班师,京师也没有准备郊迎等项目,因此就只能适用于将领进京的制度,即各将领兵不超过五百。
此番随高务实回京并准备回镇的总兵级将领只有两位,就是董一元和刘綎,因此标准额度即为一千人。至于高务实,按理说他是文官,其实没有带兵数量的限制,只不过他同时又是南宁候,这其中就有点敏感了。
其实在当时皇帝的册封制文中,是明确写了高务实封侯属于文官封侯,所凭借的功劳是这么多年来的一系列改革。因为这些改革带来的成就,伐元大业才得以实现,由此可见高务实封侯的功劳本质上是萧何式的——萧何当然是文官,所以制书中拿本朝的李善长封国公来类比。
然而不管怎么说,大家都知道的是,这道旨意非要纠结于高务实是以文臣封爵,还是以武臣封爵,归根结底不过是皇帝要捧高务实。
别看都是封爵,封爵也是有档次之分的。这里说的档次可不是公比侯大,侯比伯大,而是同级爵位之间的差别。
一般来说,档次最低的就是外戚封爵。这个好解释,就如同李太后之父李伟,其在隆庆朝时受封武清伯,等到他外甥朱翊钧当了皇帝并且亲政,立刻被加封至武清候。这样的封爵就是外戚封爵。
根据朱元章定下的制度,明朝的外戚原则上很少能够得到爵位,就算有也不会赐封土,而且他们通常不会拥有最高级爵位,也就是国公。
另外,外戚的爵位用处也比较有限,一般只给钱粮不予实权。到了明中后期,由于五军都督府已经成了摆设,于是倒有极个别的外戚封爵后可以到五军都督府挂名,但是请注意——真的只是挂名,连班都不用(不准)去上。
不过最狠的还是到了嘉靖时期,这位世宗皇帝还下令外戚爵位不许世袭,就算皇帝非要开特例,也只能世袭一二代,有点类似于推恩令。这也是武清候李伟死后闹出那么大麻烦的原因。
武清候家这件事之前好像忘记说了,简略讲一下:李伟死时的爵位是武清候,但他死的时候朱翊钧已经亲政。为了表现自己孝顺太后,朱翊钧坚持要给李伟死后追封安国公。
这件事当时闹得朝野上下也是谏言不断,但朱翊钧死占着一个“孝”字,最终还是被他坚持下来。当然,高务实也算是帮了点小忙——倒不是上疏支持皇帝,而是只劝了一次,说了一通别人都说过的大道理,然后就没了下文。
对于当时的皇帝而言,不反对,或者说不激烈反对,基本上已经可以算是支持了。
不过李伟虽然死后追封,但那是死后尊荣,他袭爵的儿子理论上还得按照老规矩办事。老规矩刚才说过,要么不可袭爵,非要袭爵也得推恩,让武清候回归武清伯才对。
然而朱翊钧又不肯,他把这件事打包在一块处理,外公要追封国公,大舅要不推恩袭爵武清候。当然,这事最后也成了。
闲话说完,言归正传。即便如武清候家这般,圣卷看起来隆重到了极点,可是那又如何?就好比李唐的公主往往愁嫁一样,问题既然出现就总有根源在线。光是皇帝强推,没有文官集团的支持也并不能真正提高舅家的地位。
于是,除了能享受侯爷的俸禄之外,长子李文全、次子李文贵两人还都加了“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却也依旧不掌握任何实权,两位左都督连都督府没敢去过,属于是奉旨白嫖工资。
外戚封爵之上的就是武臣封爵,或者文臣以武功封爵。武臣封爵可以参照李成梁,打了半辈子,基本上胜多负少,实实在在搞定了很多边疆的麻烦,才得以封个流爵,也就是不能世袭的。
当然李成梁后来改了世爵,可以世袭了,但那是因为他儿子李如松又立了大功。李如松功劳挺大,年纪却不算大,为了避免后期封无可封,所以干脆加到他老子头上。
文臣以武功封爵又比李成梁这种高贵一档,最好的例子便是王守仁,也就是王阳明。虽说王阳明的这个新建伯爵位其实害他本人不浅,让他丧失了入阁辅政的机会,但是对于他的子孙后代而言倒也算是个好消息,因为朝廷内外在多年的争吵之后,还是给了世爵。到了隆庆帝继位,甚至给王阳明本人追赠了新建侯。
文臣以武功封爵,由于连他在内一共只有三人,就和物以稀为贵一样,地位显得比较特别,尤其是得到其余后来文官们的尊重。在文官高人一等的大明社会,既然文官们都很尊重,那地位当然就不是李成梁那种武臣爵位可比了。
而比文臣以武功封爵更加珍贵,开国之后一枝独秀的,那就有且仅有一位,便是高务实伐元凯旋之后被册封的南宁候了。
由于朱翊钧在制文中的说法,高务实封侯其实算是“文武双全”:他既因为改革奠定了伐元胜利的各项基础,又是亲自带兵彻底击败蒙古大汗、大元皇帝的统帅。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侯爵的珍贵性自然无与伦比,你说他是文功还是武功,其实都可以。
当然,不管怎么说,他的时任职务可不是五军都督府的某都督,他的官场全称应该是“少傅、太子太师、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兼平倭经略、南宁候高务实”。除了南宁候是爵位,少傅、太子太师是加衔,理论上文臣武将都可以充任之外,其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兼平倭经略,这可都是仅限于文官能做的。
所以按理说,他是可以随便带多少人进京都没人管的。只是高务实向来都是个谨慎的人,尤其是在官场上,在他已经立下了没有人能够忽视的多项大功的前提下,就越是要在某些事情上低调行事。
真要说起来,他随行的海陆家丁就是数以万计的,一起带回京师犒赏一番又不是财力支撑不了!可是这样做就未免太高调了,而且容易触动皇帝的疑心。
他常常提醒自己,不要以为朱翊钧跟自己关系好就掉以轻心,关系再好他也是皇帝,对于臣子是否有可能危及自己的江山社稷,只要是个智商在线的皇帝都不可能轻忽大意。
朱翊钧智商在线吗?肯定的啊!所以表面功夫再怎么无聊都要做,而且要做到位。
结果就是,董一元和刘綎各带了五百人亲兵,高务实作为堂堂经略,反倒只带了两百家丁,一如普通的疆臣回京述职——总督一级疆臣回京述职,通常会带两三百人随从。高务实取低不取高,只带两百。
反正有董一元和刘綎这一千人在,天津离京师也近,安全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行至途中,高务实看着周围两彪精悍的总兵亲兵,忽然觉得人生真是有趣。
早年间自己无官一身轻,出行时动不动就是大排场,反正朝野上下都知道自己有钱,愿意花钱养家丁又如何?
可如今自己早已做到内阁辅臣,眼看着回京之后不久随着梁梦龙必然辞任,自己就该做到次辅了,结果身边的护卫反而一减再减。
这该怎么想呢?或许应该换个角度——至少说明现在京畿附近的治安状况可比当年强夺了。
一想到这点,高务实又有些挠头。岁月不饶人呐,当年那个意外打劫了自己的曹淦,在做了这么多年的京华商社总裁之后,今年冬天已经是第三次提出请辞了,估计这件事的确不能再拖。
曹淦当年身上也是多多少少有些暗伤的,多亏了加入自己麾下还算早,没有再过那种生活,后来又有医学系的医学生们定期检查和专人护理,能顶到现在也算不容易。
不过曹淦请辞之后,京华商社交给谁好呢?
要不就交给曹恪,让他子承父业?似乎不太妥当,这容易导致京华商社下头形成曹系一家独大的局面。虽然于情于理,曹恪作为自己书童出身,又长期充当秘书处商贸秘书的亲信,确实没有背叛自己的动机,但也不能因此搞出山头主义来。
要不让曹恪去接高瑞的班,把开平工业区管起来吧。高瑞在开平工业区干了快三十年了,虽然工业区越做越大,现在说是“工业区”,实际上不比一座府城小,在京华集团中的地位也一直很高……但是同样的道理,高瑞也该换个位置了。
说起来这也就是工商业方面,南疆六大警备军的司令可做不得这么久,都是几年一换岗;海军两洋舰队也不遑多让,舰队内部换岗和去定南城做高参轮流来。总之,但凡掌军的都没有谁能干十年以上,基本上五年就换位置。
曹恪也好,高瑞也罢,他们换位置其实都还好办,眼下更要紧的是高陌已经七十多岁了,都不知道提过多少次让位,这件事更加拖不得。
京华内务部的权力非常大,尤其是具备较高的独立性,其他部门几乎都管不着它。某种程度上来说,除了自己之外就只有秘书处能监督一二,或者干脆说刘馨能管得到一些。
但是数年前刘馨就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特别超然的身份了。她父亲刘显在去世前见了她最后一面,对她的终身大事懊丧不已,最终抱憾离去。
这件事给了刘馨很大的刺激,守孝结束后便在刘綎的支持下正式嫁入高家。因为亡父的影响,她现在也不纠结什么身份了……三年前她为高务实诞下一子,得名高淳,是高务实的第五子。
说起来,高务实倒是子息繁茂,如今已经有了三女五子,而且黄止汀又有身孕,可能年后就要生产,到时候不知道是四女五子还是三女六子,当真是让高拣夫妇这老两口心满意足得很。
高拣甚至开玩笑说高家在他那一辈就靠他能生,现在儿子又和自己一样,证明了他老人家天赋异禀……有些人老了爱开玩笑,看来高拣便是这样。不过也难怪,有高务实这样打小就完全不用他操心的嫡长子,他性格开朗才是正常现象。
高务实如今的三女五子,按照出生排列是这样的:
嫡长子高渊,黄止汀所出;嫡长女高潓,黄止汀所出;次子高演,成田甲斐所出;三子高沐,孟古哲哲所出;次女高漪,成田甲斐所出;嫡四子高济,黄止汀所出;五子高淳,刘馨所出;三女高浈,刘馨所出。
其实……说起来还有一子,乃是永宁长公主所出。不过很显然,这孩子是很难进高家族谱的。甚至因为此事过于敏感,连皇帝陛下都宅不住了,曾经悄悄微服出行了一次,大晚上跑到高务实府上,两个人商量了大半个晚上,提出来好几种解决办法。
当时高务实首先提出的办法是自己随便找个理由,把那孩子说成碰巧遇到的孤儿,由于见状不忍因而收养。
然而朱翊钧一口否决了,他作为孩子的亲舅舅,坚决不同意让孩子只能混个养子身份, 这在他看来绝对是原则问题。
其实高务实在提出这个设想之前也猜到朱翊钧多半不答应,原因是这位陛下对于自己的几个一奶同胞还真是挺在意的。
潞王在封地卫辉可不只是穷奢极欲,他那王府很多地方都逾制用了天子礼,结果事情传到朱翊钧这个皇帝大哥这里之后居然屁事没有。
据陈矩私下透露,皇帝听了之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笑了笑,说道:“翊镠打小就没学什么规矩,随他去吧,这事儿也影响不到别人。”
结果他虽然大度,朝臣们可不干,纷纷上疏要求严惩。其中九成被朱翊钧留中不发,稍微回了几位重臣的奏疏,大致意思就是潞王小时候没有受到如朕一般的教育,这事儿要怪就怪朕这个当大哥的,所以朕决定三天不吃午饭作为自省,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朝臣一看皇帝都“罪己”了,再穷追不舍就有意图逼死皇帝之嫌,只好偃旗息鼓。当然,也有人怀疑皇帝这是打算效彷郑庄公,这么做是把潞王当成共叔段了,不过等了这么多年过去,也一样没有下文。那就只能说皇帝是真的在乎亲情。
既然高务实的提议被否决,皇帝只好自己想办法。不过他的第一个提议实在太异想天开了,又被高务实给否决——皇帝说,要不朕想个办法,就说孩子是朕得某位妃子生的?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与月票支持,谢谢!
ps:这章是补昨天的,最近实在太忙了,这一章还是挤出午休码出来的,如果有什么别字、语句不顺畅之类,还请见谅。
这次扎营之后,高务实将只领兵一千余人进京。之所以要如此,是因为此番回京不是凯旋班师,京师也没有准备郊迎等项目,因此就只能适用于将领进京的制度,即各将领兵不超过五百。
此番随高务实回京并准备回镇的总兵级将领只有两位,就是董一元和刘綎,因此标准额度即为一千人。至于高务实,按理说他是文官,其实没有带兵数量的限制,只不过他同时又是南宁候,这其中就有点敏感了。
其实在当时皇帝的册封制文中,是明确写了高务实封侯属于文官封侯,所凭借的功劳是这么多年来的一系列改革。因为这些改革带来的成就,伐元大业才得以实现,由此可见高务实封侯的功劳本质上是萧何式的——萧何当然是文官,所以制书中拿本朝的李善长封国公来类比。
然而不管怎么说,大家都知道的是,这道旨意非要纠结于高务实是以文臣封爵,还是以武臣封爵,归根结底不过是皇帝要捧高务实。
别看都是封爵,封爵也是有档次之分的。这里说的档次可不是公比侯大,侯比伯大,而是同级爵位之间的差别。
一般来说,档次最低的就是外戚封爵。这个好解释,就如同李太后之父李伟,其在隆庆朝时受封武清伯,等到他外甥朱翊钧当了皇帝并且亲政,立刻被加封至武清候。这样的封爵就是外戚封爵。
根据朱元章定下的制度,明朝的外戚原则上很少能够得到爵位,就算有也不会赐封土,而且他们通常不会拥有最高级爵位,也就是国公。
另外,外戚的爵位用处也比较有限,一般只给钱粮不予实权。到了明中后期,由于五军都督府已经成了摆设,于是倒有极个别的外戚封爵后可以到五军都督府挂名,但是请注意——真的只是挂名,连班都不用(不准)去上。
不过最狠的还是到了嘉靖时期,这位世宗皇帝还下令外戚爵位不许世袭,就算皇帝非要开特例,也只能世袭一二代,有点类似于推恩令。这也是武清候李伟死后闹出那么大麻烦的原因。
武清候家这件事之前好像忘记说了,简略讲一下:李伟死时的爵位是武清候,但他死的时候朱翊钧已经亲政。为了表现自己孝顺太后,朱翊钧坚持要给李伟死后追封安国公。
这件事当时闹得朝野上下也是谏言不断,但朱翊钧死占着一个“孝”字,最终还是被他坚持下来。当然,高务实也算是帮了点小忙——倒不是上疏支持皇帝,而是只劝了一次,说了一通别人都说过的大道理,然后就没了下文。
对于当时的皇帝而言,不反对,或者说不激烈反对,基本上已经可以算是支持了。
不过李伟虽然死后追封,但那是死后尊荣,他袭爵的儿子理论上还得按照老规矩办事。老规矩刚才说过,要么不可袭爵,非要袭爵也得推恩,让武清候回归武清伯才对。
然而朱翊钧又不肯,他把这件事打包在一块处理,外公要追封国公,大舅要不推恩袭爵武清候。当然,这事最后也成了。
闲话说完,言归正传。即便如武清候家这般,圣卷看起来隆重到了极点,可是那又如何?就好比李唐的公主往往愁嫁一样,问题既然出现就总有根源在线。光是皇帝强推,没有文官集团的支持也并不能真正提高舅家的地位。
于是,除了能享受侯爷的俸禄之外,长子李文全、次子李文贵两人还都加了“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却也依旧不掌握任何实权,两位左都督连都督府没敢去过,属于是奉旨白嫖工资。
外戚封爵之上的就是武臣封爵,或者文臣以武功封爵。武臣封爵可以参照李成梁,打了半辈子,基本上胜多负少,实实在在搞定了很多边疆的麻烦,才得以封个流爵,也就是不能世袭的。
当然李成梁后来改了世爵,可以世袭了,但那是因为他儿子李如松又立了大功。李如松功劳挺大,年纪却不算大,为了避免后期封无可封,所以干脆加到他老子头上。
文臣以武功封爵又比李成梁这种高贵一档,最好的例子便是王守仁,也就是王阳明。虽说王阳明的这个新建伯爵位其实害他本人不浅,让他丧失了入阁辅政的机会,但是对于他的子孙后代而言倒也算是个好消息,因为朝廷内外在多年的争吵之后,还是给了世爵。到了隆庆帝继位,甚至给王阳明本人追赠了新建侯。
文臣以武功封爵,由于连他在内一共只有三人,就和物以稀为贵一样,地位显得比较特别,尤其是得到其余后来文官们的尊重。在文官高人一等的大明社会,既然文官们都很尊重,那地位当然就不是李成梁那种武臣爵位可比了。
而比文臣以武功封爵更加珍贵,开国之后一枝独秀的,那就有且仅有一位,便是高务实伐元凯旋之后被册封的南宁候了。
由于朱翊钧在制文中的说法,高务实封侯其实算是“文武双全”:他既因为改革奠定了伐元胜利的各项基础,又是亲自带兵彻底击败蒙古大汗、大元皇帝的统帅。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侯爵的珍贵性自然无与伦比,你说他是文功还是武功,其实都可以。
当然,不管怎么说,他的时任职务可不是五军都督府的某都督,他的官场全称应该是“少傅、太子太师、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兼平倭经略、南宁候高务实”。除了南宁候是爵位,少傅、太子太师是加衔,理论上文臣武将都可以充任之外,其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兼平倭经略,这可都是仅限于文官能做的。
所以按理说,他是可以随便带多少人进京都没人管的。只是高务实向来都是个谨慎的人,尤其是在官场上,在他已经立下了没有人能够忽视的多项大功的前提下,就越是要在某些事情上低调行事。
真要说起来,他随行的海陆家丁就是数以万计的,一起带回京师犒赏一番又不是财力支撑不了!可是这样做就未免太高调了,而且容易触动皇帝的疑心。
他常常提醒自己,不要以为朱翊钧跟自己关系好就掉以轻心,关系再好他也是皇帝,对于臣子是否有可能危及自己的江山社稷,只要是个智商在线的皇帝都不可能轻忽大意。
朱翊钧智商在线吗?肯定的啊!所以表面功夫再怎么无聊都要做,而且要做到位。
结果就是,董一元和刘綎各带了五百人亲兵,高务实作为堂堂经略,反倒只带了两百家丁,一如普通的疆臣回京述职——总督一级疆臣回京述职,通常会带两三百人随从。高务实取低不取高,只带两百。
反正有董一元和刘綎这一千人在,天津离京师也近,安全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行至途中,高务实看着周围两彪精悍的总兵亲兵,忽然觉得人生真是有趣。
早年间自己无官一身轻,出行时动不动就是大排场,反正朝野上下都知道自己有钱,愿意花钱养家丁又如何?
可如今自己早已做到内阁辅臣,眼看着回京之后不久随着梁梦龙必然辞任,自己就该做到次辅了,结果身边的护卫反而一减再减。
这该怎么想呢?或许应该换个角度——至少说明现在京畿附近的治安状况可比当年强夺了。
一想到这点,高务实又有些挠头。岁月不饶人呐,当年那个意外打劫了自己的曹淦,在做了这么多年的京华商社总裁之后,今年冬天已经是第三次提出请辞了,估计这件事的确不能再拖。
曹淦当年身上也是多多少少有些暗伤的,多亏了加入自己麾下还算早,没有再过那种生活,后来又有医学系的医学生们定期检查和专人护理,能顶到现在也算不容易。
不过曹淦请辞之后,京华商社交给谁好呢?
要不就交给曹恪,让他子承父业?似乎不太妥当,这容易导致京华商社下头形成曹系一家独大的局面。虽然于情于理,曹恪作为自己书童出身,又长期充当秘书处商贸秘书的亲信,确实没有背叛自己的动机,但也不能因此搞出山头主义来。
要不让曹恪去接高瑞的班,把开平工业区管起来吧。高瑞在开平工业区干了快三十年了,虽然工业区越做越大,现在说是“工业区”,实际上不比一座府城小,在京华集团中的地位也一直很高……但是同样的道理,高瑞也该换个位置了。
说起来这也就是工商业方面,南疆六大警备军的司令可做不得这么久,都是几年一换岗;海军两洋舰队也不遑多让,舰队内部换岗和去定南城做高参轮流来。总之,但凡掌军的都没有谁能干十年以上,基本上五年就换位置。
曹恪也好,高瑞也罢,他们换位置其实都还好办,眼下更要紧的是高陌已经七十多岁了,都不知道提过多少次让位,这件事更加拖不得。
京华内务部的权力非常大,尤其是具备较高的独立性,其他部门几乎都管不着它。某种程度上来说,除了自己之外就只有秘书处能监督一二,或者干脆说刘馨能管得到一些。
但是数年前刘馨就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特别超然的身份了。她父亲刘显在去世前见了她最后一面,对她的终身大事懊丧不已,最终抱憾离去。
这件事给了刘馨很大的刺激,守孝结束后便在刘綎的支持下正式嫁入高家。因为亡父的影响,她现在也不纠结什么身份了……三年前她为高务实诞下一子,得名高淳,是高务实的第五子。
说起来,高务实倒是子息繁茂,如今已经有了三女五子,而且黄止汀又有身孕,可能年后就要生产,到时候不知道是四女五子还是三女六子,当真是让高拣夫妇这老两口心满意足得很。
高拣甚至开玩笑说高家在他那一辈就靠他能生,现在儿子又和自己一样,证明了他老人家天赋异禀……有些人老了爱开玩笑,看来高拣便是这样。不过也难怪,有高务实这样打小就完全不用他操心的嫡长子,他性格开朗才是正常现象。
高务实如今的三女五子,按照出生排列是这样的:
嫡长子高渊,黄止汀所出;嫡长女高潓,黄止汀所出;次子高演,成田甲斐所出;三子高沐,孟古哲哲所出;次女高漪,成田甲斐所出;嫡四子高济,黄止汀所出;五子高淳,刘馨所出;三女高浈,刘馨所出。
其实……说起来还有一子,乃是永宁长公主所出。不过很显然,这孩子是很难进高家族谱的。甚至因为此事过于敏感,连皇帝陛下都宅不住了,曾经悄悄微服出行了一次,大晚上跑到高务实府上,两个人商量了大半个晚上,提出来好几种解决办法。
当时高务实首先提出的办法是自己随便找个理由,把那孩子说成碰巧遇到的孤儿,由于见状不忍因而收养。
然而朱翊钧一口否决了,他作为孩子的亲舅舅,坚决不同意让孩子只能混个养子身份, 这在他看来绝对是原则问题。
其实高务实在提出这个设想之前也猜到朱翊钧多半不答应,原因是这位陛下对于自己的几个一奶同胞还真是挺在意的。
潞王在封地卫辉可不只是穷奢极欲,他那王府很多地方都逾制用了天子礼,结果事情传到朱翊钧这个皇帝大哥这里之后居然屁事没有。
据陈矩私下透露,皇帝听了之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笑了笑,说道:“翊镠打小就没学什么规矩,随他去吧,这事儿也影响不到别人。”
结果他虽然大度,朝臣们可不干,纷纷上疏要求严惩。其中九成被朱翊钧留中不发,稍微回了几位重臣的奏疏,大致意思就是潞王小时候没有受到如朕一般的教育,这事儿要怪就怪朕这个当大哥的,所以朕决定三天不吃午饭作为自省,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朝臣一看皇帝都“罪己”了,再穷追不舍就有意图逼死皇帝之嫌,只好偃旗息鼓。当然,也有人怀疑皇帝这是打算效彷郑庄公,这么做是把潞王当成共叔段了,不过等了这么多年过去,也一样没有下文。那就只能说皇帝是真的在乎亲情。
既然高务实的提议被否决,皇帝只好自己想办法。不过他的第一个提议实在太异想天开了,又被高务实给否决——皇帝说,要不朕想个办法,就说孩子是朕得某位妃子生的?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与月票支持,谢谢!
ps:这章是补昨天的,最近实在太忙了,这一章还是挤出午休码出来的,如果有什么别字、语句不顺畅之类,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