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隆重的祀典,秦始皇、汉武帝等雄才伟略的帝王都举行过盛大的封禅仪式。这里“封”是指祭天,“禅”是指祭地,合起来就是祭祀天地的意思。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表面看起来,封禅只是一种祭祀形式,但其实封禅还真不是普通祭祀,所以它的背后另有玄机,其亦为帝王权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封禅本身起源于人们对“天地”的敬畏与崇拜。由于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生产资料有限,古时人们只能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诠释对天地的认识,认为上天掌管着日月、雷雨等,有能力毁灭自己;而大地则孕育万物生长,并以农作物收成的好坏来施行对人类的赏罚。
封禅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伏羲氏之前的无怀氏,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里面记载了一段对话,大意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后想举行封禅仪式,管仲认为不合适,然后引经据典地说了一通封禅的来历。
管仲说,古人封泰山,禅梁父山者七十二家,知名的有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皆受命然后得封禅。也就是说封禅不是想封就封的,而是需要一个恰当理由的。
封禅一般是改朝换代,或者国家出现中兴之象才能举行的,而且有先后顺序,一般是先祭天,再祭地。祭天的地点是统一的,都是选择在泰山举行,因为泰山是东岳,东方主生,是万物之始,阴阳交替的地方;祭地的地方则有多个,云云山、亭亭山、梁父山、杜首山、肃然山、会稽山等,不同时期的地点并不一致。
同时,封禅作为一种国家级的超大型仪式活动,形制是复杂而神秘的。不过好在,后来有两个人对封禅活动的流程和内容作了规范,并为后世帝王所遵守,这两个人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
话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想举行封禅仪式,于是就召集咸阳城的书生,问这个封禅要怎么搞?结果很混乱,有人说封禅要坐蒲车,以免损伤泰山的草木;有人说要扫地而祠,席用苴秸。
显然,这些儒生全都没有说到点子上。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才不会计较这些细节,因此直接按照自己的意志定了流程。
他先乘车从泰山南坡上至山顶,勒石颂德,祭祀上帝,然后从北坡下来,禅于梁父山。所以可以说,秦始皇制定了封禅的1.0版本流程,即一封一禅。至今泰山还有秦始皇封禅的遗迹,比如泰山石刻、五大夫松等。
到了汉武帝,他对封禅仪式的流程和内容进行了丰富,形成了二封二禅。即先从梁父山祭地,然后在泰山脚下的东方位置设置祭台祭天。然后,汉武帝再率领少数大臣登顶泰山,在山顶上再次祭天。
第二天,则从泰山北面下坡,来到附近的肃然山再次祭地。由此可见,这个流程更加复杂,其后世历代帝王封禅,基本也是按照这个流程来的。
当然,在封禅的时候,所用材料也是非常讲究的,汉武帝祭祀所用物主要有产于江淮一带的一茅三脊草,各地珍贵的飞禽走兽的羽毛、毛皮,并用五色土杂封起来。
在隆重的乐声中,汉武帝身穿黄色衣服亲自跪拜,昭告上天和大地,封禅完毕后下令改元,还命令诸侯在泰山脚下建立“治邸”。
说到这里就能看出,封禅显然是一场劳民伤财的大型活动,所以它必须建立在安定的社会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上,而且有着严格的礼制规定,要师出有名,注定是不能经常举行的。
据考证:历史上举行封禅的皇帝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想封禅而最终未果的,有魏明帝、宋文帝、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宗等。
其他皇帝也就算了,唐太宗作为万国来朝的“天可汗”,开创了“贞观之治”,按理说完全有理由搞封禅仪式,怎么就没搞成呢?
其实唐太宗本人也想通过封禅展示一下盛世风采,结果被魏征泼了一瓢冷水:“陛下东封,万国咸萃,须千乘万骑,供帐之费,动役数州,户口萧条,何以能给?”
你看,连贞观时期尚难以搞一场体面的封禅仪式,可见封禅确实是一场劳民伤财的活动。好在唐太宗体恤民生,听进了魏征的意见,也就没有搞封禅仪式了。
既然封禅这么折腾,那么为何大凡有点雄心的帝王都想搞封禅仪式?高务实作为在一个古代朝廷已经兢兢业业干了将近三十年的“老臣”,他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可能:
一是昭告天下,改朝换代了,宣告新的帝王“受命于天”,其统治天下符合上天的旨意,具有毋庸置疑的合法性。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新旧政权交替的时候,像秦始皇就是这一类例子的典型。
二是封禅可以粉饰太平。前面已经说过了,封禅是“太平盛世”才能举办的国家仪式,国家出现中兴之象也有理由搞封禅,像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就是例子。而且,国家如果能搞一场体面的封禅仪式活动,也可以为帝王脸上贴金,青史留名。
三是封禅也是一种展示国家实力的“秀肌肉”。因为封禅的时候,往往也会邀请周边的附属势力的国君、首领前来参加,这样一来就可以向他们展示王朝的经济政治实力,并且以受到上天的保佑为名形成震慑,让他们永远臣服。
不过大明要搞封禅其实有个大麻烦,那就是自宋代以后,封禅其实在形式上已经废止了,只是它的实质又还保留着——明朝在北京建立了天坛和地坛,并在那里举行祭天地仪式活动,以至于原历史上的鞑清也是在天坛举行祭天祈谷活动的。
换句话说,现在的封禅应该已经被在天坛祭天所取代。那么问题来了,难道沈一贯所谓的封禅,就是指在天坛搞一次祭天吗?并不是,沈一贯在疏文中明说了,他建议恢复并立刻准备泰山封禅!
既然大明有天坛,为什么还要去泰山封禅呢?沈一贯这么做很显然只是为了促成“封禅”这件事,而无视了大明之所以建立天坛本就是为了避免滥用民力这个出发点。
他,要的就是皇帝去泰山封禅,要的就是一场国家级的盛大仪式!
而高务实之所以心中一凛,则是因为沈一贯此次出手其实是一计阳谋,虽然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在打什么主意,但阳谋相比于阴谋,高明就高明在即便你看穿了也没用。
因为,当沈一贯祭出这一计之时,其实他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甚至即便到了后来,封禅之事最终被阻止,也不影响他已经获得的成功。
什么成功?首倡封禅啊!
按照管仲所说,封禅需要“受命”;按照高务实的分析,封禅需要三个条件。其实不管是管仲这句有点玄乎的话,还是高务实的明确分析,说的其实都是一回事——封禅有条件,有目的。
如今不是改朝换代之时,但朱翊钧治下近三十年的万历朝按照功业来看,的确符合“中兴”的标准:又是收复故土,又是平定内乱,又是击溃宿敌,又是德服藩邦,甚至在国内治理上也建树非凡。
万历朝以来,海贸兴盛,宗室开禁,驿路自给,百业兴盛。于是府库日丰,嘉靖以来朝廷之积欠早已还清;兵精粮足,百六十万大军震慑四海八荒。除了天灾依旧频仍,称不上四海升平之外,这“万历中兴”四个字谁敢说名不副实?
而正因如此,封禅泰山除了向苍天厚土敬告万历中兴,同时也震慑四夷八荒之外,这祭天祭地的仪式也可以看做天子向上苍祈求风调雨顺,百姓无病少灾……这不也是皇帝该做的事吗?
可以说,朝鲜建省基本完成的这道奏疏,正好给了沈一贯一个“首倡封禅”的好机会,因为皇上御极至今,可谓是文治武功已臻巅峰!
其功其德,即便不说超越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太祖,但要说超越五伐漠北而仍不可灭残元的成祖,恐怕天下人是不会不服的。
今上如此文治武功,封禅泰山有何不可!
沈一贯这一手之所以是阳谋,就是因为只要他首倡了,在皇帝心目中就一定是一个不可抹去的大功,哪怕事情最终不成,也不影响这一功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而一贯具备高度政治敏感性的高务实还想到,沈一贯这么做可能还料到了朝中阻力不会太大——以上文治武功虽然大头肯定归皇帝,但若真要细细看来,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高务实带领实学派达成的。
一旦封禅成功,实学派的功劳无论如何不会被掩盖,他高务实的功劳同样会处处被提及,因此实学派这边不会有多大的阻力——即便高务实本人不同意封禅,也恐怕无法阻止整个实学派希望坐实这巨大功业的冲动。
你心里清楚,但你不敢阻止,或是无力阻止,这就叫阳谋。
沈一贯这次是明明白白的出招,赌的就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无法拒绝封禅泰山的巨大吸引,赌的就是做出大功的实学派内部也拒绝不了这样的吸引。
至于高务实会不会拒绝,沈一贯并不担心。在沈一贯看来,高务实不拒绝固然是好,大家各取所需嘛。
就算拒绝也无所谓,因为在这件事上,即便是高务实也未必能阻止皇帝——好吧,就算加上王家屏,那又如何?沈一贯不觉得王家屏在这种大事上能够左右皇帝的意志。
再退一万步,事情最终还是没成,对于沈一贯来说也不过是一百分变成八十分,收获已然足够。他认为,有了首倡封禅一功,皇上一定会了解,这朝廷大臣之中只有自己是完完全全站在皇帝一边,完事顺着皇上心意而为的。
高务实的确是有大才,可那又如何?你高务实、你实学派,多年来一副“皇党”的模样,可是你们真的一切都愿意顺着皇上的心思来吗?不可能,你们依然有很多地方会限制皇上,甚至很多地方是会引起皇上担忧的。
别的不说,你们实学派如今在朝中占了多大比例?你们现在掌握的权力是不是已经太大了?尤其是你高务实本人,你的影响力是不是已经大到连皇上都要为之侧目了?
可是,我沈一贯就不同,我的所作所为都顺从皇上的心意。为皇上争取封禅泰山的威仪并名流千古,为限制权力不断扩大的实学派和威望不断提高的高务实……凡此种种,就是我沈一贯在朝中的价值,皇上不会不懂!
高务实看到朱翊钧不开口而是陷入沉思,他明白皇帝的心意。哪个皇帝不希望有这样一场证明自己伟大的封禅呢?
王家屏说,朝鲜建省的功劳比不上当年灭逐残元,话是没错的,至少对于大明而言没错,但王家屏这样说本身就错了。
王家屏错在两点,其一是功业并不应该单看,沈一贯首倡封禅泰山并不只是为了朝鲜内附。他的疏文虽然高务实现在还没有看到原文,但高务实有十足的把握这疏文中一定是罗列当今天子即位以来的全部丰功伟绩,以种种伟业来支持“受命然后得封禅”。
其二就更简单了,王家屏错在无视朱翊钧的反应,主动跳出来反对封禅。要知道方才陈矩已经说了,沈一贯在奏疏中明确表示今上“德行两圣”……这时候你王家屏反对封禅,那就是说今上根本配不上“德行两圣”喽?
高务实心中凛然,直觉王家屏这番话说得如此直白恐怕要坏,而按照沈一贯历来的行事,他这次除了首倡封禅来彰显自己的价值、巩固自己的地位之外,可能还安了其他心思。
考虑到王家屏的个性,不能排除沈一贯在以封禅同样是实学派的利益所在之下,胁迫高务实不得不同意封禅之外,还可能有干脆趁此机会除掉王家屏的可能。
至于理由嘛……王家屏近来已经明显倾向于高务实,这还不够吗?
“求真。”
一声轻唤,让高务实下意识转头朝朱翊钧望去。
皇帝似笑非笑地看着他:“沈阁老此议与你过去的一些做法有些类似嘛,都是不合祖制的呢……你有何见解?”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日月不落夏威夷”、“tatsuya_c”的月票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单骑照碧心”的10张月票支持,谢谢!
PS:今天大致数了下,自年前疫情、家中老人生病到过完年这段时间以来,按照一日一更来算,应该是一共欠了32章。之后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有较多时候出现一天两更来作为补欠,但我还是要提前声明一下,补欠并不能保证每天一定会有,还是得看当天能不能抽出时间什么的。
(本章完)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表面看起来,封禅只是一种祭祀形式,但其实封禅还真不是普通祭祀,所以它的背后另有玄机,其亦为帝王权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封禅本身起源于人们对“天地”的敬畏与崇拜。由于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生产资料有限,古时人们只能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诠释对天地的认识,认为上天掌管着日月、雷雨等,有能力毁灭自己;而大地则孕育万物生长,并以农作物收成的好坏来施行对人类的赏罚。
封禅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伏羲氏之前的无怀氏,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里面记载了一段对话,大意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后想举行封禅仪式,管仲认为不合适,然后引经据典地说了一通封禅的来历。
管仲说,古人封泰山,禅梁父山者七十二家,知名的有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皆受命然后得封禅。也就是说封禅不是想封就封的,而是需要一个恰当理由的。
封禅一般是改朝换代,或者国家出现中兴之象才能举行的,而且有先后顺序,一般是先祭天,再祭地。祭天的地点是统一的,都是选择在泰山举行,因为泰山是东岳,东方主生,是万物之始,阴阳交替的地方;祭地的地方则有多个,云云山、亭亭山、梁父山、杜首山、肃然山、会稽山等,不同时期的地点并不一致。
同时,封禅作为一种国家级的超大型仪式活动,形制是复杂而神秘的。不过好在,后来有两个人对封禅活动的流程和内容作了规范,并为后世帝王所遵守,这两个人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
话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想举行封禅仪式,于是就召集咸阳城的书生,问这个封禅要怎么搞?结果很混乱,有人说封禅要坐蒲车,以免损伤泰山的草木;有人说要扫地而祠,席用苴秸。
显然,这些儒生全都没有说到点子上。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才不会计较这些细节,因此直接按照自己的意志定了流程。
他先乘车从泰山南坡上至山顶,勒石颂德,祭祀上帝,然后从北坡下来,禅于梁父山。所以可以说,秦始皇制定了封禅的1.0版本流程,即一封一禅。至今泰山还有秦始皇封禅的遗迹,比如泰山石刻、五大夫松等。
到了汉武帝,他对封禅仪式的流程和内容进行了丰富,形成了二封二禅。即先从梁父山祭地,然后在泰山脚下的东方位置设置祭台祭天。然后,汉武帝再率领少数大臣登顶泰山,在山顶上再次祭天。
第二天,则从泰山北面下坡,来到附近的肃然山再次祭地。由此可见,这个流程更加复杂,其后世历代帝王封禅,基本也是按照这个流程来的。
当然,在封禅的时候,所用材料也是非常讲究的,汉武帝祭祀所用物主要有产于江淮一带的一茅三脊草,各地珍贵的飞禽走兽的羽毛、毛皮,并用五色土杂封起来。
在隆重的乐声中,汉武帝身穿黄色衣服亲自跪拜,昭告上天和大地,封禅完毕后下令改元,还命令诸侯在泰山脚下建立“治邸”。
说到这里就能看出,封禅显然是一场劳民伤财的大型活动,所以它必须建立在安定的社会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上,而且有着严格的礼制规定,要师出有名,注定是不能经常举行的。
据考证:历史上举行封禅的皇帝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想封禅而最终未果的,有魏明帝、宋文帝、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宗等。
其他皇帝也就算了,唐太宗作为万国来朝的“天可汗”,开创了“贞观之治”,按理说完全有理由搞封禅仪式,怎么就没搞成呢?
其实唐太宗本人也想通过封禅展示一下盛世风采,结果被魏征泼了一瓢冷水:“陛下东封,万国咸萃,须千乘万骑,供帐之费,动役数州,户口萧条,何以能给?”
你看,连贞观时期尚难以搞一场体面的封禅仪式,可见封禅确实是一场劳民伤财的活动。好在唐太宗体恤民生,听进了魏征的意见,也就没有搞封禅仪式了。
既然封禅这么折腾,那么为何大凡有点雄心的帝王都想搞封禅仪式?高务实作为在一个古代朝廷已经兢兢业业干了将近三十年的“老臣”,他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可能:
一是昭告天下,改朝换代了,宣告新的帝王“受命于天”,其统治天下符合上天的旨意,具有毋庸置疑的合法性。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新旧政权交替的时候,像秦始皇就是这一类例子的典型。
二是封禅可以粉饰太平。前面已经说过了,封禅是“太平盛世”才能举办的国家仪式,国家出现中兴之象也有理由搞封禅,像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就是例子。而且,国家如果能搞一场体面的封禅仪式活动,也可以为帝王脸上贴金,青史留名。
三是封禅也是一种展示国家实力的“秀肌肉”。因为封禅的时候,往往也会邀请周边的附属势力的国君、首领前来参加,这样一来就可以向他们展示王朝的经济政治实力,并且以受到上天的保佑为名形成震慑,让他们永远臣服。
不过大明要搞封禅其实有个大麻烦,那就是自宋代以后,封禅其实在形式上已经废止了,只是它的实质又还保留着——明朝在北京建立了天坛和地坛,并在那里举行祭天地仪式活动,以至于原历史上的鞑清也是在天坛举行祭天祈谷活动的。
换句话说,现在的封禅应该已经被在天坛祭天所取代。那么问题来了,难道沈一贯所谓的封禅,就是指在天坛搞一次祭天吗?并不是,沈一贯在疏文中明说了,他建议恢复并立刻准备泰山封禅!
既然大明有天坛,为什么还要去泰山封禅呢?沈一贯这么做很显然只是为了促成“封禅”这件事,而无视了大明之所以建立天坛本就是为了避免滥用民力这个出发点。
他,要的就是皇帝去泰山封禅,要的就是一场国家级的盛大仪式!
而高务实之所以心中一凛,则是因为沈一贯此次出手其实是一计阳谋,虽然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在打什么主意,但阳谋相比于阴谋,高明就高明在即便你看穿了也没用。
因为,当沈一贯祭出这一计之时,其实他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甚至即便到了后来,封禅之事最终被阻止,也不影响他已经获得的成功。
什么成功?首倡封禅啊!
按照管仲所说,封禅需要“受命”;按照高务实的分析,封禅需要三个条件。其实不管是管仲这句有点玄乎的话,还是高务实的明确分析,说的其实都是一回事——封禅有条件,有目的。
如今不是改朝换代之时,但朱翊钧治下近三十年的万历朝按照功业来看,的确符合“中兴”的标准:又是收复故土,又是平定内乱,又是击溃宿敌,又是德服藩邦,甚至在国内治理上也建树非凡。
万历朝以来,海贸兴盛,宗室开禁,驿路自给,百业兴盛。于是府库日丰,嘉靖以来朝廷之积欠早已还清;兵精粮足,百六十万大军震慑四海八荒。除了天灾依旧频仍,称不上四海升平之外,这“万历中兴”四个字谁敢说名不副实?
而正因如此,封禅泰山除了向苍天厚土敬告万历中兴,同时也震慑四夷八荒之外,这祭天祭地的仪式也可以看做天子向上苍祈求风调雨顺,百姓无病少灾……这不也是皇帝该做的事吗?
可以说,朝鲜建省基本完成的这道奏疏,正好给了沈一贯一个“首倡封禅”的好机会,因为皇上御极至今,可谓是文治武功已臻巅峰!
其功其德,即便不说超越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太祖,但要说超越五伐漠北而仍不可灭残元的成祖,恐怕天下人是不会不服的。
今上如此文治武功,封禅泰山有何不可!
沈一贯这一手之所以是阳谋,就是因为只要他首倡了,在皇帝心目中就一定是一个不可抹去的大功,哪怕事情最终不成,也不影响这一功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而一贯具备高度政治敏感性的高务实还想到,沈一贯这么做可能还料到了朝中阻力不会太大——以上文治武功虽然大头肯定归皇帝,但若真要细细看来,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高务实带领实学派达成的。
一旦封禅成功,实学派的功劳无论如何不会被掩盖,他高务实的功劳同样会处处被提及,因此实学派这边不会有多大的阻力——即便高务实本人不同意封禅,也恐怕无法阻止整个实学派希望坐实这巨大功业的冲动。
你心里清楚,但你不敢阻止,或是无力阻止,这就叫阳谋。
沈一贯这次是明明白白的出招,赌的就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无法拒绝封禅泰山的巨大吸引,赌的就是做出大功的实学派内部也拒绝不了这样的吸引。
至于高务实会不会拒绝,沈一贯并不担心。在沈一贯看来,高务实不拒绝固然是好,大家各取所需嘛。
就算拒绝也无所谓,因为在这件事上,即便是高务实也未必能阻止皇帝——好吧,就算加上王家屏,那又如何?沈一贯不觉得王家屏在这种大事上能够左右皇帝的意志。
再退一万步,事情最终还是没成,对于沈一贯来说也不过是一百分变成八十分,收获已然足够。他认为,有了首倡封禅一功,皇上一定会了解,这朝廷大臣之中只有自己是完完全全站在皇帝一边,完事顺着皇上心意而为的。
高务实的确是有大才,可那又如何?你高务实、你实学派,多年来一副“皇党”的模样,可是你们真的一切都愿意顺着皇上的心思来吗?不可能,你们依然有很多地方会限制皇上,甚至很多地方是会引起皇上担忧的。
别的不说,你们实学派如今在朝中占了多大比例?你们现在掌握的权力是不是已经太大了?尤其是你高务实本人,你的影响力是不是已经大到连皇上都要为之侧目了?
可是,我沈一贯就不同,我的所作所为都顺从皇上的心意。为皇上争取封禅泰山的威仪并名流千古,为限制权力不断扩大的实学派和威望不断提高的高务实……凡此种种,就是我沈一贯在朝中的价值,皇上不会不懂!
高务实看到朱翊钧不开口而是陷入沉思,他明白皇帝的心意。哪个皇帝不希望有这样一场证明自己伟大的封禅呢?
王家屏说,朝鲜建省的功劳比不上当年灭逐残元,话是没错的,至少对于大明而言没错,但王家屏这样说本身就错了。
王家屏错在两点,其一是功业并不应该单看,沈一贯首倡封禅泰山并不只是为了朝鲜内附。他的疏文虽然高务实现在还没有看到原文,但高务实有十足的把握这疏文中一定是罗列当今天子即位以来的全部丰功伟绩,以种种伟业来支持“受命然后得封禅”。
其二就更简单了,王家屏错在无视朱翊钧的反应,主动跳出来反对封禅。要知道方才陈矩已经说了,沈一贯在奏疏中明确表示今上“德行两圣”……这时候你王家屏反对封禅,那就是说今上根本配不上“德行两圣”喽?
高务实心中凛然,直觉王家屏这番话说得如此直白恐怕要坏,而按照沈一贯历来的行事,他这次除了首倡封禅来彰显自己的价值、巩固自己的地位之外,可能还安了其他心思。
考虑到王家屏的个性,不能排除沈一贯在以封禅同样是实学派的利益所在之下,胁迫高务实不得不同意封禅之外,还可能有干脆趁此机会除掉王家屏的可能。
至于理由嘛……王家屏近来已经明显倾向于高务实,这还不够吗?
“求真。”
一声轻唤,让高务实下意识转头朝朱翊钧望去。
皇帝似笑非笑地看着他:“沈阁老此议与你过去的一些做法有些类似嘛,都是不合祖制的呢……你有何见解?”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日月不落夏威夷”、“tatsuya_c”的月票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单骑照碧心”的10张月票支持,谢谢!
PS:今天大致数了下,自年前疫情、家中老人生病到过完年这段时间以来,按照一日一更来算,应该是一共欠了32章。之后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有较多时候出现一天两更来作为补欠,但我还是要提前声明一下,补欠并不能保证每天一定会有,还是得看当天能不能抽出时间什么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