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却说,就在赵俊臣即将要与蒙古联军进行最终决战的时候,此时的京城中枢也同样是热闹非凡。
庙堂中的党派攻讦、勾心斗角,凶险程度丝毫不逊色于战场上的两军厮杀,若论诡谲难测之处,更还是胜过许多。
而朝廷中枢这段时间以来的种种风波,几乎全是由赵俊臣送到京城的几封奏疏引起的。
一个多月之前,与赵俊臣一同出京办事的钦差副使鲍文杰突然间返回京城,并且带来了赵俊臣的第一封奏疏。
这封奏疏之中,赵俊臣向德庆皇帝详细禀报了西北诸省几位督抚暗中串联起来意欲与蒙古联军私自求和的事情,表示自己已经当机立断的控制住了山西的局势,接下来还要前往花马池营控制陕甘三边的局势。
这封奏疏的内容,自然是引起了德庆皇帝的龙颜大怒,与此同时赵俊臣打算趁机插手陕甘军政的想法也引起了德庆皇帝的猜忌,所以德庆皇帝当即就派出了阁老梁辅臣前往陕甘三边主持大局。
然而,梁辅臣离京之后,却好似泥牛入海一般渐渐失去了消息,刚开始的时候还会定时向德庆皇帝呈送一些奏疏,或是汇报行程、或是请示旨意,但自从梁辅臣离开了山西境内进入陕西之后,却是突然间沓无音信,就连寻常的请安奏疏也没有一封送到京城。
但就在梁辅臣突然间沓无音信之际,赵俊臣送到京城的奏疏却是源源不断,并且每一封奏疏都引起了庙堂的轩然大波!
就在梁辅臣离京之后的第三天,赵俊臣向京城送来了第二封奏疏,称是今年的边防任务极为严峻,但西北诸省的边军却是士气低迷,恐怕是难以抵抗蒙古联军的攻势,所以赵俊臣为了巩固边防、振奋士气,就向德庆皇帝请旨增加今年火筛入寇期间边军们的抚恤、军功与赏银。
然而,这封奏疏看似是“请旨”,但实际上则是“先斩后奏”,因为赵俊臣在呈送奏疏之前就已经擅自宣布了朝廷今年会增加抚恤、军功与赏银,这封奏疏只是事后向德庆皇帝寻求支持与承认罢了——对于这般情况,赵俊臣在奏疏之中并没有任何遮掩。
赵俊臣的这般做法,显然是僭越了本份、触犯了庙堂里的忌讳,顿时是引发了朝廷百官的纷纷弹劾,或是指责赵俊臣妄自尊大、滥用钦差权柄,或是怒斥赵俊臣意图不轨、有了不臣之心,一时间赵俊臣在庙堂中枢就好似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
然而,就在百官们纷纷讨论着朝廷究竟要如何惩处赵俊臣的时候,赵俊臣又送来了第三封奏疏。
如果说前两封奏疏的内容让人感到震惊的话,那么第三封奏疏的内容就更加让百官感到不敢置信了!
这是一封向朝廷请功邀赏的战报奏疏。
在这份奏疏之中,赵俊臣表示他在赶去花马池营的途中,遭遇了近五千名蒙古骑兵的突然袭击,而赵俊臣的身边护卫仅有五六百人,可谓是敌我实力悬殊,但赵俊臣却是临危不乱、且战且退,最终退到一处山丘之后利用特殊地形击溃了这支蒙古骑兵,并且是杀敌三千余、斩首六百三十三颗、俘虏了八十二人,缴获了战马五百余匹。
收到这封奏疏之后,不论是德庆皇帝还是朝廷百官,皆是不敢相信——除了敛财与争权之外,赵俊臣竟然还有领兵作战的本事?而且是以少胜多、凭借六百护卫击溃了近五千名蒙古骑兵的惊人战绩!朝廷的西北边疆已经有多少年没有出现过这般显赫战绩了?仅凭这份战绩,就足以羞煞古往今来绝大多数武官、让赵俊臣在史书之中留名了。
所以,这封奏疏的出现,顿时就转移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也让赵俊臣再次成为了所有人的焦点。
所有人初次读到这封奏疏的内容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赵俊臣在谎报战功、夸大战果,但战后的首级、俘虏、缴获皆是无法作假,并且陕西巡抚章晟德、锦衣卫千户洪高功、山西军镇副千户牛顺、固原军镇百户官王杨等人也皆是亲眼见证了这场战事,同样向朝廷呈送了奏疏作为佐证,却又让人挑不出任何漏洞。
庙堂中弹劾赵俊臣的风潮也因为这封奏疏的出现而打断了,“赵党”官员们趁机纷纷出声为赵俊臣辩护,百官们针对赵俊臣究竟应该是赏是罚而争论不休。
与此同时,在某些人的刻意推动之下,赵俊臣凭借文官之身率领六百护卫击溃五千蒙古大军的传奇战绩,几乎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传遍了整个京城,让所有人都是津津乐道、议论纷纷,甚至是成为了说书人争相传颂的故事。
就像是赵俊臣所说的那样,世人总是不愿意承认人性的复杂——在他们的想法里,贪官就应该是糊涂无能、愚蠢昏聩,清官就应该政绩卓越、文武双全——而赵俊臣身为文臣却是以少胜多打赢了蒙古鞑子,必然是坚毅睿智之辈,这样的官员怎么可能会是一个贪官?
于是,赵俊臣的民间声誉也因此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而就在这个时候,京城中枢又收到了赵俊臣的第四封奏疏!
这封奏疏的内容就更加惊人了,赵俊臣称自己已经抵达了花马池营,发现三边总督王铮已经因病而无法理政,陕甘三边的所有军政事务大都是由一位名叫汪恭的幕僚负责处理,但赵俊臣经过调查之后,发现汪恭早已经与蒙古人暗通款曲,这些年来一直都在暗中帮助蒙古人南下劫掠。
所以,赵俊臣就当机立断的出手架空了三边总督王铮、抓捕了总督府幕僚汪恭!
在这封奏疏的最后,赵俊臣表示自己将会以朝廷钦差的身份暂且掌控陕甘三边的军政大局,直到梁辅臣抵达花马池营接手为止!
这封奏疏送到朝廷中枢之后,顿时是再次引起了轩然大波!
赵俊臣只是负责处理赈灾事宜的专职钦差罢了,并不是朝廷承认的全权钦差,他此前处理山西官场的手段就已经是过于激烈、引人非议了,但好歹没有强行囚禁山西境内几位封疆大吏,也没有擅自夺去地方官员们的权柄,然而这一次赵俊臣却是直接出手架空了三边总督,以赈灾钦差的身份代理三边总督的权职,这完全破坏了朝廷的法令与规矩!
于是,朝廷里的各大派系再一次纷纷上呈奏疏弹劾赵俊臣的“不臣之心”,态度之激烈也要远远强于上一次,但这一次却也有许多官员为赵俊臣说情,认为赵俊臣的做法只是事急从权,虽然是违背了朝廷法规,但终究是抓住了蒙古人潜入陕甘高层的奸细、破坏了蒙古人的侵略意图、稳定了边防局势,甚至可以说是有功无过。
一时间,百官们再一次的陷入了激烈争论之中。
然而,百官们的争论尚未得出结论的时候,赵俊臣再次送来了自己的第五封奏疏。
在这封奏疏之中,赵俊臣向德庆皇帝详细讲诉了他在陕甘三边的所见所闻、对于陕甘局势的看法,以及他控制了陕甘军政之后的种种动作,比如组建了“战兵新军”、补发了边军欠饷、抓捕了一些拥兵自重的边军武官等等。
而就在赵俊臣的奏疏送到京城的同时,陕甘三边的文武官员们也纷纷向德庆皇帝呈送了奏疏,一时间陕甘送到京城中枢的各类奏疏竟是占了所有地方奏疏的一半之多!
当然,这些奏疏大都是弹劾赵俊臣的,陕甘境内的地方官员们纷纷是抨击赵俊臣独断专行、刚愎自用、排除异己、扰乱地方局势、组建私军、私设大狱,等等等等!
这一次,朝廷百官们看到赵俊臣的奏疏之后,就只剩下瞠目结舌了!
若说赵俊臣出手架空三边总督王铮的事情还可以用事急从权来解释的话,那么他后续的种种做法——擅自颁布政令、组建私军、设立大狱等等事情,就绝对不能再用“事急从权”四字来解释了!这些做法,就算是说赵俊臣意图不轨、想要领兵作乱也有人信!
一时间,“赵俊臣乃是当代王莽”的呼声响彻了朝野,朝廷百官们再一次掀起了群起弹劾赵俊臣的风潮,甚至还有官员提议朝廷应该夺去赵俊臣的官职、查抄赵俊臣的家产、抓捕赵俊臣的亲族、并且是尽出重臣前往陕甘三边抓捕赵俊臣入狱问罪!
而那些原本还愿意为赵俊臣辩护的官员,除了“赵党”之外也纷纷缩到了后面,不敢再为赵俊臣辩护,生怕自己会被视为赵俊臣的同党,受到赵俊臣的牵连!
据说,赵俊臣的第五份奏疏送到京城中枢之后,德庆皇帝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就收到了四百多份弹劾赵俊臣的奏疏,一时间就好似赵俊臣已经成了万夫所指、孤家寡人、不杀不足以平稳天下!
*
却说,就在赵俊臣第五份奏疏送到京城的第二天晚上,学士巷周府的书房之中,赵俊臣这段时间以来送到京城中枢的五份奏疏抄本皆是摊开摆放在书桌上。
周尚景的老脸上满是若有所思的神态,将这五份奏疏抄本从头到尾的细读了一遍,看似苍老无神的眼睛在沉思之际显得愈加深邃,却是任谁也无法猜到他此时的内心想法。
这已经是周尚景今晚第三次翻阅这些奏疏了,每一次翻阅了这些奏疏之后,周尚景都会沉思良久,但不久之后还会再次翻阅一遍。
就在周尚景打算第四次翻阅这些奏疏的时候,书房内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然后,门外响起了周府管事周福的禀报声:“老爷,阁老李和、礼部尚书宋启文两位大人联袂求见!”
周尚景微微一愣,然后似乎是想到了什么,点道:“让他们二人进来吧!”
很快的,阁老李和、礼部尚书宋启文二人快步进入了周府书房之中。
在这两人之中,李和的表情还稍稍镇静一些,宋启文的神色则是要凝重许多,匆匆向着周尚景行礼问安之后,就急声说道:“首辅大人,学生刚刚收到了消息,赵俊臣又有一封奏疏送到了京城,如今已经呈给了陛下,这已经是一个半月以来的第六封奏疏了!赵俊臣的前几份奏疏,皆是引起了轩然大波,说是震动朝野也不为过,却也不知道他的第六份奏疏又是什么内容……依学生之见,这份奏疏十有八九又要引起庙堂混乱,咱们应该早作准备才是!”
一旁,李和也是摇头叹息道:“是啊,这段时间以来,朝廷百官们几乎什么事情都没干,就在争论赵俊臣的赏罚了,每天的朝议皆是要陷入无尽的争吵……唉,这个赵俊臣,哪怕是离京之后也依然是把整个庙堂中枢搅得天翻地覆,竟是要比他留在京城的时候还要更受瞩目!”
听到两位朝廷重臣的说法之后,周尚景缓缓点头道:“不久之前,老夫也收到了赵俊臣第六封奏疏的消息……据说,陛下审阅了这封奏疏之后,却是不见喜怒,也不传唤内阁六部的重臣们商议,留在身边伺候的太监们也全部被赶出了御书房,只是一个人留在御书房里反复翻阅着赵俊臣的奏疏……显然,赵俊臣的这份奏疏非比寻常,但这份奏疏的内容究竟是什么,目前除了陛下之外依然是无人知晓。”
宋启文不由有些吃惊,说道:“难道说,赵俊臣的这份奏疏还要比他的前五份奏疏更加惊人不成?”
李和也是一脸惊叹的模样,再次摇头道:“反正我是想象不出来,还有什么事情要比赵俊臣的前五份奏疏更加惊人了!说起来,我还真有些佩服赵俊臣,他离京之后所办的那些事情,一般人还真没有胆子去做!而他不仅是毫无顾忌的做了,而且还敢如实的写成奏疏送到京城,却是主动把自己的把柄公之于众,真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些什么,他难道不知道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说吗?”
周尚景抬头看了两人一眼之后,却是叹息道:“看样子,你们二人至今也没有猜到赵俊臣的真实想法啊!你们二人并非愚钝之辈,却也是赵俊臣的手段愈加高明隐晦了……唉,若是让赵俊臣顺利实现目标的话,再等到老夫告老还乡之后,咱们这一派的官员恐怕是无人能与赵俊臣抗衡了。”
李、宋二人相互对视一眼之后,齐齐向着周尚景躬身说道:“还请首辅大人赐教!”
只见周尚景伸手一指自己面前的五份奏疏,缓缓说道:“这五份奏疏,其实是大有讲究!第一份奏疏是赵俊臣揭穿了西北诸省的几位督抚意欲私下里与蒙古人议和的事情,这份奏疏的内容固然是震惊了朝野,但赵俊臣这个时候依然是有功无过,而赵俊臣的第二份奏疏,却是故意把自己擅自许诺朝廷会增加边军抚恤、军功、赏银的事情说了出来,也因此而遭到了许多弹劾,赵俊臣的功过赏罚也自此而出现了争议!”
顿了顿后,周尚景继续说道:“赵俊臣的第三份奏疏,则是他指挥六百护卫击溃了五千蒙古大军的请功奏疏,这般战绩极为惊人,甚至是可以名留史册,顿时是震惊了朝野,赵俊臣的声誉大涨之余,此前弹劾赵俊臣的声音也被压制了下去,但没过多久,赵俊臣又送来了第四份奏疏,明确说出了自己架空了三边总督王铮的事情,针对赵俊臣的功过赏罚,也由此而再次出现了争议,但百官们的争议尚未有所定论,赵俊臣又送来了第五份奏疏,详细解释了陕甘局势以及自己的种种举动,更是把这些争议推向了高潮……”
说到这里,周尚景再次抬头看着李、宋两人,总结道:“也就是说,每当他立下大功之后,就在百官们为他邀功请赏之际,他就会做出一些必然要引发争议的事情,让朝廷撤回对他的封赏……每当他所作所为引发了百官们的争议与弹劾之后,他就会很快立下一件大功,以此来平息朝廷中枢对他的争议与弹劾!所以,赵俊臣明明已经离京近两个月时间了,大事小事办了无数,但朝廷对他的功过赏罚依旧是没有定论……
……可以说,赵俊臣一直都在利用自己的奏疏暗中操控着整个庙堂的局势走向,让自己一直都处在可赏可罚的境地,让陛下与百官们认为自己抓到了赵俊臣的大量把柄,赵俊臣的功过赏罚皆是可以由他们来定!既不会因为立功太多而引起百官妒恨与帝王猜忌,也不会因为违背规矩太多而遭到群臣围攻与皇帝心疑,而就在百官争议、陛下犹豫之际,他也就争取到了施展拳脚的空间与时间!……嘿,当真是好手段!”
说话间,周尚景的老眼闪过了一缕精光,肃容说道:“若是老夫所料不差的话,赵俊臣这些段时间送到京城的奏疏,皆只是他下一步大动作的铺垫罢了!……赵俊臣今天送到京城的第六份奏疏,恐怕才是他这些日子以来种种动作的真正目标……以老夫对赵俊臣的了解,此人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利益的调和,他总是能让自己与陛下的短期目标达成一致!所以,赵俊臣的这份奏疏所描述的事情必然会让陛下极为动心……但与此同时,赵俊臣也会趁机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好处!也正因为如此,陛下他才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听到周尚景的说法之后,李、宋二人皆是皱眉沉思。
片刻之后,李和试探着问道:“首辅大人您觉得赵俊臣的真实目标究竟会是什么?”
周尚景却是第一次面露犹豫,摇头道:“老夫倒是隐约有些猜测,但这些猜测太过惊人,却是让人不敢置信……但若是老夫的猜测是真的,并且赵俊臣顺利的达成目标的话,恐怕他今后就再也难以抑制了……”
而就在李和打算进一步追问的时候,门外突然再次响起了周福的禀报声。
“老爷,陛下派人传旨,称是紧急召唤您入宫谈事……对了,李和大学士与宋尚书两位大人也皆在传唤之列,陛下的召唤很急,似乎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听到禀报之后,周尚景突然一笑,说道:“看样子,陛下他终于是有了决定!而老夫的猜测究竟是否准确,也很快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
……
……
却说,就在赵俊臣即将要与蒙古联军进行最终决战的时候,此时的京城中枢也同样是热闹非凡。
庙堂中的党派攻讦、勾心斗角,凶险程度丝毫不逊色于战场上的两军厮杀,若论诡谲难测之处,更还是胜过许多。
而朝廷中枢这段时间以来的种种风波,几乎全是由赵俊臣送到京城的几封奏疏引起的。
一个多月之前,与赵俊臣一同出京办事的钦差副使鲍文杰突然间返回京城,并且带来了赵俊臣的第一封奏疏。
这封奏疏之中,赵俊臣向德庆皇帝详细禀报了西北诸省几位督抚暗中串联起来意欲与蒙古联军私自求和的事情,表示自己已经当机立断的控制住了山西的局势,接下来还要前往花马池营控制陕甘三边的局势。
这封奏疏的内容,自然是引起了德庆皇帝的龙颜大怒,与此同时赵俊臣打算趁机插手陕甘军政的想法也引起了德庆皇帝的猜忌,所以德庆皇帝当即就派出了阁老梁辅臣前往陕甘三边主持大局。
然而,梁辅臣离京之后,却好似泥牛入海一般渐渐失去了消息,刚开始的时候还会定时向德庆皇帝呈送一些奏疏,或是汇报行程、或是请示旨意,但自从梁辅臣离开了山西境内进入陕西之后,却是突然间沓无音信,就连寻常的请安奏疏也没有一封送到京城。
但就在梁辅臣突然间沓无音信之际,赵俊臣送到京城的奏疏却是源源不断,并且每一封奏疏都引起了庙堂的轩然大波!
就在梁辅臣离京之后的第三天,赵俊臣向京城送来了第二封奏疏,称是今年的边防任务极为严峻,但西北诸省的边军却是士气低迷,恐怕是难以抵抗蒙古联军的攻势,所以赵俊臣为了巩固边防、振奋士气,就向德庆皇帝请旨增加今年火筛入寇期间边军们的抚恤、军功与赏银。
然而,这封奏疏看似是“请旨”,但实际上则是“先斩后奏”,因为赵俊臣在呈送奏疏之前就已经擅自宣布了朝廷今年会增加抚恤、军功与赏银,这封奏疏只是事后向德庆皇帝寻求支持与承认罢了——对于这般情况,赵俊臣在奏疏之中并没有任何遮掩。
赵俊臣的这般做法,显然是僭越了本份、触犯了庙堂里的忌讳,顿时是引发了朝廷百官的纷纷弹劾,或是指责赵俊臣妄自尊大、滥用钦差权柄,或是怒斥赵俊臣意图不轨、有了不臣之心,一时间赵俊臣在庙堂中枢就好似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
然而,就在百官们纷纷讨论着朝廷究竟要如何惩处赵俊臣的时候,赵俊臣又送来了第三封奏疏。
如果说前两封奏疏的内容让人感到震惊的话,那么第三封奏疏的内容就更加让百官感到不敢置信了!
这是一封向朝廷请功邀赏的战报奏疏。
在这份奏疏之中,赵俊臣表示他在赶去花马池营的途中,遭遇了近五千名蒙古骑兵的突然袭击,而赵俊臣的身边护卫仅有五六百人,可谓是敌我实力悬殊,但赵俊臣却是临危不乱、且战且退,最终退到一处山丘之后利用特殊地形击溃了这支蒙古骑兵,并且是杀敌三千余、斩首六百三十三颗、俘虏了八十二人,缴获了战马五百余匹。
收到这封奏疏之后,不论是德庆皇帝还是朝廷百官,皆是不敢相信——除了敛财与争权之外,赵俊臣竟然还有领兵作战的本事?而且是以少胜多、凭借六百护卫击溃了近五千名蒙古骑兵的惊人战绩!朝廷的西北边疆已经有多少年没有出现过这般显赫战绩了?仅凭这份战绩,就足以羞煞古往今来绝大多数武官、让赵俊臣在史书之中留名了。
所以,这封奏疏的出现,顿时就转移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也让赵俊臣再次成为了所有人的焦点。
所有人初次读到这封奏疏的内容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赵俊臣在谎报战功、夸大战果,但战后的首级、俘虏、缴获皆是无法作假,并且陕西巡抚章晟德、锦衣卫千户洪高功、山西军镇副千户牛顺、固原军镇百户官王杨等人也皆是亲眼见证了这场战事,同样向朝廷呈送了奏疏作为佐证,却又让人挑不出任何漏洞。
庙堂中弹劾赵俊臣的风潮也因为这封奏疏的出现而打断了,“赵党”官员们趁机纷纷出声为赵俊臣辩护,百官们针对赵俊臣究竟应该是赏是罚而争论不休。
与此同时,在某些人的刻意推动之下,赵俊臣凭借文官之身率领六百护卫击溃五千蒙古大军的传奇战绩,几乎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传遍了整个京城,让所有人都是津津乐道、议论纷纷,甚至是成为了说书人争相传颂的故事。
就像是赵俊臣所说的那样,世人总是不愿意承认人性的复杂——在他们的想法里,贪官就应该是糊涂无能、愚蠢昏聩,清官就应该政绩卓越、文武双全——而赵俊臣身为文臣却是以少胜多打赢了蒙古鞑子,必然是坚毅睿智之辈,这样的官员怎么可能会是一个贪官?
于是,赵俊臣的民间声誉也因此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而就在这个时候,京城中枢又收到了赵俊臣的第四封奏疏!
这封奏疏的内容就更加惊人了,赵俊臣称自己已经抵达了花马池营,发现三边总督王铮已经因病而无法理政,陕甘三边的所有军政事务大都是由一位名叫汪恭的幕僚负责处理,但赵俊臣经过调查之后,发现汪恭早已经与蒙古人暗通款曲,这些年来一直都在暗中帮助蒙古人南下劫掠。
所以,赵俊臣就当机立断的出手架空了三边总督王铮、抓捕了总督府幕僚汪恭!
在这封奏疏的最后,赵俊臣表示自己将会以朝廷钦差的身份暂且掌控陕甘三边的军政大局,直到梁辅臣抵达花马池营接手为止!
这封奏疏送到朝廷中枢之后,顿时是再次引起了轩然大波!
赵俊臣只是负责处理赈灾事宜的专职钦差罢了,并不是朝廷承认的全权钦差,他此前处理山西官场的手段就已经是过于激烈、引人非议了,但好歹没有强行囚禁山西境内几位封疆大吏,也没有擅自夺去地方官员们的权柄,然而这一次赵俊臣却是直接出手架空了三边总督,以赈灾钦差的身份代理三边总督的权职,这完全破坏了朝廷的法令与规矩!
于是,朝廷里的各大派系再一次纷纷上呈奏疏弹劾赵俊臣的“不臣之心”,态度之激烈也要远远强于上一次,但这一次却也有许多官员为赵俊臣说情,认为赵俊臣的做法只是事急从权,虽然是违背了朝廷法规,但终究是抓住了蒙古人潜入陕甘高层的奸细、破坏了蒙古人的侵略意图、稳定了边防局势,甚至可以说是有功无过。
一时间,百官们再一次的陷入了激烈争论之中。
然而,百官们的争论尚未得出结论的时候,赵俊臣再次送来了自己的第五封奏疏。
在这封奏疏之中,赵俊臣向德庆皇帝详细讲诉了他在陕甘三边的所见所闻、对于陕甘局势的看法,以及他控制了陕甘军政之后的种种动作,比如组建了“战兵新军”、补发了边军欠饷、抓捕了一些拥兵自重的边军武官等等。
而就在赵俊臣的奏疏送到京城的同时,陕甘三边的文武官员们也纷纷向德庆皇帝呈送了奏疏,一时间陕甘送到京城中枢的各类奏疏竟是占了所有地方奏疏的一半之多!
当然,这些奏疏大都是弹劾赵俊臣的,陕甘境内的地方官员们纷纷是抨击赵俊臣独断专行、刚愎自用、排除异己、扰乱地方局势、组建私军、私设大狱,等等等等!
这一次,朝廷百官们看到赵俊臣的奏疏之后,就只剩下瞠目结舌了!
若说赵俊臣出手架空三边总督王铮的事情还可以用事急从权来解释的话,那么他后续的种种做法——擅自颁布政令、组建私军、设立大狱等等事情,就绝对不能再用“事急从权”四字来解释了!这些做法,就算是说赵俊臣意图不轨、想要领兵作乱也有人信!
一时间,“赵俊臣乃是当代王莽”的呼声响彻了朝野,朝廷百官们再一次掀起了群起弹劾赵俊臣的风潮,甚至还有官员提议朝廷应该夺去赵俊臣的官职、查抄赵俊臣的家产、抓捕赵俊臣的亲族、并且是尽出重臣前往陕甘三边抓捕赵俊臣入狱问罪!
而那些原本还愿意为赵俊臣辩护的官员,除了“赵党”之外也纷纷缩到了后面,不敢再为赵俊臣辩护,生怕自己会被视为赵俊臣的同党,受到赵俊臣的牵连!
据说,赵俊臣的第五份奏疏送到京城中枢之后,德庆皇帝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就收到了四百多份弹劾赵俊臣的奏疏,一时间就好似赵俊臣已经成了万夫所指、孤家寡人、不杀不足以平稳天下!
*
却说,就在赵俊臣第五份奏疏送到京城的第二天晚上,学士巷周府的书房之中,赵俊臣这段时间以来送到京城中枢的五份奏疏抄本皆是摊开摆放在书桌上。
周尚景的老脸上满是若有所思的神态,将这五份奏疏抄本从头到尾的细读了一遍,看似苍老无神的眼睛在沉思之际显得愈加深邃,却是任谁也无法猜到他此时的内心想法。
这已经是周尚景今晚第三次翻阅这些奏疏了,每一次翻阅了这些奏疏之后,周尚景都会沉思良久,但不久之后还会再次翻阅一遍。
就在周尚景打算第四次翻阅这些奏疏的时候,书房内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然后,门外响起了周府管事周福的禀报声:“老爷,阁老李和、礼部尚书宋启文两位大人联袂求见!”
周尚景微微一愣,然后似乎是想到了什么,点道:“让他们二人进来吧!”
很快的,阁老李和、礼部尚书宋启文二人快步进入了周府书房之中。
在这两人之中,李和的表情还稍稍镇静一些,宋启文的神色则是要凝重许多,匆匆向着周尚景行礼问安之后,就急声说道:“首辅大人,学生刚刚收到了消息,赵俊臣又有一封奏疏送到了京城,如今已经呈给了陛下,这已经是一个半月以来的第六封奏疏了!赵俊臣的前几份奏疏,皆是引起了轩然大波,说是震动朝野也不为过,却也不知道他的第六份奏疏又是什么内容……依学生之见,这份奏疏十有八九又要引起庙堂混乱,咱们应该早作准备才是!”
一旁,李和也是摇头叹息道:“是啊,这段时间以来,朝廷百官们几乎什么事情都没干,就在争论赵俊臣的赏罚了,每天的朝议皆是要陷入无尽的争吵……唉,这个赵俊臣,哪怕是离京之后也依然是把整个庙堂中枢搅得天翻地覆,竟是要比他留在京城的时候还要更受瞩目!”
听到两位朝廷重臣的说法之后,周尚景缓缓点头道:“不久之前,老夫也收到了赵俊臣第六封奏疏的消息……据说,陛下审阅了这封奏疏之后,却是不见喜怒,也不传唤内阁六部的重臣们商议,留在身边伺候的太监们也全部被赶出了御书房,只是一个人留在御书房里反复翻阅着赵俊臣的奏疏……显然,赵俊臣的这份奏疏非比寻常,但这份奏疏的内容究竟是什么,目前除了陛下之外依然是无人知晓。”
宋启文不由有些吃惊,说道:“难道说,赵俊臣的这份奏疏还要比他的前五份奏疏更加惊人不成?”
李和也是一脸惊叹的模样,再次摇头道:“反正我是想象不出来,还有什么事情要比赵俊臣的前五份奏疏更加惊人了!说起来,我还真有些佩服赵俊臣,他离京之后所办的那些事情,一般人还真没有胆子去做!而他不仅是毫无顾忌的做了,而且还敢如实的写成奏疏送到京城,却是主动把自己的把柄公之于众,真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些什么,他难道不知道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说吗?”
周尚景抬头看了两人一眼之后,却是叹息道:“看样子,你们二人至今也没有猜到赵俊臣的真实想法啊!你们二人并非愚钝之辈,却也是赵俊臣的手段愈加高明隐晦了……唉,若是让赵俊臣顺利实现目标的话,再等到老夫告老还乡之后,咱们这一派的官员恐怕是无人能与赵俊臣抗衡了。”
李、宋二人相互对视一眼之后,齐齐向着周尚景躬身说道:“还请首辅大人赐教!”
只见周尚景伸手一指自己面前的五份奏疏,缓缓说道:“这五份奏疏,其实是大有讲究!第一份奏疏是赵俊臣揭穿了西北诸省的几位督抚意欲私下里与蒙古人议和的事情,这份奏疏的内容固然是震惊了朝野,但赵俊臣这个时候依然是有功无过,而赵俊臣的第二份奏疏,却是故意把自己擅自许诺朝廷会增加边军抚恤、军功、赏银的事情说了出来,也因此而遭到了许多弹劾,赵俊臣的功过赏罚也自此而出现了争议!”
顿了顿后,周尚景继续说道:“赵俊臣的第三份奏疏,则是他指挥六百护卫击溃了五千蒙古大军的请功奏疏,这般战绩极为惊人,甚至是可以名留史册,顿时是震惊了朝野,赵俊臣的声誉大涨之余,此前弹劾赵俊臣的声音也被压制了下去,但没过多久,赵俊臣又送来了第四份奏疏,明确说出了自己架空了三边总督王铮的事情,针对赵俊臣的功过赏罚,也由此而再次出现了争议,但百官们的争议尚未有所定论,赵俊臣又送来了第五份奏疏,详细解释了陕甘局势以及自己的种种举动,更是把这些争议推向了高潮……”
说到这里,周尚景再次抬头看着李、宋两人,总结道:“也就是说,每当他立下大功之后,就在百官们为他邀功请赏之际,他就会做出一些必然要引发争议的事情,让朝廷撤回对他的封赏……每当他所作所为引发了百官们的争议与弹劾之后,他就会很快立下一件大功,以此来平息朝廷中枢对他的争议与弹劾!所以,赵俊臣明明已经离京近两个月时间了,大事小事办了无数,但朝廷对他的功过赏罚依旧是没有定论……
……可以说,赵俊臣一直都在利用自己的奏疏暗中操控着整个庙堂的局势走向,让自己一直都处在可赏可罚的境地,让陛下与百官们认为自己抓到了赵俊臣的大量把柄,赵俊臣的功过赏罚皆是可以由他们来定!既不会因为立功太多而引起百官妒恨与帝王猜忌,也不会因为违背规矩太多而遭到群臣围攻与皇帝心疑,而就在百官争议、陛下犹豫之际,他也就争取到了施展拳脚的空间与时间!……嘿,当真是好手段!”
说话间,周尚景的老眼闪过了一缕精光,肃容说道:“若是老夫所料不差的话,赵俊臣这些段时间送到京城的奏疏,皆只是他下一步大动作的铺垫罢了!……赵俊臣今天送到京城的第六份奏疏,恐怕才是他这些日子以来种种动作的真正目标……以老夫对赵俊臣的了解,此人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利益的调和,他总是能让自己与陛下的短期目标达成一致!所以,赵俊臣的这份奏疏所描述的事情必然会让陛下极为动心……但与此同时,赵俊臣也会趁机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好处!也正因为如此,陛下他才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听到周尚景的说法之后,李、宋二人皆是皱眉沉思。
片刻之后,李和试探着问道:“首辅大人您觉得赵俊臣的真实目标究竟会是什么?”
周尚景却是第一次面露犹豫,摇头道:“老夫倒是隐约有些猜测,但这些猜测太过惊人,却是让人不敢置信……但若是老夫的猜测是真的,并且赵俊臣顺利的达成目标的话,恐怕他今后就再也难以抑制了……”
而就在李和打算进一步追问的时候,门外突然再次响起了周福的禀报声。
“老爷,陛下派人传旨,称是紧急召唤您入宫谈事……对了,李和大学士与宋尚书两位大人也皆在传唤之列,陛下的召唤很急,似乎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听到禀报之后,周尚景突然一笑,说道:“看样子,陛下他终于是有了决定!而老夫的猜测究竟是否准确,也很快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