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德庆皇帝向众位阁老询问意见之际,表情间满是肃穆,让人看不出任何态度偏向。
显然,德庆皇帝也尚未拿定主意,所以就任由众位阁老畅所欲言了。
另一边,阁老们也纷纷陷入了沉思。
朝廷出兵收复河套的事情,并没有太多需要商议的地方,众位阁老皆是明白德庆皇帝迫切想要借助这件事确立自己青史地位的心思,如今也确实是朝廷收复河套的大好机会,自然是不会驳了德庆皇帝的高昂兴致。
但朝廷究竟应该如何封赏赵俊臣,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政治议题,会影响到往后许多年的朝廷格局变动,必须要德庆皇帝与诸位阁老认真讨论才能做出决定。
实际上,朝廷中枢也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毕竟赵俊臣早就已经是官居正二品的户部尚书了,如今又立下了赫赫战功,朝廷的封赏手段不外乎就是两种,一是赐封爵位,二是入阁辅政。
赵俊臣如果只是一位与朝廷各大派系毫无利益纠葛的老迈臣子,这件事情也同样没有任何需要商议的地方,一举全歼蒙古十万大军的功勋,足以同时获得两种封赏,既是赐封爵位也是入阁辅政,也唯有这般嘉奖才可以表明朝廷的重视与慷慨。
但赵俊臣的年纪实在太轻了,他与朝廷各大派系的关系也称不上和睦,各位权臣大都不希望赵俊臣的权势扩张太快,所以朝廷给予赵俊臣的封赏自然是不能太过丰厚。
当然,朝廷给予赵俊臣的的封赏也不能太少,否则就必然会引来赵俊臣本人的强烈不满——局势发展到目前这一步,却是任谁也不能忽视赵俊臣的态度了。
或是赐封爵位,或是入阁辅政,这两种封赏至少也要保证其中一个才行——这也是御书房内绝大多数人的心中判断。
这两种封赏方法各有利弊。
若是朝廷为赵俊臣赐封爵位的话,看似是华而不实,只是让赵俊臣的地位愈加尊崇一些而已,但潜在影响却是极为深远。
明朝的规矩是“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寻常明朝官员若想要封爵就必须要有显赫军功才行,像是于谦、王明阳这般文武双全的千古名臣皆是可遇而不可求,自德庆皇帝登基以来,满朝文官之中也唯有赵俊臣达到了封爵的标准。
明朝爵位乃是超品官阶,一旦是朝廷赐予赵俊臣爵位的话,赵俊臣就会拥有满朝文官之中独一份的殊荣,到时候就算是众位阁老见到赵俊臣也要主动行礼问安,这必然会让赵俊臣的威望大涨,说不定就会引发百官纷纷投效的局面。
另一方面,若是让赵俊臣入阁辅政的话,也必然会让赵俊臣的权位大涨,从今往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干预朝廷政策走向,但任谁都知道赵俊臣早就有了阁老之实,左兰山实际上就是赵俊臣的内阁代言人,朝廷诸般政策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赵俊臣,这般情况下让赵俊臣升为阁臣也不会过多改变朝廷现有格局。
更何况,赵俊臣若是入阁辅政的话,户部尚书的位置也就空置了下来,对户部的控制力必然会降低许多,这将是各大派系插手户部的大好机会。
这般综合考虑之下,对于各派势力而言,让赵俊臣入阁辅政反而是更加容易接受一些。
御书房内众人尽皆是老奸巨猾、心思谨密之辈,却是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利弊。
*
暗思之际,众位阁老皆是沉默了片刻。
然后,首辅沈常茂率先说道:“陛下圣明,蒙古诸部先是经历了连年天灾,如今又被赵俊臣全歼了十万大军,可谓是元气大伤,正是我朝出兵收复河套的天赐良机!老臣也赞同朝廷应该即刻动员起来,调集人力物力赶往陕甘三边,准备下一步的战事!当然,这件事情理应交由梁阁老全权负责,赵大人他幸苦了这么长时间,也确实是应该回京休息了!”
“老臣附议!”
“老臣也认为,朝廷应该趁机收复河套,以展现陛下之天威!”
随着沈常茂的话声落下,众位阁老也皆是表态赞同。
此前,众位阁老并不赞同梁辅臣瓜分赵俊臣的军功,乃是担心梁辅臣有了军功之后会被德庆皇帝即刻召回京城、并且是顺理成章的出任内阁首辅之位,到时候任谁也无法阻止德庆皇帝控制内阁的计划了。
但若是让梁辅臣全权负责朝廷收复河套之事,今后只要是河套地区的局势不能彻底平定,梁辅臣就迟迟不能回京,再等到梁辅臣彻底稳定了河套局势、可以返回京城的时候,恐怕时间已是五六年之后了,朝廷格局亦是时过境迁,德庆皇帝也就错失了控制内阁的机会。
就这样,各取所需之下,德庆皇帝与众位阁老很快就议定了朝廷出兵收复河套的事情。
然后,御书房内的君臣众人开始商议朝廷封赏赵俊臣的事情。
这一次,依然是沈常茂率先开口表态,缓缓道:“赵俊臣一举全歼蒙古联军十万兵马之功绩,必然会受到天下瞩目,朝廷理应重赏于他……老臣认为,赵俊臣的理政能力不凡,这几年主持户部可谓是政绩斐然,也是时候让他入阁辅政了,老臣身为内阁首辅,也殷切希望内阁里能多几位像是赵大人这样的青年才俊!”
表态之际,沈常茂的表情间满是激赏与欣慰之意,就好似赵俊臣是他亲手提拔的杰出后进。
然后,沈常茂的目光微微一闪,似乎是临时想到了什么,又补充道:“只是……赵俊臣的年纪终究是稍轻了些,经验资历也是略有不足,就这样让他直接入阁辅政似乎是有些拔苗助长,也会引来许多争议!
古语有云‘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又有言曰‘宰相必起于州部’,也正好赵俊臣缺乏治理地方的经验,老臣认为朝廷不妨是先为他加封少傅以及翰林学士的衔职,既是表明朝廷的封赏与嘉奖之意,也是为他今后入阁辅政做出铺垫,然后再把他派去一个容易出政绩的地方担任巡抚或者总督之位,就这样历练三五年时间,任满一届之后再让他回京入阁,到时候他的资历、年纪都会增涨不少,再是入阁辅政也就名正言顺了!”
沈常茂的这般提议显然是居心不良,不仅是刻意削减了赵俊臣的封赏,更还想要趁机让赵俊臣调离庙堂核心一段时间。
趁着赵俊臣离开京城中枢的这段时间,足以让朝廷各大派系办成许多事情了。
另一边,程远道顿时是心领神会,马上附和道:“老臣认为沈首傅所言有理,若是陛下为赵俊臣加封少傅兼翰林的衔职,天下人都会明白赵俊臣很快就要入阁辅政了,这般封赏足以服众……至于让赵俊臣出任一届封疆大吏的提议,也确实是一桩好事,有了治理地方的经验,赵俊臣的性子也会磨练老成一些,不论朝廷还是赵俊臣到时候皆是大有益处。”
明朝时期,皇权压制臣权,内阁地位颇为尴尬,看似是代替了明初内书省的职能,内阁首辅的权高位重也不逊于明初宰相,但实际上它始终都没有明确法定地位,并不是名正言顺的中枢机构,在法律意义上只能算是皇帝的私人顾问机构。
所谓的“内阁阁老”,也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并非是一个明确存在的明朝官职,阁臣们的任用去留、权力大小,均是没有明确规定——这般情况下,内阁辅臣们面对皇帝之际自然是处于天然弱势。
当然,内阁辅臣在官职上依然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标志——那就是同时兼任三孤与殿阁大学士这两种虚衔。
简而言之,一名官员被皇帝封为少师、少傅、少保之一的前提下,若是再被皇帝加封为殿阁大学士,就意味着该名官员拥有了入阁辅政的权力,也就成为了所谓“阁老”之一了。
如今,沈常茂与程远道的提议,也正是出于这般缘故,朝廷若是为赵俊臣加封了少傅与翰林的虚衔之后,就意味着赵俊臣距离入阁辅政只有半步之遥,到时候任谁都会明白赵俊臣很快就会入阁辅政,担任封疆大吏也只是一种过渡手段、积累资历与经验而已,这般封赏略显吝啬,但也勉强说得过去。
不过,沈常茂与程远道的心中算盘固然精明,但旁人也不是傻子。
左兰山依然是一副自甘走狗的忠心模样,当即就开口反驳道:“沈首辅、程阁老,本阁却是无法赞成两位的说法!所谓‘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宰相必起于州部’云云,都只是唐宋时期的规矩罢了,但本朝却从未有过这般规矩!实际上,自嘉庆皇帝以来,我朝就时常会有翰林院的清贵之官直入内阁辅政,并且本阁记得程阁老您本人也没有治理地方的经历,如今不也同样是阁老之尊?为何轮到赵大人的时候就特意要求治理地方的经验了?沈首辅您刚才还说朝廷一定要厚赏赵大人,怎么到了后面又要寻理由刻意降低了封赏?岂不是前后矛盾?若是真这样做了,岂不是要让世人寒心?”
顿了顿后,左兰山又说道:“依本阁的想法,以赵大人如今的功勋与地位,别说是直接入阁辅政了,就算是入阁辅政的同时再为他赐封一个伯爵之位也没人敢不服气!”
自从收到了赵俊臣的捷报之后,左兰山可谓是腰杆一挺、胆气大壮,如今见到沈常茂与程远道二人的意图不轨之后,更是直接开口驳斥,没有丝毫退让之意。
听到左兰山毫不客气的反驳,沈常茂与程远道皆是面现怒意,但左兰山的说法也确实有道理,两位阁老一时间却也无法还击。
最终,沈常茂只是冷哼一声,说道:“本阁的提议皆是出于一片公心,赵俊臣的年纪略轻、资历略浅,固然是立下了不少功劳,但也招惹了许多麻烦,这段时间因为赵俊臣所引发的庙堂动荡,所有人皆是看得明白!而内阁乃是庙堂核心之所在,赵俊臣的性子还是略有不足,让他暂且担任一届封疆大吏磨练心性,也是本阁的秉公之言!”
程远道也是点头道:“是啊,赵俊臣的能力、功勋自然是值得称赞,但他这些年来的种种做法可谓是争议不断,终究是年轻气盛了一些,这般情况下让他单独负责一部或一省之事自然是绰绰有余,但让他统帅全局却是略有不足了,还是再磨练一段时间比较好。”
把赵俊臣调离京城的想法,原本只是沈常茂的临时提议,并不打算太过坚持,但如今因为左兰山毫不留情面的反驳,却是让沈常茂与程远道二人打算坚持到底了。
但左兰山依旧是毫不退让,冷笑道:“本阁却是不以为然!即使是不谈功劳,赵大人他的办事理政之能也绝不逊于咱们这些阁臣,自古以来任何肯干实事的官员,哪个不是争议不断?哪个不是树敌无数?恐怕唯有那些从来不干实事、只懂得嘴上夸夸其谈之辈,才会一辈子没有任何争议吧?”
“左兰山!你……无礼!”
这一番话却是踩中了程远道的痛脚,让他只觉得是在暗讽自己,顿时是勃然大怒。
*
见到沈常茂、程远道与左兰山的争论,德庆皇帝的眉头微皱,对于沈常茂的提议既是暗暗有些心动,又隐隐觉得有些不妥。
若是利用赵俊臣入阁辅政之前尚还需要磨练为借口,趁机把赵俊臣调离京城一段时间,固然是可以压制赵俊臣的权势扩张,但这般做法落在世人眼中,只怕是会觉得朝廷吝于嘉奖功臣、有卸磨杀驴之嫌,赵俊臣本人也未必就会任由拿捏。
与此同时,德庆皇帝的目光在沈常茂与程远道二人身上微微停留了片刻,眼神中闪过了一丝深意。
也不知道是何缘故,自从德庆皇帝暗示了自己要废黜太子朱和堉、另立七皇子朱和坚的态度之后,沈常茂与程远道二人竟是越走越近了,不仅是诸般观念愈加相似,相互间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了。
要知道,程远道身为“太.子党”内仅次于太子朱和堉的二号人物,从前他与沈常茂的关系一直都是水火不容的。
似乎,“沈党”与“太.子党”之间渐渐有了一些合作迹象。
并且,沈常茂的这般提议也让德庆皇帝有些熟悉。
德庆皇帝前些日子考察七皇子朱和坚的时候,也曾向朱和坚询问过赵俊臣一旦是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置的问题,当时朱和坚的答案正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与“宰相必起于州部”这两句古训!
这般情况,太过于巧合,让德庆皇帝不得不深思一二。
当然,德庆皇帝如今对朱和坚的印象正佳,并没有怀疑朱和坚在这些事情上所发挥的作用,只是他向来是精通帝王心术,也是本性多疑之辈,察觉到一丝迹象之后就会下意识的心中猜忌,觉得自己应该暗中派人调查一番。
诸般想法只是一闪而过,但德庆皇帝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只是转头向着沉默不语的周尚景问道:“周阁老,关于朝廷封赏赵俊臣的事情,你可有什么想法?”
周尚景似乎是心中早有定论,当即答道:“陛下,老臣认为,赵大人全歼了蒙古联军十万兵马,又为朝廷下一步收复河套营造了大好局面,朝廷理应厚赏一番,但具体的封赏方法由陛下您圣裁独断即可,老臣皆是没有意见……但不论是朝廷如何封赏赵俊臣,都应该让赵俊臣继续留在京城中枢做事。”
听到周尚景的这般表态,沈常茂不由又是面色一沉,只觉得周尚景这是故意让自己难堪。
周尚景并没有在意沈常茂的脸色,只是缓缓说道:“陛下明鉴,朝廷中枢目前还离不开赵俊臣!且不谈商税整改、川盐开发、农务改制、西北数省灾情赈济等等事情,如今皆只是刚刚起步,除了赵俊臣之外只怕是无人可以担负这些重任……
……再说陕甘三边迎来了一场百年未有的大胜,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朝廷也必须要尽快拿出大笔银子犒赏各军,再考虑到赵俊臣前段时间为了激励军中士气,刻意提高了军功赏银的标准,老臣粗略估算了一下,朝廷至少也要准备三百万两银子,国库想要拿出这笔银子怕是有些吃力,依然是需要赵俊臣的周转手段……
……除此之外,朝廷若是真想要顺利出兵收复河套,后勤、军饷、军粮、赏银皆不可少,这些事情也同样需要赵俊臣设法拿出钱粮……
……并且,赵俊臣乃是此次全歼蒙古联军的首功之臣,若是给他的封赏太少的话,其余官员的封赏也必须要相应降低才行,到时候不仅是无法服众、天下寒心,将士们也会士气低迷,同样会影响到后续收复河套的计划……
……还有,诸位不要忘了朝廷针对南京六部的计划,也少不了赵俊臣的配合出力……”
周尚景在表态之际,依然是一副不急不缓、徐徐道来的模样,但御书房内君臣众人的表情却是不断变化,像是左兰山、童桓二人的表情皆是欢喜雀跃,程远道、沈常茂的脸色则是愈加难看,而德庆皇帝则是面色沉重。
周尚景看似罗哩罗嗦的说了一大堆,好似没有任何重点,也好似没有任何态度,但实际上他的意思很明确——朝廷目前的钱粮缺口极大,一旦是赵俊臣尥蹶子不干了,怕是整个庙堂运转都会瘫痪!所以不仅不能把赵俊臣调离京城,更还不能亏待了赵俊臣、让赵俊臣感到寒心,对于赵俊臣必须要以安抚为主。
周尚景的说法,似乎是过于夸大了赵俊臣的作用,但德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周尚景所言有理。
对于德庆皇帝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打压赵俊臣的崛起势头,而是尽快派兵收复河套,以此来确立自己的历史地位,这件事情绝对绕不开赵俊臣,一旦是朝廷对赵俊臣的封赏太轻,让赵俊臣心怀不满、“称病告休”的话,失去了赵俊臣的筹备钱粮,朝廷收复河套的计划只怕也要胎死腹中了。
此前,德庆皇帝与各派系皆只是一心想着削减赵俊臣的封赏、压制赵俊臣的崛起之势,却是有些急功近利、想当然耳了。
若是忌惮赵俊臣的权势扩张太快,今后还有无数机会进行打压,但若是错过了这次收复河套的机会,今后只怕是再难寻到良机了。
但在此之前,为了朝廷的诸般计划可以顺利进行,哪怕是心里万般不愿意,德庆皇帝依然要安抚与厚赏赵俊臣。
无论如何,赵俊臣的封赏绝不能太少!
想到这些,德庆皇帝的心中不由是暗暗警惕,只觉得朝廷在钱粮方面对赵俊臣渐渐是依赖太深了,这般情况必须要有所扭转才行。
迟疑片刻后,德庆皇帝终于是下定了决定,缓缓说道:“周阁老所言有理……赵俊臣乃是国之重臣,如今又立下了大功,朝廷自然应该厚赏,不可让世人寒心……如今陕甘三边的请功奏疏尚未送来,但已是可以确认赵俊臣的居功至伟……司礼监何在?为朕代笔制诏!”
说话之际,德庆皇帝脸上有些笑意,似乎是认为朝廷对赵俊臣的嘉奖是一件喜事,但所有人都能看出德庆皇帝的笑意牵强。
随着德庆皇帝的话声落下,很快就有一位司礼监太监匆匆拿着一份空白圣旨与笔墨赶来,随时准备根据德庆皇帝的意思书写圣旨。
只见德庆皇帝声音一扬,继续说道:“朕惟治世以文,戡乱以武。赵俊臣于火筛入寇之际抵御来犯鞑敌,全歼蒙古联军十万兵马,乃是百年未有之大胜,亦是大涨天朝之士气,当是朝廷之砥柱,国家之干城也,朕心甚慰!思及赵俊臣近年治理户部,亦是成效卓著、功勋极多,可谓是文武兼全,出力报效讵可泯其绩,岂不嘉之以宠命乎!
兹授赵俊臣为当朝少傅、东阁大学士,回京后可入文华阁辅政,并册封为不世新成伯、食俸八百,另赐玉牌一面、明珠十颗、金银各三千,钦此!”
……
六千字大章节。
今天第一更,凌晨左右还有一章,依然会是四千字以上大章节。
本周周五之前,虫子在家闲着,所以每天双更。
……
……
德庆皇帝向众位阁老询问意见之际,表情间满是肃穆,让人看不出任何态度偏向。
显然,德庆皇帝也尚未拿定主意,所以就任由众位阁老畅所欲言了。
另一边,阁老们也纷纷陷入了沉思。
朝廷出兵收复河套的事情,并没有太多需要商议的地方,众位阁老皆是明白德庆皇帝迫切想要借助这件事确立自己青史地位的心思,如今也确实是朝廷收复河套的大好机会,自然是不会驳了德庆皇帝的高昂兴致。
但朝廷究竟应该如何封赏赵俊臣,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政治议题,会影响到往后许多年的朝廷格局变动,必须要德庆皇帝与诸位阁老认真讨论才能做出决定。
实际上,朝廷中枢也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毕竟赵俊臣早就已经是官居正二品的户部尚书了,如今又立下了赫赫战功,朝廷的封赏手段不外乎就是两种,一是赐封爵位,二是入阁辅政。
赵俊臣如果只是一位与朝廷各大派系毫无利益纠葛的老迈臣子,这件事情也同样没有任何需要商议的地方,一举全歼蒙古十万大军的功勋,足以同时获得两种封赏,既是赐封爵位也是入阁辅政,也唯有这般嘉奖才可以表明朝廷的重视与慷慨。
但赵俊臣的年纪实在太轻了,他与朝廷各大派系的关系也称不上和睦,各位权臣大都不希望赵俊臣的权势扩张太快,所以朝廷给予赵俊臣的封赏自然是不能太过丰厚。
当然,朝廷给予赵俊臣的的封赏也不能太少,否则就必然会引来赵俊臣本人的强烈不满——局势发展到目前这一步,却是任谁也不能忽视赵俊臣的态度了。
或是赐封爵位,或是入阁辅政,这两种封赏至少也要保证其中一个才行——这也是御书房内绝大多数人的心中判断。
这两种封赏方法各有利弊。
若是朝廷为赵俊臣赐封爵位的话,看似是华而不实,只是让赵俊臣的地位愈加尊崇一些而已,但潜在影响却是极为深远。
明朝的规矩是“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寻常明朝官员若想要封爵就必须要有显赫军功才行,像是于谦、王明阳这般文武双全的千古名臣皆是可遇而不可求,自德庆皇帝登基以来,满朝文官之中也唯有赵俊臣达到了封爵的标准。
明朝爵位乃是超品官阶,一旦是朝廷赐予赵俊臣爵位的话,赵俊臣就会拥有满朝文官之中独一份的殊荣,到时候就算是众位阁老见到赵俊臣也要主动行礼问安,这必然会让赵俊臣的威望大涨,说不定就会引发百官纷纷投效的局面。
另一方面,若是让赵俊臣入阁辅政的话,也必然会让赵俊臣的权位大涨,从今往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干预朝廷政策走向,但任谁都知道赵俊臣早就有了阁老之实,左兰山实际上就是赵俊臣的内阁代言人,朝廷诸般政策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赵俊臣,这般情况下让赵俊臣升为阁臣也不会过多改变朝廷现有格局。
更何况,赵俊臣若是入阁辅政的话,户部尚书的位置也就空置了下来,对户部的控制力必然会降低许多,这将是各大派系插手户部的大好机会。
这般综合考虑之下,对于各派势力而言,让赵俊臣入阁辅政反而是更加容易接受一些。
御书房内众人尽皆是老奸巨猾、心思谨密之辈,却是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利弊。
*
暗思之际,众位阁老皆是沉默了片刻。
然后,首辅沈常茂率先说道:“陛下圣明,蒙古诸部先是经历了连年天灾,如今又被赵俊臣全歼了十万大军,可谓是元气大伤,正是我朝出兵收复河套的天赐良机!老臣也赞同朝廷应该即刻动员起来,调集人力物力赶往陕甘三边,准备下一步的战事!当然,这件事情理应交由梁阁老全权负责,赵大人他幸苦了这么长时间,也确实是应该回京休息了!”
“老臣附议!”
“老臣也认为,朝廷应该趁机收复河套,以展现陛下之天威!”
随着沈常茂的话声落下,众位阁老也皆是表态赞同。
此前,众位阁老并不赞同梁辅臣瓜分赵俊臣的军功,乃是担心梁辅臣有了军功之后会被德庆皇帝即刻召回京城、并且是顺理成章的出任内阁首辅之位,到时候任谁也无法阻止德庆皇帝控制内阁的计划了。
但若是让梁辅臣全权负责朝廷收复河套之事,今后只要是河套地区的局势不能彻底平定,梁辅臣就迟迟不能回京,再等到梁辅臣彻底稳定了河套局势、可以返回京城的时候,恐怕时间已是五六年之后了,朝廷格局亦是时过境迁,德庆皇帝也就错失了控制内阁的机会。
就这样,各取所需之下,德庆皇帝与众位阁老很快就议定了朝廷出兵收复河套的事情。
然后,御书房内的君臣众人开始商议朝廷封赏赵俊臣的事情。
这一次,依然是沈常茂率先开口表态,缓缓道:“赵俊臣一举全歼蒙古联军十万兵马之功绩,必然会受到天下瞩目,朝廷理应重赏于他……老臣认为,赵俊臣的理政能力不凡,这几年主持户部可谓是政绩斐然,也是时候让他入阁辅政了,老臣身为内阁首辅,也殷切希望内阁里能多几位像是赵大人这样的青年才俊!”
表态之际,沈常茂的表情间满是激赏与欣慰之意,就好似赵俊臣是他亲手提拔的杰出后进。
然后,沈常茂的目光微微一闪,似乎是临时想到了什么,又补充道:“只是……赵俊臣的年纪终究是稍轻了些,经验资历也是略有不足,就这样让他直接入阁辅政似乎是有些拔苗助长,也会引来许多争议!
古语有云‘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又有言曰‘宰相必起于州部’,也正好赵俊臣缺乏治理地方的经验,老臣认为朝廷不妨是先为他加封少傅以及翰林学士的衔职,既是表明朝廷的封赏与嘉奖之意,也是为他今后入阁辅政做出铺垫,然后再把他派去一个容易出政绩的地方担任巡抚或者总督之位,就这样历练三五年时间,任满一届之后再让他回京入阁,到时候他的资历、年纪都会增涨不少,再是入阁辅政也就名正言顺了!”
沈常茂的这般提议显然是居心不良,不仅是刻意削减了赵俊臣的封赏,更还想要趁机让赵俊臣调离庙堂核心一段时间。
趁着赵俊臣离开京城中枢的这段时间,足以让朝廷各大派系办成许多事情了。
另一边,程远道顿时是心领神会,马上附和道:“老臣认为沈首傅所言有理,若是陛下为赵俊臣加封少傅兼翰林的衔职,天下人都会明白赵俊臣很快就要入阁辅政了,这般封赏足以服众……至于让赵俊臣出任一届封疆大吏的提议,也确实是一桩好事,有了治理地方的经验,赵俊臣的性子也会磨练老成一些,不论朝廷还是赵俊臣到时候皆是大有益处。”
明朝时期,皇权压制臣权,内阁地位颇为尴尬,看似是代替了明初内书省的职能,内阁首辅的权高位重也不逊于明初宰相,但实际上它始终都没有明确法定地位,并不是名正言顺的中枢机构,在法律意义上只能算是皇帝的私人顾问机构。
所谓的“内阁阁老”,也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并非是一个明确存在的明朝官职,阁臣们的任用去留、权力大小,均是没有明确规定——这般情况下,内阁辅臣们面对皇帝之际自然是处于天然弱势。
当然,内阁辅臣在官职上依然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标志——那就是同时兼任三孤与殿阁大学士这两种虚衔。
简而言之,一名官员被皇帝封为少师、少傅、少保之一的前提下,若是再被皇帝加封为殿阁大学士,就意味着该名官员拥有了入阁辅政的权力,也就成为了所谓“阁老”之一了。
如今,沈常茂与程远道的提议,也正是出于这般缘故,朝廷若是为赵俊臣加封了少傅与翰林的虚衔之后,就意味着赵俊臣距离入阁辅政只有半步之遥,到时候任谁都会明白赵俊臣很快就会入阁辅政,担任封疆大吏也只是一种过渡手段、积累资历与经验而已,这般封赏略显吝啬,但也勉强说得过去。
不过,沈常茂与程远道的心中算盘固然精明,但旁人也不是傻子。
左兰山依然是一副自甘走狗的忠心模样,当即就开口反驳道:“沈首辅、程阁老,本阁却是无法赞成两位的说法!所谓‘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宰相必起于州部’云云,都只是唐宋时期的规矩罢了,但本朝却从未有过这般规矩!实际上,自嘉庆皇帝以来,我朝就时常会有翰林院的清贵之官直入内阁辅政,并且本阁记得程阁老您本人也没有治理地方的经历,如今不也同样是阁老之尊?为何轮到赵大人的时候就特意要求治理地方的经验了?沈首辅您刚才还说朝廷一定要厚赏赵大人,怎么到了后面又要寻理由刻意降低了封赏?岂不是前后矛盾?若是真这样做了,岂不是要让世人寒心?”
顿了顿后,左兰山又说道:“依本阁的想法,以赵大人如今的功勋与地位,别说是直接入阁辅政了,就算是入阁辅政的同时再为他赐封一个伯爵之位也没人敢不服气!”
自从收到了赵俊臣的捷报之后,左兰山可谓是腰杆一挺、胆气大壮,如今见到沈常茂与程远道二人的意图不轨之后,更是直接开口驳斥,没有丝毫退让之意。
听到左兰山毫不客气的反驳,沈常茂与程远道皆是面现怒意,但左兰山的说法也确实有道理,两位阁老一时间却也无法还击。
最终,沈常茂只是冷哼一声,说道:“本阁的提议皆是出于一片公心,赵俊臣的年纪略轻、资历略浅,固然是立下了不少功劳,但也招惹了许多麻烦,这段时间因为赵俊臣所引发的庙堂动荡,所有人皆是看得明白!而内阁乃是庙堂核心之所在,赵俊臣的性子还是略有不足,让他暂且担任一届封疆大吏磨练心性,也是本阁的秉公之言!”
程远道也是点头道:“是啊,赵俊臣的能力、功勋自然是值得称赞,但他这些年来的种种做法可谓是争议不断,终究是年轻气盛了一些,这般情况下让他单独负责一部或一省之事自然是绰绰有余,但让他统帅全局却是略有不足了,还是再磨练一段时间比较好。”
把赵俊臣调离京城的想法,原本只是沈常茂的临时提议,并不打算太过坚持,但如今因为左兰山毫不留情面的反驳,却是让沈常茂与程远道二人打算坚持到底了。
但左兰山依旧是毫不退让,冷笑道:“本阁却是不以为然!即使是不谈功劳,赵大人他的办事理政之能也绝不逊于咱们这些阁臣,自古以来任何肯干实事的官员,哪个不是争议不断?哪个不是树敌无数?恐怕唯有那些从来不干实事、只懂得嘴上夸夸其谈之辈,才会一辈子没有任何争议吧?”
“左兰山!你……无礼!”
这一番话却是踩中了程远道的痛脚,让他只觉得是在暗讽自己,顿时是勃然大怒。
*
见到沈常茂、程远道与左兰山的争论,德庆皇帝的眉头微皱,对于沈常茂的提议既是暗暗有些心动,又隐隐觉得有些不妥。
若是利用赵俊臣入阁辅政之前尚还需要磨练为借口,趁机把赵俊臣调离京城一段时间,固然是可以压制赵俊臣的权势扩张,但这般做法落在世人眼中,只怕是会觉得朝廷吝于嘉奖功臣、有卸磨杀驴之嫌,赵俊臣本人也未必就会任由拿捏。
与此同时,德庆皇帝的目光在沈常茂与程远道二人身上微微停留了片刻,眼神中闪过了一丝深意。
也不知道是何缘故,自从德庆皇帝暗示了自己要废黜太子朱和堉、另立七皇子朱和坚的态度之后,沈常茂与程远道二人竟是越走越近了,不仅是诸般观念愈加相似,相互间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了。
要知道,程远道身为“太.子党”内仅次于太子朱和堉的二号人物,从前他与沈常茂的关系一直都是水火不容的。
似乎,“沈党”与“太.子党”之间渐渐有了一些合作迹象。
并且,沈常茂的这般提议也让德庆皇帝有些熟悉。
德庆皇帝前些日子考察七皇子朱和坚的时候,也曾向朱和坚询问过赵俊臣一旦是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置的问题,当时朱和坚的答案正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与“宰相必起于州部”这两句古训!
这般情况,太过于巧合,让德庆皇帝不得不深思一二。
当然,德庆皇帝如今对朱和坚的印象正佳,并没有怀疑朱和坚在这些事情上所发挥的作用,只是他向来是精通帝王心术,也是本性多疑之辈,察觉到一丝迹象之后就会下意识的心中猜忌,觉得自己应该暗中派人调查一番。
诸般想法只是一闪而过,但德庆皇帝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只是转头向着沉默不语的周尚景问道:“周阁老,关于朝廷封赏赵俊臣的事情,你可有什么想法?”
周尚景似乎是心中早有定论,当即答道:“陛下,老臣认为,赵大人全歼了蒙古联军十万兵马,又为朝廷下一步收复河套营造了大好局面,朝廷理应厚赏一番,但具体的封赏方法由陛下您圣裁独断即可,老臣皆是没有意见……但不论是朝廷如何封赏赵俊臣,都应该让赵俊臣继续留在京城中枢做事。”
听到周尚景的这般表态,沈常茂不由又是面色一沉,只觉得周尚景这是故意让自己难堪。
周尚景并没有在意沈常茂的脸色,只是缓缓说道:“陛下明鉴,朝廷中枢目前还离不开赵俊臣!且不谈商税整改、川盐开发、农务改制、西北数省灾情赈济等等事情,如今皆只是刚刚起步,除了赵俊臣之外只怕是无人可以担负这些重任……
……再说陕甘三边迎来了一场百年未有的大胜,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朝廷也必须要尽快拿出大笔银子犒赏各军,再考虑到赵俊臣前段时间为了激励军中士气,刻意提高了军功赏银的标准,老臣粗略估算了一下,朝廷至少也要准备三百万两银子,国库想要拿出这笔银子怕是有些吃力,依然是需要赵俊臣的周转手段……
……除此之外,朝廷若是真想要顺利出兵收复河套,后勤、军饷、军粮、赏银皆不可少,这些事情也同样需要赵俊臣设法拿出钱粮……
……并且,赵俊臣乃是此次全歼蒙古联军的首功之臣,若是给他的封赏太少的话,其余官员的封赏也必须要相应降低才行,到时候不仅是无法服众、天下寒心,将士们也会士气低迷,同样会影响到后续收复河套的计划……
……还有,诸位不要忘了朝廷针对南京六部的计划,也少不了赵俊臣的配合出力……”
周尚景在表态之际,依然是一副不急不缓、徐徐道来的模样,但御书房内君臣众人的表情却是不断变化,像是左兰山、童桓二人的表情皆是欢喜雀跃,程远道、沈常茂的脸色则是愈加难看,而德庆皇帝则是面色沉重。
周尚景看似罗哩罗嗦的说了一大堆,好似没有任何重点,也好似没有任何态度,但实际上他的意思很明确——朝廷目前的钱粮缺口极大,一旦是赵俊臣尥蹶子不干了,怕是整个庙堂运转都会瘫痪!所以不仅不能把赵俊臣调离京城,更还不能亏待了赵俊臣、让赵俊臣感到寒心,对于赵俊臣必须要以安抚为主。
周尚景的说法,似乎是过于夸大了赵俊臣的作用,但德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周尚景所言有理。
对于德庆皇帝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打压赵俊臣的崛起势头,而是尽快派兵收复河套,以此来确立自己的历史地位,这件事情绝对绕不开赵俊臣,一旦是朝廷对赵俊臣的封赏太轻,让赵俊臣心怀不满、“称病告休”的话,失去了赵俊臣的筹备钱粮,朝廷收复河套的计划只怕也要胎死腹中了。
此前,德庆皇帝与各派系皆只是一心想着削减赵俊臣的封赏、压制赵俊臣的崛起之势,却是有些急功近利、想当然耳了。
若是忌惮赵俊臣的权势扩张太快,今后还有无数机会进行打压,但若是错过了这次收复河套的机会,今后只怕是再难寻到良机了。
但在此之前,为了朝廷的诸般计划可以顺利进行,哪怕是心里万般不愿意,德庆皇帝依然要安抚与厚赏赵俊臣。
无论如何,赵俊臣的封赏绝不能太少!
想到这些,德庆皇帝的心中不由是暗暗警惕,只觉得朝廷在钱粮方面对赵俊臣渐渐是依赖太深了,这般情况必须要有所扭转才行。
迟疑片刻后,德庆皇帝终于是下定了决定,缓缓说道:“周阁老所言有理……赵俊臣乃是国之重臣,如今又立下了大功,朝廷自然应该厚赏,不可让世人寒心……如今陕甘三边的请功奏疏尚未送来,但已是可以确认赵俊臣的居功至伟……司礼监何在?为朕代笔制诏!”
说话之际,德庆皇帝脸上有些笑意,似乎是认为朝廷对赵俊臣的嘉奖是一件喜事,但所有人都能看出德庆皇帝的笑意牵强。
随着德庆皇帝的话声落下,很快就有一位司礼监太监匆匆拿着一份空白圣旨与笔墨赶来,随时准备根据德庆皇帝的意思书写圣旨。
只见德庆皇帝声音一扬,继续说道:“朕惟治世以文,戡乱以武。赵俊臣于火筛入寇之际抵御来犯鞑敌,全歼蒙古联军十万兵马,乃是百年未有之大胜,亦是大涨天朝之士气,当是朝廷之砥柱,国家之干城也,朕心甚慰!思及赵俊臣近年治理户部,亦是成效卓著、功勋极多,可谓是文武兼全,出力报效讵可泯其绩,岂不嘉之以宠命乎!
兹授赵俊臣为当朝少傅、东阁大学士,回京后可入文华阁辅政,并册封为不世新成伯、食俸八百,另赐玉牌一面、明珠十颗、金银各三千,钦此!”
……
六千字大章节。
今天第一更,凌晨左右还有一章,依然会是四千字以上大章节。
本周周五之前,虫子在家闲着,所以每天双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