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在京师听到的消息……”李烟客从京师刚过来,他也是交游满天下的人,当下幽幽的道:“现在大伙儿都怕沾锅,以前是一个往辽西送过粮的督粮郎中也敢在功劳里分一份。现在大家都怕沾上蓟镇的麻烦,能躲则躲,这倒是一件好事,没有人再和咱们争功劳了!”
众人都是摇头,脸上都是苦笑不迭的神情。
没有和记和蓟镇,怕是京师的这些人一窝蜂一样的冲上来抢功。
有了蓟镇与和记,这帮家伙又都是忙不迭的往后缩……这他娘的算什么事啊!
“你怎不早说?”邓桢和李烟客相识最早,瞪眼问他。
李烟客苦笑道:“就算是这样,你觉得咱们会怎么选?”
众人都歪头看着袁崇焕,接着就知道了李烟客的意思了……眼前的这位主就是不碰南墙不回头的强梁人物,性格就是这样的性格,哪怕明知道前方是刀山火海,以袁崇焕的性格又怎么可能退避?
人格魅力就是这样,有的时候是历史大势决定人的命运,有的时候则是人自身的性格决定其的命运沉浮……袁如果不是这样的性格,他不会匹马出关,不会妄言可以平辽,也不会在关键时刻站在宁远城头……如果他不妄杀军吏,不在将领中挑事生非,他也没有办法在辽西镇住这些悍将。
袁蛮子,这个称号名至实归,其在辽西的经营策略肯定有很多瑕疵,甚至是对祖大寿等大将的纵容,但只要此人在,辽西就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文官压不住,武将自行其事,各做打算的一团散沙。
就拿大凌河一役来说,如果不是张春这样的陌生的文官来领军,换了袁崇焕调度安排,结果又会如何?
历史不容假设,袁的为人行事有很多荒唐不经的地方,也有很多黑暗的地方,但不可否认其性格中的这种进取心,还有蛮霸性格带来的好处……
袁崇焕是一定会迎难而上,绝对不会因为畏惧而退缩!
他想的当然是独占辽西,甚至能久任此职,并且传及子孙。
其实很多人攻讦别人时老是拿私欲说事,但真正推动历史的就是私欲。可能有些人天生的光明正大,完全抛弃了个人和家族的利益,但这样的人才有几个?历史反而不是这类人推动的……真正推动历史前行的,就是表面光明之下的私心和利欲。
如果不是和记的出现,袁崇焕在天启年间的仕途差不多就是到头了。
魏忠贤对袁没有好印象,天启皇帝也没有,因为袁确实也好吹牛皮,在平辽诸事上也是把鼓擂的震天响,天启皇帝对此相当不耐烦,御笔批复时曾经加以痛斥。
比起吹牛这事来,袁万万不是毛文龙的对手,但袁吃亏在是文官,大明朝廷对一个吹牛的总兵是很容忍的,因为诸镇总兵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德性,别的总兵不在塘报里吹牛多半是不识字,毛文龙识得文墨,喜欢在塘报里吹嘘几句就由得他去吹牛好了,反正验算战功靠的是首级,吹破法螺也没有用。
而袁是文官身份,文官好为大言就会给人相当轻浮的印象,虽然袁确实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不过猛吹牛皮和滥杀将佐是他两个极大的弊端,容易给人相当不好的印象。
到宁锦大捷之后,朝廷上下弹冠相庆,大家把这一场大功瓜分的干干净净。魏忠贤算第一功,魏良卿等人也跟着计功,大家都升了官晋了爵,袁崇焕这个辽西的主事人在立功名单上排八十六位,勋阶升一级,另外朝廷赏了三十两白银……
所以说明亡之时,士大夫各有打算也真是活该,袁崇焕遭遇这样的不平待遇,为他鸣不平的人当然很多。
其中有真心实意的,也不乏有人想把他挑起来和阉党干的。
一心要夺蓟辽督师位子 ,时任兵部右侍郎主持部务的霍维华就是其中一个,霍维华替袁崇焕向皇帝报不平,结果被天启亲口批评为:不晓事。
然后袁崇焕只能辞职,立了大功反而被撵走,这一下风评都站在了袁一边,到几个月后,崇祯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请袁回来,平台召见,以蓟辽督师一职相赠,并且赐尚方剑,将辽事委托给了赫赫大名受了委屈的大功臣,至此袁算是完成了所图谋需要的一切,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位置坐稳,所谓议和就是最深层的考虑,议和之后大明和后金会开始长期的对峙状态,朝廷不可能再轻易的更替边帅,特别是议和是由袁崇焕一手主导而成,为了保持对后金的彼此安稳和信任,袁崇焕也非得长期在职不可。
怎料天不与人算,议和一直拖拖拉拉的没有办成,而在崇祯二年时皇太极一翻脸进了关,突破空荡荡的蓟镇,袁崇焕慌乱之下率兵急援,先是失了赵率教这员大将,再下来宣大军惨败,京营兵却打的不错,辽镇兵野战也打的不错,却是已经没有办法挽回在皇帝心里的失分了。
而且蓟镇也是袁的防区,皇太极进来的太容易,袁的一些举措也相当的诡异,不能不叫人怀疑是袁故意放皇太极进来,以敲打一下那些抱残守缺,抱着前宋故例不放的那些人坚持不肯议和,京师这么被围一次,可能议和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很多……
没有人能真的知道袁崇焕是什么想法,千里驰援后又有很多错漏,引起了原本气量就不大的崇祯帝的猜忌,加上辽西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入,朝廷早就相当忌惮了,还有杀毛文龙的事,议和,卖粮资敌,崇祯原本就是一个多疑的性子,加上满桂挟怨的指摘,袁崇焕之死说纯粹是冤枉恐怕也没有那么悲情……蓟镇原本就是他的防区,仅凭这一条要他的命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不过崇祯杀他肯定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很多猜忌堆积到了一起,所以迫不及待的要了袁的命,并且是凌迟处死。
崇祯当时二十还不到,行事真的是太过操切,阵前杀大将太轻率了,祖大寿直接带兵走人,崇祯又忙不迭的请孙承宗写信召回,然后就再也没有办法节制辽镇,打那之后,辽镇就开始了半藩镇化的进程……所以说一样的事,不同的皇帝就能有不同的处置,袁崇焕一个文官,难道还真的怕他造反自立?就算战后从容再收拾,就凭蓟镇被破口而入,明旨诏令逮拿进京审问后再杀,岂不更堂皇正大?对杀毛之事,崇祯开始说是自己的意思,后来又甩锅,之前就寒了东江将士的心,其后又得罪了辽镇一帮军头,所以说这个中二少年当皇帝,胸襟城府不要说和他祖父比,就是比他的木匠兄长也是差的太远了……
摆在袁崇焕面前的就是这样的局面,退就辞官,进则把所有的担子都挑起来,退还能不失富家翁,进则风险重重,可能成为阳明先生之后文官封爵的第一人,世镇蓟辽的大家族的开创者,最不济也能官加尚书,加太子太傅,太子太师,死后追赠太保,勋阶品级都能到一品……
两个选择,一进一退,人生荣辱可能都在一念之间……
“还是烟客兄知我。”袁崇焕几乎没有太多考虑的时间,他的性格决定了一切,当下站起身来,朗声一笑,说道:“国有事,思良将。我非良将,亦愿为大明镇土封疆,岂有遇事退缩躲避之理?难道我还不如傅宗龙,不如洪承畴?”
这些新上任的封疆大吏,有的是勤劳王事,不惧荣辱乃至生死,有的则是捏着鼻子上任,不过总归是慨然上任,他袁崇焕向来有蛮干之名,悍勇不惧死的名声早就传扬开去,要是在宁锦大捷之后自请辞职归乡,摆明了是害怕记功之后够资格当蓟辽总督,不愿背锅的避祸之举。要是这样的话,此前的一切功夫都算白费,形象坍塌在所难免,对一个心气很高,功名心很重的人来说,要是这样的结果,还不如去死。
“况且也没有那么险……”李烟客既然知道其中端底,早就替袁崇焕筹谋过了。
李烟客脸上是淡淡的笑意,他从容对众人道:“眼下的这局面,是朝廷不出手,和记也不会出手。和记实力够了,张瀚声望也够了,但还缺大义名份。我观张瀚行事,不是安禄山之流,他不仅要那个位子,还要声望,要大义名份,这样才能轻松跃过这道天底下最高的门槛。没有名份,和记拿什么名义动手?朝廷只要不出昏招,就这么僵着。把张瀚局在新平堡里出不来,朝廷自己巩固边防,修敌台墩堡,重修边墙,多铸火炮,练兵选将……现在九边几个重要地方都用的是很得力的大吏,时间久了,边防会有起色。拿蓟镇来说,朝廷将它交到咱们手里,难道还能由得蓟镇这么空虚?只要有几万劲兵,如现在宁远和锦州一样,那么守起来总有机会,就算还顶不住,宣大兵,辽西兵,调二十万大兵云集,朝廷也未必就没有机会把和记给顶回去。”
这也是明廷中枢的打算,和记如果真的打过来,早期的兵锋肯定十分犀利,想硬顶很困难。可以拿边境的防御来拖时间,消耗和记的兵力和锐气,京城也是一道防线,京营兵想练很困难,可是城头多放重炮却不难,几万京营兵在城头驻守,配合重炮,和记想轻松破城也是不可能的事。
然后勤王大军可以陆续赶到,和记也就十来万兵,如果分兵宣大甘肃榆林到辽西,几千里的地方,和记只能把重兵主力放在最重要的突破口,不管是从宣大或是蓟镇过来,朝廷都要叫和记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当然这只是纸面上的打算,李烟客等人在内都不觉得真打起来会这么顺利。
可是如果连计划都没有,那就只能躺在地上等着挨捶,这显然也不可能。
袁崇焕微微点头,李烟客不愧是一个真正知兵和懂得大势的幕僚。现在朝廷多面遇敌,钱粮还不凑手,真正能腾出来精心筹划防线的也就宣大和蓟镇,当然还包括辽西。京师也是重中之重,必须要投入重金。
对辽西的投入势必会再放一放,可能会从三百多万再减几十万两或百万两,这钱会用在宣大和蓟镇。
如果将蓟镇也弄在手里,自己掌握的钱粮仍然是国朝第一,那些依附自己的将领仍然会视他袁某人为主,只要掌握这些,大事就仍然可为。
袁崇焕还是坚信和记没有东虏彪悍难制,和记有强处,也有明显的短板,其部下都是大明人,也是脱胎自大明,这就是和记最大的短板,也是对张瀚与和记最大的限制。
师出无名的藩镇从古至今就没有一个成功的例子,闹的最大最厉害的就是安史之乱,最后还不是大唐挺过来了?
众人都是摇头,脸上都是苦笑不迭的神情。
没有和记和蓟镇,怕是京师的这些人一窝蜂一样的冲上来抢功。
有了蓟镇与和记,这帮家伙又都是忙不迭的往后缩……这他娘的算什么事啊!
“你怎不早说?”邓桢和李烟客相识最早,瞪眼问他。
李烟客苦笑道:“就算是这样,你觉得咱们会怎么选?”
众人都歪头看着袁崇焕,接着就知道了李烟客的意思了……眼前的这位主就是不碰南墙不回头的强梁人物,性格就是这样的性格,哪怕明知道前方是刀山火海,以袁崇焕的性格又怎么可能退避?
人格魅力就是这样,有的时候是历史大势决定人的命运,有的时候则是人自身的性格决定其的命运沉浮……袁如果不是这样的性格,他不会匹马出关,不会妄言可以平辽,也不会在关键时刻站在宁远城头……如果他不妄杀军吏,不在将领中挑事生非,他也没有办法在辽西镇住这些悍将。
袁蛮子,这个称号名至实归,其在辽西的经营策略肯定有很多瑕疵,甚至是对祖大寿等大将的纵容,但只要此人在,辽西就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文官压不住,武将自行其事,各做打算的一团散沙。
就拿大凌河一役来说,如果不是张春这样的陌生的文官来领军,换了袁崇焕调度安排,结果又会如何?
历史不容假设,袁的为人行事有很多荒唐不经的地方,也有很多黑暗的地方,但不可否认其性格中的这种进取心,还有蛮霸性格带来的好处……
袁崇焕是一定会迎难而上,绝对不会因为畏惧而退缩!
他想的当然是独占辽西,甚至能久任此职,并且传及子孙。
其实很多人攻讦别人时老是拿私欲说事,但真正推动历史的就是私欲。可能有些人天生的光明正大,完全抛弃了个人和家族的利益,但这样的人才有几个?历史反而不是这类人推动的……真正推动历史前行的,就是表面光明之下的私心和利欲。
如果不是和记的出现,袁崇焕在天启年间的仕途差不多就是到头了。
魏忠贤对袁没有好印象,天启皇帝也没有,因为袁确实也好吹牛皮,在平辽诸事上也是把鼓擂的震天响,天启皇帝对此相当不耐烦,御笔批复时曾经加以痛斥。
比起吹牛这事来,袁万万不是毛文龙的对手,但袁吃亏在是文官,大明朝廷对一个吹牛的总兵是很容忍的,因为诸镇总兵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德性,别的总兵不在塘报里吹牛多半是不识字,毛文龙识得文墨,喜欢在塘报里吹嘘几句就由得他去吹牛好了,反正验算战功靠的是首级,吹破法螺也没有用。
而袁是文官身份,文官好为大言就会给人相当轻浮的印象,虽然袁确实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不过猛吹牛皮和滥杀将佐是他两个极大的弊端,容易给人相当不好的印象。
到宁锦大捷之后,朝廷上下弹冠相庆,大家把这一场大功瓜分的干干净净。魏忠贤算第一功,魏良卿等人也跟着计功,大家都升了官晋了爵,袁崇焕这个辽西的主事人在立功名单上排八十六位,勋阶升一级,另外朝廷赏了三十两白银……
所以说明亡之时,士大夫各有打算也真是活该,袁崇焕遭遇这样的不平待遇,为他鸣不平的人当然很多。
其中有真心实意的,也不乏有人想把他挑起来和阉党干的。
一心要夺蓟辽督师位子 ,时任兵部右侍郎主持部务的霍维华就是其中一个,霍维华替袁崇焕向皇帝报不平,结果被天启亲口批评为:不晓事。
然后袁崇焕只能辞职,立了大功反而被撵走,这一下风评都站在了袁一边,到几个月后,崇祯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请袁回来,平台召见,以蓟辽督师一职相赠,并且赐尚方剑,将辽事委托给了赫赫大名受了委屈的大功臣,至此袁算是完成了所图谋需要的一切,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位置坐稳,所谓议和就是最深层的考虑,议和之后大明和后金会开始长期的对峙状态,朝廷不可能再轻易的更替边帅,特别是议和是由袁崇焕一手主导而成,为了保持对后金的彼此安稳和信任,袁崇焕也非得长期在职不可。
怎料天不与人算,议和一直拖拖拉拉的没有办成,而在崇祯二年时皇太极一翻脸进了关,突破空荡荡的蓟镇,袁崇焕慌乱之下率兵急援,先是失了赵率教这员大将,再下来宣大军惨败,京营兵却打的不错,辽镇兵野战也打的不错,却是已经没有办法挽回在皇帝心里的失分了。
而且蓟镇也是袁的防区,皇太极进来的太容易,袁的一些举措也相当的诡异,不能不叫人怀疑是袁故意放皇太极进来,以敲打一下那些抱残守缺,抱着前宋故例不放的那些人坚持不肯议和,京师这么被围一次,可能议和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很多……
没有人能真的知道袁崇焕是什么想法,千里驰援后又有很多错漏,引起了原本气量就不大的崇祯帝的猜忌,加上辽西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入,朝廷早就相当忌惮了,还有杀毛文龙的事,议和,卖粮资敌,崇祯原本就是一个多疑的性子,加上满桂挟怨的指摘,袁崇焕之死说纯粹是冤枉恐怕也没有那么悲情……蓟镇原本就是他的防区,仅凭这一条要他的命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不过崇祯杀他肯定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很多猜忌堆积到了一起,所以迫不及待的要了袁的命,并且是凌迟处死。
崇祯当时二十还不到,行事真的是太过操切,阵前杀大将太轻率了,祖大寿直接带兵走人,崇祯又忙不迭的请孙承宗写信召回,然后就再也没有办法节制辽镇,打那之后,辽镇就开始了半藩镇化的进程……所以说一样的事,不同的皇帝就能有不同的处置,袁崇焕一个文官,难道还真的怕他造反自立?就算战后从容再收拾,就凭蓟镇被破口而入,明旨诏令逮拿进京审问后再杀,岂不更堂皇正大?对杀毛之事,崇祯开始说是自己的意思,后来又甩锅,之前就寒了东江将士的心,其后又得罪了辽镇一帮军头,所以说这个中二少年当皇帝,胸襟城府不要说和他祖父比,就是比他的木匠兄长也是差的太远了……
摆在袁崇焕面前的就是这样的局面,退就辞官,进则把所有的担子都挑起来,退还能不失富家翁,进则风险重重,可能成为阳明先生之后文官封爵的第一人,世镇蓟辽的大家族的开创者,最不济也能官加尚书,加太子太傅,太子太师,死后追赠太保,勋阶品级都能到一品……
两个选择,一进一退,人生荣辱可能都在一念之间……
“还是烟客兄知我。”袁崇焕几乎没有太多考虑的时间,他的性格决定了一切,当下站起身来,朗声一笑,说道:“国有事,思良将。我非良将,亦愿为大明镇土封疆,岂有遇事退缩躲避之理?难道我还不如傅宗龙,不如洪承畴?”
这些新上任的封疆大吏,有的是勤劳王事,不惧荣辱乃至生死,有的则是捏着鼻子上任,不过总归是慨然上任,他袁崇焕向来有蛮干之名,悍勇不惧死的名声早就传扬开去,要是在宁锦大捷之后自请辞职归乡,摆明了是害怕记功之后够资格当蓟辽总督,不愿背锅的避祸之举。要是这样的话,此前的一切功夫都算白费,形象坍塌在所难免,对一个心气很高,功名心很重的人来说,要是这样的结果,还不如去死。
“况且也没有那么险……”李烟客既然知道其中端底,早就替袁崇焕筹谋过了。
李烟客脸上是淡淡的笑意,他从容对众人道:“眼下的这局面,是朝廷不出手,和记也不会出手。和记实力够了,张瀚声望也够了,但还缺大义名份。我观张瀚行事,不是安禄山之流,他不仅要那个位子,还要声望,要大义名份,这样才能轻松跃过这道天底下最高的门槛。没有名份,和记拿什么名义动手?朝廷只要不出昏招,就这么僵着。把张瀚局在新平堡里出不来,朝廷自己巩固边防,修敌台墩堡,重修边墙,多铸火炮,练兵选将……现在九边几个重要地方都用的是很得力的大吏,时间久了,边防会有起色。拿蓟镇来说,朝廷将它交到咱们手里,难道还能由得蓟镇这么空虚?只要有几万劲兵,如现在宁远和锦州一样,那么守起来总有机会,就算还顶不住,宣大兵,辽西兵,调二十万大兵云集,朝廷也未必就没有机会把和记给顶回去。”
这也是明廷中枢的打算,和记如果真的打过来,早期的兵锋肯定十分犀利,想硬顶很困难。可以拿边境的防御来拖时间,消耗和记的兵力和锐气,京城也是一道防线,京营兵想练很困难,可是城头多放重炮却不难,几万京营兵在城头驻守,配合重炮,和记想轻松破城也是不可能的事。
然后勤王大军可以陆续赶到,和记也就十来万兵,如果分兵宣大甘肃榆林到辽西,几千里的地方,和记只能把重兵主力放在最重要的突破口,不管是从宣大或是蓟镇过来,朝廷都要叫和记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当然这只是纸面上的打算,李烟客等人在内都不觉得真打起来会这么顺利。
可是如果连计划都没有,那就只能躺在地上等着挨捶,这显然也不可能。
袁崇焕微微点头,李烟客不愧是一个真正知兵和懂得大势的幕僚。现在朝廷多面遇敌,钱粮还不凑手,真正能腾出来精心筹划防线的也就宣大和蓟镇,当然还包括辽西。京师也是重中之重,必须要投入重金。
对辽西的投入势必会再放一放,可能会从三百多万再减几十万两或百万两,这钱会用在宣大和蓟镇。
如果将蓟镇也弄在手里,自己掌握的钱粮仍然是国朝第一,那些依附自己的将领仍然会视他袁某人为主,只要掌握这些,大事就仍然可为。
袁崇焕还是坚信和记没有东虏彪悍难制,和记有强处,也有明显的短板,其部下都是大明人,也是脱胎自大明,这就是和记最大的短板,也是对张瀚与和记最大的限制。
师出无名的藩镇从古至今就没有一个成功的例子,闹的最大最厉害的就是安史之乱,最后还不是大唐挺过来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1617,大明1617最新章节,大明1617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1617,大明1617最新章节,大明1617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