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离京之后,由通州一路南下,发觉粮价真是一日数涨。”钱文升最终道:“到临清和清江浦一带时,发觉有不少山东与河南的大粮商坐地收粮,不少粮商带的粮根本不到临清就被收光,年前年后,估计京师一带的粮价会涨到叫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你离京时,可有人提议多放漕粮?”
“有几个御史上过本,不过朝廷已经放过一次平抑,未能成功,却是不敢随意乱放。京中几万太监宫女,几万勋贵和文武百官,还有京营兵,加起来好几十万人,这些人可不赞同将漕粮放出来太多。而且还要支持蓟辽和宣大镇的军粮,漕粮再放几次,怕是连宣大蓟辽的军粮都不保。而且,据在下所知,京中权贵大半也跟着一起囤粮,很多大太监都在囤积,公侯勋贵和一些文官也在囤积。地方上,各镇的镇将亦有囤粮,在下到临清时,见很多大户豪绅在囤粮,所有人都感觉粮价在年前都一定会涨,所以囤粮者众多。”
钱谦益一直很注意的听着钱文升的话,这时忍不住苦笑道:“国朝气运,一至如斯乎?”
“亲藩宗室都在囤粮,整个北方怕就是皇上没囤粮,但皇上有通州漕粮大仓,囤粮最多的就是他了。”
程嘉燧讲了个笑话,众人想想也是,都跟着一起笑将起来。
“皇上的囤粮要供给百万人,也不轻松。”钱谦益沉吟着道:“向例漕粮北运在夏初抵京,所以年后可能会放几百万石出来平抑粮价,另外会催南漕及早北运,不过,现在谈还为时尚早,就看年前。”
马士英一脸沉郁,说道:“受之是打算等过了年再说么?”
“不,”钱谦益一脸坚毅的道:“我的意思是,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心理,所以年上波动会很大,这是良机,我等可以将全部身家都投进去。”
在场的人都是一脸震惊,程嘉燧有些为难的道:“受之,如果没有过硬的理由,徽商那边怕是不会同意。”
“和记向来不行无准备之事,不打无把握之仗。”钱谦益道:“宣大残破了,张瀚一样退回去,为什么?因为新皇刚登基,未有失德,未失众望。他养望虽成,但还要时间来积淀积累,现在的这局面再演化下去,张文澜就成了救时之主了,那时候,很多地方根本不必费力攻打,可以一鼓而下,甚至望风而降。好算计,好手腕啊。诸位要谨记,和记要的是天下,不仅仅是行商赚钱,所以这一次抬高京师和北方粮价对和记来说是一次战事,而不仅仅是抬高粮价赚钱。如果只是想赚钱,到年前粮价差不多时就能放出去了,一样大赚特赚。和记是最早囤粮的,我听说张文澜在北方草原早就囤积了过千万石粮食,不次于通州大仓,这一次粮价抬这么高,很多军镇都会受不了,但和记无所谓,自己手头有粮,心中不慌,可以把全部身家拿出来继续把粮价往上抬,只要有人带头,会有很多人抛粮,但也会有更多的人跟进,我们不趁着这时候跟进就晚了。”
钱谦益喝口茶,静静的道:“赚钱是小事,我常熟钱氏虽不是豪富,但也不在意这一点银钱,学生在意的是将来。”
这个“将来”意义十分重要,说明钱氏这样的官宦世家,钱谦益这种一甲进士出身的翰林都是打算抛弃朝廷了,这其中的含义实在是太深重了一些。
程嘉燧面色一变,抱拳道:“此事太过要紧,容在下回去和众人商量一下再来回复。”
钱谦益点头道:“可以,要快,而且我估计孟阳兄的族人定会同意的。”
马士英也沉着脸道:“南都到苏州,嘉定,和记的人活动的很厉害。他们愿多出帆船出海数量,降低保险费,替松江人出布,替江西人出瓷器,他们负责运输。我们江南的百货,不过是生丝,棉布,瓷器,茶叶,总归好卖的,和记都包销了。沉船了,他们保险负责赔,我们江南商人只管在家等着数银子就好了。那么这样一来,谁还愿与和记为敌?现在江南各府,船运虽多,往江西湖广一带,车辆也多起来了,毕竟船行靠水靠风,不及他们的四轮车带人也好,带货也好,该哪天到,就是哪天到,费用也不是很高。”
若是曹化淳在此,定是恍然大悟。
和记在北方的几千辆车,据厂卫侦查,只有少量回到了北方草原之上,大量的马车和人员消失不见了。
厂卫掘地三尺却始终是找不到马车和人员在哪里,结果大量的车马原来是在撤离计划中,分批逐次的退到了江南!
大量的货物和人员也到了湖广江南,重要的连接地点是在开封,所以李国宾和刘吉先后到临清和开封主持大计,收粮和在南方开展各种买卖,虽然不及在北方卖的多,但可以把大量的人员安置下去,南方的店就是综合门店,不管是帐局还是保险,还是百货,都是和记一体销售,加上物流业也发展到了南方,和记在江南到湖广江西,还有福建一带已经大量的发展起来了。
朝廷当然是不知道,地方官员也未必敢于上报,上报了地方上不会见谅,还有性命之忧,何苦来?
而且和记也不会公然打出和记的招牌,多半是用“兴记”一类的遮掩,以大明朝廷对地方的掌控,有这么一层遮掩,也就没有地方官员会出来多事。
和记的出现,代表着财力和潜藏的要人命的手段,地方官除了极少数之外,首先不会关注,其次关注了也不会冒着开罪本地商民士绅的风险来多事,最终就算出现个把个胆大包天的官员,也是逃不过军情司的威胁和最终的手段。
而现在江南一带,几乎到处都是和记的分号和各种人员,海事险在江南打开局面后,和记在江南早就有根基在,因为天启皇帝的原故和记一直没有在江南扩张,最少表面上如此,而现在和记却是招摇过市,反而是无人能够制约了。
经过长时间的合作,很多江南士绅也早就明白了和记的潜实力有多大。
仅从海贸来说,和记控制的地方包括台湾和澎湖,贸易线路是掌握了和日本的大半的贸易量,还有南洋诸国的贸易也有很大份额,最少从航线上来说,和记战胜荷兰之后也是彻底掌握了航道,福建的生丝一年好几万担,全部归和记所有,一担生丝在福建收是一百二十两一担,到日本就是二百两以上一担,到欧洲的价格当然更高。
和记光是垄断海上通道收税就是已经赚取足够多的暴利了,这一点敏锐的江南士绅和商人们都是心知肚明。
也不是没有人想着抢这碗饭吃,就目前来说,敢这么想的人还并不多,更不要说去着手做的人了。
“还是要再考虑一二。”马士英也相当信服钱谦益的判断,但他还是摇头道:“南都风气较苏州常州松江这边要保守一些,官儿多,勋贵多,坊间也是向着大明的多。还是在等等,待确定各方的人都参和记这一股时,我们再跟进也不晚。”
这两年马士英和钱谦益联手与和记合作,有海事险担保,两人与另外三人合出十几万两银子的本钱做海贸生意,本钱大利润也大,几年时间两人的身家都翻了一倍不止。
现在要众人凑出几十万来帮着和记也不是为难的事,银钱方面绝对没有问题。马士英也不担心赚不到钱,相反,他深信跟着和记一定能赚到大钱。
但马士英考虑更多的就是将来和记是不是能得天下,若和记始终不能鼎革,大明朝廷始终将和记挡在北方和南方的海上,那么相助和记,虽然可以获得银钱上的收益,对自己的仕途肯定是没有帮助的。
大明要是缓过气来,迟早会查出与和记相关的官员和家族,象马士英这样买海事险的根本不能算是与和记有勾结,但与和记一起出手操控北方粮价,这等手段等于对大明打了一场经济战,马士英未必懂得这个名词,但是其中的含义他还是相当清楚的。
这就是说,如果这事参与了,就等于是真正绑在了和记的战车之上,这后果很难预料,和记胜,未必有多大的好处,以马士英对和记的了解,是尚实务不尚虚名,和记估计还会开科取士,因为还不能一下子断绝读书人的希望,但和记肯定是广推学校,几十年后,就是以学校培育的学生为吏,由吏再为官。
旧有体系的官员,地位就相当尴尬,所以从心底深处,马士英并不愿改换门庭。
但马士英也不会同和记翻脸,和钱谦益一样,他判断和记会得天下,并且机率相当的高……这使得马士英陷入一种难言的痛苦之中,前后左右,难以决择。
“我今晚回南都。”马士英沉默半响,说道:“总要再实地去看看,再言其它。”
“也好。”钱谦益沉默片刻,虽然不以为然,还是点头道:“再等一等也行,若和记的人来,学生便随意说些托词叫他们再等等。”
马士英歉然道:“因为我要使诸位久等了。”
“无妨的。”钱谦益洒然一笑,说道:“这般大事,我料想江南各家都不会立刻答应,总要互相走动联络,彼此商议,最后方能下决定。事涉家族存亡绝续,怎么可以孟浪贸然行事。”
马士英会意,也是笑道:“程兄也是回家族商议,想必也不会一下子就有决断。”
钱谦益道:“正是此理。”
“你离京时,可有人提议多放漕粮?”
“有几个御史上过本,不过朝廷已经放过一次平抑,未能成功,却是不敢随意乱放。京中几万太监宫女,几万勋贵和文武百官,还有京营兵,加起来好几十万人,这些人可不赞同将漕粮放出来太多。而且还要支持蓟辽和宣大镇的军粮,漕粮再放几次,怕是连宣大蓟辽的军粮都不保。而且,据在下所知,京中权贵大半也跟着一起囤粮,很多大太监都在囤积,公侯勋贵和一些文官也在囤积。地方上,各镇的镇将亦有囤粮,在下到临清时,见很多大户豪绅在囤粮,所有人都感觉粮价在年前都一定会涨,所以囤粮者众多。”
钱谦益一直很注意的听着钱文升的话,这时忍不住苦笑道:“国朝气运,一至如斯乎?”
“亲藩宗室都在囤粮,整个北方怕就是皇上没囤粮,但皇上有通州漕粮大仓,囤粮最多的就是他了。”
程嘉燧讲了个笑话,众人想想也是,都跟着一起笑将起来。
“皇上的囤粮要供给百万人,也不轻松。”钱谦益沉吟着道:“向例漕粮北运在夏初抵京,所以年后可能会放几百万石出来平抑粮价,另外会催南漕及早北运,不过,现在谈还为时尚早,就看年前。”
马士英一脸沉郁,说道:“受之是打算等过了年再说么?”
“不,”钱谦益一脸坚毅的道:“我的意思是,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心理,所以年上波动会很大,这是良机,我等可以将全部身家都投进去。”
在场的人都是一脸震惊,程嘉燧有些为难的道:“受之,如果没有过硬的理由,徽商那边怕是不会同意。”
“和记向来不行无准备之事,不打无把握之仗。”钱谦益道:“宣大残破了,张瀚一样退回去,为什么?因为新皇刚登基,未有失德,未失众望。他养望虽成,但还要时间来积淀积累,现在的这局面再演化下去,张文澜就成了救时之主了,那时候,很多地方根本不必费力攻打,可以一鼓而下,甚至望风而降。好算计,好手腕啊。诸位要谨记,和记要的是天下,不仅仅是行商赚钱,所以这一次抬高京师和北方粮价对和记来说是一次战事,而不仅仅是抬高粮价赚钱。如果只是想赚钱,到年前粮价差不多时就能放出去了,一样大赚特赚。和记是最早囤粮的,我听说张文澜在北方草原早就囤积了过千万石粮食,不次于通州大仓,这一次粮价抬这么高,很多军镇都会受不了,但和记无所谓,自己手头有粮,心中不慌,可以把全部身家拿出来继续把粮价往上抬,只要有人带头,会有很多人抛粮,但也会有更多的人跟进,我们不趁着这时候跟进就晚了。”
钱谦益喝口茶,静静的道:“赚钱是小事,我常熟钱氏虽不是豪富,但也不在意这一点银钱,学生在意的是将来。”
这个“将来”意义十分重要,说明钱氏这样的官宦世家,钱谦益这种一甲进士出身的翰林都是打算抛弃朝廷了,这其中的含义实在是太深重了一些。
程嘉燧面色一变,抱拳道:“此事太过要紧,容在下回去和众人商量一下再来回复。”
钱谦益点头道:“可以,要快,而且我估计孟阳兄的族人定会同意的。”
马士英也沉着脸道:“南都到苏州,嘉定,和记的人活动的很厉害。他们愿多出帆船出海数量,降低保险费,替松江人出布,替江西人出瓷器,他们负责运输。我们江南的百货,不过是生丝,棉布,瓷器,茶叶,总归好卖的,和记都包销了。沉船了,他们保险负责赔,我们江南商人只管在家等着数银子就好了。那么这样一来,谁还愿与和记为敌?现在江南各府,船运虽多,往江西湖广一带,车辆也多起来了,毕竟船行靠水靠风,不及他们的四轮车带人也好,带货也好,该哪天到,就是哪天到,费用也不是很高。”
若是曹化淳在此,定是恍然大悟。
和记在北方的几千辆车,据厂卫侦查,只有少量回到了北方草原之上,大量的马车和人员消失不见了。
厂卫掘地三尺却始终是找不到马车和人员在哪里,结果大量的车马原来是在撤离计划中,分批逐次的退到了江南!
大量的货物和人员也到了湖广江南,重要的连接地点是在开封,所以李国宾和刘吉先后到临清和开封主持大计,收粮和在南方开展各种买卖,虽然不及在北方卖的多,但可以把大量的人员安置下去,南方的店就是综合门店,不管是帐局还是保险,还是百货,都是和记一体销售,加上物流业也发展到了南方,和记在江南到湖广江西,还有福建一带已经大量的发展起来了。
朝廷当然是不知道,地方官员也未必敢于上报,上报了地方上不会见谅,还有性命之忧,何苦来?
而且和记也不会公然打出和记的招牌,多半是用“兴记”一类的遮掩,以大明朝廷对地方的掌控,有这么一层遮掩,也就没有地方官员会出来多事。
和记的出现,代表着财力和潜藏的要人命的手段,地方官除了极少数之外,首先不会关注,其次关注了也不会冒着开罪本地商民士绅的风险来多事,最终就算出现个把个胆大包天的官员,也是逃不过军情司的威胁和最终的手段。
而现在江南一带,几乎到处都是和记的分号和各种人员,海事险在江南打开局面后,和记在江南早就有根基在,因为天启皇帝的原故和记一直没有在江南扩张,最少表面上如此,而现在和记却是招摇过市,反而是无人能够制约了。
经过长时间的合作,很多江南士绅也早就明白了和记的潜实力有多大。
仅从海贸来说,和记控制的地方包括台湾和澎湖,贸易线路是掌握了和日本的大半的贸易量,还有南洋诸国的贸易也有很大份额,最少从航线上来说,和记战胜荷兰之后也是彻底掌握了航道,福建的生丝一年好几万担,全部归和记所有,一担生丝在福建收是一百二十两一担,到日本就是二百两以上一担,到欧洲的价格当然更高。
和记光是垄断海上通道收税就是已经赚取足够多的暴利了,这一点敏锐的江南士绅和商人们都是心知肚明。
也不是没有人想着抢这碗饭吃,就目前来说,敢这么想的人还并不多,更不要说去着手做的人了。
“还是要再考虑一二。”马士英也相当信服钱谦益的判断,但他还是摇头道:“南都风气较苏州常州松江这边要保守一些,官儿多,勋贵多,坊间也是向着大明的多。还是在等等,待确定各方的人都参和记这一股时,我们再跟进也不晚。”
这两年马士英和钱谦益联手与和记合作,有海事险担保,两人与另外三人合出十几万两银子的本钱做海贸生意,本钱大利润也大,几年时间两人的身家都翻了一倍不止。
现在要众人凑出几十万来帮着和记也不是为难的事,银钱方面绝对没有问题。马士英也不担心赚不到钱,相反,他深信跟着和记一定能赚到大钱。
但马士英考虑更多的就是将来和记是不是能得天下,若和记始终不能鼎革,大明朝廷始终将和记挡在北方和南方的海上,那么相助和记,虽然可以获得银钱上的收益,对自己的仕途肯定是没有帮助的。
大明要是缓过气来,迟早会查出与和记相关的官员和家族,象马士英这样买海事险的根本不能算是与和记有勾结,但与和记一起出手操控北方粮价,这等手段等于对大明打了一场经济战,马士英未必懂得这个名词,但是其中的含义他还是相当清楚的。
这就是说,如果这事参与了,就等于是真正绑在了和记的战车之上,这后果很难预料,和记胜,未必有多大的好处,以马士英对和记的了解,是尚实务不尚虚名,和记估计还会开科取士,因为还不能一下子断绝读书人的希望,但和记肯定是广推学校,几十年后,就是以学校培育的学生为吏,由吏再为官。
旧有体系的官员,地位就相当尴尬,所以从心底深处,马士英并不愿改换门庭。
但马士英也不会同和记翻脸,和钱谦益一样,他判断和记会得天下,并且机率相当的高……这使得马士英陷入一种难言的痛苦之中,前后左右,难以决择。
“我今晚回南都。”马士英沉默半响,说道:“总要再实地去看看,再言其它。”
“也好。”钱谦益沉默片刻,虽然不以为然,还是点头道:“再等一等也行,若和记的人来,学生便随意说些托词叫他们再等等。”
马士英歉然道:“因为我要使诸位久等了。”
“无妨的。”钱谦益洒然一笑,说道:“这般大事,我料想江南各家都不会立刻答应,总要互相走动联络,彼此商议,最后方能下决定。事涉家族存亡绝续,怎么可以孟浪贸然行事。”
马士英会意,也是笑道:“程兄也是回家族商议,想必也不会一下子就有决断。”
钱谦益道:“正是此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1617,大明1617最新章节,大明1617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1617,大明1617最新章节,大明1617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