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呢?北方四州有四千多万人口吗?我记得初来幽州时,北方四州近半百姓因为瘟疫和蛮夷入侵而南逃。”张孝武对农业发展非常满意的,但随后又怀疑人口数量是不是有问题。
四千万人口,在农业并不乏大的封建社会,仅仅北方地区显然无法养活,所以他怀疑人口数量也是假的。
阮清文道:“大人,先前北方百姓的确纷纷向南逃走,不过这些年北方生活好了,大家又回来了。而今反倒是南方苛捐杂税极其严重,自朝廷收回了咱们的江东地区后,江东各地的官吏贪污腐败严重,而江南叛军余党也逃入了江东,导致江东地区民不聊生,百姓纷纷逃向我北方地区。”
“有多少人是从江南、江东、中原、西南逃来的?”张孝武问。
阮清文道:“精确统计尚未完成,但粗略统计大概有四百万,是从其他各地涌入的汉人百姓,而不是先前逃走的北方人。”
张孝武瞠目结舌。
阮清文又道:“仅仅雍州一地便有一百多万人逃入珲州和代州。”
张孝武立即反驳道:“不会!我便是雍州人,须知雍州土地肥沃超过珲州和代州,且靠近司州益州,又怎能逃入珲州和代州?”雍州土地肥沃宽广、面积是珲州和代州的总和,人口更是比珲州和代州加起来还多。
阮清文解释道:“正是因为雍州富庶,才导致它成为朝廷收税重地,以至于苛捐杂税太多,据说百姓娶亲嫁女要交婚税,耕地要田税,打渔要鱼税,去酒楼吃饭要饭税,逛青楼要交窑税,要是百姓家的牛死了,卖掉的肉钱要交七成的税。”
“胡来!这不是官逼民反吗?”
“百姓但凡能活下来,也不会真的造反。”阮清文苦笑,“挨着珲州和代州地方,百姓便纷纷逃来。而雍州的官府为了避免百姓逃走,便在雍州边界各地放置了烽火台,修建了篱笆墙,以免百姓逃走。”
张孝武愤怒得一拍桌子,气道:“如此对待雍州百姓,实乃欺人太甚!”
阮清文道:“大人放心,我珲州和代州百姓军民一直在暗中帮助他们逃出,而且那些守边的衙役也只是做做样子,生怕得罪了我们的人和饥民,甚至一些衙役都想逃到我北方四州生活。”
张孝武这才满意地点点头。
阮清文又道:“此外,今年有近二十万蛮夷百姓落户我北方。”
张孝武吃了一惊,道:“啥玩意?二十万蛮夷?怎么这么多了?海禁才开放半年,怎么就移民这么多?”
张孝武对异族移民的敏感是担心大量异族涌入后导致主体民族权力下降而导致的“五胡乱华”出现,且历史经验告诉他,适当的引入异族移民可以丰富文化与生活,刺激本体民族的文化革新,可是引入大量异族侵占主民族空间,岂不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如今能控制吗?他们有没有其他想法?”张孝武进一步问。
“移民而来的异族,大多数都很老实,一部分人因为不熟悉我圣汉律法与民俗也做下错事,但都受到了惩罚。总体来说,这些异族非常希望成为汉人,甚至以拥有汉名而骄傲。”阮清文笑着解释道:“自我北方开放海禁之后,北夷、靺鞨、鞑塔、扶桑诸国、东海诸国乃至南海诸国百姓纷纷涌入,他们进入中原之后当即移风易俗学做中原汉人,落户于我北方各处。”
张孝武皱起了眉头,道:“这些人怎么会大量涌入?在老家不好吗?”
阮清文道:“关外的北夷、靺鞨、鞑塔等国连年相互征伐,百姓也厌倦了打仗,此前中原防范异族不允其移民中原,而今大人您允许他们移风易俗生活在中原,以至于关外百姓纷纷涌入中原祈活。而扶桑等东海诸国则是因为海岛之上时常发生地震、海啸、巨风等灾害,尤其是地震之多难以想象,有时地震来后,一座岛屿沉入海底。而南海诸国则是因为巨风和海啸,一旦巨风到来,百姓躲入山洞之中避雨避风,短则数日,长则一月,人们为了苟活甚至彼此易子而食。吾等中原人自幼生活于大陆之上,所经历天灾不如四夷十分之一,又岂能体会他们对大陆的渴望。”
张孝武想了一下,点点头,的确,岛民和蛮夷之地的生活确实不如中原,但中原也有中原的苦恼,那便是人口过剩带来的粮食危机。但好在如今北方四州还未到人口红线,尚在控制范围之内。
北方军因为北方四州经济的复苏而待遇变好了,萧开请示改善军备,增加配甲和战马,军队加饷,张孝武一一允之。
虽然军队数量没有增加,但军容军貌以及士气增加不少,尤其是对伤残军人的补助更多了,还专门设置了退役军人安置处,由各县县尉直接负责管理。若各地退役军人和伤残军人安置不好,最终受罚的便是各地县尉,若是因为各地县令轻慢而导致,则立即撤掉县令!
去年年底,即永定元年十月,朝廷重开恩科,录了三百多学子入仕。
顾雍取消了张孝武的太学院——毕竟朝廷没钱,顾雍需要将钱用在刀刃上,如军队和官员待遇,于是便只能砍掉了教育资金,恢复了科举取仕。
一百一十七个未贿赂吏部的仕子便被派到了北方四州,朝廷的借口便是幽州经历了地震,需要大量人才。
这一百多仕子几乎全都是按照从前的科举考试而取仕,只会做文章而不会做官吏,他们一个个做文章花团锦簇,做事一塌糊涂,阮清文只能苦笑着对张孝武据实以报。
“书生也未必误国,只是不让书生体恤民间,是不可能真正发挥他们的才干的。”张孝武对众人说道,“所以你们这一百一十七人需要真正的融入地方,参与治理并服务百姓工作。阮大人,此事由你负责,任命他们为实习官员,分在北方四州各地工作。你们每个人要分别做六种不同的管理工作,每完成一个工作后,官府将会对你们进行评估,最终重新评估各位的能力。此后为官皆按此例——谁不服,可以走!”
一百一十七个书生好不容易科举取仕被分到天下最富裕的北方,谁又能走,众人纷纷表示愿意接受为期三年的考核,从此官场也出现实习官员的先例。
四千万人口,在农业并不乏大的封建社会,仅仅北方地区显然无法养活,所以他怀疑人口数量也是假的。
阮清文道:“大人,先前北方百姓的确纷纷向南逃走,不过这些年北方生活好了,大家又回来了。而今反倒是南方苛捐杂税极其严重,自朝廷收回了咱们的江东地区后,江东各地的官吏贪污腐败严重,而江南叛军余党也逃入了江东,导致江东地区民不聊生,百姓纷纷逃向我北方地区。”
“有多少人是从江南、江东、中原、西南逃来的?”张孝武问。
阮清文道:“精确统计尚未完成,但粗略统计大概有四百万,是从其他各地涌入的汉人百姓,而不是先前逃走的北方人。”
张孝武瞠目结舌。
阮清文又道:“仅仅雍州一地便有一百多万人逃入珲州和代州。”
张孝武立即反驳道:“不会!我便是雍州人,须知雍州土地肥沃超过珲州和代州,且靠近司州益州,又怎能逃入珲州和代州?”雍州土地肥沃宽广、面积是珲州和代州的总和,人口更是比珲州和代州加起来还多。
阮清文解释道:“正是因为雍州富庶,才导致它成为朝廷收税重地,以至于苛捐杂税太多,据说百姓娶亲嫁女要交婚税,耕地要田税,打渔要鱼税,去酒楼吃饭要饭税,逛青楼要交窑税,要是百姓家的牛死了,卖掉的肉钱要交七成的税。”
“胡来!这不是官逼民反吗?”
“百姓但凡能活下来,也不会真的造反。”阮清文苦笑,“挨着珲州和代州地方,百姓便纷纷逃来。而雍州的官府为了避免百姓逃走,便在雍州边界各地放置了烽火台,修建了篱笆墙,以免百姓逃走。”
张孝武愤怒得一拍桌子,气道:“如此对待雍州百姓,实乃欺人太甚!”
阮清文道:“大人放心,我珲州和代州百姓军民一直在暗中帮助他们逃出,而且那些守边的衙役也只是做做样子,生怕得罪了我们的人和饥民,甚至一些衙役都想逃到我北方四州生活。”
张孝武这才满意地点点头。
阮清文又道:“此外,今年有近二十万蛮夷百姓落户我北方。”
张孝武吃了一惊,道:“啥玩意?二十万蛮夷?怎么这么多了?海禁才开放半年,怎么就移民这么多?”
张孝武对异族移民的敏感是担心大量异族涌入后导致主体民族权力下降而导致的“五胡乱华”出现,且历史经验告诉他,适当的引入异族移民可以丰富文化与生活,刺激本体民族的文化革新,可是引入大量异族侵占主民族空间,岂不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如今能控制吗?他们有没有其他想法?”张孝武进一步问。
“移民而来的异族,大多数都很老实,一部分人因为不熟悉我圣汉律法与民俗也做下错事,但都受到了惩罚。总体来说,这些异族非常希望成为汉人,甚至以拥有汉名而骄傲。”阮清文笑着解释道:“自我北方开放海禁之后,北夷、靺鞨、鞑塔、扶桑诸国、东海诸国乃至南海诸国百姓纷纷涌入,他们进入中原之后当即移风易俗学做中原汉人,落户于我北方各处。”
张孝武皱起了眉头,道:“这些人怎么会大量涌入?在老家不好吗?”
阮清文道:“关外的北夷、靺鞨、鞑塔等国连年相互征伐,百姓也厌倦了打仗,此前中原防范异族不允其移民中原,而今大人您允许他们移风易俗生活在中原,以至于关外百姓纷纷涌入中原祈活。而扶桑等东海诸国则是因为海岛之上时常发生地震、海啸、巨风等灾害,尤其是地震之多难以想象,有时地震来后,一座岛屿沉入海底。而南海诸国则是因为巨风和海啸,一旦巨风到来,百姓躲入山洞之中避雨避风,短则数日,长则一月,人们为了苟活甚至彼此易子而食。吾等中原人自幼生活于大陆之上,所经历天灾不如四夷十分之一,又岂能体会他们对大陆的渴望。”
张孝武想了一下,点点头,的确,岛民和蛮夷之地的生活确实不如中原,但中原也有中原的苦恼,那便是人口过剩带来的粮食危机。但好在如今北方四州还未到人口红线,尚在控制范围之内。
北方军因为北方四州经济的复苏而待遇变好了,萧开请示改善军备,增加配甲和战马,军队加饷,张孝武一一允之。
虽然军队数量没有增加,但军容军貌以及士气增加不少,尤其是对伤残军人的补助更多了,还专门设置了退役军人安置处,由各县县尉直接负责管理。若各地退役军人和伤残军人安置不好,最终受罚的便是各地县尉,若是因为各地县令轻慢而导致,则立即撤掉县令!
去年年底,即永定元年十月,朝廷重开恩科,录了三百多学子入仕。
顾雍取消了张孝武的太学院——毕竟朝廷没钱,顾雍需要将钱用在刀刃上,如军队和官员待遇,于是便只能砍掉了教育资金,恢复了科举取仕。
一百一十七个未贿赂吏部的仕子便被派到了北方四州,朝廷的借口便是幽州经历了地震,需要大量人才。
这一百多仕子几乎全都是按照从前的科举考试而取仕,只会做文章而不会做官吏,他们一个个做文章花团锦簇,做事一塌糊涂,阮清文只能苦笑着对张孝武据实以报。
“书生也未必误国,只是不让书生体恤民间,是不可能真正发挥他们的才干的。”张孝武对众人说道,“所以你们这一百一十七人需要真正的融入地方,参与治理并服务百姓工作。阮大人,此事由你负责,任命他们为实习官员,分在北方四州各地工作。你们每个人要分别做六种不同的管理工作,每完成一个工作后,官府将会对你们进行评估,最终重新评估各位的能力。此后为官皆按此例——谁不服,可以走!”
一百一十七个书生好不容易科举取仕被分到天下最富裕的北方,谁又能走,众人纷纷表示愿意接受为期三年的考核,从此官场也出现实习官员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