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独杨谅,一直养在宫中,到了开皇十七年的时候,才正式让他出京就藩。而且当时,他亲自送到太原上任,并且为了他特意把河北十余州也并入并州,让这个小儿子一就藩,就统领着整个北齐旧地五十余州。地盘最广人口最多兵马最精地方最富裕,甚至还特别给了他便宜行事,可以不受律法限制的特权,就是想给他更大的权利,让他能早日掌控河东,不他分忧。
结果呢,花费了最多心思,最为宠爱,却也最是无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银样腊枪头。
一个纨绔。
让他统兵东征,败的一踏糊涂,杨坚并不全怪罪于他,可败回之后,却拼命推卸责任却怎么也不是王者行为。再加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毛病,贪财好色胡作非为,如今更是干出公然调兵截杀皇太孙这样的事情。现在,他还当着自己的面眼都不眨一样的说着谎话。
杨坚摇头,这个儿子没救了。
“杨谅,你调兵截伐太子,这是事实,没人冤枉你吧?”杨坚话语冰冷,不带丝毫的感情,如冰凌朔风般。
杨谅想不承认,可抬头一见皇帝那冰冷的⊙神色,话到嘴边说不出口了。
“你不说话,那就是默认了。很好,起码你还没有当着朕的面说假话,否则就是欺君。”杨坚冷冷道,“朕再问你,你是不是还打算截杀太孙之后,再栽脏嫁祸到晋王头上?”
“儿臣儿臣”面对着异常凌历的杨坚,杨勇说不出话。他知道事情已经败露,这些他反驳否认也没有用。反而可能会让盛怒之下的父皇激怒,他不想在这个时候惹皇帝更不高兴。只得是。最后默认了。
从杨林的奏章中看到这些是一回事,可亲眼看到杨谅没有否认这些则又是另一回事,杨坚心里的一团火在猛烈燃烧,他真想要冲下去,把这个不肖子给打死。可皇后一只手一直握在他的手腕上,他一直在努力的克制着自己。
“朕再问你,京中刺杀太孙案,是不是也是你幕后指使?”杨坚再问。
杨谅一愣,然后马上脱口而出否认。“没有,陛下,儿臣与京中刺案毫无关系,陛下,京中刺案有嫌疑的是晋王,那是已经有证据的事实,跟我可是毫无关系啊。”杨谅是个不肯吃亏的人,是他自己干的事情他都想要否认,更何况京中刺案确实不是他所为。根本没有半点关系,他哪肯替别人背黑锅呢。何况,还是替杨广背黑锅。他本来就一直瞧杨广不对眼,处心积虑的想对付杨广。哪里愿意替杨广背这黑锅,让他洗脱嫌疑。再说了,杨谅心里早认定京中刺案就是杨广所为。毕竟那案子虽然做的隐秘,可毕竟不是还查到了一个姓虞的跟他牵扯不清嘛。那就是明证。
杨坚却根本不相信杨谅的话,“敢做就要敢当。你别以为没有查到证据,你就能否认。”杨坚很生气,如果杨谅承认,他说不定还没这么生气。
“父皇,母后,你们要相信儿臣,京中刺案真的跟儿臣没有半点关系,那是晋王做的,你们也查到了他有关的证据,真不是我干的。”杨谅拼命的否认,甚至还不忘记把杨广带上。要倒霉也不能他一个人倒霉,怎么的也得把杨广拉上垫背,这不仅仅是他平时看杨广不上眼,也还有着法不责众的想法。如果杨广被坐实是京中刺案的主谋,那么他对付杨林也不是第一个了。法不责众,说不定就能得到从宽处置。
可惜,他犯错了皇帝的想法。
杨坚现在已经完全认定他不但是太原刺案的主谋,也认定他是京中刺案的主谋。而杨谅的否认,让杨坚很不满,非常不满。
“朕对你很失望!”
杨坚摇头叹息,对这个儿子失望彻底。
“若按国法,你罪当处死。”
独孤皇后一起没有说话,那是她觉得杨谅做的确实太过了,另外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汉王谋刺的是太孙,而且还是两次,这让她怎么求情。不过听到皇帝说到处死,独孤皇后还是吓了一大跳,她就这么五个儿子,怎么能让汉王被处死呢,虽然他做的不对,可太孙也没事,处置得严,但不能处死啊。
“陛下”独孤皇后一句话出口,眼泪已经止不住的流了。人到晚年,却不料还遇上这种事情,儿子刺杀孙子,现在难道还要让父亲亲自下令杀掉儿子?这是何等的人伦惨剧?
杨坚也被皇后的眼泪所打动,心里难过的要死。他也不愿意处死杨谅啊,那是他的儿子。
“罢!那就饶你一死,废黜为庶人,流放山南房州!”
听到废黜流放,杨谅吓的面无人色,他本以为,再严厉的处置也不过是免官幽禁,起码还得保留王位。却不料皇帝如此狠辣,直接就废黜为庶人然后要流放到房州。房州是哪,那是山南荆襄一带最落后的大山里。
“父皇,陛下,儿臣知罪,再也不敢了,求饶过儿臣一命吧,儿臣不想去房州,不想死啊。”杨谅不停的磕头,眼泪鼻涕都出来了,吓的。
“至尊,请再给阿客一个机会吧。”皇后也为杨谅求情。
杨谅连忙点头,“陛下,请再给儿臣一个机会,儿臣愿意自请为益州总管,前往蜀中任职。”
杨坚听到这话,都气的笑了,“你还想当益州总管,你想的倒美!”
这时皇后向杨坚道,“不如将阿客分封到偏远边疆,给他一块地方让他自建封国,也算是给他一个机会。”
“封国?”杨坚顿住。
隋朝立国之后并没有实行真正的封建制度,虽然由亲王出镇大总管,可大总管府并不等于是封国。大总管府地盘大,最小的十八州,最大的五十余州,但各府大总管却不固定,经常轮调,杨广两任并州总管一任扬州总管,杨俊先后在扬州并州秦州荆州等担任总管,也只有杨秀,在此之前一直在蜀中当了十几年的益州总管,但现在也被调到秦州。其它的郡王国公等宗室,虽然有当总管有当将军的,但都没有封国。
这也是当初杨坚考虑到魏以后,特别是晋时分封制度导致的诸侯叛乱的情况,而没有实行这种分封诸侯国的制度,而是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制度。不过现在皇后提出,要给杨谅一个封国,把他封到偏远的边疆去,任他自生自灭,这也倒是一个处置办法。虽然他说出要把杨谅废黜为民,流放房州的话,可心里也有些不忍的。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如果给他封一个国,倒也算是一个办法。
只不过,大隋并无前例。封一个国,不是那么简单,是只封这一个,还是以后其它的王也要封?
独孤皇后却是在杨坚耳光小声道:“臣妾觉得这未偿不是一个办法,眼下能安置谅儿。等以后,陛下真正决定继承之人后,为了其余诸王打算,也可以将诸王分封诸侯国,如此一来,也可避免将来再有诸王同室操戈的惨剧生。”皇后也早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将来皇帝先杨勇继承国家,那么为了朝廷的稳定,也为了其它皇子们的安全,可以把晋王、蜀王、秦王等都给分封出去。万一要是将来打算立晋王为太子,那就可以提前把杨勇、杨林等诸王分封出去,免得皇室内部围绕继承权争斗不断。
“分封虽然能解决一些问题,可万一诸侯将来反对中央,起兵作乱呢?”杨坚问,毕竟实行分封制度的汉和晋,都曾经有过这样的诸侯作乱的前例,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都是前车之鉴。
独孤皇后明显也早有考虑这个问题,“不分封在中原腹心之地,全都分封到边疆去,比如岭南、南越,比如辽西、比如西南,封国不必太大,有数县之地既可,并规定他们的兵马数量,如此一来,既可为朝廷屏藩,也能解决皇室继承问题,还能避免同室操戈。甚至一旦朝廷生动乱,皇帝还可以召集诸王勤王平乱,始终维护杨家天下。”
杨坚沉吟。这也是一个办法,特别是如今生了这么多的事情后,让原本并不考虑这个问题的杨坚,也开始考虑了。他当皇帝,封诸子国王,然后让他们分镇各地,各统数十镇之地。他当皇帝时,自然还是没问题的,可现在围绕着继承人明争暗斗,已经越来越厉害。杨谅甚至敢直接调兵截杀太孙,若是等他死了,到时不管是哪个儿子当了皇帝,其它手握重兵的儿子会不会反?
如今的情况,是不分封而实有封,且一个个亲王的地盘势力强大的很。
这也是严重的隐患,等他死后,谁能约束的住实力强大的诸王?
也许,分封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名为封国,实际上却等于把如今实力强大的诸王,从大总管的位置上撤下来,让他们去边疆受封建国,以早除后患。新的封国只设置为一州或者数县之地,比起如今大总管麾下动则几十州的广大地盘相比,当然是大大削弱,同时这些新封国又都只封在边疆,对朝廷的威胁也就大大降低,又能为朝廷守边。(未完待续。。)
...
结果呢,花费了最多心思,最为宠爱,却也最是无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银样腊枪头。
一个纨绔。
让他统兵东征,败的一踏糊涂,杨坚并不全怪罪于他,可败回之后,却拼命推卸责任却怎么也不是王者行为。再加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毛病,贪财好色胡作非为,如今更是干出公然调兵截杀皇太孙这样的事情。现在,他还当着自己的面眼都不眨一样的说着谎话。
杨坚摇头,这个儿子没救了。
“杨谅,你调兵截伐太子,这是事实,没人冤枉你吧?”杨坚话语冰冷,不带丝毫的感情,如冰凌朔风般。
杨谅想不承认,可抬头一见皇帝那冰冷的⊙神色,话到嘴边说不出口了。
“你不说话,那就是默认了。很好,起码你还没有当着朕的面说假话,否则就是欺君。”杨坚冷冷道,“朕再问你,你是不是还打算截杀太孙之后,再栽脏嫁祸到晋王头上?”
“儿臣儿臣”面对着异常凌历的杨坚,杨勇说不出话。他知道事情已经败露,这些他反驳否认也没有用。反而可能会让盛怒之下的父皇激怒,他不想在这个时候惹皇帝更不高兴。只得是。最后默认了。
从杨林的奏章中看到这些是一回事,可亲眼看到杨谅没有否认这些则又是另一回事,杨坚心里的一团火在猛烈燃烧,他真想要冲下去,把这个不肖子给打死。可皇后一只手一直握在他的手腕上,他一直在努力的克制着自己。
“朕再问你,京中刺杀太孙案,是不是也是你幕后指使?”杨坚再问。
杨谅一愣,然后马上脱口而出否认。“没有,陛下,儿臣与京中刺案毫无关系,陛下,京中刺案有嫌疑的是晋王,那是已经有证据的事实,跟我可是毫无关系啊。”杨谅是个不肯吃亏的人,是他自己干的事情他都想要否认,更何况京中刺案确实不是他所为。根本没有半点关系,他哪肯替别人背黑锅呢。何况,还是替杨广背黑锅。他本来就一直瞧杨广不对眼,处心积虑的想对付杨广。哪里愿意替杨广背这黑锅,让他洗脱嫌疑。再说了,杨谅心里早认定京中刺案就是杨广所为。毕竟那案子虽然做的隐秘,可毕竟不是还查到了一个姓虞的跟他牵扯不清嘛。那就是明证。
杨坚却根本不相信杨谅的话,“敢做就要敢当。你别以为没有查到证据,你就能否认。”杨坚很生气,如果杨谅承认,他说不定还没这么生气。
“父皇,母后,你们要相信儿臣,京中刺案真的跟儿臣没有半点关系,那是晋王做的,你们也查到了他有关的证据,真不是我干的。”杨谅拼命的否认,甚至还不忘记把杨广带上。要倒霉也不能他一个人倒霉,怎么的也得把杨广拉上垫背,这不仅仅是他平时看杨广不上眼,也还有着法不责众的想法。如果杨广被坐实是京中刺案的主谋,那么他对付杨林也不是第一个了。法不责众,说不定就能得到从宽处置。
可惜,他犯错了皇帝的想法。
杨坚现在已经完全认定他不但是太原刺案的主谋,也认定他是京中刺案的主谋。而杨谅的否认,让杨坚很不满,非常不满。
“朕对你很失望!”
杨坚摇头叹息,对这个儿子失望彻底。
“若按国法,你罪当处死。”
独孤皇后一起没有说话,那是她觉得杨谅做的确实太过了,另外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汉王谋刺的是太孙,而且还是两次,这让她怎么求情。不过听到皇帝说到处死,独孤皇后还是吓了一大跳,她就这么五个儿子,怎么能让汉王被处死呢,虽然他做的不对,可太孙也没事,处置得严,但不能处死啊。
“陛下”独孤皇后一句话出口,眼泪已经止不住的流了。人到晚年,却不料还遇上这种事情,儿子刺杀孙子,现在难道还要让父亲亲自下令杀掉儿子?这是何等的人伦惨剧?
杨坚也被皇后的眼泪所打动,心里难过的要死。他也不愿意处死杨谅啊,那是他的儿子。
“罢!那就饶你一死,废黜为庶人,流放山南房州!”
听到废黜流放,杨谅吓的面无人色,他本以为,再严厉的处置也不过是免官幽禁,起码还得保留王位。却不料皇帝如此狠辣,直接就废黜为庶人然后要流放到房州。房州是哪,那是山南荆襄一带最落后的大山里。
“父皇,陛下,儿臣知罪,再也不敢了,求饶过儿臣一命吧,儿臣不想去房州,不想死啊。”杨谅不停的磕头,眼泪鼻涕都出来了,吓的。
“至尊,请再给阿客一个机会吧。”皇后也为杨谅求情。
杨谅连忙点头,“陛下,请再给儿臣一个机会,儿臣愿意自请为益州总管,前往蜀中任职。”
杨坚听到这话,都气的笑了,“你还想当益州总管,你想的倒美!”
这时皇后向杨坚道,“不如将阿客分封到偏远边疆,给他一块地方让他自建封国,也算是给他一个机会。”
“封国?”杨坚顿住。
隋朝立国之后并没有实行真正的封建制度,虽然由亲王出镇大总管,可大总管府并不等于是封国。大总管府地盘大,最小的十八州,最大的五十余州,但各府大总管却不固定,经常轮调,杨广两任并州总管一任扬州总管,杨俊先后在扬州并州秦州荆州等担任总管,也只有杨秀,在此之前一直在蜀中当了十几年的益州总管,但现在也被调到秦州。其它的郡王国公等宗室,虽然有当总管有当将军的,但都没有封国。
这也是当初杨坚考虑到魏以后,特别是晋时分封制度导致的诸侯叛乱的情况,而没有实行这种分封诸侯国的制度,而是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制度。不过现在皇后提出,要给杨谅一个封国,把他封到偏远的边疆去,任他自生自灭,这也倒是一个处置办法。虽然他说出要把杨谅废黜为民,流放房州的话,可心里也有些不忍的。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如果给他封一个国,倒也算是一个办法。
只不过,大隋并无前例。封一个国,不是那么简单,是只封这一个,还是以后其它的王也要封?
独孤皇后却是在杨坚耳光小声道:“臣妾觉得这未偿不是一个办法,眼下能安置谅儿。等以后,陛下真正决定继承之人后,为了其余诸王打算,也可以将诸王分封诸侯国,如此一来,也可避免将来再有诸王同室操戈的惨剧生。”皇后也早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将来皇帝先杨勇继承国家,那么为了朝廷的稳定,也为了其它皇子们的安全,可以把晋王、蜀王、秦王等都给分封出去。万一要是将来打算立晋王为太子,那就可以提前把杨勇、杨林等诸王分封出去,免得皇室内部围绕继承权争斗不断。
“分封虽然能解决一些问题,可万一诸侯将来反对中央,起兵作乱呢?”杨坚问,毕竟实行分封制度的汉和晋,都曾经有过这样的诸侯作乱的前例,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都是前车之鉴。
独孤皇后明显也早有考虑这个问题,“不分封在中原腹心之地,全都分封到边疆去,比如岭南、南越,比如辽西、比如西南,封国不必太大,有数县之地既可,并规定他们的兵马数量,如此一来,既可为朝廷屏藩,也能解决皇室继承问题,还能避免同室操戈。甚至一旦朝廷生动乱,皇帝还可以召集诸王勤王平乱,始终维护杨家天下。”
杨坚沉吟。这也是一个办法,特别是如今生了这么多的事情后,让原本并不考虑这个问题的杨坚,也开始考虑了。他当皇帝,封诸子国王,然后让他们分镇各地,各统数十镇之地。他当皇帝时,自然还是没问题的,可现在围绕着继承人明争暗斗,已经越来越厉害。杨谅甚至敢直接调兵截杀太孙,若是等他死了,到时不管是哪个儿子当了皇帝,其它手握重兵的儿子会不会反?
如今的情况,是不分封而实有封,且一个个亲王的地盘势力强大的很。
这也是严重的隐患,等他死后,谁能约束的住实力强大的诸王?
也许,分封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名为封国,实际上却等于把如今实力强大的诸王,从大总管的位置上撤下来,让他们去边疆受封建国,以早除后患。新的封国只设置为一州或者数县之地,比起如今大总管麾下动则几十州的广大地盘相比,当然是大大削弱,同时这些新封国又都只封在边疆,对朝廷的威胁也就大大降低,又能为朝廷守边。(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