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章惇与苏轼还有此等渊源、此等恩怨纠葛,真是令人叹息,李三坚听完曾布讲述后,心中是惊讶不已。
苏轼早年与章惇关系甚密,两人是一见如故、相交甚得,成为了推心置腹、无话不谈的知交好友,两人不是兄弟胜似兄弟,情同手足。
两人之间的关系在宋元祐之前均是如此,关系好的不能再好了,穿一条裤子都嫌肥。。。
已故宰相王珪因忌恨,利用苏轼所作的诗句,给苏轼安上了“不臣”的罪名,苏轼也因此被下了大狱,并差点死在狱中,此就是“乌台诗案”。
在“乌台诗案”之中,章惇已居执政高位,但章惇却不顾自身安危,全力营救苏轼,与王珪发生了激烈的正面冲突,最后在章惇的周旋之下,苏轼才安然无恙,苏轼为此对章惇是满怀感激之情。
两人交恶始于元祐年间,苏轼重返朝廷之时,苏轼恃才傲物,说话有些口无遮拦,隔三差五的经常开章惇的玩笑,三番五次的,使得章惇心中逐渐产生了怨恨。
坊间传闻,章惇是luan伦所生,章惇出生后差点被按在水中淹死。。。后被人劝阻,才捡回了一条命。
因此章惇对其身世是颇为讳莫如深的。
后章惇被贬黜至湖州为官,苏轼以一首诗相送,使得章惇勃然大怒,但当时并未发作。
“方丈仙人出淼茫,高情犹爱水云乡。功名谁使连三捷,身世何缘得两忘。。。”这就是苏轼所作的诗句,苏轼的原意本是在安慰章惇,但说者无心,听着有意,章惇为此心中是极为不快。
其实这并不是两人交恶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政见不同,就是因为党争。
章惇追随王安石,是变法的中坚力量,而苏轼却始终追随司马光等人,使得二人经常针锋相对的,苏轼大大咧咧的,并不以政见不同而交友,但章惇却是怀恨在心,最后对苏轼是恨之入骨。
章惇最后得势,将苏轼是一贬再贬,使尽手段,差点将苏轼整死在流放途中。
苏轼与章惇之间发生的恩怨纠葛,使得李三坚心中不断暗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此时李三坚心中是异常纳闷,纳闷曾布为何对自己谈起这些往事?
李三坚是什么人?一名不足十七岁的少年书生而已,虽从前在学子当中闯出了一些名头,如号“李句读”,并且其中还多少有些调侃的意思,虽李三坚锋芒稍露,但对于曾布此等人物来说,李三坚就是一只蝼蚁,甚至连蝼蚁都不如,连眼皮都不会抬一下的,更何况李三坚目前贡举落第,而落第的举子不如鸡。。。因而此时曾布为何如此,使得李三坚心中是万般疑惑。
“就是因为此,在下就。。。就下第了?”李三坚虽心中对此有疑问,但随后犹豫的问了另外一个问题。
“是也不是,不完全是。”曾布答道。
李三坚闻言沉默不语,章惇当政,并且李三坚通过曾布了解到,章惇此人性情较烈,心眼还小,睚眦必报的,如此,自己被此人黜落还不是很意外的,是有其前因后果的,以章惇与苏轼的恩怨,以章惇的性格,岂能容忍苏轼的门下弟子朝中为官?
而同时李三坚也终于弄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苏轼为何莫名其妙的将自己逐出师门。。。
是苏轼为了保护自己,是苏轼为了让李三坚顺利及第,除此之外,李三坚找不出任何其他理由。
恩师他老人家不知现在怎样了?李三坚心中暗暗感动,从前心中对苏轼的一丝怨怼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可正如曾布所言,苏轼此举没有半点用处,李三坚一样被无情的黜落,同时李三坚已经引起了章惇的注意,那么李三坚此时已经是身处险境了。
李三坚此时身上忽然感到一阵寒冷,冷汗已经打湿了背上的棉袍。
要知道章惇此时要对李三坚下手,就跟捏死一只蚂蚁差不了多少。。。
要不干脆找个机会,带着自己家人就此离开京师,逃之夭夭?李三坚心中暗道。
李三坚随后就立即否定了自己这个想法,若章惇真的想下手,那么李三坚就算逃到天涯海角,也是死路一条。
“李解元。”曾布见李三坚一副惊魂未定的模样,于是微微一笑问道:“李解元今后有何打算?”
曾布顿了一顿又问道:“或者。。。或者李解元心中有何抱负?”
“下第之人,哪里敢言抱负二字?”李三坚闻言苦笑道:“要说打算,那就是在下目前只想为温饱而奔波。”
“呵呵”曾布闻言笑道:“李解元不必如此,老夫有两条路可供李解元择选,不知愿否?”
两条路?李三坚闻言起身拱手说道:“请曾公明言。”
“一则就是特奏名进士,二则就是老夫举荐你前往他处为官。”曾布捻了捻胡须说道。
“特奏名?举荐?”李三坚闻言诧异的问道。
宋通过科举省试,谓之正奏名。而与其相对应的就是特奏名,特奏名又名恩科或恩榜,就是朝廷赐予屡试不第或者年迈举子出身或官衔,安抚、笼络天下落第士子之心,使他们不会心生怨怼。爱心999
不过特奏名参与殿试的资格是极为严苛的,举子参加五至六次、甚至七八次贡举仍是不举,且年龄在五六十岁以上,才有可能获得特奏名资格,参加殿试。
或者说你有特殊本事,那么得到皇帝的恩准之后,亦可参加殿试获得功名和官职。
只不过通过这样途径得到的官职一般情况之下是没有任何实权的,只是给予一定的俸禄让其养老而已。
同时通过这样途径获取功名,或被士子乃至一般百姓鄙视的,会被人瞧不起的。
而举荐或被称作荐举,是宋的另一种选官制度,简单的说就是被举人通过举主举荐而获得官职,同时实行举官连坐之制。
举士、举官、举高德、硕学、至孝、节妇,选人改官等等都包含在荐举之制当中。
一般来说,若举主是朝廷重臣,甚至是宰、执,那么被举人得官就相对容易了许多,这也是高官门前门庭若市的根本原因。
只不过通过这种途径得到官职之人,几乎就没有人能够身居高位,没有人能够坐上宰、执之位,宰、执唯进士科及第之人。
此时曾布若真的举荐李三坚,那么李三坚有很大可能入仕,只不过是官还是吏,是文官还是武官,就很难说了,并且有很大可能去偏远之地任官吏,如回到广南路。
此为一般人做梦都想得到的机会,此时摆在了李三坚的面前。。。
李三坚此时终于听懂了曾布的意思。
李三坚考虑良久,对曾布深深的施了一礼道:“小子微贱之人,又是下第之人,怎堪曾公如此抬爱?小子甚为惶恐,不过在下仍是要拒绝曾公的好意了。”
“多谢曾公了。”李三坚又是深深的一礼之后,就转身欲离开此地。
特奏名?此时章惇当道,李三坚连正奏名都捞不到,如此苛刻的特奏名哪里还有希望?没有一丝可能,李三坚对此是清醒无比,既然如此,自己又何必再寻羞辱与烦恼?
而举荐为官,李三坚更是不愿意了,原因其一是因为李三坚还搞不清楚曾布到底是何目的,因而此时李三坚可不愿意轻易听信他人之言,其二就是李三坚家中再怎么是贫寒之家,可这点骨气还是有的。
被他人嘲弄、羞辱,是李三坚无法忍受的。
“你。。。你这是为何?”曾布将李三坚转身就欲离去,于是愕然喊住李三坚问道。
曾布原本想给予了李三坚如此之大的恩惠,换做一般人早就趴在地上喊爷爷了,可李三坚却根本不理会,转身就欲离去,况且李三坚的处境,曾布也是清楚的,此时若自己庇佑李三坚,那么李三坚的日子就要好过的多,可李三坚。。。此使得曾布惊讶不已。
“不知曾公可否听到过一句话?”李三坚转身缓缓的问道。
“何言?”曾布问道。
“在哪里跌倒的,就从哪里爬起来。”李三坚淡淡的说道:“我意已决,准备来年再举。”
不就是科举吗?不就是考试吗?不就是做文章吗?李三坚心中暗暗发狠道,你章惇不是此次下拌,让我下第吗?那么我来年再举,老子看你又当如何?
跌倒了,爬起来,挺起一身傲骨!
“你就不怕再次下第?”曾布反问道。
李三坚闻言淡淡的答道:“世间自有公论。”
“在哪里跌倒的,就从哪里爬起来?”李三坚走后,曾布喃喃自语道。
。。。。。。。。
三个月后琼台儋州
“爹爹,没有,翰韧下第了。”苏轼之子苏过拿着一份朝廷邸报对苏轼说道。
苏轼点点头后说道:“意料之中。”
“可爹爹你为何执意要将这个孩子逐出师门啊?”苏过闻言诧异的问道。
“此人所言你又不是没有听过。”苏轼瞪了苏过一眼道:“今后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与我无关。”
苏过闻言沉默不语。
“不过你还是以你自己的名义给他去封书信吧。”苏轼最后说道。
苏轼早年与章惇关系甚密,两人是一见如故、相交甚得,成为了推心置腹、无话不谈的知交好友,两人不是兄弟胜似兄弟,情同手足。
两人之间的关系在宋元祐之前均是如此,关系好的不能再好了,穿一条裤子都嫌肥。。。
已故宰相王珪因忌恨,利用苏轼所作的诗句,给苏轼安上了“不臣”的罪名,苏轼也因此被下了大狱,并差点死在狱中,此就是“乌台诗案”。
在“乌台诗案”之中,章惇已居执政高位,但章惇却不顾自身安危,全力营救苏轼,与王珪发生了激烈的正面冲突,最后在章惇的周旋之下,苏轼才安然无恙,苏轼为此对章惇是满怀感激之情。
两人交恶始于元祐年间,苏轼重返朝廷之时,苏轼恃才傲物,说话有些口无遮拦,隔三差五的经常开章惇的玩笑,三番五次的,使得章惇心中逐渐产生了怨恨。
坊间传闻,章惇是luan伦所生,章惇出生后差点被按在水中淹死。。。后被人劝阻,才捡回了一条命。
因此章惇对其身世是颇为讳莫如深的。
后章惇被贬黜至湖州为官,苏轼以一首诗相送,使得章惇勃然大怒,但当时并未发作。
“方丈仙人出淼茫,高情犹爱水云乡。功名谁使连三捷,身世何缘得两忘。。。”这就是苏轼所作的诗句,苏轼的原意本是在安慰章惇,但说者无心,听着有意,章惇为此心中是极为不快。
其实这并不是两人交恶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政见不同,就是因为党争。
章惇追随王安石,是变法的中坚力量,而苏轼却始终追随司马光等人,使得二人经常针锋相对的,苏轼大大咧咧的,并不以政见不同而交友,但章惇却是怀恨在心,最后对苏轼是恨之入骨。
章惇最后得势,将苏轼是一贬再贬,使尽手段,差点将苏轼整死在流放途中。
苏轼与章惇之间发生的恩怨纠葛,使得李三坚心中不断暗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此时李三坚心中是异常纳闷,纳闷曾布为何对自己谈起这些往事?
李三坚是什么人?一名不足十七岁的少年书生而已,虽从前在学子当中闯出了一些名头,如号“李句读”,并且其中还多少有些调侃的意思,虽李三坚锋芒稍露,但对于曾布此等人物来说,李三坚就是一只蝼蚁,甚至连蝼蚁都不如,连眼皮都不会抬一下的,更何况李三坚目前贡举落第,而落第的举子不如鸡。。。因而此时曾布为何如此,使得李三坚心中是万般疑惑。
“就是因为此,在下就。。。就下第了?”李三坚虽心中对此有疑问,但随后犹豫的问了另外一个问题。
“是也不是,不完全是。”曾布答道。
李三坚闻言沉默不语,章惇当政,并且李三坚通过曾布了解到,章惇此人性情较烈,心眼还小,睚眦必报的,如此,自己被此人黜落还不是很意外的,是有其前因后果的,以章惇与苏轼的恩怨,以章惇的性格,岂能容忍苏轼的门下弟子朝中为官?
而同时李三坚也终于弄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苏轼为何莫名其妙的将自己逐出师门。。。
是苏轼为了保护自己,是苏轼为了让李三坚顺利及第,除此之外,李三坚找不出任何其他理由。
恩师他老人家不知现在怎样了?李三坚心中暗暗感动,从前心中对苏轼的一丝怨怼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可正如曾布所言,苏轼此举没有半点用处,李三坚一样被无情的黜落,同时李三坚已经引起了章惇的注意,那么李三坚此时已经是身处险境了。
李三坚此时身上忽然感到一阵寒冷,冷汗已经打湿了背上的棉袍。
要知道章惇此时要对李三坚下手,就跟捏死一只蚂蚁差不了多少。。。
要不干脆找个机会,带着自己家人就此离开京师,逃之夭夭?李三坚心中暗道。
李三坚随后就立即否定了自己这个想法,若章惇真的想下手,那么李三坚就算逃到天涯海角,也是死路一条。
“李解元。”曾布见李三坚一副惊魂未定的模样,于是微微一笑问道:“李解元今后有何打算?”
曾布顿了一顿又问道:“或者。。。或者李解元心中有何抱负?”
“下第之人,哪里敢言抱负二字?”李三坚闻言苦笑道:“要说打算,那就是在下目前只想为温饱而奔波。”
“呵呵”曾布闻言笑道:“李解元不必如此,老夫有两条路可供李解元择选,不知愿否?”
两条路?李三坚闻言起身拱手说道:“请曾公明言。”
“一则就是特奏名进士,二则就是老夫举荐你前往他处为官。”曾布捻了捻胡须说道。
“特奏名?举荐?”李三坚闻言诧异的问道。
宋通过科举省试,谓之正奏名。而与其相对应的就是特奏名,特奏名又名恩科或恩榜,就是朝廷赐予屡试不第或者年迈举子出身或官衔,安抚、笼络天下落第士子之心,使他们不会心生怨怼。爱心999
不过特奏名参与殿试的资格是极为严苛的,举子参加五至六次、甚至七八次贡举仍是不举,且年龄在五六十岁以上,才有可能获得特奏名资格,参加殿试。
或者说你有特殊本事,那么得到皇帝的恩准之后,亦可参加殿试获得功名和官职。
只不过通过这样途径得到的官职一般情况之下是没有任何实权的,只是给予一定的俸禄让其养老而已。
同时通过这样途径获取功名,或被士子乃至一般百姓鄙视的,会被人瞧不起的。
而举荐或被称作荐举,是宋的另一种选官制度,简单的说就是被举人通过举主举荐而获得官职,同时实行举官连坐之制。
举士、举官、举高德、硕学、至孝、节妇,选人改官等等都包含在荐举之制当中。
一般来说,若举主是朝廷重臣,甚至是宰、执,那么被举人得官就相对容易了许多,这也是高官门前门庭若市的根本原因。
只不过通过这种途径得到官职之人,几乎就没有人能够身居高位,没有人能够坐上宰、执之位,宰、执唯进士科及第之人。
此时曾布若真的举荐李三坚,那么李三坚有很大可能入仕,只不过是官还是吏,是文官还是武官,就很难说了,并且有很大可能去偏远之地任官吏,如回到广南路。
此为一般人做梦都想得到的机会,此时摆在了李三坚的面前。。。
李三坚此时终于听懂了曾布的意思。
李三坚考虑良久,对曾布深深的施了一礼道:“小子微贱之人,又是下第之人,怎堪曾公如此抬爱?小子甚为惶恐,不过在下仍是要拒绝曾公的好意了。”
“多谢曾公了。”李三坚又是深深的一礼之后,就转身欲离开此地。
特奏名?此时章惇当道,李三坚连正奏名都捞不到,如此苛刻的特奏名哪里还有希望?没有一丝可能,李三坚对此是清醒无比,既然如此,自己又何必再寻羞辱与烦恼?
而举荐为官,李三坚更是不愿意了,原因其一是因为李三坚还搞不清楚曾布到底是何目的,因而此时李三坚可不愿意轻易听信他人之言,其二就是李三坚家中再怎么是贫寒之家,可这点骨气还是有的。
被他人嘲弄、羞辱,是李三坚无法忍受的。
“你。。。你这是为何?”曾布将李三坚转身就欲离去,于是愕然喊住李三坚问道。
曾布原本想给予了李三坚如此之大的恩惠,换做一般人早就趴在地上喊爷爷了,可李三坚却根本不理会,转身就欲离去,况且李三坚的处境,曾布也是清楚的,此时若自己庇佑李三坚,那么李三坚的日子就要好过的多,可李三坚。。。此使得曾布惊讶不已。
“不知曾公可否听到过一句话?”李三坚转身缓缓的问道。
“何言?”曾布问道。
“在哪里跌倒的,就从哪里爬起来。”李三坚淡淡的说道:“我意已决,准备来年再举。”
不就是科举吗?不就是考试吗?不就是做文章吗?李三坚心中暗暗发狠道,你章惇不是此次下拌,让我下第吗?那么我来年再举,老子看你又当如何?
跌倒了,爬起来,挺起一身傲骨!
“你就不怕再次下第?”曾布反问道。
李三坚闻言淡淡的答道:“世间自有公论。”
“在哪里跌倒的,就从哪里爬起来?”李三坚走后,曾布喃喃自语道。
。。。。。。。。
三个月后琼台儋州
“爹爹,没有,翰韧下第了。”苏轼之子苏过拿着一份朝廷邸报对苏轼说道。
苏轼点点头后说道:“意料之中。”
“可爹爹你为何执意要将这个孩子逐出师门啊?”苏过闻言诧异的问道。
“此人所言你又不是没有听过。”苏轼瞪了苏过一眼道:“今后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与我无关。”
苏过闻言沉默不语。
“不过你还是以你自己的名义给他去封书信吧。”苏轼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