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建康府相府后花园,宰相李三坚与户部尚书崔永梽等人好一通计议,梳理目前战事,颁下了许多相国令。
“虏军强于骑军,我军强于步卒,如此情形,直到目前为止,仍是没有改变,且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仍是无法改变,因而我等当以善策应对之...”李三坚对崔永梽等人说道:“军中目前士气高涨,这是件好事,但也会犯轻敌、冒进之错。我等需深知事情,方知通变,目前我等已握主动之机,掌握了可胜之道,此刻当更加小心持重,方为万全之举,不能因骄横、疏忽而痛遭不测。”
“善!”崔永梽等三人闻言顿时从心里佩服李三坚,不约而同的拜服,并一起应道。
李三坚能为大宋宰相,执掌国政,果然并非完全是由于运气,而是李三坚确实有超乎常人的本事,崔永梽等人心中暗道,在此大胜之际,李三坚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更加的冷静,仅在这一点上,就非常人所能及的。
“挥师直捣会宁府,不过为激励将士之言罢了。”李三坚随后又说道:“长途奔袭,非我军之优势,当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方为上策也!大军一旦受挫,粮饷等将难以为继,也许会功败垂成。因而本相以为,北伐克复失地之计,当分三步,命李纲、韩世忠、岳飞、花荣所部兵出两淮,尽取山东,斩断金军右翼,特别是沿海州府,需尽取之,此一也;其二就是,姚舆、费景阳所部挥军北上,克复京师,尽取河南;其三,命闵武炎所部骑兵弃大名府,挥军南下,直取潼关,以斩断金军左翼。命舟师北上,袭扰金沿海诸州府,不许金一船一人出海,并运送军械、粮饷等给养。如此,天下大势,尽在吾掌中也!”
“吾等遵相国令!”崔永梽等人一起应道。
“相国...”曾公明开口说道:“大名府指日可下,如此弃之,岂不是可惜了啊?”
“大名府为一座大城。”李三坚闻言摇头道:“虏军必然在此地驻有重兵,而闵武炎所部大都为骑兵,因此指日可下,谈何容易?与其于大名府城下空耗我不多的骑军,不如挥师南下,直取潼关。”
“相国...”刘安节闻言说道:“龟儿子金人大名府驻有重兵,难道潼关就没得吗?”
“有,靖康二年,虏军挥师南下,先取的便是潼关,从而切断了我关陇大军勤王之路,金人又岂能不知潼关之重?”李三坚点头道:“但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大名府与潼关,让本相来选择的话,我宁可放弃大名府,拼尽全力,攻取潼关。况且只要我等取下潼关、山东、两河,他大名府的虏军守得下去吗?早晚必落我手中。”
“兵事你娃在行,你说了算数就是嘛。”刘安节闻言嘀咕道。
李三坚闻言白了刘安节一眼后说道:“燕提举,即发金牌快马,晓瑜诸部。”
“燕四明白,相国放心便是。”燕四应道。
这个世上的信息传递,主要就是飞鸽传书与急脚递,因飞鸽传书不太靠谱,为了保证朝廷的决策尽快送到各部手中,一般都是采用飞鸽传书与急脚递两种方式,书信当然采用的是密语,以防被金军细作探知。
“诸君,知道李某不顾一切的,引诱虏军于江南决战的原因吗?”李三坚随后问向四人道。
四人闻言一起翻了个白眼,这仗都打到这个程度了,还不知道李三坚的原因或者目的?不过是诱敌深入而已?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四人一起心中暗道。
“翰韧你...还有他意吗?”四人之中,燕四为李三坚的心腹亲信,刘安节、曾公明为李三坚的挚交好友,但三人却不是最了解李三坚的,最了解李三坚的非崔永梽莫属,是崔永梽与李三坚共事最久,知道李三坚做什么事情,绝非只有一种原因或者一个目的,于是崔永梽问道。
“土地!”李三坚看着四人说道:“这就是今日本相寻你们来的主要原因。”
“土地?”四人闻言一齐惊问道。
土地问题可是个敏感问题,一个处置不当,必将会影响大宋的根基,影响大宋的江山社稷,甚至远甚金军入侵。
“土地!”李三坚点头道。
“何方土地?江南还是江北?”曾公明问道。
“既是江南,又是江北,先江北,后江南。”李三坚答曰。
“相国你打算解决土地之事?此事牵一发而头为之动,一子落错而满盘皆输,你可要慎之又慎啊!”崔永梽看着李三坚说道。
“本相岂能不知此事为牵一发而头为之动之事?恩师曾言,吾头发不可胜数,而身之毛孔亦不可胜数,牵一发而头为之动,拨一毛而身为之变,然则发皆吾头,而毛孔皆吾身也。”李三坚看着四人缓缓的说道:“此事实为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事,然此事又刻不容缓。崔公,我大宋之患在内而不在外啊!”
“在内而不在外?”崔永梽喃喃自语道。
“内忧远甚外患。”李三坚点头道:“金人固然凶恶,悍然南侵,然究其根本原因,乃是金人利用我朝内忧,从而才有机会挥军南下,颠覆我庙宇。金人固然凶悍,当并非不可战胜的,只要我朝军民同心协力,是能够击败金军的,此次大战,金军便被我大军击溃。然内忧不解决,金军早晚会卷土重来,靖康之事,早晚会重演。”
“如何解决?”崔永梽、刘安节、曾公明一齐问道。
四人均知李三坚决不会无的放矢,既然事情已经如此严重了,就必须马上解决了。
“内忧主要就是土地之事。”李三坚接着缓缓的说道:“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我大宋绝大多数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耕地,甚至是人身自由,衣食无着,倍受煎熬,民力亦元气大伤,民仇朝廷、官府,甚于仇寇!早在太宗皇帝淳化年间的川陕王小波、李顺之乱,归根结底,乃是川峡地区的土地大多被官绅、豪强、寺观霸占。许多农户沦为客户、旁户,缴纳重赋,再加上川峡天灾频仍,饿殍载道,民不聊生,从而酿成了王小波、李顺之患。方腊、宋江之乱,不也如此吗?我大宋年年都有人作乱,同样是因为此,从而严重损伤了我大宋国力,金人悍然南侵,我大宋却无力抵抗。此次侥幸击败金军,可下次呢?下次我等就一定能够再败金军吗?因此必须尽快恢复国力、民力,轻徭薄税,使民有地可耕,有衣可穿,有粮可食,安居乐业,尽力于农事,如此才能够抵御外患。然在土地兼并日甚一日的情况之下,国力、民力复苏又谈何容易?豪强兼并之患,至今日而极,外之境地日荒,内之生齿日繁,权势之家日盛,兼并之习日滋,百姓日贫,经制日坏。夫百万生灵生养之具,皆本于谷粟,而谷粟之产,皆出于田,今百姓膏腴,皆归贵势之家,租米有及百万者。小民百亩之田,频年差充保役,官吏诛求百端。不得已则献其产于巨室,以规免役。小民田日减而保役不休,大官田日增而保役不及,兼并浸盛,民无以遂其生...”
宋是在经五代之乱,人口锐减,耕地荒芜,民生凋敝的基础上建立的。经太祖、太宗艰苦创业,继以真宗、仁宗的克己守成,呈现政治清明,注重发展农业的鼎新局面。设屯田之官,辅以劝农使,在兵卒屯田的同时,民屯亦然,于是旷土荒地逐步得到开发,极大地保证军秣民食的需要。然而权贵势家从占有垦田入手,招佃收租,发展转嫁田赋给佃农和自耕农。兼并日甚,田赋不均,贫富日殊,致贫困者铤而走险,严重损伤了宋之国力、民力,而提出解决土地兼并之事的,当然并非只有李三坚一人,往日也有有识之士倡议丈田均赋,曾得到朝廷的采纳。可因触犯权贵的利益,便时丈时寝,不但是事与愿违,目前还呈愈演愈烈之势。
若是宋朝廷不尽快解决此事,靖康之事重演,决不是危言耸听。
“难啊!难于上青天!”李三坚说完之后,崔永梽不禁长叹道。
想从豪强之家手中夺地,无异为虎口夺食,甚至许多豪强之家为李三坚的人,如泉州陈义德...
“此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李三坚用茶水在石桌上划了一道后微微一笑道:“江北之地,因连年战乱,大量土地早已成为了无主之地,此刻我大军大胜金军,克复失地,朝廷便可趁机收归朝廷所有。”
“无主之地?那些龟儿子手中可是有田契的啊,要是他们看我大军取胜,回来索要,又该当如何?”刘安节问道。
“虏寇大军南侵,那些人跑得比兔子还快,此刻倒想要回来?世上哪有此等好事?”燕四闻言冷笑道。
“然也!”李三坚、崔永梽、曾公明闻言不禁大笑道。
“虏军强于骑军,我军强于步卒,如此情形,直到目前为止,仍是没有改变,且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仍是无法改变,因而我等当以善策应对之...”李三坚对崔永梽等人说道:“军中目前士气高涨,这是件好事,但也会犯轻敌、冒进之错。我等需深知事情,方知通变,目前我等已握主动之机,掌握了可胜之道,此刻当更加小心持重,方为万全之举,不能因骄横、疏忽而痛遭不测。”
“善!”崔永梽等三人闻言顿时从心里佩服李三坚,不约而同的拜服,并一起应道。
李三坚能为大宋宰相,执掌国政,果然并非完全是由于运气,而是李三坚确实有超乎常人的本事,崔永梽等人心中暗道,在此大胜之际,李三坚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更加的冷静,仅在这一点上,就非常人所能及的。
“挥师直捣会宁府,不过为激励将士之言罢了。”李三坚随后又说道:“长途奔袭,非我军之优势,当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方为上策也!大军一旦受挫,粮饷等将难以为继,也许会功败垂成。因而本相以为,北伐克复失地之计,当分三步,命李纲、韩世忠、岳飞、花荣所部兵出两淮,尽取山东,斩断金军右翼,特别是沿海州府,需尽取之,此一也;其二就是,姚舆、费景阳所部挥军北上,克复京师,尽取河南;其三,命闵武炎所部骑兵弃大名府,挥军南下,直取潼关,以斩断金军左翼。命舟师北上,袭扰金沿海诸州府,不许金一船一人出海,并运送军械、粮饷等给养。如此,天下大势,尽在吾掌中也!”
“吾等遵相国令!”崔永梽等人一起应道。
“相国...”曾公明开口说道:“大名府指日可下,如此弃之,岂不是可惜了啊?”
“大名府为一座大城。”李三坚闻言摇头道:“虏军必然在此地驻有重兵,而闵武炎所部大都为骑兵,因此指日可下,谈何容易?与其于大名府城下空耗我不多的骑军,不如挥师南下,直取潼关。”
“相国...”刘安节闻言说道:“龟儿子金人大名府驻有重兵,难道潼关就没得吗?”
“有,靖康二年,虏军挥师南下,先取的便是潼关,从而切断了我关陇大军勤王之路,金人又岂能不知潼关之重?”李三坚点头道:“但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大名府与潼关,让本相来选择的话,我宁可放弃大名府,拼尽全力,攻取潼关。况且只要我等取下潼关、山东、两河,他大名府的虏军守得下去吗?早晚必落我手中。”
“兵事你娃在行,你说了算数就是嘛。”刘安节闻言嘀咕道。
李三坚闻言白了刘安节一眼后说道:“燕提举,即发金牌快马,晓瑜诸部。”
“燕四明白,相国放心便是。”燕四应道。
这个世上的信息传递,主要就是飞鸽传书与急脚递,因飞鸽传书不太靠谱,为了保证朝廷的决策尽快送到各部手中,一般都是采用飞鸽传书与急脚递两种方式,书信当然采用的是密语,以防被金军细作探知。
“诸君,知道李某不顾一切的,引诱虏军于江南决战的原因吗?”李三坚随后问向四人道。
四人闻言一起翻了个白眼,这仗都打到这个程度了,还不知道李三坚的原因或者目的?不过是诱敌深入而已?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四人一起心中暗道。
“翰韧你...还有他意吗?”四人之中,燕四为李三坚的心腹亲信,刘安节、曾公明为李三坚的挚交好友,但三人却不是最了解李三坚的,最了解李三坚的非崔永梽莫属,是崔永梽与李三坚共事最久,知道李三坚做什么事情,绝非只有一种原因或者一个目的,于是崔永梽问道。
“土地!”李三坚看着四人说道:“这就是今日本相寻你们来的主要原因。”
“土地?”四人闻言一齐惊问道。
土地问题可是个敏感问题,一个处置不当,必将会影响大宋的根基,影响大宋的江山社稷,甚至远甚金军入侵。
“土地!”李三坚点头道。
“何方土地?江南还是江北?”曾公明问道。
“既是江南,又是江北,先江北,后江南。”李三坚答曰。
“相国你打算解决土地之事?此事牵一发而头为之动,一子落错而满盘皆输,你可要慎之又慎啊!”崔永梽看着李三坚说道。
“本相岂能不知此事为牵一发而头为之动之事?恩师曾言,吾头发不可胜数,而身之毛孔亦不可胜数,牵一发而头为之动,拨一毛而身为之变,然则发皆吾头,而毛孔皆吾身也。”李三坚看着四人缓缓的说道:“此事实为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事,然此事又刻不容缓。崔公,我大宋之患在内而不在外啊!”
“在内而不在外?”崔永梽喃喃自语道。
“内忧远甚外患。”李三坚点头道:“金人固然凶恶,悍然南侵,然究其根本原因,乃是金人利用我朝内忧,从而才有机会挥军南下,颠覆我庙宇。金人固然凶悍,当并非不可战胜的,只要我朝军民同心协力,是能够击败金军的,此次大战,金军便被我大军击溃。然内忧不解决,金军早晚会卷土重来,靖康之事,早晚会重演。”
“如何解决?”崔永梽、刘安节、曾公明一齐问道。
四人均知李三坚决不会无的放矢,既然事情已经如此严重了,就必须马上解决了。
“内忧主要就是土地之事。”李三坚接着缓缓的说道:“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我大宋绝大多数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耕地,甚至是人身自由,衣食无着,倍受煎熬,民力亦元气大伤,民仇朝廷、官府,甚于仇寇!早在太宗皇帝淳化年间的川陕王小波、李顺之乱,归根结底,乃是川峡地区的土地大多被官绅、豪强、寺观霸占。许多农户沦为客户、旁户,缴纳重赋,再加上川峡天灾频仍,饿殍载道,民不聊生,从而酿成了王小波、李顺之患。方腊、宋江之乱,不也如此吗?我大宋年年都有人作乱,同样是因为此,从而严重损伤了我大宋国力,金人悍然南侵,我大宋却无力抵抗。此次侥幸击败金军,可下次呢?下次我等就一定能够再败金军吗?因此必须尽快恢复国力、民力,轻徭薄税,使民有地可耕,有衣可穿,有粮可食,安居乐业,尽力于农事,如此才能够抵御外患。然在土地兼并日甚一日的情况之下,国力、民力复苏又谈何容易?豪强兼并之患,至今日而极,外之境地日荒,内之生齿日繁,权势之家日盛,兼并之习日滋,百姓日贫,经制日坏。夫百万生灵生养之具,皆本于谷粟,而谷粟之产,皆出于田,今百姓膏腴,皆归贵势之家,租米有及百万者。小民百亩之田,频年差充保役,官吏诛求百端。不得已则献其产于巨室,以规免役。小民田日减而保役不休,大官田日增而保役不及,兼并浸盛,民无以遂其生...”
宋是在经五代之乱,人口锐减,耕地荒芜,民生凋敝的基础上建立的。经太祖、太宗艰苦创业,继以真宗、仁宗的克己守成,呈现政治清明,注重发展农业的鼎新局面。设屯田之官,辅以劝农使,在兵卒屯田的同时,民屯亦然,于是旷土荒地逐步得到开发,极大地保证军秣民食的需要。然而权贵势家从占有垦田入手,招佃收租,发展转嫁田赋给佃农和自耕农。兼并日甚,田赋不均,贫富日殊,致贫困者铤而走险,严重损伤了宋之国力、民力,而提出解决土地兼并之事的,当然并非只有李三坚一人,往日也有有识之士倡议丈田均赋,曾得到朝廷的采纳。可因触犯权贵的利益,便时丈时寝,不但是事与愿违,目前还呈愈演愈烈之势。
若是宋朝廷不尽快解决此事,靖康之事重演,决不是危言耸听。
“难啊!难于上青天!”李三坚说完之后,崔永梽不禁长叹道。
想从豪强之家手中夺地,无异为虎口夺食,甚至许多豪强之家为李三坚的人,如泉州陈义德...
“此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李三坚用茶水在石桌上划了一道后微微一笑道:“江北之地,因连年战乱,大量土地早已成为了无主之地,此刻我大军大胜金军,克复失地,朝廷便可趁机收归朝廷所有。”
“无主之地?那些龟儿子手中可是有田契的啊,要是他们看我大军取胜,回来索要,又该当如何?”刘安节问道。
“虏寇大军南侵,那些人跑得比兔子还快,此刻倒想要回来?世上哪有此等好事?”燕四闻言冷笑道。
“然也!”李三坚、崔永梽、曾公明闻言不禁大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