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迷老道对范蠡颇有偏爱,在文子像旁为其另立金身,以求财运昌隆。
当然,道观最讲究偏不压正。
既然老道为范蠡塑了金身,自然也会为文子封金泥,誊金经。
殿内四壁金字辉煌,正是计文子所着,整部的《通玄真经》。
暅之作为华阳弟子,对于《通玄真经》早已烂熟于胸。尤其是那句「机械之心藏于中,即纯白而不粹」,经常被师傅引来取笑暅之的父亲祖冲之。
机械之心,也就因此成为了祖冲之在圈内的诨号。
庆云也曾在陈文赞的启蒙下涉猎诸子,但尔学也无涯,终究不能面面俱到。这本《通玄真经》他此前便不曾通读。
满墙金字迷人耳目,目及之处难窥全豹,只得断章片语。
「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生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音,惊怖为狂,忧悲焦心,疾乃成积,人能除此五者,即合于神明。」,庆云随口读了几句,咦了一声,不由问道,「这些戒贪嗔痴,寡心欲破七苦的说法,怎么像是佛经里才会出现的偈语?」
财迷老道笑答,「哎,华译佛教经文与身毒口传经文怎可混为一谈。身毒国语言未健,百里所颂,尽不相同。而泱泱华夏,着史千年,引言译经,归纳纸上,自然更需讲究。译者借华夏微言传胡夷大义,当然会借用到许多华文概念,其中被借鉴最多的,便是我道家经典。不足为奇,不足为奇。哦对了,你再看看,多看看。」
财迷老道似乎有意引导庆云多看看墙上的经文,庆云对此也不排斥,继续刷墙浏览。
「执道以御民者,事来而循之,物动而因之;万物之化无不应也,百事之变无不耦也。」
「以道治天下,非易人性也,因其所有而循畅之,故因即大,作即小。」
「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挂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若夫水用舟,涉用?,泥用輴,山用樏,夏渎冬陂,因高为山,因下为池,非吾所为也。」
一直看到,「清虚者,天之明也,无为者,治之常也」,庆云终于恍然大悟,哦地一声扶额大笑。
财迷老道静静地望着他,笑而不语。
这段时间以来庆云心头最大的困扰,终于迎刃而解。
魏王志在天下,天宗也志在天下,可是毕竟志在天下这种大道理谁都会说。
孰善,孰恶,孰对,孰错,是非之辨并不在初衷本身,而是要看他们如何去做。
天下的道理,就是要让天下人说话,循天下大势者近道,逆天而行者为祸。….
尧舜之事,无论尧禅舜也好,舜囚尧也罢,民心在舜,尧不可为。不可为则不为,顺其自然。
儒家经常批判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不作为,然而《通玄》奥义说得明明白白。
无为,不是推也不动,迫也不应,处处制造阻碍;无为讲的是不以个人的好恶判断影响天下大势,不因自己的欲望而变换方法,按道理做事,按资源分配,向民心而行,顺大势而为。
天道清虚,人道无为。
无为绝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用自己的意志强行扭转大势。
若魏王能使天下归心,不伐而胜,未竞武功,亦是圣王。相反若如强秦穷兵黩武,虽灭尽六国,根基浮动。
魏王当初打动庆云的,并不是天下一的志向,而是因为他认定华夷一体,皆是炎黄。时魏强齐弱,魏王却没有打算大张武力,扬汤
九州,而是举贤任能,强国力,养民生,教化族人,想要获取天下华人的承认。
可是天宗所到,处处是非,杀王,养匪,挑拨部落战争,无不是逆天而行……
天,道,自有正义,庸人何必自扰之?
「檀君似乎已经悟了。」
「哦,哦。悟了,悟了,谢谢道长。」
庆云终于回过神来,只见财迷道人笑容谄媚,五指搓动,似乎在暗示着什么。
庆云以为是自己还有什么关键没有想通,旁边的祖暅之却已经看得明白。他在身上摸索了片刻,一脸嫌弃地将一枚彷品金错刀拍在了财迷道人手心里。
「哎~祖家小友果然聪慧,人情练达,几近道矣,几近道矣,哈哈哈~」
这一次财迷道人走得极快,一眨眼就没了影儿。
显然是待檀君开悟,旅程自达终点。
第二天,各种文牒齐备,李诡祖留赵清虚守观,亲自带队过晋阳,出雁门。
晋阳城是太原治所所在,也是拓跋渴言侯的老巢。
虽说是山高皇帝远,但是既然曾经站在君王对立面公然扯旗造过反,自然也无法高枕而无忧。
城中盘查严谨,生怕混入保义军的眼线。
好在李诡祖的名头在晋地也是赫赫有名,再加上他准备的文牒天衣无缝,一行人竟然轻松过晋阳,无惊亦无险。
由晋阳入代,雁门雄关天下闻。那些没有响应今上号召南迁洛阳的平城勋贵,多少都存了些异心。此时的雁门守自然也非今上魏王可以左右的。
几人如法炮制,送上官帖,守城的将校虽然没看出什么名堂,但嘴里都都囔囔地就是不肯放行。
财迷道人老于世故,凑了上来赔笑道,「这位官人。我们都是修道的朴素人家,身边并没有多余盘缠。不过,老道在卜算一道还算有些浸Yin,我看小哥山根隐隐透着红光,想来家有喜事,近日刚刚添丁。只是夫人最近积劳致恙,身体有些许不适……」….
那小校越听越奇,双眼从无精打采的鱼肚形一直瞪得熘圆,「老神仙,老神仙可有什么办法?」
「不妨事,不妨事的。上官府邸向北的窗户窗灵有处裂缝,回去找个木匠修好,挂上……挂上这只桃符。不出七日,尊夫人身体必见好转,官人仕途顺利,三月之后,必有晋升!」
》》》》》敲黑板时间《《《《《
本节开头的故事,对应了许多友邦神话。这一点我们下节再行分析。
华夏与东夷的分分合合,还有一点尾巴要收,我们先把它讲完。
如果我们将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于逐鹿之野的大战作为华夏与东夷战争的,我们就可得知上古两个部落集团争夺的主战场在今河北地区。
为什么在河北地区呢?这和海侵与海退也是分不开的。
无论经飞狐峪出太行,还是沿河至下游(当时黄河主海口在河北),都会指向逐鹿之野,今之河北。而当时的山东则是大泽广岛之地。
步黄帝之后,帝喾也曾东征,且迁都与亳。
亳这个字,其实有很大学问。从字形上来说,它是与「亭」相对应的。
亭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房间当中,一人安卧,故《说文》释诂:民所安定也。
而亳这个字,广厦依旧,只是房间当中这个人是侧卧,枕戈待旦状。也就是说,亳,其实是指前线。所以被称为亳的并不是一个地方,比如上周之际,就有三亳之说。
【讲真,最近一直用@
就是南北两亳之地。
而西亳则在尹尹部落发迹的尹水之畔。
所以除了帝喾是因为东征迁都于亳(商),后来被「封」到这里的大契,大羿和商均都是被放逐到边境前线的。
之前笔者曾经说,夏与商其实是长期共存的两支部落。夏强时称后,逐大契商均于商。商强时,夏受商所封仍列崆峒十二部之首。
由于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当时君王的控制力是不可能辐射到华夏九州的。因此穷夏商周三代其实都是盟长制度。
黄帝破蚩尤,帝喾东迁,大羿灭十日,夏禹平九州,是华夏部落势力东扩的战例。
而夏朝曾经短暂被有穷氏(夏后羿)僭国,则是东夷西进的例子。
商朝是被放逐至东夷的大契商均部落西归的历史,而尹尹则是趁势崛起于洛阳附近的部落。
尹尹与商的关系也只是话语权高低的问题。尹尹部落在商初曾经短暂获得比商部落更高的威望,这就是尹尹僭商这段历史的真实寓意。
商末西伯昌击败了夏部落后裔崇侯,成为西部最强部落,进而趁纣王伐东夷的时候东征灭商。
黄帝后人姬姓周部落成为天下盟长,又将炎帝后人姜姓太公望封于齐统御东夷,再次形成炎黄共九州的格局。东夷部落也因此退出历史舞台。
在秦始皇称帝集权建制之前,华夏并没有真正的统一皇权。所谓夏商周也只是朝代,代表不同核心的历史时期。如是而已。.
扫叶僧
当然,道观最讲究偏不压正。
既然老道为范蠡塑了金身,自然也会为文子封金泥,誊金经。
殿内四壁金字辉煌,正是计文子所着,整部的《通玄真经》。
暅之作为华阳弟子,对于《通玄真经》早已烂熟于胸。尤其是那句「机械之心藏于中,即纯白而不粹」,经常被师傅引来取笑暅之的父亲祖冲之。
机械之心,也就因此成为了祖冲之在圈内的诨号。
庆云也曾在陈文赞的启蒙下涉猎诸子,但尔学也无涯,终究不能面面俱到。这本《通玄真经》他此前便不曾通读。
满墙金字迷人耳目,目及之处难窥全豹,只得断章片语。
「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生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音,惊怖为狂,忧悲焦心,疾乃成积,人能除此五者,即合于神明。」,庆云随口读了几句,咦了一声,不由问道,「这些戒贪嗔痴,寡心欲破七苦的说法,怎么像是佛经里才会出现的偈语?」
财迷老道笑答,「哎,华译佛教经文与身毒口传经文怎可混为一谈。身毒国语言未健,百里所颂,尽不相同。而泱泱华夏,着史千年,引言译经,归纳纸上,自然更需讲究。译者借华夏微言传胡夷大义,当然会借用到许多华文概念,其中被借鉴最多的,便是我道家经典。不足为奇,不足为奇。哦对了,你再看看,多看看。」
财迷老道似乎有意引导庆云多看看墙上的经文,庆云对此也不排斥,继续刷墙浏览。
「执道以御民者,事来而循之,物动而因之;万物之化无不应也,百事之变无不耦也。」
「以道治天下,非易人性也,因其所有而循畅之,故因即大,作即小。」
「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挂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若夫水用舟,涉用?,泥用輴,山用樏,夏渎冬陂,因高为山,因下为池,非吾所为也。」
一直看到,「清虚者,天之明也,无为者,治之常也」,庆云终于恍然大悟,哦地一声扶额大笑。
财迷老道静静地望着他,笑而不语。
这段时间以来庆云心头最大的困扰,终于迎刃而解。
魏王志在天下,天宗也志在天下,可是毕竟志在天下这种大道理谁都会说。
孰善,孰恶,孰对,孰错,是非之辨并不在初衷本身,而是要看他们如何去做。
天下的道理,就是要让天下人说话,循天下大势者近道,逆天而行者为祸。….
尧舜之事,无论尧禅舜也好,舜囚尧也罢,民心在舜,尧不可为。不可为则不为,顺其自然。
儒家经常批判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不作为,然而《通玄》奥义说得明明白白。
无为,不是推也不动,迫也不应,处处制造阻碍;无为讲的是不以个人的好恶判断影响天下大势,不因自己的欲望而变换方法,按道理做事,按资源分配,向民心而行,顺大势而为。
天道清虚,人道无为。
无为绝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用自己的意志强行扭转大势。
若魏王能使天下归心,不伐而胜,未竞武功,亦是圣王。相反若如强秦穷兵黩武,虽灭尽六国,根基浮动。
魏王当初打动庆云的,并不是天下一的志向,而是因为他认定华夷一体,皆是炎黄。时魏强齐弱,魏王却没有打算大张武力,扬汤
九州,而是举贤任能,强国力,养民生,教化族人,想要获取天下华人的承认。
可是天宗所到,处处是非,杀王,养匪,挑拨部落战争,无不是逆天而行……
天,道,自有正义,庸人何必自扰之?
「檀君似乎已经悟了。」
「哦,哦。悟了,悟了,谢谢道长。」
庆云终于回过神来,只见财迷道人笑容谄媚,五指搓动,似乎在暗示着什么。
庆云以为是自己还有什么关键没有想通,旁边的祖暅之却已经看得明白。他在身上摸索了片刻,一脸嫌弃地将一枚彷品金错刀拍在了财迷道人手心里。
「哎~祖家小友果然聪慧,人情练达,几近道矣,几近道矣,哈哈哈~」
这一次财迷道人走得极快,一眨眼就没了影儿。
显然是待檀君开悟,旅程自达终点。
第二天,各种文牒齐备,李诡祖留赵清虚守观,亲自带队过晋阳,出雁门。
晋阳城是太原治所所在,也是拓跋渴言侯的老巢。
虽说是山高皇帝远,但是既然曾经站在君王对立面公然扯旗造过反,自然也无法高枕而无忧。
城中盘查严谨,生怕混入保义军的眼线。
好在李诡祖的名头在晋地也是赫赫有名,再加上他准备的文牒天衣无缝,一行人竟然轻松过晋阳,无惊亦无险。
由晋阳入代,雁门雄关天下闻。那些没有响应今上号召南迁洛阳的平城勋贵,多少都存了些异心。此时的雁门守自然也非今上魏王可以左右的。
几人如法炮制,送上官帖,守城的将校虽然没看出什么名堂,但嘴里都都囔囔地就是不肯放行。
财迷道人老于世故,凑了上来赔笑道,「这位官人。我们都是修道的朴素人家,身边并没有多余盘缠。不过,老道在卜算一道还算有些浸Yin,我看小哥山根隐隐透着红光,想来家有喜事,近日刚刚添丁。只是夫人最近积劳致恙,身体有些许不适……」….
那小校越听越奇,双眼从无精打采的鱼肚形一直瞪得熘圆,「老神仙,老神仙可有什么办法?」
「不妨事,不妨事的。上官府邸向北的窗户窗灵有处裂缝,回去找个木匠修好,挂上……挂上这只桃符。不出七日,尊夫人身体必见好转,官人仕途顺利,三月之后,必有晋升!」
》》》》》敲黑板时间《《《《《
本节开头的故事,对应了许多友邦神话。这一点我们下节再行分析。
华夏与东夷的分分合合,还有一点尾巴要收,我们先把它讲完。
如果我们将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于逐鹿之野的大战作为华夏与东夷战争的,我们就可得知上古两个部落集团争夺的主战场在今河北地区。
为什么在河北地区呢?这和海侵与海退也是分不开的。
无论经飞狐峪出太行,还是沿河至下游(当时黄河主海口在河北),都会指向逐鹿之野,今之河北。而当时的山东则是大泽广岛之地。
步黄帝之后,帝喾也曾东征,且迁都与亳。
亳这个字,其实有很大学问。从字形上来说,它是与「亭」相对应的。
亭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房间当中,一人安卧,故《说文》释诂:民所安定也。
而亳这个字,广厦依旧,只是房间当中这个人是侧卧,枕戈待旦状。也就是说,亳,其实是指前线。所以被称为亳的并不是一个地方,比如上周之际,就有三亳之说。
【讲真,最近一直用@
就是南北两亳之地。
而西亳则在尹尹部落发迹的尹水之畔。
所以除了帝喾是因为东征迁都于亳(商),后来被「封」到这里的大契,大羿和商均都是被放逐到边境前线的。
之前笔者曾经说,夏与商其实是长期共存的两支部落。夏强时称后,逐大契商均于商。商强时,夏受商所封仍列崆峒十二部之首。
由于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当时君王的控制力是不可能辐射到华夏九州的。因此穷夏商周三代其实都是盟长制度。
黄帝破蚩尤,帝喾东迁,大羿灭十日,夏禹平九州,是华夏部落势力东扩的战例。
而夏朝曾经短暂被有穷氏(夏后羿)僭国,则是东夷西进的例子。
商朝是被放逐至东夷的大契商均部落西归的历史,而尹尹则是趁势崛起于洛阳附近的部落。
尹尹与商的关系也只是话语权高低的问题。尹尹部落在商初曾经短暂获得比商部落更高的威望,这就是尹尹僭商这段历史的真实寓意。
商末西伯昌击败了夏部落后裔崇侯,成为西部最强部落,进而趁纣王伐东夷的时候东征灭商。
黄帝后人姬姓周部落成为天下盟长,又将炎帝后人姜姓太公望封于齐统御东夷,再次形成炎黄共九州的格局。东夷部落也因此退出历史舞台。
在秦始皇称帝集权建制之前,华夏并没有真正的统一皇权。所谓夏商周也只是朝代,代表不同核心的历史时期。如是而已。.
扫叶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