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四条五号院,宁卫民这一趟真是没白跑。
在各家住户的热情簇拥和主动配合下,摸底工作进行得卓有成效。
他不但把二进院分住北、东、西的三户人家,里里外外、仔仔细细都看了一个遍。
大致统计了一下这几家住户的住宅面积、人口,了解了一下他们各家的基本诉求。
等到再去三进院看房时,他甚至还顺便化解了一桩派出所都没辙的邻里矛盾,及时平息了一桩差点成真的流血事件。
敢情三进院的住房条件比起二院来,可要紧张许多了。
毕竟这个四合院最早的主人,只是个普通的闲散宗室,并不是什么亲王、郡王、贝子、贝勒。
所以他这个三进院,和真正王府、贝勒府的三进院完全不能比,只是一个小小的后院。
起不了楼,盖的是一排七间,与前院维度等宽的北房,作为家中女眷的住所,专业术语叫“后罩房”。
如此一来,少了东、西两排厢房。
住这里的三家人,人口虽然和二进院差不多,房子的朝向也不错。
可住房面积却要拥挤许多,几乎和扇儿胡同2号院一样的困难了。
而且这三户人家也没办法平均分配这七间房啊。
刘家和马家晚来了一步,都只落手里两间房。
唯独姓郝的这家人来的早,跟房管所要走了三间房。
偏偏刘家和马家的孩子都挺多,一个仨儿子,一个两儿两女。
而郝家人口最少,底下只有一对儿女。
这一切,便都为日后的邻里矛盾埋下了隐患。
但凡是经历过那个年月的人都应该清楚,1976年对于住平房的京城人是个难以忘记的关键年份。
因为闹地震的原因,以及受应届毕业生不再下乡的因素影响。
京城几乎所有胡同,都在这一年,开始盖起了自建房。
东四四条五号院的邻居们当然也不例外。
一进院和二进院的住户们,因为房子大,也就是盖一下杂物棚和小厨房。
三进院的刘家和马家却是不能不绞尽脑汁凑材料、占地方,为长大的儿女张罗住房。
这个院里就只有郝家属于例外。
这一年,郝家的闺女嫁人走了,姑爷家也不缺房。
郝家父母觉着日后哪怕儿子大了,即便再娶媳妇,房子也足够住的。
所以就没像刘家和马家那样跑马圈地。
其实他们要盖自建房再方便不过了,他们家门前就是后院的花池子。
这块地方足可以盖起两间十几平米的自建房的。
可郝家人还是更想保留这块地方增加点生活的悠然情趣。
在此处种种花草啊,搭一个葡萄架啊,到了夏天乘凉用。
结果没想到,同院的刘家和马家,因为孩子忒多,即使都盖了小房。
等到知青大批量返城开始,还是越来越感到房子不够用了。
就这样,刘家和马家都惦记上了郝家门前的这块地了,想在这儿盖自建房。
今年春节后,一起跟郝家来打招呼。
这说起来肯定是于理不合的。
京城的大杂院,有诸多不成文的处事准则。
最关键的一条,是不能损人利己,给邻居添麻烦。
修小房虽然是各家自己的事儿,但只能在自己家房前、房后、墙里墙外圈地建房,不能遮挡邻居家的阳光。
不要妨碍院里人走动,别离人家窗户太近,别妨碍院里人去公共水管子接水,洗衣。
郝家当然是坚决不同意。
可这刘家和马家也是实在是没辙,不得不联起手来胁迫郝家答应。
三家人因此吵了起来,甚至还动了手,闹到了派出所去。
民警自然该批评批评,该教育教育。
但话说回来了,清官难断家务事。
何况自建房这事儿连房管所都管不了。
碍于客观现实,为了居者有其屋,哪怕明知自建房是违章建筑,房管所也只能采取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
所以派出所走访了一次,发现三进院里除了花池子这块,确实是没地方了。
他们对于五号院的建房纷争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和居委会分头做调解工作。
这事儿磨叽了至少俩月,中间反复了好几次,民警和居委会跑了不知多少趟。
最后才算以和稀泥的方式,很勉强的做通了郝家的工作。
使其答应了花池子三家各占三分之一。
矛盾似乎是解决了,但由于三家邻居因为这事大动干戈,伤了和气的根本,已经不说话了。
这一缺乏必要的沟通,事情仍然朝着恶化的情况去了。
因为刘家和马家急啊,他们憋着瓜分这块地,着急先把房盖了。
这两家也没商量,反正你左边我右边,头两天拉来砖就盖上房了。
好嘛,给郝家剩下的那点地方也就能盖个窝棚差不多。
更关键的是,他们两家都是趁着郝家父子上班时候,动的工。
等郝家父子一回来,看到俩家房子都起了一半了。
而且这两家盖房,墙离郝家的窗户特别紧,就一米多一点,连辆三轮车都推不进去。
这郝家父子还能不恼怒啊?
他们立马去找了派出所,说刘家和马家太欺负人了,就没他们这么办事的。
可没想到民警早就烦了,也懒得再掺和这事儿了。
居然不闻不问,还说“墙既然已经起来了,就这样吧。反正你家房子也不缺,别再争了。”
郝家父子闷头回家,气得不行。
父子俩人一合计,说干脆,礼拜天,咱俩一起找人来帮忙,拆了他们两家的房。
就这样,这不到了礼拜天嘛,父子俩真凑齐了三五个汉子,拿着搞棒动手拆房。
刘家和马家刚盖好的小房,泥还没干呢,这要一捅鼓,那很容易就变成一堆砖头。
于是刘家和马家也急了,他们都抄起了菜刀要保卫小房。
还多亏他们在后院叫骂起来的时候,正赶上宁卫民和吕所长就在前院呢。
否则要不是这么巧,没有他们闻声过去,及时制止。
这三家人要真动上手,干起来,无疑全都得追悔莫及。
不用说,宁卫民所能提供的动迁方案,让这三家人的矛盾一下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可以说让这件事迎刃而解,再也没有冲突的必要了。
以至于这三家要舞刀弄枪的人都傻在了当场,老半天都没醒过味来。
人们面面相觑,也不知自己该哭还是该笑。
不过尽管如此,彼此的记恨和积怨却难消除。
郝家的儿子不骂几句,似乎不解恨似的,突然放狠话。
“姓刘的,姓马的,你们偷着乐去吧。要不是人家房主今天恰好来了,我们非得拆了你们的房!算你们今天逃了一顿好打!”
另外两家也不甘示弱,刘家的儿子喊,“你吹猛子呢,有本事试试,看我不活劈了你!”
马家的儿子也不服气,“别仗着人多,真动上手,看谁怂!”
气得吕所长当场大声训斥。
“住口!你们到底想干什么?打打杀杀的想上劳改农场啊?”
“想去你们就打,人脑子打成狗脑子才好!正好还不用给你们找房子了。我把你们都交给公安局管去。”
“都是邻居,何至于此啊?哪怕说到底,也是人民内部矛盾。都冷静冷静,从现在开始,千万不要再彼此针对计较了。等以后你们迁走了,就谁也见不到谁了……”
吕所长说的句句都是大实话。
为此,三家邻居原本看似无解的自建房纠纷,终于悬崖勒马,就此落幕。
宁卫民可以说,是无意中行了一善,为自己积了大德。
要知道,这起矛盾在这年头,可不是极端的个例。
这年头因为盖自建房,打架吵嘴的事儿在老百姓的居住环境里并不鲜见,许多地方都在发生。
只不过有的严重,动起手伤了人,有些没那么严重,还不至于拳脚相加。
可以说,自建房是四合院里发生邻里纠纷最大和最重要的原因。
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建房颠覆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心里平衡。
原本大家住在一起,权力和义务都是平等的,谁也不比谁多什么,谁也不比谁少什么。
但自建房打破了这种平衡,才让原本关系不错的邻居们反目成仇。
尤其是跑马占地式的居民自行建房行动,没有一点纪律和政策的约束,想怎么盖怎么盖。
就必然会造成无法调解的矛盾,导致旷日持久的长期对抗。
要没有宁卫民这么一个买主,恐怕这几位谁也得不了好呢。
在各家住户的热情簇拥和主动配合下,摸底工作进行得卓有成效。
他不但把二进院分住北、东、西的三户人家,里里外外、仔仔细细都看了一个遍。
大致统计了一下这几家住户的住宅面积、人口,了解了一下他们各家的基本诉求。
等到再去三进院看房时,他甚至还顺便化解了一桩派出所都没辙的邻里矛盾,及时平息了一桩差点成真的流血事件。
敢情三进院的住房条件比起二院来,可要紧张许多了。
毕竟这个四合院最早的主人,只是个普通的闲散宗室,并不是什么亲王、郡王、贝子、贝勒。
所以他这个三进院,和真正王府、贝勒府的三进院完全不能比,只是一个小小的后院。
起不了楼,盖的是一排七间,与前院维度等宽的北房,作为家中女眷的住所,专业术语叫“后罩房”。
如此一来,少了东、西两排厢房。
住这里的三家人,人口虽然和二进院差不多,房子的朝向也不错。
可住房面积却要拥挤许多,几乎和扇儿胡同2号院一样的困难了。
而且这三户人家也没办法平均分配这七间房啊。
刘家和马家晚来了一步,都只落手里两间房。
唯独姓郝的这家人来的早,跟房管所要走了三间房。
偏偏刘家和马家的孩子都挺多,一个仨儿子,一个两儿两女。
而郝家人口最少,底下只有一对儿女。
这一切,便都为日后的邻里矛盾埋下了隐患。
但凡是经历过那个年月的人都应该清楚,1976年对于住平房的京城人是个难以忘记的关键年份。
因为闹地震的原因,以及受应届毕业生不再下乡的因素影响。
京城几乎所有胡同,都在这一年,开始盖起了自建房。
东四四条五号院的邻居们当然也不例外。
一进院和二进院的住户们,因为房子大,也就是盖一下杂物棚和小厨房。
三进院的刘家和马家却是不能不绞尽脑汁凑材料、占地方,为长大的儿女张罗住房。
这个院里就只有郝家属于例外。
这一年,郝家的闺女嫁人走了,姑爷家也不缺房。
郝家父母觉着日后哪怕儿子大了,即便再娶媳妇,房子也足够住的。
所以就没像刘家和马家那样跑马圈地。
其实他们要盖自建房再方便不过了,他们家门前就是后院的花池子。
这块地方足可以盖起两间十几平米的自建房的。
可郝家人还是更想保留这块地方增加点生活的悠然情趣。
在此处种种花草啊,搭一个葡萄架啊,到了夏天乘凉用。
结果没想到,同院的刘家和马家,因为孩子忒多,即使都盖了小房。
等到知青大批量返城开始,还是越来越感到房子不够用了。
就这样,刘家和马家都惦记上了郝家门前的这块地了,想在这儿盖自建房。
今年春节后,一起跟郝家来打招呼。
这说起来肯定是于理不合的。
京城的大杂院,有诸多不成文的处事准则。
最关键的一条,是不能损人利己,给邻居添麻烦。
修小房虽然是各家自己的事儿,但只能在自己家房前、房后、墙里墙外圈地建房,不能遮挡邻居家的阳光。
不要妨碍院里人走动,别离人家窗户太近,别妨碍院里人去公共水管子接水,洗衣。
郝家当然是坚决不同意。
可这刘家和马家也是实在是没辙,不得不联起手来胁迫郝家答应。
三家人因此吵了起来,甚至还动了手,闹到了派出所去。
民警自然该批评批评,该教育教育。
但话说回来了,清官难断家务事。
何况自建房这事儿连房管所都管不了。
碍于客观现实,为了居者有其屋,哪怕明知自建房是违章建筑,房管所也只能采取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
所以派出所走访了一次,发现三进院里除了花池子这块,确实是没地方了。
他们对于五号院的建房纷争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和居委会分头做调解工作。
这事儿磨叽了至少俩月,中间反复了好几次,民警和居委会跑了不知多少趟。
最后才算以和稀泥的方式,很勉强的做通了郝家的工作。
使其答应了花池子三家各占三分之一。
矛盾似乎是解决了,但由于三家邻居因为这事大动干戈,伤了和气的根本,已经不说话了。
这一缺乏必要的沟通,事情仍然朝着恶化的情况去了。
因为刘家和马家急啊,他们憋着瓜分这块地,着急先把房盖了。
这两家也没商量,反正你左边我右边,头两天拉来砖就盖上房了。
好嘛,给郝家剩下的那点地方也就能盖个窝棚差不多。
更关键的是,他们两家都是趁着郝家父子上班时候,动的工。
等郝家父子一回来,看到俩家房子都起了一半了。
而且这两家盖房,墙离郝家的窗户特别紧,就一米多一点,连辆三轮车都推不进去。
这郝家父子还能不恼怒啊?
他们立马去找了派出所,说刘家和马家太欺负人了,就没他们这么办事的。
可没想到民警早就烦了,也懒得再掺和这事儿了。
居然不闻不问,还说“墙既然已经起来了,就这样吧。反正你家房子也不缺,别再争了。”
郝家父子闷头回家,气得不行。
父子俩人一合计,说干脆,礼拜天,咱俩一起找人来帮忙,拆了他们两家的房。
就这样,这不到了礼拜天嘛,父子俩真凑齐了三五个汉子,拿着搞棒动手拆房。
刘家和马家刚盖好的小房,泥还没干呢,这要一捅鼓,那很容易就变成一堆砖头。
于是刘家和马家也急了,他们都抄起了菜刀要保卫小房。
还多亏他们在后院叫骂起来的时候,正赶上宁卫民和吕所长就在前院呢。
否则要不是这么巧,没有他们闻声过去,及时制止。
这三家人要真动上手,干起来,无疑全都得追悔莫及。
不用说,宁卫民所能提供的动迁方案,让这三家人的矛盾一下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可以说让这件事迎刃而解,再也没有冲突的必要了。
以至于这三家要舞刀弄枪的人都傻在了当场,老半天都没醒过味来。
人们面面相觑,也不知自己该哭还是该笑。
不过尽管如此,彼此的记恨和积怨却难消除。
郝家的儿子不骂几句,似乎不解恨似的,突然放狠话。
“姓刘的,姓马的,你们偷着乐去吧。要不是人家房主今天恰好来了,我们非得拆了你们的房!算你们今天逃了一顿好打!”
另外两家也不甘示弱,刘家的儿子喊,“你吹猛子呢,有本事试试,看我不活劈了你!”
马家的儿子也不服气,“别仗着人多,真动上手,看谁怂!”
气得吕所长当场大声训斥。
“住口!你们到底想干什么?打打杀杀的想上劳改农场啊?”
“想去你们就打,人脑子打成狗脑子才好!正好还不用给你们找房子了。我把你们都交给公安局管去。”
“都是邻居,何至于此啊?哪怕说到底,也是人民内部矛盾。都冷静冷静,从现在开始,千万不要再彼此针对计较了。等以后你们迁走了,就谁也见不到谁了……”
吕所长说的句句都是大实话。
为此,三家邻居原本看似无解的自建房纠纷,终于悬崖勒马,就此落幕。
宁卫民可以说,是无意中行了一善,为自己积了大德。
要知道,这起矛盾在这年头,可不是极端的个例。
这年头因为盖自建房,打架吵嘴的事儿在老百姓的居住环境里并不鲜见,许多地方都在发生。
只不过有的严重,动起手伤了人,有些没那么严重,还不至于拳脚相加。
可以说,自建房是四合院里发生邻里纠纷最大和最重要的原因。
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建房颠覆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心里平衡。
原本大家住在一起,权力和义务都是平等的,谁也不比谁多什么,谁也不比谁少什么。
但自建房打破了这种平衡,才让原本关系不错的邻居们反目成仇。
尤其是跑马占地式的居民自行建房行动,没有一点纪律和政策的约束,想怎么盖怎么盖。
就必然会造成无法调解的矛盾,导致旷日持久的长期对抗。
要没有宁卫民这么一个买主,恐怕这几位谁也得不了好呢。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国潮1980,国潮1980最新章节,国潮1980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国潮1980,国潮1980最新章节,国潮1980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