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野茫茫,寒风凛冽。
放眼望去,那满山遍野白茫茫一片,积雪压枝,冰天雪地,无论是山还是河谷,都已被覆盖在这隆冬时节的严寒中。
雪后初晴,天空中已可以看见太阳的轮廓,但是并不温暖,实际上,气温很低,零下二十摄氏度,这还是在正午时的气温,到了晚上,这里的气温那只能用“彻骨奇寒”来形容。
毕竟,这里是西伯利亚,还是西伯利亚地区的北部,而且就在北极圈里,这纬度那确实也是不低的,具体的讲,这处冰天雪地的旷野位于伊加尔卡北部,叶尼塞河东岸,如果是夏天,从这里顺流而下,就能进入北冰洋的喀拉海。
从国际法角度来讲,这里属于远东共和国控制的地区。
俄国**之后,远东共和国被“华盛顿体系”正式承认,并得到各国武力庇护,而从那时起,伊加尔卡就一直是远东共和国的西北部国防前哨,但是由于这里纬度太高,气候太恶劣,再加上远东共和国驻军也不多,因此苏俄、苏联政府一直不太重视这里的防御,与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完全不一样,在伊加尔卡,远东共和国的边防驻军一度过得比较悠闲,而且这里实际上也是远东共和国当时最西部的边境。
起初,苏俄、苏联政府并不承认这里是远东共和国的领土,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苏联的局面稳定下来,苏联军队终于进驻伊加尔卡附近,并利用短暂的夏季与远东共和国的边防军进行一些零星的武装冲突,这种断断续续的武装冲突局面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最终是依靠一场“高加索战争”终结,当“亚洲联盟”与苏联政府正式签定《亚盟与苏联关于结束战争状态并恢复正常关系的和平条约》之后,伊加尔卡的国防前哨地位才随之动摇,按照这份又被称为《乌拉尔条约》的和平条约,苏联撤走了它驻扎在中西伯利亚地区的全部军队,之后,这些地区实际上就成为了远东共和国的“法定领土”,当然,对于这种称呼,苏联政府是一直持“不评论”立场的,毕竟,条约对此也规定的相当模糊。
无论苏联政府是否承认,事实就是,现在,苏联与远东共和国的陆上边境线已经迁移到了鄂毕河流域,苏联已经不再是一个拥有太平洋海岸线的国家,它的所有出海口都已限制在欧洲方向,而同时,远东共和国的陆上领土总面积已经超过了苏联。
虽然陆上领土面积很辽阔,但是远东共和国的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仍然非常有限,原因也不复杂,就是气候恶劣,这个“亚洲国家”的大部分领土都位于寒冷的西伯利亚,夏天固然气候温和凉爽,但是冬天却是彻骨的寒冷,这样的气候不仅不适合进行农业生产,也同样不适合进行工业建设,就连建筑房屋、修筑公路也必须考虑到那无处不在的气候影响和冻土层。
这样一个国家,其人口自然不可能很多,虽然有来自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移民补充,但是远东共和国的总人口仍旧没有超过两千万人,其中外国移民居然占了一半
毫无疑问,现在的远东共和国就是一个真正的“移民国家”,与美国有些相似,但又有些区别,美国的历史相对较长,而远东共和国的历史却很短,不过二十多年的建国历史,这样一来,远东共和国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和信仰体系,白俄居民依旧信奉着东正教,来自中国、日本、朝鲜的居民则信奉着他们家乡的宗教或者信仰,而那些部落民则依旧信仰着原始的宗教,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情况并不利于远东共和国的长期稳定,再加上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强烈差异,远东共和国的局势一直有些动荡,幸好有一位强人总统进行着铁腕统治,所有潜在的威胁都被这位铁腕总统扼杀于无形,有的威胁被彻底的消灭了,有的威胁则被“冰冻”于集中营,而伊加尔卡就是一座曾经的“冰箱”。
“冰箱”,这其实就是集中营的代号,那位铁腕总统契恰科夫非常喜欢将一些犯了轻微罪行的犯人流放到西伯利亚地区,就像当年的沙俄一样,所以,从国防前哨时代开始,伊加尔卡就一直充当着流放营的角色,即使这里的边防部队全部西调,伊加尔卡依旧是集中流放犯最多的一处集中营,如果不是远东共和国的局势突然发生变化的话,或许伊加尔卡的这种流放营角色会继续扮演下去。
“铁腕总统”依靠铁腕统治远东共和国,而且维持了二十多年统治,这使这位军政强人过于迷信铁腕,并试图加强这种铁腕统治,但是问题在于,铁腕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随着人们耐心的逐渐失去,以及青年一代的成长,远东共和国的人民越来越希望看到变化,于是变化随即也出现了。
就在去年夏天,也就是1942年夏天,苏德战争爆发一周年的时候,远东共和国的首都海参崴发生了一场军事政变,铁腕总统契恰科夫被推翻,随即被政变军人流放到堪察加半岛的集中营,之后,政变集团宣布实行宪政,为了取悦人民,新政府同时宣布大赦,于是,伊加尔卡流放营迅速释放了多数犯人,现在的伊加尔卡,已经不再被新政府视为“冰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新的移民城市的崛起,政府号召人民移民西伯利亚,以此缓解一直以来让人头疼的滨海地区犯罪问题,滨海地区气候相对温暖,集中了太多人口,这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导致了各种犯罪问题,或许疏散滨海地区城市人口是一个从根本上缓解矛盾的办法,远东共和国新政府正在这么做,而且也得到了盟国的大力支持,准确的讲,是得到了来自中国政府的财政支持。
虽然伊加尔卡位置太靠北,实在不是移民们愿意去的地方,没有多少新移民愿意去北极圈里放牧驯鹿,但是,从去年夏天开始,伊加尔卡的城市扩张计划还是开始实施了,在中国工程队的帮助下,城市的建设进行得非常顺利,虽然冬季停工了一段时间,但是中国工程队并没有撤离,而是继续留在城市里过冬,并且按照中国的传统准备在这里过春节,实际上,在城市建设工程结束之后,许多来自中国的移民将定居在这里,毕竟,远东共和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政策非常宽松,尤其是新政府上台之后,更是大力引进东亚各国移民,或许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成为一座带有浓厚中国色彩的北方城市。
虽然夏季的工期非常短暂,但是伊加尔卡还是变了模样,而直到这时,伊加尔卡的居民们才发现,中国工程队修建的所有设施中就以那条铁路最惹眼,要知道,伊加尔卡可是在北极圈里,这里到处都是永久冻土层,而且冬天地面冰雪很厚,铁路的修筑和养护成本相当高,而且考虑到这里没有什么矿藏,那么伊加尔卡居民们的疑问也随之而来,这条冻土带铁路是用来做什么的?运送移民么?显然不太可能,就连白俄居民也认为这里是寒冷的地狱,那些来自温暖国家的新移民怎么可能到这里定居呢?即使少数移民愿意过来,飞机似乎比铁路更为经济。
不过很快,一些聪明的当地居民还是看出了一些端倪,原来,伊加尔卡并不是这条铁路的终点站,实际上,这条西伯利亚铁路的支线还将继续向北延伸,据猜测,这条铁路的终点站很可能就在北冰洋的喀拉海海岸边上,中国人为什么要把铁路线修到海岸边去,那原因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知道这条铁路线为什么要修到北极圈里的人确实不多,而工程兵中将熊秉坤正好是其中的一位,而且,他现在就在伊加尔卡,实际上,这支修筑铁路的工程队就是他率领的,穿着便衣,但是其实是军队。
这个工程代号“北极光1号工程”,这实际上是一个国防工程,而这条永久冻土带上的铁路其实只是这个工程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真正的重头戏还没开始呢,对于这一点,身为工程总指挥的熊秉坤非常清楚,而且他也很清楚,这个工程计划任务非常紧,能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说句实话,他心里也没有底,毕竟,这里可是北极圈啊,而且还是外国的领土,中国军队是利用亚洲联盟的共同防卫义务来到这里的,名义上是协助远东共和国加强战备,但是实际上却是为中国军事基地建设服务。
这个国防工程是在中国三军总参谋部的主持下展开的,如果顺利完工,那么在喀拉海的岸边将出现一座中国的军事基地,而这座军事基地也将成为中国整个国防体系中位置最靠北的军事基地,实际上,由于纬度太高,这座军事基地不仅要忍受严寒,而且要度过漫长的北极极夜,有半年的时间会看不到完整的太阳。
说句实话,熊秉坤也不太清楚这项工程为什么会被批准,按照他的理解,就以现在的中国国防需要来看,似乎没有必要在北极圈里修建军事基地,他也不清楚这座军事基地会用来做什么,但是有一点熊秉坤倒是非常清楚,从工程开始之后,不仅三军总参谋部经常会询问工程进度情况,就连总统也是隔三岔五的拍电报询问熊秉坤工程进度情况,由此可见,这项工程非同小可,或许根本就是出自总统的策划,而且根据种种蛛丝马迹来看,北极圈的军事基地恐怕不止喀拉海那一处,或许“北极光”工程是一系列的工程。
也正因此,虽然现在是北半球的冬季,北极圈里气温极低,本不是进行工程的季节,也无法进行什么象样的工程,但是,熊秉坤还是选择率领工程队在伊加尔卡过冬,好在他们在夏天就做了准备,修筑起了坚固结实的营房,而且准备了大量木柴,所以,即使外头寒风呼啸,这营房里头却依旧是暖意融融。
现在,当屋外寒风呼啸的时候,熊秉坤却坐在营房里,享受着壁炉的温暖,并处理着一些公务,作为中国国防军所有现役将领中位置最靠北的将军,
放眼望去,那满山遍野白茫茫一片,积雪压枝,冰天雪地,无论是山还是河谷,都已被覆盖在这隆冬时节的严寒中。
雪后初晴,天空中已可以看见太阳的轮廓,但是并不温暖,实际上,气温很低,零下二十摄氏度,这还是在正午时的气温,到了晚上,这里的气温那只能用“彻骨奇寒”来形容。
毕竟,这里是西伯利亚,还是西伯利亚地区的北部,而且就在北极圈里,这纬度那确实也是不低的,具体的讲,这处冰天雪地的旷野位于伊加尔卡北部,叶尼塞河东岸,如果是夏天,从这里顺流而下,就能进入北冰洋的喀拉海。
从国际法角度来讲,这里属于远东共和国控制的地区。
俄国**之后,远东共和国被“华盛顿体系”正式承认,并得到各国武力庇护,而从那时起,伊加尔卡就一直是远东共和国的西北部国防前哨,但是由于这里纬度太高,气候太恶劣,再加上远东共和国驻军也不多,因此苏俄、苏联政府一直不太重视这里的防御,与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完全不一样,在伊加尔卡,远东共和国的边防驻军一度过得比较悠闲,而且这里实际上也是远东共和国当时最西部的边境。
起初,苏俄、苏联政府并不承认这里是远东共和国的领土,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苏联的局面稳定下来,苏联军队终于进驻伊加尔卡附近,并利用短暂的夏季与远东共和国的边防军进行一些零星的武装冲突,这种断断续续的武装冲突局面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最终是依靠一场“高加索战争”终结,当“亚洲联盟”与苏联政府正式签定《亚盟与苏联关于结束战争状态并恢复正常关系的和平条约》之后,伊加尔卡的国防前哨地位才随之动摇,按照这份又被称为《乌拉尔条约》的和平条约,苏联撤走了它驻扎在中西伯利亚地区的全部军队,之后,这些地区实际上就成为了远东共和国的“法定领土”,当然,对于这种称呼,苏联政府是一直持“不评论”立场的,毕竟,条约对此也规定的相当模糊。
无论苏联政府是否承认,事实就是,现在,苏联与远东共和国的陆上边境线已经迁移到了鄂毕河流域,苏联已经不再是一个拥有太平洋海岸线的国家,它的所有出海口都已限制在欧洲方向,而同时,远东共和国的陆上领土总面积已经超过了苏联。
虽然陆上领土面积很辽阔,但是远东共和国的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仍然非常有限,原因也不复杂,就是气候恶劣,这个“亚洲国家”的大部分领土都位于寒冷的西伯利亚,夏天固然气候温和凉爽,但是冬天却是彻骨的寒冷,这样的气候不仅不适合进行农业生产,也同样不适合进行工业建设,就连建筑房屋、修筑公路也必须考虑到那无处不在的气候影响和冻土层。
这样一个国家,其人口自然不可能很多,虽然有来自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移民补充,但是远东共和国的总人口仍旧没有超过两千万人,其中外国移民居然占了一半
毫无疑问,现在的远东共和国就是一个真正的“移民国家”,与美国有些相似,但又有些区别,美国的历史相对较长,而远东共和国的历史却很短,不过二十多年的建国历史,这样一来,远东共和国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和信仰体系,白俄居民依旧信奉着东正教,来自中国、日本、朝鲜的居民则信奉着他们家乡的宗教或者信仰,而那些部落民则依旧信仰着原始的宗教,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情况并不利于远东共和国的长期稳定,再加上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强烈差异,远东共和国的局势一直有些动荡,幸好有一位强人总统进行着铁腕统治,所有潜在的威胁都被这位铁腕总统扼杀于无形,有的威胁被彻底的消灭了,有的威胁则被“冰冻”于集中营,而伊加尔卡就是一座曾经的“冰箱”。
“冰箱”,这其实就是集中营的代号,那位铁腕总统契恰科夫非常喜欢将一些犯了轻微罪行的犯人流放到西伯利亚地区,就像当年的沙俄一样,所以,从国防前哨时代开始,伊加尔卡就一直充当着流放营的角色,即使这里的边防部队全部西调,伊加尔卡依旧是集中流放犯最多的一处集中营,如果不是远东共和国的局势突然发生变化的话,或许伊加尔卡的这种流放营角色会继续扮演下去。
“铁腕总统”依靠铁腕统治远东共和国,而且维持了二十多年统治,这使这位军政强人过于迷信铁腕,并试图加强这种铁腕统治,但是问题在于,铁腕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随着人们耐心的逐渐失去,以及青年一代的成长,远东共和国的人民越来越希望看到变化,于是变化随即也出现了。
就在去年夏天,也就是1942年夏天,苏德战争爆发一周年的时候,远东共和国的首都海参崴发生了一场军事政变,铁腕总统契恰科夫被推翻,随即被政变军人流放到堪察加半岛的集中营,之后,政变集团宣布实行宪政,为了取悦人民,新政府同时宣布大赦,于是,伊加尔卡流放营迅速释放了多数犯人,现在的伊加尔卡,已经不再被新政府视为“冰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新的移民城市的崛起,政府号召人民移民西伯利亚,以此缓解一直以来让人头疼的滨海地区犯罪问题,滨海地区气候相对温暖,集中了太多人口,这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导致了各种犯罪问题,或许疏散滨海地区城市人口是一个从根本上缓解矛盾的办法,远东共和国新政府正在这么做,而且也得到了盟国的大力支持,准确的讲,是得到了来自中国政府的财政支持。
虽然伊加尔卡位置太靠北,实在不是移民们愿意去的地方,没有多少新移民愿意去北极圈里放牧驯鹿,但是,从去年夏天开始,伊加尔卡的城市扩张计划还是开始实施了,在中国工程队的帮助下,城市的建设进行得非常顺利,虽然冬季停工了一段时间,但是中国工程队并没有撤离,而是继续留在城市里过冬,并且按照中国的传统准备在这里过春节,实际上,在城市建设工程结束之后,许多来自中国的移民将定居在这里,毕竟,远东共和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政策非常宽松,尤其是新政府上台之后,更是大力引进东亚各国移民,或许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成为一座带有浓厚中国色彩的北方城市。
虽然夏季的工期非常短暂,但是伊加尔卡还是变了模样,而直到这时,伊加尔卡的居民们才发现,中国工程队修建的所有设施中就以那条铁路最惹眼,要知道,伊加尔卡可是在北极圈里,这里到处都是永久冻土层,而且冬天地面冰雪很厚,铁路的修筑和养护成本相当高,而且考虑到这里没有什么矿藏,那么伊加尔卡居民们的疑问也随之而来,这条冻土带铁路是用来做什么的?运送移民么?显然不太可能,就连白俄居民也认为这里是寒冷的地狱,那些来自温暖国家的新移民怎么可能到这里定居呢?即使少数移民愿意过来,飞机似乎比铁路更为经济。
不过很快,一些聪明的当地居民还是看出了一些端倪,原来,伊加尔卡并不是这条铁路的终点站,实际上,这条西伯利亚铁路的支线还将继续向北延伸,据猜测,这条铁路的终点站很可能就在北冰洋的喀拉海海岸边上,中国人为什么要把铁路线修到海岸边去,那原因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知道这条铁路线为什么要修到北极圈里的人确实不多,而工程兵中将熊秉坤正好是其中的一位,而且,他现在就在伊加尔卡,实际上,这支修筑铁路的工程队就是他率领的,穿着便衣,但是其实是军队。
这个工程代号“北极光1号工程”,这实际上是一个国防工程,而这条永久冻土带上的铁路其实只是这个工程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真正的重头戏还没开始呢,对于这一点,身为工程总指挥的熊秉坤非常清楚,而且他也很清楚,这个工程计划任务非常紧,能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说句实话,他心里也没有底,毕竟,这里可是北极圈啊,而且还是外国的领土,中国军队是利用亚洲联盟的共同防卫义务来到这里的,名义上是协助远东共和国加强战备,但是实际上却是为中国军事基地建设服务。
这个国防工程是在中国三军总参谋部的主持下展开的,如果顺利完工,那么在喀拉海的岸边将出现一座中国的军事基地,而这座军事基地也将成为中国整个国防体系中位置最靠北的军事基地,实际上,由于纬度太高,这座军事基地不仅要忍受严寒,而且要度过漫长的北极极夜,有半年的时间会看不到完整的太阳。
说句实话,熊秉坤也不太清楚这项工程为什么会被批准,按照他的理解,就以现在的中国国防需要来看,似乎没有必要在北极圈里修建军事基地,他也不清楚这座军事基地会用来做什么,但是有一点熊秉坤倒是非常清楚,从工程开始之后,不仅三军总参谋部经常会询问工程进度情况,就连总统也是隔三岔五的拍电报询问熊秉坤工程进度情况,由此可见,这项工程非同小可,或许根本就是出自总统的策划,而且根据种种蛛丝马迹来看,北极圈的军事基地恐怕不止喀拉海那一处,或许“北极光”工程是一系列的工程。
也正因此,虽然现在是北半球的冬季,北极圈里气温极低,本不是进行工程的季节,也无法进行什么象样的工程,但是,熊秉坤还是选择率领工程队在伊加尔卡过冬,好在他们在夏天就做了准备,修筑起了坚固结实的营房,而且准备了大量木柴,所以,即使外头寒风呼啸,这营房里头却依旧是暖意融融。
现在,当屋外寒风呼啸的时候,熊秉坤却坐在营房里,享受着壁炉的温暖,并处理着一些公务,作为中国国防军所有现役将领中位置最靠北的将军,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08远东狂人,1908远东狂人最新章节,1908远东狂人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08远东狂人,1908远东狂人最新章节,1908远东狂人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