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世界上最无奈的词汇就是这个“但是”,如果那面子跟自家性命来交换,则决对不会干的,毕竟只有那个天朝上国的大明天子,可以用上吊来维护面子,而这些国王是绝对不肯的。
然后,国王还自我安慰地对几个御前大臣和将军们解释说,我们向拥有比月亮还要亮的巨眼神龙以及喷火魔法船的敌人投降算不得有多丢脸,尽管有那么一两位文官重臣提出了某些微弱的质疑,但国王手下的将军们却暗自松了一口气——心想,终于不用替国王的面子去做无谓的牺牲了。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虽然国王的主意已定,但一个新的困难出现了----如何与对方取得联系?
这时国王派出的探子回报说,城墙上到处都闪烁着奇怪的暗光,仿佛是人影,而且十分笃定地描绘说,是他们的头在发光。
显然,这些探子们不知道,那是澳洲陆军士兵头上戴的钢盔正在反射船上的探照灯光。
更何况,只要是接近城墙附近,就会遭到射击,当时有个探子对着城墙上晃动的人影吼了一嗓子说,国王愿意与你们谈判!
但显然对方听不懂缅语,回答他的是一阵枪击,结果把这位探子吓得抱头鼠窜……
无法跟对方交流这怎么办?
然而更奇怪的是,敌人好像也没有下城墙的意思,直到天色麻麻亮时分,双方就这么一直僵持着。
国王国王和他的大臣们想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传递信息的方法,要知道这个时代还没有用打白旗传递投降或谈判信息的公认规则——在旧世界,这种规则是多少年后由欧洲人带来的,然而这个时代欧洲人的文化和规则还没有抵达缅甸的海岸,更别说深入内陆了。
当然了,好消息是对方的炮击已经停止了,刚才有几发炮弹落到王宫里和王宫外的小广场,现在似乎也没有炮弹落下了,城墙上和四周的枪声也渐渐稀落,那么,既然目前暂时对王宫没有威胁,这时国王做了一个还算是恰当的决定:不战、不降、不走。
于是国王和他的大臣将军们就这么一直在王宫里坐着,面面相觑,直到天亮。
其实国王想要投降的信息传不过来,主要原因是徐志方临佑两人过于谨小慎微的作战部署,如果他们胆子大一点,派出小分队下城墙试探一下城区,也许就跟国王的探子接触上了,真是而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兵不血刃地占领王宫,然后呢,徐志或者方临佑这哥俩,就有机会作为战场上的最高阶指挥官,趾高气扬地接受缅甸国王的投降了。
直到很久之后才,这两位才意识到,那天自己错过了一个人生巅峰时刻——到后来,徐志和方临佑两人都不止一次在各种场合抱怨说,都特么怪魏鸿他们,才给我六个连,不然我的战功就特么就独占鳌头了,
“……说不定王宫里面的宫女我就有机会第一个挑……”
当然这句话是哥俩心里面的话外音,他们都没好意思说当面出口……
至于魏鸿,他很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一个小失误”,特别是当华昌号和长信号脱离主船队去东门后,整个船队由于突然失去了一半的拖力,航行速度变得更慢了,这也是导致方临佑和徐志带领的六个连,直到天亮前只能一直呆在城墙上的原因,当时,虽然澳洲士兵们一直对着城区咋咋呼呼的,还试着对王宫方向开了几炮,当然很快就被徐志他们制止,两人还在城墙上会面商量,然而不管怎样,两人就是不敢贸然下达“离开城墙进入城区攻击敌人”的命令——因为哥俩面对城区建筑林立的复杂地貌,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避免巷战,杜绝伤亡”这个万全之策。
好在双方的这种尴尬的僵持局面终于在天亮后结束了,中兴岛时间,一六六一年十一月十九日早上七点,联邦陆军第二旅终于全部齐装满员登陆并包围了王宫外围的街区,同时封锁住了通往王宫的所有大街小巷,此时对面缅军只剩下不足一千人的御林军,这些士兵早就龟缩在王宫的围墙后面不露头了。
至于城里其他地方的缅军,早就溃散了,整个阿瓦城,城墙上、街道里到处都是倒毙的尸体,和惨叫的伤员,除此之外已经看不到活动的缅兵了,更看不到平民。
当然了,许多溃散的缅兵其实并没有出城,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出去,只有其中的极少数逃出了城墙,而绝大多数都脱去军装,散入了城里的百姓家,毕竟,阿瓦城里的缅兵们基本上都有家属或者父母兄弟姐妹,他们的家人很多都在阿瓦城里讨生活,这就是魏宏他们进城后,发现死伤的缅兵与情报所述差距很大,但又找不到活着的缅兵的原因之一……
王宫被完全包围后,魏宏他们几个决定,立刻向王宫喊话劝降,此时的王宫四周,无论是街口还是周围的房顶,都站满了武装到牙齿的澳洲士兵们,十几挺蒙蒂尼机枪静静地架在房顶,枪口指着王宫方向,士兵们头戴钢盔,荷枪实弹,他们手里的每一支步枪都上着刺刀,在朝阳下闪着森森寒光。
此时此刻,澳洲士兵们是沉默的,他们没有得到进攻王宫的命令,四周的空气仿佛都凝结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紧张,而对面的王宫则寂静无声,偶尔从宫墙里传出几声犬吠,听力好的人还能隐约听见宫墙内时不时传出女人的哭泣和时高时低的喝骂……
这种怪异的气氛并没有维持多久,大街尽头,忽然出现了一位的汉商,尽管他被一群士兵簇拥着,但仍然有点战战兢兢的,汉商慢慢地走到王宫大门外五六十米的距离上停了下来,然后爬上一个用木头弹药箱搭起来的临时站台,手里拿着一个铁皮大喇叭,用当地语言伊里哇啦地对着紧闭的宫门喊了一通话。
看来喊话是有效的,过了一会儿,沉重的宫门吱吱哑哑地打开了,一位身着彩色绣图长袍,头戴插着彩色羽毛的纱帽,足蹬厚底官靴的东吁王国官员出现在宫门口。
缅人的官制向来学习中朝,这官员的服装也类似大明官服,显然那位手持铁皮大喇叭喊话的汉商把话是带到了,这位官员手里拿着一只去掉了矛头的白蜡木杆子,上面挂着一面白色丝绸的方布,向着前面的站台亦步亦趋地走了过来。
然后,国王还自我安慰地对几个御前大臣和将军们解释说,我们向拥有比月亮还要亮的巨眼神龙以及喷火魔法船的敌人投降算不得有多丢脸,尽管有那么一两位文官重臣提出了某些微弱的质疑,但国王手下的将军们却暗自松了一口气——心想,终于不用替国王的面子去做无谓的牺牲了。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虽然国王的主意已定,但一个新的困难出现了----如何与对方取得联系?
这时国王派出的探子回报说,城墙上到处都闪烁着奇怪的暗光,仿佛是人影,而且十分笃定地描绘说,是他们的头在发光。
显然,这些探子们不知道,那是澳洲陆军士兵头上戴的钢盔正在反射船上的探照灯光。
更何况,只要是接近城墙附近,就会遭到射击,当时有个探子对着城墙上晃动的人影吼了一嗓子说,国王愿意与你们谈判!
但显然对方听不懂缅语,回答他的是一阵枪击,结果把这位探子吓得抱头鼠窜……
无法跟对方交流这怎么办?
然而更奇怪的是,敌人好像也没有下城墙的意思,直到天色麻麻亮时分,双方就这么一直僵持着。
国王国王和他的大臣们想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传递信息的方法,要知道这个时代还没有用打白旗传递投降或谈判信息的公认规则——在旧世界,这种规则是多少年后由欧洲人带来的,然而这个时代欧洲人的文化和规则还没有抵达缅甸的海岸,更别说深入内陆了。
当然了,好消息是对方的炮击已经停止了,刚才有几发炮弹落到王宫里和王宫外的小广场,现在似乎也没有炮弹落下了,城墙上和四周的枪声也渐渐稀落,那么,既然目前暂时对王宫没有威胁,这时国王做了一个还算是恰当的决定:不战、不降、不走。
于是国王和他的大臣将军们就这么一直在王宫里坐着,面面相觑,直到天亮。
其实国王想要投降的信息传不过来,主要原因是徐志方临佑两人过于谨小慎微的作战部署,如果他们胆子大一点,派出小分队下城墙试探一下城区,也许就跟国王的探子接触上了,真是而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兵不血刃地占领王宫,然后呢,徐志或者方临佑这哥俩,就有机会作为战场上的最高阶指挥官,趾高气扬地接受缅甸国王的投降了。
直到很久之后才,这两位才意识到,那天自己错过了一个人生巅峰时刻——到后来,徐志和方临佑两人都不止一次在各种场合抱怨说,都特么怪魏鸿他们,才给我六个连,不然我的战功就特么就独占鳌头了,
“……说不定王宫里面的宫女我就有机会第一个挑……”
当然这句话是哥俩心里面的话外音,他们都没好意思说当面出口……
至于魏鸿,他很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一个小失误”,特别是当华昌号和长信号脱离主船队去东门后,整个船队由于突然失去了一半的拖力,航行速度变得更慢了,这也是导致方临佑和徐志带领的六个连,直到天亮前只能一直呆在城墙上的原因,当时,虽然澳洲士兵们一直对着城区咋咋呼呼的,还试着对王宫方向开了几炮,当然很快就被徐志他们制止,两人还在城墙上会面商量,然而不管怎样,两人就是不敢贸然下达“离开城墙进入城区攻击敌人”的命令——因为哥俩面对城区建筑林立的复杂地貌,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避免巷战,杜绝伤亡”这个万全之策。
好在双方的这种尴尬的僵持局面终于在天亮后结束了,中兴岛时间,一六六一年十一月十九日早上七点,联邦陆军第二旅终于全部齐装满员登陆并包围了王宫外围的街区,同时封锁住了通往王宫的所有大街小巷,此时对面缅军只剩下不足一千人的御林军,这些士兵早就龟缩在王宫的围墙后面不露头了。
至于城里其他地方的缅军,早就溃散了,整个阿瓦城,城墙上、街道里到处都是倒毙的尸体,和惨叫的伤员,除此之外已经看不到活动的缅兵了,更看不到平民。
当然了,许多溃散的缅兵其实并没有出城,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出去,只有其中的极少数逃出了城墙,而绝大多数都脱去军装,散入了城里的百姓家,毕竟,阿瓦城里的缅兵们基本上都有家属或者父母兄弟姐妹,他们的家人很多都在阿瓦城里讨生活,这就是魏宏他们进城后,发现死伤的缅兵与情报所述差距很大,但又找不到活着的缅兵的原因之一……
王宫被完全包围后,魏宏他们几个决定,立刻向王宫喊话劝降,此时的王宫四周,无论是街口还是周围的房顶,都站满了武装到牙齿的澳洲士兵们,十几挺蒙蒂尼机枪静静地架在房顶,枪口指着王宫方向,士兵们头戴钢盔,荷枪实弹,他们手里的每一支步枪都上着刺刀,在朝阳下闪着森森寒光。
此时此刻,澳洲士兵们是沉默的,他们没有得到进攻王宫的命令,四周的空气仿佛都凝结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紧张,而对面的王宫则寂静无声,偶尔从宫墙里传出几声犬吠,听力好的人还能隐约听见宫墙内时不时传出女人的哭泣和时高时低的喝骂……
这种怪异的气氛并没有维持多久,大街尽头,忽然出现了一位的汉商,尽管他被一群士兵簇拥着,但仍然有点战战兢兢的,汉商慢慢地走到王宫大门外五六十米的距离上停了下来,然后爬上一个用木头弹药箱搭起来的临时站台,手里拿着一个铁皮大喇叭,用当地语言伊里哇啦地对着紧闭的宫门喊了一通话。
看来喊话是有效的,过了一会儿,沉重的宫门吱吱哑哑地打开了,一位身着彩色绣图长袍,头戴插着彩色羽毛的纱帽,足蹬厚底官靴的东吁王国官员出现在宫门口。
缅人的官制向来学习中朝,这官员的服装也类似大明官服,显然那位手持铁皮大喇叭喊话的汉商把话是带到了,这位官员手里拿着一只去掉了矛头的白蜡木杆子,上面挂着一面白色丝绸的方布,向着前面的站台亦步亦趋地走了过来。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最新章节,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最新章节,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