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国寺人来人往,不是安置两个和尚的合适地方。而且此地往来颇多达官贵人,赵佶既不放心,也不便过分叨扰,于是便将两个和尚转移到城外正在建设的讲武堂里。
讲武堂选址就近汴梁城,人力物力财力都充足得很,加上周侗每天在此尽心尽力的督促,因此建设的度很快,只不过月余功夫,大体的框架已经搭建起来,而且一部分主体建筑已经完工,甚至已经有一些门徒开始入门习武。
行走在喧闹的工地上,眼看着一座座建筑即将拔地而起,赵佶的心情颇不平静。虽然讲武堂的成立并不意味着从今以后他就万事无忧,但却标志着他正开始着手影响这个世界,未来会展成什么样子,赵佶不敢断言,惟有心无旁骛,一路前行而已。
得知赵佶到来,周侗连忙赶来相迎,远远便拱手道:“王爷您不是正在云台山主持起修道观,怎么会回来汴梁城了?”
“有点私事要处理,待解决了还得再赶回去。”
赵佶笑着上前,现周侗眉宇间颇多倦色,也显清瘦了一些,显然为了营建讲武堂之事劳心劳力,不敢懈怠。不过第一次见面时脸上那种郁郁之色却不见了,精神也振奋得很,可见无论是强如武道宗师还是升斗小民,终究要心有所系,才会过得充实。
周侗兴致勃勃跟赵佶讲述讲武堂营建的进程,倒没注意到后方两名和尚所乘坐的马车。
“按照目下这个进度,霜雪来临前整个讲武堂的地基都能夯实完工,不过一些附属的院舍就要等到来年开春后才能收尾了。我让工匠们且先把学舍和讲堂建起来,其他的工程且先放一放,这样在开年之前就能招收门生进行教授了。”
周侗一脸兴致盎然,旋即又叹息道:“只是工程赶得太紧,人工用料花费上不免就上浮两成左右……”
赵佶摆手道:“钱财都是小事,最要紧是能够早日运上正轨,周老师你即管安心监守此地,至于其他,便交给小王来筹划就是。”他这话说的硬朗无比,是因为近来聚集在云台山那些道士们频频在跟梁师成接触,希望能借助云台山修建道观之事渔猎些好处,赵佶本身对神佛之事就不甚感冒,算计起这些三清门徒来自然也不会手软。
听到这话,周侗不免感激道:“若非端王爷仗义相助,老夫这番夙愿终究难偿。端王爷您不计清名受损,为筹建讲武堂甘愿蒙受非议,这才是真正的贤明!”
“客气话就不要讲了,我不过一个富贵闲人,名誉是好是坏半点也损害不到我。倒是周老师你还有几位教习,为了给大宋训练真正可用的虎贲精锐,甘心放弃出身官位,不计名利,这一番报国赤心,才真正令人敬仰。”赵佶叹息道。
大宋对官员待遇向来是极为优渥的,哪怕再严重的罪过,也不过是贬官流放边蛮之地,没有直接剥夺官身的惩罚。可以说是一日如朝为官,便终生都捧上了铁饭碗。当然这优渥的待遇只是对文官而言,像周侗这类武官,想要在民间经营什么营生,那么只能请辞官位,从此沦为平民白身。所以说,为了开设讲武堂,周侗他们的牺牲才是最大的。
“做官也是为了做事,朝廷养士,自要为国尽忠。若只是空担着官衔职位每天碌碌无为,尸位素餐,空耗朝廷钱粮公帑,那才是令人不齿的大罪。”
周侗又说道:“眼下讲武堂里除我之外尚有六名教习,皆是原先御拳馆的教习和门生。还有几名同僚表示,虽然不能常驻讲武堂,但等到节假休沐之日,也会来这里教导一下弟子们。除此之外,一些宦居地方的旧友也在处理手上的事务,约定明年开年之后就会赶来讲武堂。如此算来,讲武堂眼下教习有将近二十人,已经算是足够了。”
听到这话,赵佶也不免笑逐颜开,同时感慨古代人对情义对国家的朴实情感。这些人明知道一入讲武堂,以往的官位权势便再也不能享有,但只是因为周侗一封书信,便舍弃目下所拥有的一切,投身到这个前途未卜、甚至还没有建成的武馆来,只为了能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赵佶心中虽然感念,嘴上却不好直接明言以后会如何补偿这些人,只是对周侗说道:“这些忠肝义胆的教习们,一定要多加善待。讲武堂虽然不是官设机构,不能给这些教习们以官位品阶,那么在薪酬供奉上一定不能短少。这些事情,周老师你自己来拿主意,银钱上若有紧迫,我再想办法贴补用度。”
周侗点点头表示明白,他那些旧友同僚肯屈就讲武堂,自然不是为了区区财帛之礼。可是再怎样拳拳报国之心,总需要养家吃饭,若因此搞得那些同僚们举家吃粥不见肉色,周侗自己也会过意不去。只是如此一来不免又加重讲武堂的花费负担,虽然端王爷初期给募集了几十万贯的资金,但坐吃山空,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周侗私下里也在为讲武堂日后维持生财之道而殚精竭虑,只是未免赵佶再烦忧,这些思虑只放在心里。
两个人一边谈论着一边走到那些弟子们操练的地方,赵佶站在边上观望片刻,只见场上约莫有三十几个弟子,年龄不一,有十几岁的,也有二十出头的,甚至还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壮汉。这些弟子们操练并不如军旅当中那些整齐划一的套路动作,而是分散开在这开阔的平地广场上各自练习一些兵刃拳脚的套路,旁边则有教习走动着间或指点一番。
这些弟子当中,最出色的莫过于林冲与徐宁,这两名少年早在讲武堂筹划之初便退出了禁军,来到讲武堂做了最先入门的弟子。一个名师教导,一个家学渊源,身手实力很明显要比别的弟子高出了一筹,各自分站一个角落,都是场上最耀眼的存在,不乏有弟子们在一旁观摩,就连教习们望去的眼神也都不乏赞赏。
周侗顺着赵佶的眼神望去,看了一眼林冲和徐宁的身法动作,便笑道:“这两个小子根基禀赋都不错,悟性也算上佳,外门硬功已经很扎实,所以现在直接教给他们一些打磨锻造内息的法门,进展也都不错。若按照江湖上的眼光来评判,再练上年余,已经可以放出山门游历闯荡,不会给师门丢脸了。”
赵佶一边听着一边观察这两名少年所演练的枪法,少了几分外露凛冽的气势,却多了一些沉凝古拙的味道,一枪刺出不再是明晃晃要取人性命的明确落点,整个枪身都在有韵律的微颤着,似乎随时可以变招转势将对手笼罩在漫天枪影当中,确是已经步入了由外功转内劲的门槛。虽然只是一个微小的转变,却是由“技”到“术”的差别,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
除此之外,场上还有另一个少年的表现非常抢眼。这少年所用乃是一杆竹节长棍,挥舞起来猎猎生风,棍影婆娑,声势之大,甚至无人敢靠近这少年身周数丈之地。
周侗又说道:“使棍的那少年在这一干弟子当中也算是不错的,这少年名叫做卢俊义,河北大名府人氏,是我一名老友介绍来的。这卢俊义在武功上的悟性还要高过小徒林冲一筹,只是年幼时跟着家中护院学岔了功夫,根基不是很扎实,学成了花架子。眼下先教了他几路棍法洗洗动作上的花哨之气,待毛病周改过来后,再让他从打坐调息的内功学起。”
周侗正讲解的时候,一名教习靠近那卢俊义,劈手一掌抽掉了卢俊义手中的棍棒,而后严厉呵斥一番。卢俊义受了教训,再捡起棍棒演练起来就变得迟缓认真起来,只是练了片刻后,招式复又渐渐飘忽起来。
周侗见状后,不免叹息一声,这少年打错了根基,要扭转起来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凑效。继而他又对赵佶说道:“这一批弟子里面,禀赋天分最好的还不是那三个少年,王爷可看见了最东面那个提石锁的弟子?”
赵佶循声望去,看到周侗所指的正是场中年纪最大的那个三十多岁的汉子,跟别的少年耍练武功套路不同,这壮汉两手各提着一个石锁,凝立在场边,虽是深秋十月,他却袒露着上身,露出一身壮硕贲张的肌肉,且胸背上汗水汇聚成流,汗流浃背。而旁边则站着一名教习,手里拿着一柄前端穿着铜球的棍子,间或出手敲在这汉子周身各处穴道。一旦被击中,这壮汉便禁不住吃痛皱眉,身躯颤摆不已。
赵佶瞧了片刻,却没有瞧出这壮汉身上有什么玄机。
周侗解释道:“这汉子天生巨力,根骨也出奇得好,惟有一点缺憾就是年龄大了些,经脉与内息的调养都稳定了下来,若按照惯常的法子去操练,就如一块凉透的铁胚,纵使敲碎了也难锻造出什么锋芒来。旁边那个郑教习不甘心要这样绝佳的璞玉良材荒废掉,这才倾尽毕生功力要打散这汉子凝实的根底为他重塑气脉。若做得成,这汉子的前途无可限量!”
听到周侗这个评价,赵佶也不由得对这壮汉重视起来,便开口问道:“这汉子叫什么?是什么来历?”
“这汉子名叫虞收,本是城外一个泼皮,之所以拜进讲武堂来,确是生了一桩曲折的趣事。这虞收家里老母病重,为了凑钱医病,夜里潜来工地上要偷些材料去卖,打伤了守夜的工匠,被教习们捉了回来,由此才被瞧出自身惊人的禀赋。”
周桐笑道:“眼下他便是讲武堂里最得看重的弟子,若能重塑了根基,御拳馆中那些高深的外门武功,如丐帮的降龙掌、少林的一些绝技,尽数都能学得。”
————————————————————
感谢书友时空燃点提供的角色素材。。。关于原创角色,我也考虑很久有没有添加的必要,梳理了一下后续的故事脉络,现添加一两个对于剧情的衔接推动也还有些效果。当然只是限于一两个。
讲武堂选址就近汴梁城,人力物力财力都充足得很,加上周侗每天在此尽心尽力的督促,因此建设的度很快,只不过月余功夫,大体的框架已经搭建起来,而且一部分主体建筑已经完工,甚至已经有一些门徒开始入门习武。
行走在喧闹的工地上,眼看着一座座建筑即将拔地而起,赵佶的心情颇不平静。虽然讲武堂的成立并不意味着从今以后他就万事无忧,但却标志着他正开始着手影响这个世界,未来会展成什么样子,赵佶不敢断言,惟有心无旁骛,一路前行而已。
得知赵佶到来,周侗连忙赶来相迎,远远便拱手道:“王爷您不是正在云台山主持起修道观,怎么会回来汴梁城了?”
“有点私事要处理,待解决了还得再赶回去。”
赵佶笑着上前,现周侗眉宇间颇多倦色,也显清瘦了一些,显然为了营建讲武堂之事劳心劳力,不敢懈怠。不过第一次见面时脸上那种郁郁之色却不见了,精神也振奋得很,可见无论是强如武道宗师还是升斗小民,终究要心有所系,才会过得充实。
周侗兴致勃勃跟赵佶讲述讲武堂营建的进程,倒没注意到后方两名和尚所乘坐的马车。
“按照目下这个进度,霜雪来临前整个讲武堂的地基都能夯实完工,不过一些附属的院舍就要等到来年开春后才能收尾了。我让工匠们且先把学舍和讲堂建起来,其他的工程且先放一放,这样在开年之前就能招收门生进行教授了。”
周侗一脸兴致盎然,旋即又叹息道:“只是工程赶得太紧,人工用料花费上不免就上浮两成左右……”
赵佶摆手道:“钱财都是小事,最要紧是能够早日运上正轨,周老师你即管安心监守此地,至于其他,便交给小王来筹划就是。”他这话说的硬朗无比,是因为近来聚集在云台山那些道士们频频在跟梁师成接触,希望能借助云台山修建道观之事渔猎些好处,赵佶本身对神佛之事就不甚感冒,算计起这些三清门徒来自然也不会手软。
听到这话,周侗不免感激道:“若非端王爷仗义相助,老夫这番夙愿终究难偿。端王爷您不计清名受损,为筹建讲武堂甘愿蒙受非议,这才是真正的贤明!”
“客气话就不要讲了,我不过一个富贵闲人,名誉是好是坏半点也损害不到我。倒是周老师你还有几位教习,为了给大宋训练真正可用的虎贲精锐,甘心放弃出身官位,不计名利,这一番报国赤心,才真正令人敬仰。”赵佶叹息道。
大宋对官员待遇向来是极为优渥的,哪怕再严重的罪过,也不过是贬官流放边蛮之地,没有直接剥夺官身的惩罚。可以说是一日如朝为官,便终生都捧上了铁饭碗。当然这优渥的待遇只是对文官而言,像周侗这类武官,想要在民间经营什么营生,那么只能请辞官位,从此沦为平民白身。所以说,为了开设讲武堂,周侗他们的牺牲才是最大的。
“做官也是为了做事,朝廷养士,自要为国尽忠。若只是空担着官衔职位每天碌碌无为,尸位素餐,空耗朝廷钱粮公帑,那才是令人不齿的大罪。”
周侗又说道:“眼下讲武堂里除我之外尚有六名教习,皆是原先御拳馆的教习和门生。还有几名同僚表示,虽然不能常驻讲武堂,但等到节假休沐之日,也会来这里教导一下弟子们。除此之外,一些宦居地方的旧友也在处理手上的事务,约定明年开年之后就会赶来讲武堂。如此算来,讲武堂眼下教习有将近二十人,已经算是足够了。”
听到这话,赵佶也不免笑逐颜开,同时感慨古代人对情义对国家的朴实情感。这些人明知道一入讲武堂,以往的官位权势便再也不能享有,但只是因为周侗一封书信,便舍弃目下所拥有的一切,投身到这个前途未卜、甚至还没有建成的武馆来,只为了能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赵佶心中虽然感念,嘴上却不好直接明言以后会如何补偿这些人,只是对周侗说道:“这些忠肝义胆的教习们,一定要多加善待。讲武堂虽然不是官设机构,不能给这些教习们以官位品阶,那么在薪酬供奉上一定不能短少。这些事情,周老师你自己来拿主意,银钱上若有紧迫,我再想办法贴补用度。”
周侗点点头表示明白,他那些旧友同僚肯屈就讲武堂,自然不是为了区区财帛之礼。可是再怎样拳拳报国之心,总需要养家吃饭,若因此搞得那些同僚们举家吃粥不见肉色,周侗自己也会过意不去。只是如此一来不免又加重讲武堂的花费负担,虽然端王爷初期给募集了几十万贯的资金,但坐吃山空,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周侗私下里也在为讲武堂日后维持生财之道而殚精竭虑,只是未免赵佶再烦忧,这些思虑只放在心里。
两个人一边谈论着一边走到那些弟子们操练的地方,赵佶站在边上观望片刻,只见场上约莫有三十几个弟子,年龄不一,有十几岁的,也有二十出头的,甚至还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壮汉。这些弟子们操练并不如军旅当中那些整齐划一的套路动作,而是分散开在这开阔的平地广场上各自练习一些兵刃拳脚的套路,旁边则有教习走动着间或指点一番。
这些弟子当中,最出色的莫过于林冲与徐宁,这两名少年早在讲武堂筹划之初便退出了禁军,来到讲武堂做了最先入门的弟子。一个名师教导,一个家学渊源,身手实力很明显要比别的弟子高出了一筹,各自分站一个角落,都是场上最耀眼的存在,不乏有弟子们在一旁观摩,就连教习们望去的眼神也都不乏赞赏。
周侗顺着赵佶的眼神望去,看了一眼林冲和徐宁的身法动作,便笑道:“这两个小子根基禀赋都不错,悟性也算上佳,外门硬功已经很扎实,所以现在直接教给他们一些打磨锻造内息的法门,进展也都不错。若按照江湖上的眼光来评判,再练上年余,已经可以放出山门游历闯荡,不会给师门丢脸了。”
赵佶一边听着一边观察这两名少年所演练的枪法,少了几分外露凛冽的气势,却多了一些沉凝古拙的味道,一枪刺出不再是明晃晃要取人性命的明确落点,整个枪身都在有韵律的微颤着,似乎随时可以变招转势将对手笼罩在漫天枪影当中,确是已经步入了由外功转内劲的门槛。虽然只是一个微小的转变,却是由“技”到“术”的差别,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
除此之外,场上还有另一个少年的表现非常抢眼。这少年所用乃是一杆竹节长棍,挥舞起来猎猎生风,棍影婆娑,声势之大,甚至无人敢靠近这少年身周数丈之地。
周侗又说道:“使棍的那少年在这一干弟子当中也算是不错的,这少年名叫做卢俊义,河北大名府人氏,是我一名老友介绍来的。这卢俊义在武功上的悟性还要高过小徒林冲一筹,只是年幼时跟着家中护院学岔了功夫,根基不是很扎实,学成了花架子。眼下先教了他几路棍法洗洗动作上的花哨之气,待毛病周改过来后,再让他从打坐调息的内功学起。”
周侗正讲解的时候,一名教习靠近那卢俊义,劈手一掌抽掉了卢俊义手中的棍棒,而后严厉呵斥一番。卢俊义受了教训,再捡起棍棒演练起来就变得迟缓认真起来,只是练了片刻后,招式复又渐渐飘忽起来。
周侗见状后,不免叹息一声,这少年打错了根基,要扭转起来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凑效。继而他又对赵佶说道:“这一批弟子里面,禀赋天分最好的还不是那三个少年,王爷可看见了最东面那个提石锁的弟子?”
赵佶循声望去,看到周侗所指的正是场中年纪最大的那个三十多岁的汉子,跟别的少年耍练武功套路不同,这壮汉两手各提着一个石锁,凝立在场边,虽是深秋十月,他却袒露着上身,露出一身壮硕贲张的肌肉,且胸背上汗水汇聚成流,汗流浃背。而旁边则站着一名教习,手里拿着一柄前端穿着铜球的棍子,间或出手敲在这汉子周身各处穴道。一旦被击中,这壮汉便禁不住吃痛皱眉,身躯颤摆不已。
赵佶瞧了片刻,却没有瞧出这壮汉身上有什么玄机。
周侗解释道:“这汉子天生巨力,根骨也出奇得好,惟有一点缺憾就是年龄大了些,经脉与内息的调养都稳定了下来,若按照惯常的法子去操练,就如一块凉透的铁胚,纵使敲碎了也难锻造出什么锋芒来。旁边那个郑教习不甘心要这样绝佳的璞玉良材荒废掉,这才倾尽毕生功力要打散这汉子凝实的根底为他重塑气脉。若做得成,这汉子的前途无可限量!”
听到周侗这个评价,赵佶也不由得对这壮汉重视起来,便开口问道:“这汉子叫什么?是什么来历?”
“这汉子名叫虞收,本是城外一个泼皮,之所以拜进讲武堂来,确是生了一桩曲折的趣事。这虞收家里老母病重,为了凑钱医病,夜里潜来工地上要偷些材料去卖,打伤了守夜的工匠,被教习们捉了回来,由此才被瞧出自身惊人的禀赋。”
周桐笑道:“眼下他便是讲武堂里最得看重的弟子,若能重塑了根基,御拳馆中那些高深的外门武功,如丐帮的降龙掌、少林的一些绝技,尽数都能学得。”
————————————————————
感谢书友时空燃点提供的角色素材。。。关于原创角色,我也考虑很久有没有添加的必要,梳理了一下后续的故事脉络,现添加一两个对于剧情的衔接推动也还有些效果。当然只是限于一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