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并不算长,也就寥寥千余字罢了,写的就只有一件事——十日前,吐蕃故地的阿素古次仁与赤里河赞两部突然联兵七万余攻伐赫茨赞所部,**驻红山宫主将王秉派兵前去协调,战不利,只能退避红山宫坚守,如今赫茨赞所部已溃败,其部众被两部尽分,德诺布与俄松结布两部见势不利,也跟着结盟起兵,吐蕃故地战乱已频,**兵微将寡无力弹压,请求朝廷早派大军平叛。
“这个王秉当真该杀,事情闹到这般田地才来报信,早都作甚去了!”
武后心很急,看得自是很快,几乎是一目十行地便将军报之内容扫过了一遍,脸色瞬间便难看了起来,怒气勃发地便怒叱了起来。
“娘娘息怒,王将军手下只有三千骑军,平乱实难,今事既出,须得尽快平定方好,若不然,恐吐蕃再度为患也。”
“娘娘,刘相所言甚是,而今乱方起,须得以大军平之,万不可行养虎为患之事。”
裴、刘二人都是文武全才之辈,也都是领兵打老了仗的人物,战略眼光自是不差,这一见武后光顾着发怒,却全然没半分平乱之计较,自不免都有些急了,忙各自从旁进谏道。
“嗯!”
武后虽不通军务,可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自然知晓两位老相说的是实情,只是她心里头却是极其的不甘,只因要平吐蕃故地之乱,唯有靠河西军出击,如此一来,武后原本的打算怕就得落到了空处,一想起河西军政大权自今还被李显牢牢把控在手,武后又怎能安心得下来,此际心已是乱成了一团,并未理会二相的提议,只是不置可否地吭了一声,便算是应答了。
“娘娘明鉴,吐蕃故地之军务实重,普天之下也唯有太子殿下能从容应对之,老臣以为此事还须得太子殿下居中运筹帷幄方好。”
刘仁轨如今已是投入了李显的麾下,自然要配合着李显的步调行事,又哪管武后的脸色好看不好看,这便更进一步地进言道。
“哼!”
一听刘仁轨如此明目张胆地为李显造势,武后心中的火气“噌”地便起了,阴沉着脸便冷哼了一声。
“娘娘,军务之事非同小可,老臣以为须得赶紧禀明了陛下方好。”
裴行俭虽也是心向着李显,但到底不是李显的心腹,此际见刘仁轨在武后面前如此推崇李显,自不免稍有些诧异,唯恐武后恼怒之下误了正事,忙从旁打岔了一句道。
“陛下么,唔……,那好,就先面圣去也罢。”
武后内心里是很想将此番军报先行压下,可转念一想,这等可能性实在是太低了些,万一要是因此折损了圣眷,反倒不美,略一沉吟之后,也就顺势答应了裴行俭的提议,但却半点不提要宣召李显前来商议的事儿,显然是打算将李显排除在决策之外了的。
“娘娘且慢,吐蕃乃是太子殿下所平,周边诸军也大多是太子殿下之旧部,欲商议对策,须还得太子殿下从旁襄助方可。”
武后的算计虽好,可惜刘仁轨却不答应,不等武后动身,便已从旁插言道。
“嗯,那就去宣好了,来人,摆驾紫宸殿!”
被刘仁轨如此这般地打着岔,武后心中恨意大起,可又不好喝斥刘仁轨的无礼,毕竟刘仁轨所言皆是正理,武后纵使再怒,也没得奈何,只能是随口吩咐了一声,却并未指定何人前去传召李显,摆明了就是不想让李显参与到御前议事中去,而后,也不待刘仁轨再次开口,她便已是快步行出了书房。
武后这么一走,裴行俭与刘仁轨都不禁为之摇头苦笑不已,可也没敢再进言,只能是默默无言地跟在了武后的大驾身后,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向紫宸殿而去了……
“天后娘娘驾到!”
天将十月,正是秋高气爽之时,对于畏寒怕热的高宗来说,正是一年中最轻松的日子,已是接连半个多月不曾犯病,身子骨虽虚弱依旧,可精气神却是好多了,刚用过了膳,又没甚睡意,正斜靠在锦垫子上,兴趣盎然地看着杂书,这冷不丁听得喝道声响起,唯恐武后见怪,忙不迭地将手中的杂书往被窝里一塞,翻身坐直了起来。
“臣妾(老臣)叩见陛下!”
高宗方才坐直了身子,连衣衫上的皱褶都尚来不及抹平,就见武后与裴、刘二相已是联袂行了进来,尽皆按着朝规大礼参拜不迭。
“免了,免了,媚娘,可是出了甚大事了?”
一见裴、刘两位轮值的宰辅也跟了来,高宗的心里头立马便“咯噔”了一下,忙不迭地便出言追问了一句道。
“回陛下的话,红山宫来了急报,说是吐蕃故地战乱又起了。”
尽管心中百般不愿将战乱之事道将出来,可高宗有问,武后却也不敢隐瞒,这便作出一派忧心忡忡状地回答道。
“啊,怎会如此?吐蕃不是已灭了么?为何又乱了去,这,这……”
高宗早年的雄心壮志早已被反复发作的疾病折磨得所剩无几了,如今就只有一个心思,那便是安安稳稳地当着皇帝,此时一听说吐蕃又乱了,脸色瞬间就变了,气急败坏地站了起来,发出了一连串的质疑之言。
“陛下莫急,局势尚未到大坏之地步,现有红山宫军报在此,请陛下过目。”
一见高宗慌乱若此,武后心中的忧虑自不免更深了几分,可又不好有所表露,只能是将军报取了出来,递给了高宗。
“哼!这些蕃子当真不可理喻,朕就不信平之不得!唔,显儿何在?”
高宗将军报匆匆过了一遍,见是吐蕃人自相残杀,心中的慌乱遂稍平了些,可也不敢掉以轻心,发泄了两句之后,突然问起了李显的情形。
“回陛下的话,老臣已派了人去请了。”
武后先前光说叫人去宣,实际上却并不曾真派了人去,这会儿一听高宗问起李显,心中难免有些犯叨咕,自不好明言,倒是刘仁轨从旁站了出来,高声应答了一句道。
“嗯,好,那便等显儿来了,一并再议议也罢。”
高宗尽管对李显有着些微的猜忌之心,可对李显的军事才干却是极其相信的,此时听闻李显将至,倒也安心了不少,并未急着议事,而是下令随侍的宦官们给裴、刘二相赐了座,一并等着李显的到来。
“启禀陛下、娘娘,太子殿下在宫门外求见。”
李显到得很快,众人方才刚坐定不多会,就见紫宸殿副主事宦官刘汝明急匆匆地从屏风后头转了出来,疾步抢到榻前,朝着高宗、武后便是一躬,高声禀报了一句道。
“宣,快宣!”
一听李显已到,高宗顿觉有了主心骨,二话不说地便道了宣。
“诺!”
高宗既已下了口谕,刘汝明又岂敢怠慢了去,赶忙应了诺,急匆匆地便退出了寝宫,不多会,便已陪着汗透重衣的李显又从外头转了进来。
“儿臣叩见父皇、母后。”
李显疾步抢到榻前,紧赶着便是一个大礼参拜不迭。
“免了,免了,显儿可知吐蕃又乱矣!”
高宗心挂着战事,也不等李显将礼行完,便已急吼吼地叫了起。
“回父皇的话,儿臣先前正在主持和议,突闻吐蕃有变,便已是急赶了来,尚不知详情如何。”
所谓的吐蕃大乱本就是李显暗自部署的结果,个中详情他自是心中有数得紧,但却绝不可能在此际有甚不应该的表现,这便假作惶急地应答了一句道。
“哦,那好,显儿且先看了军报再说。”
高宗倒是没怀疑李显在此事上有埋伏,这一听李显尚不知具体之军报内容,忙将搁在手边的军报拿了起来,递给了李显。
“父皇明鉴,吐蕃人生性蛮横少教化,此乱之由来虽不可考,可平之却是不难,难的是如何稳固各方,故此,儿臣以为当剿抚并用,另以教化其民为辅,或可确保不再有此等乱事也。”
军报虽是不长,可李显却看得很慢,细细地过了一番之后,方才一扬眉,语调平缓地道出了平乱之总则。
“陛下,老臣以为殿下此言正理也,当是可行无虞!”
刘仁轨本身就精熟军政之道,自是听得出李显此策的可行性极高,加之其如今已是李显之心腹,自然要为李显呐喊上一把,也不等高宗有所表示,便已从旁嘉许了一句道。
“剿抚并用,教化为辅?唔,听着倒是可行,媚娘,裴爱卿,尔等对此可有甚不同看法么?”
高宗本意也不想战乱延续过久,这一听李显此言颇合其意,自是不会反对,只是为了慎重起见,倒也没急着下个决断,而是探询地问了武后与裴行俭的意见。
“陛下明鉴,老臣别无异议。”
裴行俭虽不是李显的心腹,可心底里却是向着李显的,当然了,在其看来,这条总则本就无甚错处,他自不会有旁的意见可言,出言附和自是该当之事,唯有武后却是一言不发,眉头紧锁成了个“川”字,似有着无穷之担忧一般……
“这个王秉当真该杀,事情闹到这般田地才来报信,早都作甚去了!”
武后心很急,看得自是很快,几乎是一目十行地便将军报之内容扫过了一遍,脸色瞬间便难看了起来,怒气勃发地便怒叱了起来。
“娘娘息怒,王将军手下只有三千骑军,平乱实难,今事既出,须得尽快平定方好,若不然,恐吐蕃再度为患也。”
“娘娘,刘相所言甚是,而今乱方起,须得以大军平之,万不可行养虎为患之事。”
裴、刘二人都是文武全才之辈,也都是领兵打老了仗的人物,战略眼光自是不差,这一见武后光顾着发怒,却全然没半分平乱之计较,自不免都有些急了,忙各自从旁进谏道。
“嗯!”
武后虽不通军务,可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自然知晓两位老相说的是实情,只是她心里头却是极其的不甘,只因要平吐蕃故地之乱,唯有靠河西军出击,如此一来,武后原本的打算怕就得落到了空处,一想起河西军政大权自今还被李显牢牢把控在手,武后又怎能安心得下来,此际心已是乱成了一团,并未理会二相的提议,只是不置可否地吭了一声,便算是应答了。
“娘娘明鉴,吐蕃故地之军务实重,普天之下也唯有太子殿下能从容应对之,老臣以为此事还须得太子殿下居中运筹帷幄方好。”
刘仁轨如今已是投入了李显的麾下,自然要配合着李显的步调行事,又哪管武后的脸色好看不好看,这便更进一步地进言道。
“哼!”
一听刘仁轨如此明目张胆地为李显造势,武后心中的火气“噌”地便起了,阴沉着脸便冷哼了一声。
“娘娘,军务之事非同小可,老臣以为须得赶紧禀明了陛下方好。”
裴行俭虽也是心向着李显,但到底不是李显的心腹,此际见刘仁轨在武后面前如此推崇李显,自不免稍有些诧异,唯恐武后恼怒之下误了正事,忙从旁打岔了一句道。
“陛下么,唔……,那好,就先面圣去也罢。”
武后内心里是很想将此番军报先行压下,可转念一想,这等可能性实在是太低了些,万一要是因此折损了圣眷,反倒不美,略一沉吟之后,也就顺势答应了裴行俭的提议,但却半点不提要宣召李显前来商议的事儿,显然是打算将李显排除在决策之外了的。
“娘娘且慢,吐蕃乃是太子殿下所平,周边诸军也大多是太子殿下之旧部,欲商议对策,须还得太子殿下从旁襄助方可。”
武后的算计虽好,可惜刘仁轨却不答应,不等武后动身,便已从旁插言道。
“嗯,那就去宣好了,来人,摆驾紫宸殿!”
被刘仁轨如此这般地打着岔,武后心中恨意大起,可又不好喝斥刘仁轨的无礼,毕竟刘仁轨所言皆是正理,武后纵使再怒,也没得奈何,只能是随口吩咐了一声,却并未指定何人前去传召李显,摆明了就是不想让李显参与到御前议事中去,而后,也不待刘仁轨再次开口,她便已是快步行出了书房。
武后这么一走,裴行俭与刘仁轨都不禁为之摇头苦笑不已,可也没敢再进言,只能是默默无言地跟在了武后的大驾身后,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向紫宸殿而去了……
“天后娘娘驾到!”
天将十月,正是秋高气爽之时,对于畏寒怕热的高宗来说,正是一年中最轻松的日子,已是接连半个多月不曾犯病,身子骨虽虚弱依旧,可精气神却是好多了,刚用过了膳,又没甚睡意,正斜靠在锦垫子上,兴趣盎然地看着杂书,这冷不丁听得喝道声响起,唯恐武后见怪,忙不迭地将手中的杂书往被窝里一塞,翻身坐直了起来。
“臣妾(老臣)叩见陛下!”
高宗方才坐直了身子,连衣衫上的皱褶都尚来不及抹平,就见武后与裴、刘二相已是联袂行了进来,尽皆按着朝规大礼参拜不迭。
“免了,免了,媚娘,可是出了甚大事了?”
一见裴、刘两位轮值的宰辅也跟了来,高宗的心里头立马便“咯噔”了一下,忙不迭地便出言追问了一句道。
“回陛下的话,红山宫来了急报,说是吐蕃故地战乱又起了。”
尽管心中百般不愿将战乱之事道将出来,可高宗有问,武后却也不敢隐瞒,这便作出一派忧心忡忡状地回答道。
“啊,怎会如此?吐蕃不是已灭了么?为何又乱了去,这,这……”
高宗早年的雄心壮志早已被反复发作的疾病折磨得所剩无几了,如今就只有一个心思,那便是安安稳稳地当着皇帝,此时一听说吐蕃又乱了,脸色瞬间就变了,气急败坏地站了起来,发出了一连串的质疑之言。
“陛下莫急,局势尚未到大坏之地步,现有红山宫军报在此,请陛下过目。”
一见高宗慌乱若此,武后心中的忧虑自不免更深了几分,可又不好有所表露,只能是将军报取了出来,递给了高宗。
“哼!这些蕃子当真不可理喻,朕就不信平之不得!唔,显儿何在?”
高宗将军报匆匆过了一遍,见是吐蕃人自相残杀,心中的慌乱遂稍平了些,可也不敢掉以轻心,发泄了两句之后,突然问起了李显的情形。
“回陛下的话,老臣已派了人去请了。”
武后先前光说叫人去宣,实际上却并不曾真派了人去,这会儿一听高宗问起李显,心中难免有些犯叨咕,自不好明言,倒是刘仁轨从旁站了出来,高声应答了一句道。
“嗯,好,那便等显儿来了,一并再议议也罢。”
高宗尽管对李显有着些微的猜忌之心,可对李显的军事才干却是极其相信的,此时听闻李显将至,倒也安心了不少,并未急着议事,而是下令随侍的宦官们给裴、刘二相赐了座,一并等着李显的到来。
“启禀陛下、娘娘,太子殿下在宫门外求见。”
李显到得很快,众人方才刚坐定不多会,就见紫宸殿副主事宦官刘汝明急匆匆地从屏风后头转了出来,疾步抢到榻前,朝着高宗、武后便是一躬,高声禀报了一句道。
“宣,快宣!”
一听李显已到,高宗顿觉有了主心骨,二话不说地便道了宣。
“诺!”
高宗既已下了口谕,刘汝明又岂敢怠慢了去,赶忙应了诺,急匆匆地便退出了寝宫,不多会,便已陪着汗透重衣的李显又从外头转了进来。
“儿臣叩见父皇、母后。”
李显疾步抢到榻前,紧赶着便是一个大礼参拜不迭。
“免了,免了,显儿可知吐蕃又乱矣!”
高宗心挂着战事,也不等李显将礼行完,便已急吼吼地叫了起。
“回父皇的话,儿臣先前正在主持和议,突闻吐蕃有变,便已是急赶了来,尚不知详情如何。”
所谓的吐蕃大乱本就是李显暗自部署的结果,个中详情他自是心中有数得紧,但却绝不可能在此际有甚不应该的表现,这便假作惶急地应答了一句道。
“哦,那好,显儿且先看了军报再说。”
高宗倒是没怀疑李显在此事上有埋伏,这一听李显尚不知具体之军报内容,忙将搁在手边的军报拿了起来,递给了李显。
“父皇明鉴,吐蕃人生性蛮横少教化,此乱之由来虽不可考,可平之却是不难,难的是如何稳固各方,故此,儿臣以为当剿抚并用,另以教化其民为辅,或可确保不再有此等乱事也。”
军报虽是不长,可李显却看得很慢,细细地过了一番之后,方才一扬眉,语调平缓地道出了平乱之总则。
“陛下,老臣以为殿下此言正理也,当是可行无虞!”
刘仁轨本身就精熟军政之道,自是听得出李显此策的可行性极高,加之其如今已是李显之心腹,自然要为李显呐喊上一把,也不等高宗有所表示,便已从旁嘉许了一句道。
“剿抚并用,教化为辅?唔,听着倒是可行,媚娘,裴爱卿,尔等对此可有甚不同看法么?”
高宗本意也不想战乱延续过久,这一听李显此言颇合其意,自是不会反对,只是为了慎重起见,倒也没急着下个决断,而是探询地问了武后与裴行俭的意见。
“陛下明鉴,老臣别无异议。”
裴行俭虽不是李显的心腹,可心底里却是向着李显的,当然了,在其看来,这条总则本就无甚错处,他自不会有旁的意见可言,出言附和自是该当之事,唯有武后却是一言不发,眉头紧锁成了个“川”字,似有着无穷之担忧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