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然正在翻阅新一期的《八卦》,第一篇文章的题目便是《素履子古今对照》。
《素履子》是道门一篇重要经典,从道之本源讲起,由此生发出德、忠、孝、仁、义、智、信等等做人做事的道理,实际上,道门通过这部典籍,将儒的思想纳入了道的范畴,实现了道上儒下、道本儒末的思想体系。
所谓古今对照,是指这两年兴起的一股考据热潮,考据的重点,便是这部经文。有一部分儒学生不知从何处掏出一本“古本《素履子》”,将其与道藏中收录的《素履子》进行比对,声称今本《素履子》并非张弧原典,其中有很多地方进行了修改,不是唐本原文。
赵然对《素履子》很熟悉,他任白马院方丈的时候,公推升座**时,就讲过这部经文,故此也对这种说法比较关注。在深入了解之后发现,所谓的“唐本《素履子》”,删增的那些部分,恰恰是对道为本源的统领性文字。
所谓古本《素履子》的出现,其目的何在,已经昭然若揭。赵然还听说,这两年各地乡试已经开始纳入大量《素履子》中的上述内容,纳入是没关系的,但不能这么纳入进去。
赵然知道现在道门中关于路线的分歧,虽然就全局来说,他的影响力不大,说不上什么话,但在松藩地区,他是能够说得上话的,至少在这里的县试、府试、院试三关,他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牢牢把握住思想关。
所以赵然与白腾鸣沟通后,天鹤宫经堂的布道事务研究室开始组织人手,研究并撰写了这篇古今对照的文章,对所谓古本进行了批驳,并指出其核心思想并非“还原经典”,而是篡改经典。
赵然对文章基本满意,但对文字中的部分内容不太满意,于是让主笔的两个道士到自己书房中相见。
“文章写的不错,总体上是清楚的表达了我们想要表达的想法,批驳的这些话语也很有力度,对你们的辛苦,我要说声感谢。”
两个主笔道士认真听着,连忙谦逊了几句。
赵然接着道:“按理说,你们布道事务研究室是由蒋高功负责,再往上还有都讲,轮不到我多说什么……”
两个主笔忙道:“都管说哪里话,谁不知道研究室的设立是出于您老的提议,谁不知道您老对经义的研究才是行家里手,还请您多加指点。”
赵然点了点头,道:“那好,我就说一点意见仅供参考。你们在举例的时候,要好好拿捏其中的分寸,不要过多受到原文的影响,像那些天人感应和谶纬之说,要认真区分,未经证实的道听途说,一定要严格把关,证实之后才能写进去。”
“您老是指……”
“你们看,比如这一条,霍山部头人之子出生时天雷阵阵、无云而雨,这是哪里听来的?你们考证过么?松藩四十余部,总有千奇百怪的传言,很多传言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头人贵族的权威,愚民可以,咱们道门中人应该心里有数,不要一起被愚了……所以我的意见是,未经证实的传言一定是慎重。”
说完之后,见两个主笔道士面面相觑,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察觉有异,于是问:“有什么话尽管说,我的为人你们接触多了便知,是愿意虚心纳谏的。是我说的有错么?”
两个主笔道:“都管所言,的确是真知灼见,我们回去后一定仔细证实,重新修改。”
过了两天,新改出来的文稿又被送到了赵然的书案上,赵然翻看一遍,修改之后,删掉了两个例子,但霍山部的例子却依然在留在上面。
赵然先是有些不快,继而又有些诧异,自己说的话什么时候不管用了?莫非是蒋高功故意的?按理说不应该啊。蒋高功便是原来无极院的高功蒋致标,当年赵然打着楚阳成的虎皮内定无极院上下职司时,蒋致标也在名单之列,“被他安排”到西真武宫做高功去了。
白腾鸣被公推为方丈后,蒋致标被提为西真武宫都讲,他是白腾鸣的心腹,这次又随着白腾鸣来到天鹤宫为高功,是只等现在的都讲辞道之后便要准备递补的第一人选。
赵然回忆了一下,蒋高功去年来天鹤宫的时候,对自己表现的很是尊敬,这两个月彼此间也算相处融洽,并没有犯少数人会犯的那种心态不平衡的低级错误,何况他想要晋都讲之位,还必须拿到三都议事上议决,万万不敢得罪自己。
所以,蒋高功的因素可以排除,至于现在这位都讲,身体不是很好,除了参加三都议事之外,已经很少过问具体事务了。
想到这里,忽然又自失一笑,以他在松藩的地位,不论馆阁也好、十方丛林也罢,谁那么不开眼,敢和自己硬扛?真是过去的习惯使然,完全想多了。
于是将两个主笔叫来了过来,开诚布公的问:“霍山部这个例子的确属实?”
其中一个忙不迭点头:“这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之事,故此写了进来。去年三月,我去永镇部族中调研,正逢霍山部大头人霍童的夫人产子,当时万里晴空,平地惊雷,伴着雷声还有不知何处形成的大雨,足足下了一炷香时分。”
赵然愣了:“你亲眼所见?”
“万死不敢哄骗都管。”
“原来如此……”将身子靠在椅背上沉吟片刻,赵然道:“你带我去。”
霍山部位于永镇县西北,距离松藩县不到二百里,都是草原和缓坡,骑马而行并不难走。赵然带着那主笔道士,各自乘马,向着霍山进发。
南归道人在天空盘旋,因为无聊而主动和申姜子换了岗的黄山君陪伴在数里之外,两位灵妖严密保证着赵然的安全。
行了两个时辰,前方出现大片沼泽,各种灌木、小树、池塘密布其间,在连绵起伏的缓坡间铺上了黑绿色的“毯子”。
那主笔常往永镇方向奔波,地理较熟,指着眼前的沼泽道:“这片沼泽方圆十余里,当地人称黑口子,说是进去了就出不来的意思。咱们需要向南绕行。”
《素履子》是道门一篇重要经典,从道之本源讲起,由此生发出德、忠、孝、仁、义、智、信等等做人做事的道理,实际上,道门通过这部典籍,将儒的思想纳入了道的范畴,实现了道上儒下、道本儒末的思想体系。
所谓古今对照,是指这两年兴起的一股考据热潮,考据的重点,便是这部经文。有一部分儒学生不知从何处掏出一本“古本《素履子》”,将其与道藏中收录的《素履子》进行比对,声称今本《素履子》并非张弧原典,其中有很多地方进行了修改,不是唐本原文。
赵然对《素履子》很熟悉,他任白马院方丈的时候,公推升座**时,就讲过这部经文,故此也对这种说法比较关注。在深入了解之后发现,所谓的“唐本《素履子》”,删增的那些部分,恰恰是对道为本源的统领性文字。
所谓古本《素履子》的出现,其目的何在,已经昭然若揭。赵然还听说,这两年各地乡试已经开始纳入大量《素履子》中的上述内容,纳入是没关系的,但不能这么纳入进去。
赵然知道现在道门中关于路线的分歧,虽然就全局来说,他的影响力不大,说不上什么话,但在松藩地区,他是能够说得上话的,至少在这里的县试、府试、院试三关,他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牢牢把握住思想关。
所以赵然与白腾鸣沟通后,天鹤宫经堂的布道事务研究室开始组织人手,研究并撰写了这篇古今对照的文章,对所谓古本进行了批驳,并指出其核心思想并非“还原经典”,而是篡改经典。
赵然对文章基本满意,但对文字中的部分内容不太满意,于是让主笔的两个道士到自己书房中相见。
“文章写的不错,总体上是清楚的表达了我们想要表达的想法,批驳的这些话语也很有力度,对你们的辛苦,我要说声感谢。”
两个主笔道士认真听着,连忙谦逊了几句。
赵然接着道:“按理说,你们布道事务研究室是由蒋高功负责,再往上还有都讲,轮不到我多说什么……”
两个主笔忙道:“都管说哪里话,谁不知道研究室的设立是出于您老的提议,谁不知道您老对经义的研究才是行家里手,还请您多加指点。”
赵然点了点头,道:“那好,我就说一点意见仅供参考。你们在举例的时候,要好好拿捏其中的分寸,不要过多受到原文的影响,像那些天人感应和谶纬之说,要认真区分,未经证实的道听途说,一定要严格把关,证实之后才能写进去。”
“您老是指……”
“你们看,比如这一条,霍山部头人之子出生时天雷阵阵、无云而雨,这是哪里听来的?你们考证过么?松藩四十余部,总有千奇百怪的传言,很多传言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头人贵族的权威,愚民可以,咱们道门中人应该心里有数,不要一起被愚了……所以我的意见是,未经证实的传言一定是慎重。”
说完之后,见两个主笔道士面面相觑,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察觉有异,于是问:“有什么话尽管说,我的为人你们接触多了便知,是愿意虚心纳谏的。是我说的有错么?”
两个主笔道:“都管所言,的确是真知灼见,我们回去后一定仔细证实,重新修改。”
过了两天,新改出来的文稿又被送到了赵然的书案上,赵然翻看一遍,修改之后,删掉了两个例子,但霍山部的例子却依然在留在上面。
赵然先是有些不快,继而又有些诧异,自己说的话什么时候不管用了?莫非是蒋高功故意的?按理说不应该啊。蒋高功便是原来无极院的高功蒋致标,当年赵然打着楚阳成的虎皮内定无极院上下职司时,蒋致标也在名单之列,“被他安排”到西真武宫做高功去了。
白腾鸣被公推为方丈后,蒋致标被提为西真武宫都讲,他是白腾鸣的心腹,这次又随着白腾鸣来到天鹤宫为高功,是只等现在的都讲辞道之后便要准备递补的第一人选。
赵然回忆了一下,蒋高功去年来天鹤宫的时候,对自己表现的很是尊敬,这两个月彼此间也算相处融洽,并没有犯少数人会犯的那种心态不平衡的低级错误,何况他想要晋都讲之位,还必须拿到三都议事上议决,万万不敢得罪自己。
所以,蒋高功的因素可以排除,至于现在这位都讲,身体不是很好,除了参加三都议事之外,已经很少过问具体事务了。
想到这里,忽然又自失一笑,以他在松藩的地位,不论馆阁也好、十方丛林也罢,谁那么不开眼,敢和自己硬扛?真是过去的习惯使然,完全想多了。
于是将两个主笔叫来了过来,开诚布公的问:“霍山部这个例子的确属实?”
其中一个忙不迭点头:“这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之事,故此写了进来。去年三月,我去永镇部族中调研,正逢霍山部大头人霍童的夫人产子,当时万里晴空,平地惊雷,伴着雷声还有不知何处形成的大雨,足足下了一炷香时分。”
赵然愣了:“你亲眼所见?”
“万死不敢哄骗都管。”
“原来如此……”将身子靠在椅背上沉吟片刻,赵然道:“你带我去。”
霍山部位于永镇县西北,距离松藩县不到二百里,都是草原和缓坡,骑马而行并不难走。赵然带着那主笔道士,各自乘马,向着霍山进发。
南归道人在天空盘旋,因为无聊而主动和申姜子换了岗的黄山君陪伴在数里之外,两位灵妖严密保证着赵然的安全。
行了两个时辰,前方出现大片沼泽,各种灌木、小树、池塘密布其间,在连绵起伏的缓坡间铺上了黑绿色的“毯子”。
那主笔常往永镇方向奔波,地理较熟,指着眼前的沼泽道:“这片沼泽方圆十余里,当地人称黑口子,说是进去了就出不来的意思。咱们需要向南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