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着李自成的,并不仅仅只有身在南京的朱国强。
进入甲申年,身处蒙古高原的多尔衮同样也在注视着大明的局势变化。从撤逃到蒙古草原后,看似在蒙古草原上东征西讨,甚至兵锋直指西域,一直打到天山,在将漠西蒙古击败收降为八旗的同时,他并没有放弃对关内的注意。
除了像过去一样派许多细作在北京,对探到特别重要消息的细作,不惜给予重赏。关于明朝朝廷上的忙乱举措和纷争,以及流贼的重要活动,几乎是每天或每隔三两天就有潜伏的细作报到草原上。
看似一门心思巩固着大清国在蒙古、在漠西统治的多尔衮,不过随着对西域的了解,他已经不像刚开始时那样天天考虑着如何率大军收复盛京,如何击败明国了。他甚至觉得,应该趁着明朝自顾不暇,没有时间考虑大清国的时机,尽可能的向西扩张。
向西万里,有比满洲更辽阔的土地,更重要的是那里没有平虏大将军朱慈颖。尤其是面对西征以来军事上不断的胜利。多尔衮甚至觉得大清国的未来在西方,他甚至研究起了成吉思汗——他就是在西征成功后,整合了西域等地的力量,才灭亡了西夏、金国以及南宋。
多尔衮从来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所以,他才会不断的向西扩张,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关内的虎视眈眈。
有时候,多尔衮甚至会想,明国人对西域的情况知之甚少甚或全然不知,等到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必定是会后悔的。
大约在正月下旬,多尔衮连得探报,说有名叫李自成的流贼首领已经在西安建立了“顺朝”,改元“永昌”。从去年十二月底到今年正月初,派遣了五十万人马分批从韩城附近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后所向披靡,正在向太原进兵,声言要夺取明朝江山。
这一消息不仅来自京城,也来自山西各地——那些山西商人,仍然是大清国极其重要的合作伙伴。明朝需要草原上的马牛等物,而他同样也需要关内的丝绸、棉布以及茶叶等物资收买蒙古人。
那些晋商向他提供了许多有关流贼的情报,当得知宣大两地总兵向流贼投降,流寇正在向京师进军时,多尔衮愣住了。
于是立即招来了洪承畴等人过来议事,在征讨漠北蒙古以及漠西蒙古的过程中,洪承畴的表现让多尔衮不能不刮目相看,甚至,如果不是洪承畴提出,利用漠西蒙古各部矛盾,大清国的西征就不可能那么顺利,现在明朝内部的突变,自然需要听听他的看法。
“以臣愚见,李贼自称有五十万人马渡河入晋,不过只是虚夸之词,实际兵力决对没有此数。兵将人数大概在二十万至三十万之间,不会更多的。那怕是以三十万计,到北京城下能够作战的兵力将不会超过二十万。”
多尔衮问道:
“你为何估计得这样少?”
又有人插话说道:
“洪大人,我估计李自成来到京城的人马大概在五十万以上,他不是在太原等地掳民为兵吗?”
“掳来的兵也是会逃的,咱们掳来的人都会在半路上逃,更何况是兵?”
洪承畴思索片刻,含笑说道:
“站在咱们大清国的立场上来说,我们当然希望将流贼兵力强一些大一些,只有如此,他们才会和明国拼个两败俱伤,这样的想法自然不错。但是,这样的想法,不过只是一厢情愿而已。臣在南朝,与流贼作战多年,对贼中实情,略有所知。流贼惯用虚声恫吓,且利用朝廷与各省官军弱点,才能迅速壮大,不断胜利而有今日。近几年贼势最盛,号称有百万之众,然而以臣看来,最盛时不超过五十万人。臣说李自成虽有大约五十万人,还得分兵驻守各处,而且有许多重要之处都无力驻守。这样看来,李贼渡河东征的兵员实数绝不会超过三十万人,即便是掳民为兵,可他还有伤亡啊,一个周遇吉就让他损兵折将近十万,即便是他补充兵马,大抵上也就是这个数,况且,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伪号,又渡河东犯,妄图在京城正式称帝,所以他必将文武百官等许多重要的人物带在身边,每一官僚必有一群奴仆相从,还得另有兵马保护。况且这三十万兵马数千里远征,谈何容易?单就是粮草辎重运输护卫,也得分出几万人来。如此看来,他如果以三十万众渡河东来,沿途留兵驻守,到北京城下时不会有二十万人。”
尽管多尔衮认为洪承畴说出的这个见解有道理,但是仍然疑惑不定的向洪承畴问道:
“你熟于南朝情况,果然见解不凡。但是我尚不解者是,你说李自成的兵力不多,多依恃虚声恫吓,但是他这几年驰骋中原,所向无敌,席卷湖广,长驱入陕,轻易占领西安,横扫西北各地,使明朝穷于应付,已临亡国危局。这情况你如何解释?”
说罢,多尔衮不等供承畴说话,又说道:
“今个咱们好好的谈谈。我已经命人预备了午膳,走吧,我们去午膳桌上,边吃边谈!”
刚从火盆边站起来,多尔衮又说道:
“还有一件事,我也要同你们商量一下,看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当然是越快越好,要在李自成尚在半路上就应该见到他,得到他的回书才好。”
“王爷有何妙棋?”
洪承畴跟着问道。
多尔衮胸有成竹地含笑回答。
“我想派人带着我大清国的一封信,在山西境内的路上迎见李自成,一则探听他对我大清国是敌是友,二则亲自去看看李自成的实力如何。你们觉得此计如何?”
闻言,洪承畴说道。
“其实是敌是友不重要,看不看他的实力也不重要。”
多尔衮颇有深意地一笑,
“哦?这是为何?”
“因为无论是敌是友,实力强弱,最终李自成都必须要先和朱慈颖打起来,只要他们打起来,对我大清国来说,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洪先生所言甚是!”
多尔衮哈哈大笑道。随即轻轻地将右手一挥,说道:
“走,边用膳边商量大事!”
多尔衮从暖锅中夹起来一大块肉,心思并没有在肉上。
“与咱们来说,他们无论是谁坐江山,都不重要,只要他们打起来对咱们大清国来说就是百利而无一害,他们之间打的时间越长,对咱们就越有利。”
多尔衮顿了顿,然后说到,
“咱们现在需要的是时间,过去,咱们的眼里只有中原,可是现在,往西还有那么大的地方,还有那么多的人丁,咱们把这些地方打下来,就像当年成吉思汗一样,他就是先在西边打下了偌大的江山,然后又回来打的宋朝。我们完全可以像他一样,在西边打下足够大的地盘,然后像成吉思汗一样带着西边的兵来打明朝。”
多尔衮的话让洪承畴暂停再动筷子,他望了多尔衮一眼,然后称赞道:
“王爷所言甚是,臣听说李自成一路劫掠无数,我们不仅可以和他联络,而且还可以卖给他红衣大炮,毕竟咱们需要银子还有很多中原的货物!”
多尔衮对洪承畴的这个建议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你的这个主意不错,李自成越强明国就越乱,他们越乱咱们将来的机会也就越多,而且还能趁机换回一大笔银子,不错,不错。”
点头称赞之余他又向洪承畴问道:
“你觉得除了信之外,要不要再给送他一些礼物?”
进入甲申年,身处蒙古高原的多尔衮同样也在注视着大明的局势变化。从撤逃到蒙古草原后,看似在蒙古草原上东征西讨,甚至兵锋直指西域,一直打到天山,在将漠西蒙古击败收降为八旗的同时,他并没有放弃对关内的注意。
除了像过去一样派许多细作在北京,对探到特别重要消息的细作,不惜给予重赏。关于明朝朝廷上的忙乱举措和纷争,以及流贼的重要活动,几乎是每天或每隔三两天就有潜伏的细作报到草原上。
看似一门心思巩固着大清国在蒙古、在漠西统治的多尔衮,不过随着对西域的了解,他已经不像刚开始时那样天天考虑着如何率大军收复盛京,如何击败明国了。他甚至觉得,应该趁着明朝自顾不暇,没有时间考虑大清国的时机,尽可能的向西扩张。
向西万里,有比满洲更辽阔的土地,更重要的是那里没有平虏大将军朱慈颖。尤其是面对西征以来军事上不断的胜利。多尔衮甚至觉得大清国的未来在西方,他甚至研究起了成吉思汗——他就是在西征成功后,整合了西域等地的力量,才灭亡了西夏、金国以及南宋。
多尔衮从来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所以,他才会不断的向西扩张,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关内的虎视眈眈。
有时候,多尔衮甚至会想,明国人对西域的情况知之甚少甚或全然不知,等到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必定是会后悔的。
大约在正月下旬,多尔衮连得探报,说有名叫李自成的流贼首领已经在西安建立了“顺朝”,改元“永昌”。从去年十二月底到今年正月初,派遣了五十万人马分批从韩城附近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后所向披靡,正在向太原进兵,声言要夺取明朝江山。
这一消息不仅来自京城,也来自山西各地——那些山西商人,仍然是大清国极其重要的合作伙伴。明朝需要草原上的马牛等物,而他同样也需要关内的丝绸、棉布以及茶叶等物资收买蒙古人。
那些晋商向他提供了许多有关流贼的情报,当得知宣大两地总兵向流贼投降,流寇正在向京师进军时,多尔衮愣住了。
于是立即招来了洪承畴等人过来议事,在征讨漠北蒙古以及漠西蒙古的过程中,洪承畴的表现让多尔衮不能不刮目相看,甚至,如果不是洪承畴提出,利用漠西蒙古各部矛盾,大清国的西征就不可能那么顺利,现在明朝内部的突变,自然需要听听他的看法。
“以臣愚见,李贼自称有五十万人马渡河入晋,不过只是虚夸之词,实际兵力决对没有此数。兵将人数大概在二十万至三十万之间,不会更多的。那怕是以三十万计,到北京城下能够作战的兵力将不会超过二十万。”
多尔衮问道:
“你为何估计得这样少?”
又有人插话说道:
“洪大人,我估计李自成来到京城的人马大概在五十万以上,他不是在太原等地掳民为兵吗?”
“掳来的兵也是会逃的,咱们掳来的人都会在半路上逃,更何况是兵?”
洪承畴思索片刻,含笑说道:
“站在咱们大清国的立场上来说,我们当然希望将流贼兵力强一些大一些,只有如此,他们才会和明国拼个两败俱伤,这样的想法自然不错。但是,这样的想法,不过只是一厢情愿而已。臣在南朝,与流贼作战多年,对贼中实情,略有所知。流贼惯用虚声恫吓,且利用朝廷与各省官军弱点,才能迅速壮大,不断胜利而有今日。近几年贼势最盛,号称有百万之众,然而以臣看来,最盛时不超过五十万人。臣说李自成虽有大约五十万人,还得分兵驻守各处,而且有许多重要之处都无力驻守。这样看来,李贼渡河东征的兵员实数绝不会超过三十万人,即便是掳民为兵,可他还有伤亡啊,一个周遇吉就让他损兵折将近十万,即便是他补充兵马,大抵上也就是这个数,况且,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伪号,又渡河东犯,妄图在京城正式称帝,所以他必将文武百官等许多重要的人物带在身边,每一官僚必有一群奴仆相从,还得另有兵马保护。况且这三十万兵马数千里远征,谈何容易?单就是粮草辎重运输护卫,也得分出几万人来。如此看来,他如果以三十万众渡河东来,沿途留兵驻守,到北京城下时不会有二十万人。”
尽管多尔衮认为洪承畴说出的这个见解有道理,但是仍然疑惑不定的向洪承畴问道:
“你熟于南朝情况,果然见解不凡。但是我尚不解者是,你说李自成的兵力不多,多依恃虚声恫吓,但是他这几年驰骋中原,所向无敌,席卷湖广,长驱入陕,轻易占领西安,横扫西北各地,使明朝穷于应付,已临亡国危局。这情况你如何解释?”
说罢,多尔衮不等供承畴说话,又说道:
“今个咱们好好的谈谈。我已经命人预备了午膳,走吧,我们去午膳桌上,边吃边谈!”
刚从火盆边站起来,多尔衮又说道:
“还有一件事,我也要同你们商量一下,看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当然是越快越好,要在李自成尚在半路上就应该见到他,得到他的回书才好。”
“王爷有何妙棋?”
洪承畴跟着问道。
多尔衮胸有成竹地含笑回答。
“我想派人带着我大清国的一封信,在山西境内的路上迎见李自成,一则探听他对我大清国是敌是友,二则亲自去看看李自成的实力如何。你们觉得此计如何?”
闻言,洪承畴说道。
“其实是敌是友不重要,看不看他的实力也不重要。”
多尔衮颇有深意地一笑,
“哦?这是为何?”
“因为无论是敌是友,实力强弱,最终李自成都必须要先和朱慈颖打起来,只要他们打起来,对我大清国来说,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洪先生所言甚是!”
多尔衮哈哈大笑道。随即轻轻地将右手一挥,说道:
“走,边用膳边商量大事!”
多尔衮从暖锅中夹起来一大块肉,心思并没有在肉上。
“与咱们来说,他们无论是谁坐江山,都不重要,只要他们打起来对咱们大清国来说就是百利而无一害,他们之间打的时间越长,对咱们就越有利。”
多尔衮顿了顿,然后说到,
“咱们现在需要的是时间,过去,咱们的眼里只有中原,可是现在,往西还有那么大的地方,还有那么多的人丁,咱们把这些地方打下来,就像当年成吉思汗一样,他就是先在西边打下了偌大的江山,然后又回来打的宋朝。我们完全可以像他一样,在西边打下足够大的地盘,然后像成吉思汗一样带着西边的兵来打明朝。”
多尔衮的话让洪承畴暂停再动筷子,他望了多尔衮一眼,然后称赞道:
“王爷所言甚是,臣听说李自成一路劫掠无数,我们不仅可以和他联络,而且还可以卖给他红衣大炮,毕竟咱们需要银子还有很多中原的货物!”
多尔衮对洪承畴的这个建议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你的这个主意不错,李自成越强明国就越乱,他们越乱咱们将来的机会也就越多,而且还能趁机换回一大笔银子,不错,不错。”
点头称赞之余他又向洪承畴问道:
“你觉得除了信之外,要不要再给送他一些礼物?”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这个大明太凶猛,这个大明太凶猛最新章节,这个大明太凶猛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这个大明太凶猛,这个大明太凶猛最新章节,这个大明太凶猛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