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王二十四年,秋,天子驾崩。姜国舅纠集一干人马,拥立天子嫡长子为王——这事情合乎礼法,圣人并未拒绝。
此后姜家一跃成顶级门阀,凡是沾亲带故的,都弹冠相庆,涌入朝中。一时间公卿间风气大坏。
圣人弟子都恳求圣人出手,拨乱反正,但圣人却拒绝了。
他在学宫静思三日,豁然贯通,终于召集弟子,宣布自己的决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圣人挂冠而去,周游列国,周王室因为圣人而拥有的绝对权威,就在这一日完全失去。公卿们不知道他们失去了什么,还觉得他们赢了这一场蜗牛角上的争斗,欢喜无限。
所有人都未曾反应过来的时候,燕国第一时间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叶行远一听到这消息,立刻下令大军北下,攻伐齐国。
这时候齐国已经不复春秋霸主时候的强盛,被燕国攻打初时还不在意,但没想到燕军骑兵强横,器械精良,无论野战还是攻城,都是势如破竹。
不过半月功夫,燕国军队已经连拔十余座城池,渡过定河,直抵齐国腹地。
齐国国君吓得屁滚尿流,不知该如何是好——最近这几年有圣人坐镇,大国也不敢擅起攻伐,遇到这种事,诸位大臣连忙向周王室求救。
姜国舅把持朝政,觉得如今天子的威权还如圣人一般,便轻描淡写以天子名义下旨,要燕国退军,接受天子仲裁。这几年圣人都是这么处理问题,大家都习惯了。
然而叶行远却完全不吃这一套,将周天子的使者赶出军营,当日便下令继续进军,开始攻打齐都。
姜国舅气得怒不可遏,号召天下共击之。但这时候诸侯国早看出了圣人走后,王室色厉内荏的本质,哪里还会听他们的,顶多就是明哲保身骑墙观望,绝不会轻易出兵。
齐国得不到援助,周天子的谕令又不起左右,只能咬牙组织守城抵抗,但哪里能扛得住燕军的十年生聚?守城三日,便被叶行远的回回车轰破了城墙,齐王肉坦出降,齐国七百多年的传承社稷,竟尔灭国!
燕国一举取河东膏腴之地,如今人口、土地、军队,都可以说是列国最强。一时间人心惶惶,天下震动。
有人道:“这可如何是好?强燕如此霸道,只怕灭齐之后绝不会满足,必然要西进南下,天下大乱就在眼前!”
有人却欢喜道:“乱世已久,五霸争雄,城头变幻大王旗,小民甚苦。若真有雄主,横扫六合,一统中原,也不是什么坏事!”
有人反驳道:“燕国虽强,打下齐国也是出其不意。想要消化齐国一地,也得多年时光,哪有那么容易继续攻伐?其余诸国,若能连横共抗燕国,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前几年秦国崛起,诸国连横抗之,但现在看来,北边的比西边的还狠!秦国虽强,攻打魏国赵国还互有胜负,未能克竟全功。燕国却这么凶残,一口气灭了齐国,这种大国除了内部崩坏,还没发生过被吞并的先例,怎么不叫诸强人心惶惶?
一时间暗流汹涌,说什么的都有。不过占据主流的还是纵横家们,现在无数舌辩之士奔赴诸国,舌灿莲花,鼓吹连横抗燕之道。就连原本最强的秦国,也接待了不少这样的说客。
秦襄王很不习惯。秦国最近一直被视为要大家一起推的大魔王,现在突然转变画风,变成了要争取的队友,令他觉得很不可思议。
他向收下大臣询问,迟疑道:“燕国如今真的有这么强?燕军虽然强横,但是毕竟出于贫瘠之地,不耐久战。如今中原诸国吓到这个地步,有这必要么?”
大臣战战兢兢答道:“启禀大王,如今燕国今非昔比,任命钟奇为相之后,北破妖蛮,西吞青丘,掠夺了无数财富。如今兵精粮足,齐国猝不及防之下,被其攻灭简直是理所当然。”
以前燕军是强,现在的燕军是灭绝人性的强,各种跨时代的武器和装备加上完整的后勤体系,几乎是碾压式的节奏。齐国现在虽然弱了不复当年,但也不是任人揉捏的软柿子。
别国看到了燕军的可怕战绩,当然会感觉到害怕。秦国的探子也传回了消息,备述燕国的强大,纵然是号称无敌的老秦军,只怕也难以抵挡燕国的兵锋。
更可怕的是,燕国现在有一个稳固的后方,资源取之不尽,源源不绝。除了壮丁数量上还有劣势之外,几乎不怕消耗战。
人少是燕国现在的软肋,但是他们盔甲厚重,武器锋利,又是以多打少,以强攻弱,战损比极低,一旦消化了齐国的人口,那真的能有席卷天下之势!
其余诸国,这个时候不联合起来,就再也没有联合起来的机会了!
随着秦国的加入,诸国连横势成,一齐攻燕,指责燕国无故灭齐,要退回燕国,重建齐国。叶行远早料到会是这种结果,也不担心。
他虽然没有圣人只手擎天的本事,但是经过十多年准备,在自己的地盘上打守城战,他可是一点儿都不怵。
毕竟叶行远和子衍子这种千古第一的守城大佬学习过,也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再加上装备和战术上的优势,又怎怕一盘散沙的围攻。
他竟然是生生以一国之力,在开阔的平原上,坚壁清野,挡住了诸国联军,战势陷入僵持,联军无法前进一步。
“诸国聚众虽多,不能长战,入冬之后,必然退去。”叶行远稳坐钓鱼台,还耐心为幼小的燕昭君讲解战事。
诸国虽然都派出了军队,连南方的吴越两国都派了骑兵,但确实不可能长时间作战,顶多熬过了冬天,他们就得回去。
叶行远并没有乘胜追击的意思,他本来就是想要稳扎稳打,消化掉齐国之后,再图下一步。他一向有足够的耐心,尤其这是在圣人的世界之中,他更不能胡来。
各国联军占不到便宜,咬牙过了冬之后实在后勤跟不上,只能陆续退军。
叶行远也不追击,仍然保持种田的节奏,如今他占据齐燕大地,背靠青丘国,默默发展,等待平推。
诸国都知道叶行远的念头,但他们实在无能阻止,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燕国继续壮大。
又过五年,燕国准备充足,叶行远大军蓄势待发,圣人这时候却踏上了燕国的土地。
他是来见叶行远的。
圣人一至,提心吊胆的连横诸国心里燃起了希望,就盼着圣人能够再如当日维护秩序一般,一举压服叶行远,让他们得以苟延残喘。
叶行远却知道圣人绝不会是这个目的,他亲自迎到城门外十里,只见圣人带着高华君等人,手持竹杖,信步而来。
圣人的腰背仍然挺得笔直,双眸发亮,他虽然在这几年中周游列国,马不停蹄,自嘲“惶惶如丧家之犬”,但他的精气神却反而更进一步。
如果说以前他如山岳般高耸入云,如海洋般深不可测,那叶行远这次看到他的时候,却觉得圣人如天一般,笼罩一切。
叶行远心中有数,这时候的圣人已经领悟了天机和天命。
他恭恭敬敬的弯腰行礼,“参见老师!老师得悟大道,弟子不胜欢喜。”
圣人大笑,回顾身后诸弟子,又叹道:“我这般弟子,却没有一个如你的资质,若非三千年之遥,我真愿你传我衣钵。”
这话说得就重了,圣人身后的弟子除了高华君之外,还有许多贤弟子日后称圣的存在。叶行远虽然觉得自己也不差,但也不敢与这帮人物比资质。
便苦笑道:“弟子只是侥幸前知,怎敢与诸位师兄弟相比?”
他是三千年后来人,熟悉圣人事迹,当然知道他这样子是悟道了。至于其他这些贤弟子,不管怎么说也是当局者迷,怎么可能这么轻易体悟圣人之道?
圣人点头道:“不骄不躁,可谓我真弟子也,这二十年来,你春秋可曾读好了?”
叶行远恭敬道:“越读只觉得越深不可测,二十年前曾通读,如今不过读郑伯克段于鄢而已。”
郑伯克段于鄢是隐王元年事,是春秋头一卷的内容,还不到全书的百分之一。
圣人弟子们惊讶叶行远的学习速度之慢,圣人却颇为满意,笑道:“读书能有自得,便是好事。我且问你,燕国厉兵秣马,意欲何为?”
叶行远早知有此一问,并不奇怪,淡然开口道:“灭战国,统一天下。”
众弟子哗然,当今尚有周天子,甚为诸侯之相,怎能出此大逆不道之言?有几个脾气暴躁的当场便要发作,圣人却仍然保持平静。
他问道:“统一天下之后,你又当如何?”
叶行远胸有成竹道:“书同文,车同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圣人之道,未必就是绝对的真理。但用于终结这乱世,却最好不过。叶行远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当然不会错过这些关键点。
这是天下大一统的基础。圣人合掌大笑,良久才对众弟子道:“天命在彼,如之奈何?”
此后姜家一跃成顶级门阀,凡是沾亲带故的,都弹冠相庆,涌入朝中。一时间公卿间风气大坏。
圣人弟子都恳求圣人出手,拨乱反正,但圣人却拒绝了。
他在学宫静思三日,豁然贯通,终于召集弟子,宣布自己的决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圣人挂冠而去,周游列国,周王室因为圣人而拥有的绝对权威,就在这一日完全失去。公卿们不知道他们失去了什么,还觉得他们赢了这一场蜗牛角上的争斗,欢喜无限。
所有人都未曾反应过来的时候,燕国第一时间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叶行远一听到这消息,立刻下令大军北下,攻伐齐国。
这时候齐国已经不复春秋霸主时候的强盛,被燕国攻打初时还不在意,但没想到燕军骑兵强横,器械精良,无论野战还是攻城,都是势如破竹。
不过半月功夫,燕国军队已经连拔十余座城池,渡过定河,直抵齐国腹地。
齐国国君吓得屁滚尿流,不知该如何是好——最近这几年有圣人坐镇,大国也不敢擅起攻伐,遇到这种事,诸位大臣连忙向周王室求救。
姜国舅把持朝政,觉得如今天子的威权还如圣人一般,便轻描淡写以天子名义下旨,要燕国退军,接受天子仲裁。这几年圣人都是这么处理问题,大家都习惯了。
然而叶行远却完全不吃这一套,将周天子的使者赶出军营,当日便下令继续进军,开始攻打齐都。
姜国舅气得怒不可遏,号召天下共击之。但这时候诸侯国早看出了圣人走后,王室色厉内荏的本质,哪里还会听他们的,顶多就是明哲保身骑墙观望,绝不会轻易出兵。
齐国得不到援助,周天子的谕令又不起左右,只能咬牙组织守城抵抗,但哪里能扛得住燕军的十年生聚?守城三日,便被叶行远的回回车轰破了城墙,齐王肉坦出降,齐国七百多年的传承社稷,竟尔灭国!
燕国一举取河东膏腴之地,如今人口、土地、军队,都可以说是列国最强。一时间人心惶惶,天下震动。
有人道:“这可如何是好?强燕如此霸道,只怕灭齐之后绝不会满足,必然要西进南下,天下大乱就在眼前!”
有人却欢喜道:“乱世已久,五霸争雄,城头变幻大王旗,小民甚苦。若真有雄主,横扫六合,一统中原,也不是什么坏事!”
有人反驳道:“燕国虽强,打下齐国也是出其不意。想要消化齐国一地,也得多年时光,哪有那么容易继续攻伐?其余诸国,若能连横共抗燕国,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前几年秦国崛起,诸国连横抗之,但现在看来,北边的比西边的还狠!秦国虽强,攻打魏国赵国还互有胜负,未能克竟全功。燕国却这么凶残,一口气灭了齐国,这种大国除了内部崩坏,还没发生过被吞并的先例,怎么不叫诸强人心惶惶?
一时间暗流汹涌,说什么的都有。不过占据主流的还是纵横家们,现在无数舌辩之士奔赴诸国,舌灿莲花,鼓吹连横抗燕之道。就连原本最强的秦国,也接待了不少这样的说客。
秦襄王很不习惯。秦国最近一直被视为要大家一起推的大魔王,现在突然转变画风,变成了要争取的队友,令他觉得很不可思议。
他向收下大臣询问,迟疑道:“燕国如今真的有这么强?燕军虽然强横,但是毕竟出于贫瘠之地,不耐久战。如今中原诸国吓到这个地步,有这必要么?”
大臣战战兢兢答道:“启禀大王,如今燕国今非昔比,任命钟奇为相之后,北破妖蛮,西吞青丘,掠夺了无数财富。如今兵精粮足,齐国猝不及防之下,被其攻灭简直是理所当然。”
以前燕军是强,现在的燕军是灭绝人性的强,各种跨时代的武器和装备加上完整的后勤体系,几乎是碾压式的节奏。齐国现在虽然弱了不复当年,但也不是任人揉捏的软柿子。
别国看到了燕军的可怕战绩,当然会感觉到害怕。秦国的探子也传回了消息,备述燕国的强大,纵然是号称无敌的老秦军,只怕也难以抵挡燕国的兵锋。
更可怕的是,燕国现在有一个稳固的后方,资源取之不尽,源源不绝。除了壮丁数量上还有劣势之外,几乎不怕消耗战。
人少是燕国现在的软肋,但是他们盔甲厚重,武器锋利,又是以多打少,以强攻弱,战损比极低,一旦消化了齐国的人口,那真的能有席卷天下之势!
其余诸国,这个时候不联合起来,就再也没有联合起来的机会了!
随着秦国的加入,诸国连横势成,一齐攻燕,指责燕国无故灭齐,要退回燕国,重建齐国。叶行远早料到会是这种结果,也不担心。
他虽然没有圣人只手擎天的本事,但是经过十多年准备,在自己的地盘上打守城战,他可是一点儿都不怵。
毕竟叶行远和子衍子这种千古第一的守城大佬学习过,也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再加上装备和战术上的优势,又怎怕一盘散沙的围攻。
他竟然是生生以一国之力,在开阔的平原上,坚壁清野,挡住了诸国联军,战势陷入僵持,联军无法前进一步。
“诸国聚众虽多,不能长战,入冬之后,必然退去。”叶行远稳坐钓鱼台,还耐心为幼小的燕昭君讲解战事。
诸国虽然都派出了军队,连南方的吴越两国都派了骑兵,但确实不可能长时间作战,顶多熬过了冬天,他们就得回去。
叶行远并没有乘胜追击的意思,他本来就是想要稳扎稳打,消化掉齐国之后,再图下一步。他一向有足够的耐心,尤其这是在圣人的世界之中,他更不能胡来。
各国联军占不到便宜,咬牙过了冬之后实在后勤跟不上,只能陆续退军。
叶行远也不追击,仍然保持种田的节奏,如今他占据齐燕大地,背靠青丘国,默默发展,等待平推。
诸国都知道叶行远的念头,但他们实在无能阻止,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燕国继续壮大。
又过五年,燕国准备充足,叶行远大军蓄势待发,圣人这时候却踏上了燕国的土地。
他是来见叶行远的。
圣人一至,提心吊胆的连横诸国心里燃起了希望,就盼着圣人能够再如当日维护秩序一般,一举压服叶行远,让他们得以苟延残喘。
叶行远却知道圣人绝不会是这个目的,他亲自迎到城门外十里,只见圣人带着高华君等人,手持竹杖,信步而来。
圣人的腰背仍然挺得笔直,双眸发亮,他虽然在这几年中周游列国,马不停蹄,自嘲“惶惶如丧家之犬”,但他的精气神却反而更进一步。
如果说以前他如山岳般高耸入云,如海洋般深不可测,那叶行远这次看到他的时候,却觉得圣人如天一般,笼罩一切。
叶行远心中有数,这时候的圣人已经领悟了天机和天命。
他恭恭敬敬的弯腰行礼,“参见老师!老师得悟大道,弟子不胜欢喜。”
圣人大笑,回顾身后诸弟子,又叹道:“我这般弟子,却没有一个如你的资质,若非三千年之遥,我真愿你传我衣钵。”
这话说得就重了,圣人身后的弟子除了高华君之外,还有许多贤弟子日后称圣的存在。叶行远虽然觉得自己也不差,但也不敢与这帮人物比资质。
便苦笑道:“弟子只是侥幸前知,怎敢与诸位师兄弟相比?”
他是三千年后来人,熟悉圣人事迹,当然知道他这样子是悟道了。至于其他这些贤弟子,不管怎么说也是当局者迷,怎么可能这么轻易体悟圣人之道?
圣人点头道:“不骄不躁,可谓我真弟子也,这二十年来,你春秋可曾读好了?”
叶行远恭敬道:“越读只觉得越深不可测,二十年前曾通读,如今不过读郑伯克段于鄢而已。”
郑伯克段于鄢是隐王元年事,是春秋头一卷的内容,还不到全书的百分之一。
圣人弟子们惊讶叶行远的学习速度之慢,圣人却颇为满意,笑道:“读书能有自得,便是好事。我且问你,燕国厉兵秣马,意欲何为?”
叶行远早知有此一问,并不奇怪,淡然开口道:“灭战国,统一天下。”
众弟子哗然,当今尚有周天子,甚为诸侯之相,怎能出此大逆不道之言?有几个脾气暴躁的当场便要发作,圣人却仍然保持平静。
他问道:“统一天下之后,你又当如何?”
叶行远胸有成竹道:“书同文,车同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圣人之道,未必就是绝对的真理。但用于终结这乱世,却最好不过。叶行远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当然不会错过这些关键点。
这是天下大一统的基础。圣人合掌大笑,良久才对众弟子道:“天命在彼,如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