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了好一阵,袁晨皓才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即空中支援如何保证。
这实际上是一个压根没有必要问的问题,因为在裴承毅下达的作战计划中对此做了详细说明。看在苏劲辉不想打破沉默,那几个他国将领也不打算贸然现丑,袁晨皓才用这个比较基本的问题展开了新的话题。
严格说来,如何部署空中力量是战前准备中最关键、最困难的部分。
现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绝对不是地面部队。在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中,地面部队甚至只能扮演占领军的角色。即便在地面部队唱主角的大规模战争中,也只有在掌握了制空权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取得最终胜利。广义上的“空中力量”,不仅包括空军的战术航空兵、战略航空兵与支援航空兵,还包括海军航空兵与陆军航空兵,随着天军逐步具备实战能力,各国正在积极组建的空天部队也是空中力量的组成部分。
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考虑部署空中力量的时候,裴承毅首先想到的是海军航空兵,而不是空军。事实上,杜奇威首先想到的也是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而不是部署在土耳其与邻近欧洲国家的空军。
进入21世纪,虽然共和国在长达20年的战略扩张中获取了数十处海外军事基地,构建起了从朝鲜半岛到阿拉伯海的“新月形本土外围防线”,并且在阿根廷与东非国家获得了前进基地,俄罗斯也在独联体的基础上获得了众多海外基地。欧盟则在与北非国家的合作中进行了军事扩张,但是在美国全面收缩,丧失了半数以上海外军事基地的大背景下,世界性大国的海外军事基地数量比20世纪末缩减了近三成。
导致海外基地数量锐减的重要因素中,大国实力此消彼涨还是次要的。
根据共和国与美国每年花在海外军事基地上的开销来看,过于昂贵的建设与维持费用才是海外基地锐减的主要原因。按照共和国在2040年公布的国防蓝皮书,在2039财年度的国防预算中,维持海外军事基地的开支多达2100亿元,算上支付给常驻海外军事人员的补贴、装备在海外维护的特别费用等等,花在海外军事基地上的费用不会少于3500亿元,约占军费开支的12%,相当于海军全年装备开支的270%。美国的情况也相差不大,2040年花在海外基地上的经费在1100亿美元左右,约占当年国防开支的13%,相当于美军全年装备总开支的40%。
如此高昂的维护成本,肯定会让各国国防部的官员产生别的想法。
即便以共和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对高昂的劳动力成本计算,3500亿元或者1100亿美元大概能够采购1支拥有1艘超级航母、1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1艘攻击潜艇与2艘快速战斗支援舰的航母战斗群,购买一支拥有90架作战飞机的航空联队,并且在20年内正常使用。按照美国国防部在2038年做的一次全面分析统计,除了保证设在重要盟国的军事基地能够正常运转之外,通过削减次要地区的军事基地,每年能够节约600到70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从长远来看,在以20年为单位的发展周期内,扩大海军规模要比扩大海外军事基地规模更加划算。虽然共和国没有公布相关的资料与信息,但是有理由相信,对于一相精打细算的国防部官员来说。肯定会做类似的统计,并且得出类似的结论。事实上,在2037年之后,共和国已经关闭了大约10处海外军事基地,以减少军费开支,或者把宝贵的军费花到更重要的地方。
正是如此,裴承毅在制订作战任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海军的航母战斗群。
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因为设计上的严重问题,3艘“华夏”级航母在2038年到2039年期间陆续返回造船厂进行中期延寿大改,最快也只能在2042年年底之后陆续服役,所以共和国海军在进行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也只能出动3艘“北京”级与3艘“上海”级航母组成的6支航母战斗群。按照华剑锋的说法,因为这些年在建造护航战舰上欠的债,就算“华夏”级能够提前完成大修,也没有足够的护航战舰组建3支航母战斗群。
与美军的投入比起来,共和国海军的投入确实差强人意。
从实际情况来看,6支航母战斗群的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因为采用了轮换部署的编制方式,在拥有9艘航母的情况下,共和国海军仅保留7支舰载航空兵联队,且只有其中6支执行作战部署任务。所以除了主要担任训练任务与对抗任务的第17联队之外,另外6支联队都按照战斗标准组建,每支联队拥有96架战斗机与24架其他飞机。这种编制的好处非常明显,比如在和平时期,可以用较小的规模保持较高的战斗力,战争时期则能以最大的规模投入战斗。正是如此,6支航母战斗群均按照战斗标准前往战区,每艘航母上携带了72架战斗机与18架其他飞机,另外24架战斗机与6架其他飞机则部署在最近的海军航空站。
按照华剑锋的保证,只要弹药保障跟得上,6支航母战斗群能够以24小时不间断的最高强度连续出动7天。因为瓜达尔港距离前线近在咫尺,配合6支航母战斗群作战的快速战斗支援舰不用返回本土运载弹药,所以后勤保障不是问题。
由此可见,在最初的7天之内,海军能够持续投入500多架作战飞机。
这个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个地区性强国的空军总兵力。
当然,海军舰队能够使用的不仅仅是舰载航空兵。
在只出动6支航母战斗群,并且组建2个方向性特遣舰队的情况下,共和国海军能够为每支特遣舰队提供5艘防空巡洋舰、12艘多用途驱逐舰与12艘反潜驱逐舰,并且在4支快速支援舰队里面编入8艘反潜驱逐舰。这些护航战舰上的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总数量超过了4000具,除掉半数用来容纳防空导弹与反潜导弹之外,另外2000具可以用来装载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因为航母战斗群将在波斯湾与阿拉伯海活动,也就是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范围内活动,与美国舰队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水下还有10艘以上的攻击潜艇,所以护航战舰没有必要携带太多的防空导弹与反潜导弹,可以尽量携带对地攻击弹药。
除了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巡洋舰与多用途驱逐舰上有两门大口径电磁炮,反潜驱逐舰上则有一门大口径电磁炮。这些电磁炮的最大射程都在800千米左右。因此能够在波斯湾北部海域向伊拉克北部地区的作战部队提供炮火支援。非常可惜的是,因为美军控制着红海的入海口,所以共和国海军不能随意进出红海,也就无法用战舰上的电磁炮支援戈兰高地方向上的作战行动。
相对而言,因为美国将直接参战,所以在无法完全确保制空权的情况下,护航战舰携带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意义非常显著。
也正是如此,仅仅投入舰载航空兵肯定不够。
与岸基航空兵相比,舰载航空兵的最大问题就是持续作战能力不强。虽然舰载航空兵的爆发出动能力非常惊人,以“上海”级航母为例,基本设计指标就是在打击半径为1200千米的情况下,在最初的24小时之内出动400架次的作战飞机(不包括支援行动),即在搭载72架战斗机的情况下,每架战斗机出动5.56架次,其中防空战斗机出动5架次,多用途战斗机出动6架次。扣除作战所需时间,等于每架战斗机在返回航母之后,必须在90分钟之内再次升空。为此,“上海”级航母准备了可以容纳近500名飞行员的军官舱,而其他航母最多只能容纳300名飞行员。但是受航母本身限制,特别是海上作战环境的限制,舰载航空兵的持续作战能力远不如岸基航空兵。从基本构造上也能解释这种情况,即承载舰载航空兵的航母是一种立体集约型的作战平台。而承载岸基航空兵的航空基地是一种平面分散型的作战平台。
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裴承毅就知道,必须尽快投入空军。
问题是,如果过早动用空军,共和国的战争意图就太明显了,从而会在国际斗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事实上,在战斗打响之前,裴承毅也不可能动用共和国空军,甚至不能用运输机向前线运送作战部队。
针对这一情况,裴承毅只能动“歪脑筋”。
与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进行谈判时,裴承毅通过军情局提出了一个特别要求。即三个国家的空军要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24小时之内承担50%的空中作战任务,另外50%的空中作战任务将由共和国海军的舰载航空兵承担,而在开战后的24小时之内,共和国空军将完成兵力调遣与投送工作。
也就是说,空军将在24小时之内向前线部署至少500架作战飞机与100架支援飞机。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当然,这不是裴承毅的承诺,而是空军司令雷靖鸣上将的承诺。
作为在空军服役了40多年,先后辅佐了数位空军司令,直到62岁才以上将身份成为空军一把手的空军上将,雷靖鸣绝对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开玩笑。
事实上,实现“24小时到达与部署”,正是空军努力追求的现实目标。
按照雷靖鸣在2037年上任后提出的空军改革方案,在以支援航空兵、特别是全球兵力投送能力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情况下,空军首先得从自身做起,实现在24小时之内向距离本土5000千米范围内的任何一处热点地区投送一支规模与战斗力不亚于地区性强国空军总体势力的空中力量。具体来说,就是在全体动员的情况下,向5000千米范围内的地区投送7个战术航空兵联队。
这里说的投送,主要是指地面保障设备,以及持续作战所需的弹药物资。
虽然战术航空兵的战斗机可以在加油机的支援下直接飞往目的地,但是要想确保部队持续作战,就得向前线投送包括地勤人员、保障设备、备用零件、通信设施、乃至人员基本生活设施设备在内的所有保障物资,以及满足作战需要的燃油、弹药等作战物资。
别看空军是空中作战部队,其留在地面上的装备肯定比飞上天的多得多。
按照共和国空军的编制,1个装备j-17多用途战斗机的战术航空兵联队的地面保障车辆超过300台,平均1架战斗机需要4台车辆,而地勤人员超过500人,平均1名飞行员对应3名地勤人员。运送这些设备与人员,需要动用12架y-15大型运输机、或者18架y-16多用途运输机。虽然在雷靖鸣发起改革后,空军花了很大的力气“减肥”,但是为了保证部队的战斗力,增添了不少后勤保障设施,比如装在12个集装箱内的、为全联队的飞行员与地勤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综合勤务支援与生活保障系统”就能塞满3架y-15或者4架y-16的货舱。
除了保障设备,战斗物资的运送工作更加麻烦。
即便按照中等强度出动,1个j-17多用途战斗机联队每天消耗的物资都需要动用20架y-15或者28架y-16。由此可见,如果出动7个战术航空兵联队,空军拥有的运输机就得全部用来运送弹药。
万幸的是。在海湾地区作战,暂时不用考虑空运作战物资。
按照裴承毅的部署,空军的战术航空兵主要部署在以胡齐斯坦省为中心的伊朗南部地区,以及以巴士拉为中心的伊拉克东南部地区。而这两个地区都有大型港口,而且都有比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主要机场均有直通港口的铁路,军用机场也有直通港口的公路。更重要的是,这些地区远离战区,安全有保障。
对共和国空军来说,关键就是如何在24小时之内投送7个战术航空兵联队。
为此,空军必须占用所有大型运输机与多用途运输机。也就是说,投送第十战斗单位的行动必须延期。
裴承毅没有别的选择,在投送第十战斗单位之前,投入空中力量更加关键。
事实上,第十战斗单位的行动不会受到多大影响,因为没有空军的运输机,还有陆军航空兵的战术运输机。
虽然dz-25e的最大航程无法把第十战斗单位从共和国小西南地区送到海湾地区,但是可以用不低于空军的空运效率,将第十战斗单位送到共和国的西北地区(也可以送到印度的恒河平原,只是印度当局不愿意卷入中东冲突,所以没有向共和国开放军事基地与国内交通设施),再通过中巴战略铁路前往巴基斯坦。如果不走海路,到达拉合尔之后,第十战斗单位就可以再次搭乘陆航的dz-25e机群前往伊朗或者伊拉克,如果走海路,则需要继续南下前往瓜达尔港。
总的说来,第十战斗单位肯定能在6月底到达战场。
因为战术航空兵能够及时参战,所以裴承毅没有急着投入陆军航空兵的d-25d低空攻击机群,而是打算让陆航跟随地面部队行动,以稳打稳扎的方式向战区运动,从而减轻前期后勤保障的压力。
综上所述,空中力量的投入问题并不严重。
在裴承毅解释了这个问题之后,苏劲辉与几位他国将领各提了一个问题,其中苏劲辉的问题是部署在叙利亚的地面部队的后勤保障。因为共和国很有可能以陆续增兵的方式投入更多的地面部队,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裴承毅只提到前期主要由伊拉克国防军与叙利亚国防军负责地面运输工作,共和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负责防空掩护,并没提到后期的作战部署。苏劲辉也没多问,因为在前往大马士革之前,他从军情局获得了相关的信息,知道后期会有更大的动作。
在参谋进来通报国防部即将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后,裴承毅才宣布会议结束。
与以往的会议一样,裴承毅没有指望其他人能够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问题来。召开战前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以直接沟通的方式,让负责具体指挥工作的前线指挥官明白最高指挥官的战术意图,避免在作战行动上犯错误。事实上,这也主要针对苏劲辉。袁晨皓在印度战争期间就是裴承毅的副手,因此非常清楚裴承毅的战术思想。虽然苏劲辉也在半岛战争期间与裴承毅合作过,但是合作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当时的裴承毅还不是很成熟,所以苏劲辉对裴承毅的了解并不多。
事实上,裴承毅最担心的就是苏劲辉。
不管怎么说,在局势没有明朗之前,裴承毅不希望苏劲辉犯任何错误。。.。
这实际上是一个压根没有必要问的问题,因为在裴承毅下达的作战计划中对此做了详细说明。看在苏劲辉不想打破沉默,那几个他国将领也不打算贸然现丑,袁晨皓才用这个比较基本的问题展开了新的话题。
严格说来,如何部署空中力量是战前准备中最关键、最困难的部分。
现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绝对不是地面部队。在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中,地面部队甚至只能扮演占领军的角色。即便在地面部队唱主角的大规模战争中,也只有在掌握了制空权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取得最终胜利。广义上的“空中力量”,不仅包括空军的战术航空兵、战略航空兵与支援航空兵,还包括海军航空兵与陆军航空兵,随着天军逐步具备实战能力,各国正在积极组建的空天部队也是空中力量的组成部分。
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考虑部署空中力量的时候,裴承毅首先想到的是海军航空兵,而不是空军。事实上,杜奇威首先想到的也是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而不是部署在土耳其与邻近欧洲国家的空军。
进入21世纪,虽然共和国在长达20年的战略扩张中获取了数十处海外军事基地,构建起了从朝鲜半岛到阿拉伯海的“新月形本土外围防线”,并且在阿根廷与东非国家获得了前进基地,俄罗斯也在独联体的基础上获得了众多海外基地。欧盟则在与北非国家的合作中进行了军事扩张,但是在美国全面收缩,丧失了半数以上海外军事基地的大背景下,世界性大国的海外军事基地数量比20世纪末缩减了近三成。
导致海外基地数量锐减的重要因素中,大国实力此消彼涨还是次要的。
根据共和国与美国每年花在海外军事基地上的开销来看,过于昂贵的建设与维持费用才是海外基地锐减的主要原因。按照共和国在2040年公布的国防蓝皮书,在2039财年度的国防预算中,维持海外军事基地的开支多达2100亿元,算上支付给常驻海外军事人员的补贴、装备在海外维护的特别费用等等,花在海外军事基地上的费用不会少于3500亿元,约占军费开支的12%,相当于海军全年装备开支的270%。美国的情况也相差不大,2040年花在海外基地上的经费在1100亿美元左右,约占当年国防开支的13%,相当于美军全年装备总开支的40%。
如此高昂的维护成本,肯定会让各国国防部的官员产生别的想法。
即便以共和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对高昂的劳动力成本计算,3500亿元或者1100亿美元大概能够采购1支拥有1艘超级航母、1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1艘攻击潜艇与2艘快速战斗支援舰的航母战斗群,购买一支拥有90架作战飞机的航空联队,并且在20年内正常使用。按照美国国防部在2038年做的一次全面分析统计,除了保证设在重要盟国的军事基地能够正常运转之外,通过削减次要地区的军事基地,每年能够节约600到70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从长远来看,在以20年为单位的发展周期内,扩大海军规模要比扩大海外军事基地规模更加划算。虽然共和国没有公布相关的资料与信息,但是有理由相信,对于一相精打细算的国防部官员来说。肯定会做类似的统计,并且得出类似的结论。事实上,在2037年之后,共和国已经关闭了大约10处海外军事基地,以减少军费开支,或者把宝贵的军费花到更重要的地方。
正是如此,裴承毅在制订作战任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海军的航母战斗群。
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因为设计上的严重问题,3艘“华夏”级航母在2038年到2039年期间陆续返回造船厂进行中期延寿大改,最快也只能在2042年年底之后陆续服役,所以共和国海军在进行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也只能出动3艘“北京”级与3艘“上海”级航母组成的6支航母战斗群。按照华剑锋的说法,因为这些年在建造护航战舰上欠的债,就算“华夏”级能够提前完成大修,也没有足够的护航战舰组建3支航母战斗群。
与美军的投入比起来,共和国海军的投入确实差强人意。
从实际情况来看,6支航母战斗群的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因为采用了轮换部署的编制方式,在拥有9艘航母的情况下,共和国海军仅保留7支舰载航空兵联队,且只有其中6支执行作战部署任务。所以除了主要担任训练任务与对抗任务的第17联队之外,另外6支联队都按照战斗标准组建,每支联队拥有96架战斗机与24架其他飞机。这种编制的好处非常明显,比如在和平时期,可以用较小的规模保持较高的战斗力,战争时期则能以最大的规模投入战斗。正是如此,6支航母战斗群均按照战斗标准前往战区,每艘航母上携带了72架战斗机与18架其他飞机,另外24架战斗机与6架其他飞机则部署在最近的海军航空站。
按照华剑锋的保证,只要弹药保障跟得上,6支航母战斗群能够以24小时不间断的最高强度连续出动7天。因为瓜达尔港距离前线近在咫尺,配合6支航母战斗群作战的快速战斗支援舰不用返回本土运载弹药,所以后勤保障不是问题。
由此可见,在最初的7天之内,海军能够持续投入500多架作战飞机。
这个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个地区性强国的空军总兵力。
当然,海军舰队能够使用的不仅仅是舰载航空兵。
在只出动6支航母战斗群,并且组建2个方向性特遣舰队的情况下,共和国海军能够为每支特遣舰队提供5艘防空巡洋舰、12艘多用途驱逐舰与12艘反潜驱逐舰,并且在4支快速支援舰队里面编入8艘反潜驱逐舰。这些护航战舰上的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总数量超过了4000具,除掉半数用来容纳防空导弹与反潜导弹之外,另外2000具可以用来装载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因为航母战斗群将在波斯湾与阿拉伯海活动,也就是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范围内活动,与美国舰队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水下还有10艘以上的攻击潜艇,所以护航战舰没有必要携带太多的防空导弹与反潜导弹,可以尽量携带对地攻击弹药。
除了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巡洋舰与多用途驱逐舰上有两门大口径电磁炮,反潜驱逐舰上则有一门大口径电磁炮。这些电磁炮的最大射程都在800千米左右。因此能够在波斯湾北部海域向伊拉克北部地区的作战部队提供炮火支援。非常可惜的是,因为美军控制着红海的入海口,所以共和国海军不能随意进出红海,也就无法用战舰上的电磁炮支援戈兰高地方向上的作战行动。
相对而言,因为美国将直接参战,所以在无法完全确保制空权的情况下,护航战舰携带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意义非常显著。
也正是如此,仅仅投入舰载航空兵肯定不够。
与岸基航空兵相比,舰载航空兵的最大问题就是持续作战能力不强。虽然舰载航空兵的爆发出动能力非常惊人,以“上海”级航母为例,基本设计指标就是在打击半径为1200千米的情况下,在最初的24小时之内出动400架次的作战飞机(不包括支援行动),即在搭载72架战斗机的情况下,每架战斗机出动5.56架次,其中防空战斗机出动5架次,多用途战斗机出动6架次。扣除作战所需时间,等于每架战斗机在返回航母之后,必须在90分钟之内再次升空。为此,“上海”级航母准备了可以容纳近500名飞行员的军官舱,而其他航母最多只能容纳300名飞行员。但是受航母本身限制,特别是海上作战环境的限制,舰载航空兵的持续作战能力远不如岸基航空兵。从基本构造上也能解释这种情况,即承载舰载航空兵的航母是一种立体集约型的作战平台。而承载岸基航空兵的航空基地是一种平面分散型的作战平台。
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裴承毅就知道,必须尽快投入空军。
问题是,如果过早动用空军,共和国的战争意图就太明显了,从而会在国际斗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事实上,在战斗打响之前,裴承毅也不可能动用共和国空军,甚至不能用运输机向前线运送作战部队。
针对这一情况,裴承毅只能动“歪脑筋”。
与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进行谈判时,裴承毅通过军情局提出了一个特别要求。即三个国家的空军要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24小时之内承担50%的空中作战任务,另外50%的空中作战任务将由共和国海军的舰载航空兵承担,而在开战后的24小时之内,共和国空军将完成兵力调遣与投送工作。
也就是说,空军将在24小时之内向前线部署至少500架作战飞机与100架支援飞机。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当然,这不是裴承毅的承诺,而是空军司令雷靖鸣上将的承诺。
作为在空军服役了40多年,先后辅佐了数位空军司令,直到62岁才以上将身份成为空军一把手的空军上将,雷靖鸣绝对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开玩笑。
事实上,实现“24小时到达与部署”,正是空军努力追求的现实目标。
按照雷靖鸣在2037年上任后提出的空军改革方案,在以支援航空兵、特别是全球兵力投送能力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情况下,空军首先得从自身做起,实现在24小时之内向距离本土5000千米范围内的任何一处热点地区投送一支规模与战斗力不亚于地区性强国空军总体势力的空中力量。具体来说,就是在全体动员的情况下,向5000千米范围内的地区投送7个战术航空兵联队。
这里说的投送,主要是指地面保障设备,以及持续作战所需的弹药物资。
虽然战术航空兵的战斗机可以在加油机的支援下直接飞往目的地,但是要想确保部队持续作战,就得向前线投送包括地勤人员、保障设备、备用零件、通信设施、乃至人员基本生活设施设备在内的所有保障物资,以及满足作战需要的燃油、弹药等作战物资。
别看空军是空中作战部队,其留在地面上的装备肯定比飞上天的多得多。
按照共和国空军的编制,1个装备j-17多用途战斗机的战术航空兵联队的地面保障车辆超过300台,平均1架战斗机需要4台车辆,而地勤人员超过500人,平均1名飞行员对应3名地勤人员。运送这些设备与人员,需要动用12架y-15大型运输机、或者18架y-16多用途运输机。虽然在雷靖鸣发起改革后,空军花了很大的力气“减肥”,但是为了保证部队的战斗力,增添了不少后勤保障设施,比如装在12个集装箱内的、为全联队的飞行员与地勤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综合勤务支援与生活保障系统”就能塞满3架y-15或者4架y-16的货舱。
除了保障设备,战斗物资的运送工作更加麻烦。
即便按照中等强度出动,1个j-17多用途战斗机联队每天消耗的物资都需要动用20架y-15或者28架y-16。由此可见,如果出动7个战术航空兵联队,空军拥有的运输机就得全部用来运送弹药。
万幸的是。在海湾地区作战,暂时不用考虑空运作战物资。
按照裴承毅的部署,空军的战术航空兵主要部署在以胡齐斯坦省为中心的伊朗南部地区,以及以巴士拉为中心的伊拉克东南部地区。而这两个地区都有大型港口,而且都有比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主要机场均有直通港口的铁路,军用机场也有直通港口的公路。更重要的是,这些地区远离战区,安全有保障。
对共和国空军来说,关键就是如何在24小时之内投送7个战术航空兵联队。
为此,空军必须占用所有大型运输机与多用途运输机。也就是说,投送第十战斗单位的行动必须延期。
裴承毅没有别的选择,在投送第十战斗单位之前,投入空中力量更加关键。
事实上,第十战斗单位的行动不会受到多大影响,因为没有空军的运输机,还有陆军航空兵的战术运输机。
虽然dz-25e的最大航程无法把第十战斗单位从共和国小西南地区送到海湾地区,但是可以用不低于空军的空运效率,将第十战斗单位送到共和国的西北地区(也可以送到印度的恒河平原,只是印度当局不愿意卷入中东冲突,所以没有向共和国开放军事基地与国内交通设施),再通过中巴战略铁路前往巴基斯坦。如果不走海路,到达拉合尔之后,第十战斗单位就可以再次搭乘陆航的dz-25e机群前往伊朗或者伊拉克,如果走海路,则需要继续南下前往瓜达尔港。
总的说来,第十战斗单位肯定能在6月底到达战场。
因为战术航空兵能够及时参战,所以裴承毅没有急着投入陆军航空兵的d-25d低空攻击机群,而是打算让陆航跟随地面部队行动,以稳打稳扎的方式向战区运动,从而减轻前期后勤保障的压力。
综上所述,空中力量的投入问题并不严重。
在裴承毅解释了这个问题之后,苏劲辉与几位他国将领各提了一个问题,其中苏劲辉的问题是部署在叙利亚的地面部队的后勤保障。因为共和国很有可能以陆续增兵的方式投入更多的地面部队,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裴承毅只提到前期主要由伊拉克国防军与叙利亚国防军负责地面运输工作,共和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负责防空掩护,并没提到后期的作战部署。苏劲辉也没多问,因为在前往大马士革之前,他从军情局获得了相关的信息,知道后期会有更大的动作。
在参谋进来通报国防部即将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后,裴承毅才宣布会议结束。
与以往的会议一样,裴承毅没有指望其他人能够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问题来。召开战前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以直接沟通的方式,让负责具体指挥工作的前线指挥官明白最高指挥官的战术意图,避免在作战行动上犯错误。事实上,这也主要针对苏劲辉。袁晨皓在印度战争期间就是裴承毅的副手,因此非常清楚裴承毅的战术思想。虽然苏劲辉也在半岛战争期间与裴承毅合作过,但是合作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当时的裴承毅还不是很成熟,所以苏劲辉对裴承毅的了解并不多。
事实上,裴承毅最担心的就是苏劲辉。
不管怎么说,在局势没有明朗之前,裴承毅不希望苏劲辉犯任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