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陆军相比,海军的情况要复杂一些。但是大体上相差不大。
海军最特殊的地方,就是扩军的敏感性。众所周知,《斯德哥尔摩协议》以战舰的总吨位来限制各国海军规模,就是切中了海军的要害。没有战舰,海军将一事无成,而建造战舰所需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武装地面部队。
比如按照2050年前后的水准,建造一艘“重庆”级航母至少需要7年、即便以战时标准建造,提前预定各种零配件,也需要2年才能完成平台建造,然后需要1年才能形成战斗力。受建造流程等因素限制,除了小型舰艇与不按军用标准建造的辅助舰艇之外,其余战舰的战时建造周期均在2年左右,最短不会低于1年,最长不会超过3年。与之相比,如果完全按照战时标准,共和国的军工厂能在1个月内生产出3个战斗单位的主战装备,其总吨位相当于20万吨,即超过了1艘“重庆”级航母。由此可见,海军装备的建造周期远远超过了陆军装备的制造周期。
由此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海军扩军不易,二是海军扩军敏感。
正是不易。才显敏感。
不管怎么说,共和国是《斯德哥尔摩协议》缔约国,常规军备受其他缔约国监视,而海军战舰又无法像陆军装备那样,建造好之后就封存起来,以免落下口实。也就是说,除非共和国单方面撕毁协议,不然就无法像陆军那样,提前进行扩军。毋庸置疑,单方面撕毁协议的代价过于巨大。暂且不提这会对世界格局产生多大影响,由此背上主动制造战争的骂名就足以让共和国的领导人三思了。正是如此,在陆军的啊规模扩充军备的时候,共和国海军反而没有什么动静。
换个角度看,这也成就了共和国陆军。
以2050年之后的情况来看,即便共和国的国防开支一涨再涨,增幅连续数年都在15%左右,但是受前期起点太低影响,实际军费仍然不够支出。更重要的是,扩军本来就是无底洞,再多军费也满足不了军队的需求。换句话说,如果海军也跟着扩军,抛起造舰竞赛,恐怕共和国早就因国力透支而倒下来。正是因为海军没有跟着大规模扩军,所以陆军才能在战争爆发前全面换装,为大战做好准备。
问题是,海军的重要性谁也不能否认。
虽然在空天军(共和国空军与天军合并之后,只保留了天军。空军正式撤编,而美国将空军与天军合并之后,保留了空军,将天军撤编)大行其道的时代,海军的地位也非常尴尬,早就有人提出了“海军无用论”,认为海军应该像空军一样,被历史淘汰。但是两个超级大国均没有动海军的主意,只是在军种性质、即作战用途上做了调整。
到21世纪50年代,海军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在2050年,共和国就在国防蓝皮书中提到,21世纪下半叶的海军,除了肩负起维护航运,应付非传统安全威胁之外,在大规模战争中,海军主要为其他进攻性军兵种提供前进基地与部署平台。
说明白一点,海军不再是进攻力量,而是支援力量。
可以说,这也是适应现实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即便没有天军,随着空军的战术打击范围逐步扩大。在战术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都向5000千米看齐的时候,以航母为核心的海军舰队的存在价值必然大大降低。如果算上几乎具备全球作战能力的天军,海军舰队在打击任务中的地位更加不保。
问题是,不管是空军、还是天军,都需要将基地建立在地面上,或者说,人类的生产生活还离不开大地。如此一来,全面战争中,占领敌国领土仍然是夺取胜利的必要手段。受此影响,进攻力量就有两层含义,一是火力投送,二是兵力投送。
毋庸置疑,在火力投送方面,空天军的优势无与伦比。即便在战术层面上,陆军的远程炮兵也比海军舰队更有效率。问题是,不管是美国、还是共和国,都没有足够的外海军事基地。比如在大西洋上,共和国只在阿根廷与尼日利亚有几处军事基地,而且与本土的航线里程均接近2万千米,很难在战时确保其安全。同样的,在印度洋上,除了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的几座军事基地之外,美国就只有迪戈加西亚海空军基地可以利用,而这座基地距离共和国的生命航线非常近,肯定是共和国的必争之地。
由此可见,海军仍然有存在的必要,那就是充当兵力投送基地。
明白这层道理,也就不难明白,共和国与美国为什么能够接受一份对海军建设做出了严厉限制的常规军控条约了。
说直接点。在新的战术体系下,传统意义上的海军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斯德哥尔摩协议》只对传统意义上的海军做了限制,却没有对未来海军做出限制。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该协议没有对战舰之外的辅助舰艇,也就是那些在未来海战中具有决定性价值的海上平台做出任何限制。
换个角度看,共和国与美国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协议》,表明两国都接受了新思想。
问题是,海军战术思想变革所承担的风险远远超过了陆军。从历史上看,没有一次海军战术思想变革是在没有任何实战基础上进行的。换句话说,海军变革几乎全部在战争期间进行,均有实战依据。拿最近的一次变革来说,即航母取代战列舰、舰载航空兵取代坚甲重炮,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的,而在此之前,就算美日英等国的海军将领都认识到航母将在下一场海战中全面取代战列舰,成为海上霸主,可3个海上强国均没有放弃战列舰,而是在首先确保主力舰队的情况下,试探性的建造航母,直到战争爆发,且航母的战斗力得到证实之后。才将重点放在了航母上。即便如此,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美日英三国都没有放弃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而且最后一艘战列舰直到二战结束40多年之后,才从美国海军正式退役。
由此可见,海军改革来得并不轻松。
事实上,共和国与美国在海军改革上均未冒进,而是在确保航母战斗群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改革。
按照《斯德哥尔摩协议》的规定,共和国可以拥有与美国同等规模的海军,即共和国与美国海军的战舰总吨位均为375万吨(最初规定为250万吨。因为美国海军的总规模已经超过了250万吨,所以在经过多次补充谈判之后,将上限提高到了375万吨)。看上去,这个标准非常高,可实际上根本算不了什么。
以共和国海军为例,1艘“重庆”级航母的标准排水量就高达15万吨,组成航母战斗群至少需要1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1艘攻击潜艇、1艘快速战斗支援舰与1艘快速综合补给舰。照此计算,1支最低标准的航母战斗群的战舰总吨位将近25万吨。换句话说,共和国海军最多只能拥有15支航母战斗群。因为航母战斗群只是海军的核心力量,而不是海军的全部,一支强大的海军中,还必须包括两栖突击舰队、以及多支护航舰队,即便可以将部分护航战舰的吨位控制在1500吨以下,而且在平时不添加全套武备,以此避开约束,共和国海军也最多只能将战舰总吨位的一半用来打造航母战斗群。换句话说,共和国海军最多只能拥有7支以“重庆”级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受此影响,“重庆”级航母与前2级航母一样,仅仅建造了3艘。正是如此,共和国海军才保留了3艘“上海”级与3艘“北京”级航母,将航母战斗群的数量维持在9支。当然,随着3支“重庆”级航母战斗群服役,加上对“上海”级与“北京”级的现代化改进,与2041年时相比,共和国海军的战斗力提高了将近1倍。
相对而言,美国海军的处境更为艰难。
从实际情况出发,美国对海权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共和国。从总体战略来看,共和国的海洋战略基本上是“西攻东守”,即竭力确保印度洋的霸权,在西太平洋上以防御为主。原因非常简单,共和国的主要盟国都在印度洋周边地区,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南亚、海湾、中东与东非等地。更重要的是,共和国所需的主要资源中,将近80%需要经过印度洋。即便进军南大西洋,也可以走印度洋航线,而不是太平洋航线。因此,共和国海军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印度洋的海权。而在西太平洋上,只需要守住由琉球群岛构成的外围防线,保证本土不受到直接攻击就足够了。受实际情况约束,美国海军必须两面开弓。西面,美国海军必须全力进军西太平洋,保护日本、菲律宾与澳大利亚,特别是确保菲律宾的安全。东面,美国海军也不能松懈,除了必须全力保证连接英国的北大西洋航线之外,还要为进军地中海、登陆非洲大陆、扫荡南大西洋做准备。更重要的是,美国要想在世界大战中击败共和国,就得充分利用澳大利亚这颗棋子,而利用澳大利亚的最好办法就是以澳大利亚为基地,挑战共和国在印度洋地区的霸权。也就是说,美国海军需要以澳大利亚为根据地,进军印度洋。由此可见,共和国海军只需要在一条半战线上作战,美国海军却需要在三条战线上作战,双方的处境可想而知。
正是如此,即便在处境极为艰难的时候,美国都没有放松海军建设。
换个角度来看,美国需要一支更加强大的海军。
按照五角大楼在2050年提交给白宫的一份秘密报告中提到的相关内容,美国要想维护全球霸权地位,海军规模至少得是共和国的1.5倍。虽然这一论断没有多少凭据,显得过于武断,但是几乎所有美国人都认为,只有一支比敌人更加强大的海军,才能捍卫美国的根本利益。
正是如此,《斯德哥尔摩协议》的谈判工作才拖了10多年。
可以说,整个谈判中,最艰难的部分就是海军军控。后来,将海军战舰吨位由250万吨提高到375万吨,也是美国的主张,而且是以美国要挟退出协议,使《伦敦条约》第三阶段削减工作泡汤为要挟产生的结果。
问题是,美国当局没有理由让共和国只建造250万吨战舰。
如此一来,在共和国继续保持9支航母战斗群的情况下,美国海军至少需要保持12支航母战斗群,才能向国人交代。虽然为了提高航母战斗群的战斗力,美国海军一再削减其他舰艇,比如将两栖突击舰队的数量削减1半,将支援辅助舰艇的数量削减三分之一,从而使舰艇总吨位的三分之二都用在了航母战斗群上。但是按照前面的计算,美国海军最多只能拥有3艘新式航母,其余9艘航母均为2040年之前建造的老式航母。也就是说,即便美国海军在2055年之后保留了12支航母战斗群,其实际战斗力仍然不会比共和国海军高多少,双方基本上在同一起跑线上。
当然,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日子都不好过,面临的问题也差不多。
如此艰难的处境,让共和国与美国海军不得不在适当的情况下,加快新式战术思想的实践步伐。说直接一点,就是在战争爆发前,适当打造新的海上力量。
2055年,共和国海军就获得了一笔总额7500亿元的特别采购费用(其中5000亿元在国防预算之中,另外2500亿元在当年年底追加),用来开发采购3套“综合海上基地”,以弥补略显不足的海上战斗力与军事投送能力。
因为这一计划关系到了海军的未来发展方向,所以其具体内容没有完全公开。
事实上,也没有必要完全公开。
按照cnn的报道,共和国海军的“综合海上基地”项目在2042年就立项了,虽然一直处于开发阶段,迟迟没有按照军备标准进行建造,但是在10多年内,共和国海军每年都能获得一笔金额不低于150亿元的特别开发经费,其中近三分之一用在了该项目上,所以该项目才能在2055年以最快的速度由开发转为建造。
所谓的“综合海上基地”,实际上就是扩大版的“海上基地”。
与在中东战争期间初露峥嵘的“海上基地”相比,“综合海上基地”最大的特点就是规模大得多,由此带来的好处就是作战能力更加全面。按照cnn报道,“综合海上基地”采用了灵活搭建的设计方式,即除了核心部件之外,可以根据作战需要,以及所在海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组件规模,由此来决定基地的综合能力。在最大战力状态下,整个基地由上百组件,也就是上百艘模块化运输船组成,总吨位超过1000万吨,不但能够支持任何性质的航空力量,还能为空天战机提供支持,并且为3个战斗单位的6万地面部队提供支持,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军事基地。在最低标准下,基地也有十多个组件,总吨位超过100万吨,除了机动性能之外,其他作战能力均超过“重庆”级航母。当然,“综合海上基地”也并非尽善尽美,其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能力非常糟糕。为了避免受到《斯德哥尔摩协议》限制,“综合海上基地”中,只有承担全部电力供应的核心组件按军用标准建造,其他组件均按照民用标准建造。加上不佳的机动性,“综合海上基地”的生存能力远不如战舰,甚至比不上一些辅助类舰艇。
事实上,这也是共和国迟迟不肯将“综合海上基地”由图纸变成实物的根本原因。
同样的,美国海军没有抢先发展类似的海上力量,也与生存问题有直接关系。
由此可见,海军扩军与备战的关键不是建造了多少战舰,而是在新的战术思想上做出了多大努力。当然,既然是备战,自然少不了基层动员。与其他军工企业一样,具备建造军用舰艇能力的造船厂从2050年就开始扩大规模,提前建设大型船台,培养技术工人,以便在战时迅速扩大产能。
总而言之,海军备战更重视长远建设,而不是一时功利。
用胡荆安的报告来说,共和国不可能在2年之内战胜美国,也就不用指望海军能在2年之内夺取制海权。
虽然这话有点直接,但是正好说明了问题。
可以说,共和国海军称霸海洋的时候,也就是共和国赢得大战胜利,称霸全球的时候。。.。
海军最特殊的地方,就是扩军的敏感性。众所周知,《斯德哥尔摩协议》以战舰的总吨位来限制各国海军规模,就是切中了海军的要害。没有战舰,海军将一事无成,而建造战舰所需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武装地面部队。
比如按照2050年前后的水准,建造一艘“重庆”级航母至少需要7年、即便以战时标准建造,提前预定各种零配件,也需要2年才能完成平台建造,然后需要1年才能形成战斗力。受建造流程等因素限制,除了小型舰艇与不按军用标准建造的辅助舰艇之外,其余战舰的战时建造周期均在2年左右,最短不会低于1年,最长不会超过3年。与之相比,如果完全按照战时标准,共和国的军工厂能在1个月内生产出3个战斗单位的主战装备,其总吨位相当于20万吨,即超过了1艘“重庆”级航母。由此可见,海军装备的建造周期远远超过了陆军装备的制造周期。
由此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海军扩军不易,二是海军扩军敏感。
正是不易。才显敏感。
不管怎么说,共和国是《斯德哥尔摩协议》缔约国,常规军备受其他缔约国监视,而海军战舰又无法像陆军装备那样,建造好之后就封存起来,以免落下口实。也就是说,除非共和国单方面撕毁协议,不然就无法像陆军那样,提前进行扩军。毋庸置疑,单方面撕毁协议的代价过于巨大。暂且不提这会对世界格局产生多大影响,由此背上主动制造战争的骂名就足以让共和国的领导人三思了。正是如此,在陆军的啊规模扩充军备的时候,共和国海军反而没有什么动静。
换个角度看,这也成就了共和国陆军。
以2050年之后的情况来看,即便共和国的国防开支一涨再涨,增幅连续数年都在15%左右,但是受前期起点太低影响,实际军费仍然不够支出。更重要的是,扩军本来就是无底洞,再多军费也满足不了军队的需求。换句话说,如果海军也跟着扩军,抛起造舰竞赛,恐怕共和国早就因国力透支而倒下来。正是因为海军没有跟着大规模扩军,所以陆军才能在战争爆发前全面换装,为大战做好准备。
问题是,海军的重要性谁也不能否认。
虽然在空天军(共和国空军与天军合并之后,只保留了天军。空军正式撤编,而美国将空军与天军合并之后,保留了空军,将天军撤编)大行其道的时代,海军的地位也非常尴尬,早就有人提出了“海军无用论”,认为海军应该像空军一样,被历史淘汰。但是两个超级大国均没有动海军的主意,只是在军种性质、即作战用途上做了调整。
到21世纪50年代,海军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在2050年,共和国就在国防蓝皮书中提到,21世纪下半叶的海军,除了肩负起维护航运,应付非传统安全威胁之外,在大规模战争中,海军主要为其他进攻性军兵种提供前进基地与部署平台。
说明白一点,海军不再是进攻力量,而是支援力量。
可以说,这也是适应现实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即便没有天军,随着空军的战术打击范围逐步扩大。在战术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都向5000千米看齐的时候,以航母为核心的海军舰队的存在价值必然大大降低。如果算上几乎具备全球作战能力的天军,海军舰队在打击任务中的地位更加不保。
问题是,不管是空军、还是天军,都需要将基地建立在地面上,或者说,人类的生产生活还离不开大地。如此一来,全面战争中,占领敌国领土仍然是夺取胜利的必要手段。受此影响,进攻力量就有两层含义,一是火力投送,二是兵力投送。
毋庸置疑,在火力投送方面,空天军的优势无与伦比。即便在战术层面上,陆军的远程炮兵也比海军舰队更有效率。问题是,不管是美国、还是共和国,都没有足够的外海军事基地。比如在大西洋上,共和国只在阿根廷与尼日利亚有几处军事基地,而且与本土的航线里程均接近2万千米,很难在战时确保其安全。同样的,在印度洋上,除了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的几座军事基地之外,美国就只有迪戈加西亚海空军基地可以利用,而这座基地距离共和国的生命航线非常近,肯定是共和国的必争之地。
由此可见,海军仍然有存在的必要,那就是充当兵力投送基地。
明白这层道理,也就不难明白,共和国与美国为什么能够接受一份对海军建设做出了严厉限制的常规军控条约了。
说直接点。在新的战术体系下,传统意义上的海军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斯德哥尔摩协议》只对传统意义上的海军做了限制,却没有对未来海军做出限制。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该协议没有对战舰之外的辅助舰艇,也就是那些在未来海战中具有决定性价值的海上平台做出任何限制。
换个角度看,共和国与美国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协议》,表明两国都接受了新思想。
问题是,海军战术思想变革所承担的风险远远超过了陆军。从历史上看,没有一次海军战术思想变革是在没有任何实战基础上进行的。换句话说,海军变革几乎全部在战争期间进行,均有实战依据。拿最近的一次变革来说,即航母取代战列舰、舰载航空兵取代坚甲重炮,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的,而在此之前,就算美日英等国的海军将领都认识到航母将在下一场海战中全面取代战列舰,成为海上霸主,可3个海上强国均没有放弃战列舰,而是在首先确保主力舰队的情况下,试探性的建造航母,直到战争爆发,且航母的战斗力得到证实之后。才将重点放在了航母上。即便如此,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美日英三国都没有放弃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而且最后一艘战列舰直到二战结束40多年之后,才从美国海军正式退役。
由此可见,海军改革来得并不轻松。
事实上,共和国与美国在海军改革上均未冒进,而是在确保航母战斗群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改革。
按照《斯德哥尔摩协议》的规定,共和国可以拥有与美国同等规模的海军,即共和国与美国海军的战舰总吨位均为375万吨(最初规定为250万吨。因为美国海军的总规模已经超过了250万吨,所以在经过多次补充谈判之后,将上限提高到了375万吨)。看上去,这个标准非常高,可实际上根本算不了什么。
以共和国海军为例,1艘“重庆”级航母的标准排水量就高达15万吨,组成航母战斗群至少需要1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1艘攻击潜艇、1艘快速战斗支援舰与1艘快速综合补给舰。照此计算,1支最低标准的航母战斗群的战舰总吨位将近25万吨。换句话说,共和国海军最多只能拥有15支航母战斗群。因为航母战斗群只是海军的核心力量,而不是海军的全部,一支强大的海军中,还必须包括两栖突击舰队、以及多支护航舰队,即便可以将部分护航战舰的吨位控制在1500吨以下,而且在平时不添加全套武备,以此避开约束,共和国海军也最多只能将战舰总吨位的一半用来打造航母战斗群。换句话说,共和国海军最多只能拥有7支以“重庆”级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受此影响,“重庆”级航母与前2级航母一样,仅仅建造了3艘。正是如此,共和国海军才保留了3艘“上海”级与3艘“北京”级航母,将航母战斗群的数量维持在9支。当然,随着3支“重庆”级航母战斗群服役,加上对“上海”级与“北京”级的现代化改进,与2041年时相比,共和国海军的战斗力提高了将近1倍。
相对而言,美国海军的处境更为艰难。
从实际情况出发,美国对海权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共和国。从总体战略来看,共和国的海洋战略基本上是“西攻东守”,即竭力确保印度洋的霸权,在西太平洋上以防御为主。原因非常简单,共和国的主要盟国都在印度洋周边地区,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南亚、海湾、中东与东非等地。更重要的是,共和国所需的主要资源中,将近80%需要经过印度洋。即便进军南大西洋,也可以走印度洋航线,而不是太平洋航线。因此,共和国海军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印度洋的海权。而在西太平洋上,只需要守住由琉球群岛构成的外围防线,保证本土不受到直接攻击就足够了。受实际情况约束,美国海军必须两面开弓。西面,美国海军必须全力进军西太平洋,保护日本、菲律宾与澳大利亚,特别是确保菲律宾的安全。东面,美国海军也不能松懈,除了必须全力保证连接英国的北大西洋航线之外,还要为进军地中海、登陆非洲大陆、扫荡南大西洋做准备。更重要的是,美国要想在世界大战中击败共和国,就得充分利用澳大利亚这颗棋子,而利用澳大利亚的最好办法就是以澳大利亚为基地,挑战共和国在印度洋地区的霸权。也就是说,美国海军需要以澳大利亚为根据地,进军印度洋。由此可见,共和国海军只需要在一条半战线上作战,美国海军却需要在三条战线上作战,双方的处境可想而知。
正是如此,即便在处境极为艰难的时候,美国都没有放松海军建设。
换个角度来看,美国需要一支更加强大的海军。
按照五角大楼在2050年提交给白宫的一份秘密报告中提到的相关内容,美国要想维护全球霸权地位,海军规模至少得是共和国的1.5倍。虽然这一论断没有多少凭据,显得过于武断,但是几乎所有美国人都认为,只有一支比敌人更加强大的海军,才能捍卫美国的根本利益。
正是如此,《斯德哥尔摩协议》的谈判工作才拖了10多年。
可以说,整个谈判中,最艰难的部分就是海军军控。后来,将海军战舰吨位由250万吨提高到375万吨,也是美国的主张,而且是以美国要挟退出协议,使《伦敦条约》第三阶段削减工作泡汤为要挟产生的结果。
问题是,美国当局没有理由让共和国只建造250万吨战舰。
如此一来,在共和国继续保持9支航母战斗群的情况下,美国海军至少需要保持12支航母战斗群,才能向国人交代。虽然为了提高航母战斗群的战斗力,美国海军一再削减其他舰艇,比如将两栖突击舰队的数量削减1半,将支援辅助舰艇的数量削减三分之一,从而使舰艇总吨位的三分之二都用在了航母战斗群上。但是按照前面的计算,美国海军最多只能拥有3艘新式航母,其余9艘航母均为2040年之前建造的老式航母。也就是说,即便美国海军在2055年之后保留了12支航母战斗群,其实际战斗力仍然不会比共和国海军高多少,双方基本上在同一起跑线上。
当然,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日子都不好过,面临的问题也差不多。
如此艰难的处境,让共和国与美国海军不得不在适当的情况下,加快新式战术思想的实践步伐。说直接一点,就是在战争爆发前,适当打造新的海上力量。
2055年,共和国海军就获得了一笔总额7500亿元的特别采购费用(其中5000亿元在国防预算之中,另外2500亿元在当年年底追加),用来开发采购3套“综合海上基地”,以弥补略显不足的海上战斗力与军事投送能力。
因为这一计划关系到了海军的未来发展方向,所以其具体内容没有完全公开。
事实上,也没有必要完全公开。
按照cnn的报道,共和国海军的“综合海上基地”项目在2042年就立项了,虽然一直处于开发阶段,迟迟没有按照军备标准进行建造,但是在10多年内,共和国海军每年都能获得一笔金额不低于150亿元的特别开发经费,其中近三分之一用在了该项目上,所以该项目才能在2055年以最快的速度由开发转为建造。
所谓的“综合海上基地”,实际上就是扩大版的“海上基地”。
与在中东战争期间初露峥嵘的“海上基地”相比,“综合海上基地”最大的特点就是规模大得多,由此带来的好处就是作战能力更加全面。按照cnn报道,“综合海上基地”采用了灵活搭建的设计方式,即除了核心部件之外,可以根据作战需要,以及所在海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组件规模,由此来决定基地的综合能力。在最大战力状态下,整个基地由上百组件,也就是上百艘模块化运输船组成,总吨位超过1000万吨,不但能够支持任何性质的航空力量,还能为空天战机提供支持,并且为3个战斗单位的6万地面部队提供支持,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军事基地。在最低标准下,基地也有十多个组件,总吨位超过100万吨,除了机动性能之外,其他作战能力均超过“重庆”级航母。当然,“综合海上基地”也并非尽善尽美,其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能力非常糟糕。为了避免受到《斯德哥尔摩协议》限制,“综合海上基地”中,只有承担全部电力供应的核心组件按军用标准建造,其他组件均按照民用标准建造。加上不佳的机动性,“综合海上基地”的生存能力远不如战舰,甚至比不上一些辅助类舰艇。
事实上,这也是共和国迟迟不肯将“综合海上基地”由图纸变成实物的根本原因。
同样的,美国海军没有抢先发展类似的海上力量,也与生存问题有直接关系。
由此可见,海军扩军与备战的关键不是建造了多少战舰,而是在新的战术思想上做出了多大努力。当然,既然是备战,自然少不了基层动员。与其他军工企业一样,具备建造军用舰艇能力的造船厂从2050年就开始扩大规模,提前建设大型船台,培养技术工人,以便在战时迅速扩大产能。
总而言之,海军备战更重视长远建设,而不是一时功利。
用胡荆安的报告来说,共和国不可能在2年之内战胜美国,也就不用指望海军能在2年之内夺取制海权。
虽然这话有点直接,但是正好说明了问题。
可以说,共和国海军称霸海洋的时候,也就是共和国赢得大战胜利,称霸全球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