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国际局势在剧烈变动中出现了峰回路转的苗头。
12月3日。共和国国务院总理雍玉刚结束中亚五国之行,从阿斯塔纳启程回国。
虽然在此之前,国际舆论一致认定共和国当局会借此机会,将《罗马条约》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向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推销”该条约,并且向亲俄的哈萨克斯坦当局施加压力,但是在访问期间,雍玉刚没有向中亚各国提到与《罗马条约》有关的事情,也没有向哈萨克斯坦当局施压。
回国前接受多国记者联合采访时,雍玉刚明确提到,共和国致力于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不会做出任何有损中亚各国安全与稳定的事情来,更不会容许其他势力破坏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也许这个回答,最能解释雍玉刚的中亚之行。
按照nbc与cnn等美国新闻媒体的解读,雍玉刚的中亚之行,肯定向5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传达了共和国当局的态度,即任何破坏中亚地区战略平衡的举措,都将被视为对共和国的利益与安全构成了威胁,是对共和国的直接挑战,而这一态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震慑中亚五国,而是通过中亚国家、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当局传递给俄罗斯。让正在试探共和国底线的俄罗斯当局有所收敛。
说直接一点,共和国当局对俄罗斯的挑衅行为已经感到非常不耐烦了。
问题是,两家美国电视台并没对此感到担忧。以当时的情况来看nbc与cnn能够沉得住气,肯定掌握了内幕。
两天后,局势就变得更加明了了。
12月5日,在宣布了第二批换装部队名单之后,俄罗斯当局并没立即进行大范围军事调动,而是让计划换装的20多个师呆在驻地,等待最新命令。
这次,半岛电视台抢先做了全面报道。
按照这家阿拉伯新闻媒体的报道,俄军没有像上次那样,让换装部队前往边境地区的训练场,以此加强边境部署的原因只有一个:换装所需的武器装备还未运抵俄罗斯,即俄罗斯当局还没有办法立即为20多个师换装。
这下,也就不难明白nbc与cnn的沉着冷静了。
众所周知,早在印度战争之后,美俄间的坚冰就被打破,双边军事合作逐渐展开,主要合作模式就是由俄罗斯提供资源,美国提供技术,共享先进军事成果。虽然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俄罗斯的军工体系仍然独立发展,俄罗斯当局也没有放松相关管制,比如禁止美国企业吞并俄罗斯的军工企业,禁止美国企业在俄罗斯独资兴建军工厂,禁止美国企业单独参与俄军招标等等,但是在技术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俄罗斯当局不得不针对实际情况做出妥协与让步,比如早在2038年,俄罗斯就放弃了公制单位下的电磁炮口径标准,采纳了美国的英制单位口径标准,即以炮弹质量为450磅、800磅与1000磅将电磁炮分成3个等级,各自限定使用范围。到2050年前后,受到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影响,俄罗斯当局加快了军事标准的转型速度。
事实上,到此时,俄军大部分主战武器装备都烙上了美国的影子。空军的战机、海军的战舰自然不必多说,就连俄罗斯引以为傲的陆军主战武器也体现着美国的价值。拿俄军批量装备的t4型主战坦克来说,这种在2043年定型,2045年投产的坦克就是由美国的克莱斯勒地面装备公司与俄罗斯的乌拉尔车辆厂联合研制的,整体设计全面借鉴美国的m32a2型主战坦克,甚至有人称其为俄罗斯的m32。更重要的是,这种主战坦克的众多子系统与零配件,比如大威力电磁炮、火力电能供应单元、大功率超导电动机与综合观瞄系统都是由克莱斯勒公司研制,其中的火力电能供应单元(实际上就是高等级复合蓄电池)与综合观瞄系统均在美国的工厂生产,以成品的方式出口到俄罗斯,再由乌拉尔车辆厂组装。比较有意思的是,就连组装厂都是合资兴建的。并没使用乌拉尔车辆厂原有的生产线。用克莱斯勒公司的话来说,乌拉尔车辆厂的生产线过于落后,无法满足地面主战平台的生产要求,必须重新建设生产线。
说得不客气一点,t4的研制与生产几乎都是由克莱斯勒公司说了算。
地面武器尚且如此,更别说其他重型武器装备了。
换个角度看,俄罗斯当局能够将军火生产的重任托付给美国企业,除了俄罗斯军火企业确实缺乏必要的先进技术与生产力之外,与俄罗斯当局的战略选择也有很大的关系。要知道,决定投靠美国以抗衡共和国之后,俄罗斯当局首先就得考虑本土战略安全,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其军事工业体系。
虽然俄罗斯拥有强大的本土防空网,还拥有不算太落后的战略防御系统,但是在共和国的强大战略打击力量面前,俄罗斯的本土防御系统完全可以用“不堪一击”来形容。受此影响,俄罗斯肯定要寻求一个安全稳定的靠山。普天之下,恐怕只有美国有能力成为俄罗斯的靠山。设想一下,在本土军事工厂被彻底摧毁之后,如果能够在美国的工厂生产俄军的制式武器装备,加上美国在北大西洋上拥有绝对制海权,美**火工厂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就能源源不断的送到俄罗斯,让俄军能够继续战斗下去。
正是如此,俄罗斯才会与美**火企业全面合作。
同样的道理,只要有美**火企业参与的装备项目,不但全部采用美制标准,还尽量依照美国企业生产线的标准进行设计,甚至在某些方面采用了美军的标准,以求在必要的情况下能够接纳美制武器装备。
回头来看,也就不难理解。美国的军事援助为什么如此重要了。
当然,美国当时提供的并非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不管怎么说,和平时期,美国当局除了为美军提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之外,没有理由为其他国家储备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更没有理由无偿赠送。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消息,当时运到俄罗斯的,实际上只有是一些封存期超过10年的老旧武器装备(按照美军标准,绝大部分地面重型武器的封存期都为15年,也就是封存15年之后就得退役销毁),并非传闻的新式武器装备。
由此可见,俄军军事调动基本上与美国的军事援助没有关系。
准确的说,俄罗斯当局以美**事援助为名,重新部署了主力野战部队。
如此一来,在共和国表露出不可忍受的态度之后,俄罗斯当局自然得三思,从而在调动二级部队的时候有所收敛,只是表明立场,而没有采取实质性行动。可以说,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俄罗斯当局将20多个师的二线部队派往边境地区,别说共和国难以忍受,恐怕连欧盟都会蹿起三丈高。
问题是。俄罗斯当局会因此放弃积极主动的进攻战略吗?
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战术部署容易调整,战略部署却很难调整。
从实际情况出发,将11个主力师押上去之后,如果俄罗斯当局决定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除了浪费宝贵的时间之外,还会让军事部署变成一场灾难,更会让对手觉得有机可乘,从而使俄罗斯彻底丧失主动权。结果可想而知,就算俄罗斯愿意俯首称臣,恐怕共和国也不会措施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吧。
总而言之。俄罗斯并没退缩,只是调整了策略。
不管怎么说,在俄罗斯当局有所收敛之后,原本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国际局势终于能够喘口气了。
当然,隐藏在表象下面的真实情况与看到的截然相反。
根据美国新闻媒体透露,12月3日,雍玉刚回到共和国新都之后,还没来得及回家换身衣服就被接到元首府,向裴承毅说明中亚五国之行的具体情况。也就是在这个晚上,共和国当局很有可能对局势做出了新的判断,认定俄罗斯会在表面上服软,却会在暗地里继续加强战争准备工作。
当天晚上,雍玉刚确实去了元首府,只是没有商讨这些事情。
实际情况是,直到12月6日,也就是俄罗斯当局宣布暂时不对第二批换装的部队进行部署调动的第二天,裴承毅才在元首府召开了高层会议,商讨局势变化,以及共和国应该采取的对策。
从后来局势的变化与发展来看,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共和国当局对局势发展下了定论。
毫无疑问,俄罗斯的“缓兵之计”未能收到任何效果。
可以说,影响局势的,仍然是美国的对俄军事援助。在美国当局开出的装备援助大单中,真正需要高度重视的不是那几百架战斗机、上千辆主战坦克、上百套电磁炮,而是数百架运输机,特别是那些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战术运输机。印度战争与中东战争均证明,现代地面战争中,兵力投送能力的重要性超过了火力投送能力,能否克敌制胜,首先就得看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将部队送往战场。由此可见,战术空运部队在现代地面战争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装甲部队,是衡量陆军实力的头号指标。以俄军的编制标准、以及美军战术运输机的空运能力,只需要120架战术运输机就能在24小时之内将1个俄军步兵师送到2000千米外的战场上。如果同时出动240架战术运输机,则能在24小时之内空运2个步兵师,或者1个步兵师加1个独立炮兵旅的全部主战装备。从持续行动的角度出发,240架战术运输机能够在一场持续1周的战役中向前线运送4个步兵师、或者与之相当的部队。如果用来运送作战物资。则能保证5到8个师的作战需求。
总而言之,美国提供的那几百架战术运输机绝对是件大杀器。
这批运输机已经到达俄罗斯,正在由俄罗斯飞行员进行适应性训练。
根据军情局提供的情报,最快半个月,最迟到12月底,俄罗斯陆军航空兵就能完全掌握这些运输机,并且使其投入实战。
当然,这只是俄罗斯发动战争的必要条件之一。
众所周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俄军要想发起进攻,首先就得调运与囤积战争物资。
与调动部队相比,调运物资低调得多,也不容易引起重视。比如在8月份的时候,共和国就对西北、东北与朝鲜半岛上的军事物资储备情况做了调整,只引起了美国等国情报机构重视,并没让新闻媒体感到大惊小怪,也没有受到舆论关注。同样的,俄罗斯停止调动军队之后,就加快了物资调整与储备工作。
从军事角度来看,判断一支军队是在准备进攻,还是在准备防御,除了看军队部署之外,主要就看物资调运与储备。从战术层面上讲,进攻开始前,都需要迅速、猛烈与集中的火力打击,力求在第一时间撕开敌人的防线,为地面进攻部队打开突破口,因此需要将物资储备在前线附近,并且集中囤积在火力支援部队的驻扎地附近。与进攻相比,防御对物资的分配与囤积方式的要求就完全相反了,因为不知道敌人会在哪个方向上发起进攻,以及会在什么时候发起进攻,所以在前期准备中,物资都会分散储存,而且尽可能的远离战线,由各地防御部队掌握。和平时期,几乎所有国家的军队都处于战略防御状态,至少守卫本土的军队都处于防御状态。如此一来,俄军要想积极主动的发起进攻,就得在战争爆发前重新分配物资。
可以说,关键就在这里。
如果俄罗斯具有共和国的实力,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来加强本土基础建设,还能让备战工作变得更加隐秘。问题是,俄罗斯的基础设施远不如共和国发达,特别是在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地区,存在很多欠缺。比如在西起叶卡捷琳娜堡、东到新西伯利亚,东西向1000多千米的西伯利亚地区,仅仅只有一条完全在俄罗斯境内的铁路线。也就是说,产自远东地区的资源,以及运往远东地区的物资都要经过这条铁路线。可想而知,只要严密监视这条铁路线上的运输情况,就能掌握俄罗斯的物资调运情况。
以共和国战略侦察能力,即便不依靠谍报网络,对俄罗斯的备战情况也是了如指掌。
根据后来公布的相关消息,从10月下旬开始,俄罗斯当局就有计划的向边境地区,特别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调运军事物资与战略物资。比如在11月上旬,俄罗斯当局就以救灾为名,向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调运了足以供2000万人生活半年的500万吨粮食,以及可以用来安置上百万人的移动板房。毫无疑问,这些粮食与板房到底是用来救灾,还是用做军事储备、以及用来修建军营,恐怕谁也不说清楚。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同样以救灾为名,俄罗斯当局在11月底接管了西伯利亚地区的所有医院,并且组织医务人员与医疗物资前往偏远灾区,而根据共和国情报部门截获的消息,这些人员与物资并没用于救灾,而是被俄军秘密征召。
由此可见,俄罗斯当局表面上做出让步,实质上却在积极备战。
在此情况下,共和国别无选择,只能以备战应对备战。
12月6日的会议之后,从当天晚上开始,共和国也开始向北方边境地区调运军事物资与战略物资,以西北地区遭受冰雪灾害(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一样,均遭受了本世纪最严重的冰雪灾害)为名,向西北地区派遣了救灾力量,并且在喀什、阿克苏、伊宁、克拉玛依与阿勒泰等地修建了用于接纳灾民的临时营地。
到12月下旬,共和国在西北地区的救灾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根据美国新闻媒体的报道,共和国在西北地区修建的临时营地能够容纳百万灾民,其中只有克拉玛依与伊宁两地的几处营地接纳了不到5万名灾民,其他营地要么空置,要么又救灾部队控制。也就是说,修建临时营地的目的不是为了安置灾民,而是在为即将爆发的战争做准备。
问题是,共和国的作战部队在哪?
别说其他国家的新闻媒体,就连美国与俄罗斯的新闻媒体都没有做相关报道,即没有找到共和国进行军事动员的证据。虽然美国新闻媒体把共和国的救灾部队算了进去,但是全世界都知道,数次军事改革之后,共和国的武装警察部队已经脱离了战斗编制,主要任务就是维护国内稳定、救灾救难,而不是对外作战。别的不说,武装警察部队在20年前就成为纯粹的轻型部队,根本没有重型装备,也就无法担负起对外作战任务。
解释之有一个,那就是共和国当局对正规军的战斗力信心十足。
随着2057年走向尾声,共和国当局的信心是否具有踏实的基础,很快就会得到验证。。.。
12月3日。共和国国务院总理雍玉刚结束中亚五国之行,从阿斯塔纳启程回国。
虽然在此之前,国际舆论一致认定共和国当局会借此机会,将《罗马条约》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向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推销”该条约,并且向亲俄的哈萨克斯坦当局施加压力,但是在访问期间,雍玉刚没有向中亚各国提到与《罗马条约》有关的事情,也没有向哈萨克斯坦当局施压。
回国前接受多国记者联合采访时,雍玉刚明确提到,共和国致力于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不会做出任何有损中亚各国安全与稳定的事情来,更不会容许其他势力破坏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也许这个回答,最能解释雍玉刚的中亚之行。
按照nbc与cnn等美国新闻媒体的解读,雍玉刚的中亚之行,肯定向5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传达了共和国当局的态度,即任何破坏中亚地区战略平衡的举措,都将被视为对共和国的利益与安全构成了威胁,是对共和国的直接挑战,而这一态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震慑中亚五国,而是通过中亚国家、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当局传递给俄罗斯。让正在试探共和国底线的俄罗斯当局有所收敛。
说直接一点,共和国当局对俄罗斯的挑衅行为已经感到非常不耐烦了。
问题是,两家美国电视台并没对此感到担忧。以当时的情况来看nbc与cnn能够沉得住气,肯定掌握了内幕。
两天后,局势就变得更加明了了。
12月5日,在宣布了第二批换装部队名单之后,俄罗斯当局并没立即进行大范围军事调动,而是让计划换装的20多个师呆在驻地,等待最新命令。
这次,半岛电视台抢先做了全面报道。
按照这家阿拉伯新闻媒体的报道,俄军没有像上次那样,让换装部队前往边境地区的训练场,以此加强边境部署的原因只有一个:换装所需的武器装备还未运抵俄罗斯,即俄罗斯当局还没有办法立即为20多个师换装。
这下,也就不难明白nbc与cnn的沉着冷静了。
众所周知,早在印度战争之后,美俄间的坚冰就被打破,双边军事合作逐渐展开,主要合作模式就是由俄罗斯提供资源,美国提供技术,共享先进军事成果。虽然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俄罗斯的军工体系仍然独立发展,俄罗斯当局也没有放松相关管制,比如禁止美国企业吞并俄罗斯的军工企业,禁止美国企业在俄罗斯独资兴建军工厂,禁止美国企业单独参与俄军招标等等,但是在技术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俄罗斯当局不得不针对实际情况做出妥协与让步,比如早在2038年,俄罗斯就放弃了公制单位下的电磁炮口径标准,采纳了美国的英制单位口径标准,即以炮弹质量为450磅、800磅与1000磅将电磁炮分成3个等级,各自限定使用范围。到2050年前后,受到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影响,俄罗斯当局加快了军事标准的转型速度。
事实上,到此时,俄军大部分主战武器装备都烙上了美国的影子。空军的战机、海军的战舰自然不必多说,就连俄罗斯引以为傲的陆军主战武器也体现着美国的价值。拿俄军批量装备的t4型主战坦克来说,这种在2043年定型,2045年投产的坦克就是由美国的克莱斯勒地面装备公司与俄罗斯的乌拉尔车辆厂联合研制的,整体设计全面借鉴美国的m32a2型主战坦克,甚至有人称其为俄罗斯的m32。更重要的是,这种主战坦克的众多子系统与零配件,比如大威力电磁炮、火力电能供应单元、大功率超导电动机与综合观瞄系统都是由克莱斯勒公司研制,其中的火力电能供应单元(实际上就是高等级复合蓄电池)与综合观瞄系统均在美国的工厂生产,以成品的方式出口到俄罗斯,再由乌拉尔车辆厂组装。比较有意思的是,就连组装厂都是合资兴建的。并没使用乌拉尔车辆厂原有的生产线。用克莱斯勒公司的话来说,乌拉尔车辆厂的生产线过于落后,无法满足地面主战平台的生产要求,必须重新建设生产线。
说得不客气一点,t4的研制与生产几乎都是由克莱斯勒公司说了算。
地面武器尚且如此,更别说其他重型武器装备了。
换个角度看,俄罗斯当局能够将军火生产的重任托付给美国企业,除了俄罗斯军火企业确实缺乏必要的先进技术与生产力之外,与俄罗斯当局的战略选择也有很大的关系。要知道,决定投靠美国以抗衡共和国之后,俄罗斯当局首先就得考虑本土战略安全,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其军事工业体系。
虽然俄罗斯拥有强大的本土防空网,还拥有不算太落后的战略防御系统,但是在共和国的强大战略打击力量面前,俄罗斯的本土防御系统完全可以用“不堪一击”来形容。受此影响,俄罗斯肯定要寻求一个安全稳定的靠山。普天之下,恐怕只有美国有能力成为俄罗斯的靠山。设想一下,在本土军事工厂被彻底摧毁之后,如果能够在美国的工厂生产俄军的制式武器装备,加上美国在北大西洋上拥有绝对制海权,美**火工厂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就能源源不断的送到俄罗斯,让俄军能够继续战斗下去。
正是如此,俄罗斯才会与美**火企业全面合作。
同样的道理,只要有美**火企业参与的装备项目,不但全部采用美制标准,还尽量依照美国企业生产线的标准进行设计,甚至在某些方面采用了美军的标准,以求在必要的情况下能够接纳美制武器装备。
回头来看,也就不难理解。美国的军事援助为什么如此重要了。
当然,美国当时提供的并非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不管怎么说,和平时期,美国当局除了为美军提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之外,没有理由为其他国家储备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更没有理由无偿赠送。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消息,当时运到俄罗斯的,实际上只有是一些封存期超过10年的老旧武器装备(按照美军标准,绝大部分地面重型武器的封存期都为15年,也就是封存15年之后就得退役销毁),并非传闻的新式武器装备。
由此可见,俄军军事调动基本上与美国的军事援助没有关系。
准确的说,俄罗斯当局以美**事援助为名,重新部署了主力野战部队。
如此一来,在共和国表露出不可忍受的态度之后,俄罗斯当局自然得三思,从而在调动二级部队的时候有所收敛,只是表明立场,而没有采取实质性行动。可以说,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俄罗斯当局将20多个师的二线部队派往边境地区,别说共和国难以忍受,恐怕连欧盟都会蹿起三丈高。
问题是。俄罗斯当局会因此放弃积极主动的进攻战略吗?
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战术部署容易调整,战略部署却很难调整。
从实际情况出发,将11个主力师押上去之后,如果俄罗斯当局决定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除了浪费宝贵的时间之外,还会让军事部署变成一场灾难,更会让对手觉得有机可乘,从而使俄罗斯彻底丧失主动权。结果可想而知,就算俄罗斯愿意俯首称臣,恐怕共和国也不会措施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吧。
总而言之。俄罗斯并没退缩,只是调整了策略。
不管怎么说,在俄罗斯当局有所收敛之后,原本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国际局势终于能够喘口气了。
当然,隐藏在表象下面的真实情况与看到的截然相反。
根据美国新闻媒体透露,12月3日,雍玉刚回到共和国新都之后,还没来得及回家换身衣服就被接到元首府,向裴承毅说明中亚五国之行的具体情况。也就是在这个晚上,共和国当局很有可能对局势做出了新的判断,认定俄罗斯会在表面上服软,却会在暗地里继续加强战争准备工作。
当天晚上,雍玉刚确实去了元首府,只是没有商讨这些事情。
实际情况是,直到12月6日,也就是俄罗斯当局宣布暂时不对第二批换装的部队进行部署调动的第二天,裴承毅才在元首府召开了高层会议,商讨局势变化,以及共和国应该采取的对策。
从后来局势的变化与发展来看,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共和国当局对局势发展下了定论。
毫无疑问,俄罗斯的“缓兵之计”未能收到任何效果。
可以说,影响局势的,仍然是美国的对俄军事援助。在美国当局开出的装备援助大单中,真正需要高度重视的不是那几百架战斗机、上千辆主战坦克、上百套电磁炮,而是数百架运输机,特别是那些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战术运输机。印度战争与中东战争均证明,现代地面战争中,兵力投送能力的重要性超过了火力投送能力,能否克敌制胜,首先就得看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将部队送往战场。由此可见,战术空运部队在现代地面战争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装甲部队,是衡量陆军实力的头号指标。以俄军的编制标准、以及美军战术运输机的空运能力,只需要120架战术运输机就能在24小时之内将1个俄军步兵师送到2000千米外的战场上。如果同时出动240架战术运输机,则能在24小时之内空运2个步兵师,或者1个步兵师加1个独立炮兵旅的全部主战装备。从持续行动的角度出发,240架战术运输机能够在一场持续1周的战役中向前线运送4个步兵师、或者与之相当的部队。如果用来运送作战物资。则能保证5到8个师的作战需求。
总而言之,美国提供的那几百架战术运输机绝对是件大杀器。
这批运输机已经到达俄罗斯,正在由俄罗斯飞行员进行适应性训练。
根据军情局提供的情报,最快半个月,最迟到12月底,俄罗斯陆军航空兵就能完全掌握这些运输机,并且使其投入实战。
当然,这只是俄罗斯发动战争的必要条件之一。
众所周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俄军要想发起进攻,首先就得调运与囤积战争物资。
与调动部队相比,调运物资低调得多,也不容易引起重视。比如在8月份的时候,共和国就对西北、东北与朝鲜半岛上的军事物资储备情况做了调整,只引起了美国等国情报机构重视,并没让新闻媒体感到大惊小怪,也没有受到舆论关注。同样的,俄罗斯停止调动军队之后,就加快了物资调整与储备工作。
从军事角度来看,判断一支军队是在准备进攻,还是在准备防御,除了看军队部署之外,主要就看物资调运与储备。从战术层面上讲,进攻开始前,都需要迅速、猛烈与集中的火力打击,力求在第一时间撕开敌人的防线,为地面进攻部队打开突破口,因此需要将物资储备在前线附近,并且集中囤积在火力支援部队的驻扎地附近。与进攻相比,防御对物资的分配与囤积方式的要求就完全相反了,因为不知道敌人会在哪个方向上发起进攻,以及会在什么时候发起进攻,所以在前期准备中,物资都会分散储存,而且尽可能的远离战线,由各地防御部队掌握。和平时期,几乎所有国家的军队都处于战略防御状态,至少守卫本土的军队都处于防御状态。如此一来,俄军要想积极主动的发起进攻,就得在战争爆发前重新分配物资。
可以说,关键就在这里。
如果俄罗斯具有共和国的实力,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来加强本土基础建设,还能让备战工作变得更加隐秘。问题是,俄罗斯的基础设施远不如共和国发达,特别是在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地区,存在很多欠缺。比如在西起叶卡捷琳娜堡、东到新西伯利亚,东西向1000多千米的西伯利亚地区,仅仅只有一条完全在俄罗斯境内的铁路线。也就是说,产自远东地区的资源,以及运往远东地区的物资都要经过这条铁路线。可想而知,只要严密监视这条铁路线上的运输情况,就能掌握俄罗斯的物资调运情况。
以共和国战略侦察能力,即便不依靠谍报网络,对俄罗斯的备战情况也是了如指掌。
根据后来公布的相关消息,从10月下旬开始,俄罗斯当局就有计划的向边境地区,特别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调运军事物资与战略物资。比如在11月上旬,俄罗斯当局就以救灾为名,向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调运了足以供2000万人生活半年的500万吨粮食,以及可以用来安置上百万人的移动板房。毫无疑问,这些粮食与板房到底是用来救灾,还是用做军事储备、以及用来修建军营,恐怕谁也不说清楚。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同样以救灾为名,俄罗斯当局在11月底接管了西伯利亚地区的所有医院,并且组织医务人员与医疗物资前往偏远灾区,而根据共和国情报部门截获的消息,这些人员与物资并没用于救灾,而是被俄军秘密征召。
由此可见,俄罗斯当局表面上做出让步,实质上却在积极备战。
在此情况下,共和国别无选择,只能以备战应对备战。
12月6日的会议之后,从当天晚上开始,共和国也开始向北方边境地区调运军事物资与战略物资,以西北地区遭受冰雪灾害(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一样,均遭受了本世纪最严重的冰雪灾害)为名,向西北地区派遣了救灾力量,并且在喀什、阿克苏、伊宁、克拉玛依与阿勒泰等地修建了用于接纳灾民的临时营地。
到12月下旬,共和国在西北地区的救灾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根据美国新闻媒体的报道,共和国在西北地区修建的临时营地能够容纳百万灾民,其中只有克拉玛依与伊宁两地的几处营地接纳了不到5万名灾民,其他营地要么空置,要么又救灾部队控制。也就是说,修建临时营地的目的不是为了安置灾民,而是在为即将爆发的战争做准备。
问题是,共和国的作战部队在哪?
别说其他国家的新闻媒体,就连美国与俄罗斯的新闻媒体都没有做相关报道,即没有找到共和国进行军事动员的证据。虽然美国新闻媒体把共和国的救灾部队算了进去,但是全世界都知道,数次军事改革之后,共和国的武装警察部队已经脱离了战斗编制,主要任务就是维护国内稳定、救灾救难,而不是对外作战。别的不说,武装警察部队在20年前就成为纯粹的轻型部队,根本没有重型装备,也就无法担负起对外作战任务。
解释之有一个,那就是共和国当局对正规军的战斗力信心十足。
随着2057年走向尾声,共和国当局的信心是否具有踏实的基础,很快就会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