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皇后这番话,总得来说就是表达了五个意思:
1.举荐房司空回朝;
2.不要过于重用独孤家的人;
3.自己死后要采取薄葬;
4.劝诫李世明修身;
5.在外地的子女不必回京城吊丧。
大致来说,这五件事是由重往轻的顺序讲的。
先说第五件,在外地的儿女们不必回京。皇后本人亲生的就是太子李经和李墨宁姐妹,现在三人都在长安。因此这里所说的子女指的是其他妃嫔所生,外封或者外嫁的皇子公主。虽不是自己亲生,但作为皇后,自然也算是母后大人。
人之将死,往往会说自己最真心的话语。虽然那些皇子公主名义上也管自己叫“母后”,表面上也是母慈子孝,但实际上双方的感情是怎样的,相互都很清楚。这些皇子公主回京,除了能在面上表面自己的“孝顺”外,也就是劳民伤财罢了。
再说第四件。这是老生常谈,两人自少年结为伉俪,独孤皇后就是李世明的贤内助,“亲君子远小人”之类的劝诫从未中断过。
第三件事就是要求薄葬,这充分显示了独孤皇后真的是万古贤后。人在离开世界的时候都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独孤皇后到这种时候还是崇尚节俭,可见其品德之高洁。
第二件事就是史上一直存在的“外戚干政”的矛盾。对于这一点,独孤皇后是最为身处其中的。在这个时刻,能对本家事务做这样的处理,按照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四个字——人间清醒。
按道理来说,这件事关乎于独孤家族,应该已经是最重要的事情了,为什么还只能排在第二位呢?
咱们再来看看独孤皇后说的第一件事:举荐房司空回朝。
这是一个破天荒的事情。独孤皇后一生,虽然对李世明多次劝诫,但都是以妻子劝丈夫“修身”的形式,严守“后宫不干政”的规则。在此之前,从来没对朝中任何人事任免发表过意见。
不久前,房司空以告病的形式回乡。但实际上朝中官员都清楚,这里面的内情可不是那么简单。朝中大臣同样是忠于李氏王朝,但在具体方向上每个人都不同。因此,方向相同的官员就会渐渐聚成一团,加上各种人际关系的纠缠,最后形成不同的“派别”。
现在朝堂上的派系,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保皇派、相权派、太子派。
保皇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李世明的“家奴”,彻彻底底终于李世明个人。对于事务的判断,一切以李世明的意思为主。军中武将出身的鄂国公尉迟、卢国公程咬银就属于这种性质。
相权派,也可以叫做“官僚派”,代表着官僚的利益。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皇权和相权之间的争斗非常激烈。站在“相”这个角度的人,就属于这个派系了。形成这个派系的根本原因有两点。第一点当然是对权力的欲望,不管是“相爷”本人,还是依附在这条藤上升官发财的人,都渴望更大的权力。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安全感”。
从法理上来说,皇帝是天命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中也包括对包括丞相在内的所有大臣生命予杀予夺的权力。
所谓“伴君如伴虎”,历史上被杀的大臣尸骨如果连起来,恐怕可以绕着地球多少圈了。只有对皇权进行制约,这些臣子的性命相对才多一点保障。
皇权和相权,是个此消彼长的关系。不管是皇权过大还是相权过大,都不是一件好事。皇权完全吃掉相权时,遇到汉武帝光武帝之类的还稍微好一点,只要皇帝自身能力稍微差了那么一点点,就是一场大灾难。相权过大同样如此,遇到伊尹霍光之类还好一点,遇到董卓之类的那就国家都玩完了。因此,只有皇权和相权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能相互制衡,才是比较好的结果。
且不说这个“度”很难把握,即便把握得不错,也还存在一个难办的问题。
前面说了,从法理上来说,皇帝总是最高点。即便换皇帝,这一点也没改变。如果推翻了这一点,当前社会结构中的整个官僚体系都不存在了,所谓的“相权”更无从谈起。怎么才能既维持这个结构,又对皇帝有效的制衡呢?
所以,相权派通常采用的方式就是两点:一是“祖制”,二是“法制”。
祖制很好理解,就是皇帝祖上定下的规制。既然世间没人能制约得了皇帝,那就用他自己的祖宗来制约吧。至于法制,就是制定相关的游戏规则,一切以这个规则为准,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相当于“咱们先说好哈”,这个“说好”通常也就是对皇帝的某种制约。在实际情况中,祖制和法制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
通常来说,相权派都是以丞相为代表的负责理政的文官。独孤无忌和房司空这种当丞相的,就是天然的“相权派”。
太子派,也可以叫做“少壮派”。通常来说,以相对年轻、已经处于中层但还没到高层的官员为主。这一派系代表着新兴的政治力量。
不管英明神武还是昏庸无道,皇帝最终也是要去阎王爷那里报道的。或者说,天下总是要由新的人来继承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继位后,肯定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制定和执行国策,和自己理念不合的,留着阻拦自己的事吗?
完全站在太子李经角度去考虑问题的官员,就是这个派系了。独孤冲就是典型的代表。
但这种派别之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相互之间经常会转化,还有就是一个大臣有时候是这个派,有时候是那个派。
这是因为,尽管不同派别从大的方面来说代表着自己的最大利益,但从很多具体事务上来说,另外一个派别的政策就更加符合自己的利益了。
最高权力附近的水域,是世界上最变幻莫测的漩涡群。
本来朝堂上三个派别之间的尔虞我诈就已经够复杂了,还有其他很多不可忽略的因素。除上面三个派别,至少还要牵扯到“外戚”、“宦官”、“内宫”的争斗。
这么一来,对某些门阀或者官员个人来说,情况就更复杂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赵国公独孤无忌一家。
作为“宣武门事变第一功臣”的独孤无忌,无疑是最坚定的保皇派;但他现在所坐的丞相这个位置,又是相权派的核心人物。就亲戚关系而言,他是李经的舅舅,儿子和李经的关系更不用说,毫无疑问是太子派的中坚力量。还有,他是独孤皇后的哥哥,又是“外戚”的典型代表。你说,他能算作是什么派?
不过,朝中目前像独孤无忌这种情况的人实在太少了,大多数官员还是能从总体上划分到哪个派别的。也因为如此,房司空才成为了“相权派”的典型代表。独孤皇后说这话的时候,相权派正处于最不得志的状态。
现在李世明已老,新老政权交替之时,首要打击的就是相权派。如果不是继位者实在年龄太小,又或者处于特殊时期,必须要有所谓的“顾命大臣”才能保住家族江山的话,这时老皇帝必定要把相权派压得死死的。毕竟,接替自己位置的是自己的儿子,亲生的。而准备结位的太子更是必须把相权派这块挡路石一脚踢开,避免受制于人。
已经有了核心原因之后,“上朝时左脚先进殿门”之类的理由就很好找了。
李世明父子这次用的导火索是一个人——于奇正。
从一开始,作为官僚利益集团代表的房司空就是坚定的“贬于派”。尽管李世明也把于奇正视作心腹大患,但这和皇权相权之争并不矛盾。
这件事本来就波澜起伏,随时可以根据情况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李世明决定:两件事一起做。
前段时间,徐高材讨伐于奇正失败后,就以此为借口,把一块小腿粗的冷萝卜塞进了相权派嘴里。凡是当时支持出兵的,虽然暂时没有治罪,但都受到冷脸相待。这是给相权派的暗示,也是给这些人一个机会,看他们能不能自己醒悟过来。如果招子不放亮点,继续贪图权位的话,就别怪我李二放大招了。
凡是开国元老,没有一个不是人精,房司空也不例外。徐高材兵败的消息传回到朝中那天,看着李世明的脸色,心里就明白了。作为聪明人,赶紧下跪请罪,并表明自己最近身体不好,希望能回乡一趟。
当然,他并不是李世明肚子里的蛔虫,当时这么说的时候也是先试探一下皇上的心意。果然,李世明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他的要求。房司空二话不说,当天回府就打点行装离开京城。
独孤皇后说这件事,实在是用心良苦。这句话中的“房司空”其实并不是房司空一个人,而是代表着“相权派”的一大批人。
她也知道,不管是李世明还是李经都一定会打压相权派,但反复思考之后,觉得这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最佳方案,任何事情都要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找出最合适的处理方式。
正常来说,作为皇家压制住相权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但当前的格局就不能这么做。这一切,还是和小女婿于奇正相关。
制衡。
不管是一个家庭,一个帮派,一个集团,还是一个国家,维持平稳最好的方法就是其中各种力量达到平衡的状态。无论哪一方的势力过大,都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独孤皇后所想的,就是自己的宝贝儿子。要想让儿子一切顺利,就要尽量让各种力量相互制约,而皇帝则是中间的平衡点。
假设相权派完全被打倒,朝中就只剩下保皇派和太子派。任何两个派别之间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如果没有第三股势力,两者之间的矛盾就会没有缓冲,非常容易激化起来。
从具体的事情来说,于奇正就是一个焦点。
李世明对于奇正的态度是除掉,李经的观点是和平相处。这本来就是个矛盾。
之前因为相权派在,对五星市采取强硬做法的观点占据上风。虽然同样和保皇派一样的态度,但有他们在前面,保皇派就有了缓冲地带,很多时候不用自己直接出面。即便李经不爽,也只是不爽相权派这批人,父子间不会发生争执。
不过,这么做的前提是:相权不会威胁到皇权。
这就是独孤皇后为什么提出不要重用独孤家的人,而是以房司空为相权派的代表。
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就完了。
虽然说独孤冲和李经表兄弟二人感情很好,政治理念也相合,但毕竟和上一辈从一个娘肚子出来的亲兄妹还是有区别的。
另外就是,独孤无忌是跟着李世明混的,自然是被李世明牢牢压住不敢动弹。但对李经来说,不仅血缘上是长辈,国事上也是开国元老。一个长辈,对一个晚辈的尊重,与对待自己同辈份的“老大”,肯定也不可能是一样。
如果独孤无忌成为相权派的代表,就很有可能出现相权大于皇权的情况,那么自己儿子的位置就不稳了。
到时候双方发生冲突,独孤家赢了,自己的儿子完了;李经赢了,自己的娘家完了。
这个“完了”,99.9999%的几率是人头落地。两种结果对独孤皇后来说,都是噩耗。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哥哥的距离推远一点。在哥哥和儿子间设立一个“第三方”。
同样,这个第三方绝不会有机会威胁到老公和儿子。因此,这个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
第一最好是和军方没有任何关系的文官,这点不用多解释。
第二就是人品好,效忠李氏无污点。
第三就是既不能威望过高,比如文臣独孤无忌武将李青,也不能没有资历和威望不能镇住人。
这么算下来,最合适的人选也就是房司空了。
1.举荐房司空回朝;
2.不要过于重用独孤家的人;
3.自己死后要采取薄葬;
4.劝诫李世明修身;
5.在外地的子女不必回京城吊丧。
大致来说,这五件事是由重往轻的顺序讲的。
先说第五件,在外地的儿女们不必回京。皇后本人亲生的就是太子李经和李墨宁姐妹,现在三人都在长安。因此这里所说的子女指的是其他妃嫔所生,外封或者外嫁的皇子公主。虽不是自己亲生,但作为皇后,自然也算是母后大人。
人之将死,往往会说自己最真心的话语。虽然那些皇子公主名义上也管自己叫“母后”,表面上也是母慈子孝,但实际上双方的感情是怎样的,相互都很清楚。这些皇子公主回京,除了能在面上表面自己的“孝顺”外,也就是劳民伤财罢了。
再说第四件。这是老生常谈,两人自少年结为伉俪,独孤皇后就是李世明的贤内助,“亲君子远小人”之类的劝诫从未中断过。
第三件事就是要求薄葬,这充分显示了独孤皇后真的是万古贤后。人在离开世界的时候都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独孤皇后到这种时候还是崇尚节俭,可见其品德之高洁。
第二件事就是史上一直存在的“外戚干政”的矛盾。对于这一点,独孤皇后是最为身处其中的。在这个时刻,能对本家事务做这样的处理,按照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四个字——人间清醒。
按道理来说,这件事关乎于独孤家族,应该已经是最重要的事情了,为什么还只能排在第二位呢?
咱们再来看看独孤皇后说的第一件事:举荐房司空回朝。
这是一个破天荒的事情。独孤皇后一生,虽然对李世明多次劝诫,但都是以妻子劝丈夫“修身”的形式,严守“后宫不干政”的规则。在此之前,从来没对朝中任何人事任免发表过意见。
不久前,房司空以告病的形式回乡。但实际上朝中官员都清楚,这里面的内情可不是那么简单。朝中大臣同样是忠于李氏王朝,但在具体方向上每个人都不同。因此,方向相同的官员就会渐渐聚成一团,加上各种人际关系的纠缠,最后形成不同的“派别”。
现在朝堂上的派系,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保皇派、相权派、太子派。
保皇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李世明的“家奴”,彻彻底底终于李世明个人。对于事务的判断,一切以李世明的意思为主。军中武将出身的鄂国公尉迟、卢国公程咬银就属于这种性质。
相权派,也可以叫做“官僚派”,代表着官僚的利益。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皇权和相权之间的争斗非常激烈。站在“相”这个角度的人,就属于这个派系了。形成这个派系的根本原因有两点。第一点当然是对权力的欲望,不管是“相爷”本人,还是依附在这条藤上升官发财的人,都渴望更大的权力。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安全感”。
从法理上来说,皇帝是天命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中也包括对包括丞相在内的所有大臣生命予杀予夺的权力。
所谓“伴君如伴虎”,历史上被杀的大臣尸骨如果连起来,恐怕可以绕着地球多少圈了。只有对皇权进行制约,这些臣子的性命相对才多一点保障。
皇权和相权,是个此消彼长的关系。不管是皇权过大还是相权过大,都不是一件好事。皇权完全吃掉相权时,遇到汉武帝光武帝之类的还稍微好一点,只要皇帝自身能力稍微差了那么一点点,就是一场大灾难。相权过大同样如此,遇到伊尹霍光之类还好一点,遇到董卓之类的那就国家都玩完了。因此,只有皇权和相权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能相互制衡,才是比较好的结果。
且不说这个“度”很难把握,即便把握得不错,也还存在一个难办的问题。
前面说了,从法理上来说,皇帝总是最高点。即便换皇帝,这一点也没改变。如果推翻了这一点,当前社会结构中的整个官僚体系都不存在了,所谓的“相权”更无从谈起。怎么才能既维持这个结构,又对皇帝有效的制衡呢?
所以,相权派通常采用的方式就是两点:一是“祖制”,二是“法制”。
祖制很好理解,就是皇帝祖上定下的规制。既然世间没人能制约得了皇帝,那就用他自己的祖宗来制约吧。至于法制,就是制定相关的游戏规则,一切以这个规则为准,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相当于“咱们先说好哈”,这个“说好”通常也就是对皇帝的某种制约。在实际情况中,祖制和法制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
通常来说,相权派都是以丞相为代表的负责理政的文官。独孤无忌和房司空这种当丞相的,就是天然的“相权派”。
太子派,也可以叫做“少壮派”。通常来说,以相对年轻、已经处于中层但还没到高层的官员为主。这一派系代表着新兴的政治力量。
不管英明神武还是昏庸无道,皇帝最终也是要去阎王爷那里报道的。或者说,天下总是要由新的人来继承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继位后,肯定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制定和执行国策,和自己理念不合的,留着阻拦自己的事吗?
完全站在太子李经角度去考虑问题的官员,就是这个派系了。独孤冲就是典型的代表。
但这种派别之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相互之间经常会转化,还有就是一个大臣有时候是这个派,有时候是那个派。
这是因为,尽管不同派别从大的方面来说代表着自己的最大利益,但从很多具体事务上来说,另外一个派别的政策就更加符合自己的利益了。
最高权力附近的水域,是世界上最变幻莫测的漩涡群。
本来朝堂上三个派别之间的尔虞我诈就已经够复杂了,还有其他很多不可忽略的因素。除上面三个派别,至少还要牵扯到“外戚”、“宦官”、“内宫”的争斗。
这么一来,对某些门阀或者官员个人来说,情况就更复杂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赵国公独孤无忌一家。
作为“宣武门事变第一功臣”的独孤无忌,无疑是最坚定的保皇派;但他现在所坐的丞相这个位置,又是相权派的核心人物。就亲戚关系而言,他是李经的舅舅,儿子和李经的关系更不用说,毫无疑问是太子派的中坚力量。还有,他是独孤皇后的哥哥,又是“外戚”的典型代表。你说,他能算作是什么派?
不过,朝中目前像独孤无忌这种情况的人实在太少了,大多数官员还是能从总体上划分到哪个派别的。也因为如此,房司空才成为了“相权派”的典型代表。独孤皇后说这话的时候,相权派正处于最不得志的状态。
现在李世明已老,新老政权交替之时,首要打击的就是相权派。如果不是继位者实在年龄太小,又或者处于特殊时期,必须要有所谓的“顾命大臣”才能保住家族江山的话,这时老皇帝必定要把相权派压得死死的。毕竟,接替自己位置的是自己的儿子,亲生的。而准备结位的太子更是必须把相权派这块挡路石一脚踢开,避免受制于人。
已经有了核心原因之后,“上朝时左脚先进殿门”之类的理由就很好找了。
李世明父子这次用的导火索是一个人——于奇正。
从一开始,作为官僚利益集团代表的房司空就是坚定的“贬于派”。尽管李世明也把于奇正视作心腹大患,但这和皇权相权之争并不矛盾。
这件事本来就波澜起伏,随时可以根据情况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李世明决定:两件事一起做。
前段时间,徐高材讨伐于奇正失败后,就以此为借口,把一块小腿粗的冷萝卜塞进了相权派嘴里。凡是当时支持出兵的,虽然暂时没有治罪,但都受到冷脸相待。这是给相权派的暗示,也是给这些人一个机会,看他们能不能自己醒悟过来。如果招子不放亮点,继续贪图权位的话,就别怪我李二放大招了。
凡是开国元老,没有一个不是人精,房司空也不例外。徐高材兵败的消息传回到朝中那天,看着李世明的脸色,心里就明白了。作为聪明人,赶紧下跪请罪,并表明自己最近身体不好,希望能回乡一趟。
当然,他并不是李世明肚子里的蛔虫,当时这么说的时候也是先试探一下皇上的心意。果然,李世明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他的要求。房司空二话不说,当天回府就打点行装离开京城。
独孤皇后说这件事,实在是用心良苦。这句话中的“房司空”其实并不是房司空一个人,而是代表着“相权派”的一大批人。
她也知道,不管是李世明还是李经都一定会打压相权派,但反复思考之后,觉得这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最佳方案,任何事情都要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找出最合适的处理方式。
正常来说,作为皇家压制住相权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但当前的格局就不能这么做。这一切,还是和小女婿于奇正相关。
制衡。
不管是一个家庭,一个帮派,一个集团,还是一个国家,维持平稳最好的方法就是其中各种力量达到平衡的状态。无论哪一方的势力过大,都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独孤皇后所想的,就是自己的宝贝儿子。要想让儿子一切顺利,就要尽量让各种力量相互制约,而皇帝则是中间的平衡点。
假设相权派完全被打倒,朝中就只剩下保皇派和太子派。任何两个派别之间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如果没有第三股势力,两者之间的矛盾就会没有缓冲,非常容易激化起来。
从具体的事情来说,于奇正就是一个焦点。
李世明对于奇正的态度是除掉,李经的观点是和平相处。这本来就是个矛盾。
之前因为相权派在,对五星市采取强硬做法的观点占据上风。虽然同样和保皇派一样的态度,但有他们在前面,保皇派就有了缓冲地带,很多时候不用自己直接出面。即便李经不爽,也只是不爽相权派这批人,父子间不会发生争执。
不过,这么做的前提是:相权不会威胁到皇权。
这就是独孤皇后为什么提出不要重用独孤家的人,而是以房司空为相权派的代表。
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就完了。
虽然说独孤冲和李经表兄弟二人感情很好,政治理念也相合,但毕竟和上一辈从一个娘肚子出来的亲兄妹还是有区别的。
另外就是,独孤无忌是跟着李世明混的,自然是被李世明牢牢压住不敢动弹。但对李经来说,不仅血缘上是长辈,国事上也是开国元老。一个长辈,对一个晚辈的尊重,与对待自己同辈份的“老大”,肯定也不可能是一样。
如果独孤无忌成为相权派的代表,就很有可能出现相权大于皇权的情况,那么自己儿子的位置就不稳了。
到时候双方发生冲突,独孤家赢了,自己的儿子完了;李经赢了,自己的娘家完了。
这个“完了”,99.9999%的几率是人头落地。两种结果对独孤皇后来说,都是噩耗。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哥哥的距离推远一点。在哥哥和儿子间设立一个“第三方”。
同样,这个第三方绝不会有机会威胁到老公和儿子。因此,这个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
第一最好是和军方没有任何关系的文官,这点不用多解释。
第二就是人品好,效忠李氏无污点。
第三就是既不能威望过高,比如文臣独孤无忌武将李青,也不能没有资历和威望不能镇住人。
这么算下来,最合适的人选也就是房司空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皇上您该去搬砖了,皇上您该去搬砖了最新章节,皇上您该去搬砖了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皇上您该去搬砖了,皇上您该去搬砖了最新章节,皇上您该去搬砖了 圣墟小说网!